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CEO李小龙

《农夫》CEO李小龙

一、“农民”CEO李小龙(论文文献综述)

涂婧雯[1](2020)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名转形”研究》文中指出名词的主要功能是指称,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名词转变为形容词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本文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传统的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的相关期刊及论文,检索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从先秦时期至现当代时期的语料,旨在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进行名词词性转变为形容词词性(后文简称“名转形”)的历时演变考察。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梳理并概括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名转形”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考察结果的整理和归纳画出“名转形”的大致路径图示。通过对这些“名转形”路径的分析和总结,考虑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解释。本文的收词范围参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选取释义中兼有名形词性标注且名词义项在形容词义项之前的单音节名形兼类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考察。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考察前需要厘清的几对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联系。第二章旨在对12个单音节名形兼类词的语义演变进行详细的历史考察,并对其“名转形”路径进行归纳和概括,画出名形转类的图示。第三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总结出两条名形转类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名词中内含的性质义是名转形的语义基础,名词作定语为其转变为形容词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梳理并概括出名转形的三条主要路径:(1)经由非谓形容词转变为形容词;(2)直接转变为形容词;(3)部分已有形容词的省略用法。第四章主要内容为“名转形”的动因探究,本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名词的非范畴化”“主观化”“隐喻与转喻”“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四个方面对“名转形”现象做出了相关解释。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其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它的边界是模糊的。因此,名词范畴中某些处在与形容词范畴的边界上的非典型成员,同时会与形容词范畴的典型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奠定了“名转形”现象的认知基础;其次,主观化以及隐喻和转喻为名转形提供条件,随着社会进步,词汇中心义项不能满足日常的交际需要,于是人们就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产生新的义项。再者,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得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会将双音节或多音节形容词省略成单音词来说,这也是单音节形容词的产生原因之一。以上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单音节名形兼类词进行详细的历史考察是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希望能为今后的单音词名转形提供些许参考。

王伟民[2](2020)在《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较难辨别,一直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为情态动词意义亦实亦虚,有的意义较实在,接近动词;有的意义较虚,接近副词。二为分布位置单一,情态动词的显着分布位置为“VP之前”,这个位置是状语、述语,以及连谓结构中谓语的共同位置,从这个分布位置很难辨别它与VP的关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判断句法功能,多凭借意义与分布。“情态动词”意义的多义性和显着分布的单一性,让辨别依据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要解决“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问题,就得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意义方面,情态动词的分类应与情态类型结合起来,跨语言的研究表明,情态与句法功能存在一定关系,以情态为标准分类,有利于将内部小类与句法功能对应起来,从而明晰地理顺它与VP的结构关系。分布方面,除显着分布特征外,其他分布特征的发现与整理非常重要,结构关系最终确定还得依据形式证据。从分类上看,依据Palmer(2001)、彭利贞(2007)等人观点,汉语情态动词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三类比较合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寻找形式上的证据。以形式特征为依据,再辅以其他语用语义手段,“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得到准确判定。判定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个案入手,个案证明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解释个案。论文第1章首先分析鉴别述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的标准,并尝试运用相关标准对“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进行鉴别,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基本情况。第2章到第5章以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的研究为主,力求加深对这部分情态动词的认识。第2章结合“肯VP”的句法语义特征,重点讨论动力情态动词的谓语核心地位,以及它对VP的支配控制问题。第3章通过“敢VP”句法功能在特殊语境下的变化,讨论构式化等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4章以“可以VP”表示不同情态时的句法语义情况,研究情态动词从动力情态发展为道义情态后,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第5章以“要VP”为考察重点,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特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有什么个性化表现。第6章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表现加以总结,重点关注表示两种不同情态时情态动词句法功能的差异。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精细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其他章节重点关注从动力/道义情态发展为认识情态后,“情态动词+VP”的句法语义特征有哪些变化,并以这些表现鉴别认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第7章首先分析认识情态内部的差异与不同,并尝试对相应情态动词的特殊句法语义表现作出解释。之后关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内部的句法语义区别,从频率、特殊句法表现等角度讨论“情态动词+VP”结构,以解决其句法功能典型性问题。第8章至第11章从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入手,在共时平面集中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与情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第8章全面考察“应该VP”表示认识情态时的句法语义特征,将其与表示道义时的特征作对比,以此讨论不同情态下句法功能的区别与对立。第9章剖析“得VP”句法表现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方言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10章通过“能VP”表示不同情态时句法语义特征的变化,研究情态动词与VP之间的支配控制关系,并详细讨论“VP”句首话题化的特殊表现。第11章以争议较多的“会VP”为研究重点,关注认识“情态动词VP”句法表现的特殊与例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鉴别标准。第12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情态动词的情态发展,主要考察在情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句法功能的变化,通过历时考察印证共时的研究。通过准确的分类和较完备的句法语义分析,“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逐步认清,理顺情态与句法功能的关系后,该结构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可以合理地预测。

