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呼唤美育

素质教育呼唤美育

一、素质教育呼唤美育观照(论文文献综述)

战红岩[1](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欧泳敏[2](2020)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阈下的中国书法美育》文中认为自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美育任务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长期实践中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果。然而,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的书法美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汉字作为中国文明的载体,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现手段,书法美育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美育手段,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字信息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书写工具与教育方式的革新,传统书法从实用中抽离,由原来的政治谋略的重要工具逐渐演退为一门艺术,书法美育也不再像古代一样受到重视。因而,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构建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美育观,并以此引导中国书法美育建设,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在此,本文将按照以下的行文思路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来源及内容;第三部分分别从苏联的美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三个方面厘清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发展;第四部分站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视阈看中国书法美育,先探究了建国以来中国书法美育的发展历程,然后,总结了中国书法教育在提高人民大众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和中国书法美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何以指导中国书法美育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论述;第五部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阈下当代中国书法美育的困境及原因;第六部分站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角度为中国书法美育建设提出对策。经过学习和摸索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结合中国书法美育古今之精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呼唤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中国书法美育思想,努力开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丁宇宁[3](2020)在《审美育人与制度之力 ——当下高校美育的制度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美育的制度建构研究”是一个兼及理论与实践的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无尽阐释空间的跨学科研究论题。新世纪以降,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等系列政策文件,都提出要不断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强调美育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高校美育作为美育体系中的一个较高层级,更为责重事繁,承载着审美教育的深化、拓展和提高等重任。如果从知识下移来说,也为基础教育培养美育师资。综而观之,高校美育工作在取得重要进展、呈多元化态势的同时,依旧是“问题域”。在这当中,“制度建构的视角”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观照、反思、研究新时期以来高校美育工作之具有创新意义的入思路径和进行理论探讨的架构。论文内容结构分为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等。本文的学理思考力求使研究超越经验层面,用更广阔的理论视域去研读和观照美育工作实践的感性事实。制度建构突出了美育工作本身浓厚的实践性以及研究的社会关怀意义。第一章,依实而观、据理而问。站在当下历史节点,从高校美育工作中不同维度的核心问题出发,进行追问和求解。具体包括美育课程制度、师资培育制度、美育工作评价制度、制度实施成效等。第二章,从现实问题转向原因探究和学理思考。主要针对当下高校美育制度构建的困境从历史维度和学理层面进行分析阐释。第一节梳理新时期以来美育制度的肇生以及发展演进历程,聚焦美育发展建设中的制度因素、不同阶段特征。第二节从制度性质与美育特性之关系的论域进行思辨,将两者的互动博弈概括为规范与自由的碰撞、功利与超功利的对话等。第三节对美育制度建构的跨学科特质、多维建构逻辑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美育制度的学科特质以及动态生成、存在之由等。第三章,由问题意识走向关于理论自觉、实践自觉、生命自觉的探讨。第一节在世界之问与本土反思的语境中,思考美育制度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和创新可能。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当代美育制度建构无疑具有方法论意义。“多元一体”的方法格局及其融贯应用不失为与制度互适的一种研究选择。第二节提出以学理自觉助推美育制度的构建。探求美育制度建构的学理依据,以及学校美育制度建构如何从传统美育和西方美育资源中汲取养分。第三节是对美育制度建构内容和终极指向的一种沉思。美育制度有别于其它更强化理性设计的制度景观。人文精神、生命自觉是其内蕴的价值关怀。基于制度的执行力在于落实这样一种理念,本节也探讨了如何从理论自觉走向实践自觉、制度建构如何与实践形成有效对接等问题。结语部分对论题进行综合概述。美育制度是一个抽象又具体的概念,是美育在实践与实施过程中的规范与标准的集中表达,其建构拥有其自身可行性,同时也在当下高校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建设中拥有着巨大的被需求性。美育制度的研究并非是为了对审美或审美教育进行制约,而是现实中美育得以在整个人才培养活动中持续稳定、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也是具体组织和落实学校美育各方面实施机制的必要条件。美育制度亦可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参照标准,以制度的理想性引领国家政治走向内蕴人文关怀的审美境界,以制度的可共享性引领整个社会走向更高文明层次。当然,这将是一条永远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之路。

