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主要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主要技术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与主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卫凤玲[1](2019)在《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和通信速率的要求也随之剧增。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解决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以及频谱利用率问题,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能有效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而分布式天线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快等优点,因此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的分布式MIMO系统应运而生。分布式MIMO系统继承了两者的优点,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又因多天线的应用,导致了系统复杂度更大,硬件成本更高。而天线选择技术能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地将天线选择技术运用到分布式MIMO系统中成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传统的MIMO技术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分布式MIMO系统,并且研究了天线选择技术在MIMO系统和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本文研究了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进而对分布式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进行研究。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分布式MIMO系统和集中式MIMO系统性能。其次,研究了几种经典天线选择算法对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之后结合粒子群算法,提出一种适用于MIMO系统的优化算法。该算法主要通过改进模糊函数来提高二进制粒子群算法的收敛性,并仿真分析了该算法的性能。最后,本文针对分布式MIMO系统,研究了经典的天线选择算法对其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了这些算法的性能。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分布式MIMO系统的天线选择算法,该算法考虑了系统能效以及天线选择,仿真结果表明:与穷举算法相比,该算法能有效降低系统的运算复杂度,减少信道容量的损耗,且系统能效趋近于最优算法。

蒋静[2](2019)在《基于AD9361的宽带OFDM收发信机开发》文中提出无线宽带化、小型密集化是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LTE Picocell、Femotcell等类似便携设备的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应急通信场景,更是要求便携,最好是手持,对体积和重量更是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传统的RRU体积大、价格贵,不适合室内密集覆盖场景。当然也有皮站级别的小型收发信机,也就是Pico-RRU,代表性产品有华为公司的Lampsite pRRU和中兴公司的QCell pRRU,但二者的体积和重量都仍然难以满足手持式设备的要求。该项目研制的OFDM宽带收发信机,紧扣小体积、轻重量、低成本的特点,同时按照3GPP要求的技术性能,直击市场需求,填补市场空白点。本项目采用高集成度的AD9361芯片来实现OFDM宽带收发信功能,配合时钟同步电路、低噪声放大电路和控制接口电路一起构建低成本的掌上型LTE收发信机。本项目在如下四个关键技术上进行了研究和开发。1)基于AD9516的时钟同步技术,在AD9516提供初始时钟的基础上,采用FPGA恢复出来自基带板的时钟,并把该恢复时钟送给AD9516,由AD9516切换锁定到该恢复时钟,达到和基带板同步的目的;2)低相位噪声设计技术,首先是低相噪的时钟源选择,其次是干净的电源,关键部位尽量采用LDO供电来压制噪声,最后还有接地和屏蔽设计等考虑;3)高灵敏度接收机设计技术,首先是噪声系数低的LNA选择,其次是合理的前端放大链路规划,最后还有数字模拟地合理分割等优化设计;4)AD9361配置技术,正确的仿真是配置的前提,尽量采用高速SPI来快速配置AD9361。最后,成功地开发完成了原型样机,实现了掌上型、高性能、低成本的设计目标。整个收发信机尺寸约为18cm*10cm*2cm,重量约500克,成本控制在千元以内。关键的体积和重量指标都优于市场同类产品。针对收发信机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下行发射机EVM和上行接收机灵敏度,搭建测试环境,得到实测结果:该收发信机单元下行EVM小于3%,优于3GPP要求的8%;10MHz带宽时上行接收机灵敏度优于3GPP要求的-93.5dBm。后续还可以进一步在低噪声电源设计,射频屏蔽设计技术,射频、模拟和数字混合PCB布局布线技术,新型器件优化等方面优化和改进。

陈维俊[3](2016)在《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文中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老旧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手机上网等移动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的需求,于是4G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高速率及高带宽用于满足用户越来越平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而LTE技术俗称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所说的4G技术,它是由3GPP组织定制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3GPP所提出的整体4G解决方案为无线接入技术LTE加上核心网络架构EPC,而整体网络体系的名称实际为EPS,由于LTE名称使用起来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宣传推广更加方便,目前面向普通用户的宣传统一使用LTE来称呼整个系统。而实际运营中的4G系统有FDD-LTE与TDD-LTE两种,FDD-LTE与TDD-LTE其实是双工方式的不同,这两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TDD-LTE技术是我们国家大力推广发展的技术。本文首先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且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讲起,通过对历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单介绍来了解4G技术的由来及发展前景、研究意义,接着第二章会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先会从4G的无线接入技术开始讲起:TDD-LTE、FDD-LTE。接着是4G技术的核心网部分,新老核心网的对比、同网融合运行及升级替换等。第三章节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现网的本地网无线侧情况,从GSM、TD-SCDMA、TDD-LTE现网的融合组网情况说起,再到现网的组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网中LTE建设中需要考虑问题,如LTE网络质量规划、LTE网络覆盖问题、LTE网络容量归属、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及干扰等问题,最后讨论未来LTE网络的发展方向及前景。第四章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4G下的EPC核心网的组建,现网中2G/3G与4G核心网的融合,接入4G后一些业务处理上的变化及EPC核心网的一些功能上的改进与改变。4G网络下的传输网的介绍,先会从最基础的传输技术开始讲起,初步介绍现在已经成熟使用的传输技术及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如早期成熟的SDH技术以及从3G时段开始慢慢普及的PTN技术。以及当接入网速率提高后传输网如何提供高带宽的保证及对应4G网络特性的传输网相应的改造。第五章将会介绍4G网络下的语音解决方案:作为全IP的数据网络下对语音通信的几种解决方案,及CSFB、单卡双待、VoLTE这几种方案之间的相互对比,最后找出4G网络各阶段合适的语音解决方案。最后一章将会分析4G网络今后的发展方向,各大运营商如何建设才能最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同时考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会有那些技术提升和革新。

海静雅[4](2013)在《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所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3G,其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数字通信。我们分别第三代移动通讯及其前两代,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就是现在第三代通讯技术良好的全球无缝漫游电话,在数据的速度和传输声音上得到提升,所以它可以更加良好的全球无缝漫游电话图片,音乐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这种进步可以处理包括会议,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拥有与已有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良好的兼容性。下面我就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做以下的探讨。

