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伯迈尔公司简介

奥伯迈尔公司简介

一、欧博迈亚公司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20)在《不断创新与创意是摩德长期运作的根本——访MOD·摩德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冰》文中研究说明陈冰个人档案:20世纪80年代在同济建筑系的学习是陈冰先生作为建筑师生涯的起点,冯继忠等中国建筑大师的教诲终身难忘。在德国学习与工作的17年使得陈冰先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德国注册建筑师。1995年陈冰随"中国留德学人代表团"回国考察,在人民大会堂获当时主

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2](2019)在《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视野下的TOD全过程开发论坛回顾》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6月20日,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委员会议在上海虹桥康得思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类设计单位、开发企业、运营及管理单位、高校等全产业链107位专家学者代表出席成立大会。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先召开,会议由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刘佳婧[3](2019)在《纺织女、母亲、女神 ——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纤维艺术与女性之间似乎包含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女性艺术家的参与程度远高于男性。纤维艺术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与传统女红技艺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朱迪·芝加哥(Judi Chicago)、米莉亚姆·夏皮罗(Miriam Shapiro)等当代女性艺术先锋用纤维作品所作出的关于女性权力的表态,更让纤维艺术与女性关系密切。本文尝试为“纤维艺术与女性”这一话题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视阈,将纤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生产中的有机整体,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中“纺织-女性”关系的本文和话语,结合艺术学、图像学、心理学、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成果,对“纤维艺术-女性”这一超稳定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与剖析。本文将通过追踪“纺织女”、“母亲”、“女神”三种与纺织(织物)密切相关的典型女性形象,从技术、情感、原型三个层次上,分析长久以来广泛根植于中西方纺织文化中女性神话的形成与变化,进而反思:这一携带性别观念的象征体系是如何影响当代纤维艺术,并构成纤维艺术之创作语境?论文的第一章“纺织女:纺织技术中的性别化分工”,从技术角度展开对纤维艺术中女性话题的讨论。长久以来存在于纺织活动中的性别分工,在纤维艺术中同样存在,不同创作语境中,性别化的技术为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语义和效果。第二章“母亲:纤维艺术中的情感隐喻”,分析了“织物”与“母亲”这一特殊女性身份之间的联系,及其所携带的情感因子在纤维艺术中的气氛价值。艺术家们基于个人经验在这一问题上作出的不同反应,是对于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的主观性表达。第三章“女神:纤维艺术中性别象征的心理原型”,讨论不同文化中与纺织相关的女神,如何在心理象征层面上为纤维艺术构建了一种古老而抽象的原始性别意识,并在原型层面上强化了纤维艺术与女性的关系。本文并非要为纤维艺术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勾勒一个清晰准确的轮廓,而是将其描绘为一种丰富、复杂且变动不居的现实,并以此为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为开放性的空间。

李云鹏[4](2017)在《近20年五大会展经济带会展建筑设计平面量化研究》文中指出从1995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的往来促使中国迎来了会展发展的良好契机。2002年,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建造完成和成功运营,为国内会展提供了良好的建造经验,开启了会展设计的里程碑。也是在2002年后,国内开始掀起了建馆热潮。在这近20年的会展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内五大会展经济带开始出现大型、特大型高水准的会展建筑。然而,由于国内各建筑设计单位会展建筑设计经验不足,国内会展建筑设计规范的不完善,地域条件的差异性,导致这些会展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差异性很大。在国家会展设计规范不明确情况下,本文对五大会展经济带13个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会展建筑进行的整理论述,意图在于能为我国大型、特大型会展建筑研究提供完整、详细的技术资料。在对13个会展建筑详细论述后,应用平面统计量化研究和功能指标分析的统计方法计算出13个会展建筑各个功能的共性指标。最终通过汇总共性指标,系统地得出会展建筑功能指标的结构网络图。功能指标结构网络图做为本文结论,其意在于为会展建筑设计提供策略性的指标把控,进而为我国会展建筑设计规范编制提供指标性参考。

