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分析

新生儿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分析

一、新生儿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白[1](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颜佳佳[2](2021)在《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NJ)湿热内蕴证患儿代谢组学特征。明确中药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特征标志物的影响,为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代谢组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NJ患儿20例,健康新生儿10例。随机将NJ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与试验组(联合中药灌肠方治疗组)各10例。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集血浆,治疗疗程为5天。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及方法,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PCA分析、OPLS-DA分析)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student’s t test),结合HMDB、KEGG等数据库,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显着差异代谢物,探究湿热内蕴证的代谢组学特征和清热退黄灌肠方的作用机制。结果:1.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与健康新生儿对比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两组血浆样本代谢物水平分布完全不同。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差异代谢物21种,其中α-酮戊二酸、顺式乌头酸、2-氧戊二酸、柠檬酸等含量下调,尿酸、肌酸酐、泛酸、烟酸、尿苷等含量上调。2.试验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试验组治疗前后代谢物构建PCA及OPLS-DA模型,得到相应的代谢轮廓,发现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浆代谢物能够得到区分,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种差异代谢物17种,其中α-酮戊二酸、2-氨基己二酸、顺式乌头酸、N-乙酰甘露糖胺、胆碱、乙酰胆碱等含量上调,尿酸、肌酸酐、泛酸等含量下调。3.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将对照组与试验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PCA及OPLS-DA模型,得到相应的代谢轮廓,发现对照组与试验组各自聚集,并且呈分离状态,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1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α-酮戊二酸、N-乙酰-L-天冬氨酸、L-谷氨酸、胆碱、乙酰胆碱等含量上调,尿酸、肌酸等含量下调。结论:1.本研究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区分和阐释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与正常新生儿、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代谢特征。2.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浆主要存在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紊乱,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可作为诊断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3.清热退黄灌肠方对于新生儿黄疸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胆碱能通路有关。

王静[3](2020)在《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分析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Neonatal hypocalcemia)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新生儿低钙血症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钙剂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引起对新生儿低钙血症危害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预防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区救治的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253例,根据测定的血液中钙浓度值将其分为低钙血症组(n=90)和非低钙血症组(n=163),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的患儿42例。对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将与新生儿低钙血症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以新生儿低钙血症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发病时间: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86例(95.56%),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4例(4.44%)。2新生儿低钙血症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呼吸暂停、呼吸衰竭7种因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与低血钙发生显着相关(P<0.05),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90例低钙血症患儿中,42例出现心律失常,本组患儿中42例临床均表现为心音低钝,30例出现心率下降。心电图检查结果:Q-T间期延长的33例(足月儿>0.19s,早产儿>0.20s),Ⅱ°房室传导阻滞的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的1例。其中1例患儿总血钙浓度<1.20 mmol/L,心电图表现为Ⅲ°传导阻滞;14例总血钙浓度波动于1.201.40mmol/L,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及Ⅱ°房室传导阻滞;总血钙浓度﹥1.40mmol/L为27例,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与不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相比血钙水平较低。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患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4钙剂治疗效果: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中临床出现心音低钝、心率减慢的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心电图异常的42例,分别为Q-T间期延长、Ⅱ°房室传导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立即应用10%葡萄糖酸钙治疗,其中40例在应用第一剂后短时间内恢复,余2例在2天内恢复,患儿心音均正常,心率恢复,复查血钙正常,低血钙纠正后复查心电图均正常。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中,新生儿早期低钙血症较多见,故对生后72小时以内的新生儿应给予高度重视。2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窒息发生和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新生儿,出现低钙血症的危险性越大,故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相关情况的发生。3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患儿血钙浓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血钙浓度越低,发生心律失常程度越重,故对有导致低钙血症危险因素的危重患儿应积极检测电解质,及时复查,特别是当患儿出现心音降低、心率下降,易惊等早期表现时,更应及时检查、治疗,以免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儿生命。4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合并心律失常的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应及早识别并及时补充钙剂,这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恢复,减少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图[0]幅;表[4]个;参[86]篇。

