六点取样活检和十二点取样活检是否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试验

六点取样活检和十二点取样活检是否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试验

一、关于六点取样活检和十二点取样活检是否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星杰[1](2021)在《基于二氢卟吩骨架的新型小分子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现有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创伤性大、毒副作用大、肿瘤易复发等诸多问题,因此目前仍需寻找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基于外界光、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以及肿瘤组织中氧分子的微创治疗,其中光敏剂是影响光动力治疗效能最为关键的因素。由于具有较大的吸光系数、较为红移的吸收波长及更优的光敏抗肿瘤活性等优势,二氢卟吩类光敏剂已成为当前光敏新药研发的热点。然而,尽管抗肿瘤活性较好,但二氢卟吩类光敏剂作为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存在肿瘤选择性有限与潜在耐药等缺陷。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把目光聚焦于向二氢卟吩的结构中引入或粘附一些具有生物特性或分子识别功能的官能团或化学分子,以期获得光敏活性强、肿瘤选择性高且耐药性低的二氢卟吩类光敏剂。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围绕二氢卟吩结构开展新型光敏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二氢卟吩e4醚类氨基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2)ABCG2介导的光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3)刺激响应型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二氢卟吩e4醚类氨基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对先导光敏剂进行合理结构改造与优化是获得更为高效低毒的光敏剂的重要途径之一。本部分工作以光敏剂二氢卟吩e4作为先导化合物,在其173-或131-引入氨基酸残基结构域和(或)31-引入烷氧基侧链后,得到一系列二氢卟吩e4醚类氨基酸类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展现出了良好的体外光动力肿瘤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4b对B16-F10,A549及He La细胞的光敏抑制活性(IC50值)均达到纳摩尔级。后续研究发现,14b主要分布于溶酶体、线粒体与内质网,在照光条件下能够显着提升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杀伤性自噬,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显示出了较强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体内C57BL/6小鼠的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2 mg/kg的给药剂量下,14b对肿瘤的抑制率达到了95.1%,显着提升了该组小鼠肿瘤的客观缓解率(60%),并显着延长了该组小鼠的疾病进展时期(11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显着优于同剂量的上市药物Talaporfin。本部分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在细胞与小鼠水平上安全有效的二氢卟吩类光敏候选分子,值得对其开展深入的临床前药理、毒理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该部分工作也为研发其他类型的高活性光敏分子提供了新思路与研究基础。二、ABCG2介导的光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ABCG2作为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关键跨膜转运蛋白之一,能够将多种类型的光敏剂排出至细胞外,降低光动力治疗的效能。研究表明,某些分子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可作为ABCG2的底物或抑制剂,对ABCG2介导的光敏剂的外排过程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本部分首先验证了较低浓度(10μM)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在较长时间(>48 h)作用于HepG2细胞后,能够显着下调细胞内ABCG2的表达,刺激ATP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二氢卟吩e6的含量,进而增强光动力治疗的效能。随后,我们以二氢卟吩e6为结构骨架,通过引入伊马替尼、达沙替尼或其药效团,构建一系列ABCG2介导的光敏分子共18个,并合成了偶联达沙替尼并装载二氢卟吩e6的高分子胶束。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目标化合物与高分子胶束的光动力抗肿瘤活性相较于临床光敏药物Talaporfin均有所提升,其中化合物29b对B16-F10与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是该系列化合物中最强的。后续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29b不仅对HepG2细胞的ABCG2蛋白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而且被ABCG2蛋白外排的光敏分子数量也显着减少。另一方面,化合物29b能够广泛分布于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及高尔基体,显着诱导HepG2细胞产生大量ROS,促使HepG2细胞凋亡与杀伤性自噬,并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在BALB/c裸鼠的HepG2移植瘤模型中,在2 mg/kg的给药剂量下,29b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推迟小鼠的肿瘤恶化时间,显着延长小鼠的总生存期(53天)、中位生存期(43天)与无进展生存期(12天),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综合体内外抗肿瘤活性与机制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化合物29b可作为低耐药型抗肿瘤光敏药物研发的候选分子,值得对其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三、刺激响应型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光动力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联用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肿瘤联合治疗之一,然而这种“鸡尾酒”式疗法存在光敏剂与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可控等缺陷。相比之下,利用在肿瘤组织特异性断裂的Linker将光敏剂与化疗药物偶联可以实现二者在肿瘤部位的同时释放,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研究表明,细胞毒药物5-氟尿嘧啶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同光动力治疗联用时均显现出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为增强光敏剂的肿瘤选择性并减少简单的药物联用带来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可控等缺陷,本部分工作利用药物化学传统的药效团融合与前药策略,以二氢卟吩e6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1个偶联5-氟尿嘧啶、SAHA或西达本胺的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分子,其中以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酰腙键或二硫键为Linker的目标分子包括化合物32、36a及36b。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酰腙键与二硫键在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的体外条件下均易发生断裂,其中5-氟尿嘧啶与SAHA相较于西达本胺更容易得到释放。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2、36a、43a及45a对B16-F10与HepG2细胞的抑制活性均达到了纳摩尔级,显着优于阳性药物SAHA与Talaporfin。后续的抗肿瘤机制研究实验表明,化合物32、36a与43a能够显着提升B16-F10细胞内ROS的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此外,化合物36a对B16-F10细胞中的Acetly-H3与Acetly-H4具有一定的上调作用。体内C57BL/6小鼠的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以较低给药剂量(2 mg/kg)的化合物36a在光照条件下不仅可以显着抑制小鼠肿瘤体积的增长,延长该组小鼠的各类生存期,还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肺部转移。综合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机制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化合物36a可以作为一个有效抑制黑色素瘤增殖与转移的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分子,值得对其开展后续的研究。

杨用康[2](2021)在《前列腺癌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用前列腺癌相关指标,构建前列腺癌logistic预测模型,提高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7~2020年,疑诊前列腺癌,并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共计235例病历资料;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指标的完备性。从235例病历中,筛选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年龄(Ag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 PSA)、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f/t PSA)、PSA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PV)、直肠指检(DRE)、MRI信号值(ADC),进行单因素分析,了解各单项指标与穿刺阳性率的相关性。剔除上述指标不完备者,剩余192例病例资料进行下一步。第二步分析指标的差异性。对上述192例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具备差异性的指标(危险因素),并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选中5个指标,用于构建前列腺癌发生概率的logistic预测模型。第三步验证模型的实用性。模型验证组共68例,是同期因PSA、MRI、DRE三项指标异常,高度疑诊前列腺癌,但病人拒绝前列腺穿刺活检,又强烈要求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明确者。将68例患者的相关数据,代入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实用性。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Age、tPSA、f/t PSA、PSAD、PV、DRE、ADC均为相关危险因素。经5步logisit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用于建模的指标是,Age、t PSA、DRE、ADC、PV。这5个指标的数学逻辑关系[logit(P)]是,logit(P)=0.058×Age+0.043×t PSA-4.197×ADC+1.212×DRE-0.016×PV。依据logit(P),预测前列腺癌概率(P)的数学模型为p=1/(1+erp[-logit(P)]),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优于所有单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论:前列腺癌多参数logistic预测模型,对早期前列腺癌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蔡轶[3](2021)在《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中甲基化与Micro-RNA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充分的肠道准备对于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在肠镜检查前由患者对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估,存在判断不及时或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影响肠道准备的效果。