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甲虫综合治理

马铃薯甲虫综合治理

一、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冉冉[1](2019)在《印楝素调节斜纹夜蛾不育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植物源农药印楝素(Azadirachtin)具有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诱导昆虫不育等生物活性,开发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昆虫生殖行为决定种群繁衍。田间防治实践中应用印楝素,可调控害虫生殖,使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目前关于印楝素调控昆虫不育的作用机制尚不透彻。本研究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为研究对象,研究印楝素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应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解析印楝素处理后斜纹夜蛾的精巢和卵巢组织蛋白质丰度的变化,对鉴定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印楝素调节斜纹夜蛾不育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别以印楝素0.05、0.1、0.15 mg/L处理斜纹夜蛾三龄幼虫至化蛹羽化,羽化所得雄成虫♂与空白对照组(CK)雌成虫♀交配后,雌虫实际产卵量、产卵历期和产卵高峰期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其中,实际产卵量抑制率分别为32.33%、78.76%和100%,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2)采用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印楝素诱导斜纹夜雄性不育的作用机制。印楝素0.1 mg/L处理斜纹夜蛾三龄幼虫至化蛹羽化,选取蛹期第7天和成虫第2天的精巢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与CK组相比,在蛹期和成虫期分别鉴定到275和134个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均在1.2倍以上)。KEGG分析表明,印楝素诱导的差异表达蛋白在蛹期主要参与调节粘着斑(Focal adhesion)等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而在成虫期则主要参与调节AMPK等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3)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透射电镜(TEM)和TUNEL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印楝素处理可以在蛹期诱导精巢组织的细胞凋亡。与成虫期相比,印楝素0.1 mg/L处理能够显着上调蛹期Caspase-3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增加细胞内Caspase-3的酶活。TUNEL分析结果发现,印楝素处理后的蛹期精巢组织细胞中出现明显FITC-d UP标记的绿色荧光信号,证实发生细胞凋亡。TEM分析结果发现,印楝素处理的细胞中出现染色质凝集、细胞体积收缩等凋亡特征。这些结果一致表明印楝素0.1 mg/L处理可以诱导斜纹夜蛾蛹期精巢组织细胞发生凋亡,这可能是印楝素处理雄性昆虫交配后导致雌虫生殖力减弱的重要原因。(4)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印楝素0.05、0.1、0.15 mg/L处理斜纹夜蛾三龄幼虫至化蛹羽化,羽化所得雌成虫♀与空白对照组(CK)雄虫♂交配后,雌虫实际产卵量、总产卵量、产卵历期和产卵高峰期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雌虫实际产卵量的抑制率分别为54.07%、80.94%和100%,对总产卵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2.23%、77.73%和96.72%,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5)采用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印楝素诱导斜纹夜雌性不育的作用机制。印楝素以0.1 mg/L浓度处理斜纹夜蛾三龄幼虫至化蛹羽化,选取蛹期第7天和成虫第2天的卵巢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与对照组CK相比,在蛹期和成虫期分别鉴定到919和530个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均在1.2倍以上)。KEGG分析表明,在蛹期,印楝素诱导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碳代谢等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而在成虫期,则主要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脂质代谢等相关的信号通路。(6)通过生化分析和TEM等方法进一步明确印楝素0.1 mg/L浓度处理可以诱导斜纹夜蛾成虫期卵巢组织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印楝素处理后,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显着上升约2.22倍。TEM结果发现,印楝素处理后的卵巢细胞中存在大量退化的卵黄颗粒、内质网肿胀等现象。上述结果初步表明,印楝素能够激活卵巢组织中氧化应激所导致的内质网应激反应。(7)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明确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在印楝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在作用。结果表明,0.1 mg/L印楝素能通过上调ATF6蛋白表达激活ATF6途径,通过抑制PERK、P-PERK、P-EIF2等蛋白的表达抑制PERK途径,通过下调IRE1、PIRE1、IRS1、P-JNK、Bcl2和P-IRE1等蛋白的表达量,同时上调JNK和INS的相对表达量,抑制IRE1-JNK途径,并激活细胞凋亡。上述结果初步表明,印楝素能通过调节UPR,打破内质网的稳态,进而诱导细胞凋亡。(8)通过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等方法,明确印楝素可以诱导斜纹夜蛾成虫卵巢组织细胞发生凋亡。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结果表明,与蛹期相比,0.1 mg/L印楝素能够显着上调成虫期Caspase-3在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量,增加细胞内Caspase-3酶活。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印楝素0.1 mg/L处理后,在蛹期,Cleaved-Caspase-3、AKT、P-AKT、Pi3K和p-m TOR表达量显着上调;而在成虫期,P-AKT、Pi3K和p-m TOR表达量显着下调,但AKT表达量升高。