叶燕彬[4](2020)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病例的流行病学趋势,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等方面,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37例手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重症病例临床资料。将手术病例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并进一步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两个亚组进行比较,对一般情况、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及合并症及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早产儿及足月儿重症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流行病学趋势:我院2014年至2019年期间NEC的患病率分别为2.94%、3.45%、3.99%、4.01%、4.53%、4.14%,大体呈上升趋势;NEC中需要手术治疗的发生率分别为12.7%、9.21%、6.71%、6.63%、6.50%、7.27%,大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出生体重比较发现NEC手术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2.发病日龄:早产儿组发病日龄为14.45±8.34天,足月儿组发病日龄为5.39±5.82天。3.病变部位:病变主要位于末端回肠78例(56.93%),回盲部47例(34.31%),升结肠41例(29.93%),横结肠26例(18.98%),小肠全肠2例(1.46%)。4.早产儿病例中死亡组窒息、胎儿宫内窘迫、母亲患产前感染、羊水粪染、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存活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表现:足月儿组腹胀、呕吐及肉眼血便的发生率均较高,胃肠道症状比较典型,而早产儿组中腹胀、嗜睡、呼吸暂停发生率较高,胃肠道症状多不典型。6.单因素分析显示有15项因素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发病前输注血制品、脐静脉置管、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减低、血小板减低、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脑室出血和母乳喂养等对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有影响,有3项因素包括新生儿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等对足月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升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影响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1.6年来我院NEC的患病率大体呈上升趋势;NEC患儿中重症手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NEC手术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2.足月儿组发病日龄相比早产儿组早,手术现以末端回肠病变发生率较高,其次为回盲部和升结肠,全肠道受侵者较少见;3.NEC手术患儿发病过程中各组病例腹胀表现较为常见,足月儿病例多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等典型胃肠道症状,早产儿病例中嗜睡和呼吸暂停等非特异性表现发生率较高,较多进行脐静脉置管和发病前输注过血制品;4.新生儿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等可能是影响足月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5.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输注血制品、脐静脉置管、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减低、血小板减低、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脑室出血等都可能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升高、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保护因素。

栗波[5](2020)在《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已广泛用于不孕症患者的治疗,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关注,可以明显减少卵巢过度刺激风险和提高累积妊娠率的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在临床的应用显着增加。胚胎着床受到年龄,胚胎,子宫内膜,免疫等多种因素影响,现今公认胚胎着床主要由胚胎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随着胚胎培养室技术的不断提高移植胚胎均为优质胚胎,大部分胚胎着床失败是由子宫内膜因素造成的,其中子宫结合带(the uterine junctional zone,JZ)引起的子宫内膜蠕动波的异常与胚胎着床失败存在直接关系。子宫结合带为介于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之间的特殊结构,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子宫结合带厚度可能与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妊娠,妊娠并发症和活产相关。FET助孕包括临床妊娠,妊娠维持及安全分娩健康婴儿几个方面,如何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患者安全健康分娩是医患共同关注的话题。本课题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FET妊娠成功的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FET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在不影响妊娠率的情况下指导FET患者成功妊娠和安全健康分娩。第一部分冻融胚胎移植患者子宫结合带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三维阴超测量移植前一天子宫结合带厚度及其他临床资料分析FET周期妊娠结局,活产结局以及新生儿体重的相关因素,探讨子宫结合带对评估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作用,为ART患者诊疗预后提供更多临床证据支持。方法收集2018年10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冻融胚胎移植的274个周期患者移植前一天四维彩色多普勒测量子宫结合带厚度的临床资料并随访临床妊娠资料,截止日期2019年11月30日。结果共有274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入组,其中临床妊娠周期153个,流产周期32个,活产周期100个。子宫结合带厚度与临床妊娠结局呈负相关,JZ≥2.45mm组患者妊娠的几率低于JZ<2.45mm组患者,为0.428倍(P<0.05)。年龄是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患者流产的几率增大(aOR:1.140,P<0.05)。移植胚胎数目是新生儿低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移植胚胎数新生儿低体重的发生几率越高(aOR:13.935,P<0.05)。结论子宫结合带厚度与临床妊娠结局呈负相关,与活产结局不相关,对于育龄期女性可在胚胎移植前一天采用三维阴超测量子宫结合带厚度为冻融胚胎移植提供一定预后评估指导。年龄是影响流产率的独立因素,鼓励育龄期女性适龄生育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移植胚胎数目是新生儿低体重的独立影响因素,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减少移植胚胎数。第二部分冻融胚胎移植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究影响FET各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评估FET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并对其他影响妊娠期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给FET妊娠患者助孕过程提供合理指导以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为FET患者安全健康的分娩提供一定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1日到2019年10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冻融胚胎移植并分娩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早产等妊娠并发症情况及分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各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6370例冻融胚胎移植分娩患者中其中早产1112例(17.46%),妊娠期糖尿病141例(2.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38例(5.31%),胎膜早破203例(3.19%),前置胎盘 35 例(0.55%),死胎 7 例(0.11%)。2.妊高症组和对照组的不孕因素、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和多胎妊娠率存在统计学而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人工周期、降调节+人工周期、多胎妊娠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GDM组与非GDM组的年龄、E2、不孕类型、不孕因素、BMI和移植胚胎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BMI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胎膜早破组与非胎膜早破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多胎妊娠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者是胎膜早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早产组和非早产组的年龄、FSH、不孕因素、BMI、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内膜准备方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和多胎妊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降调节+人工周期,胎膜早破和多胎妊娠和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是早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多胎妊娠及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是影响冻融胚胎移植患者妊娠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冻融胚胎移植患者选择自然周期准备内膜并单胎妊娠可减少各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以保证助孕患者安全分娩健康婴儿。