李晓琴[3](2020)在《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打破了形式语言学侧重形式和句法研究的限制,将视野投向超句的篇章和话语结构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换言或称重述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标记这种现象的连接成分称为“换言连接成分”或“换言标记”。关于换言标记,就目前研究来看,无论国内外,从语言形式层面上来看,已有研究大多是探讨词项式的,就是由一个固定的词语来充当的,而对由图式构式来充当的的换言标记关注不够;从换言前后项语义关系层面上来看,国外主要借助关联理论探讨换言标记前后项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国内汉语学者主要关注换言前后在语义复杂性方面体现的差别,研究侧重前后项之间客观性语义的描写,而对换言后项语义的主观性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换言标记的来源层面上看,目前尚无人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是如何产生的。因而本文在国内外前人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功能语言学的立场,运用构式语法、篇章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厘清有关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汉语典型换言标记“换句话说”的语义和功能进行描写,重点选取“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往X里说”“说得X一点”等,从形式与功能以及来源等方面对这三大类共六个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进行全面描写,力求对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得出新的认知。本文结构如下:首先为绪论。该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了选题意义及该选题可能的创新点,说明了拟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第一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构式研究以及篇章和话语研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换言标记的界定、分类、范围、功能等问题。第二章讨论了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的相关问题。本章主要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事实,厘清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的基本概念,涉及到换言关系的界定、换言关系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义属性等问题,讨论了换言标记的范围、形式、功能等问题,对汉语的换言关系与换言标记系统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此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后面几章的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和概念支撑。第三章讨论了汉语中最典型的换言标记“换句话说”。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换句话说”所关联的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其次分析了“换句话说”及其所标记的换言结构的相关语用问题,最后考察了“换句话说”的来源与演变。本章内容主要是为后面换言标记构式的描写提供范例。第四章讨论了“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引述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五章讨论了“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视角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六章讨论了“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评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往X里说”“说得X一点”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七章为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首先,考察了在古代或近代汉语中与某一换言标记构式相关的表达方式,讨论了这些表达方式与换言标记的关系。其次,分别讨论了三大类六个换言标记构式的具体来源和演变过程。最后,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演变动因和机制。第八章为汉语换言现象相关特点的归结。首先,依据换言结构成分的多少将其分为简单的换言结构和复杂的换言结构。其次,分析了换言关系的语义层次问题。再次,分析了换言标记的分类问题。最后分析了词项式与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的共同点,并着重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最后为结语。首先对文章的基本框架作出说明。其次,对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说明。

张静[4](2020)在《“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研究》文中提出“开心麻花”成立于2003年,并陆续推出了26部舞台剧。它坚持走喜剧路线,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精彩的故事、动人情怀、智慧犀利盘点热点,这些都已成为“开心麻花”的个性化标签。2015年首部影片《夏洛特烦恼》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开心麻花”以更加饱满的创作热情投入到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给观众带来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开心麻花”并非一夜成名,它在后现代语境下茁壮成长,它的发展借鉴了多种艺术元素的表达技巧,创作出的影片兼顾趣味性和思想性,是喜剧电影界的一匹黑马。本文对“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研究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这也是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原因。影片创作重点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多维度探讨人性的多面化。第二章通过分析“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中的主题呈现方式来探讨主题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电影主题都是在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为喜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第三章重点阐述“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喜剧特色,包括喜剧形态的运用和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以及对“戏仿”手法的运用。“开心麻花”喜剧电影以爆笑喜剧着称,其对喜剧形态的灵活运用往往起到针砭时弊的效果。“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中涉及到的社会热点话题有:教育、中年危机、球赛、拳赛、碰瓷等等。社会热点话题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影片的思想深度也获得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开心麻花”在未来的影片创作当中如何平衡好继承其优势,突破其局限面的方法。“开心麻花”影片创作的优势是兼顾趣味性和思想性,局限是题材来源和呈现方式相对模式化。笔者希望“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创作可以继续探索更新颖的题材和呈现方式,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姚雪平[5](2019)在《《李小龙传》(第五章至第六章)翻译项目报告》文中指出翻译作为连接两种语言的桥梁,不仅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让世人得以瞻仰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纵观历史,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功夫大师李小龙便是其中一位。作为享誉世界的功夫巨星,李小龙无疑是中国人的骄傲,并且他精彩而又短暂的一生也让世人充满了好奇。