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木屑生产草酸的新方法

一种利用木屑生产草酸的新方法

一、木屑制取草酸新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栋[1](2017)在《晚清译着《冶金录》研究》文中提出金属材料的研发制造与加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铸造技术在当今仍是金属加工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铸造史,既能使我们了解古代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又有助于现代新技术的开发。在中西科学交流史上,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了很多科学译着,其中《冶金录》是一本以讲铸造为主的专书。本文以《冶金录》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相关问题予以全面考察和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介绍了作者和翻译者生平及贡献。考察了《冶金录》的文本,比较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分析翻译方式与风格。认为翻译者翻译时没有对原文进行改编,而是逐句如实翻译,仅有极少个别的调整。2.介绍了《冶金录》其中的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书中列举的各种工具与设备,以及造模方法,最后论述了书中涉及的铸铁知识,如铸铁的分类、铸铁中的杂质及其影响等。回顾了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晚清时期的相关着作里的铸造技术。详细介绍了石范法、陶范法、失蜡法等技术,以及《海国图志》收录着作中的近代铸造技术。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3.论述西方金工知识在晚清的传播,考察了译者群及其译着和当时的教育制度等内容。列举了相关着作的主要内容如:《金工教范》、《铸金论略》《宝藏兴焉》、《西国炼钢法》、《造铁全法》等。本文研究表明,虽然《冶金录》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但在出版后却有广泛传播,从中可以看出《冶金录》的翻译出版对晚清金工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淑兰[2](2017)在《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工业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类生活生产必需品以及国防建设和应对战争等密不可分,不仅对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和当代的新技术革命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化学工业会由欧美归国留学生于1922年在北京创建,是我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学术团体,它荟聚了大批的化工人才,不仅为后来相继成立的专门学术团体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而且还推动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与化工教育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现代化工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发掘大量第一手资料,运用史料分析、文献解读、比较分析等方法,以学会承担的社会角色为主线,研究了中华化学工业会自1922年创建至1949年整个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为我国化学工业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首次全面系统地厘清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创立、发展以及组织变迁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条件。这部分内容为完善我国近代化工体制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提供了参考资料,弥补了我国化工史和技术史史界对相关专题研究的不足。(2)运用社会学方法探讨学术团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其随社会变迁所进行的角色调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角色经历了从化工知识普及向化工知识研究的转变,而另一种社会角色——服务于化工实业界则一直伴随并贯穿始终。通过分析认为,除以上所述,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角色还表现在:构建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化工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化工人才;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建制化奠定了基础。可见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与化学工业有关的产业经济方面,甚至还涉及与化学工业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学术团体,其社会角色具有多元性和可变性。(3)详细地梳理了1922-1949年中华化学工业会的主要工作成就及其对中国化工事业的影响。包括化学工业普及方面,如搜集并发布化学工业新闻、举办通俗演讲、翻译化工着作,创办化工普及类刊物《化学世界》;化学工业研究方面,如学会的科研体制化过程、化工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建设、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和会刊为主所进行的化工学术研究等;促进实业界与化学界相结合所做的各种努力,如组织学者参观工厂、调查国内化工业现状、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协助举办化工展览。这些史料的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于中国化工事业建设的突出贡献,以及推动中国化学工业建制化的积极作用。(4)对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化工学术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受条件所限,民国时期国内关于化工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并不多见,但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为主、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为载体刊发的大量文章实用性极强,对于科研同行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作用。(5)在挖掘中华化学工业会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特点。总体上看来,1922-1949年,我国国内的产品生产工艺简单,多为传统手工制作或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国内许多储备丰富的生产原料,仍处于粗放式加工阶段。通过分析影响民国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剖析政府在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专门学术团体对于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探讨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体制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陈园园[3](2015)在《《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及其传播效果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晚清政府彻底遭受到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蒙昧主义带来的恶果,而中西方之间的差距也相应地逐渐加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领域。