马丹华[4](2020)在《习近平美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环境、整体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育也逐渐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共产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事业的发展,美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习近平美育观是对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政策方针的理论归纳和总结,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延续和丰富。目前,中国已经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和弘扬习近平美育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环节,旨在让人们发现“美”、建设“美”、保护“美”、创造“美”,达到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有力地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本文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即绪论部分,这一部分分析了文章选题的依据、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同时在对国内国外学者关于此课题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梳理后,总结出本文可以借鉴的部分以及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的地方;第二部分即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从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和学理意蕴三个维度对习近平美育观进行了学理化的整理和论述。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观、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美育观等,分析了习近平美育观产生的理论基础、理论借鉴和理论源泉。同时站在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美育观存在的人本基础、实践因素、辩证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对习近平美育观指导中国美育建设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阐述。最后通过学习和整理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和着作等中关于美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将习近平美育观的内容具体化为生态美育、文艺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本文最后一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美育观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美育观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和践行美育。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美育观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没有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框架。本文主要从习近平美育观的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学理意蕴和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一个完整的习近平美育观研究体系,同时也建构一个内容丰满的习近平美育观。

王艺桥[5](2020)在《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生命历程是一次美的历程,教育需要创造审美化的情境让个体身心获得愉悦的体验和享受。个体成长乃是以自我身心体验与周围事物的相遇,在审美性的活动过程中,教育美以直接的方式给予个体,因此,教育美成为个体生命成长的基础性视域,并成为个体发展的基础与背景。对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问题进行研究,揭示教育美的本质,构建教育美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教育美学学科的发展,同时,本论文也是对目前的美育研究进行的前提性的理论探讨,试图在美育的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为教育美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第一部分讨论教育美的本质,在实践美学的研究背景下,教育作为人类针对自身的社会实践,与实践美学的根源具有内在一致性。将教育美定义为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简言之就是个体情感的人化,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健全人格是情感的人化之结果,教育美为个体成长提供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社会实践推动整个社会或人类发展使个体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教育美是人之美与社会美的和谐统一,需要不断地回到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境遇中,去理解教育美思想的内在规律。第二部分讨论教育美的属性。学校要在创造愉悦的情境引导个体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的过程中,使学生臻于人格的完善,实现自由创造。教育美是真和善的统一,也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实践过程。教育美通过真和善在不同层面的统一来实现,具有形象显现、情感体验、人性教化和自由超越等特点。第三部分讨论教育美的价值,教育美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个人审美的社会化方面具有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价值。教育美还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能实现社会审美的个人化,在德、智、体、劳诸方面的育人价值。教育美最终指向教育与社会的审美化辩证统一。最后,论文通过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现实观照,分析批判了缺乏美的教育现实,通过精神和物质环境确立了教育美的文化心理结构,构建美的教师队伍和学校文化。教育美是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美学是教育美之学。教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教育美是人类文化成果的内化和外显的实践过程。教育美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个体情感的人化,人格更加健全,心灵更加美好,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才能向美向善。

王停停[6](2020)在《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当一批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需要职前职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努力。师范生位于教师的职前阶段。因此,师范生美育对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师范生美育是以师范院校为实施主体,以师范生为受教主体,以培养师范生审美能力为目标的美育教育。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澄明了师范生美育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师范生美育的应然之态。基于相关理论,本研究以师范院校的美育教师、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辅助,了解了师范生美育的概况;主要运用叙事研究法,呈现出2名教师和7名师范生的美育故事,对师范生美育的实然进行深入探析: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美育的过程是怎样的?达到了何种效果?影响其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师范生美育的实效性?研究发现,师范生美育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美好与迷失并存。美好体现在:“德艺双馨”的教师和美丽的校园环境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教师以身作则为师范生指明了求学、为师、为人之道;校园之美使师范生获得身心的愉悦。迷失体现在: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的实施与应然之态严重脱离。面对美育选修课程,师范生持拒绝态度;面对艺术技能必修课程,师范生内心充满挫败感;面对美育活动,师范生有着从向往到失望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师范生的审美能力处于“知美育美”和“未知而不育”两种状态。研究归纳了影响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知识教育的大环境;师范院校的美育机制;师范生的审美经验水平,并从教育管理部门、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建议。