因此需要一种客观评价的程序,辅助评估肠道准备是否充分。本试验研发一种新型人工智能程序,通过对患者肠道准备后排便照片进行评估,以判断肠道准备的状态,待肠道清洁充分后再接受肠镜检查,从而提高肠道准备质量,增加结肠镜检查的效能、腺瘤的检出率和CRC的早期筛查效果。方法首先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行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I组197例和非AI对照组171例。AI组为AI判断最后一次排便情况为“充分”后行肠镜检查,对照组为自评肠道准备“充分”后行肠镜检查。分别使用渥太华评分和Boston评分比较两组肠道准备情况,并观察两组的息肉检出率等指标。第二部分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拟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I干预肠道准备组39例,非AI对照组57例。AI干预组为对拍照显示“不充分”者继续肠道清洁,直至AI评估为“充分”方进行肠镜检查,对照组同前。分别使用渥太华评分和Boston评分比较两组肠道准备情况,并观察两组的息肉检出率等指标。结果1.AI组和对照组间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AI组中息肉检出率约为30.9%,而非AI对照组为21.6%,略低于AI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49)。AI组OBPS低于对照组(P<0.01),BBPS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I组肠道准备略优于对照组。且OBPS和BBPS的一致性检验显示Kappa值为0.455(P<0.01),介于0.40.7之间,提示两种评分系统的评估结果是存在一致性的,但一致性一般。2.第二部分AI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AI干预组息肉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AI组OBPS低于对照组(P<0.01),BBPS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I组肠道准备略优于对照组。结论AI通过客观判断患者肠道准备状态,使患者在充分肠道清洁后再接受结肠镜检查,从而增加结肠镜检查的效能、腺瘤的检出率和CRC的早期筛查效果。且AI辅助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提高肠道准备的清洁率,避免因肠道准备不充分而影响结肠镜检查的效果。背景CRC的肿瘤起源是通过基因组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积累而产生的。基因组中特定Cp G位点的异常甲基化,可用作早期CRC检测的生物标志。黏结蛋白聚糖2(SDC2)具有影响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致癌活性作用,其甲基化异常在CRC所有阶段频繁发生。因此,针对初筛人群及不愿参加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可考虑寻找新型无创且诊断效能较好的检查方法,便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广泛开展。本研究拟通过对粪便基因SDC2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从而评价其对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8月25日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粪便标本,共43例,其中结直肠癌组10例,进展期腺瘤组18例,对照组13例。分别进行粪便DNA的提取,亚硫酸处理和PCR检测,评估粪便DNA中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CR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与结肠镜及病理“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的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敏感性为90%,高于进展期腺瘤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34),远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81,P=0.000)。进展期腺瘤组的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敏感性为50%,亦远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3,P=0.013)。且SDC2基因甲基化的特异性较高,为92.3%。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和病理金标准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477,P<0.001,提示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0.40.75),但一致性一般。结论粪便DNA甲基化SDC2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结直肠肿瘤非侵入性检测的理想选择之一。背景目前CRC早期筛查尚缺乏有效的血清学分子标志物,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作为一类无编码蛋白翻译能力的线性RNA,在多种癌症中介导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方面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且血清中lnc RNAs可作为诊断肿瘤的一种有效非侵入性的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发现OTUD6B-AS1作为lnc RNA之一,在多种癌症中具有抑癌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lnc RNA OTUD6B-AS1对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具体的内在分子作用机制,为寻找新的、有效的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对比结直肠癌组织和非癌组织的OTUD6B-AS1表达水平,并在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株及结直肠癌细胞株中验证OTUD6B-AS1的表达差异情况。过表达OTUD6B-AS1后,通过CCK-8细胞增殖活性检测实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OTUD6B-AS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探究OTUD6B-AS1对上皮间质转化效应(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可能与OTUD6B-AS1存在共享结合位点的微小RNAs(micro RNAs,miRNAs),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技术及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OTUD6B-AS1与miRNA之间相关性。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OTUD6B-AS1调控miRNAs的下游靶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 PCR)技术探索靶m RNAs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上调或下调OTUD6B-AS1/miRNAs/m RNAs中各分子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OTUD6B-AS1对下游miRNAs和m RNAs的调控关系及其对结直肠癌恶性表型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OTUD6B-AS1的表达水平相较于非癌组织显着下降,同时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FHC相比,结直肠癌细胞株中OTUD6B-AS1的表达水平亦显着降低。细胞实验中,通过CCK-8、集落形成、流式细胞检测、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等实验发现,过表达OTUD6B-AS1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使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增加,侵袭转移能力减弱,EMT效应受到抑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可能与OTUD6B-AS1相互作用的miRNAs中,miR-21-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OTUD6B-AS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IP实验证实OTUD6BAS1可结合miR-21-5p。进一步分析miR-21-5p下游作用靶点m RNAs发现PNRC2的表达与miR-21-5p密切相关,PNRC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下降,RIP同样证实OTUD6B-AS1、miR-21-5p和PNRC2在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中富集。上调miR-21-5p或敲低PNRC2可逆转OTUD6B-AS1对结直肠癌的抑制,恢复过表达OTUD6B-AS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使得原本抑制EMT效应再次显着。结论OTUD6B-AS1可通竞争性内源性结合miR-21-5p,降低其对下游靶基因PNRC2的m RNA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结直肠癌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即OTUD6B-AS1可通过吸附miR-21-5p影响PNRC2的表达水平发挥对结直肠癌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

庞清潭[4](2020)在《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在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格里森评分为6术后升高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在低级别Gleason评分(GS)和活检低危前列腺癌患者中,使用磁共振成像计算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以及风险分层的价值,预测Gleason评分(GS)升高的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于我院就诊并有病理诊断支持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当时就诊的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穿刺病理结果、核磁共振成像资料、通过MRI测量的前列腺体积以及使用MRI测量的前列腺体积计算的PSAD和Gleason评分等相关数据。根据术前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活检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活检GS的一致性,将240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术前与术后Gleason评分一致(GS 6/6)和B组术后Gleason评分升高(GS6/≥7)。比较了两组基于磁共振成像的PSAD,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年龄,进行逻辑回归和ROC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的240位患者,其中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96±5.27岁,平均年龄64.96±5.27岁,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评估两组之间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所有患者的平均PSA为10.79±3.44ng/ml;MRI测得的平均前列腺体积为62.13±6.53cm3;基于磁共振成像计算的平均PSAD为0.14±0.06ng/ml/cm3。B组的平均PSA和PSAD分别为13.20±3.00ng/ml和0.22±0.05ng/ml/cm3)高于A组(分别为8.17±1.33ng/ml和0.13±0.03ng/ml/cm3)(P≤0.001),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MRI测量的平均前列腺体积在B组(60.85±5.98cm3)小于A组(63.53±6.84cm3)(P=0.002),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ROC曲线分析表明,PSAD是GS升高的最佳预测指标,其AUC为0.939,尽管在ROC曲线的成对比较中PSA和PSAD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27)。