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

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

一、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超[1](2018)在《碧口地体含金VMS矿床成因模式》文中认为全球已发现的富金VMS型矿床仅十余处,然而对该类矿床中含金流体的来源和金的富集沉淀机理及其与贱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却争议不断。阳坝和杜坝分别为碧口地体中唯一的大型和极具代表性的小型含金VMS型铜金矿床,为研究该类型矿床成因模式提供依据。论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超显微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同成矿火山岩的成岩成矿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载金矿物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厘定喷流-沉积和区域变质两期成矿作用,揭示其含金流体来源和金富集沉淀机制的差异性,构建矿床的成因模式,讨论矿床规模差异的原因。喷流-沉积期铜金矿体赋存于新元古代碧口群细碧岩中,成矿年龄为804810Ma;区域构造演化综合研究和同成矿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特征揭示矿床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界的岛弧环境,与典型别子型VMS矿床一致,这可能是导致其产出铜金、而非铅锌的根本控制因素;而区域变质期金的叠加成矿作用形成于华北-华南陆陆碰撞构造背景,矿体呈NW向产出,受控于区域NW向断裂,成矿年龄为203220Ma,与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一致。阳坝矿床喷流-沉积期流体以中温(275.2℃315.2℃)、低盐度(0.1813.72wt%NaCl)为特征;区域变质期流体以中温(260.1℃326.3℃)、低盐度(0.1811.96wt%NaCl)为特征。喷流-沉积期氧同位素研究指示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海水;区域变质期氧同位素范围与区域造山型金矿相同,指示流体可能来源于变质水。杜坝矿床流体特征和成矿流体来源与阳坝矿床相同。喷流-沉积期金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磁铁矿和黄铜矿中,流体性质由还原性转变为氧化性是导致该期金沉淀的原因。区域变质期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和银金矿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磁铁矿和黄铜矿中,少量以自然金的形式产出,流体沸腾作用是导致该期金沉淀的原因。两个矿床地质特征相似,仅石英脉的数量和种类有差异。阳坝矿床石英脉见有含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和明金的石英脉,且数量多;杜坝矿床仅见有含磁铁矿和黄铜矿的石英脉,以及少量的含黄铁矿的石英脉,且数量少。指示阳坝矿床有更充足的成矿流体,可能是导致阳坝矿床铜金储量大的原因。

郭耀宇[2](2016)在《西秦岭金矿带南亚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秦岭金矿带内印支期造山型金矿床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其成矿时代、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流体性质等特征一致。论文选择了位于南亚带内的阳山、铧厂沟与马脑壳三个造山型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区域及矿区尺度三个矿床地质特征的异同与其成因,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与矿床地球化学工作,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区域尺度上,矿床的地质特征显示出连续性:金成矿事件发生于221200 Ma,与区域变质作用峰期同时或略滞后,成矿作用发生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受控于勉略构造带及其二、三级断裂构造系统,赋存于(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矿化样式有浸染型和石英脉型两种,金矿化与硫化、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密切相关;初始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变质流体。(2)矿区尺度上,矿床的地质特征显示出多样性:铧厂沟、阳山、马脑壳分别为大型、超大型与大型金矿床,主要赋矿围岩依次为细碧岩、千枚岩、板岩等;矿石矿物共生组合依次为黄铁矿,黄铁矿、毒砂、辉锑矿与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雌)黄等。(3)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显示,三个矿床成矿早、主阶段黄铁矿、毒砂强烈富集Au、As和Te,不同程度富集Sb、Bi和Ag,不富集Cu和Zn,Pb、Co和Ni接近背景值;阳山及马脑壳金矿床中辉锑矿呈略微富集Au、较强富集Ag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是来自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脱挥发分形成的含金变质流体。矿床尺度硫化物微量元素的差异,是在不同成矿深度/环境下,成矿流体对元素运移的差异及不同的沉淀机制所致。(4)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深部中下地壳结晶基底与浅部就位环境中赋矿围岩共同为金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5)构建了区域金成矿模式:晚三叠世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区域大范围的壳幔作用及广泛的岩浆活动,引起岩石圈尺度地热梯度上升,驱动中下地壳物质变质脱挥发分形成的含金流体进入地壳尺度的断裂系统,在不同成矿深度/环境通过围岩硫化、相分离或流体混合等,形成了一系列造山型金矿床。

徐东,刘建宏,赵彦庆[3](2014)在《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复杂,各类金属矿产丰富,分布广泛,特别是甘肃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也是甘肃最主要的金矿勘查开发基地。近年来,西秦岭地区金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大水、早子沟、大桥、李坝、拉尔玛、阳山、寨上、竹园北、加甘滩等超大型、大型金矿床。笔者从西秦岭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区带划分入手,分析金矿成矿类型和金矿成矿的控制因素,探讨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西秦岭地区金矿找矿方向,对该区勘查工作部署具有参考意义。

