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师父——缅怀豫剧大师常香玉

永远的师父——缅怀豫剧大师常香玉

一、永远的大师——追思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论文文献综述)

张凌羽[1](2020)在《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经历了1978年至1984年的发展开拓期、1985年至1999年的发展活跃期和2000年至今的发展探索期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从其社会生活剧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从其名着改编和名人事迹改编类作品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表达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从其英模戏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特殊贡献和其对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巨大突破。对时代价值的追求贯穿了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始终:创作团队引领着豫剧现代戏的创作风尚;现代化和戏曲化是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自觉追求;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较好地走近了新时代的戏曲观众、走向了新时期的戏曲市场。

刘颉[2](2020)在《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中国艺术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由于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要人皆重文教,国人思想得以解放,社会新旧观念不断冲撞,艺术文化自由发展,各领域大师层出不穷,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大规模涌现即是具体表现。民国河南地区先后出现的艺术社团达210个,其组织性质有官办、民办和官民合办等,涉及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以开封为中心的豫东地区。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从初兴到成熟共经历三个阶段。1912年至1936年是初兴阶段,以“移风易俗以正人心”为目的取向,通过戏剧改良和美术革命等,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开启市民生活新风尚;1937年至1945年是繁盛阶段,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为精神共相,通过组织文艺活动,大力向民众宣传抗日革命思想;1946年至1949年是成熟阶段,根据时代需要,提出“除旧布新贴近社会”的艺术宗旨,促使地方艺术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演变。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在地方艺术近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张四箴组建河南首个具有近代化性质的艺术社团——河南新剧团,聘请戏剧名家刘艺舟对地方传统戏曲进行改良,创办戏剧学校推行艺术教育,出版《绘声剧报》促进艺术传播,并联合四剧团赈济义演承担社会责任;马可成立的怒吼歌咏队,创作大量融入河南民歌元素的现实主义革命歌曲,并筹办首届开封救亡歌咏大会,掀起地方民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潮;宋晓东创办的扇面画会,既不同于主创西洋绘画的上海地区艺术社团,又不同于精研传统绘画的北京地区艺术社团,而是以振兴家乡艺术为立足点,通过写实手法把乡土情结绘于扇面方寸之间,以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在地方的传承与创新。总之,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蓬勃发展,使地方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群体和艺术流派。如豫剧发展离不开豫声戏剧学社、中州戏曲研究社等对地方传统戏曲的改良,怒吼歌咏队创作的现实主义革命歌曲引领了河南近现代音乐潮流,扇面画会等艺术社团稳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地位,传统木版年画在年画改进研究会的数次创新中得以享誉四方。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在与其他地区艺术社团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一批实力不俗的艺术家,对豫剧流派的开创、近代版画的传播和革命音乐的兴起等贡献出宝贵力量。因此,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不仅强有力推动了地方艺术观念的近代化转型,还是现代中国艺术史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深入研究,既是回顾梳理历史,亦是对当代河南艺术发展的启示。

崔常俊[3](2020)在《豫剧《白蛇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豫剧《白蛇传》为研究对象,分析豫剧《白蛇传》在河南省内以及省外的流布,探讨其演出兴盛、交流广泛、影响巨大的文化背景;以樊粹庭改编本与常香玉演出本为中心,分析豫剧《白蛇传》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成就,探讨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传承策略。绪论部分,界定研究对象,概述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介绍白蛇故事的渊源、流变,考察豫剧《白蛇传》在河南以及省外的流布,分析演出盛况,探讨文化背景。白蛇传说源远流长。在唐传奇时期,白蛇故事体现了神道不诬、色欲害人的主题;在宋元话本阶段,白蛇故事吸取旧说,将塔与怪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在明话本时代,白蛇故事借助白蛇以写人,表达弘扬人欲的意旨;清代以后,白蛇故事被搬上舞台,呈现重情娱心的特点。豫剧就是演绎《白蛇传》的重要剧种,而《白蛇传》也是豫剧的代表性剧目。豫剧《白蛇传》在河南省内的演出活动非常兴盛。清末民初,豫剧《白蛇传》就已经在开封地区演出,遍布全省而且与其他剧种交流互动,又是科班或剧团排练的常备剧目,切合观众喜好和演员素质。科班或剧团通过移植创新以争取观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豫剧《白蛇传》在省外的流布范围也十分广阔,其演出与编创大师、着名演员的努力密切相关,既保留本色又互相借鉴,更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引导、支持。豫剧《白蛇传》的演出活动甚至遍及全国,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第二章,以樊粹庭改编本及常香玉演出本为中心,分析豫剧《白蛇传》深刻的思想内涵。豫剧《白蛇传》的思想意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浓厚的悲剧意识:男弱女强导致婚变悲剧,同时悲剧意识又有弱化趋势;二是情理矛盾和抗争精神,既展示了情欲矛盾与明哲保身的深刻冲突,又显示了“理性”与抗争精神的对立。第三章,探讨豫剧《白蛇传》的艺术成就。豫剧《白蛇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体现为动态展示、对比突出、描摹心理和切合身份;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表现为善于设置戏剧冲突、善于剪裁、情节生动;在语言方面则呈现出刚柔兼备、张驰有度和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另外,樊粹庭先生的改编本和常香玉演出本的差异性体现了豫剧编导大师对于传统戏剧的不同改编思路,也显示出豫剧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发展趋势。结语部分,探讨豫剧《白蛇传》对于河南文化建设、河南地方戏研究以及“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