PSAD的AUC值明显大于前列腺体积的AUC值(P=0.03)。PSA和前列腺体积之间的AUC值无统计学差异(P=0.35)。在ROC曲线分析中对PSAD,PSA和前列腺体积提供最佳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临界值分别为0.26ng/ml/cm3、7.63ng/ml和25.1cm3。在这些临界值下,PSAD和PSA预测GS升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9%和62.5%,以及81.8%和65%。结论:(1)本研究表明患者年龄对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Gleason评分(GS)升高没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表明血清PSA水平、前列腺体积和基于核磁共振计算的PSAD在A、B两组中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都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Gleason评分(GS)升高呈正相关,因此都可看作RP术后GS升高的预测因子。(3)本研究表明,PSAD作为预测GS升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认为PSAD可作为前列腺癌重要的临床指标,以便指导前列腺癌的治疗及判断前列腺癌预后,因此基于磁共振成像的PSAD可以帮助预测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后GS升高,可能会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后续活检,避免给患者增添不必要的痛苦。

秦宇[5](2020)在《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我国食管癌负担甚重,全球50%以上的食管癌病例来自我国。以内镜为主的现行筛查技术方案人群预防效果明显,主要适用于在高发区人群直接开展内镜筛查。该方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乏高危人群浓缩和高危个体预测分子生物学指标,筛查效率和效益较低,难以迅速在一般人群中大范围推广应用。肿瘤抑制基因CDKN2A/P16基因(以下简称P16基因)的遗传/表观遗传失活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食管癌组织中该基因拷贝缺失频率高达60%以上。目前对于P16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失活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同取样方法的一致性,及其与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用于食管癌初筛及癌前病变预测预警均缺乏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筛查队列资源,分析食管癌组织中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缺失的发生情况,并评价食管癌组织内的异质性对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缺失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内镜活检组织、脱落细胞中的发生情况及其用于食管癌早期筛查的可行性;探索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接受性和脱落细胞采样效率,旨在为我国食管癌内镜早诊早治和筛查方案优化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肿瘤专科医院招募住院病例,收集食管癌的癌及癌旁组织,检测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情况;独立设计系统取样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手术组织的肿瘤模拟内镜活检组织及对应肿瘤部位切检组织和癌旁模拟内镜活检组织,对所有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定量评价食管肿瘤异质性对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肿瘤筛查人群队列,收集不同级别的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常规内镜活检组织标本,内镜下刷取脱落细胞标本,分别对其进行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检测,对比分析不同病变级别、不同方法取样标本的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明确不同类型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检测一致性;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结合环境暴露危险因素等信息,建立预测预警模型,评价P16基因DNA甲基化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初筛中的应用效果。依托人群筛查队列,首先应用食管海绵球收集食管脱落细胞标本,进行食管海绵球检查的接受性问卷调查,开展内镜检查,内镜下客观同步评价海绵球采样对食管粘膜的影响;提取海绵球采样的脱落细胞标本DNA,评价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接受度及食管脱落细胞标本采集的有效性。利用P16基因DNA甲基化诊断性测定方法和刚创建的该基因拷贝缺失定量检测方法,分别采用荧光PCR技术为基础的MethyLight和P16Light方法进行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检测。结果判定:以COLA2A为内参基因(Ct<29.3),当3个平行检测管中至少2个甲基化P16基因扩增的Ct值<40,样品定义为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分别计算待测样品(癌、癌前病变组织)和参照样品(癌旁组织、白细胞)的P16相对拷贝数,若待测样品P16相对拷贝数比例低于参照样品的20%且p<0.05时,该样品定义为拷贝数缺失阳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和荧光定量PCR对食管海绵球获取的标本进行DNA浓度和β-ACT基因表达水平检测。采用SPSS 2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显着性α为0.05。同一研究对象的癌、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的Ct值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不同组间研究对象的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的差异比较和趋势判断采用卡方检验。选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1)p<0.05;2)p<0.25,OR>1.7或OR<0.5的因素进入回归模型。采用灵敏度、特异度、AUC等来描述各指标对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研究结果1.常规取样食管癌组织中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分别为63.0%(51/81)、66.7%(54/81),单因素分析提示: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与年龄、肿瘤体积和肿瘤分期等因素有关。P16基因DNA甲基化与拷贝数缺失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一致率为54.3%。早期食管癌组织中两个指标的联合检出率达88.8%,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互补性。2.系统采样法收集组织中,配对的切检取样和模拟内镜活检取样组织的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85.0%、68.9%,一致率为55%。癌旁组织的病理诊断异常率和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为15.7%、54.9%,并随其距肿瘤边缘距离的增加而下降。3.在内镜活检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标本中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阳性率分别为20.9%和37.2%。P16基因DNA甲基化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病变级别呈正相关,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仅与病变级别有显着关系。拷贝数缺失对不同级别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均高于甲基化,并联两个指标后的准确性均高于单独诊断,并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中达到最大值,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 95.2%,AUC 为 0.72(0.61-0.83)。4.食管脱落细胞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总体阳性率为18.1%(19/105)。正常/炎症、低级别、高级别癌前病变、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8%(3/62)、25.0%(3/12)、37.5%(3/8)、43.5%(10/23),随着病变级别的增加逐步升高。单独采用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时,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的准确性最高,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41.9%、91.9%,AUC为0.67(95%CI:0.55-0.79)。结合P16基因DNA甲基化后的环境暴露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食管病变的预测准确性显着高于单纯的人群危险因素模型,对低级别及以上病变的准确性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87.1%,AUC为0.93(95%CI:0.88-0.98)。5.内镜刷取的脱落细胞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在低级别及以上病变中的阳性率为37.2%(16/43),显着高于活检组织标本的20.9%(9/43)。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P16基因DNA甲基化在食管癌(手术/活检组织)、高级别、低级别病变和正常/炎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6%(72/115)、44.8%(13/29)、34.3%(12/35)和15.0%(25/167),与病变级别呈现正向相关趋势(p<0.01)。6.80.0%受试者食管海绵球检查过程中没有出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50.0%的受试者出现了窒息感或呕吐感。海绵球检查对粘膜的影响较轻,主要是“无出血的浅表粘膜磨损”。食管海绵球可有效获取食管脱落细胞,DNA平均浓度为146.4ug/uL,经25、50倍稀释后,其β-ACT基因的平均Ct值分别为26.67和27.81。研究结论1.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在食管癌组织中均广泛存在,二者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食管肿瘤异质性会显着影响肿瘤组织标本中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检测结果。食管肿瘤中心部位组织在病理诊断、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方面更具有代表性,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状态与其距肿瘤的距离密切相关。3.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与食管病变级别密切相关。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可有效发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结合P16基因DNA甲基化的预测模型在食管癌初筛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食管海绵球检查可有效获取食管脱落细胞,且人群接受性良好,有望用于食管癌人群初筛。

