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那个”是禁忌

“这个”和“那个”是禁忌

一、“这个”“那个”话讳饰(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花[1](2021)在《重庆方言负面评价构式研究》文中认为

曹炜,李璐[2](2019)在《21世纪以来的汉语指示、疑问代词研究(2000—2010)》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是汉语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研究的全面繁荣期,具体表现为:从语音和语用的角度研究指示代词的成果丰硕,指示代词研究的种类增加,出现了旁指代词研究的专书;单个指示代词的研究以"这""那"为主,单个疑问代词的研究以"何"系疑问代词和"谁""孰"系疑问代词为主。

胡倩,张巨文[3](2019)在《汉语口语中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用法的认知语用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指示代词"那个"是汉语口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文章中的"那个"借助其语义模糊的语言形式表达交际双方共知的话语内涵。本研究将其置于认知语用学框架下,借助关联理论,尝试探究听话者获取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解读机理,认为明示信息的关联性和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为话语的成功识解提供基础。其次,"那个"的模糊指代与非指代性的明说在明示方式上存在语用差异,是一种独特的获取最佳关联的认知语用方式,引发后者所不具备的认知效果。

金颖哲,张京鱼[4](2016)在《指示代词的模糊用法研究——以“那个”一词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指示代词在口语中模糊用法的研究被大量关注,特别是"那个"一词在作为谓词表达贬义的用法上。文章以该词为例,研究其在现当代汉语小说中的模糊用法。结论认为"那个"的谓词用法属于语义模糊的一种,并与该词一些其他用法有相似之处,都用来替代表达说话者不想直接表达的意思,文章将其称为"互通性模糊",并将其进一步分为"互通性模糊修饰"与"互通性模糊指称"两种情况。此外,文章还从交互主观性的角度分析了人们使用"那个"一词时可有刻意模糊句子含义的用意。

金颖哲[5](2015)在《现当代汉语小说中“那个”一词的模糊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研究“那个”一词在现当代汉语小说中的模糊意义。“那个”一词在汉语中十分常见,和英文单词"that"无论在意义还是在用法上都极为相似。在目前的研究中,该词通常被视为远指指示代词或作为限定词用在名词或名词词组前,很多语言学家在这些方面也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那个”作为谓词表达贬义的用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该词的谓词用法属于其语义模糊的一种,且远不止于此。因此本文将系统探讨该词的模糊语义方面。本文选中的材料主要选自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除此之外,部分例子选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研究中使用评价理论、交互主观性及其他相关理论如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将所有的语料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及分析,从而对“那个”的模糊语义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那个”一词的形容词性用法和该词的某些其它用法(单独使用时替代名词和动词,以及用在“东西”“事”等名词之前时)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用法不同,它们都用于替代说话者或作者不想直接表述的事物,从而达到避免尴尬或避免表现得不礼貌。尽管说话者(或作者)没有直接表述具体所指,听话者(或读者)仍然能够根据上下文毫无障碍地理解“那个”的所指。因此“那个”一词以上的用法可以归结在一起作为“模糊性”讨论。本文中将该词的模糊性分为两类:互通性模糊指称,和互通性模糊修饰。前者指的是“那个”一词单独使用并表达模糊含义的情况,后者指的是“那个”一词用于“那个+NP”的结构中并表达模糊含义。据此,本文对“那个”在小说中的分布情况从数量、语义及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归纳分析。当“那个”用于表达模糊含义时,说话者(或作者)刻意地模糊了语义界线,这一点很明显违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下的“避免歧义”的次准则,却遵循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另外,依据互动主观性的理论,人们不愿意直接表述一些文化上令人尴尬的事情(如死亡、性等),而倾向于使用“那个”一词代替,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中考虑到听话者(或读者)的感情和反应的表现。