此时的中国政府才开始真正地虚心接受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作为当时传播西学的主力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展开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如办报刊、建学堂、翻译西书、办医院以及设出版机构等。其中,科技期刊凭借其灵活性强、容量大和影响广等优势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英国传教士傅兰雅(Fryer,J.)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1876年)则被目前学界视为中国近代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以传播西学为根本宗旨,刊载了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不但开创了我国科技知识普及事业,且对我国其他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期刊内容来看,傅兰雅在《格致汇编》中刊载了许多与民生相关的西方近代轻工业技术,但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文以《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内容整理、分析和归纳等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格致汇编》的编辑出版等方面作简单介绍,主要包括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编辑人员、科技内容、出版、发行和经营几个方面,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对《格致汇编》中与轻工业技术相关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并重点分析了其中的纺织染色技术、食品制造技术、印刷造纸技术、制瓷技术以及造玻璃技术等。在论述每种轻工业技术时,文章主要是以其刊载方式、原料要素、器具要素和工艺要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究《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在国内所产生的影响,即分析其传播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晚晴民众对科技的认知水平;二是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三是促进我国传统轻工业技术的发展,加快我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本文通过对《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相关内容的全面研究,可以看出此方面的内容在整个期刊内容中所占比例之大,反映出傅兰雅对技术层面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轻工业技术内容在整个期刊中的地位之重,而这些内容确实对我国晚清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董慧栓[4](2014)在《海带浸取液中碘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认为海洋被称为自然界的“碘库”,以海水或海藻为原料提取碘已成为该领域的趋势。本文以海带浸取液为原料,分别采用溶剂萃取法与活性炭吸附法从中提取碘。在溶剂萃取法中以氧化率、萃取率和分配比为考察指标,优化了萃取工艺条件;在活性炭吸附法中,以吸附率为考察指标,优化了吸附工艺条件。采用恒界面池法,探究了溶剂萃取碘过程的传质动力学。试验过程中,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碘离子浓度,步骤参照国家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绘制测定碘浓度的标准曲线,其试验条件为:5mL碘酸钾标准溶液中加入1.0mol/L硫酸溶液2mL,10g/L碘化钾溶液3mL,5g/L淀粉溶液5滴,显色时间10min。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的萃取工艺条件为:原料液酸化至pH1.5,加入亚硝酸钠0.01g/20mL,相比1:3,温度55℃,转速500r/min,反应25min,七级逆流萃取后萃取率达到98.7%,试验得出的萃取级数与通过McGabe-Thiele图解法得出的理论逆流萃取级数一致。反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35℃,搅拌速率500r/min,反萃取时间8min。活性炭吸附试验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0.14g/100mL,搅拌速度600r/min,吸附温度25℃,吸附50min。通过吸附等温试验,得出温度升高,对吸附过程不利,与单因素试验得出的的结论基本一致。解吸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30℃,搅拌速度500r/min,解吸160min。对萃取反应进行初步热力学研究得:反应焓变为11.89kJ/mol,反应熵变为71.38J/(mol·K),反应自由能小于0,该萃取碘的反应可自发进行,升高温度有利于萃取。采用恒界面池法研究了原料液起始浓度、搅拌强度、界面积、温度对萃取速率和传质过程的影响,得出萃取碘的过程属于扩散控制模式,萃取碘的速率方程为:R0.0001I22,萃取过程活化能2.19kJ/mol,得出了转速与传质系数及温度与传质系数的关系。

隋鑫金[5](2011)在《工业木质素催化液化制备酚类化学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质素资源丰富,是数量上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高分子材料。造纸黑液中的工业木质素作为制浆过程的副产物,通常都是随废水排放掉或者燃烧回收热能,没有达到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目的。采用常压催化液化的方法,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常压液化过程无须耐压设备,能耗相对较低,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木质素液化方法。实验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从优化工艺条件入手,研究两种不同液化体系的液化反应机理,为实现工业化生产酚类化学品提供理论指导。通过比较几种无机酸、有机酸的催化液化效果,实验创造性地采用两种固体酸(硅酸铝、硫化亚铁)分别作为木质素液化过程的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用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料液比(溶剂体积与溶质质量比)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液化反应的原料为工业木质素,溶剂为丙三醇。实验采用两种固体酸分别作为液化反应的催化剂,目的是对比分析两种液化体系反应历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硅酸铝催化时的液化反应最优条件为,硅酸铝用量为绝干木质素质量的4%,加热时间1h,加热温度240℃,溶质溶剂比4 ml/g。木质素液化产物中总酚得率可达54.10%。硫化亚铁催化时的液化反应最优条件为,硫化亚铁用量为绝干木质素质量的4%,加热时间1h,加热温度240℃,溶质溶剂比3 ml/g。木质素液化产物中总酚得率可达55.20%。综合考虑,工业木质素采用以上两种液化方法制备酚类化学品的效果是理想和可行的。实验中液化产物的结构表征采用了FTIR、1H NMR、GPC、HPLC、GC MS、GC等仪器分析方法,以确定液化产物的组分及结构。硅酸铝催化的酚类产物以2甲氧基苯酚(得率12.26%)、苯酚(得率13.65%)、2,6二甲氧基苯酚(得率15.73%)三种酚类化学品的得率最高。硫化亚铁催化时的酚类产物以2甲氧基苯酚(得率15.82%)、2甲氧基4甲基苯酚(得率14.78%)、2,6二甲氧基苯酚(得率12.47%)三种酚类化学品的得率最高,液化效果优于传统的无机酸催化方法。从反应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加热温度240℃下,硅酸铝催化木质素液化反应速率常数为0.0158min-1,硫化亚铁催化液化时反应速率常数为0.0212min-1。硅酸铝催化液化和硫化亚铁催化液化的反应均为一级反应。硅酸铝催化反应的活化能为44.2028 KJ/mol,硫化亚铁催化反应的活化能为35.7251 KJ/mol。