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RO 环境中的报表处理技术

FORPRO 环境中的报表处理技术

一、FORPRO环境下报表的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李迪,王海兵[1](2022)在《大数据环境下四维审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审计思维向持续审计思维、全量信息思维、以人为本思维和智能审计思维发生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引导的审计模式存在低速度、低效率的缺陷,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的审计需求,在新型审计思维指导下,可以通过构建审计模型的方式来弥补传统审计模式的缺陷。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综合"的四维审计模型以SQL语言为核心,结合机器学习、Benford定律、新型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经过数据预处理之后的数据集进行时间、空间、人员、绩效维度上的全方位审计分析,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保证了审计准确性和全面性。

丁雪慧[2](2021)在《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决策层的需求。为实时、有效、精准地提供财务分析结果,建立一套以财务相关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分析架构势在必行。本文从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入手,建立了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架构,并从大数据内外环境、财务数据质量分析、财务专业分析等3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提高该架构的可行性,本文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分析建议,助推财务分析成为企业有效的财务管理和决策工具。

林桐,王瑶[3](2021)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应该进行财务管理改革。在外界需求下更新财务管理模式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本文主要在互联网的大前提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阐述了互联网技术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王晓蔓[4](2020)在《基于SOFA平台的资产托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国民财富积累和资管市场的发展,如今资产托管业务也由最初单一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逐步扩展到了证券集合理财、信托、定向资产管理、基金专户、保险、境外机构资产托管、社会保障等委托资产托管业务领域,成为银行业极具发展潜力的中间业务,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履行监管部门赋予的托管职能,为广大投资者、资产管理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建设一套高性能、易扩展的资产托管系统是当务之急。结合目前流行的技术及公司实际需要,本论文进行了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开发实现资产托管系统的整体过程描述。其中,SOFA是Service Oriented Financial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的简称,中文含义是面向服务的金融应用架构。该项目是采用B/S结构,平台的整体架构是融合了OSGI技术规范和SOA架构思想,运用Spring、Hibernate等成熟稳定的框架技术,基于分层架构模式和J2EE技术标准来设计实现。通过在一个稳定高效的内核容器之上,提供一系列可插拔组件和服务总线,以及相关的支撑与管理环境,来支持系统快速构建、功能组件化、组件动态可插拔、基于组件的快速应用集成,对业务组件提供可重用性、易维护性、可扩展性的基础支持。在项目的开发实现过程中,本人主要参与了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中机构、角色、人员信息以及权限设置功能;数据管理模块中的数据导入、数据处理功能;报表中心模块的报表管理、报表调度功能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以及后期的测试工作。该资产托管系统实现了在SOFA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业务组件,利用服务和组件的形式进行开发,定制就通过基础组件和个性化插件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有良好的扩展性,系统后期维护相对简单,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用户的良好体验,在各种较极端的场景或环境下进行了兼容处理。目前该系统已经被多家托管银行采用。

孙蕊[5](2019)在《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会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制约和指导着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于谨慎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它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应用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判断特性。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重要性一直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开始关注会计重要性问题。2011年,欧洲证券市场机构(ESMA)发布了《财务报告中关于重要性考虑》的咨询文件,在界定重要性术语,主要信息使用者特征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会计政策、中期报告、附注披露等涉及重要性判断和决策的问题的考虑因素设置征求意见。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IASB在2015年发布了《IFRS实务声明:财务报表中重要性应用的征求意见稿》。同年,FASB也发布了有关于“重要性决定”(Materiality Determination)的一系列概念框架修订项目征求意见稿;2017年,为使得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信息编制方面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判断,IASB制定并向公众发布《作出重要性判断的实务声明2》(Making Materiality Judgements:Practice Statement 2)。这一系列项目或声明反映出西方会计组织对重要性原则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完善重要性概念、尝试制定相关非强制性实务指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国目前仅将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尚未制定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准则、解释或指引。随着近些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经济业务和资本市场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我国亟待对重要性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这对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保护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基于“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重要性基础理论构建—重要性判断及框架理论构建—重要性应用的实证检验—重要性应用指引制定建议”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梳理和评述了有关重要性及判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阐述了后续核心内容探讨的理论基础。第二层次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应用与演化。