祝志满[7](2019)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启蒙民思、重构精神、振兴中华成为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目的。在春秋时期,已有通过“诗”、“乐”教化天下、安邦治民的美育思想。西方美育思想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西方近代美育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美学达到高峰,以康德、席勒等为代表。随着西学东渐与西方侵略势力的入侵,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同现代中国与近现代世界的社会历史、民众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近现代德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存有密切关联。在近现代时期,整个西方世界历经了“科学、工业、政治”革命,近现代的全球时局整体上处于风云变幻的动荡期,尤其是各欧洲强国欲以霸权姿态登上世界舞台。整个世界版图大规模重整,导致了全球历史发生了大变革。近现代德国思想家们不愿以流血与抗争的形式来抵挡时代的洪流,他们以和缓的思想方式深思社会发展道路,因而在其哲学美学思想中存有一种乌托邦幻象。西方列强以枪炮和文化入侵亚非各国,久被压迫的民族逐渐觉醒,踏上了民族振兴之路。现代中国在变革的时代中寻求着拯救国运与民生的道路,“向西方学习”成为了现代中国的思想主潮,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选取了以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变革的指路明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先进思想传播至现代中国,尤其是近现代德国美学在现代中国迅速传播,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通过翻译与评述近现代德国思想,进一步推动了近现代德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传播进程中形成了“康德热”与“尼采热”,席勒和叔本华的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虽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传播较之其他哲人思想的传播稍显缓慢,却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获得迅捷且广泛的传播。思想家们传播近现代德国美学时,积极地对其加以承继与转化,意在探寻出一条融通中西思想之路。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和现代中国现实境遇的影响下,既吸纳与转化近现代德国美学,又承继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在中西思想的融汇中凸显民族本位,形成了多样化的建构路径。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与“审美自由”思想、席勒的“人性自由”说与“审美游戏”说、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悲剧理论等成为了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重要元素。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面对时代的巨变、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域外文明所表现出的现实无力感时,激切地吸纳近现代德国美学,并在美学思想的移植中注入新的内涵。思想家们并未直接照搬域外的美学概念与范畴,他们基于民族危亡与国民精神颓靡的现实境遇,对美学概念与范畴予以延伸与拓展。他们以“无中生有”式的范畴新提、“有中生变”式的范畴新变以及“有中类同”式的范畴重整等方式生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育理论。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承转近现代德国美学时,坚守着厚重与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比较视域下,时刻探寻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用性。思想家们进一步扩展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场域中建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质的美育理论。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受近现代德国美学的影响,表现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这三大特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是在近现代德国美学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交叠中产生,既具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逻辑思辨和概念范畴,同时又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质,体现出世界最新思想的发展动态与本民族的文化立场。近现代德国美学是具有哲学理性思辨的理论,同中国传统思想寻求一种言不尽意、意韵深远的含蓄存有差异。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正是在域外文明的影响之下,在中国本有文化的浸润中,以及基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具备了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深知近现代德国美学产生于德国这一特定的地域,因而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置于中国现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将美育指向于思想启蒙、精神重构、振兴中华的目的,美育理论也就具有了实践品格。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之中可知,正是将近现代德国美学中的概念范畴、逻辑策略等予以引介,同时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时期的变革大潮中,从而形成相适性特征。通过再度思考影响研究视域下的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可以探知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中存有“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模糊不清,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互相缠结相伴,以及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对接这三大理论问题。