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笔者选取了功夫巨星李小龙的传记《李小龙传》(Bruce Lee-A Life)作为翻译项目的原文。传记作者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运用客观中肯的语言介绍了李小龙的一生:从一名叛逆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国际功夫巨星。在本次翻译项目报告中,笔者详细阐述了翻译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采用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并在目的论翻译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的指导下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三大难题及其解决方法。一是词汇翻译;二是长难句翻译;三是修辞手法翻译。对于抽象词汇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笔者尽量挖掘词汇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对应词,力求做到通顺地道。长难句翻译时,笔者适当拆分句子、微调语序,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对于修辞手法的翻译,笔者尽量保留原有修辞格,忠实于原文;如若实在无法保留,笔者也尽量将原文的实际意思传达到位。在本次翻译实践的报告中,笔者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对传记翻译做了初步尝试和详细探讨。同时,该传记翻译实践客观地翻译了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的的生平事迹,有利于促进人们对传奇人物李小龙的全面认识,激起人们对中国功夫的兴趣,也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侯婧[6](2019)在《高管权力、企业创新及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对于资本市场要“妥善处理金融市场异常波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维护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由此可见,企业创新驱动和资本市场稳定是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两个重要议题。从企业创新驱动来说,我国整体创新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实质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质量的创新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动力,更是在转型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高管位于企业科层结构的顶端,是企业创新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其可能出于自身规避风险考虑抑制创新,也可能出于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还可能把创新作为获取私人收益的工具,因此高管利用自身权力对企业内部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从资本市场稳定来说,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股价暴涨暴跌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暴跌引起的崩盘对市场危害极大。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内部代理问题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股价崩盘风险形成的内因,投资者的反应是外部推力。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为高管权力形成并不断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管权力对企业内部的决策行为所生产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加剧外部资本市场的股价崩盘风险。论文以此为契机,在我国企业高管权力不断膨胀导致较多代理问题、国家层面上呼吁企业创新但企业实质创新效果有限以及资本市场上股价波动剧烈的现实背景下,区分异质性产权,考察了高管权力、企业创新和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规律。对于制衡高管权力、提升企业实质创新能力、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 2006—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回顾了高管权力、企业创新与股价崩盘风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契约观的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剩余控制权理论以及行为观的现代管家理论、过度自信理论,结合我国高管权力形成的制度背景,提出了高管权力、企业创新与股价崩盘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OLS回归和Tobit回归、调节变量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探讨高管权力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规律、高管权力对未来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规律、企业创新行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规律以及高管权力通过企业创新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传导规律。研究发现:(1)高管权力提升了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但并不能将其全部归因于高管是维护股东利益动机和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在国有企业中,国企高管权力对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与创新投入无显着相关性。相比于实质性创新,高管权力对策略性创新促进作用更显着;非国有企业可能面临严峻市场竞争环境和较少的政府干预,高管权力促进了创新投入和实质性创新,但也可能是受到“掏空”动机影响,将创新投入作为代理工具,从而促进了策略性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以制度环境作为调节变量时,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约束了高管的自利动机、减少了政府干预程度同时提供了宽松的创新环境,从而对创新投入和实质性创新具有促进作用。(2)高管权力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在股权分散的非国有企业中,相对大股东起到监督作用抑制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的非国有企业中,控股股东的“掏空”效应加剧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国有企业中高管规避风险动机明显,两者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于非国有企业较弱;对上述关系规律进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管权力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主因并非高管过度自信而是深层的代理问题;制度环境约束了高管权力的膨胀并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有效抑制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3)创新产出减少了创新的不确定性抑制了股价崩盘风险,投资者关注的信心效应增强了两者的负相关关系;创新投入增加了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投资者关注的信息解读效应减弱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增加创新投入还可能成为内部人进行减持的工具,内部减持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投资者关注引起市场恐慌从而增强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4)在总样本和非国有样本中,高管权力影响股价崩盘风险在创新投入的路径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而高管权力影响股价崩盘风险在创新产出总水平和实质性创新中具有部分遮掩效应,而在国有样本中,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都无法实现高管权力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中介效应。