唐浩[6](2020)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TRUSB)后发生感染的病例,探讨TRUSB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TRUSB)的453例患者资料,对与穿刺术后发生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3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共有110例(24.28%),其中出现感染33例(7.28%)。根据统计学结果分析得出,术前留置尿管、合并糖尿病、前列腺体积>45mL均是影响TRUSB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TRUSB)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对于前列腺体积>45mL、合并糖尿病、术前留置尿管的患者而言,穿刺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充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以期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几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许宁[7](2020)在《SHCBP1对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目的:研究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SHCBP1在前列腺癌组织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表达情况;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列腺癌标本并构建组织芯片,采用IHC检测SHCBP1在前列腺癌组织及BPH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TCGA数据库及本中心前列腺癌临床病理数据分析SHCBP1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及IHC分析结果表明,前列腺癌组织中SHCBP1表达显着高于BPH或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在TCGA数据库中,SHCBP1表达与临床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高表达SHCBP1患者OS及PCFS均显着降低(P<0.05)。本中心数据显示:SHCBP1表达越高的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p T分期越高,越容易出现前列腺包膜外侵犯及精囊浸润。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Gleason评分、高p T分期和SHCBP1高表达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BCR的独立预测因素。高Gleason评分、高p T分期、SHCBP1高表达的前列腺癌患者BFS分别显着低于低Gleason评分、低p T分期、SHCBP1低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SHCBP1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其表达与T分期、包膜外侵犯、精囊浸润、淋巴结转移、Gleason评分和p T分期密切相关。高表达SHCBP1前列腺癌患者OS、PCFS及BFS显着降低,并且是RP术后BFS独立预测因素。第二部分SHCBP1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目的:研究SHCBP1基因敲减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敲减PC-3及DU145细胞系中的SHCBP1,Western blot和q RT-PCR检测SHCBP1敲减效率。MTT法、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迁移侵袭能力变化。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尾静脉注射转移模型体内验证敲减SHCBP1对PC-3细胞皮下成瘤和远处转移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和q RT-PCR结果显示SHCBP1敲减后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显着降低。SHCBP1敲减后,PC-3及DU145增殖能力均显着降低(P<0.05)、G2/M期比例显着增加(P<0.05),同时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体内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HCBP1敲减可显着减缓PC-3细胞的肿瘤形成和抑制PC-3细胞的远处肺转移。结论: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共同表明SHCBP1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第三部分SHCBP1促进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分子机制探讨目的:进一步明确SHCBP1发挥癌基因功能、调控前列腺癌增殖及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PC-3细胞SHCBP1敲减后下游基因表达谱变化情况;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SHCBP1调控的信号通路;q RT-PCR、Western blot和功能回复实验对预测的信号通路进行验证;利用放线菌酮(CHX)和MG-132实验探讨SHCBP1调控TP53的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芯片分析共筛选出182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33个表达上调的差异基因和1187个表达下调的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SHCBP1敲减后,Hippo信号通路和LATS1-MDM2-TP53信号通路显着激活;2、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CBP1敲减后Hippo通路关键基因YAP1和TAZ的m RNA表达、蛋白表达和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无明显变化;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CBP1敲减后MDM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P53和LATS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功能回复实验发现分别敲减LATS1和TP53可逆转SHCBP1敲减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CHX和MG-132实验结果表明SHCBP1敲减可抑制蛋白酶体对TP53的降解,延长TP53蛋白半衰期,增强TP53蛋白稳定性。结论:SHCBP1通过调控LATS1-MDM2-TP53信号通路降低TP53蛋白稳定性进而影响前列腺癌的增殖与转移。第四部分前列腺癌相关ce RNA调控网络及m 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目的:通过构建ce RNA调控网络探讨前列腺癌中差异表达RNA的调控机制及预后价值,并构建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结局的m RNA预后模型。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提取前列腺癌组织样本基因表达谱数据,对499例前列腺癌组织和52例正常前列腺组织的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使用edge R包检测RNA的差异表达,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基于两组样本中差异表达RNA,构建lnc RNA-mi RNA-m RNA ce RNA调控网络。结果:共筛选773个lnc RNA,1417个m RNA和58个mi RNA在前列腺癌中存在差异表达(P<0.05)。新构建的ce RNA调控网络包含63个前列腺癌特异性lnc RNA,13个mi RNA和18个m RNA。63个差异lnc RNA中有3个,18个差异m RNA中有1个与前列腺癌总体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m RNA(HOXB5,GPC2,PGA5,AMBN),用于构建前列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表现良好。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前列腺癌相关lnc RNA-mi RNA-m RNA ce RNA调控网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潜在靶点。构建包含4个m RNA的新型评估模型可为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预测提供更准确的预后信息。

樊怿辉[8](2019)在《CLEC3B调控肺癌细胞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及其潜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C-型凝集素域家族3成员B影响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C-型凝集素域家族3成员B(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3 Member B,CLEC3B)在肺癌中的基因变化,研究该基因高表达对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究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挖掘该基因作为肺癌诊断标志物的潜在可行性,为寻求治疗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或临床病理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2017年1月到2017年8月收集肺癌组织30例,在冰上分离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检测肺癌组织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GO(Gene ontology)分析异常基因的功能与机制,利用Pathway分析进一步了解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及具体的生物学功能。(2)分析CLEC3B在TCGA数据库中的表达情况(LUAD:肺癌腺癌,肿瘤组织样本总数(T):483例,癌旁组织样本总数(N):347例,LUSC:肺鳞癌,肿瘤组织样本总数(T):486例,癌旁组织样本总数(N):338例),并分析CLEC3B表达高低与肺癌患者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3)qRT-PCR检测CLEC3B在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4)免疫组化检测CLEC3B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5)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常见肺癌细胞系(211H、95D、H441、A54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内的CLEC3B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建立CLEC3B过表达肺癌细胞系,使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构建成功与否。(6)CCK-8法和台盼蓝染色检测过表达CLEC3B对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7)克隆形成试验测定过表达CLEC3B的肺癌细胞增殖能力。(8)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过表达CLBC3B的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9)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考察过表达CLEC3B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10)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考察过表达CLEC3B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11)把慢病毒载体构建好的CLEC3B稳定过表达A549细胞株以及其对应的空载体对照细胞株,通过与等体积Matrigel胶混合后接种裸鼠皮下进行成瘤实验,监测肿瘤大小(体积),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荷瘤组织关键信号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验证体外实验结果。综合上述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阐明过表达CLEC3B抑制肺癌进展、验证体外分子调控机制。