吴菲菲[6](2020)在《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孕中期不同血脂指标异常及异常项数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建卡产检和分娩的650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中期血脂4项检查结果分组:血脂正常组(308例)和血脂异常组(342例,其中242例只有一项血脂指标异常,62例有两项血脂指标异常、38例存在三项及以上血脂指标异常)。比较各组孕妇的基本临床资料、血脂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等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分析妊娠期血脂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不同血脂指标异常和异常项数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终确定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其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结果:1.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相比较,年龄(30.15±4.49 vs 29.27±4.07)、孕前体质指数(21.69±2.74 vs 21.23±2.56)、孕期BMI增幅(5.61±1.54 vs 5.31±1.87)、空腹血糖(4.5±0.58 vs 4.3±0.42)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8.5%vs 39.61%)均升高,但孕周缩短(38.82±1.62vs 39.08±1.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相比,早产(8.48%vs 4.22%)、GDM(22.22%vs 13.64%)和巨大儿(15.21%vs 7.14%)的发生率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均增加GDM和巨大儿的发病风险;LDL-C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06,95%CI为1.044.08,P<0.01)且受试者工作曲线证实:LDL-C>3.43mmol/L可作为孕中期有效预测巨大儿的血清指标(P<0.05);3.血脂异常项数越多,GDM、巨大儿、早产及胎膜早破等发病率越高;≥3项血脂指标同时异常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84,95%CI(1.8712.50)。结论:妊娠中期脂代谢异常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且血脂指标异常项数越多,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越高。

乔天义[7](2020)在《妊娠期糖尿病神经调节蛋白4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与神经调节蛋白4(neuregulin4,NRG4)、孕期体成分、血糖、血脂、维生素、胰岛素等指标的关系,探讨其身体营养状况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提出NRG4在GDM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为研究GDM可能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卡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7例GDM患者为病例组,按照年龄±3岁和孕周±2周选取同期在医院建卡体检的87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并随访到68例病例组和62例对照组的分娩结局。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通过问卷调查、门诊系统及住院系统查询,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孕期化验指标、人体成分分析指标及分娩结局,孕期化验指标如孕早期维生素A、维生素E、铁蛋白、肝功及血脂,孕中期的OGTT血糖结果,留取病例组和对照组孕中期空腹血样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孕妇孕中期血清NRG4和胰岛素水平,同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问卷录入通过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GraphPad Prism 8进行作图。通过配对t检验或相关样本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来分析孕期指标和NRG4与GDM发病风险的关系,均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病例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中期体重增重及有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病例组晚期体重增重及孕期总体重增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孕早期两组指标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E、空腹血糖和T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维生素A偏高(OR=1.008,95%CI:1.002~1.015)可能是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早期两组孕妇人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中蛋白质、矿物质、骨骼肌、体脂肪、去脂体重、内脏脂肪水平、总体水分重量及基础代谢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体成分中蛋白质偏高(OR=8.496,95%CI:1.050~68.718)、内脏脂肪水平偏高(OR=1.226,95%CI:1.047~1.435)以及基础代谢率偏高(OR=1.007,95%CI:1.001~1.013)均可能是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3.孕中期两组孕妇血清指标分析显示:病例组OGTT 0h血糖、OGTT 1h血糖、OGTT 2h血糖、AUCGlucose、空腹胰岛素、HOMA-IR、LDL-C及TG均较对照组高,而病例组HDL-C和NRG4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HDL-C偏高(OR=0.196,95%CI:0.058~0.657)及 NRG4 水平偏高(OR=0.335,95%CI:0.178~0.631)可能是GDM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而LDL-C偏高(OR=2.126,95%CI:1.165~3.879)可能是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NRG4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将NRG4水平根据四分位数分为四组,与NRG4水平较低的Q1组相比,NRG4水平较高组的Q2、(Q3及(Q4组均显示GDM的发病风险可能降低,经多因素校正之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将四组NRG4水平与OGTT 0h血糖,OGTT 1h血糖和OGTT 2h血糖分别进行比较,这四组中病例组血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孕前BMI≥24 kg/m2将孕妇分为非超重组和超重组,研究显示无论在超重组还是在非超重组中,病例组NRG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无论在对照组还是病例组中,超重组NRG4水平均低于非超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孕妇NRG4水平与孕中期空腹胰岛素无显着线性关系(P>0.05)。5.两组孕妇分娩结局比较:病例组剖宫产和孕妇患有合并症比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也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孕早期血清维生素A偏高、蛋白质偏高、内脏脂肪水平偏高、基础代谢率偏高、LDL-C偏高可能是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早期HDL-C偏高及孕中期NRG4水平偏高可能是GDM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2.GDM患者血清中NRG4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NRG4水平的表达可能作为GDM患者生物标志物对疾病早期预测具有重要作用。3.NRG4的表达水平与BMI密切相关。4.GDM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和发生合并症的比率均较高;GDM患者新生儿体重较对照组高。