杜子栋[7](2017)在《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文中指出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整体时代变迁,以及所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构成了互为建构的关系。本文旨在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着眼于2010-2016年的中国电影,通过对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和转型时期的社会泛文本间关系的分析,对该时期的中国电影进行一种较为系统性的梳理、分析和研究。从经济结构层面,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中国电影的基础规模得以扩大,在跨界资本、互联网等资金与技术推动下加快了影视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了现代电影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消费社会下,分化性社会导致社会阶层更加分化,粉丝经济、综艺电影、IP的泛娱乐生产等现象,在大众文化,甚至是亚文化形态下表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浮躁,而电影在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摄下努力调适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在社会结构层面,本文试图以电影文本为出发点,试图厘清和分析电影与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之间的存在关系与内在联系。通过电影银幕呈现的影像话语,去分析和阐释现阶段社会主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本文既关注电影文本内的思想结构和表意过程,同时也会涉及到转型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和特征。

侯胜川[8](2017)在《门户视野下当代民间武术家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研究 ——以香店拳传承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武术文化研究中的边缘者,民间武术家一直被政治、社会精英以“拳师”、“武师”谓之,在这种分类命名的“赳赳武夫”的含义中,多数民间武术家一直处于文化和社会的底层,难以得到有效的关注。在文学研究中,他们经常以老舍先生笔下的沙子龙和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傻二”形象出现,做为社会变革的两个极端被评说;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从“文革”中的“资本家打手”出发,经历了“后革命”语境的谨慎练拳、收徒,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不成功的消费者,在政府“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策略中成为用完即弃的配角,等等。民间武术家的社会身份定位在警示我们不能忘记梭罗指出的“荒野护卫着世界”的箴言,同样,也在警示我们不要一味求新求异,它的结果可能是如原生态悖论式的创造性破坏。对当前武术研究而言,前行中的“回望”更能坚定远方的自信;所以,从平民民间武术家的角度出发,勾勒出他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如何处理武术之于自身的种种关系是本研究的初衷,或许这才是中国武术最应该关注和珍惜的。基于此,本研究以口述史、文献资料、访谈、现场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一个普通武术社会中的基本单位——门户的民间武术家进行考察,以一个民间武术家的武术人生为线索,力图阐释门户在当代的复兴、分化、分裂、掌门人选举的权力运作、拳谱的编撰等现实问题。论文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一个民间武术家的50年武术人生概括,从其习武缘起阐释武术学术研究中关于武术本质、起源等问题的不同视角争论。从马斯洛人生需求理论来看,习武可以在个人安全、精神自信方面提供给“家里穷”孩子帮助,从而使民间武术家群体张扬一种“武术就是打的技术”、“武术本质是技击”的理念,并在自己的武术人生中实践这一信仰。进而,与国家武术在健身、竞技层面形成迥异的价值分野。从戴国斌主张“武术研究应回到拳种产生的’现场’”,“在创拳者与其他拳种武术人的互动与交往(对立、比试、争论)中展现拳种,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武术人物的传记。”通过武术反映人生,或云以人生反映武术,在二者的互喻中,武术中的学拳、练拳、玩拳与人生的生存、生活、生命交相辉映。在吴孔谈的村子、江湖、单位、仪式过程中,与历史、社会互为建构的武术人生中反映出一个真实的中国武术发展微缩景观,它或许并不是宏大叙事版的英雄传奇,但却又是当代武术发展的民间武术家群体的全息影像。二、“厨会”是一个民间武术门户当代重生的中介。在上代宗师去世后,弟子们通过群体间的集体回忆构建了一次次的“厨会”,在厨会中,以对宗师的祭祀为线索,牵引出众弟子的“英雄归来”,在“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背景下,共谋了门户的复兴:整理拳套、申报非遗、选举掌门人、组织竞赛、编撰拳谱。三、作为文学想象和武术门户的现实生存需要,一方面,“掌门人”构建出一种武侠江湖中常用的武术术语来描述现实中的武林,并且建构出传统宗法结构中的“头人制度”来管理门户、门派等类似共同体的日常运作;另一方面,武术门户中人又需要特定的“头人”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中介,来打通各自之间的“任督二脉”。但是掌门人毕竟不同于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他需要继承传统权威,因而必须处理好与“师父儿子”的关系,同时需要拥有现代“科层权威”来处理与其他弟子以及门户在社会中发展的便利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禅让给“师父子孙”以应对血族世袭的传统。四、以门户作为中国武术社会中最小单位来分析新门户、新拳种的产生。单位在彰显稳定的同时也隐含了分裂,对一个民间普通门户的分化实践考察中,新门户通过谱系再造、与原门户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张力来完成自己的武术社会出身,继而通过申遗、创造掌门人来巩固新门户的地位。在另一层面来看,分化、分裂作为一种趋势,是统一的重组;分化、分裂本身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但分裂本身并不是新事物的原因。所以,无论新、旧门户,需要辩证的、系统的看双方在时代中的产生的问题,而不必局限于一时一地。总而言之,对待武术门户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超越传统,面向未来。

刘阳[9](2016)在《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的原生及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电影文化原型。它打着“中国”的招牌,却绝不具有本体论意义,而是美国电影制作者按照自身的文化观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摄取而运用于好莱坞式的叙事中的情节原型。好莱坞电影借用“中国情节原型”表达美国式的中国认知,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好莱坞电影原生的“中国情节原型”,是以“傅满洲”为角色的丑化中国人、妖魔化中国的情节原型,宣扬美国排华政策主导下的“黄祸”论调。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飞跃式发展,综合国力跨越式提升,中美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中国文化竞争力借势大幅度增强。由此,影响几代好莱坞制作模式的丑化中国人、妖魔化中国的排华恶政,再也不能主宰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理念。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也发生了巨变,好莱坞“一家独大”征服中国观众的历史正在被逐渐扭转。原生的美式中国情节原型,不能不朝向友善、尊重中国人转变。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论述:先简述好莱坞早期的“中国叙事”;继而从“傅满洲”电影到“李小龙”电影的演化,观照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在20世纪的流变,再从迪斯尼《Mulan》到梦工厂《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审视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的跨世纪转型;最后,从好莱坞影片中国情节原型命运前瞻、中美合拍片中国情节原型命运前瞻两个方面,预测21世纪“中国情节原型”的发展机遇及其前途命运。

婷婷[10](2011)在《玩转病毒视频营销——诺基亚病毒视频营销案例集萃》文中研究指明现在,在中国,病毒视频广告越来越多,只是有时你还蒙在鼓里而已。重视年轻消费者的大品牌对病毒视频最感兴趣,它们重视创意,深谙引爆流行之道,对"病毒"的奥秘有其独特经验与见解,而诺基亚正是"病毒"视频营销的行家里手之一。

二、“农民”CEO李小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CEO李小龙(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名转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述评
        0.2.1 单音节名形兼类词的研究现状
        0.2.2 汉语“名转形”现象的研究现状
    0.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0.3.1 语料来源
        0.3.2 研究方法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1.1 兼类与活用
        1.1.2 词义与词类
        1.1.3 义项与义素
    1.2 本文研究的前提条件及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类