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进程中存有自身理论的辨识问题,尤其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同“艺术教育”边界的模糊不清、概念的阐释未明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审美教育中大多寄寓着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动因,试图在审美人生与政治目的间探寻平衡的支点。受到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的影响,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言说中存有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缠结相伴的现象。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对于当下理论界,如何建构起既有世界学术思想动态,又有民族特征的美育理论具有方法论价值。正是在建构中拥有开放包容的学术襟怀,持有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以实践的方式直面现实命题,将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予以有效对接,才能建构起具有本土特征的美育理论。

孙蓓佳[8](2019)在《叶朗美育思想及其新“文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朗先生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代表性人物,他长期从事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研究,关注并践行审美教育事业40余年。他的“美在意象”的美学理论被学界视为近十多年来国内美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而美育思想理论作为叶朗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是其建构的现代美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叶朗的美育思想是以天人合一的审美活动论为基础,吸收了大量古典美学资源、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创见的理论成果,其思想核心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同时他也对“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个体的审美发展”及“美育的实施原则”等多个美育学重要命题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在这样的美育思想的助推下,叶朗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编撰了一本意在提倡人生“大旨趣”的当代新“文选”——《文章选读》,以期引导当代文风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今学界对叶朗美学思想的研究角度多样、成果丰硕,然而对于他的美育思想及其美育实施却关注颇少,仅有的一些学术成果还比较单薄,还未达到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态势。因此,本论文要做的是,从叶朗的美学研究入手,细细考察他对审美教育的关注进程,进而深入分析其美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展示其美育观的新“文选”进行细致研究。本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这一部分集中论述了在现今社会下研究叶朗美育思想及其美育实践的价值,同时对当下学术界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细耙梳,之后还对这篇论文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探究方法做了小结。全文的正文部分集中于第一、二、三章,同时这部分也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一章探讨了叶朗美育思想的提出背景以及其逐渐形成的整个发展过程,重点通过叶朗从对美学的学术研究中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关注、北大的美育传统的影响以及在构建现代美学体系过程中对美育的考量几个角度来进行梳理。第二章主要探讨叶朗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特点,重点从审美教育的本质论、功能论、社会论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三章着重探讨叶朗的美育思想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他对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以及其美育观的最新展示——《文章选读》的编选出版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解读。结语为最后一部分,在总结概括全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也指出对叶朗的美育思想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或实践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赵方霞[9](2019)在《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现状个案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每一个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活的综合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学校作为实施美感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学生美感素养的重要任务。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发挥美育的作用更好地对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问题的追问探索和研究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美感教育实施现状”是现实中的真问题,适合采用个案研究策略。N中学是一所老牌的以美育为特色的重点高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美育文化。为了了解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现状,研究选取了N中学学校行政管理者、不同科目任课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对N中学16位老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和一次焦点访谈;通过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借助质性研究工具Nvivo11分析第一手资料,探索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观照维度、特点、实施路径和影响因素。根据学校领导及教师的“本土化”概念初步构建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N中学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美的教育”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主要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社会”三个维度观照美感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明确提出了“美的学生”的11项特质;以“文明守纪,全面发展,艺术见长”为培养目标,形成了“美的德育构建”,“美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美的课堂教学”,“美的学校文化构建”,“美的评价体系”等“五位一体”的育美体系;美感教育的实施样态为“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育美五部曲。美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受到了来自社会文化、学校文化、教师素养和家庭信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合力中形成了N中独有的美的办学样式。N中学的实践启示我们:超越小美育,走向大美育;超越学科化的美育,将美育统整融入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超越作为专门的活动,以核心的素养为美育旨归;超越为美而美,回归全人化的美育实施。