张玉婷[8](2020)在《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tebes mellitus,GDM)的发病率和相关高危因素,针对不同高危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指导疾病监测和早期干预,为本地区GDM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住院分娩并定期产检的107例GDM孕妇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107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现病史、家族史、孕期营养方式、孕期建档前检查结果等资料,将所得结果运用SPSS 20.0(SPSS Inc.,Chicago,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S拟合优度法,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统计描述,统计推断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两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GDM发生的因素。统计分析取双侧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准取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总人数2997人,其中204人被诊断为GDM。(2)(1)GDM组一般资料中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体重增加、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孕前优生检查、受孕方式、保胎史、糖尿病家族史等方面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民族、初潮年龄、月经紊乱、痛经史、孕早期饮食、双胎等方面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GDM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孕早期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in early pregnancy,FPG)、钙离子浓度、血红蛋白(hemoglobin,H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游离T4(free T4,FT4)等方面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血小板(platelets,PLT)、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T3(free T3,FT3)、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型等方面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文化程度为大中专以上、久坐工作和无业、孕前优生检查、孕次≥2次、经产妇、流产次数≥2次、孕期有保胎史、糖尿病家族史等均是GDM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而初潮年龄、民族、月经紊乱、痛经、受孕方式、孕早期饮食习惯、流产1次、双胎等对GDM的发病无影响(P>0.05)。(2)实验室检查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WBC、RBC、TC、TG、LDL-C、HDL-C、钙离子浓度、孕早期空腹血糖、CRP、HB、Fib等均是GDM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而PLT、HCT、MPV、TSH、FT3、FT4、AST、ALT、INR、血型等对GDM的发病无影响(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久坐工作(OR=7.732,95%CI:2.100-28.412)、孕期有保胎史(OR=11.229,95%CI:3.176-36.695)、RBC(OR=9.517,95%CI:2.510-36.081)、CRP(OR=2.281,95%CI:1.387-3.750)LDL-C(OR=10.779,95%CI:4.518-25.716)是GDM的高危因素,文化程度为大中专(大中专OR=0.038,95%CI:0.004-0.350)和本科及以上(OR=0.032,95%CI:0.003-0.391)是GDM的保护因素(P<0.05)。(5)GDM组中妊娠期其它并发症、剖宫产、早产儿、巨大儿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中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GDM发病率为6.81%(204/2997)低于我国GDM的总发病率14.8%[1],但居于我国GDM发病率的中等水平(1%~33%)[2]。其中久坐工作、孕期有保胎史、RBC、CRP、LDL-C是GDM的高危因素,文化程度是GDM的保护因素(P<0.05)。GDM会增加妊娠期其它并发症、剖宫产、早产儿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加强对具有高危因素孕妇的孕期管理,及早进行血糖干预,于妊娠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时追踪OGTT结果,尽早控制血糖,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