韩伟,石纬林[5](2012)在《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为日本经济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有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代移动通信(4G)应运而生。目前,日本的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已经投入建设,政府已向四大运营商发放了LTE牌照,各种业务已在向全国推广。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普及与应用,是日本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它必将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沈君[6](2012)在《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体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影响着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科学技术竞争力。因此,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和拥有数量就成为衡量国家、企业的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专利文献是技术知识的载体,浓缩着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因此,如何基于专利文献从知识网络视角揭示专利技术主题的结构及变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在知识网络、知识计量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理论基础,界定了专利技术主题的相关概念,阐释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形成就是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单元游离与重组的过程,分析了从技术术语到专利技术主题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技术术语共现矩阵与技术主题关联矩阵为手段,以知识单元的游离与重组为内容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分析模型、计量指标和分析方法。其次,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为例,从专利文献的标题和摘要中抽取技术术语,并以余弦指数构建技术术语共现矩阵,利用卡龙的共词分析方法和原则,运用战略坐标分析方法从位置维度对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静态分析显示,核心专利技术主题不仅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其他专利技术主题之间具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动态分析,显示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变迁与不同时段技术术语的共现关系和强度有着密切关联,由此可以有效地揭示某技术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变化。最后,应用同一专利文献数据,分别构建了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和最大外联度的技术术语共现矩阵,从关系维度对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结构和强链接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间中心度高的专利技术主题在知识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专利技术主题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最大外联度的技术术语间的共现强度决定专利技术主题之间的强链接结构。不同时段专利技术主题的中间中心度和强链接的变化,表征了专利技术主题的继承与更新、新专利技术主题及新链接的形成、专利技术主题间链接强度的增强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虽然不能全面揭示专利技术主题演进变化的机理,但仍可以客观地展示某技术领域的知识单元游离与重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专利技术主题发展的周期性、互联性和可预见性,从而为科学技术管理政策的制定、项目规划与资助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为专利技术研发和推进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郎静[7](2012)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高速增长,用户需求不断增加,移动通信技术也相应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由模拟到数字,进一步迈向更先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过渡的新阶段。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模拟试验环境是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和进步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为国家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提供了非常必要的试验环境。该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为加快TD-SCDMADE研发和实用化进程、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为通信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历时时间较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比如人员变动、物料变更、设备变化等情况,计划初期、初设、建设中期和建设完成后使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均会影响项目的实施,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项目成本,节约建设费用,不仅是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也是保证国家投资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项目管理理论中的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入手,对目前建设领域的项目成本管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的成本管理理论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而且缺乏全生命期成本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为背景,从项目招投标、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实施全生命期成本控制,并围绕项目成本控制这个中心,合理设置控制计划,明确成本控制责任,完善成本控制的方法,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运用科学和有效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结合具体的应用和实践,提出自己的新建议。

陈轶[8](2011)在《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随时随地的语音通话,信息访问,数据传输等是信息时代人们无法离开的重要通讯服务。同时,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都在努力提高各自的用户满意度、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好的服务质量,为的是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吸引更多客户,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逐渐从早期面向网络的粗放式管理,转向面向客户和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如何高效并且规范的管理和监控移动通信服务质量是通信运营商当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回顾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基础,提出了移动通信端到端服务质量的概念。阐明了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对现代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重要性和必须性。接着,详细介绍了电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有电信管理论坛TMF的NGOSS标准和eTOM业务流程管理框架。并具体分析了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的需求,深入了解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端到端服务框架。结合上述业界标准和规范,提出了针对移动通信端到端数据服务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型,包括移动通信端到端数据服务模型、KPI/KQI模型,以及一套科学的KPI/KQI转换算法。