从木质素分子结构变化方面分析后,首次概括得出在硅酸铝催化时,木质素液化反应过程的结构变化规律为:首先,α-O-4醚键、β-O-4醚键的发生断裂。然后,CαC的碳-碳键联接在液化反应中发生断裂,生成2-甲氧基苯酚、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三种主要的酚类化合物,以及其它少量的酚类化合物、醇、酸等小分子有机物。在硫化亚铁催化时,木质素液化反应过程的结构变化规律为:首先,α- O- 4醚键、β- O- 4醚键发生断裂。然后,由于醚键的断裂,导致木素大分子降解,Cα- C的碳碳键联接在液化反应中发生断裂。此时,由于一部分羟基与木素苯丙烷侧链C发生缩合而增大了木素分子的溶解性,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Cβ–Cγ发生断裂。Cγ以及新生成的丙三醇结构单元一起脱去,发生重排反应生成2甲氧基苯酚、2甲氧基4甲基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丙二醇和环戊酮等有机物。其它种类的工业木质素采用这种液化工艺的效果也很理想。实验还探讨了酚类化学品的分离回收工艺,为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周儒昌[6](2011)在《不同气氛下添加剂对煤粉燃烧特性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化石能源的耗尽,工业生产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非设计煤种,这将是导致锅炉结渣、效率降低等诸多不利于煤粉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同时化石燃料燃烧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提高劣质煤炭利用效率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燃烧方法将成为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首先通过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测试研究了添加剂在空气气氛下对单煤及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然后利用卧式管式炉在N2和CO2气氛下制取澳煤(AO)及加入添加剂的澳添煤(AT)的焦样;同时利用卧式管式炉制取了AO及AT在O2/N2及O2/CO2气氛下不同氧浓度时的灰样,并利用红外烟气分析仪测定了不同工况下NOx的排放情况;接着利用TG-DTA测试研究了添加剂在不同工况下对澳煤燃烧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计算燃烧过程中不同控制区域的活化能,以及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面电子显微镜(FESEM)和液氮吸附比表面积分析仪(N2/BET)研究了添加剂及燃烧气氛对煤粉燃烧特性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此添加剂对单煤及配煤的着火及燃尽都用促进作用,相同条件下对配煤燃烧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煤,且添加剂的添加量存在最佳范围。在O2/N2及O2/CO2气氛下加入添加剂后澳煤的燃烧特性都得到改善,且在氧浓度达到30vol%以上时,在O2/CO2气氛下添加剂对澳煤燃烧的改善作用优于在O2/N2气氛下的,NOx的释放量也低于O2/N2气氛下;同时加入添加剂后澳煤灰的物相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灰颗粒破碎程度增加、颗粒较小、颗粒表面变亮、颗粒含碳量降低、无灰熔融团聚现象。加入添加剂后,焦颗粒累积比表面积增加,氧气可达比表面积增加,同时最大有效反应比表面积对应的温度降低,对应的燃尽率增加。综述前人研究及本文研究得出此添加剂对煤粉燃烧改善作用的主要机理为:通过XRD测试分析知此添加剂为碱土/碱金属氧化物和高岭石相互混合的复合型添加剂;高温下,其中的碱金属阳离子同煤粉分子中不稳定的含氧官能团相结合,破坏了煤粉分子结构,产生大量的挥发分,改善了煤粉的孔隙结构,使煤粉易着火燃烧;挥发分析出后造成焦炭中H/C原子个数比例增加,使煤粉焦燃烧的更快;同时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与还原过程起到电子转移作用,在煤粉燃尽阶段起到内部氧传递作用,因此煤粉燃尽率得到提高。

葛晓岚[7](2011)在《乙二醇和液体燃料合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生物质储量丰富,将生物质先气化制取合成气,后合成液体燃料和化学品是一种新的绿色能源生产路线。甲醇和乙醇是常规的液体燃料,可用于汽车发动机作为动力燃料;而乙二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炸药等。将生物质转化为甲醇、乙醇和乙二醇,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针对生物质基原料气的特点,基于Aspen Plus软件平台,构建了生物质基合成气合成甲醇的热力学模型。考察了不同温度、压力和氢碳比时体系的平衡组成,及其对CO、CO2平衡转化率和甲醇平衡收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甲醇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提高合成气中的H2/(CO+CO2)比例,降低CO2/CO比例,可以大幅度提高甲醇的产率。在CO和CO2共加氢的反应中,CO的转化占主导地位。其次本文应用量子化学软件Gaussian模拟计算了CO在Cu团簇表面的吸附,并构建了CO与H2在Cu原子表面反应生成甲醇的反应路径,并计算了各基元反应的过渡态。计算发现,CO均以C端连接过渡金属原子,并以顶位吸附为主。CO加氢的第一步是吸附的CO插入到羟基中的O-H中,该步反应的反应能垒最大;该反应的主体主要由O端与金属原子结合;吸附在金属表面的羟基在整个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该反应过程整体是个吸热反应。本文自制了Cu-Zn/SiO2催化剂,并对其进行活性评价和表征。活性实验分析了温度、压力、氢酯比和Zn负载量对草酸二甲酯转化率和乙醇、乙二醇、乙醇酸甲酯收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以及恰当的氢酯比有利于乙二醇和乙醇的制取。Zn负载量为5%的催化剂的适用于制取乙二醇,Zn负载量为10%的催化剂适用于制取乙醇,Zn负载量为15%的催化剂适用于制取乙醇酸甲酯。催化剂的表征结果显示,CuO晶体在Si02表面分布均匀,且两者直接结合紧密;ZnO晶体由于太小而没有被检测到。催化剂的还原过程主要是由体相的Cu2+直接还原为Cu-。随着Zn的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而孔容和平均孔径均增加。

陈镱文[8](2009)在《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以期刊媒介《亚泉杂志》为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化学发展时期是化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为现代化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西方化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程。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长期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播者重要角色的局面。20世纪以前的化学译书均是由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但是,译书原着介绍的内容比较陈旧,与当时西方化学的最新水平相比,具有一定差距。期刊作为媒介引进西方科技知识,具有在某一领域不断深化认识、积累科学的功能,其时效性较强,并充分发挥集束效应,有效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力度。《亚泉杂志》的出现,弥补了中国化学译书与同时期外国化学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缺憾。其凭借自身的特点及化学学科特性,首开最新知识引进之先河,在晚清民初近代西方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近代专业科技期刊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本文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旨在厘清元素周期律、质点论等化学理论,氩、氦、镭、钋等19世纪70年代后发现的化学元素等近代西方化学重要发现通过《亚泉杂志》传播到中国的机制;明确《亚泉杂志》与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以及主编杜亚泉在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结论如下。