顾文文[9](2020)在《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围产期妇女主要的并发症之一,GDM的病因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受孕母体自身健康状况及社会环境因素均可影响孕妇GDM的发生,而疾病发病与转归的病理机制也甚为复杂。GDM可增加孕产妇与围生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因此探讨GDM的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GDM的诊治尤为重要。目的:探讨GDM孕妇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以期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54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DM孕产妇和未发生GDM孕产妇各327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孕妇于孕6-8周时,采集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孕前体重指数(BMI)、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糖尿病家族史、孕次、产次、不良孕产史等信息。于孕24-28周时进行50 g糖负荷试验(GCT)筛查及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记录检测结果,并记录所有孕妇孕期总增重、分娩前体重和妊娠结局,包括分娩时出血量、分娩方式、羊水指数、胎盘粘连、产后出血量、切口脂肪液化等信息。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孕产妇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妊娠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孕产妇和新生儿)等方面的差异,对GDM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分析导致GDM的危险因素。结果:1最终本研究共纳入528例孕产妇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260例,对照组268例。2 2015年2918例孕产妇中GDM患者166例(5.69%),2016年3259例孕产妇中GDM患者207例(6.35%),2017年3328例孕产妇中GDM患者238例(7.15%)。从2015年-2017年GDM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3观察组<36岁的孕产妇占比85.38%,小于对照组的96.27%,而>36岁的孕产妇占比14.62%,高于对照组的3.73%(P<0.01)。另外观察组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产妇比例为17.69%,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09%(P<0.01)。4通过对2组孕产妇妊娠期间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可见,观察组孕妇在胎次、产次、孕次、早产次数、流产次数、BMI分级、孕期体重增长、BMI及羊水指数方面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5本研究分别从孕产妇及新生儿方面记录并统计了2组的分娩及妊娠结局,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观察组孕产妇在子痫前期发生率、羊水污染、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羊水指数、产妇住院时间、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5 minApgar评分、新生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胎龄、新生儿体重分度、新生儿转归、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等方面均与对照组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P<0.01);但2组在胎膜早破、胎盘黏连、切口脂肪液化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6影响GDM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年龄(β=0.456,P=0.001,95%CI为1.19-2.08)、体重增长(β=0.712,P=0.001,95%CI为95%CI:1.35-3.09)、胎次(β=2.458,P=0.019,95%CI为1.49-91.83)、产次(β=1.005,P=0.017,95%CI为1.23-6.23)、有无糖尿病家族史(β=2.038,P=0.001,95%CI为2.24-26.28)是导致GDM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GDM导致孕产妇与围生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其中年龄、体重增长、胎次、产次、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是导致GDM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及对存在GDM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预防保健,不仅有利于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也有利于母体健康。鉴于GDM较高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应该重视GDM的诊治,全面收集孕产妇的有关信息,积极改进GDM的诊疗及监测体系,加强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及对胎儿的监护,减轻GDM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张珊[10](2020)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外周静脉血、脐带血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血清胰岛素(Serum insulin,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等指标的变化,分析GDM患者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之间的关联。通过检测GDM患者HO-1mRNA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血清APN等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HO-1-adiponectin轴在GDM患者中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通过分析GDM患者血清及脐带血中APN及HO-1代谢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之间的关联,以进一步了解GDM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由此可为准确预测新生儿发生糖代谢紊乱的风险以及为GDM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GDM患者和分娩的新生儿各60例作为GDM组。同期选择在我院治疗的糖耐量正常孕妇和分娩的新生儿各6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临床病史资料(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生育史,吸烟饮酒史等)及实验室临床数据(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肝肾功能等)作为基线指标。并于分娩前1天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胎盘娩出前采集脐静脉血;新生儿于生后30分钟、2小时分别采足跟部末梢血测定血糖,新生儿出生后2小时后采集股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及脐血脂联素、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检验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Spera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外周静脉血及脐血血清脂联素、血红素加氧酶-1与临床数据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外周静脉血及脐血血清脂联素、血红素加氧酶-1与新生儿糖代谢发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GDM组和对照组各纳入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线临床检验数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对比,GDM组静脉血及脐血APN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静脉血与脐血HO-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静脉血APN与脐血中APN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静脉血HO-1与脐血中HO-1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空腹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APN水平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相反地,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HO-1水平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GDM组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羊水吸入综合征的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DM组新生儿发生糖代谢紊乱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30分钟及出生后2小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APN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发生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是,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HO-1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发生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APN水平较正常妊娠者明显降低,且与FPG,HbAlc,INS有关,提示APN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HO-1水平较正常妊娠者明显偏高,且与FPG,HbAlc,INS有关,提示HO-1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仅可出现血清APN和HO-1水平的变化,还可出现脐血APN和HO-1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导致新生儿出现糖代谢紊乱。