最后,基于TMF的eTOM框架设计了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并提出了自己的实现方案。文末还指明了本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杨亚光[9](2011)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3G系统原型机验证平台的设计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指在通用可编程DSP芯片或通用CPU芯片平台上,通过软件来完成传统设计中必须使用专用集成电路才能实现的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了固化的硬件电路的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更有利于系统技术的升级更新。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CDMA)无线通信技术是第三代(3G)通信系统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具有高质量的通信传输信号和广泛的网络覆盖等特点。此外,WCDMA技术具有高效了频谱利用率,能够提供高速的多媒体数据服务,以及更好的终端经济性。研究WCDMA系统的核心技术,并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WCDMA系统的评估和开发,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本文介绍了WCDMA技术的产生、发展,WCDMA系统的特点,以及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WCDMA系统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了WCDMA系统物理层的结构特点和专用下行链路信道、公共导频信道、同步信道的功能和数据特点。此外,设计了WCDMA评估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主要功能和关键模块,并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实现了WCDMA评估系统的物理层各个模块和整个系统的设计。最后,对实现的WCDMA评估系统进行了软件仿真和板级测试。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评估系统满足WCDMA系统的传输要求,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数据通信。

符贝贝[10](2008)在《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体现"个人化",即所谓的几个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erminal, Any-means等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想要交流的任何对象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互动以及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如AMPS,TACS,NTM出现于70年代后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CDMA相继出现,并一直演变到现在的3G技术,以及未来的4G技术,整个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是迅猛和健康的。本文先提出移动通信领域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包括光纤通信,网络通信,宽带接入,第三代移动通信,经营,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目标等,然后详细介绍几个热门的技术标准。首先,简单介绍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的GPRS(全称Genenal Packec Radio Service,即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的系统结构,协议结构及系统的优点,然后介绍了CDMA(全称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码分多址)的特征,系统结构及功能。接下来,详细介绍并探讨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ARIB(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提出的W-CDMA(全称Wir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宽带码分多址),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IMT-2000(全称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即国际移动电话2000),北美提出的cdma2000和大唐电信自主开发的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最后,文章在结束语中对移动通信的未来进行展望。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与主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与主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天线选择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IMO无线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2.1 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
        2.1.1 大尺度衰落
        2.1.2 小尺度衰落
        2.1.3 复合衰落
    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径传播特性
        2.2.1 移动通信信道的时变特性
        2.2.2 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
        2.2.3 多普勒频移
    2.3 多天线技术
        2.3.1 MIMO技术
        2.3.2 分布式天线系统
        2.3.3 分布式MIMO系统
    2.4 分集技术
        2.4.1 空间分集
        2.4.2 时间分集
        2.4.3 频率分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MO系统信道模型和容量
    3.1 概述
    3.2 MIMO系统传输模型
    3.3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3.3.1 平均功率分配的MIMO信道容量
        3.3.2 自适应功率分配的MIMO信道容量
        3.3.3 随机时变的MIMO信道容量
    3.4 MIMO系统信道容量影响因素
        3.4.1 相关性对信道容量产生的影响
        3.4.2 莱斯因子对信道容量产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MIMO系统与天线选择技术
    4.1 分布式MIMO系统概述
    4.2 分布式MIMO系统的传输模型
    4.3 分布式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4.4 仿真与分析
    4.5 天线选择技术
        4.5.1 天线选择的基本原理
        4.5.2 MIMO系统天线选择模型
        4.5.3 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MIMO系统的天线选择算法
    5.1 MIMO系统中经典的天线选择算法
        5.1.1 最优天线选择算法
        5.1.2 逐减天线选择算法
        5.1.3 最大范数天线选择算法
        5.1.4 逐增天线选择算法
        5.1.5 仿真分析各算法的性能
    5.2 新的MIMO系统天线选择算法
        5.2.1 算法介绍
        5.2.2 仿真结果
    5.3 天线选择算法在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应用
        5.3.1 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各天线选择算法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改进的分布式MIMO系统中的天线选择算法
        5.4.1 算法介绍
        5.4.2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2)基于AD9361的宽带OFDM收发信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五个发展阶段
    1.2 通信系统及接收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重点内容
    1.4 文章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OFDM基本原理
    2.1 OFDM发展历程
    2.2 OFDM原理
    2.3 OFDM在 LTE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DM收发信机系统方案
    3.1 OFDM收发信机系统方案框架
    3.2 OFDM收发信机系统测试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方案的相应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
    4.1 时钟同步设计技术
    4.2 低相位噪声设计技术
    4.3 高灵敏度接收机设计技术