1)《亚泉杂志》对于西方化学的引进尤为突出,首次引进元素周期律,反映了西方近代化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重大成果,对分子学说的引进更是弥补了中国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缺憾。《亚泉杂志》是西方近代化学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环节。2)《亚泉杂志》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刊载的化学知识,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其译介形式、传播机制和传播内容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无论从化学知识的传播来看,还是从期刊科学用语的规范化表达来看,抑或从期刊传播事业规范化来看,都具有重要价值。3)《亚泉杂志》标志着我国期刊完成了从传教士办刊、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办刊到中国学者独自办刊的历史性过渡。杜亚泉所创造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自然科学期刊办刊模式,以及为《普通学报》所继承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文理综合性期刊办刊模式,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在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4)期刊作为一种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所处之社会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把握时代与学术、时代与学术期刊之间辩证互动的深层规律。而科技期刊是一个时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时代认知能力重要体现。《亚泉杂志》作为晚清民初以化学为主的科技期刊,能够在科学认识发展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引入中国,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亚泉杂志》在近代化学传播中具有创始之功。

孙丰文,张茜,李自峰[9](2008)在《花生壳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花生生产大国,花生壳资源非常丰富,花生壳综合利用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对花生壳的综合利用包括:内含功能物的提取、用于木材工业、用于食品工业、用于饲料肥料、污水处理以及催化制氢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曹振宇[10](2008)在《中国近代合成染料生产及染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合成染料被使用之前,世人所使用的染料均为天然染料。1856年铂金发明了合成染料,从而拉开合成染料生产与应用的序幕。经过150年的发展,染料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染料工业和印染工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在工业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合成染料以其能够工业化生产,染色效果和染色牢度优良等优点使得天然染料基本退出市场。但随着合成染料的广泛应用和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也发现合成染料的致毒性及原料来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虽然合成染料使用时间并不太长,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不亚于其他工业产品。然而对合成染料生产和使用历史进程的系统研究还没有进行过。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研究,搜集近代实物资料,以及深入我国早期染料与染整企业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个案研究等方式,就我国近代合成染料的应用、生产、染色技术、染色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近代合成染料有关概念及理论的研究。1856年合成染料被发明以前,有关合成染料的一些理论问题就有人开始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合成染料被应用之后,有关合成染料方面的理论问题更加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国内外染料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推动了染料工业的发展和合成染料的广泛应用。本文就近代人们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染料与颜料两个概念在近代应用上的异同,合成染料的定义的演变以及染料的命名、分类、染色机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近代在合成染料理论方面的研究程度以及我国当时在这方面了解认识水平和研究成就。2、对合成染料在近代中国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我国使用染料的时间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但是合成染料的发明却是在国外。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对合成染料发明之前,有机化学的发展,染料合成有关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合成染料被发明的社会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列出合成染料发明一览表。通过考证,首次提出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并对其他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合成染料发明在国外,但我国使用合成染料的时间与西方相比并没有晚太多,但由于我国化学合成工业水平落后,合成染料绝大部分是靠进口。本文对我国近代合成染料的进口贸易概况进行了梳理,从而让我们看到我国近代合成染料的贸易情况。3、对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尽管我国合成染料的生产比较落后,但近代中国的染料生产工业也有所发展。本文在染料工业及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近代合成染料的制备情况以及其生产工艺案例分析,主要探讨合成染料的合成工艺;合成染料工业在我国兴建的历史背景,它经历了萌芽、发展、萧条、复苏、壮大等曲折的历史过程;从技术层面上分析近代合成染料工业中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在染料工业中应用的典型化学反应;通过近代染料工厂实例分析,总结出我国染料生产工厂在近代的技术状况和生产管理特点。4、对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的一般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合成染料染色技术的共同问题。因为合成染料染色技术有别于天然染料的染色技术,而不同的染料又有不同的染色特点,但有些基本的问题是相同或相似的。本文就这些问题单列出来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对近代合成染料的基本染色方法、染用物质、染色工艺程序、染色理论等的研究,并提出了染料与纤维的可溶性关系。5、对几种合成染料在近代的染色技术分别进行了研究。合成染料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合成染料,其染色机理和染色方法也不相同。本文主要对硫化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氧化染料、还原染料等染料的染色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其他合成染料的染色方法也有其特点,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没有述及。