袁奇峰[5](2014)在《广州CBD收官:珠江新城20年得失》文中认为2014年10月的最后一周,广州第一高楼"周大福中心"终于封顶。新城市中轴线与广州的"母亲河"珠江交汇处,广州(观光)塔、西塔和东塔(周大福中心)"三塔夹江"景观完成,历经20年坎坷的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GCBD21)核心区——珠江新城的建设也终告收官。珠江新城规划始于1993年的国际竞赛,成形于2003年的规划检讨。在长达20年的建设期,它首先熬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广州写字楼市场十年冰封,

刘立欣[6](2014)在《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片新兴的城市中心区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难以掩盖其开发建设中出现的诸如缺乏有效的整体性思维以及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关注等方面的问题。城市中心区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城市的主体面貌,更决定着城市形态的发展方向。因此,探寻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和策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准备,首先,对同本论题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其次,考察了境外有代表性城市中心区的实践案例;再次,分析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开发现状、总结了珠三角城市中心区建设成就并介绍了广州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历程;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之中得到启示。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建构,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依照回溯推理的建构思路、运用分解组合的建构方法,以“城市空间”的基本概念为对象,对其进行本体结构,进而分析结构产生的层级属性和层级属性的价值关联,以此为基础建构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并详细阐述了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归纳总结了各层级所包含的控制元素。第四章为本文研究的策略探求,提出了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基础;其次,以建筑层级的形态控制和空间层级的形态控制两个方面为核心阐述了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内容;再次,总结了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意义。第五、第六和第七章是本文研究的控制分析,首先,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分为宏观整体脉络和微观构成要素两个层级;其次,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包含强度指标对空间质量的影响、用地指标对形态分布的制约、墨菲指数对空间边界的界定以及活力指标对形态发展的解读四个方面;再次,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包括街区层级的控制策略、地块层级的建设实践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等内容。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实践应用,在介绍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控制应对建议,即微观内部优化建议、中观形态控制建议和宏观管理实施建议。

王清青[7](2011)在《广州花城广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中心广场作为城市内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城市形象。花城广场是广州21世纪CBD——珠江新城的核心空间,是广州近年最新、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它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脉络。并且,它的规划设计突出反映了现代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特色,同时也反映出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理论,指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广州花城广场的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花城广场的发展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关系。通过花城广场的总体规划设计、使用人群的分析以及广场景观环境的分析,整合花城广场规划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研究广场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特点。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范围与内容,制定工作框架,对相关文献进行概括与总结。第二、三章对城市中心广场的相关理论、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的特点、理论原则进行总结。第四章分析花城广场的建设背景,梳理其发展过程,总结花城广场发展过程的特点,反应广州城市的发展历程。第五章从周边地区的交通组织、广场的空间结构、广场空间使用情况、广场景观环境的创造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到微观详细分析花城广场规划设计的特点。对花城广场设计建设的目的与建成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为花城广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谈健[8](2009)在《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功能代替了创意》文中认为广州这个城市太过于实在,就像广州人一样,重视吃而不重视穿,因缺乏创意而没有故事!因而这个投入几十个亿,规模达到30多万平方米的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项目充其量只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难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袁奇峰 2009即将过去,马上迎来2010年,亚

茹文,陈红,徐良英[9](2006)在《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与思考——浅谈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文中指出介绍了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情况。该规划重点解决了地下空间网络化,交通组织系统化,地下环境生态化,防空防灾一体化等问题。明确的规划指导思想,有效的规划组织,得力的实施措施是该项成果的关键。