赵秦[10](2019)在《席勒与王国维美育思想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席勒、王国维处在新旧世界变革之交,同时将救国目光放在美育之上,析其究竟,二者心理境遇、学术渊源等方面皆有相合之处,通过分析比较,其美育理论具体内涵中又有所差别。这种异同一方面体现了中西思想交流的可能性,一方面又显示出因各自独立性而保持的本土特色,对当代美育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不同影响。席勒、王国维美育思想形成之源头,是其美育理论比较的思想基石。在二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之外,他们生活的小环境也是影响其心理、性格形成的具体因素。外部环境对两人的心理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其苦痛经历虽有相类,但性格色彩又有极大不同处,席勒的积极乐观与王国维的退隐避世呈现了两种心境类型。文学创作的经验和对康德哲学的转向成为沟通二者美育理论的又一契机。通过对席勒、王国维美育思想具体内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理论中的共通点与相异处。从美育的性质、审美现代性意义、美育的具体方法以及目标等方面进行比较,二者的美育理想都在通过艺术恢复人的情感体验,但在对审美教育影响人之心性的具体方式与达成的目标的论述上则有差异。席勒、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共同启示在于二者对人的地位的关注,以及审美乌托邦构想的当代价值。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下,美育的重要性必须重提,在席勒、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比较中,我们能够一窥中西文化交融的具体情况,探索现代中国社会现实中美育困境的解决之道,为当今中国美育实践提出具体意见。

二、素质教育呼唤美育观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呼唤美育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阈下的中国书法美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1)德国古典哲学美学观和美育观
        (2)马克思、恩格斯美育观
        (3)苏联的美育观
        (4)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2.国内文献综述
        (1)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研究
        (2)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的研究
        (3)中国书法美育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跨学科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
        2.研究资料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来源及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来源
        1.鲍姆加登的美学
        2.德国古典美学
        3.西欧古典美育观
    (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内容
        1.美的内涵
        2.美育的内涵
        3.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内涵
        (1)社会实践是构建美育体系的基础
        (2)遵循美的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美育的目标
        (3)“劳动异化”是理解美育的重要理论
        (4)社会历史发展是推动美育建设的动力
        (5)人民群众是美育建设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发展
    (一)苏联的美育观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1.毛泽东对美育的重要论述
        2.邓小平对美育的重要论述
        3.江泽民和胡锦涛对美育的重要论述
        4.习近平对美育的重要论述
三、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阈看中国书法美育
    (一)建国以来中国书法美育的发展历程
        1.中国现代书法美育蛰伏与停滞阶段
        2.中国现代书法美育的转折阶段
        3.中国现代书法美育逐渐革新阶段
        4.中国现代书法美育新时代教育改革时期
    (二)书法教育在提高人民大众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学会认知和鉴赏美,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3.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和中国书法美育的关系
        1.二者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
        2.二者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3.二者各有侧重、相互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何以指导中国书法美育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中国书法美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能为中国书法美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能为中国书法美育理论的兼容、创新与发展提供指导
        4.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能为中国书法美育坚持人民性的体系构建提供支撑
四、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阈下当代中国书法美育的困境及原因
    (一)书法美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及原因
    (二)校内外书法美育环境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三)书法美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四)家庭教育观念与教育氛围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五、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阈下的中国书法美育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书法美育“教育公平”
    (二)强化书法美育制度设计,加强政策引导
    (三)提高书法美育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四)转变思想观念,塑造良好家庭氛围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审美育人与制度之力 ——当下高校美育的制度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当下美育制度建构的主要问题域
    第一节 美育课程制度的适应性问题
        一、专业性与普及性:课程内容的“两难”
        二、美育教材选用制度的跟进性弱
    第二节 美育师资培育制度的方略性问题
        一、质优还是适量:美育师资培育的欠平衡状态