丁萍[6](2014)在《“这个”、“那个”非规约的特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和“那个”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丰富而特殊,但前人大多从指示代词的角度对“这个/那个”的指示及不对称做了研究,而对非规约用法的“这个/那个”研究的不够深入,本文主要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为基础,对强化指称、突显程度、饰讳替代和作话语标记的“这个/那个”的句法、语义、表达、语用等进行系统而详细的研究,将不成词的“这个/那个”与词汇化的“这个/那个”进行界定和区分,细致考察词汇化过程及演化历程。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强化指称的“这/那个1+指人专名”结构研究,本章对“这/那个1”的句法、表达、语用、不对称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章为突显程度的“这/那个1+V/A”结构研究,此结构现代汉语是口语中突显程度义的常用结构之一,经常与人称代词和感叹语气词搭配,不仅凸显了焦点“V/A”,而且注入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化色彩。第三章为饰讳替代的“那个1”研究,饰讳替代的“那个1”主要替代一些不能说或不便明说的内容,注入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态度,语用动因是“那个1”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后指代功能的泛化和语用功能的强化等。第四章为标记会话“这/那个2”研究,本章在前人时贤的基础上运用话语标记、元语言、主观化、不对称等相关理论,对标记会话的“这/那个2”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标记会话“这/那个2”的话语功能进行分类阐释。第五章对“这/那个”的词汇化过程和演化历程进行动态历时的考察和研究。本文首次系统而详细地对非规约用法的“这个/那个”进行研究,打破了以往将“这个/那个”作为指示代词“这/那”的一个分类研究的局限性,对“这个/那个”的词汇化过程及演化历程进行历时的分析,并运用相关理论对演化进行解释,以希促进学界对汉语指示代词系统的研究和完善。

邱冬梅[7](2012)在《谈“什么”的有定替代用法及语用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疑问代词的"什么",其无定性语义特征决定了它一般用来指示或替代不确定的对象。但在话语表达中,"什么"在满足一定的语义、句法、语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交际双方都能确定的对象,这是说话人有意选择的,这充分体现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并且,这种特殊的替代用法还具有缓和、强调、讳饰等语用功能。

刘俊英,刘俊玲[8](2011)在《《颜氏家训》话“讳饰”》文中认为直到中国修辞学的成熟与发展期,"讳饰"才作为一个独立修辞逐渐被明确下来。最明显的直接涉及"讳饰"的是《颜氏家训》,它不仅用实例说明了"讳饰"的常态,并且提出了"讳饰"的正确使用问题,使其正式成为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专业术语。在此着眼《颜氏家训》的相关阐述,展开"讳饰"修辞格的概述,赏析该修辞格的艺术表达,能明确正确使用该修辞格的意义和艺术表达效果。

何继军[9](2008)在《《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文中研究说明《祖堂集》中远指代词"那"有隐指用法,此种用法一直使用到现在。本文着重探讨《祖堂集》中"那"隐指用法的类别、源流,并对其进行认知分析。