第三层次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并建立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判定的概念理论框架;这其中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会计重要性概念及作为信息质量特征特征的解析和重构,第二部分是探寻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第三部分是尝试分析重要性判定机制和判定标准,以及建立会计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四层次是重要性概念应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自愿性重述和财务报告舞弊两个视角,分别检验关于错报重要性评估和内控缺陷定量重要性标准设定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第五个层次是分析我国建立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和提出设计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及相应研究结论按照次序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采用历史演进和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梳理自古代簿记时代、近代会计时期和现代会计时期三个不同阶段重要性思想在会计中的应用和演进,并分析了会计重要性思想历经“自生自发性秩序—会计惯例—正式会计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会计重要性应用的演进过程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会计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化深深根植于一国经济社会制度与商业环境变迁,因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和把握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与会计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恰如其分地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果和质量,有利于细化会计核算和收益计量,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业绩;此外,重要性的应用囿于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第二,通过比较分析会计重要性现有的不同定义发现,目前的重要性基本定义涵盖视角和可理解程度较低。在定义基础上,总结了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基于特定主体背景、信息使用者导向以及依赖于专业判断。结合重要性特征,并借鉴西方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效用理论等,对重要性相关概念进行重构:在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涵的认识方面,会计重要性可以被表述为:基于特定主体环境下,是一种为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程序发挥着制约和行动导向性作用;普遍运用形式反映在会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项目或事项等信息的错漏报是否会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述造成重大影响。第三,阐释和分析了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文化环境方面,一国会计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和应用。树立良好的会计价值观可以通过二次投射作用,激励和驱动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标准规范来施行会计工作,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念刚柔并济,共同影响着他们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此种环境对会计人员作出合法合规的职业判断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其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最大影响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会计报表信息发生改变,这进一步又对会计信息重要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编制中重要性应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约束指导着管理当局决策行为。第四,探讨了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和特征,借鉴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本文提出提高重要性判定质量的途径是加强程序理性,减少三类程序非理性偏差。优化重要性判定的质量,就需要加强规则理性,减少规则的不完备性;在加强认识理性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弥补会计判断人员的“知识差”,借助于判断和决策辅助工具,弥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行为理性约束方面,为避免严重的行为非理性造成的重要性判定偏误,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保证管理层以及相关会计人员能够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基于对重要性判定理论的探讨,构建了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五,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重述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财务报表错报重要性程度对管理层财务重述行为意愿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对于数量和性质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财务报表错报进行自愿性重述;相反被监管部门责令要求更正的公司财务报表差错的数量和性质均较严重;进一步发现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减弱错报数量重要性程度对自愿重述的影响。第六,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及重要性标准设定的相关理论,考察了2011-2017年度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首次设定未变更的内控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对后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设定重要性定量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其首次设定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发生后续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在非国企、两权分离度较高、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显着。结论支持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存在利用重要性标准的自利动机这一路径。第七,基于重要性及判定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制定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在实务中具体应用重要性时,更多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其一,会计准则执行、重要性职业判断和建立应用指引三者之间是存在双向逻辑互动关系的。其二,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建立,一定程度会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财务报表重要性应用问题的共同知识比重,有助于共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三,会计重要性本质上是原则导向的价值判断,制定相关方“共识性”的应用指引可确保职业判断中隐性知识得到有效传递。设计应用指引需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差异性规定原则以及程序表现原则。最后在应用指引设计的主体内容、重要性判断的整体程序以及应重点明确的警示类条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基于严谨的规范性理论分析,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会计重要性概念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得出了有异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并对比分析重要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定位,提出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以上创新点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会计重要性判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判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点,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探讨。