刘建宏,张新虎,赵彦庆,任丰寿[4](2006)在《西秦岭成矿系列、成矿谱系研究及其找矿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秦岭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有色、贵金属资源富集区。文章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对甘肃西秦岭地区进行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研究。初步厘定了7个矿床系列12个亚系列,分属2个成矿系列组合,以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为基础,根据各成矿系列在区域内的演化归结为成矿谱系。指出本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成矿作用强烈,以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金、铜(砷)、金(锑)、银、钼、钨锡矿床为主,以沉积岩容矿的层控热液型金、汞、锑、铅锌的大量发育为特征。基于成矿系列划分,在铅锌、金、钼矿产勘查实践中,取得了新的找矿突破。这对于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指导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宏[5](2006)在《甘肃西秦岭区域成矿模式》文中指出通过对西秦岭区域成矿特点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讨论,选择区内主要矿床就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等特征进行对比,根据矿床成矿模式概括区域成矿模式。提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晚中生代是本区大规模成矿期,对甘肃西秦岭地区成矿环境的分析认识进一步深化,对指导区域矿产评价和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姚书振,周宗桂,吕新彪,陈守余,丁振举,王苹[6](2006)在《秦岭成矿带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文中指出秦岭成矿带是我国有色、贵金属工业的重要矿产资源基地,也是最具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的地区之一。近年的综合研究工作表明,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复合大陆碰撞造山带,自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和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伴随有多个构造成矿旋回,所形成的含矿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具有多样性。根据成矿时代、构造、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铜、钼、铅、锌、银、金、汞、锑等内生金属矿床主要受7个主要的成矿系统控制,形成了18个主要成矿系列,并对各成矿系列及其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近几年找矿新发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建立了铜、金、铅、锌、银等矿床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对区域优势矿种的成矿谱系研究表明,本区成矿在时间演化上表现出明显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征,华力西期与印支末-燕山期是成矿大爆发期,最有利于大型超大矿床形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侧向和垂向分带性。在此基础上,对秦岭成矿带的成矿潜力及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评价和划分,指出秦岭地区热水喷流沉积型与密西西比型铅锌银矿床、微细浸染型与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钼钨铜矿床及低温热液型汞锑矿床等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并划分出5个区域成矿远景带和17个重要成矿预测区。

周宗桂,丁振举,姚书振[7](2002)在《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碧口地体铜多金属矿床按其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建造和成矿作用,可划分为裂谷—洋盆火山喷流沉积型铜成矿系列和岛弧喷流与岩浆热液铜多金属成矿系列。矿床形成的经历了同生与叠加改造的演化阶段,矿床的空间分布具有层控性、分带性和分段集中的特征。

姚书振,丁振举,周宗桂[8](2002)在《初论造山带成矿学》文中提出造山带成矿学是研究造山带矿床形成环境、条件、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是地球物质科学新的生长点。造山带具有矿床类型多、矿产种类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发育、成矿时间跨度大、成矿多期次和多旋回发育等特点,区域成矿的多样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明显,成矿具分带性和不均匀性,大规模成矿与重大构造热事件相关。造山带成矿学的研究内容应主要包括: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主要矿床类型、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成矿物质、流体与成矿机制,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造山带中成矿规律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造山带成矿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技术的融合,以揭示造山带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造山带成矿学概念与框架的提出,将有助于造山带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指导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取得新突破做出贡献。