二、新生儿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1 雌激素受体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1.1 病因病机
        1.2 西医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研究进展
    2.中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2.1 中医病名及历史沿革
        2.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辩证论治
        2.4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研究进展
    3.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3.1 代谢组学概况
        3.2 代谢组学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样本采集及处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1.6 样本采集
    2.实验方案
        2.1 治疗方案
        2.2 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代谢组学多元化分析结果
        3.3 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代谢组学结果
        3.4 试验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3.5 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背景
    2.结果分析
    3.创新之处
    4.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病例入选条件
        1.1.2.1 诊断标准
        1.1.2.2 排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患儿的基本情况
        1.2.2 新生儿低钙血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1.2.3 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病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1.2.4 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
        1.2.5 新生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钙剂治疗效果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2.1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断
    2.2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病因
    2.3 新生儿低钙血症与新生儿癫痫发作
    2.4 新生儿低钙血症致心律失常
    2.5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2.6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治疗
        2.6.1 止痉
        2.6.2 补充钙剂
        2.6.2.1 静脉补钙
        2.6.2.2 口服补钙
        2.6.2.3 合并特殊疾病补钙原则
        2.6.3 补充镁剂
        2.6.4 补充维生素D治疗
        2.6.5 饮食调整
        2.6.6 静脉补充钙剂注意事项
    2.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部分疾病的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结果
    3.1 患儿的一般情况
    3.2 NEC常见临床表现
    3.3 重症NEC手术患儿中影响早产儿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4 重症NEC手术患儿中影响足月儿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四、讨论
    4.1 NEC的发病趋势
    4.2 NEC的发病日龄
    4.3 NEC的病变部位
    4.4 NEC预后与感染的关系
    4.5 重症NEC手术病例的临床特点
    4.6 影响足月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危险因素
    4.7 影响早产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4.8 影响早产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保护因素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冻融胚胎移植患者子宫结合带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冻融胚胎移植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及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个人简历
    附录 C: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D:综述
        参考文献

(7)妊娠期糖尿病神经调节蛋白4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问卷设计
        2.3.3 样本采集与检测
        2.3.4 计算公式
        2.3.5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信息的分析
    3.2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早期指标分析
        3.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妇营养状况分析
        3.2.2 病例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及血脂的分析
        3.2.3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早期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3.2.4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早期人体成分的单因素分析
        3.2.5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早期人体成分的多因素分析
    3.3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中期分析
        3.3.1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中期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3.2 病例组与对照组孕中期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3.3.3 NRG4与GDM发病风险分析
        3.3.4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RG4水平对比分析
        3.3.5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RG4水平与OGTT血糖的分析
        3.3.6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RG4水平与BMI的分析
        3.3.7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RG4水平与空腹胰岛素的分析
    3.4 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娩结局分析
4 讨论
    4.1 GDM与孕期增重、孕早期维生素A、蛋白质及内脏脂肪水平、孕中期血脂
        4.1.1 GDM与孕期增重
        4.1.2 GDM与孕早期维生素A
        4.1.3 GDM与孕早期蛋白质
        4.1.4 GDM与孕早期内脏脂肪水平
        4.1.5 GDM与孕中期血脂
    4.2 GDM与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
        4.2.1 GDM与妊娠合并症
        4.2.2 GDM与分娩方式
        4.2.3 GDM与新生儿体重
    4.3 GDM与NRG4
    4.4 NRG4与血糖、BMI、空腹胰岛素
        4.4.1 NRG4与血糖
        4.4.2 NRG4与BMI
        4.4.3 NRG4与空腹胰岛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RG4水平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步骤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2组妊娠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3.3 2组妊娠结局的对比分析
    3.4 影响GDM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GDM的发生机制
    4.2 GDM的患病率及妊娠特征
    4.3 GDM的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1 GDM的发生机制
        1.1 GDM的发生机制
        1.2 GDM的临床诊断
        1.3 GDM 对母儿的危害
    2 GDM的临床管理
        2.1 GDM的临床治疗及其他干预措施
        2.2 GDM分娩、产褥期及产后管理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新生儿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D]. 颜佳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D]. 王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D]. 叶燕彬.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D]. 栗波. 郑州大学, 2020(02)
  • [6]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吴菲菲.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妊娠期糖尿病神经调节蛋白4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乔天义. 郑州大学, 2020(02)
  • [8]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D]. 张玉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顾文文. 江苏大学, 2020(02)
  • [10]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关系研究[D]. 张珊.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新生儿代谢紊乱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