李咸菊[10](2008)在《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话语标记是口语较为突出的话语特征,是口语交际中的常用成分。话语标记在话语组织和交际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话语功能。每一种语言都会有常用的话语标记,不同的话语标记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特征,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语法化、衔接和连贯、语言变异等理论,在综合运用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真实自然的北京口语语料,得到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类话语标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共时的角度出发,结合这些话语标记的来源、特征,研究它们的形成过程、出现频次、话语功能、与原有其他功能的差异、社会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从而展示了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的基本情况。全文共分七部分。第一章概说。重点介绍了北京口语和话语标记的研究概况及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主要语料来源、选题价值及创新点。本文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所调查的“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侧重于研究北京日常口语话语中的常用话语标记,该研究深化了用语法化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口语和话语标记的力度。第二章话语标记的界定。本章梳理了以往研究中出现的话语标记名称,详细讨论了话语标记的主要特征,结合180名被试的北京日常口语话语,按各话语标记出现总频次的多少,确定了“嗯”“啊”“哎”“呃”“这个”“那个”“是不是”“是吧”“然后”“完了”“回头”等话语标记作为研究范围和对象。第三章话语标记“嗯”“啊”“哎”“呃”。本章辨别区分了北京口语中的“嗯”“啊”“哎”“呃”,进一步考察了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和社会分布特征。首先,区分了作为话语标记和作为叹词的“嗯”“啊”“哎”“呃”。话语标记“嗯”“啊”“哎”“呃”在语音上往往表现为弱化、轻声或拖音,语调多为低平、低降,语调对其话语功能的发挥影响不显着。其次,描写了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它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占据“话语真空”、实现话语间的停顿或拖延、为说话人赢得思考时间、预设话语的开始、标示话语修正、确认话语信息等方面。最后,考察了话语标记“嗯”“啊”“哎”“呃”各自的社会分布。话语标记“嗯”与“啊”“哎”“呃”几乎处于互补的社会分布状态,汉族、青年、女性、高等文化水平、脑力劳动者和学生等更倾向于使用正规的或接近于标准语语音的话语标记“嗯”。而分属其他民族或久居北京的老年被试,尤其是老年男性,更多地使用旧、土的语音形式,如“哎”“呃”。话语标记“啊”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在使用频次上表现为老>中>青。第四章话语标记“这个”“那个”。本章主要考察了北京口语中共存的“这个”“那个”的性质、虚化过程及虚化为话语标记后的主要功能、使用情况及社会分布规律。首先,对口语中共现的指代词和话语标记“这个”“那个”进行了区分。指出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那个”在话语中相对独立,位置自由,前后有停顿,可以省略,词汇意义虚化,不发挥指代功能。其虚化主要是由于所在的话语语境变化,指示作用变得不显着,意义和功能逐渐弱化、消失,句法位置变得不重要,再加上高频率反复使用造成的。其次,详细谈论了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这个”“那个”可以标示交际活动或新话题的开始;占据话语时间,供说话人思考;解释说明之前的话题,为之后话题“找话”“找词”;通过自身的照应和重复,衔接前后话语、调整话语次序。最后,考察了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分布。“这个”的使用频次表现为:男>女;老>中>青;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学生。“那个”的社会分布和“这个”基本是对立的,表现为:女>男;青>中>老。“这个”“那个”社会分布上的差异与他们自身功能的差异有关。第五章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本章探讨了“是不是”“是吧”所在疑问结构模式和所带疑问程度的变化,分析了“是不是”“是吧”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描写了作为话语标记的“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和社会分布情况。首先,探讨了“是不是”“是吧”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和原因。“是不是”疑问功能由强到弱到无,形式上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连续链式的变化实际上与自身在疑问结构模式中的句法位置的改变、句法语义指向的变化密切相关。“是吧”的虚化则主要因“是+吧”重新分析、结构凝固而来的,也与语气词“吧”语气功能的虚化与所在语境的变化不无关系。其次,描写了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体现了说话者对自我和听话者的关注,是实现言语交际的一种礼貌策略。最后,考察了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社会分布情况。久居北京的中老年男性被试使用该话语标记最多,青年女性和学生被试使用该话语标记少,说明久居北京的中老年人比较注重交际策略,青年和学生则注重组织话语内容本身,对交际策略方面的考虑还不够。第六章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本章在介绍“然后”“完了”“回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然后”“完了”“回头”在口语中不同性质的共存形式、各自的虚化过程,进一步描写了作为话语标记时的主要功能和社会分布情况。首先,通过分析“然后”“完了”“回头”语音的弱化、词义的引申变化、句法位置及组合功能的改变等,探讨了它们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其次,描写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主要功能及其差异。认为它们最强大的功能是充当话语的衔接手段,实现话语间的连贯。最后,考察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社会分布。中青年、高等文化程度、脑力劳动者或学生被试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然后”。“完了”“回头”除了受老年被试多青睐外,有时高频率地出现因个体因素的影响较大。结语。首先对研究的北京口语独白中常用话语标记作了简单回顾;举例介绍了北京口语中的其他话语标记,尤其是对话中常用的话语标记;探讨了口语中话语标记存在的原因和影响话语标记使用的其他因素;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这个”“那个”话讳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个”“那个”话讳饰(论文提纲范文)

(3)汉语口语中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用法的认知语用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称代用法的相关阐述
二、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用法的认知语用理据
三、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用法的认知语用解读