        1.2.1 本文研究的前提条件
        1.2.2 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
        1.2.3 本文研究对象的分类
2 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名转形”的历史考察
    2.1 “棒”(工具)
        2.1.1 “棒”的历史考察
        2.1.2 小结
    2.2 “草”(植物)
        2.2.1 “草”的历史考察
        2.2.2 小结
    2.3 “火”(自然物)
        2.3.1 “火”的历史考察
        2.3.2 小结
    2.4 “牛”(动物)
        2.4.1 “牛”的历史考察
        2.4.2 小结
    2.5 “港”(地名)
        2.5.1 “港”的历史演变
        2.5.2 小结
    2.6 “左”(方位)
        2.6.1 “左”的历史考察
        2.6.2 小结
    2.7 “早”(时间)
        2.7.1 “早”的历史演变
        2.7.2 小结
    2.8 “糟”(食物)
        2.8.1 “糟”的历史演变
        2.8.2 小结
    2.9 “鬼”(鬼神)
        2.9.1 “鬼”的历史考察
        2.9.2 小结
    2.10 “酸”(感觉)
        2.10.1 “酸”的历史考察
        2.10.2 小结
    2.11 “村”(处所)
        2.11.1 “村”的历史考察
        2.11.2 小结
    2.12 “圆”(形状)
        2.12.1 “圆”的历史考察
        2.12.2 小结
3 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名形转类的分析
    3.1 “名转形”的基础
        3.1.1 名词的性质义
        3.1.2 定语位置对名词的凸显作用
    3.2 “名转形”的途径
        3.2.1 经由非谓形容词转变为形容词
        3.2.2 直接转变为形容词
        3.2.3 部分已有形容词的省略用法
4 “名转形”的动因探究及认知解释
    4.1 名词的非范畴化
    4.2 主观化
    4.3 隐喻和转喻
    4.4 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与意义
    2 研究回顾与评议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4 章节安排与布局
    5 语料来源与体例
上编 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关系
    第一章 述宾/状中的鉴定标准与“情态动词+VP”结构
        1 句法表现与鉴定方式
        1.1 硬性标准与辨别能力
        1.2 次级证据与间接旁证
        2 情态类型与鉴定标准
        2.1 句首话题与承前省略
        2.2 问句回答与正反提问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肯”的谓语核心地位及其对VP的控制
        1 肯与意愿的差异
        1.1 诸家释义与对比研究
        1.2 语义特征与意愿表达
        2 结构关系与核心证明
        2.1 述谓性质与宾语特征
        2.2 相关表现与述语性质
        3 支配控制与间接旁证
        3.1 控制强度与自主行为
        3.2 句法转变与控制弱化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敢VP”的句法特征及其构式化看句法功能的转化
        1 情态类别与功能特征
        1.1 义项划分与词化性质
        1.2 指令功能与谦逊表达
        2 句法表现与相关旁证
        2.1 硬性标准与结构类型
        2.2 语义重点与句法地位
        2.3 对举共现与相似性质
        2.4 近义替换与关系类同
        3 语义演化与功能转变
        3.1 硬性标准与状中结构
        3.2 说明阐释与重点后移
        3.3 副词共现与相似性质
        3.4 状中替换与结构类同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可以VP”句法表现的平行性
        1 表达功用与性质类别
        1.1 核心语义与转喻机制
        1.2 情态特征与下位类别
        2 述宾关系与句法证据
        2.1 正反提问与近似表现
        2.2 “吗”字问句与回答方式
        2.3 前置话题与宾语性质
        2.4 承前省略与结构类型
        3 述语性质与平行表现
        3.1 提问格式与鉴定标准
        3.2 回答方式与结构性质
        3.3 句首分布与话题操作
        3.4 宾语省略与中心成分
        4 相关旁证与近似表现
        4.1 对举共现与性质类同
        4.2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VP”句法特征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1 情态特征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属性
        1.2 情态淡化与功能转变
        2 主语意愿与宾语关涉
        2.1 兼语隐含与个性特征
        2.2 鉴别标准与共性特征
        2.3 话题回答与典型差距
        3 道义来源与宾语性质
        3.1 平行表现与述语特征
        3.2 典型差距与个别例外
        3.3 主语提升与个性特征
        4 评价命题与状语功能
        4.1 不同表现与关系差异
        4.2 副词特征与状中关系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力/道义情态及相关性质对结构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1 动力情态与述语功能
        1.1 谓语核心与相关证明
        1.2 功能遗留与残存表现
        2 情态转变与功能差异
        2.1 支配弱化与典型降低
        2.2 使用限制与可接受度
        3 谓词性质与音节差异
        3.1 判断构式与特殊动词
        3.2 句法表现与单双音节
        4 本章小结
下编 从动力/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句法功能的转变与证明
    第七章 情态动词的情态类型与内部功能差异
        1 认识分化与句法特征
        1.1 隐喻机制与认识情态
        1.2 条件可能与逻辑关系
        1.3 句法证据与认识属性
        2 功能差异与使用频率
        2.1 动力情态与内部差异
        2.2 道义情态与功能差异
        2.3 词类归属与句法证据
        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应该VP”句法特征的区别与对立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评价判断与语用指令
        1.2 估测推理与隐喻机制
        2 关涉对象与述语功能
        2.1 正反提问与成分简省
        2.2 回答方式与表义中心
        2.3 变换分布与句法同构
        2.4 承前省略与述谓性质
        3 说明阐释与状中关系
        3.1 提问格式与相关表现
        3.2 位置固化与变换限制
        3.3 组合回答与意义重点
        3.4 近义替换与对举共现
        4 判断性质与功能争议
        4.1 表义重点与状语功能
        4.2 提问方式与主要证据
        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得VP”的句法特征与方言特色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特征
        1.2 体词成分与归属争议
        2 支配关系与述宾结构
        2.1 正反提问与方言旁证
        2.2 标准缺失与研究深度
        2.3 鉴定标准与结构差异
        2.4 比字句式与分布位置
        3 评价说明与状语性质
        3.1 吧字问句与评注功能
        3.2 位置游移与主观评注
        3.3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3.4 表义重点与省略限制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能VP”的话题化表现及控制度变化
        1 语义讨论与情态分类
        1.1 细化类别与核心语义
        1.2 语义条件与情态类型
        2 情态类型与话题表现
        2.1 动力情态与话题结构
        2.2 道义情态与话题结构
        2.3 认识情态与话题结构
        3 情态转变与控制强度
        3.1 动力情态与支配控制
        3.2 道义情态与支配控制
        3.3 认识情态与去控制化
        4 其他标准与不同表现
        4.1 述谓性质与动词共现
        4.2 状语功能与近义替换
        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会VP”的情态特征与结构关系的特殊性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主体能力与动力情态
        1.2 核心语义与认识情态
        2 组合系联与述宾特征