6、对我国近代染色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合成染料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印染业的发展。本论文对近代合成染料的染色工业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近代印染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染色手工作坊的改良,特别对机器染色工业在我国的兴起以及各地染色工业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大概理清了我国近代染色工业的地域分布、规模、技术特点、发展脉络等,并对近代染色工业的机器设备情况进行了研究。总之,本论文对合成染料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合成染料方面有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规律性成果,对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有关问题等也给出了一些见解,从而使我们对近代合成染料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但由于水平和资料的局限,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探讨。

二、木屑制取草酸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屑制取草酸新法(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译着《冶金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冶金录》的翻译
    2.1 原作者及底本
        2.1.1 原作者
        2.1.2 英文底本
    2.2 中文译者及版本
        2.2.1 中文译者
        2.2.2 中文版本
    2.3 《冶金录》与其英文底本对比研究
    2.4 《冶金录》中的术语翻译
第3章 《冶金录》主要内容研究
    3.1 造模法
        3.1.1《冶金录》中的造模法
        3.1.2 中国古代的造模法
    3.2 铸铁知识
        3.2.1《冶金录》中的铸铁知识
        3.2.2 中国古代的铸铁热处理知识
    3.3 铸造所用材料及设备
        3.3.1 材料
        3.3.2 设备
第4章 金工知识在晚清的传播
    4.1 译者
    4.2 金工着作及其主要内容
    4.3 晚清金工教育
        4.3.1 癸卯学制中的金工教育相关政策
        4.3.2 福州船政局中的金工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建与发展
    2.1 创建背景与条件
        2.1.1 社会条件
        2.1.2 宏观背景
        2.1.3 人才基础
    2.2 学会的创建与发展
    2.3 组织机构的变迁
        2.3.1 对学会章程的不断修订与完善
        2.3.2 内部结构的变迁
    2.4 历任理事(评议员)
    2.5 会员分析
        2.5.1 全体会员分析
        2.5.2 代表性会员分析
第3章 化工宣传与普及工作
    3.1 搜集、发布化学工业新闻,提供化工消息
    3.2 举办通俗演讲,推动化工知识传播
    3.3 翻译化工着作,引进西方先进化工技术
    3.4 创办科普刊物《化学世界》
第4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4.1 会刊简史
    4.2 历任编纂
    4.3 发展历程
        4.3.1 化学工业调查阶段
        4.3.2 化学工业述评阶段
        4.3.3 化学工业应用研究阶段
    4.4 会刊的历史作用
第5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科研体制化探索
    5.1 创立化工图书馆,为化工研究提供基础
    5.2 发行化工专业期刊,鼓励学术研究
    5.3 召开年会,促进学术交流
        5.3.1 历届年会概况
        5.3.2 年会发展历程
        5.3.3 联合年会纪实
        5.3.4 年会的演变及其特点
    5.4 协助审定化学名词,推进化学用词规范化
        5.4.1 化学讨论会的缘起与成果
        5.4.2 与会人员中的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分析
        5.4.3 化学工程名词的统一与审定
第6章 对中国传统工业的改进与研究
    6.1 肥皂工业
    6.2 造纸工业
    6.3 油脂工业
    6.4 橡胶工业
    6.5 油漆工业
    6.6 制革工业
第7章 联络并服务于化学工业实业界
    7.1 组织参观工厂,促进学企结合
    7.2 调查国内化工产业,掌握化工发展现状
        7.2.1 调查实录
        7.2.2 关于化工调查的总结与反思
    7.3 服务于实业界,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7.4 协助化工展览,推动化工产业发展
        7.4.1 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
        7.4.2 举办化学工艺品展览会,暨组建化学工艺研究会
        7.4.3 吴承洛对化学工艺品展览会的评价
第8章 结语
    8.1 对学会在化工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评价
    8.2 关于中华化学工业会社会角色的探讨
        8.2.1 构建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8.2.2 开启了中国化工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化学工业人才
        8.2.3 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8.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及其传播效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
        二、轻工业
        三、轻工业技术
第一章 《格致汇编》的编辑出版概况
    第一节 《格致汇编》编辑出版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洋务运动对科技的需求
        二、上海出版文化环境的支撑
        三、傅兰雅办报经验的保障
    第二节 《格致汇编》的编作者群体、栏目设置和选材原则
        一、中西组合的编作者群体
        二、新颖独特的栏目设置
        三、贴近大众的选材原则
    第三节 《格致汇编》的科技内容
        一、科技内容的类别
        二、科技内容的量化对比
    第四节 《格致汇编》的出版、发行和经营
        一、出版
        二、发行
        三、经营
第二章 《格致汇编》中纺织染色技术
    第一节 《格致汇编》中纺织染色技术的刊载方式
        一、多篇连载
        二、单篇刊载
        三、问答互动
    第二节 纺织染料技术构成的材料要素
        一、纺织技术原料
        二、染色技术原料
    第三节 纺织染色技术构成的工具要素
        一、轧花机器
        二、纺纱机器
        三、织布机器
        四、印布机器
    第四节 纺织染色技术构成的工艺要素
        一、原料加工
        二、纺纱
        三、织布
        四、漂白
        五、印染
第三章 《格致汇编》中食品制造技术
    第一节 《格致汇编》中食品制造技术的刊载方式
        一、多篇连载
        二、单篇刊载
        三、问答互动
        四、科技新闻
    第二节 食品制造技术构成的材料要素
        一、造糖原料
        二、酿酒原料
        三、制油原料
    第三节 食品制造技术构成的工具要素
        一、造糖机器
        二、酿酒机器
        三、制油机器
    第四节 食品制造技术构成的工艺要素
        一、造糖工艺
        二、酿酒工艺
        三、制油工艺
第四章 《格致汇编》中印刷造纸技术
    第一节 《格致汇编》中印刷造纸技术的刊载方式
        一、单篇刊载
        二、问答互动
        三、科技新闻
    第二节 印刷造纸技术构成的材料要素