结果:(1)肿瘤组织中共有3818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中1530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如AFAP1、RP11、GRP110、MMP13、TCN1、GLB1L3、KCNQ3、TOX3、HABP2、SGPP2、TMPRSS4、STK32A、MROH6、FAM83A、IL37等),2288个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显着降低(P<0.05)(如 RTKN2、CLEC3B(变化差异显着性第二)、UPK3B、GPM6A、BTNL9、AATK、MYRF、GKN2、ITLN2、ARHGEF26、CRYAB、EGFL7、KCNK3、HIF3A、RASIP1、FOXF1、GRASP、GRK5、CLIC3、RAMP2等),这提示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O分析得出癌组织中的过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调控细胞的生物过程和细胞组成,而肺癌组织中的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调控细胞的分子功能。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1530个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有94个基因参与调控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35个基因参与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PI3K-Aktsignaling pathway),其次是细胞因子受体互作(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同时对2288个表达下调的基因中分析却发现54个基因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互作(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MAPK 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也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PI3K-Aktsignaling pathway)。表明在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内容关键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肺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2)分析CLEC3B在TCGA数据库中的表达情况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CLEC3B基因在肺癌组织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CLEC3B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显着高于该基因低表达患者(P<0.01)。(3)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LEC3B在肿瘤组织中显着降低(P<0.01)。(4)CLEC3B的表达高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吸烟史没有显着相关性,但与患者的TNM分期、肿瘤大小具有显着性(P<0.05)。(5)在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内CLEC3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其它肺癌肿瘤细胞系,而肺癌细胞系中A549的CLEC3B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最低,本项目选择CLEC3B低表达的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功能研究和机制探索,并成功建立CLEC3B过表达的A549细胞系。(6)过表达CLEC3B 24 h和48 h时对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没有显着变化,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从72h开始过表达CLEC3B开始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活性(P<0.05)。(7)与空白对照组(Vector)相比,过表达CLEC3B后能显着抑制A549细胞克隆形成数目(P<0.05)。(8)与空白对照组(Vector)相比,过表达CLEC3B能显着抑制A549细胞迁移能力(P<0.01),过表达CLEC3B能显着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侵袭能力,抑制率达到58%(P<0.01)。添加Matrigel胶后,过表达CLEC3B也能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抑制率达到48%(P<0.01)。(9)过表达CLEC3B能显着抑制PI3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PI3K)(P<0.05),对PI3K总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t-PI3K);过表达CLEC3B能显着抑制Akt蛋白的磷酸化(p-Akt)(P<0.05),对Akt总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t-Akt)。对蛋白条件进行灰度分析显示,过表达CLEC3B显着抑制磷酸PI3K蛋白/PI3K总蛋白的的比率(p-PI3K/t-PI3K)(P<0.05),也能显着抑制磷酸化Akt蛋白/Akt总蛋白的比率(p-Akt/t-Akt)(P<0.05)。(10)在 A549 细胞中,过表达 CLEC3B 对磷酸化 JNK(p-JNK)、总JNK蛋白表达(t-JNK)、磷酸化p38(p-p38)和总p38蛋白的表达(t-p38)没有显着的影响;对蛋白条带进行灰度分析后也显示过表达CLEC3B对磷酸化JNK/总JNK蛋白的比率(p-JNK/t-JNK)、磷酸化p38/总p38蛋白的比率(p-p38/t-p38)没有显着的改变。另一方面,过表达CLEC3B能显着降低磷酸化ERK(p-ERK)的水平(P<0.05);对蛋白条带进行灰度分析后也显示过表达CLEC3B对磷酸化ERK/总ERK蛋白的比率(p-ERK/t-ERK)显着降低(P<0.05)。(11)在A549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Vector)相比C,过表达的CLEC3B(Over-CLEC3B)能显着抑制肺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能力,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空白对照组(Vector)相比,过表达的CLEC3B(Over-CLEC3B)肿瘤组织的重量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Vector)相比,过表达的CLEC3B(Over-CLEC3B)裸鼠皮下肿瘤组织中ERK分子和Akt分子活性显着降低(P<0.05),即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1)CLEC3B基因在肺癌组织中低表达,与肺癌患者的TNM分级具有显着相关性,此外,CLEC3B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显着高于该基因低表达患者,这表明CLEC3B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影响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一个重要预测标志物。(2)在肺癌细胞系A549中,过表达CLEC3B能显着抑制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侵袭和转移能力。(3)分子机制研究显示:过表达CLEC3B能显着抑制PI3K、Akt和ERK信号分子的磷酸化,进而抑制该PI3K/Akt和MAPK/ERK信号通路活性。(4)体内实验显示:过表达CLEC3B能够抑制裸鼠皮下肺癌肿瘤的生长、Akt和ERK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第二部分 血清CLEC3B作为评估局部晚期新辅助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肿瘤标志物目的:考察CLEC3B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比较CLEC3B与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纳入60例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初诊的TNM分期Ⅲ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受试对象,同时纳入5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1)对NSCLC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治疗,完成化疗后评估患者的短期疗效。(2)收集健康人及NSCLC患者行NACT治疗前后的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LEC3B。(3)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血清CLEC3B水平的相关性。(4)ELISA法测定NSCLC患者血清 CYFRA21-1、CEA、NSE 水平,qRT-PCR 法检测 cfDNA 浓度。(5)建立 CLEC3B、CYFRA21-1、CEA、NSE 和 cfDNA 的 ROC 曲线。结果:(1)6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经NACT治疗后近期疗效为CR患者0例,PR患者32例,SD患者26例,PD患者2例。(2)ELISA法检测血清CLEC3B水平,结果显示局部晚期NSCLC患者经NACT治疗前血清CLEC3B水平为42.04±10.39 ng/ml,显着低于健康人(P<0.05),进行两个周期的NACT治疗后NSCLC患者的CLEC3B水平为68.26±15.53 ng/ml,较化疗前显着升高(P<0.05)。进一步统计不同疗效人群中CLEC3B水平的差异,发现PR患者CLEC3B水平为75.38±12.14 ng/ml,SD 患者 CLEC3B 水平为 67.21±13.59 ng/ml,PD 患者 CLEC3B 水平为 59.32±10.18 ng/ml,PD患者的血清CLEC3B水平显着低于PR患者(P<0.05)。(3)分析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血浆CLEC3B水平的相关性发现,无论是NACT治疗前或NACT治疗后,血浆CLEC3B水平与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有无吸烟史、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与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TNM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0.05)。(4)检测CYFRA21-1、CEA、NSE、cfDNA水平,NSCLC患者经NACT治疗前的血清CYFRA21-1、CEA、NSE、cfDNA 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P<0.05);NSCLC 患者经NACT治疗后血清CYFRA21-1、CEA、NSE、cfDNA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5)建立ROC曲线比较各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现CLEC3B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较小,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结论:血清CLEC3B水平在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显着降低,经NACT治疗后其水平显着提高,对于临床上监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经NACT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价值,有望成为局部晚期NSCLC患者疗效评估的生物指标,为后期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生存率提供辅助作用。