    4.4 AD9361 配置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果及结论
    5.1 接收机性能测试
    5.2 发射机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AD9516 寄存器配置表
    附录2 LTE TDD20MHz Bandwidth场景下的配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架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4G技术
    2.1 LTE本地网技术
        2.1.1 LTE产生背景
        2.1.2 LTE技术介绍
        2.1.3 TD LTE与FDD LTE
        2.1.4 全球LTE的发展状况
        2.1.5 本章小结
    2.2 4G核心网EPC
        2.2.1 EPC简要介绍
        2.2.2 EPC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移动本地网无线组网分析
    3.1 组网现状
    3.2 GSM、TD、LTE融合现状
    3.3 LTE发展方向
        3.3.1 LTE网络质量规划
        3.3.2 LTE的网络覆盖
        3.3.3 LTE无线网络容量规划
        3.3.4 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分析
    3.4 浙江移动4G无线网络维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江移动4G核心网与传输网分析
    4.1 浙江公司4G网络下的核心网
        4.1.1 4G核心网EPC
        4.1.2 EPC网络下的智能化增强
        4.1.3 EPC网络下的计费方式
    4.2 浙江移动传输网介绍
        4.2.1 4G下的传输网支持
        4.2.2 PTN介绍
        4.2.3 PTN组网与业务模型
        4.2.4 LTE下的PTN保护方案
        4.2.5 LTE的传输配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4G技术下的语音业务解决方案
    5.1 CSFB方案
    5.2 单卡双待方案
    5.3 VoLTE解决方案
    5.4 三方案对比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分析
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5)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现状
二、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
三、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业务特点

(6)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专利技术主题的相关研究
        1.2.2 知识网络的相关研究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文献计量研究
    1.3 数据来源和主要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主要软件工具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2.1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1 知识网络理论
        2.1.2 知识流动理论
        2.1.3 社会网络理论
        2.1.4 知识计量的相关概念
    2.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分析路径
        2.2.1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相关概念
        2.2.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形成的机理
        2.2.3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主要路径
    2.3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模型、计量指标及方法
        2.3.1 分析模型的建构
        2.3.2 计量指标的选取
        2.3.3 主要分析方法
3 专利技术主题的象限结构分析
    3.1 专利技术主题的形成
        3.1.1 技术术语共现矩阵
        3.1.2 专利技术主题的生成方法
    3.2 专利技术主题的指标计算
        3.2.1 专利技术主题的新颖度和关注度的计算
        3.2.2 专利技术主题的内联度和外联度的计算
    3.3 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静态分析
        3.3.1 新颖度和专注度视角的象限结构
        3.3.2 内联度和外联度视角的象限结构
        3.3.3 两种象限分布的比较
    3.4 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动态分析
        3.4.1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2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3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4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3.4.5 四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比较
    3.5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对专利研发的启示
4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结构分析
    4.1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
        4.1.1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的构建步骤
        4.1.2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类型
    4.2 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4.2.1 1994-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2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3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4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2.5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4.3 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的动态比较
        4.3.1 四个时段之间相同专利技术主题的比较
        4.3.2 各时段与整个时段相同专利技术主题的比较
    4.4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对技术研发的启示
5 专利技术主题的强链接结构分析
    5.1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指标和方法
        5.1.1 识别指标的界定和计算
        5.1.2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原则
        5.1.3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方法
    5.2 专利技术主题的强链接识别
        5.2.1 1994-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2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3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4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2.5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5.3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分析结果比较
        5.3.1 四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比较
        5.3.2 各时段与整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比较
    5.4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结构对技术发展的启示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1.2.3 国内建设项目成本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1.4 论文研究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
    2.1 建设项目成本
        2.1.1 建设项目成本构成
        2.1.2 影响建设项目成本的因素
    2.2 项目成本管理
    2.3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
        2.3.1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2.3.2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2.4 建设项目全生命期成本管理