        一、印刷技术材料
        二、造纸技术材料
    第三节 印刷造纸技术构成的工具要素
        一、印刷机器
        二、造纸机器
    第四节 印刷造纸技术构成的工艺要素
        一、印刷工艺
        二、造纸工艺
第五章 《格致汇编》中其他轻工业技术
    第一节 制瓷技术
        一、《格致汇编》中制瓷技术的刊载方式
        二、制瓷原料
        三、制瓷机器
        四、制瓷工艺
    第二节 造玻璃技术
        一、《格致汇编》中造玻璃技术的刊载方式
        二、造玻璃原料
        三、造玻璃机器
        四、造玻璃工艺
    第三节 造冰技术与造针技术
        一、造冰技术
        二、造针技术
第六章 《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提升晚清民众对科技的认知水平
        一、晚清民众的科技认知水平
        二、提升晚清大众对科技的认知水平
    第二节 推动晚清洋务运动的发展
        一、响应洋务派的“重实用”思想
        二、推动洋务企业的发展
    第三节 促进我国传统轻工业技术的发展
        一、晚清时期我国传统轻工业技术
        二、促进晚清时期传统轻工业技术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海带浸取液中碘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碘的性质
    1.2 碘的用途
    1.3 碘资源的分布
    1.4 碘的提取方法介绍
        1.4.1 沉淀法
        1.4.2 空气吹出法
        1.4.3 离子交换法
        1.4.4 溶剂浮选法
        1.4.5 氧化还原法
        1.4.6 液膜分离法
        1.4.7 溶剂萃取法
        1.4.8 活性炭吸附法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流程
    2.5 分析方法
        2.5.1 碘离子的分析方法
        2.5.2 游离碘的分析方法
    2.6 计算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萃取工艺研究
    3.1 氧化剂与萃取剂的研究
        3.1.1 萃取剂的研究
        3.1.2 氧化剂的研究
    3.2 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萃取体系
        3.2.1 pH对氧化率和萃取率的影响
        3.2.2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和分配比的影响
        3.2.3 温度对氧化率和萃取率的影响
        3.2.4 搅拌速度对氧化率和萃取率的影响
        3.2.5 相比对萃取率和分配比的影响
        3.2.6 饱和容量的测定
    3.3 以亚硝酸钠为氧化剂的萃取体系
        3.3.1 亚硝酸钠用量对氧化率和萃取率的影响
        3.3.2 pH对氧化率和萃取率的影响
        3.3.3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和分配比的影响
        3.3.4 温度对氧化率和萃取率的影响
        3.3.5 搅拌速度对氧化率和萃取率的影响
        3.3.6 相比对萃取率和分配比的影响
        3.3.7 正交试验
        3.3.8 饱和容量的测定
        3.3.9 逆流萃取
        3.3.10 逆流萃取理论级数计算
    3.4 反萃取研究
        3.4.1 时间对反萃率的影响
        3.4.2 温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3.4.3 搅拌速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3.4.4 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
    3.5 再生萃取剂的循环使用
    3.6 粗碘的制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性炭吸附制备碘的工艺研究
    4.1 活性炭吸附工艺条件优化
        4.1.1 活性炭用量对吸附率的影响
        4.1.2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4.1.3 搅拌速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4.1.4 温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4.1.5 正交试验
    4.2 等温吸附研究
    4.3 活性炭解吸和再生
    4.4 两种工艺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萃取碘的动力学研究
    5.1 萃取动力学研究
        5.1.1 萃取动力学计算
        5.1.2 原料液起始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5.1.3 搅拌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1.4 界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1.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 传质系数研究
        5.2.1 转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2.2 温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工业木质素催化液化制备酚类化学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意义
    1.2 工业木质素利用的意义及现状
        1.2.1 工业木质素利用的意义
        1.2.2 工业木质素利用的现状
    1.3 木质素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木质素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国外木质素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
        1.4.2 选题的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种液化体系的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选择
        2.3.2 正交试验
        2.3.3 供氢溶剂对总酚得率的影响
        2.3.4 响应面验证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液化体系的产物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样品的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残余木质素的FTIR 谱分析
        3.3.2 液化产物的GPC 谱分析
        3.3.3 液化产物的~1H NMR 分析
        3.3.4 液化产物的HPLC 谱分析
        3.3.5 液化产物的GC-MS 谱分析
        3.3.6 气相产物的GC 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素模型物的合成和液化产物对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木素模型物的制备
        4.2.2 木素模型物的合成产物的鉴定
        4.2.3 木素模型物的液化反应
        4.2.4 木素模型物液化产物的GC-MS 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木素模型物的合成产物的分析确认
        4.3.2 木素模型物液化产物的GC-MS 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液化体系的反应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残余木质素的提取
        5.2.2 反应级数的判定
        5.2.3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5.3.2 液化反应过程中木质素的结构变化