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重要性判定特征,数量、质量判断标准,以及判断机制的基础上,从加强程序理性、减少程序非理性偏差这一视角,提出了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路径,并尝试构建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以上创新之处可为会计人员在编报财务报告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作出重要性判断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对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提出设计建议。第三,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的探究。基于制度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进过程,总结了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进的三大规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演进、会计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层面,探索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这可以认为是对会计重要性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逻辑性起点。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性应用与财务重述行为的实证研究。在实证检验报表错报信息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影响时,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的差错更正公告中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国内鲜有文献探索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重述行为和错报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五,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水平设定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性定量标准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创新点在于,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审计师对重要性判断的研究,很少从管理层视角来探究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标准设定与自利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系,这对验证重要性定量标准的执行效果以及如何完善内控缺陷重要性标准具体设定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李斐飞[6](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苏夏侃[7](2014)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LabVIEW的冬枣生长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冬枣是滨州市的特色优势果品,对其生长的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是极其必要的。一直以来,冬枣生长环境信息的监测大都通过人工定时去采集,这种方式不但给果农带来沉重的劳动负担,而且缺乏环境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针对目前这一状况,论文通过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的环境信息采集部分、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对环境信息处理部分进行研究设计。通过这一研究设计,使冬枣生长环境信息监测更加的自动化,从而减轻果农们在这一项劳动上的负担。环境信息采集部分在分析了冬枣生长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环境和监测指标的基础上,针对软硬件研制和开发成本的综合考虑上,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采用Zigbee技术。通过对各种的ZigBee模块模型比较,本文采用TI公司的CC2530为核心的模块设计,它的Z-Stack协议栈也被应用于环境信息采集部分的设计当中。对环境信息采集部分的协调器节点、路由节点和传感器节点的应用程序的设计思想、工作流程以及串口通信协议进行了研究设计。为了降低环境信息采集的外界干扰和应用的方便,各个节点传感器大都采用数字传感器。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环境信息以多跳的方式上传至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再把环境信息通过串口传输给环境信息处理部分进行显示储存等。环境信息处理部分在比较了硬件仪器和虚拟仪器的优缺点后,从功能扩展和经济方面等综合考虑采用虚拟仪器(即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比较各种编程软件,论文采用Nl公司的LabVIEW软件进行环境信息处理部分(即上位机程序)设计。开发周期短、多线程并行运行和模块化是LabVIEW的优势所在。从程序的运行效率方面考虑,这里又对程序结构进行了研究改进,从而得出符合本系统的程序结构。开发出的环境信息监测软件具有从协调器节点获取实时数据、实时显示、记录存储、GPS定位等功能,用户可以方便地对冬枣的生长状况进行管理。虚拟仪器强调“软件就是仪器”,所以其在维护和升级方面具有硬件仪器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试验证明各方面的性能指标满足了一开始的需求。环境信息采集部分简单可靠、组网灵活,但在传输距离和使用时长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改进。经过改进后的环境信息处理部分运行稳定、操作性良好。

杨志军[8](2010)在《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升,列车事故频频发生,铁道部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列车的超偏载是引发列车脱轨的主要因素,对列车超偏载的监测工作必须加强。然而,传统的轨道衡超偏载监测只能在装车后到固定地点进行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如果出现超偏载问题,必须处理完后列车才能继续运行,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研究一种便捷的轨道车辆动态实时称重设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将传感器安装在车厢下的减震弹簧上,采用新华龙公司推出的C8051F350单片机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串口将采集的数据写进射频卡的电子标签,读卡器自动检测有效范围内的电子标签并读取其有效数据。上位机从读卡器中读回数据并实现显示、打印、存储等功能。本系统实现了在装车过程中对超偏载情况进行监测,大大缩短了超偏载监测时间,同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本文在对国内外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综述的基础上,论述了这种新型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详细阐述了系统硬件、软件的设计及开发。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传感器的选型;电源低功耗管理;数据采集板的设计及采集精度调整;无线数据传输;基于VB的上位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基于MATLAB的最小二乘法数据曲线拟合。