        2.4.1 建设项目全生命期成本
        2.4.2 全生命期建设项目的成本分析
        2.4.3 全生命期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
        2.4.4 建设项目设备全生命期成本控制
        2.4.5 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管理成本的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项目分析
    3.1 项目背景
    3.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3 项目建设目标
    3.4 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3.5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性环境建设项目主要工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项目成本控制
    4.1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计划
        4.1.1 项目进度/工期计划
        4.1.2 投资/成本计划
        4.1.3 资源计划
        4.1.4 质量/安保计划
    4.2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预算
    4.3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组织概况
    4.4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进度控制
    4.5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4.6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运行阶段控制
    4.7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全生命期成本风险控制
    4.8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总结
        4.8.1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4.8.2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经验总结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3 移动通信运营支撑系统OSS 的产生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论文的任务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及标准化
    2.2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基础
        2.2.1 UMTS 网络基本架构
        2.2.2 UMTS 网元
    2.3 移动通信服务中的不同角色
    2.4 移动通信中的性能与质量
        2.4.1 网络性能
        2.4.2 服务质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3.1 运营支撑系统概述
        3.1.1 运营支撑系统的基本概念
        3.1.2 运营支撑系统的作用
        3.1.3 运营支撑系统标准和理论体系的演进
    3.2 电信管理网TMN
    3.3 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NGOSS
        3.3.1 NGOSS 概述
        3.3.2 NGOSS 关键元素
        3.3.3 NGOSS 视图
    3.4 增强的电信运营图eTOM
        3.4.1 eTOM 概述
        3.4.2 eTOM 业务流程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研究分析
    4.1 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的需求
        4.1.1 所需解决的问题
        4.1.2 解决方法和研究成果
    4.2 UMTS 中的流量分类
    4.3 UMTS 端到端服务逻辑框架
    4.4 UMTS 端到端服务物理架构和端到端服务质量监控过程
    4.5 服务信息模型及KPI/KQI 算法
        4.5.1 端到端服务质量管理信息模型
        4.5.2 移动通信端到端数据服务服务模型
        4.5.3 移动通信端到端数据服务KPI/KQI 指标体系及相应KPI/KQI 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OSS 功能范围与系统架构
        5.1.1 系统OSS 功能范围
        5.1.2 系统总体架构
    5.2 系统实现方案设计
        5.2.1 传统方案介绍
        5.2.2 提议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基于软件无线电的3G系统原型机验证平台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插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论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WCDMA 系统和技术特点
    2.1 WCDMA 技术发展以及系统特点
    2.2 WCDMA 通信系统结构
    2.3 WCDMA 系统使用的主要技术
    2.4 WCDMA 系统物理层技术
第3章 软件无线电技术
    3.1 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3.2 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中的主要技术
    3.3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3.1 软件无线电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功能实现
        3.3.2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 3G 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
第4章 WCDMA 评估系统设计环境
    4.1 FPGA 系统设计
        4.1.1 FPGA 概述
        4.1.2 FPGA 结构
        4.1.3 FPGA 开发环境
    4.2 SOPC 系统设计
        4.2.1 SOPC 系统概述
        4.2.2 Microblaze 软核处理器
        4.2.3 SOPC 开发环境
    4.3 FPGA 与 SOPC 系统设计方法
        4.3.1 FPGA 系统开发流程
        4.3.2 MicroBlaze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4.4 WCDMA 评估系统硬件开发环境
第5章 WCDMA 评估系统设计实现
    5.1 WCDMA 评估系统物理层信道设计
        5.1.1 下行链路专用信道
        5.1.2 公共导频信道(CPICH)
        5.1.3 同步信道(SCH)
    5.2 WCDMA 评估系统发射接收机设计
第6章 WCDMA 评估系统的验证和分析
    6.1 WCDMA 评估系统的验证
        6.1.1 仿真环境建立
        6.1.2 系统功能验证
        6.1.3 FPGA 验证
    6.2 系统性能分析
        6.2.1 WCDMA 评估系统 BER 分析
        6.2.2 系统实现相关 FPGA 资源耗用分析
        6.2.3 系统实现相关 FPGA 功耗分析
    6.3 WCDMA 评估系统实际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与主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D]. 卫凤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2]基于AD9361的宽带OFDM收发信机开发[D]. 蒋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D]. 陈维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4]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 海静雅. 电子制作, 2013(07)
  • [5]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J]. 韩伟,石纬林. 现代日本经济, 2012(06)
  • [6]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D]. 沈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7]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郎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8]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 陈轶.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9]基于软件无线电的3G系统原型机验证平台的设计实现[D]. 杨亚光. 湖南大学, 2011(03)
  • [10]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A]. 符贝贝. 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008

标签:;  ;  ;  ;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主要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