        5.3.3 液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液化产物的分离及介质的回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液化产物的GC-MS 检测
        6.2.2 介质的回收方法
        6.2.3 酚类产物的分离方法
        6.2.4 酚类化学品的化学性质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液化产物的GC-MS 谱分析
        6.3.2 介质的回收效果
        6.3.3 酚类产物的分离效果
        6.3.4 介质的回用效果
        6.3.5 液化反应的碳平衡
        6.3.6 酚类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6.3.7 酚类化合物的综合利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不同气氛下添加剂对煤粉燃烧特性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煤粉添加剂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2.2 煤粉助燃添加剂的催化机理
    2.3 煤粉添加剂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O_2/N_2 气氛下添加剂的催化作用及机理研究
    3.1 实验方法及条件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燃烧动力学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O_2/CO_2 气氛下添加剂的催化作用及机理研究
    4.1 燃烧实验方法及条件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工作建议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的论文

(7)乙二醇和液体燃料合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1.2 煤制化工品和液体燃料
        1.2.1 煤的热解
        1.2.3 煤的气化
        1.2.4 煤的直接液化
        1.2.5 煤的间接液化
    1.3 生物质的能源化利用进展
        1.3.1 直接燃烧技术
        1.3.2 热化学转换技术
    1.4 醇类燃料
        1.4.1 甲醇燃料
        1.4.2 乙醇燃料
2 合成气合成乙二醇和液体燃料研究综述
    2.1 乙二醇的性质
        2.1.1 基于石油化工的乙二醇合成
        2.1.2 合成气合成乙二醇
        2.1.3 草酸酯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2.2 合成气合成液体燃料
        2.2.1 合成气合成甲醇
        2.2.2 合成气合成乙醇
        2.2.3 合成气合成二甲醚
        2.2.4 合成气合成汽油
    2.3 本论文研究内容
3 生物质基合成气合成甲醇的热力学模拟
    3.1 引言
    3.2 生物质气化试验装置与甲醇合成热力学模型构建
        3.2.1 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介绍
        3.2.2 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装置介绍
        3.2.3 合成气制甲醇的化学反应
        3.2.4 生物质基合成气甲醇合成模型构建
    3.3 反应条件对产物组成与反应转化率、选择性的影响
        3.3.1 温度和压力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3.3.2 氢碳比对热力学平衡的影响
        3.3.3 四种不同生物质基合成气合成甲醇的热力学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合成气合成甲醇的量子化学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量子化学理论
    4.3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4.3.1 从头算方法
        4.3.2 半经验方法
        4.3.3 密度泛函方法
        4.3.4 Gaussian 03软件简介
    4.4 合成气在Cu团簇上合成甲醇的量子化学模拟
        4.4.1 团簇
        4.4.2 CO在金属Cu团簇上的吸附
        4.4.3 CO与H_2在Cu原子上合成甲醇的反应路径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草酸二甲酯加氢合成乙二醇和乙醇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5.2.1 实验系统介绍
        5.2.2 催化剂制备
    5.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5.3.1 温度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5.3.2 氢酯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5.3.3 助剂负载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5.4 催化剂的表征
        5.4.1 X射线衍射分析
        5.4.2 扫描电镜分析
        5.4.3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5.4.4 催化剂的表面积及孔体积表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8)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以期刊媒介《亚泉杂志》为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开创人杜亚泉与《亚泉杂志》
    1.1 主编杜亚泉
    1.2 杜亚泉办刊活动及其科学思想实践
        1.2.1 杜亚泉与《亚泉杂志》
        1.2.2 《亚泉杂志》的续刊《普通学报》
        1.2.3 杜亚泉对《东方杂志》的改良和科技传播
    1.3 杜亚泉的科技编辑思想
    1.4 中国近代期刊引入西方化学状况分析
        1.4.1 1900年之前中国期刊状况
        1.4.2 1900-1910年中国期刊状况
    1.5 小结
第二章 《亚泉杂志》刊载化学理论之研究
    2.1 分子学说
    2.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3 气体液化
    2.4 酸碱理论的配质本质、盐类之区别
    2.5 化学价理论(化学辨质称连合)
    2.6 构造式理论
    2.7 小结
第三章 《亚泉杂志》刊载1870-1900年新元素重大发现之研究
    3.1 《论氩》
    3.2 《论歇留谟》
    3.3 《论钙之性情》
    3.4 《昨年化学界》中镭、钋
    3.5 述鉰(釒瓦)鈤三原质之性情
    3.6 小结
第四章 《亚泉杂志》刊载定性化学之研究
    4.1 考质分试法
    4.2 考质相生法
        4.2.1 大略试法
        4.2.2 考本质法
        4.2.3 考配质法
    4.3 小结
第五章 《亚泉杂志》刊载元素周期律之研究
    5.1 《亚泉杂志》对元素汉译名称的统一
        5.1.1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
        5.1.2 《化学原质新表》
    5.2 元素周期律的引进
        5.2.1 《化学周期律》
        5.2.2 元素周期律的伟大意义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杜亚泉译着表
    2 西方近代化学发展状况
    3 近代西方、日本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对比
    4 中国近代期刊化学论文篇目(1857-1918)
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中国近代合成染料生产及染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回顾
        一、关于天然染料研究的回顾
        二、合成染料应用发展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填补合成染料史研究的空白
        二、探究合成染料在我国应用的有关问题
        三、理清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发展脉络