二、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碧口地体含金VMS矿床成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1.1.1 富金VMS矿床成因模式研究发展
        1.1.2 碧口地体VMS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总体研究思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内容
        1.2.1 赋矿岩石建造与成矿构造背景
        1.2.2 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1.2.3 载金矿物特征与金的赋存状态
        1.2.4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1.3 技术路线
        1.3.1 资料系统收集
        1.3.2 野外地质观测
        1.3.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3.4 锆石年代学分析
        1.3.5 火山岩元素含量分析
        1.3.6 黄铁矿和磁铁矿微区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量元素分析
        1.3.7 流体包裹体研究
        1.3.8 氧同位素分析
    1.4 论文结构和完成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变质事件
    2.4 区域构造
        2.4.1 区域构造格架
        2.4.2 区域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3 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火山岩地质特征
    3.2 火山岩年代学
    3.3 火山岩地球化学
    3.4 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
4 矿床地质
    4.1 矿床及矿体特征
        4.1.1 阳坝矿床
        4.1.2 杜坝矿床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石类型
        4.2.2 矿石结构
        4.2.3 矿石构造
        4.2.4 矿石矿物组成
    4.3 成矿期次与阶段划分
    4.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5 载金矿物结构与微量元素组成
    5.1 样品岩相学与矿相学
        5.1.1 样品选取
        5.1.2 金矿物特征
        5.1.3 载金矿物结构与类型
    5.2 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2.1 LA-ICP-MS图谱特征
        5.2.2 载金矿物微量元素含量
        5.2.3 载金矿物微量元素相关性
    5.3 地质意义
        5.3.1 金的赋存形式
        5.3.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1.1 寄主矿物
        6.1.2 流体包裹体形态与分布
        6.1.3 流体包裹体相态组成与分布
    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均一温度
        6.2.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
    6.3 流体包裹体组成
        6.3.1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6.3.2 氧同位素分析
7 矿床成因模式
    7.1 矿床形成构造背景
    7.2 后期变质叠加成矿
        7.2.1 喷流沉积期成矿年龄
        7.2.2 区域变质期成矿年龄
    7.3 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7.4 矿床中金的成矿机理
        7.4.1 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7.4.2 金的沉淀机制
        7.4.3 矿床成因模式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西秦岭金矿带南亚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1.1 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1.2 金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1.1.3 成矿物质来源
        1.1.4 成矿流体运移与金的沉淀机制
        1.1.5 成因模式
    1.2 西秦岭金矿带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金成矿作用的重要性
        1.2.2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进展
        1.2.3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的研究难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限
    2.2 区域岩石建造
        2.2.1 碧口地体内岩石建造
        2.2.2 松潘-甘孜地体内岩石建造
        2.2.3 勉略缝合带内岩石建造
        2.2.4 西秦岭造山带内岩石建造
    2.3 区域变质作用
    2.4 地球动力学演化
        2.4.1 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
        2.4.2 三叠纪造山作用过程
        2.4.3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过程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1.1 铧长沟金矿床
        3.1.2 阳山金矿床
        3.1.3 马脑壳金矿床
    3.2 矿体形态和产状
        3.2.1 铧长沟金矿床
        3.2.2 阳山金矿床
        3.2.3 马脑壳金矿床
    3.3 矿石类型及特征
        3.3.1 铧厂沟金矿床
        3.3.2 阳山金矿床
        3.3.3 马脑壳金矿床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次和阶段划分
        3.5.1 铧厂沟金矿床
        3.5.2 阳山金矿床
        3.5.3 马脑壳金矿床
    3.6 小结
4 载金矿物地球化学
    4.1 矿相学特征
        4.1.1 铧厂沟金矿床
        4.1.2 阳山金矿床
        4.1.3 马脑壳金矿床
    4.2 载金矿物EMPA分析
        4.2.1 铧厂沟金矿床
        4.2.2 阳山金矿床
        4.2.3 马脑壳金矿床
    4.3 载金矿物LA-ICP-MS分析
        4.3.1 铧厂沟金矿床
        4.3.2 阳山金矿床
        4.3.3 马脑壳金矿床
    4.4 成矿流体来源及成矿作用过程
        4.4.1 成矿流体来源
        4.4.2 成矿作用过程
5 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铅同位素
        5.1.1 测试结果
        5.1.2 成矿物质来源
    5.2 锶同位素
        5.2.1 测试结果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3 钕同位素
        5.3.1 测试结果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约束
6 金矿床成因
    6.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2 矿床主要鉴别特征
    6.3 矿床成因
        6.3.1 成矿物质来源
        6.3.2 成矿物质运移及沉淀机制
        6.3.3 矿床成因模式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西秦岭地质构造背景
2 西秦岭金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
    2.1 成矿区带特征
    2.2 金矿主要类型
    2.3 金矿分布特征
    2.4 金矿成矿主要控制因素
    2.5 金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3 西秦岭地区金矿找矿方向
    3.1 夏河—合作一带
    3.2 天水李子园—两当县太阳寺一带
    3.3 崖湾—大桥一带
    3.4 玛曲—文县一带
4 结语

(5)甘肃西秦岭区域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环境
2 区域成矿特点
    (1) 成矿物质来源具深源性
    (2) 海相火山喷发—沉积作用与铅锌成矿作用
    (3) 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
    (4) 主要成矿期
    (5) 成矿的继承性、叠加作用明显
3 典型矿床特征对比
4 区域成矿演化
    (1) 新元古代大陆边缘古秦岭洋发育阶段
    (2) 晚古生代演化阶段
    (3) 中—新生代后造山构造演化阶段
5 区域成矿模式
6 结论