许强[10](2005)在《项目规划与实施的全新模式——波茨坦广场与中关村西区项目规划和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国波茨坦广场是两德统一后1990年代德国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型城市功能区项目,该项目的管理引入了独立的工程咨询公司总协调,在项目组织、环境保护、项目成本控制、交通及市政能源供给等方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本文结合近年来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关村商务中心区的开发模式与波茨坦广场进行比较,从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协调、公共利益和开发商之间利益的平衡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我国大型城市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二、欧博迈亚公司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博迈亚公司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3)纺织女、母亲、女神 ——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委拉斯开兹的隐喻
第一章 纺织女:纺织技术中的性别化分工
    (一)为什么纺织者是女性?
    (二)妇工与美德
        1、纺织作为个人修养
        2、纺织包含社会准则
        3、纤维艺术与女性美德
    (三)家庭织物到纺织工厂:被重构的女性神话
        1、妇工与女工
        2、纺织女工与女性主义运动
        3、女性主体与即兴的编织
第二章 “母亲”:纤维艺术中的情感隐喻
    (一)作为个体身份与文化象征的“母亲”
    (二)纺织、织物与“母亲”
        1、身体的记忆
        2、结构的相似性
        3、话语修辞
    (三)纤维艺术与母亲隐喻
        1、繁衍、孕育与生长
        2、纽带与家庭记忆
        3、被保护和治愈的人
第三章 女神:纤维艺术中性别象征的心理原型
    (一)参与纺织的女神们
        1、纺织生命的女神
        2、掌管纺织技艺的女神
        3、降格的纺织女神
    (二)纺织女神的双面性
    (三)纤维艺术中的女神意象
        1、自然之力
        2、月亮、死亡与重生
        3、神秘感与他者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4)近20年五大会展经济带会展建筑设计平面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对象、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概念界定
        1.1.3 研究对象: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既有研究综述
        1.2.1 国外会展发展概况及理论研究成果概述:
        1.2.2 国内会展发展概况及理论研究成果概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结构框架
第2章 中国各会展经济带历史发展概况
    2.1 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发展历史
        2.1.1 北京
        2.1.2 天津
        2.1.3 青岛
    2.2 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发展历史
        2.2.1 上海
        2.2.2 南京
        2.2.3 苏州
        2.2.4 杭州
    2.3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发展历史
        2.3.1 广州
        2.3.2 深圳
        2.3.3 厦门
    2.4 东北部会展经济带发展历史
        2.4.1 哈尔滨
        2.4.2 沈阳
    2.5 中西部会展经济带发展历史
        2.5.1 重庆
        2.5.2 西安
    小结
第3章 中国五大会展经济带大型、特大型会展建筑研究
    3.1 环渤海会展经济带
        3.1.1 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
        3.1.2 青岛国际博览中心
    3.2 长三角会展经济带
        3.2.1 上海国际博览中心
        3.2.2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3.2.3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3.2.4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3.3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
        3.3.1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
        3.3.2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3.3.3 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3.4 中西部会展经济带
        3.4.1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3.4.2 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3.5 东北部会展经济带
        3.5.1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3.5.2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
    小结
第4章 中国五大会展建筑平面量化研究
    4.1 核心功能量化研究
        4.1.1 展厅设计指标量化统计
        4.1.2 会议中心指标量化统计
        4.1.3 多功能厅指标量化统计
        4.1.4 室外展场指标量化统计
    4.2 交通功能量化研究
        4.2.1 水平交通功能量化统计
        4.2.2 垂直平交通功能量化统计
    4.3 独立配套功能量化研究
        4.3.1 酒店面积比值量化统计
        4.3.2 餐饮面积比值量化统计
        4.3.3 综合服务量化统计
    小结
第5章 会展建筑设计指标运用与策略
    5.1 核心功能指标运用与策略
        5.1.1 展厅
        5.1.2 会议中心
        5.1.3 多功能厅
        5.1.4 室外展场
    5.2 交通功能指标运用于策略分析
        5.2.1 水平交通功能
        5.2.2 垂直交通功能
    5.3 独立配套功能指标运用于策略分析
        5.3.1 酒店
        5.3.2 人行通廊餐饮咖啡
        5.3.3 综合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调研
个人简历

(5)广州CBD收官:珠江新城20年得失(论文提纲范文)

成功的谋划
谨慎的策划
高明的规划
无奈的妥协
    东西塔的差异
    地下空间开发
    海心沙看台
    建筑设计竞赛制度
    规划停车场数量过多
进一步的反思