曹玉娟[4](2019)在《豫剧常派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戏曲艺术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曲事业的发展对繁荣振兴中华五千年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豫剧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剧之一,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它承载着中原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常派作为豫剧的重要流派,对豫剧常派艺术的发展传承研究与思考对其发展弘扬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研究常派艺术的发展传承情况对推动豫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派艺术自民国时期发展至今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都不一样。然而目前关于豫剧常派艺术发展传承方面的文章屈指可数,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通过实地了解,查阅文献资料,拜访相关业内专家等多种方式对常派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宏观全面的梳理,通过研究各个时期常派艺术的发展传承情况,在人才培养、宣传方式和作品继承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与总结,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利与弊,并给出合理性的思考。以期对常派艺术的发展,河南豫剧的繁荣乃至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振兴起到助力作用。

张大新[5](2018)在《现当代豫剧变革和国际化的进程》文中研究指明近百年来,河南土梆戏蹒跚前行,先是"现代豫剧之父""自负改革之任"对其施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升,使其以雅俗共赏的成熟形态跨入现代化进程,跃升为国内第一大地方剧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代豫剧经由常香玉的唱腔改革、杨兰春开拓豫剧现代戏的路径,到李树建率团走出国门,挺进世界大舞台,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引起戏剧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奥秘是值得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做出梳理归纳,并提升到理性认知和理论归纳层面的。

时红明[6](2015)在《说说豫剧和常香玉——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逝世十周年》文中认为今年,是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逝世10周年。文章通过对常香玉生平以及常派艺术的回顾与探究,分析其声腔艺术的独有特征,以及多年来一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总结常先生对豫剧艺术的独有贡献。

安建哲[7](2014)在《民国时期开封地区豫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上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更是衔接了近代戏曲和当代戏曲。作为梆子腔系中强大的一支地方剧种——豫剧,并没有因为连年的战乱和灾荒而停滞不前或荒废,反而成为娱乐民众、高台教化、启迪民智、宣传新知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豫剧在承担以上功用之时也基本完成了中国戏曲由古典走向近现代的重大转型。本文将立足河南一地戏剧发展的渊源及豫剧本身的流变,对开封地区的豫剧在民国时期的转型进行梳理与分析。文章先从相关的史料入手,对论文整体背景做出详尽阐释和辨析;之后对中国二十世纪初的戏剧改良对河南及开封一地的戏剧的影响展开剖析,梳理出豫剧同中国戏剧改良的内在关联。在完成了理论阐述后,文章第三章将豫剧转型期的具体特点加以概括总结,从细部反映民国时期开封一地的豫剧转型的内部变化。论文最后一章总结了民国时期豫剧转型后的意义以及个人对其作出的相关评价,并从宏观的角度对论文整体作出总结。

完颜亮[8](2012)在《共和国脊梁之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戏比天大是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的一生追求。她为人们留下了戏比天大的艺术信念,留下了爱国家、爱人民的崇高风范,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一生,光彩照人,堪为世范。

康俊峰[9](2011)在《论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中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常香玉艺术道路曲折坎坷,她不畏艰难困苦,积极向上;为豫剧艺术发展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了国家和平,她全国义演,募得捐款购买战机支援朝鲜战争。她从艺一生的道路以及她的经典作品体现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反抗侵略、艰苦创业、心系祖国的中华民族精神。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更好的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性的载体。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章从四个部分来讲,第一,从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看常香玉所生长的中原大地是其民族精神形成的摇篮;第二,从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看常香玉所处的中原文化是其民族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第三,从豫剧艺术的角度看,豫剧文化是其民族精神形成的艺术载体;第四,从中华民族的苦难来讲,常香玉所经历的民族苦难是其民族精神形成的巨大内驱力。第二章论述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这一章从五个部分来讲,第一,论述常香玉以及豫剧作品展现的自强不息精神;第二,论述常香玉以及豫剧作品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论述常香玉以及豫剧作品展现的热爱人民精神;第四,论述常香玉敬业乐业精神;第五,论述常香玉勇于创新精神。第三章论述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的影响和弘扬,这一章分了两个部分,第一,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民族精神的意义;第二,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民族精神的途径。