陈剑琼[9](2019)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文中提出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其引发的心肌损伤已经受到临床广泛重视。减少包括蒽环类在内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策略是在采用心脏毒性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充分评估心脏毒性的风险、加强心脏功能监测、指导调整用药剂量或方案。因此,寻找有效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方法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关注点。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简便、价格适中、重复性好等特点,在临床及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心功能的检测及心肌损害的早期评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通过追踪心肌组织的回声斑点,能够定量评价受检者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本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早期左室心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判断早期左室功能亚临床损害最有效的应变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化疗前、化疗初期、化疗中期、化疗末期四个阶段监测79例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及94例采用三种化疗方案的不同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常规参数、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应变参数(二维和三维左室整体纵向应变、三维径向应变、圆周应变、面积应变和二维左室整体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应变率及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同时监测心电图、血清肌钙蛋白含量,分析应变参数与肌钙蛋白及化疗药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应变参数判断早期左室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斑点追踪技术尤其是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79例乳腺癌患者整个化疗阶段心电图总异常率为8.86%,94例不同肿瘤组整个化疗阶段异常心电图的总检出率为10.64%。2、两组患者化疗4个阶段的常规参数LVESV、LVEDV、LVEF、LVFS、LVIDd、IVS、LVPWd前后比较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第6周期(化疗末期)与化疗前比较,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A比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化疗末期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3、化疗第4周期、化疗第6周期时3D-STI的应变参数GAS和GLS测值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第6周期时GCS测值与化疗前比较也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周期中GRS测值变化较小,仅在化疗第6周期时GRS测值与化疗前比较有小幅下降,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STI的GSRe、GSRa化疗中期、化疗末期均减低且有统计学意义,GLS、GSRs化疗末期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D-STI应变参数的ROC曲线分析显示GAS曲线下面积最大,以GAS截断值-31.5%判断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减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9%、80.3%。GLS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次之,3D-STI和2D-STI的GLS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和0.683,以3D-STI和2D-STI的GLS截断值分别为-20.1%和-16.5%来判断蒽环类药物对左室收缩功能较化疗前减低的敏感度分别为74.7%和59.5%,特异度分别为53.4%和50.4%。三维斑点追踪整体纵向应变判断左室功能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而GRS判断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则较低。5、化疗各阶段Hs-cTnT浓度较化疗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065,P<0.0001),但测值仍在正常值范围内。实验2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化疗方案中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三种化疗方案均引起了肌钙蛋白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使用TAC方案的患者肌钙蛋白升幅最大,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次之,而FOLFOX4方案最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化疗阶段3D-STI的GAS与Hs-cTnT浓度呈负相关(化疗第2周期r=-0.250,P=0.023,化疗第4周期r=-0.274,P=0.012,化疗第6周期r=-0.338,P=0.002);化疗前至化疗结束各应变参数与药物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772,p<0.05)。6、重复性检验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应变参数测量可重复性较好。结论化疗药物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脏毒副作用,化疗各阶段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钙蛋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比较三种化疗方案中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显示尽管三种方案中蒽环类对心脏损害造成的亚临床损害比较大,但不管是哪种化疗方案,即使是FOLFOX4方案也都会对心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寻找有效地监测化疗药物毒性的指标至关重要。心电图和LVEF检查均不是理想的监测方法。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定量评价化疗前后左心功能变化,应变参数尤其是左室整体面积应变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可用于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重复性较好,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判断化疗后左室功能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崔一冰[10](2019)在《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史的勃兴与全球癌症问题的日益突出,英国作为最早建成的“福利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医学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医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视域研究英国的癌症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论文选取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作为个案,将其置于政府、产业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历史地“深描”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形成、演进和特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根据癌症病理发展的不同时期,将预防分为一级“病因学预防”、二级“临床前期预防”以及三级“临床预防”三种类型。这三级预防分别从狙击致癌因子、筛查诊断癌症临床前期表现以及控制术后复发等三方面实现对癌症的预防控制。三级预防是英国癌症预防控制的核心内容,其在降低英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顾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演进历程,20世纪是癌症三级预防建设的关键时期。19世纪,受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影响,人们在平均寿命、生活方式和疾病健康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显着地变化,癌症作为一种“文明病”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医学社会化的转型是癌症疾病观“现代化”的直接结果,使癌症的病因解释逐步摆脱了纯医学的解释路径,并让医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外部环境与生活方式对癌症发病产生的影响。“公共卫生运动”和“妇幼保健运动”催生了通过阻断致癌因子来预防“生活方式癌”的癌症一级预防观念的形成。一级预防是真正符合“上医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的预防策略。但是,随着“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大英帝国癌症运动”等癌症研究机构对癌症医学研究的深入,缺乏学理依据的病因学一级预防开始向临床预防过渡。医学界在癌症的临床前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方法来实现预防癌症的发展和恶化的目的。此外,针对癌症已患病人,医生则是通过手术、化疗、综合治疗方案以及姑息疗法等措施来实现对癌症复发和术后伤残的三级预防。本文通过对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研究,希冀建构一幅20世纪以来英国癌症防控实践活动中的“临床医学模式”向“临床—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再由“临床—生物医学模式”向“临床—生物—社会医学模式”的二次转向的图景。其次,“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大英帝国癌症运动”作为英国最重要的癌症医学研究机构,其在癌症病因、病理结构、临床治疗等方向上的研究为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最后,健康教育特别是防癌教育贯穿了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各阶段和各个层面,其主体涉及民众个体、社会组织和政府三方面,内容更是包括防癌意识的培养、建立在流行病学基础之上的癌症等登记制度以及控烟等多个方面,其开展的纵深直接影响着英国癌症预防体系建设的成败,也是本文重点着墨的内容。

二、关于六点取样活检和十二点取样活检是否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六点取样活检和十二点取样活检是否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氢卟吩骨架的新型小分子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肿瘤光动力治疗与二氢卟吩类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一、肿瘤光动力治疗概述
    二、肿瘤光动力治疗的药理作用机制
    三、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缺陷
    四、光敏剂概述
    五、上市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二氢卟吩类光敏剂
        (一)他拉泊芬钠
        (二)替莫泊芬
        (三)维替泊芬
        (四)帕利泊芬
        (五)HPPH
        (六)锡乙基初紫红素
        (七)Redaporfin
    六、第三代二氢卟吩类光敏剂
        (一)生物分子偶联二氢卟吩类光敏剂
        (二)靶向药物或其药效团偶联二氢卟吩类光敏剂
        (三)抗体偶联二氢卟吩类光敏剂
        (四)高分子材料装载的二氢卟吩类光敏剂
    七、二氢卟吩类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治疗与其他肿瘤治疗方式联用
        (一)与化学治疗联用
        (二)与放射治疗联用
        (三)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疗法
        (四)与免疫治疗联用
        (五)与光热治疗联用
    八、总结与展望
    九、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氢卟吩e_4醚类氨基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化学合成
        (一)中间体二氢卟吩e_4的合成
        (二)二氢卟吩e_4氨基酸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三)二氢卟吩e_4醚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四)二氢卟吩e_4醚类氨基酸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三、光物理化学性质
    四、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五、高活性化合物14b在B16-F10细胞内的定位