(6)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各地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发展迅速
        1.1.2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缺乏有效的整体性思维
        1.1.3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1.2 研究缘起
        1.2.1 外部因素
        1.2.2 自身原因
    1.3 相关概念
        1.3.1 整体和整体观
        1.3.2 城市中心区与中央商务区
        1.3.3 城市空间、外部空间和空间形态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之处
        1.6.1 基础研究方面
        1.6.2 技术分析方面
        1.6.3 实践应用方面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与实践发展分析
    2.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1 建筑创作“整体观”的研究
        2.1.2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
        2.1.3 关于城市中心区的理论
        2.1.4 关于空间形态量化与控制的理论
    2.2 境外城市中心区实践考察
        2.2.1 欧洲——巴黎拉·德方斯
        2.2.2 北美——纽约曼哈顿
        2.2.3 亚洲——香港中环
    2.3 广州城市中心区发展分析
        2.3.1 我国城市中心区开发现状
        2.3.2 珠三角城市中心区建设成就
        2.3.3 广州市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
        2.3.4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
    2.4 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启示
        2.4.1 国外新趋势
        2.4.2 国内新需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
    3.1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原理
        3.1.1 回溯推理的建构思路
        3.1.2 分解组合的建构方法
        3.1.3 理论建构的技术路线
    3.2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过程
        3.2.1 城市空间的基本概念
        3.2.2 基本概念的本体解构
        3.2.3 解构产生的层级属性
        3.2.4 层级属性的价值关联
    3.3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成果
        3.3.1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研究
        3.3.2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框架
        3.3.3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内涵
        3.3.4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外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研究
    4.1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基础
        4.1.1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本质
        4.1.1.1 综合性的理念
        4.1.1.2 整体性的思维
        4.1.2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目的
        4.1.2.1 技术目的
        4.1.2.2 实践目的
        4.1.3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的具体对象
        4.1.3.1 建筑和空间两个层级
        4.1.3.2 宏观与微观两种尺度
    4.2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内容
        4.2.1 建筑——空间的整体互动与和谐
        4.2.2 建筑层级的形态控制
        4.2.2.1 密度
        4.2.2.2 高度
        4.2.2.3 体量
        4.2.3 空间层级的形态控制
        4.2.3.1 界面
        4.2.3.2 通廊
        4.2.3.3 风格与色彩
        4.2.4 其它控制元素的构成与表达
    4.3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意义
        4.3.1 建筑形态的有效控制是城市中心区整体控制的重点
        4.3.2 空间形态的有效控制是城市中心区整体控制的核心
        4.3.3 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和谐是城市中心区整体控制的关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
    5.1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的基础
        5.1.1 技术文件是实体控制研究的基本依据
        5.1.2 调研比较是实体控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5.2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的内容
        5.2.1 宏观层面的整体脉络
        5.2.1.1 轴线
        5.2.1.2 城市墙
        5.2.1.3 廊道
        5.2.1.4 天际线
        5.2.2 微观层面的构成要素
        5.2.2.1 道路系统
        5.2.2.2 街区单元
        5.2.2.3 标志空间
        5.2.2.4 建筑界面
    5.3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的结论
        5.3.1 宏观整体脉络清晰明确
        5.3.2 微观构成要素有待提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
    6.1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的基础
        6.1.1 地块单元是量化控制研究的基本对象
        6.1.2 数据分析是量化控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6.2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的内容
        6.2.1 强度指标对空间质量的影响
        6.2.1.1 概念解读
        6.2.1.2 建筑密度
        6.2.1.3 容积率
        6.2.1.4 绿地率
        6.2.1.5 综合分析
        6.2.2 用地指标对形态分布的制约
        6.2.2.1 概念解读
        6.2.2.2 建立栅格模型
        6.2.2.3 公共设施用地
        6.2.2.4 居住用地
        6.2.2.5 公共绿地
        6.2.2.6 综合分析
        6.2.3 墨菲指数对空间边界的界定
        6.2.3.1 概念解读
        6.2.3.2 商务高度指数
        6.2.3.3 商务密度指数
        6.2.3.4 总高度指数
        6.2.3.5 综合分析
        6.2.4 活力指标对形态发展的解读
        6.2.4.1 概念解读
        6.2.4.2 已建度
        6.2.4.3 在建度
        6.2.4.4 可建度
        6.2.4.5 综合分析
    6.3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的结论
        6.3.1 公共空间质量整体合理而局部差异
        6.3.2 功能形态分布重点突出且适度集中
        6.3.3 商务空间边界东西分明而核心明显
        6.3.4 城市形态发展活力减弱且速度降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研究
    7.1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研究的基础
        7.1.1 发展过程是动态控制研究的基本背景
        7.1.2 过程跟踪是动态控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7.2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研究的内容
        7.2.1 街区层级的控制策略
        7.2.1.1 控制策略是建设实践的控制和引导
        7.2.1.2 关于广州珠江新城街区F
        7.2.1.3 城市设计导则的整体控制
        7.2.1.4 规划控制图则的形态引导
        7.2.2 地块层级的建设实践
        7.2.2.1 建设实践是控制策略的贯彻和落实
        7.2.2.2 关于街区F地块单元
        7.2.2.3 地块F1-2 控制导则和控制图则
        7.2.2.4 地块F1-4 控制导则和控制图则
        7.2.2.5 地块F2-1 控制导则和控制图则
        7.2.3 从控制策略到建设实践过程之间的问题