韩新莉[10](2010)在《论常香玉“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涵》文中研究指明"戏比天大"是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一生艺术经验的最核心表述,不但反映了她对艺术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也反映了她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并体现着她致力于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文化精神。

二、永远的大师——追思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远的大师——追思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
    第一节 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一、豫剧现代戏发展历史回溯
        二、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第二节 1978年至1984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开拓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三节 1985年至1999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活跃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四节 2000年至今: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探索期
        一、整体风貌
        二、代表作品
第二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第一节 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一、在主题内容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二、在艺术样式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三、在整体风格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第二节 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一、名着改编与名人事迹改编类的豫剧现代戏
        二、在艺术特征上对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的回应
        三、跨文化改编的豫剧剧目
    第三节 现代戏创作的突破
        一、豫剧“英模戏”的特殊贡献
        二、“公仆三部曲”的四个维度
        三、其他豫剧“英模戏”的创作突破
    第四节 中原文化底蕴的回归
        一、豫剧现代戏和中原文化
        二、演绎豫剧史和中原地域文化的相关剧目
        三、中原文化背景下相关剧目的舞台创造
第三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当代价值追求
    第一节 创作团队引领风尚
        一、豫剧现代戏创作团队
        二、创作团队对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对现代化与戏曲化的追求(文学、表演、音乐)
        一、文学创作的时代追求
        二、表演语汇的时代追求
        三、音乐设计的时代追求
    第三节 戏曲市场与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类型与分布
    第一节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概貌
        一、组建宗旨
        二、组织性质
    第二节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主要类型
        一、音乐社团
        二、美术社团
        三、戏剧社团
    第三节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区域分布
第二章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1912—1936:移风易俗以正人心
        一、艺术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艺术社团开启市民生活新风尚
    第二节 1937—1945: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一、革命性质艺术社团占主导
        二、艺术社团成为抗战宣传生力军
    第三节 1946—1949:除旧布新贴近社会
        一、艺术民族化思想在艺术社团中凸显
        二、艺术社团肩负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 民国河南地区代表性艺术社团及活动
    第一节 河南新剧之先锋——河南新剧团
        一、戏剧改良的先行者:张四箴
        二、梓乡义务:组四剧团联合赈济会参与义演
        三、增益民智:编排新剧推行通俗教育
        四、梨园互鉴:聘戏剧名家刘艺舟当编剧
    第二节 抗日文艺之标杆——怒吼歌咏队
        一、怒吼歌咏队的身体力行者:马可
        二、现实主义革命歌曲的创作与表演
        三、着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指导与帮助
    第三节 地方风土人情之名片——扇面画会
        一、风雅传统的倡导者:宋晓东
        二、地方乡土情结的中国画建构
第四章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河南艺术观念近代化转型的动力
        一、助推地方传统戏曲的变革
        二、带动河南革命音乐的创作
        三、稳固中国传统绘画的地位
        四、促使传统木版年画的创新
    第二节 现代中国艺术史叙事的重要组成
        一、常香玉、陈素真与豫剧流派的开创
        二、刘岘、马基光、沙清泉与近代版画的传播
        三、马可与民间音乐的探索
    第三节 历史回视与当下借鉴的启示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录
    附录 B 宋晓东先生访谈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豫剧《白蛇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白蛇戏”的渊源、演变与传播
    第一节 白蛇故事与“白蛇戏”的演变
        一、唐传奇时期:神道不诬,色欲害人
        二、宋元话本时期:吸取旧说,塔怪融合
        三、明话本时期:借蛇写人,高扬人欲
        四、清代以后:舞台呈现,重情娱心
    第二节 豫剧《白蛇传》在河南境内的流布
        一、班社林立,唱遍中原
        二、移植创新,与时俱进
    第三节 豫剧《白蛇传》在省外的流布
        一、编创引领,名角巡演
        二、保留本色,交流互鉴
        三、政府鼓励,统筹引导
第二章 豫剧《白蛇传》的思想意蕴
    第一节 豫剧《白蛇传》的悲剧意识
        一、男弱女强与婚变悲剧
        二、悲剧意识的弱化趋势
    第二节 情理矛盾与抗争精神
        一、情欲奔突与明哲保身
        二、“理性”阻挠与抗争精神
第三章 豫剧《白蛇传》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豫剧《白蛇传》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通过动态展示与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二、注重心理描写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合
    第二节 豫剧《白蛇传》的情节结构
        一、强烈的内外矛盾冲突
        二、取舍得当、张弛有度的结构安排
    第三节 豫剧《白蛇传》的语言艺术
        一、阳刚与柔美的融合
        二、运用诙谐幽默,增添喜剧效果
    第四节 不同改编思路与传承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豫剧常派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豫剧常派艺术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形成背景
    第二节 豫剧常派艺术特点
第二章 豫剧常派艺术各时期的发展传承状况
    第一节 艺术风格形成时期
    第二节 常派艺术风格成熟时期
    第三节 常派艺术繁荣发展时期
第三章 对常派艺术发展传承的辨证分析及思考
    第一节 对常派艺术传承发展的辨证分析
        一 形势喜人,硕果累累
        二 繁荣背后的美中不足
    第二节 对常派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
        一 健全丰富常派艺术人才培养方向
        二 丰富传播渠道
        三 政府加强方向引导,改进鼓励政策
        四 顺应时代特征,创新发展形式
        五 打造常派艺术的时代品牌,扩大影响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相关表格
附录B 论文相关图片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现当代豫剧变革和国际化的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樊粹庭与豫剧的现代化进程
二、当代豫剧的转型和发展
    (一) 豫剧唱腔流派的形成与常香玉的舞台艺术改革
    (二) 杨兰春与豫剧现代戏的开拓和繁盛
    (三) 李树建与新世纪豫剧的传统定位和全球化视野