        二、美育师资任职环境与保障机制的待完善
    第三节 美育工作评价制度依旧存有盲区
        一、考量和测评机制的短期效应现象
        二、评价指标体系和路径规划的未健全
    第四节 制度实施成效之于美育本体的游离性
        一、实用主义主导与美育的边缘徘徊
        二、审美教育的表演式、工匠化与技术化
第二章 高校美育制度困境的原因思考和学理分析
    第一节 制度发展在美育时空的“缓滞”
        一、“第一次全国美学大会”与美育重生
        二、政策背景与美育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制度建构面对美育的“悖论”性
        一、规范与自由的碰撞
        二、功利与超功利的对话
    第三节 跨学科诉求与美育制度建构的动态逻辑
        一、立足学科间性的垦拓
        二、理性构成与感性博弈的创构逻辑
第三章 高校美育制度建构的世界之问与本土之思
    第一节 美育制度建构的方法论基础与革新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方法论意义
        二、“多元一体”方法论格局及其融贯应用
    第二节 以学理自觉助推美育制度的构建
        一、国外美育制度理论相关资源的择取
        二、自我化育的本土传统与现代美育境况
    第三节 美育制度建构的内容和旨归
        一、美育制度内容设计与实践自觉的对接
        二、生命自觉:美育制度的价值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习近平美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 研究难点、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美育观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习近平美育观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内容
    2.2 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观是习近平美育观的理论借鉴
        2.2.1 汲取古代思想的审美精华
        2.2.2 吸收近代思想的爱国情怀
        2.2.3 引入西方美育的人文气息
    2.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习近平美育观的理论源泉
        2.3.1 毛泽东的美育观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美育观
第3章 习近平美育观的哲学基础
    3.1 习近平美育观形成的人本基础
        3.1.1 美育观产生于人的自然发展需求
        3.1.2 美育观生成于人的社会组成需要
    3.2 习近平美育观的实践要素
        3.2.1 实践是习近平美育观的直接构成要素
        3.2.2 实践是习近平美育观实现人连接美的手段
        3.2.3 人的实践过程包含习近平美育的过程
    3.3 习近平美育观中的辩证关系
        3.3.1 美育中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3.3.2 美育中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3.3.3 美育中认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3.4 习近平美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4.1 习近平美育观是随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着的
        3.4.2 习近平美育观的历史发展目标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3.4.3 习近平美育观的历史发展作用是促进社会发展
第4章 习近平美育观的学理意蕴
    4.1 习近平生态美育观
        4.1.1 生态美育观的概念界定
        4.1.2 生态美育观的基本特征
    4.2 习近平文艺美育观
        4.2.1 文艺美育观的概念界定
        4.2.2 文艺美育观的基本特征
    4.3 习近平社会美育观
        4.3.1 社会美育观的概念界定
        4.3.2 社会美育观的基本特征
第5章 习近平美育观的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美育观的理论价值
        5.1.1 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构建美丽中国
        5.1.2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1.3 培育“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 习近平美育观的实践价值
        5.2.1 加强环境建设,构建和谐生态社会
        5.2.2 牢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2.3 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缘起
        1. 学校美育的重要意义
        2. 教育美学的现实问题
    (二) 研究问题
    (三) 核心概念
        1. 美的内涵
        2. 教育的内涵
        3. 教育美的内涵
        4. 美育的内涵
    (四) 文献综述
        1. 有关教育美的特征、形态和价值的研究
        2. 有关教育美学的学科研究
        3. 对已有成果的评价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一、 教育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
    (一) 实践美学观下的教育美
        1. 教育中人的本质
        2. 教育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
        3. 教育活动中的对象化
    (二) 教育美是人之美与社会美的辩证统一
        1. 教育美的本质
        2. 人之美是教育美的灵魂
        3. 教育美是社会美的重要部分
    (三) 教育美思想的历史流变
        1. 古代时期教育美的思想
        2. 近现代时期教育美的思想
        3. 西方教育美的思想
    (四) 教育美、教育美学和美育
        1. 教育美学与教育美的关系
        2. 教育美与美育的关系
二、 教育美的属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一) 教育美的形象显现
        1. 教育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2. 蕴含着理性的感性显现
    (二) 教育美的情感体验
        1. 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2.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三) 教育美的人性教化
        1. 培养健全人格的人
        2.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 教育美的自由超越
        1. 尽显人的本质特征的自由品格
        2. 展现人生命力的创造性
三、 教育美的价值:以美育美
    (一) 教育美促进个体审美社会化
        1. 社会美为教育美提供条件
        2. 教育美纯化人的情感,净化心灵,净化社会
        3. 教育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
    (二) 教育美实现社会审美的个人化
        1. 以美储善,美善相济
        2. 以美启真,寓教于乐
        3. 以美健体,身心和谐
        4. 以美促劳,知行合一
四、 走向美的教育:教育美的现实观照
    (一) 教育现实的美学批判
        1. 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相脱离
        2. 学校教育中教师道德失范
        3. 重理性轻情感的教学活动
    (二) 建设美的教师队伍
        1. 塑造美的教师形象