    六、高活性化合物14b提升A549细胞ROS水平
    七、高活性化合物14b诱导A549细胞凋亡
    八、高活性化合物14b诱导B16-F10细胞自噬
    九、高活性化合物14b对A549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
    十、高活性化合物14b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十一、小结
    十二、实验部分
        (一)化学实验部分
        (二)光物理化学性质实验
        (三)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机制实验
        (四)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
    十三、参考文献
第三章 ABCG2 介导的光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一节 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抑制ABCG2 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的初步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三、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增强HepG2细胞对二氢卟吩e_6的敏感性
        四、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对HepG2细胞中ABCG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五、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对HepG2细胞中ABCG2蛋白细胞内定位的影响
        六、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对HepG2细胞中ATP酶活性影响
        七、伊马替尼与达沙替尼对二氢卟吩e_6在HepG2 细胞中蓄积的影响
        八、小结
        九、实验部分
        (一)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二)Western Blot
        (三)免疫荧光
        (四)ATP酶活性检测
        (五)化合物在细胞内的蓄积
        十、参考文献
    第二节 ABCG2 介导的光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化学合成
        (一)A类目标光敏分子的合成
        (二)B类目标光敏分子的合成
        (三)目标高分子前药的合成
        三、光物理化学性质
        四、目标高分子胶束的体外表征
        五、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六、高活性化合物29b的水溶性与稳定性
        七、高活性化合物29b对 HepG2细胞中ABCG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八、HepG2细胞中光敏分子的外排
        九、高活性化合物29b在HepG2细胞内的定位
        十、高活性化合物29b提升HepG2细胞ROS水平
        十一、高活性化合物29b诱导HepG2细胞凋亡
        十二、高活性化合物29b诱导HepG2细胞自噬
        十三、高活性化合物29b对HepG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
        十四、高活性化合物29b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十五、小结
        十六、实验部分
        (一)化学实验部分
        (二)光物理化学性质实验
        (三)高分子体外表征实验
        (四)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机制实验
        (五)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
        十七、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刺激响应型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一节 刺激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肿瘤微环境中的内源性刺激因素
        二、刺激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一)pH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二)氧化还原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三)酶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四)低氧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五)光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六)温度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七)磁场响应型药物释放系统
        三、回顾与展望
        四、参考文献
    第二节 刺激响应型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化学合成
        (一)基于酰腙键的光化疗双模抗肿瘤目标分子的合成
        (二)基于二硫键的光化疗双模抗肿瘤目标分子的合成
        (三)不含刺激响应Linker的光化疗双模抗肿瘤目标分子的合成
        三、光物理化学性质
        四、目标化合物的体外释放研究
        (一)色谱条件的确定
        (二)5-氟尿嘧啶在弱酸性条件下的体外释放
        (三)SAHA和西达本胺在高GSH条件下的体外释放
        五、目标化合物体外抑酶及抗肿瘤活性评价
        六、高活性化合物36a对B16-F10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七、高活性化合物32与36a提升B16-F10细胞ROS水平
        八、高活性化合物32、36a及43a诱导B16-F10细胞凋亡
        九、高活性化合物32、36a与43a对B16-F10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
        十、高活性化合物36a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十一、小结
        十二、实验部分
        (一)化学实验部分
        (二)光物理化学性质实验
        (三)体外释放实验
        (四)体外抑酶、抗肿瘤活性及机制实验
        (五)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
        十三、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2)前列腺癌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整理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构建预测模型
    3.2 验证预测模型
第4章 讨论
    4.1 前列腺癌诊疗现状
    4.2 前列腺癌相关指标
    4.3 建模指标的评价和筛选
    4.4 预测模型的验证和实用
    4.5 穿刺活检的必要性
    4.6 本课题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首次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患者的进一步诊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中甲基化与Micro-RNA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工智能辅助图像识别提高患者肠道准备效果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试验方法
        2.1 .人群
        2.2 .肠道准备
        2.3 .建立肠道准备质量比对模型
        2.4 .肠道准备质量评估模型的应用
        2.5 .智能手机拍照及应用程序指令
        2.6 肠道准备评分量表
        2.7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比较AI组和非AI对照组两者肠道准备的情况
        3.3 AI辅助识图干预可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应用研究
    4、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粪便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在早期结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方法及步骤
        2.4 结果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粪便 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价值
        3.3 粪便基因SDC2 甲基化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3.4 粪便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一致性检验
    4、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结直肠癌组织中OTUD6B-AS1 呈低水平表达
        3.2 OTUD6B-AS1 表达上调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3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OTUD6B-AS1 表达上调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3.4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OTUD6B-AS1 表达上调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
        3.5 OTUD6B-AS1 过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EMT效应
        3.6 OTUD6B-AS1 的分布及ce RNA靶点预测
        3.7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表达水平增高
        3.8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5p表达水平增高
        3.9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与 OTUD6B-AS1 结合
        3.10 合成miR-21-5p模拟物增强内源性miR-21-5p功能
        3.11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OTUD6B-AS1与miR-21-5p间靶向互作
        3.12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抑制PNRC2 表达
        3.13 结直肠癌中PNRC2 表达水平下降
        3.14 RIP验证OTUD6B-AS1、miR-21-5p和 PNRC2 存在相互结合关系
        3.15 RNA pull down验证OTUD6B-AS1与miR-21-5p/PNRC2 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3.16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可抑制PNRC2 表达
        3.17 PNRC2 表达与OTUD6B-AS1和miR-21-5p表达的相关性
        3.18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细胞活力
        3.19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
        3.20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3.21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
        3.22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EMT效应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结直肠癌筛查的监控策略
    参考文献

(4)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在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格里森评分为6术后升高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的病例应符合以下条件:
        1.2 排除标准:
        1.3 材料与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影像观察、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
        2.1.1 影像观察、数据处理
        2.2 数据观察
    3 评价标准
        3.1 前列腺癌病理分级方法
        3.2 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方法
        3.3 前列腺癌MRI采用的诊断标准及分期表现
        3.4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的计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2 影像资料
    3 两组一般年龄比较情况
    4 两组间PSA、PSAD、前列腺体积比较情况
    5 PSAD、PSA和前列腺体积与GS升高相关
    6 PSAD与 GS升高的相关性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语表
致谢

(5)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目标
    总目标
    阶段目标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研究样本量
    2.3 研究对象及信息采集
    2.4 标本收集
    2.5 内镜检查及碘染色
    2.6 标本处理
    2.7 实验试剂、仪器、耗材
    2.8 DNA提取及甲基化修饰
    2.9 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的检测
    2.10 数据采集及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
    2.11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第一阶段
        3.1.1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1.2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肿瘤部位及分期情况
        3.1.3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的分布
        3.1.4 常规取样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一致性
        3.1.5 常规取样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
        3.1.6 常规取样的癌、癌旁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结果对比
        3.1.7 系统取样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1.8 系统取样组织的病理诊断结果
        3.1.9 不同取样深度、位置肿瘤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情况
        3.1.10 癌旁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
    3.2 第二阶段
        3.2.1 一般情况
        3.2.2 病变在食管位置的分布
        3.2.3 食物摄入及饮食习惯相关危险因素
        3.2.4 食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2.5 内镜活检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及其分布
        3.2.6 内镜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检测结果一致性
        3.2.7 内镜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对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3.2.8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分布及与内镜活检组织的比较
        3.2.9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对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3.2.10 基于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第三阶段
        3.3.1 食管海绵球检查人群一般信息
        3.3.2 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耐受性
        3.3.3 食管海绵球检查对粘膜的影响
        3.3.4 DNA质量及β-ACT基因测定
4. 讨论
    4.1 常规取样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分析
    4.2 常规取样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3 常规取样的癌、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情况分析
    4.4 食管肿瘤异质性对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
    4.5 食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4.6 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7 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诊断食管病变的准确性
    4.8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发现食管病变的能力
    4.9 食管海绵球检查的食管癌初筛可行性分析
5. 总结
创新性与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资金资助
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无创性诊断及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SHCBP1对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第一节 TCGA数据库验证SHCBP1 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临床样本数据分析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HCBP1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HCBP1促进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分子机制探讨
    第一节 基因芯片技术探讨SHCBP1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第二节 SHCBP1与Hippo通路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SHCBP1 通过LATS1-MDM2-TP53 信号通路调控前列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前列腺癌相关ce RNA调控网络及m 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前列腺癌预后生物标志物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CLEC3B调控肺癌细胞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及其潜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型凝集素域家族3成员B影响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CLEC3B作为评估新辅助化疗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标志物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早期发现的进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博士生期间的科研活动
致谢

(9)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课题总体思路
实验一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化疗方案对肿瘤患者心脏的亚临床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应变参数判断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左室功能损害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重复性检验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念的厘定
    二、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与学术价值
    四、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癌症控制的早期尝试
    第一节 医学界对癌症的早期认识与诊疗实践
    第二节 医学社会化转型与英国癌症预防的起步
    第三节 “文明病”与癌症预防内涵的延展
    小结
第二章 “新健康主义”与癌症病因学预防的建立
    第一节 “生活方式癌”与“新健康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 “新健康主义”与社会健康提升计划
    第三节 “新健康主义”的外延与病因学预防的新突破
    小结
第三章 “三早”原则与癌症二级预防
    第一节 “大英帝国癌症运动”的建立与癌症防控模式的转型
    第二节 大众防癌教育与“三早”原则的推广
    第三节 大众防癌教育、病灶自检与癌症二级预防的早期特点
    第四节 高危筛查、社会普查与癌症二级预防的演进
    小结
第四章 手术、化疗和综合疗法与癌症的三级预防
    第一节 根治性乳房切除手术的式微与肿瘤外科手术的转型
    第二节 化疗与第三级预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姑息疗法
    小结
第五章 三级预防视域下英国政府“控烟运动”
    第一节 吸烟致癌与“控烟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二手烟”问题与“控烟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地方“控烟运动”的复杂性与挑战 ——以北爱尔兰地区的控烟实践为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六点取样活检和十二点取样活检是否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氢卟吩骨架的新型小分子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星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前列腺癌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D]. 杨用康. 南华大学, 2021
  • [3]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中甲基化与Micro-RNA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 蔡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在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格里森评分为6术后升高的价值研究[D]. 庞清潭. 青岛大学, 2020(01)
  • [5]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D]. 秦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唐浩. 郑州大学, 2020(02)
  • [7]SHCBP1对前列腺癌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许宁.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8]CLEC3B调控肺癌细胞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及其潜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D]. 樊怿辉. 苏州大学, 2019(06)
  • [9]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D]. 陈剑琼.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10]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D]. 崔一冰. 上海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六点取样活检和十二点取样活检是否影响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