(4)指示代词的模糊用法研究——以“那个”一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互通性模糊
    1. 互通性模糊修饰 (VM)
    2. 互通性模糊指称 (VR)
三、“那个”模糊意义的分布情况
    1. 数量分布
    2. 语义分布
三、交互主观性视角下“那个”的模糊义
    1. 交互主观性 (intersubjectivity)
    2. 交互主观性在“那个”的模糊义中的体现
四、结束语

(5)现当代汉语小说中“那个”一词的模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Orientation
    1.2 Target of the Research
    1.3 Key Research Questions
    1.4 Research Methodology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n Na ge
    2.2 Vagueness or Fuzziness?
    2.3 Previous Studies on Na ge
    2.4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ppraisal Theory
        3.1.1 An Overview of Appraisal Theory
        3.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ttitude of the Appraisal Theory
    3.2 Intersubjectivity
        3.2.1 An Overview on Intersubjectivity
        3.2.2 Other 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 Related to the Intersubjectivity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How to Distinguish the Vagueness and Non-vagueness of Na ge
    4.2 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ness of Na ge
        4.2.1 The Definition of 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ness
        4.2.2 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 Reference (VR)
        4.2.3 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 Modifier (VM)
        4.2.4 The Distribution of 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 Reference (VR) and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 Modifier (VM)
    4.3 Analysis on Reasons People Prefer Vagueness
        4.3.1 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ness of Na ge and Intersubjectivity
        4.3.2 Mutually Understood Vagueness of Na ge and 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Conclusion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ppendix
Bibliography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6)“这个”、“那个”非规约的特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论文缘起
    0.2 论文综述
        0.2.1 相关专着
        0.2.2 各种论文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意义
    0.5 理论基础
    0.6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强化指称的“这/那个1+指人专名”
    1.1 句法特征与连用共现
        1.1.1 指人专名的分类
        1.1.2 “这/那个1+N”的分布
        1.1.3 连用共现的方式
    1.2 主观情感与语用功能
        1.2.1 主观情感的分类
        1.2.2 相关的话语功能
    1.3 不对称现象的统计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突显程度的“这/那个1+V/A”
    2.1 句法特征与共现搭配
        2.1.1 “A”的语义特征分析
        2.1.2 “V”的语义特证分析
        2.1.3 共现搭配的方式
    2.2 主观情感与信息聚焦
        2.2.1 突显程度与主观化
        2.2.2 凸显焦点与信息量
    2.3 不对称现象与语用动因
        2.3.1 不对称现象研究
        2.3.2 多样性的语用动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饰讳替代的“那个1”研究
    3.1 句法语义与共现搭配
        3.1.1 充当主宾语——替代体词性词语
        3.1.2 充当谓补语——替代谓词性词语
    3.2 主观化与不对称现象
        3.2.1 主观化与具体语境
        3.2.2 与“这个1”的区别及其不对称
    3.3 语用动因与语用原则
        3.3.1 饰讳的语用动因
        3.3.2 礼貌原则与自我保护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标记会话的“这/那个2”研究
    4.1 句法特征与使用特点
        4.1.1 使用的位置
        4.1.2 使用的特点
        4.1.3 “这/那个2”的性质
    4.2 元语用意识与“这/那个2”的元语用功能
    4.3 用频特点与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这/那个”词汇化与语法化
    5.1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化历程
        5.1.1 “这个/那个”的形成与词汇化
        5.1.2 “这个/那个”的演化阶段
    5.2 强化指称的“这/那个1”演化动因
    5.3 突显程度的演化历程与动因机制
    5.4 饰讳替代的“那个1”演化历程
    5.5 标记会话的“这/那个2”的演化历程
    本章小结
结论和余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7)谈“什么”的有定替代用法及语用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定替代用法的语用类型及制约因素
    (一)用于固定习语中的有定替代用法
        1. 语义层面的条件
        2. 语用因素
    (二)依附于语境的有定替代用法
        1. 句法环境
        2. 语境因素
二、语用功能分析
    (一)语用缓和功能
    (二)语用强调功能
    (三)语用讳饰功能

(8)《颜氏家训》话“讳饰”(论文提纲范文)