(6)秦岭成矿带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成矿背景
    1.2 成矿地球化学背景
        1.2.1 主要成矿元素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2.2 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块体分布与异常特征
        (1) 金:
        (2) 银:
        (3) 铜:
        (4) 铅:
        (5) 锌:
        (6) 锑、汞、砷:
        1.2.3 成矿元素组合异常
        (1) 以Cu、Pb、Zn、Ag为主的组合异常:
        (2) 以Au、Hg、Sb为主的组合异常:
        (3) 以W、Sn、Mo为主的组合异常:
2 主要成矿系统及成矿系列
    2.1 以铜为主的成矿系列 (1~4)
        (1) 中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 (VHMS) 型铜矿成矿系列:
        (2) 与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浆侵入作用有关铜矿成矿系列:
        (3) 华力西期海底热水喷流沉积 (SEDEX) 型铜矿成矿系列:
        (4) 华力西期岩浆型铜矿成矿系列:
    2.2 以钼为主的成矿系列 (5)
    2.3 以铅锌银为主的成矿系列 (6~11)
    2.4 以金为主的成矿系列 (12~14)
    2.5 以汞锑为主的成矿系列
    2.6 以铬镍为主的成矿系列 (15~16)
    2.7 以铁为主的成矿系列 (17~18)
3 典型矿床及找矿新发现
    3.1 铜矿床
        3.1.1 典型矿床特征及找矿新发现
        3.1.2 碧口地体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3.2 金矿床
        3.2.1 典型矿床特征及找矿新发现
        (1) 石英脉型金矿床:
        (2)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3) 微细浸染型 (卡林型) 金矿床:
        (4) 角砾岩型金矿床:
        (5) 矽卡岩型金矿床:
        (6) 火山岩型金银矿床:
        3.2.2 秦岭内生金矿成矿模式
    3.3 铅锌银矿床
        3.3.1 典型矿床特征及找矿新发现
        3.3.1.1 热水喷流沉积型 (SEDEX) 铅锌矿床
        3.3.1.2 MVT型铅锌矿床
        3.3.1.3 斑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3.3.2 秦岭铅锌矿成矿模式
4 成矿潜力评价及找矿方向
    4.1 成矿潜力评价
    4.2 成矿远景区
        4.2.1 同仁-周至-桐柏 (华北地区南缘) 成矿远景带
        4.2.2 临潭-凤县-山阳 (秦岭华力西期裂陷槽) 成矿远景带
        4.2.3 武都-留坝-旬阳成矿远景带
        4.2.4 扬子地块北缘成矿远景带
        4.2.5 碧口成矿远景区
5 结论

(7)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铜多金属成矿系列特征
3 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形成与演化
    3.1 区域成矿时限
    3.2 成矿演化过程
4 成矿系列空间分布规律
    4.1 裂谷-洋盆火山喷流沉积型铜成矿系列
    4.2 岛弧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列主要分布于东沟坝岛弧带
5 成矿系列时空结构

(8)初论造山带成矿学(论文提纲范文)

1 造山带成矿的特点
    1.1 矿床类型和矿产种类的多样性
    1.2 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富集带
    1.3 成矿的多期次性和多旋回性
    1.4 区域成矿的多样性、继承性、新生性与叠加性
    1.5 大规模成矿与重大构造热事件的密切相关性
    1.6 成矿的分带性与不均匀性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
    2.2 主要矿床类型、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2.3 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
    2.4 成矿物质、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
    2.5 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综合研究
    2.6 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
    2.7 造山带的成矿规律
    2.8 区域矿产资源预测与潜力评价
3 结 语

四、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碧口地体含金VMS矿床成因模式[D]. 张志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2]西秦岭金矿带南亚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D]. 郭耀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3]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J]. 徐东,刘建宏,赵彦庆. 西北地质, 2014(03)
  • [4]西秦岭成矿系列、成矿谱系研究及其找矿意义[J]. 刘建宏,张新虎,赵彦庆,任丰寿. 矿床地质, 2006(06)
  • [5]甘肃西秦岭区域成矿模式[J]. 刘建宏. 甘肃地质, 2006(02)
  • [6]秦岭成矿带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J]. 姚书振,周宗桂,吕新彪,陈守余,丁振举,王苹. 西北地质, 2006(02)
  • [7]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J]. 周宗桂,丁振举,姚书振. 矿床地质, 2002(S1)
  • [8]初论造山带成矿学[J]. 姚书振,丁振举,周宗桂. 地质科技情报, 2002(04)

标签:;  ;  ;  ;  

碧口地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时空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