        2. 加强教师内在美的培养
    (三) 建构美的学校文化
        1. 建设社会的审美化的学校文化
        2. 创造美的课堂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师范生美育的迫切性
        (二)师范生美育的独特性
        (三)师范生美育的现实地位不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美育思想发展综述
        (二)美育理论建构
        (三)美育本质的研究现状
        (四)大学生美育的相关研究
        (五)师范生美育的相关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叙事研究法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的呈现
第一章 师范生美育之“春风化雨”
    一、“德艺双馨”的刘老师
    二、钟灵毓秀的校园
    三、叙事小结
第二章 师范生美育之“迷踪失路”
    一、拒课程于门外
    二、席卷内心的强烈挫败感
    三、社团人的心路历程
    四、叙事小结
第三章 师范生美育之“知情意行”
    一、墨笔丹青育美人
    二、无育美之心
    三、有育美之心而力不足
    四、叙事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师范生美育的过程
        (二)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
        (三)影响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建议
        (一)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与支持
        (二)师范院校应有的变革
        (三)师范生应作出的努力
第五章 研究反思
    一、对研究伦理的反思
    二、研究过程的反思
        (一)对取样的反思
        (二)对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反思
    三、对研究结论的反思
        (一)对师范生美育的思考
        (二)研究的推广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现状综述
    3 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1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发生语境
    1.1 社会历史的跌宕与传统文化的没落
        1.1.1 世界霸权的争夺与科学文化的发展
        1.1.2 民族的觉醒与视野的拓展
    1.2 时代变革下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
        1.2.1 启蒙民思与重构精神成为美育的目标
        1.2.2 以美育的实践方式完成思想启蒙与精神重构
    1.3 近现代德国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1.3.1 在现代中国形成了康德和尼采思想传播的热潮
        1.3.2 席勒和叔本华思想的广泛传播·黑格尔思想的传播由慢趋快
第2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路径
    2.1 吸纳借鉴与改造转化
        2.1.1 美学思想的移植与重新阐释
        2.1.2 延伸与拓展美学概念与范畴的边界
    2.2 在中西思想的融通中凸显民族本位
        2.2.1 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坚守中国传统思想
        2.2.2 中西思想文化间的融通与共契
        2.2.3 在讲求理性与逻辑中扩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3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特质
    3.1 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
        3.1.1 理性拂照下的启蒙与抗争
        3.1.2 审美救赎作为拯救民众的一种路径
    3.2 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
        3.2.1 美育思想对民众精神的重构与生活的指导
        3.2.2 美育学科的初步创建与艺术观念的现实效用
    3.3 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
        3.3.1 以包容的学术胸襟接纳古今中外思想
        3.3.2 在反思中择选式承继中西思想
第4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再思考
    4.1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关系问题
        4.1.1 “审美教育”包含“情感教育”中的情感要素
        4.1.2 “艺术教育”是践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路径
    4.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的缠结相伴
        4.2.1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
        4.2.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在现代中国表现为缠结的状态
    4.3 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4.3.1 融通中西理论与守护本国历史文化
        4.3.2 美育理论践行的中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叶朗美育思想及其新“文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与问题缘起
    2 相关研究综述及可发掘空间
    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美学研究到对审美教育的关注
    1.1 叶朗的美学学术之路
        1.1.1 少时美与艺术的心灵浸润
        1.1.2 从“美学大讨论”中萌发志趣到走上美学研究之路
        1.1.3 美学名师的指导和陶染
    1.2 北大传统:开现代美学与审美教育之先河
        1.2.1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及美学课的开设
        1.2.2 北大美育课程的设置与讲授内容
    1.3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的系统建构与审美教育
        1.3.1 以往美学研究的缺失性反思
        1.3.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及相关理论构建
        1.3.3 “审美教育”独立设章之意义
第二章 叶朗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理论特点
    2.1 审美教育本质论
        2.1.1 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审美活动论
        2.1.2 强调“发展完满人性”的人文教育
        2.1.3 “追求审美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思想核心
    2.2 审美教育功能论
        2.2.1 培育审美心胸:“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2.2.2 培养审美能力:“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
        2.2.3 培养审美趣味:“审美活动的参照系”
    2.3 审美教育社会论
        2.3.1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2.3.2 美育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4 叶朗美育思想理论的特点