罗明[9](2009)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远程仪器测控实验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实验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而虚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的有益补充,既能节约大量的教育经费,又能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的延伸。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虚拟仪器的远程实验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在分析虚拟仪器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实验的开发,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远程实验系统,为用户提供网络化和开放式的实验环境。论文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分析远程虚拟实验功能的基础上对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本系统采用B/S结构,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条件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以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LabVIEW8.6作为开发软件进行实验系统设计:利用LabSQL工具结合数据库技术设计了人员登陆管理模块,实现了对实验人员信息的管理;通过调用相关仪器的DLL进行编程,实现了对程控实验仪器的控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的准确性;为了在异地查看实验现场状况,利用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了普通USB摄像头对现场视频以及图像的采集,节约了开发成本;利用LabVIEW多线程工作原理结合NI数据采集卡完成了多通道数据采集的程序编写;运用数据库工具包将实验所得数据入库保存,并通过报表工具编程实现了实验报告的生成、保存和打印。最后在客户机上登陆远程实验网页,验证了整体系统的可行性。基于虚拟仪器的远程实验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实验,但它具有比传统实验更为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实验教学技术手段创新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李瑛玫[10](2008)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经营管理和财务系统在市场经济主体中的不断应用,独立审计客体(统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趋势日趋增强。在被审计单位日渐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具体审计目标发生扩展,审计对象空前加大,审计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信息化,再加之与信息化环境相应的审计规范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缺失,都使得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确定。审计活动历来属于高风险的职业领域,这种高风险既来自于全社会对审计工作质量越来越高的厚望和要求,也来自于日益复杂化的审计工作环境。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了解和控制独立审计风险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被审计单位日益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为背景,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视角,按照传统审计理论框架和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分析方法,对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来源、评估与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本文从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入手,首先界定了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并用经济学理论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审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和可能来源。由于审计目标决定审计风险的具体来源,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下扩展的具体审计目标进行了详细解析,归纳了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特定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大错误风险”的概念。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重大错误风险的准确评估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根据风险的特征,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模型,通过对该风险的量化评估,可以更加理性的确定和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仅仅是审计风险控制的前提,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空前复杂和难以把握,独立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职业要求,进行风险控制和完成审计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环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同,它以测试电子数据及信息系统的重大错误风险为核心,风险导向性更为复杂,本文将其命名为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实务中的案例全面阐释和分析了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主要工作流程、审计测试内容和风险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以重要性水平为标准设计了数据风险绩效考核指标。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也是审计的过程。注册会计师需要严格按照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执业,才能有效地分析、评估和控制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为验证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重大错误风险评估模型,本文选择了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被审计单位“某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事项作了实证。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数据风险审计导向模式及风险评估模型,在审计实践中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较为客观地确定风险水平和领域,促进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风险控制效果明显。

二、FORPRO环境下报表的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RPRO环境下报表的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环境下四维审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大数据与审计概述
    (一)大数据的特点
(二)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思维的转变
三、大数据环境下四维审计模型的构建
    (一)审计数据集的获取
    (二)时间维度
    (三)空间维度
    (四)人员维度
    (五)绩效维度
四、大数据环境下四维审计模型的应用
    (一)获取高价值密度的四维审计模型数据集。
    (二)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2)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
    1.2 安全意识薄弱
    1.3 财务数据信息专业化处理质量不高
2 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架构的建立
    2.1 大数据环境分析
    2.2 财务数据质量分析
    2.3 财务专业分析
3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分析建议
4 结语

(3)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二、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满足不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三)企业的业务开展无法与财务管理相协同
三、互联网环境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二)支持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
    (三)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