一、《颜氏家训》中关于“讳饰”修辞格
二、“讳饰”定义、分类及使用
三、“讳饰”的艺术效果及时代演变

(9)《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那”的隐指用法分类
    2.1 从语法上看,《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可分为三类
        2.1.1 以对指为外形的隐指用法
        2.1.2 以承指为外形的隐指用法
        2.1.3 以独指为外形的隐指用法
    2.2 从修辞上看,《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可分为借助讳饰和双关两类
        2.2.1 借助讳饰修辞手法形成的隐指
        2.2.2 借助双关修辞手法形成的隐指
3.“那”作隐指的源与流
4. 余论

(10)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北京口语研究概况
        一 北京口语的研究价值
        二 北京口语的主要研究视角和成果
    第二节 话语标记研究概况
        一 国外话语标记研究述评
        二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方法、语料及价值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主要语料来源及标注说明
        四 选题价值及创新点
第二章 话语标记的界定
    第一节 以往对话语标记的各种界定
    第二节 本文对话语标记的界定和认识
        一 话语标记的主要特征
        二 本文选定的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
第三章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
    第一节 "嗯""啊""哎""呃"的性质
        一 作为叹词的"嗯""啊""哎""呃"
        二 作为话语标记的"嗯""啊""哎""呃"
    第二节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
        一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主要功能
        二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功能差异
    第三节 话语标记"嗯""啊""哎""呃"的社会分布
        一 话语标记"嗯"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二 话语标记"啊"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三 话语标记"哎"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四 话语标记"呃"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第四章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
    第一节 "这个""那个"的共时变异和虚化
        一 指代词"这个""那个"
        二 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那个"
        三 "这个""那个"的变异与虚化
    第二节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主要功能
        一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主要功能
        二 话语标记"这个"与"那个"的功能差异
    第三节 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分布
        一 话语标记"这个"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二 话语标记"那个"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分布
第五章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
    第一节 "是不是"问句到话语标记"是不是"
        一 以往关于"是不是"问句的研究
        二 "是不是"问句疑问程度的弱化
        三 "是不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和疑问功能的迁移
        四 话语标记"是不是"的变体及相关形式
    第二节 "是吧"的虚化和弱化
        一 "是吧"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
        二 话语标记"是吧"的弱化形式
    第三节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
        一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主要功能
        二 话语标记"是不是"与"是吧"的功能差异
    第四节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社会分布
        一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使用情况
        二 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的社会分布
第六章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
    第一节 "然后""完了""回头"的相关研究
        一 以往关于"然后"的相关研究
        二 以往关于"完了"的相关研究
        三 以往关于"回头"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然后""完了""回头"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
        一 "然后""完了""回头"的语音表现形式
        二 "然后"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过程
        三 "完了"的不同用法与虚化途径
        四 "回头"的变异和虚化过程
    第三节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主要功能
        一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主要功能
        二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功能差异
    第四节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回头"的社会分布
        一 话语标记"然后""完了"的分布情况比较
        二 话语标记"回头"的分布情况
结语
    一 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的回顾
    二 北京口语中的其他话语标记
    三 影响话语标记存在和使用的因素
    四 本文研究的特点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80名被试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语料标注符号及含义表
    附录三 话语标记标注示例
    附录四 20世纪以来北京话研究文献目录
后记

四、“这个”“那个”话讳饰(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方言负面评价构式研究[D]. 李金花.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21世纪以来的汉语指示、疑问代词研究(2000—2010)[J]. 曹炜,李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6)
  • [3]汉语口语中指示代词“那个”模糊用法的认知语用解读[J]. 胡倩,张巨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8)
  • [4]指示代词的模糊用法研究——以“那个”一词为例[J]. 金颖哲,张京鱼.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5]现当代汉语小说中“那个”一词的模糊义研究[D]. 金颖哲.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这个”、“那个”非规约的特殊功能研究[D]. 丁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7]谈“什么”的有定替代用法及语用功能[J]. 邱冬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8]《颜氏家训》话“讳饰”[J]. 刘俊英,刘俊玲.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6)
  • [9]《祖堂集》中“那”的隐指用法[J]. 何继军. 修辞学习, 2008(06)
  • [10]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 李咸菊. 北京语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这个”和“那个”是禁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