        7.2.3.1 功能主导的失效
        7.2.3.2 形态控制的欠缺
        7.2.3.3 量化限定的偏差
    7.3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研究的结论
        7.3.1 对空间形态的控制宏观上取决于开发主体的执行能力
        7.3.2 对空间形态的控制中观上取决于技术文件的实践效用
        7.3.3 对空间形态的控制微观上取决于量化指标的客观合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趋势与应对建议
    8.1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趋势
        8.1.1 在建城市中心区的持续优化
        8.1.2 新建城市中心区的科学规划
        8.1.3 建立宏观的城市中心区体系
    8.2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控制应对建议
        8.2.1 微观内部优化建议——以广州珠江新城为例
        8.2.1.1 评价总结已建部分调整提升控制策略
        8.2.1.2 运用三维虚拟技术慎重推进未建部分
        8.2.1.3 分析研究发展过程集中解决技术问题
        8.2.2 中观形态控制建议
        8.2.2.1 评价设计条件及确定主导控制元素
        8.2.2.2 建构控制体系并探寻科学表达方式
        8.2.2.3 建立灵活开放的规划深化调整机制
        8.2.3 宏观管理实施建议
        8.2.3.1 设置长期自主的开发建设管理机构
        8.2.3.2 采用专案专处的专家评审咨询制度
        8.2.3.3 制定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互动政策
    8.3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一、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
        二、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
        三、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
        四、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
        五、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
        六、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趋势与应对建议
    未来展望
        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
        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珠江新城各阶段规划设计图纸
    附录 2:《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检讨》(2003)对《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1993)的相关调整
    附录 3:广州珠江新城规划用地平衡表
    附录 4: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开发现状
    附录 5:其它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实践
    附录 6:国内主要城市中心区数据分析
    附录 7:香港九龙湾及观塘商贸区建筑高度控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7)广州花城广场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扩张下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混乱
        1.1.2 城市中心对城市特色的展现不足
        1.1.3 广州花城广场的建设
    1.2 研究对象以及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市中心广场的相关理论以及发展
    2.1 传统城市中心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进
        2.1.1 相关概念
        2.1.2 传统城市中心与广场空间的历史演进
    2.2 现代城市中心区的产生与发展
        2.2.1 近代城市中心向中心区的演进
        2.2.2 CBD 的发展
        2.2.3 城市综合体(HOPSCA)
    2.3 现代城市中心广场的发展趋势
        2.3.1 单一行政功能向多功能综合的转化
        2.3.2 广场设计公园化
        2.3.3 地面与地下的综合性设计
    2.4 我国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2.4.1 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现状
        2.4.2 城市中心广场建设面临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中心广场的特点与设计理论
    3.1 城市中心广场的主体特性
        3.1.1 标志性
        3.1.2 区域性
        3.1.3 可识别性
        3.1.4 综合性
    3.2 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3.2.1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影响
        3.2.2 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3.2.3 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
    3.3 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
        3.3.1 本土地域性的原则
        3.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3.3 以人为本的原则
        3.3.4 公共参与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城广场的建设背景与发展
    4.1 发展背景
        4.1.1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发展
        4.1.2 广州珠江新城的发展
    4.2 花城广场发展过程中几次重要的设计实践
        4.2.1 发展的萌芽——“托马斯方案”与“93 规划”
        4.2.2 平面的成型——“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的城市设计方案咨询”
        4.2.3 主题的探讨——“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城市设计国内咨询”
        4.2.4 多层次空间设计——“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及中央广场建筑方案设计国际招标”
    4.3 花城广场的总体设计理念
        4.3.1 交通的改善
        4.3.2 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4.3.3 城市空间环境的整合
        4.3.4 城市特色的展现
        4.3.5 景观塑造中“火山”的新理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城广场的规划设计分析
    5.1 花城广场空间的功能分区
        5.1.1 文化艺术广场
        5.1.2 “火山”地下城广场
        5.1.3 综合商业区
        5.1.4 生态公园
        5.1.5 总体空间结构
    5.2 花城广场周边地区的交通组织
        5.2.1 轨道交通设计
        5.2.2 车行系统设计
        5.2.3 公交站点站场的综合设计
        5.2.4 人行系统
    5.3 地下空间的设计
        5.3.1 下沉广场设计
        5.3.2 地下一层设计
        5.3.3 地下二层设计
        5.3.4 地下三层设计
    5.4 花城广场的景观空间分析
        5.4.1 基面景观设计分析
        5.4.2 界面景观设计分析
        5.4.3 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5.5 花城广场的使用人群与行为活动分析
        5.5.1 使用人群的组成
        5.5.2 花城广场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分析
        5.5.3 对花城广场使用情况的总结与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与思考——浅谈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编制规划过程
3 规划指导思想
    3.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3.2 地上与地下相协调
    3.3 远期与近期相呼应
    3.4 专业与综合相兼顾
4 规划中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地下空间网络化
    4.2 交通系统协调化
    4.3 地下环境生态化
    4.4 防空防灾一体化
5 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几点认识
    5.1 提高认识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提
    5.2 有效组织是规划成功的重要途径
    5.3 得力的措施是规划落实的关键
6 结语