    (四)财务管理的时效性发生变化
四、创新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二)财务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
五、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以互联网思维定位财务管理的职能
    (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在业务中的参与度
    (三)提升企业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方式
六、结语

(4)基于SOFA平台的资产托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关键技术介绍
    2.1 SOA技术
    2.2 Hibernate框架
    2.3 Spring框架
    2.4 J2EE框架
    2.5 Oracle数据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2.1 操作需求
        3.2.2 性能需求
        3.2.3 标准需求
        3.2.4 安全需求
        3.2.5 其他需求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4.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 平台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4.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4.4.3 数据库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5.1.1 机构管理
        5.1.2 角色管理
        5.1.3 人员信息管理
        5.1.4 权限管理
    5.2 数据管理模块
        5.2.1 数据接口管理
        5.2.2 数据导入引擎
        5.2.3 数据处理引擎
        5.2.4 数据处理管理
    5.3 报表中心模块
        5.3.1 报表管理
        5.3.2 报表调度管理
    5.4 日志管理模块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的目的与意义
    6.2 系统功能测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3.1 SOFA平台测试
        6.3.2 数据导入组件测试
    6.4 系统安全性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三、重要性问题研究评析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西蒙有限理性理论
        二、现代决策理论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方面理论
        四、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
        五、管理控制中关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的理论
        六、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
    第一节 古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原始簿记时代重要性思想的产生
        二、中世纪庄园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三、古代“官厅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第二节 近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复式簿记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二、股份制公司会计重要性的应用
        三、工业革命时期会计重要性的运用
    第三节 现代会计时期重要性相关制度
        一、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二、西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
        三、西方重要性会计准则或指引的制定与发展
    第四节 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分析
        一、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路径
        二、会计重要性运用与演化的规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
        二、重要性概念的特征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二、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种价值判断
        三、会计重要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
        一、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性
        三、重要性与其它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关系
        四、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会计重要性应用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会计文化与价值观环境
        一、东西方会计文化对会计判断的影响差异
        二、会计价值观影响重要性职业判断
    第二节 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环境
        一、资本市场会计监管核心: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信息披露重要性水平的设定要求
        三、不同行业信息披露重要性标准规定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环境
        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商业模式影响使用者共同会计信息需求
    第四节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观点
        二、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部制度保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性判定理论探讨与框架构建
    第一节 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与特征
        一、影响重要性判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二、重要性判定机制的简要分析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重要性判定的优化:程序理性视角
        一、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权衡与替代
        二、程序理性视角判断偏差的产生
        三、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途径
    第三节 财务报告重要性判断框架构建
        一、会计重要性应用的原则导向
        二、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的影响
    第一节 TD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二、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
        四、案例分析结论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财务重述相关文献回顾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选取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要回归结果
        三、内生性问题处理
        四、稳健性检验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与财务报告舞弊
    第一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路径
        一、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
        二、内控缺陷重要性认定标准的治理作用
        三、管理层重要性标准设定的机会主义动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三、回归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变量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回归结果
        四、截面测试与进一步分析
        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及建议