        2.1 提问格式与对举共现
        2.2 变换分布与句首话题
        3 评价判断与状语功能
        3.1 相似特征与区别表现
        3.2 分布位置与副词特征
        4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情态的历时演化与句法功能转变
        1 情态来源与结构关系
        1.1 动源情态与述宾结构
        1.2 形源情态与述语功能
        2 情态发展与功能变化
        2.1 关系转变与动力影响
        2.2 特殊来源与功能发展
        3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1 关于话语标记研究
        1.1.1 国外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1.2 国内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构式研究
        1.2.1 构式的界定
        1.2.2 构式的分类
        1.2.3 关于功能性构式
    1.3 关于篇章和话语研究
        1.3.1 关于篇章研究
        1.3.2 关于话语研究
        1.3.3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
    1.4 关于换言问题的研究
        1.4.1 国外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3 换言标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
    2.1 关于换言关系
        2.1.1 换言关系的界定
        2.1.2 换言关系的语义分析
        2.1.3 换言关系的语义属性
        2.1.4 关于“语义相似性”
    2.2 关于换言标记
        2.2.1 换言标记的范围
        2.2.2 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
        2.2.3 换言标记的功能
        2.2.4 换言标记的共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换言标记分析——以“换句话说”为例
    3.1 “换句话说”的相关变体
    3.2 “换句话说”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3.2.1 释义关系
        3.2.2 非释义关系
    3.3 语用分析
        3.3.1 着眼于语言语境的换言
        3.3.2 着眼于交际语境的换言
    3.4 “换句话说”与“换言之”的产生和发展
        3.4.1 “换句话说”的产生与发展
        3.4.2 “换言之”的产生与发展
        3.4.3 关于“换句话说”“换言之”来源的假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
    4.1 “引述”及相关问题
        4.1.1 “引述”及其类型
        4.1.2 与“引述”相关的理论
        4.1.3 “引述”与“互文”
        4.1.4 “引述”与“换言”
    4.2 “用X的话说”
        4.2.1 “用X的话说”的不同用法
        4.2.2 “用X的话说”的引述类型
        4.2.3 “用X的话说”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3 “按X的说法”
        4.3.1 “按X的说法”的不同用法
        4.3.2 “按X的说法”的引述类型
        4.3.3 “按X的说法”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4 语用分析
        4.4.1 人物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2 时地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3 属性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4 其他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
    5.1 “视角”及其相关问题
        5.1.1 视角
        5.1.2 视角类型与视角化的手段
        5.1.3 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观
    5.2 “从X的角度说”
        5.2.1 “从X的角度说”的不同用法
        5.2.2 视角类型
        5.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3 “从X的方面说”
        5.3.1 “从X的方面说”的不同用法
        5.3.2 视角类型
        5.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4 语用分析
        5.4.1 视角的延伸
        5.4.2 视角的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
    6.1 “评价”及相关问题
    6.2 “往X里说”
        6.2.1 “往X里说”的不同用法
        6.2.2 构件解析
        6.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3 “说得X一点”
        6.3.1 “说得X一点”的不同用法
        6.3.2 构件X的解析与构式变体
        6.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4 语用分析
        6.4.1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功能
        6.4.2 换言前后项的语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换言标记构式的来源和演变
    7.1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1.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1.2 “用X的话说”的来源和演变
        7.1.3 “按X的说法”的来源和演变
    7.2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2.1 古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2.2 “从X的角度说”的来源和演变
        7.2.3 “从X的方面说”的来源和演变
    7.3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3.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3.2 “往X里说”的来源和演变
        7.3.3 “说得X一点”的来源和演变
    7.4 换言标记构式演变的动因
        7.4.1 语义虚化
        7.4.2 语境的作用
        7.4.3 语言接触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换言结构的特点
    8.1 结构成分
        8.1.1 简单的换言结构
        8.1.2 复杂的换言结构
    8.2 结构关系
        8.2.1 第一层次的语义关系
        8.2.2 下位层次的语义关系
    8.3 结构标记
        8.3.1 换言标记的分类
        8.3.2 两类换言标记的共同点
        8.3.3 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
    8.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生存困境下的小人物
        一、醒悟解脱的小人物
        二、面对强权的小人物
    第二节 “圆形”人物的塑造
        一、压力下扭曲的“奉献”
        二、金钱欲望下的坚守
    第三节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二、“爱情关系”设定的复杂多元化
        三、亲情缺失下的家庭伦理关系
第二章 剧作主题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 矛盾冲突中的最终抉择
        一、情感与利益的矛盾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二节 影片结尾深化主题
        一、隐喻式的结局
        二、赞扬真善美
第三章 “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喜剧特色
    第一节 喜剧形态的灵活运用
        一、荒诞的故事架构
        二、讽刺假恶丑
        三、幽默化的台词运用
    第二节 社会热点话题的喜剧化呈现
        一、故事情节呈现的“游戏化”
        二、借鉴不同类型电影的表现手法
    第三节 戏仿与拼贴的融合
        一、对经典桥段的戏仿
        二、对经典人物的戏仿
        三、拼贴带来的异质化
第四章 对“开心麻花”在“承续与调适”方面的思考
    第一节 继承和弘扬已有的创作优势
        一、融合多种艺术元素
        二、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第二节 突破题材与表达方式的局限性
        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二、趣味性与思想性并重
        三、必要的“调适”是创新发展的前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李小龙传》(第五章至第六章)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分析