结果表明印楝素处理可以在成虫期通过Pi3K/AKT途径诱导斜纹夜蛾卵巢组织的细胞凋亡。HE和TUNEL分析结果表明印楝素能够引起斜纹夜蛾成虫期卵巢组织的病变和细胞凋亡,且主要发生在卵巢管生长区的滋养细胞和滤泡细胞。(9)为进一步明确印楝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对卵子形成的影响,通过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印楝素对卵巢中脂质代谢和蛋白合成的影响。以0.1 mg/L印楝素处理斜纹夜蛾三龄幼虫至羽化第2 d,与对照相比,处理成虫卵巢组织中胰岛素含量上升约1.92倍,甘油三酯和糖原的含量下降57.74%和57.77%。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0.1 mg/L印楝素处理后,卵巢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FASN和ACACA的表达量显着下调,SCD的表达量变化不显着。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卵巢中脂质代谢相关蛋白FASN、ACACA和P-ACC的表达量显着下调,SCD的表达量变化不显着。这些结果表明,0.1 mg/L印楝素能够通过调节卵巢中脂质的代谢水平抑制卵巢的发育。SUn SET方法分析表明,印楝素能显着抑制内质网对新蛋白的合成能力。Elisa分析结果表明,印楝素处理后,羽化第二天的卵巢组织中,卵黄蛋白原(VTG)和卵黄蛋白(Vn)的含量分别下降59.17%和53.98%。基于此,卵巢管发育也受到抑制,即0.1 mg/L印楝素对卵巢管的长度和重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9.45%和58.80%。因此,上述这些结果一致表明,印楝素通过打破内质网稳态而诱导的细胞凋亡使卵巢组织中脂质代谢和蛋白合成受到抑制,进而使斜纹夜蛾卵子形成受阻,这可能是印楝素处理导致雌虫生殖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杜晓燕[2](2018)在《马铃薯甲虫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研究及其RNAi效应初探》文中认为本研究对马铃薯甲虫黑色素合成相关的20个基因进行了克隆、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qPCR技术,对其进行了时空表达分析,并初步研究了其对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响应机制,重点利用RNA干扰对Ld-tan、Ld-ebonyl、Ld-ebony2、Ldyellow-f1、Ldyellow-f2、Ldyellow-y这6个基因,研究其在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并对这6个基因受控于激素的调节机制进行了初步阐述,最后尝试利用dsLd-ebony1的发酵菌液进行田间防控并作初步的效果评价。主要获得了以下的结果:1、马铃薯甲虫黑色素相关基因的克隆利用黑腹果蝇和赤拟谷盗的NBAD水解酶基因(Tαn)、NBAD合成酶基因家族(Ebony)、黄体基因(Yellow)家族,分析马铃薯甲虫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通过相似性搜索软件Blast搜索获得了马铃薯甲虫的Tan、Ebonyl、Ebony2以及17个Yellow家族基因,17个基因分属于c亚族(c1,c2),d亚族(d1,d2,d3),e亚族(e1,e2),f 亚族(f1,f2),g 亚族(g1,g2),h 亚族,x 亚族(x2,x3,x4,x6)和 y家族。通过提取马铃薯甲虫的总RNA,cDNA第一链的合成和PCR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获得了上述20个基因的全长cDNA,并提交至NCBI获返还GenBank登录号。2、马铃薯甲虫黑色素相关基因的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对马铃薯甲虫,黑腹果蝇和赤拟谷盗等相应基因的蛋白质序列的多重比对,发现马铃薯甲虫的相应基因具有昆虫本身具有的经典结构域,通过系统发育聚类分析,马铃薯甲虫的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分别与赤拟谷盗的和山松大小蠹分别聚类,相似性最高,由此将马铃薯甲虫的这些基因分别命名为Ld-tan、Ld-ebony1、Ld-ebony2、Ldyellow-c1、Ldyellow-c2、Ldyellow-d1、Ldyellow-d2、Ldyellow-d3、Ldyellow-e1、Ldyellow-e2、Ldyellow-f1、Ldyellow-f2、Ldyellow-g1、Ldyellow-g2、Ldyellow-h、Ldyellow-x2、Ldyellow-x3、Ldyellow-x4、Ldyellow-x6、Ldyellow-y。3、马铃薯甲虫黑色素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谱组织表达和龄期表达的定量分析发现:(1)组织表达对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各个组织和成虫的生殖腺中测定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这20个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模式均有不同,即使是同源基因,两两基因之间的表达也有差异。(2)龄期表达通过qPCR技术测定了马铃薯甲虫20个基因的龄期表达模式,发现Ld-tan,Ld-ebonyl,Ldebony-2在低龄幼虫期和蛹期表达较低,在高龄幼虫和成虫期表达较高,而yellow家族在幼虫低龄期表达较高,而在幼虫高龄期、蛹期和成虫期表达较低。马铃薯甲虫体色相关基因受保幼激素、蜕皮激素调控模式。4、马铃薯甲虫黑色素相关基因与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的交叉对话通过RNAi降低保幼激素合成基因LdJHAMT,保幼激素静止激素LdAS-c、保幼激素受体LdMet,蜕皮激素合成相关P450基因Ldphm和Ldshd,蜕皮激素受体LdEcR和其信号转导基因Ldhr3的表达量,检测了敲低这些基因后对这20个体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Ld-tan可能受蜕皮激素的负向调控,保幼激素的正向调控。Ld-ebony1与Ld-ebony2可能受蜕皮激素的正向调控。Yellow家族则受保幼激素的影响较大。5、RNAi敲低6个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后对马铃薯甲虫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喂食二龄初幼虫敲低靶标基因Ld-tan时,检测到试虫的各组织中表达量下降,同时幼虫出现一定程度的死亡率,对发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并无显着影响。在处理幼虫发育至四龄中末期时幼虫体色呈深棕褐色而降低Ld-ebonyl和Ld-ebony2,则表现为显着的致死率,幼虫呈黑褐色且出现黑斑虫体干缩,大部分不能按期正常入土化蛹,易形成黑化蛹,致使不能正常羽化。Ldyellow-f1、Ldyellow2、Ldyellow-y对虫体的致死率、化蛹和羽化率均无显着性差异,处理的幼虫发育至高龄时体色呈金黄色,其中处理Ldyellow-y体色变异肉眼最易辨认。6.dsRNA发酵菌液的田间防控尝试根据RNAi的结果发现dsebony-1和dsebony-2的对幼虫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将dsRNA发酵菌液的稀释10倍后直接喷施于盆栽马铃薯上,发现喷施后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防控时间可达14天以上。