(10)项目规划与实施的全新模式——波茨坦广场与中关村西区项目规划和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波茨坦广场的建设情况
    1. 历史与发展
    2,综合建设规划的实施任务和组织结构
        (1)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
        (2)立体的交通
        (3)地下空间开发
        (4)项目组织与管理体系
    3. 物流方案
        (3)其他方面
二、中关村商务中心区的建设情况
    1、历史背景与概况
    2. 项目开发建设模式
        (1)土地一级开发
        (2)交通体系
        (3)基础设施
三、波茨坦广场与中关村商务中心区的比较分析
    1,政府的参与程度不一
    2. 项目管理强度不一
    3. 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
    4、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5、其他方面

四、欧博迈亚公司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断创新与创意是摩德长期运作的根本——访MOD·摩德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冰[J]. 李莉. 经济, 2020(01)
  • [2]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视野下的TOD全过程开发论坛回顾[J]. 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 建筑实践, 2019(06)
  • [3]纺织女、母亲、女神 ——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研究[D]. 刘佳婧.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5)
  • [4]近20年五大会展经济带会展建筑设计平面量化研究[D]. 李云鹏. 华侨大学, 2017(01)
  • [5]广州CBD收官:珠江新城20年得失[J]. 袁奇峰. 北京规划建设, 2014(06)
  • [6]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研究[D]. 刘立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7]广州花城广场规划设计研究[D]. 王清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8]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功能代替了创意[N]. 谈健. 广东建设报, 2009
  • [9]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与思考——浅谈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 茹文,陈红,徐良英.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05)
  • [10]项目规划与实施的全新模式——波茨坦广场与中关村西区项目规划和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 许强. 建筑师, 2005(04)

标签:;  ;  ;  ;  ;  

奥伯迈尔公司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