    1.3 项目意义
    1.4 报告结构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难点与问题
    3.2 翻译理论阐述
    3.3 翻译理论应用
        3.3.1 词汇翻译
        3.3.2 长难句翻译
        3.3.3 修辞手法翻译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翻译启示
    4.2 译后教训
    4.3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翻译项目原文
附录二 翻译项目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6)高管权力、企业创新及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管
        1.2.2 高管权力
        1.2.3 企业创新
        1.2.4 股价崩盘风险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高管权力问题研究
        2.1.1 高管权力的衡量
        2.1.2 高管权力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2.1.3 高管权力的研究评述
    2.2 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2.2.1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2 高管权力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2.2.3 企业创新问题的研究评述
    2.3 股价崩盘风险问题研究
        2.3.1 股价崩盘风险形成动因的相关研究
        2.3.2 高管权力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
        2.3.3 企业创新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
        2.3.4 股价崩盘风险的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与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剩余控制权理论
        3.1.3 现代管家理论
        3.1.4 过度自信理论
    3.2 高管权力形成的制度背景
        3.2.1 国有企业高管权力形成的制度背景
        3.2.2 非国有企业高管权力形成的制度背景
    3.3 高管权力、企业创新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高管权力与企业创新关系实证检验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高管权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2 高管权力、产权性质(内部治理)与企业创新
        4.1.3 高管权力、制度环境(外部治理)与企业创新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4.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检验
        4.3.3 单变量分析
        4.3.4 多元回归分析
    4.4 拓展性研究
    4.5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4.5.1 替换代理变量
        4.5.2 改变估计模型
        4.5.3 重新构建子样本
        4.5.4 工具变量法
    4.6 本章小结
5 高管权力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实证检验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高管权力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2 高管权力、产权性质(内部治理)与股价崩盘风险
        5.1.3 高管权力、制度环境(外部治理)与股价崩盘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单变量分析
        5.3.4 多元回归分析
    5.4 拓展性研究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5.5.1 替换代理变量
        5.5.2 改变估计模型
        5.5.3 延长预测期
        5.5.4 Hankman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企业创新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企业创新产出、投资者关注(信心效应)与股价崩盘风险
        6.1.2 企业创新投入、投资者关注(解读效应)与股价崩盘风险
        6.1.3 内部人减持、投资者关注(恐慌效应)与股价崩盘风险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检验
        6.3.3 单变量分析
        6.3.4 多元回归分析
    6.4 拓展性研究
    6.5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6.5.1 工具变量法
        6.5.2 倾向得分匹配法
        6.5.3 进一步控制其他因素影响
        6.5.4 替换代理变量
    6.6 本章小结
7 高管权力、企业创新与股价崩盘风险传导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2.2 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7.3 实证结果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多元统计分析
    7.4 拓展性研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制衡高管权力以发挥高管权力积极作用
        8.2.2 引导实质性创新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8.2.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8.2.4 提高投资者素养以加强识别信息的能力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社会变迁与电影产业化发展(2010-2016)
        1、经济转型与电影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2、社会发展的转型变革
        3、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导向化功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外研究资料与文献
        2、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研究资料与文献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文化格局与资本逻辑的市场建构
    第一节 持续增长的本土市场规模及其政策驱动
        一 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 逐步完善的电影产业链及其构型
        三 大众日渐旺盛的消费能力与文化驱动
    第二节 市场竞争中的资本角逐
        一 互联网助推跨界资本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二 资本逐利滋生泡沫经济
    第三节 民营电影产业续写辉煌
第二章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本叙事策略
    第一节 魔幻现实的世俗化呈现
        一 魔幻影片的市场类型增补
        二 西游改编的现实化演绎
    第二节 新都市景观的文化“派对”
        一 新都市电影的兴起
        二 新都市影片的情感抚慰及其认同
        三 基于女性视点的角色建构与价值表达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的式微及其模式转换
        一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尝试
        二 主旋律电影转向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叙事关照
    第四节 本土化的“超级英雄”及其平民化意识
        一 植根于残酷环境的底层叙事
        二 后致性因素铸就底层人物的成功
第三章 亚文化的银幕泛化
    第一节 逆时空幻象与现实性的距离表征
        一 建构理想自我的生存状态
        二 象征界的他者认同
    第二节 “拒绝成长”:另类身份的个性化表达及其银幕构建
        一 缅怀青春的记忆回溯
        二 伴随着性意识觉醒的文化反叛
        三 与传统道德文化抵牾的后青春式表达
    第三节 平面化与深度消解企图:阶层弥合的文本显现
        一 不平等分配的阶层裂变
        二 阶层弥合的文本想象
    第四节 社会两性关系的错位与倒置
        一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
        二 “女汉子”与“娘娘腔”的性别错位与倒置
        三 多元性别的影像呈现
第四章 消费文化时代下的影像话语表征
    第一节 大众娱乐话语下的“对话”与“狂欢”
    第二节 明星与粉丝经济驱动下的流行文化
        一 明星在粉丝群体中担任意见领袖