(6)说说豫剧和常香玉——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逝世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兼容并蓄,将豫剧的各种流派互相融合
二、注重声腔艺术,将豫剧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雅俗无间 :常派豫剧深入田间地头,观众听起来得劲

(7)民国时期开封地区豫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河南地区戏剧渊源概述
    第一节:开封一地的戏剧渊源
    第二节:豫剧源流析辩及名称源考
    第三节:民国时期开封一地戏剧活动考略
第二章 :豫剧转型的两大时期
    第一节:豫剧的“开封时期”(1912年一1938年)
    第二节:豫剧的“西安时期”(1938年一1949年)
第三章 :民国时期豫剧转型之特点
    第一节:演出阵地之转型:由“乡村草台”到“城市戏院”
        一、豫剧的“农村时代”
        二、豫剧剧目的城市化
        三、豫剧现代化剧院的建立
    第二节:豫剧创作之转型:知识分子介入豫剧创作
        一、新型文人对豫剧剧本革新的介入
        二、樊粹庭及“樊戏”
        三、新型知识分子介入豫剧创作之意义
    第三节:舞台表演之转型;“外八角”让位于“内八角”
        一、“外八角”时期的豫剧演出
        二、陈素真的表演改革
        三、“内八角”渐成豫剧舞台主流
    第四节:豫剧音乐之转型:转变与融合
        一、豫剧音乐风格的转变
        二、声腔体制由综合走向单
        三、豫剧地域流派的融合
第四章 :民国时期豫剧转型之影晌
    第一节:由地域流派转向风格流派
    第二节:豫剧实现第二次跨区域传播
    第三节:民国时期豫剧转型之认识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文件
    附录一;范立方访谈录
    附录二:王素君访谈录
    附录三:姚金成访谈录
    附录四:论文图片资料
致谢
全体答辩委员会签字

(9)论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常香玉生平简介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豫剧
        1.3.2 民族精神内涵
        1.3.3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2. 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2.1 中原大地是其民族精神孕育的摇篮
    2.2 中原文化是其民族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
    2.3 豫剧文化是其民族精神形成的艺术载体
    2.4 民族苦难是其民族精神形成的巨大内驱力
3. 常香玉及其经典豫剧作品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1 自强不息精神
    3.2 爱国主义精神
    3.3 热爱人民精神
    3.4 敬业乐业精神
    3.5 勇于创新精神
4. 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4.1 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的意义
        4.1.1 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
        4.1.2 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1.3 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4.2 弘扬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中的民族精神的途径
        4.2.1 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4.2.2 聆听其戏曲,欣赏其艺术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2.3 感受其德行,实践其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论常香玉“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比天大”反映了常香玉对待艺术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
二、“戏比天大”展现了常香玉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戏比天大”体现了常香玉努力追求的一种文化精神

四、永远的大师——追思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D]. 张凌羽.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2]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研究[D]. 刘颉. 河南大学, 2020(02)
  • [3]豫剧《白蛇传》研究[D]. 崔常俊. 河南大学, 2020(02)
  • [4]豫剧常派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研究[D]. 曹玉娟. 郑州大学, 2019(08)
  • [5]现当代豫剧变革和国际化的进程[J]. 张大新. 戏曲艺术, 2018(02)
  • [6]说说豫剧和常香玉——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逝世十周年[J]. 时红明. 四川戏剧, 2015(04)
  • [7]民国时期开封地区豫剧转型研究[D]. 安建哲. 上海戏剧学院, 2014(03)
  • [8]共和国脊梁之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J]. 完颜亮. 党史博采(纪实), 2012(06)
  • [9]论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D]. 康俊峰.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9)
  • [10]论常香玉“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涵[J]. 韩新莉. 美与时代(下), 2010(08)

标签:;  ;  ;  ;  ;  

永远的师父——缅怀豫剧大师常香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