    第一节 制定重要性实务应用指引的必要性
        一、重要性判断、会计准则与应用指引的内在关系
        二、建立会计重要性判断的共同知识
        三、应用指引确保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第二节 重要性应用指引整体设计的建议
        一、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主要原则
        二、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几点问题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6.1 研究方案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6.1.2 案例的选择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LabVIEW的冬枣生长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传输技术的选则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2.2 ZigBee介绍
    2.3 Z-stack软件协议栈
        2.3.1 OSAL任务运行方式
        2.3.2 OSAL的事件传递机制
        2.3.3 应用程序开发步骤
    2.4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信息采集部分
    3.1 ZigBee网络部分设计
    3.2 传感器的选择与应用
    3.3 Zigbee网络部分程序设计
        3.3.1 主程序设计
        3.3.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信息处理部分
    4.1 主程序设计
        4.1.1 程序结构的选择
        4.1.2 队列消息处理器
        4.1.3 小结
    4.2 数据通信子程序的设计
        4.2.1 串口
        4.2.2 实现串口通信的方式
        4.2.3 数据帧的设计
        4.2.4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2.5 数据处理程序的设计
        4.2.6 小结
    4.3 数据储存与查询子程序设计
        4.3.1 数据库和数据源的建立
        4.3.2 数据库访问工具包LabSQL简介
        4.3.3 LabSQL的使用步骤
        4.3.4 小结
    4.4 GPS定位
        4.4.1 MapX在不同开发环境下应用比较
        4.4.2 基本工具功能的实现
        4.4.3 自定义工具功能的实现
        4.4.4 定位功能的实现
        4.4.5 监控界面
        4.4.6 小结
    4.5 其他功能
        4.5.1 其他功能程序设计
        4.5.2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5.1 环境信息监测系统测试
        5.1.1 环境信息采集部分测试
        5.1.2 环境信息处理部分测试
    5.2 试验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表的论文

(8)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动态电子轨道衡及其发展
        1.1.1 我国动态电子轨道衡及其发展
        1.1.2 国外动态电子轨道衡发展现状
    1.2 轨道衡的分类
        1.2.1 按使用状态分类
        1.2.2 按计量原理分类
        1.2.3 按计盘方式分类
    1.3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原则及硬件设计指标
        2.1.1 系统设计原则
        2.1.2 硬件设计指标
    2.2 系统结构框架
    2.3 核心单片机C8051F350
    2.4 设计方案的选定
        2.4.1 传感器选型
        2.4.2 电源低功耗管理
        2.4.3 无线数传模块
        2.4.4 读卡器与上位机通讯协议
        2.4.5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设计原则
    3.2 电源模块
        3.2.1 5V电源
        3.2.2 3.3 V电源
    3.3 数据采集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原则与编程方法
        4.1.1 软件设计原则
        4.1.2 软件编程方法
    4.2 系统初始化
        4.2.1 系统时钟初始化
        4.2.2 端口初始化
        4.2.3 ADC0初始化
        4.2.4 UART0初始化
    4.3 C8051F350单片机ADC精度分析
    4.4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
    5.1 数据库概述
        5.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5.1.2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5.1.3 数据库发展阶段
    5.2 基于VB6.0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5.2.1 数据库应用程序用户界面及其功能
        5.2.2 数据库应用程序结构
    5.3 数据库应用程序与读卡器的通讯
        5.3.1 串口通讯简介
        5.3.2 实现串口通讯的MSComm控件
        5.3.3 利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信
    5.4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在VB中的实现
        5.4.1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在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的操作过程
        5.4.2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算法研究
    5.5 数据库应用程序其他功能的实现
        5.5.1 MSHFlexGrid控件
        5.5.2 查询
        5.5.3 DataReport报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转化算法研究
    6.1 弹簧特性曲线
    6.2 数据的曲线拟合
        6.2.1 数据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6.3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在MATLAB中的实现
        6.3.1 曲线拟合工具箱简介
        6.3.2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远程仪器测控实验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虚拟仪器
        1.2.1 虚拟仪器的概念及特点
        1.2.2 虚拟仪器的组成
        1.2.3 虚拟仪器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1.3 远程虚拟实验室的发展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远程虚拟仪器实验室的发展背景及意义
        1.3.2 远程虚拟实验室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3.3 远程虚拟实验室的构成
        1.3.4 远程虚拟实验室的关键技术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远程仪器测控实验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整体构架及实现方案
    2.2 系统硬件平台方案选择
    2.3 系统软件方案
        2.3.1 虚拟开发软件
        2.3.2 LabVIEW简介
    2.4 系统实物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员登陆管理模块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3.1.1 数据库简介
        3.1.2 LabSQL和LabVIEW Database connectivity toolkit
        3.1.3 LabVIEW与Access数据库的连接
    3.2 登陆模块设计
        3.2.1 程序框图设计
        3.2.2 登陆程序总体LabVIEW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仪器控制模块设计
    4.1 仪器控制解决方案
    4.2 动态链接库(DLL)
        4.2.1 DLL的生成与使用
        4.2.2 LabVIEW中调用DLL
    4.3 RIGOL信号发生器的LabVIEW程序设计
        4.3.1 RIGOL DG1022信号源介绍
        4.3.2 信号源仪器控制程序设计