        二 粉丝群体的狂热行为
    第三节 “小镇青年”:一个被消费的文化符号
        一 “小镇青年”的概念所指
        二 “小镇青年”观影行为的群像
        三 “小镇青年”消费水平的持续动力
    第四节 直面欲望的影像书写
        一 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愈渐模糊的身份认同
        二 下岗工人的尴尬处境
        三 欲望释放与精神癫狂
    第五节 杂糅与拼贴:艺术边界的持守与商业化市场博弈
        一 内容与形式的艺术性提升
        二 “作者电影”持守的艺术风格
        三 艺术片难以抵抗商业市场的侵占
第五章 受众分层与审美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渐趋分流的主流消费群体
        一 区域与年龄横向划分电影受众
        二 商业与艺术纵向区分主流受众
    第二节 文本的价值预设及其受众反应
        一 充满悬念的文本结构预设
        二 充满物欲的精神文化消费
    第三节 文化惯例系统对受众接受的影响
        一 文化符码的建构
        二 社会规约的道德约束
    第四节 “受众即市场”的文本实践与认知偏倚
        一 “受众本位”的认知主体
        二 类型电影的期待视野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文化空间表述
    第一节 互联网观念下的电影运作模式及其双刃效应
    第二节 从创作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换
        一 以受众为主体的文化生产
        二 大数据的经济生产力
    第三节 电影“新势力”现象及其“新增长点”的思考
        一 跨界导演推动代际交替
        二 戏仿电影、弹幕放映在互联网下的盛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门户视野下当代民间武术家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研究 ——以香店拳传承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分析
    一、民间武术家的界定困境
    二、分类命名中的民间武术家群体
    三、后现代社会的隐喻与民间武术家
    四、门户民间武术家研宄的代表性问题
第二章 武术人生:一个民间武术家的50年
    第一节 一个民间武术家视野中的民间/国家武术考察
        一、求武缘起
        二、民间/国家武术的分野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偷拳背景与习武、上学纪事
        一、文革背景下的偷拳
        二、习武纪事
        三、上学纪事
    第三节 艰辛生存中的武术实践
        一、搬运苦工
        二、粮店仓管员
        三、停薪留职中的社会经验
    第四节 武术的打与比试
        一、“朋友之义”的武术之打
        二、“踢馆”的武术对手比试
        三、比试结果的文化分析
        四、武术生活化的自我比试
    第五节 “后山武馆”的传播实践与社会变迁
        一、寻根:历史使然
        二、经历:个人必然
        三、“后山武馆”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后山武馆”的文化隐喻
        五、“后山武馆”的衰落
        六、“后山武馆”的后武术形态
        七、“后山武馆”的关闭与重启
    第六节 仪式实践中的民间武术家传承
        一、文革期间的仪式实践
        二、拜师仪式的简化与复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店拳弟子的“厨会”:一个民间武术门户的重生与发展叙事
    第一节 厨会中相关概念
        一、厨会:共食中围炉闲谈
        二、社神:互助社团
        三、集体欢腾
        四、共同体
        五、集体记忆
    第二节 死的纪念与生的庆典:香店拳弟子的厨会
        一、厨会的契机:社会精英的介入
        二、香店拳重生的准备:1989年的厨会
        三、香店拳的重生:2005年的厨会
    第三节 “愿主”:香店拳厨会中的资金与人力
        一、“厨会”的愿主与募捐技术
        二、拳谱的编着与出版发行
    第四节 祭祀的文化基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掌门人:民间武术门派的权威构建与秩序运行
    第一节 “掌门人”的文学想象与当代镜像
        一、武术社会中的掌门人镜像
        二、掌门人的传承机制
    第二节 掌门人的现实需要和权威再造
        一、式微的传统与掌门人的现实需要
        二、历代掌门人的由来
        三、掌门人的历史叙事及门派的生成
    第三节 掌门人选举中的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
        一、香店拳掌门人的产生背景
        二、分工中的香店拳内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三、禅让:掌门人的权力让渡
        四、代表性传承人选举的技术
        五、分工中的种姓制度的衰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门户分化、分裂中的掌门人实践考察
    第一节 单位社会中的武术门户
        一、单位彰显了稳定性
        二、单位隐含了分裂
    第二节 民间武术门户的分化实践考察
        一、农家拳的策略
        二、儒家拳的抗争
    第三节 门派中的门户掌门人
        一、登云农家拳掌门人
        二、儒家拳掌门人
    第四节 门户的“分中之合”
        一、分家实践与门户分化
        二、门户分化的矛盾
    第五节 社会分工中的门户分化与分裂
        一、社会分工中的失范
        二、失范中的整体和谐
    第六节 统一与分裂:武术社会中门户发展常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口述目录表
附录2 访谈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的原生及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状况
        1.4.2 国内研究
    1.5 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5.2 研究的实用价值
第2章 从“傅满洲”到“李小龙”——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的流变
    2.1 好莱坞电影早期的“中国叙事”
    2.2 大制片厂时代的“中国情节原型”
        2.2.1 表现真实“他者”的中国情节原型
        2.2.2 表现虚构“他者”的中国情节原型
    2.3 中国功夫热时期“中国情节原型”
第3章 从《Mulan》到《功夫熊猫》——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的转型
    3.1 迪斯尼新构“中国情节原型”
        3.1.1 中国原生《木兰辞》的原始情节
        3.1.2 迪斯尼动画片《Mulan》的情节原型
    3.2 梦工厂新构“中国情节原型”
        3.2.1《功夫熊猫》的情节结构
        3.2.2《功夫熊猫》的情节原型
第4章 21世纪“中国情节原型”命运前瞻
    4.1 好莱坞影片中国情节原型命运前瞻
        4.1.1 好莱坞影片中国情节原型的传播偏向
        4.1.2 好莱坞影片中国情节原型未来之路
    4.2 中美合拍片中国情节原型命运前瞻
        4.2.1 中美合拍片中国情节原型的传播偏向
        4.2.2 中美合拍片中国情节原型未来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农民”CEO李小龙(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名转形”研究[D]. 涂婧雯.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2]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D]. 王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D]. 李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研究[D]. 张静.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李小龙传》(第五章至第六章)翻译项目报告[D]. 姚雪平. 安徽大学, 2019(07)
  • [6]高管权力、企业创新及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研究[D]. 侯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7]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D]. 杜子栋.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3)
  • [8]门户视野下当代民间武术家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研究 ——以香店拳传承人为例[D]. 侯胜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9]好莱坞中国情节原型的原生及嬗变[D]. 刘阳. 重庆工商大学, 2016(01)
  • [10]玩转病毒视频营销——诺基亚病毒视频营销案例集萃[J]. 婷婷. 中国广告, 2011(01)

标签:;  ;  ;  ;  ;  

《农夫》CEO李小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