        四、理清近代合成染料的染色技术发展脉略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三、个案研究
    第四节 研究范围
        一、时间范围
        二、地域范围
        三、研究主体范围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合成染料有关概念及理论在近代的发展
    第一节 合成染料定义在近代的演进
        一、近代染料与颜料的异同
        二、近代染料定义表述的演进
    第二节 近代合成染料分类研究
        一、近代关于合成染料的命名
        二、近代关于合成染料的分类
        三、应用染料类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近代合成染料的染色机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合成染料的发明及传入中国
    第一节 合成染料的发明
        一、合成染料发明的背景
        二、合成染料的始祖铂金
        三、合成染料发明过程探析
        四、合成染料发明年代分析
    第二节 合成染料的传入我国问题研究
        一、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时间
        二、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其他问题
    第三节 国外合成染料在我国的倾销
        一、近代合成染料贸易
        二、洋行建立与洋货倾销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染料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染料工业创建的社会基础
        二、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染料工业的兴起
        三、近代纺织印染业兴起的基本原因
    第二节 中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一、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近代染料工业的初创
        三、我国染料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近代染料工业的技术发展
        一、近代合成染料制备所需原料
        二、近代染料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反应
        三、近代合成染料合成工艺发展
        四、合成染料的商品化在近代的加工技术
    第四节 染料生产工厂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之一
    第一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发展历程
    第二节 近代合成染料的基本染色方法
        一、近代直接染色法
        二、近代媒染染色法
        三、近代还原染色法
        四、近代氧化染色法
        五、近代显色染色法
    第三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助剂
        一、近代染用助剂类别
        二、近代染用助剂特性与用途
    第四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前处理技术
        一、近代合成染料的储藏
        二、近代合成染料染前的溶解
        三、近代染色机铸造材料的选用
    第五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温度与时间控制技术
    第六节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工程程序
        一、染前练漂技术
        二、丝光工程技术
        三、媒染与打底
        四、染色
        五、水洗及后处理
        六、轧水烘干
        七、皂煮及显美
    第七节 染料与纤维可染性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近代合成染料染色技术发展之二
    第一节 硫化染料近代染色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对硫化染料基本性质的认识
        二、近代硫化染料的染色技术发展
        三、防止硫化染料脆化织物方法
    第二节 直接染料染色技术在近代的发展
        一、近代对直接染料性质的认识
        二、近代直接染料的分类
        三、近代直接染料的染色方法发展
    第三节 酸性染料染色技术在近代的发展
        一、酸性染料染色概说
        二、近代酸性染料染用助剂的选用
        三、近代酸性染料的染色方法
    第四节 氧化染料染色技术在近代的发展
        一、氧化染料的历史和性质
        二、近代氧化染料的染色技术发展
        三、染用机械及运用状况
    第五节 近代还原染料染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还原染料的历史及沿革
        二、近代对还原染料性质的认识
        三、还原染料染色法
        四、连续轧染法在国内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我国近代染色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印染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二节 染色手工作坊的改良
        一、传统印染工艺的演进
        二、我国传统染色方法
        三、传统印染工艺的生产设施
        四、近代手工染坊的改良
    第三节 动力机器染色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机器染色工业在我国的兴起
        二、各地染色工业的创立
        三、抗战时期染色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畸形繁荣
        四、战后染色工业的恢复
        五、解放前夕基本状况和特点分析
    第四节 近代机器染色工业设备
        一、侵染用器具和机械
        二、轧染用器具和机械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致谢

四、木屑制取草酸新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译着《冶金录》研究[D]. 李世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2]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D]. 金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11)
  • [3]《格致汇编》中轻工业技术及其传播效果探究[D]. 陈园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01)
  • [4]海带浸取液中碘的分离纯化研究[D]. 董慧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5]工业木质素催化液化制备酚类化学品的研究[D]. 隋鑫金.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不同气氛下添加剂对煤粉燃烧特性影响及机理研究[D]. 周儒昌.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7]乙二醇和液体燃料合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葛晓岚. 浙江大学, 2011(07)
  • [8]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以期刊媒介《亚泉杂志》为例研究[D]. 陈镱文. 西北大学, 2009(08)
  • [9]花生壳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 孙丰文,张茜,李自峰. 山东林业科技, 2008(06)
  • [10]中国近代合成染料生产及染色技术发展研究[D]. 曹振宇. 东华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一种利用木屑生产草酸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