第三章 叶朗美育思想的践行及新“文选”的编撰
    3.1 中国的“文选”传统
    3.2 传统的承续与新“文选”的编撰
        3.2.1 叶朗新编“文选”之意旨与选文标准
        3.2.2 《文章选读》的结构与文章分布
    3.3 《文章选读》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现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关键概念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美育实施过程中的三种取向
        2.1.1 美育德育化
        2.1.2 知识—技能中心
        2.1.3 功利主义取向
    2.2 关于美育实施路径研究
        2.2.1 美育课程为载体
        2.2.2 构建现代化的美育体系
        2.2.3 融入非艺术学科
        2.2.4 新美育路径探索
    2.3 关于美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2.4 关于美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5 关于美育评价的研究
    2.6 关于美育实施影响因素的分析
    2.7 小结与启示
        2.7.1 本土化的美育理论并未建立
        2.7.2 教师美育素养需要提升
        2.7.3 美育路径需要拓展和完善
        2.7.4 美育教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
        2.7.5 各学段美育缺乏关联
        2.7.6 美育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取向与策略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
        3.3.1 访谈对象的选取
        3.3.2 研究资料的收集
        3.3.3 研究资料的分析
    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3.5 研究伦理
4 美感教育的现实样态:N中学“美的教育”
    4.1 N中学美感教育的办学愿景
        4.1.1 办学思路: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4.1.2 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4.1.3 学校文化内核:美在实验,和而不同
        4.1.4 培养目标:文明守纪,全面发展,艺术见长
    4.2 N中学美感素养的三个维度
        4.2.1 美的自我:全面发展的人
        4.2.2 美的人际: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素养
        4.2.3 我与社会:遵规守纪,礼貌待人
    4.3 育美五部曲:N中学美感教育的实施样态
        4.3.1 感受美
        4.3.2 发现美
        4.3.3 鉴赏美
        4.3.4 传递美
        4.3.5 创造美
    4.4 N中学美感教育的实施路径
        4.4.1 “美的德育”的构建
        4.4.2 “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3 “美的学校文化”的构建
        4.4.4 “美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5 美感教育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会文化影响着学校的美感教育愿景
        5.1.1 娱乐性社会文化损害了学生的审美追求
        5.1.2 升学取向降低了美感教育的层次定位
    5.2 学校文化影响美感教育的实施质量
        5.2.1 学校愿景:美感教育的方向
        5.2.2 美感课程:美感教育的核心载体
        5.2.3 美感课程实施:美感教育的关键路径
        5.2.4 美感素养评价:美感教育的源动力
    5.3 教师:美感教育的关键人物
    5.4 家庭文化:美感教育的背景与延续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N中学“美的教育”总体框架
    6.2 启示与建议
        6.2.1 超越小美育,走向大美育:从美的知识、技能培育到必备素养的关注
        6.2.2 超越艺术学科育美的定位:构建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美育格局
        6.2.3 超越美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活动:将“美”作为融入所有教育活动的目标
        6.2.4 超越特长本位的美育课程定位:回归“全人化取向”的美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究邀请同意书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10)席勒与王国维美育思想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梳理
    二.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一章 思想相契的基石
    第一节 历史沉浮中的个人
        一.席勒: 辗转颠沛的民族诗人
        二.王国维: 苦痛常伴,忧世甚深
    第二节 美育思想的学理渊源
        一.席勒的文学实践与哲学转向
        二.王国维的国学厚才与西学视野
    第三节 美育理想的逻辑起点:康德哲学
        一.康德哲学的阅读与接受过程
        二.“审美无利害”——康德哲学的启发
        三.接受中的发展——基于现实意义的美论
第二章 美育理想内蕴比较
    第一节 美育的性质及特点
        一.情育
        二.审美现代性的批判
    第二节 美育实践的具体手段
        一.美与艺术
        二.“游戏说”与“嗜好”说
    第三节 美育目标的指向
        一.现实反思中审美理想的寄托
        二.和谐人性的追寻
第三章 美育思想比较的反思
    第一节 席勒、王国维美育思想比较的启示
        一.回到人本身
        二.审美乌托邦建立的意义
        三.中西交流中的美育发展
    第二节 席勒、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当今价值
        一.现代化与身份认同的危机
        二.当代教育制度下美育的困境
    第三节 席勒、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当代实践
        一.全面和谐,培养感性
        二.美育的具体实践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素质教育呼唤美育观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阈下的中国书法美育[D]. 欧泳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审美育人与制度之力 ——当下高校美育的制度建构研究[D]. 丁宇宁.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习近平美育观研究[D]. 马丹华. 南昌大学, 2020(01)
  • [5]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研究[D]. 王艺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D]. 王停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D]. 祝志满. 辽宁大学, 2019(09)
  • [8]叶朗美育思想及其新“文选”研究[D]. 孙蓓佳. 山西大学, 2019(02)
  • [9]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 赵方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席勒与王国维美育思想之比较[D]. 赵秦.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素质教育呼唤美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