    4.4 示波器的LabVIEW控制程序设计
        4.4.1 RIGOL DS1102C示波器介绍
        4.4.2 示波器前面板和控制程序编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采集保存和实验报告生成
    5.1 数据采集硬件组成
        5.1.1 硬件相关技术
        5.1.2 数据采集卡NI-PCI6221(68pin)
    5.2 数据采集软件组成
    5.3 试验现场捕获
    5.4 数据保存和实验报告生成
        5.4.1 实验数据保存和查询
        5.4.2 实验报告生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发布及整体实现效果
    6.1 远程网络发布
        6.1.1 服务器端web发布配置
        6.1.2 客户端的远程测控
    6.2 网页发布的系统整体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独立审计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独立审计基础理论要点
        2.1.1 独立审计的相关概念
        2.1.2 独立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
        2.1.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2.2 信息化环境概念及特征
        2.2.1 信息化环境概念
        2.2.2 我国企业信息化环境现状及特征
    2.3 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2.3.1 正面影响
        2.3.2 负面影响
    2.4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及风险内涵
        2.4.1 信息化环境下的独立审计
        2.4.2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来源分析
    3.1 独立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
        3.1.1 “理性”被审计单位的必然逐利行为
        3.1.2 多重扭曲的委托代理关系
        3.1.3 审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地位
        3.1.4 事务所的成本效益分析
    3.2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具体目标扩展解析
        3.2.1 具体审计目标扩展的原因
        3.2.2 信息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
        3.2.3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的具体目标
    3.3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特定来源
    3.4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要素归类
        3.4.1 重大错误风险要素的提出
        3.4.2 检查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
    4.1 审计风险评估过程概述
        4.1.1 计划阶段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估
        4.1.2 审计实施中风险要素分别评估与风险的修正
        4.1.3 审计报告前风险的最终确定和记录
    4.2 信息化环境下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估
        4.2.1 评估前的准备
        4.2.2 可接受审计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
        4.2.3 可接受审计风险的确定标准
    4.3 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
        4.3.1 风险评估原理
        4.3.2 风险评估方法的评价
    4.4 可接受检查风险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
    5.1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提出
        5.1.1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
        5.1.2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流程
    5.2 信息化环境下的符合性测试
        5.2.1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要素
        5.2.2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分类
        5.2.3 信息化环境下符合性测试的概念与内容
        5.2.4 信息化环境下符合性测试方法
    5.3 电子数据准确性的实质性测试
        5.3.1 计算机数据审计概念和流程
        5.3.2 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
    5.4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
        5.4.1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的内涵
        5.4.2 实质性测试的主要岗位
        5.4.3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与考核
    5.5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风险控制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实证分析
    6.1 某证券公司审计业务概况
    6.2 审计与风险评估过程
        6.2.1 审前调查准备
        6.2.2 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
        6.2.3 电子数据采集和转换
        6.2.4 预审分析与现场检查
        6.2.5 审计复核与归档
    6.3 审计结果与启示
        6.3.1 本项目审计结果
        6.3.2 审计风险管理启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证券业信息技术风险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2 证券业务风险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3 某证券公司风险因素对各风险等级的支持程度调查表
附录4 某证券公司佣金审计编程语句
附录5 某证券公司透支审计编程语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FORPRO环境下报表的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环境下四维审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陈旭,李迪,王海兵.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2(02)
  • [2]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架构研究[J]. 丁雪慧.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1(24)
  • [3]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林桐,王瑶. 现代商业, 2021(35)
  • [4]基于SOFA平台的资产托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晓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孙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7]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LabVIEW的冬枣生长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的研制[D]. 苏夏侃. 山东理工大学, 2014(01)
  • [8]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杨志军. 内蒙古大学, 2010(01)
  • [9]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远程仪器测控实验系统的设计[D]. 罗明. 中南大学, 2009(04)
  • [10]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D]. 李瑛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FORPRO 环境中的报表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