王艳威[3](2018)在《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表皮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对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文中认为马铃薯甲虫是危害马铃薯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常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同时,大量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引起抗药性的迅速发展。昆虫表皮主要由几丁质与表皮蛋白(CP)嵌合而成。昆虫表皮的修饰可能会减少表皮杀虫剂的渗透速率,导致穿透抗性,充分识别和描述表皮蛋白有助于了解穿透抗性的分子基础。本文鉴定了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测定了其对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结果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1、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基于马铃薯甲虫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同源搜索和基因预测,发现了 175个表皮蛋白候选基因,并采用RT-PCR和EST等验证了上述候选表皮蛋白基因序列的正确性。根据氨基酸功能域和系统进化分析,将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分为CPR家族、CPF家族、CPFL家族、CPAP1家族、CPAP3家族、Twdl家族、CPCFC家族等7个家族。2、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各家族基因分析对175个表皮蛋白蛋白序列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域进行了分析,发现CPR家族有137个CPR家族基因成员,为最大的表皮蛋白家族。CPR表皮蛋白均拥有GSYS(A)XXXXDGXXXXV(R)保守序列。CPR 家族进一步分为 RR-1、RR-2 和 RR-3亚家族,分别有50、85和2个成员。马铃薯甲虫RR-1亚家族表皮蛋白具有保守的YTADENGF基序,RR-2具有保守的RDGDVVKG基序和三个G-x(3)-VV序列。CPF、CPFL、CPAP1、CPAP3、Twdl和CPCFC家族的基因数分别为5、4、9、8、9和2。此外,1个表皮蛋白基因归为未知家族。3、马铃薯甲虫CPR家族基因对双苯氟脲的响应双苯氟脲是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中一种重要的高效低毒杀虫剂,通过减少表皮中几丁质含量而杀灭害虫,但其分子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测定了 CPR家族中75个RR-1和RR-2亚家族基因对杀虫剂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在33个RR-1亚家族基因中,18个基因在双苯氟脲在2.5mg/L、1.25mg/L、0.625mg/L和0.3125mg/L四个不同浓度处理时均显着下调,1个基因处理后无显着变化。在42个RR-2亚家族基因中,28个基因在四种浓度处理后均出现显着下调,2个基因处理后无显着变化。其它基因的表达水平则上调或对不同浓度的反应不同。由此可见,双苯氟脲可能影响表皮蛋白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表皮的形成。

闫玲[4](2017)在《马铃薯甲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甲虫是世界着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目前,马铃薯甲虫正在进一步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马铃薯生产的安全,因此需要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加强植物检疫和疫情监测的同时,把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将马铃薯甲虫封锁在疫区范围内,控制其扩散速度,从而把其为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一、形态识别马铃薯甲虫是鞘翅目叶甲科的恶性害虫,又称马铃薯叶甲或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原产于北美洲,现分布于美

唐媛[5](2017)在《木垒县马铃薯甲虫防控技术》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木垒县马铃薯甲虫的分布情况、防治措施及阻截带的建设,为马铃薯甲虫的防控提供参考。

王静静[6](2017)在《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幼虫表型和几丁质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产生了抗药性,为了实现马铃薯甲虫持续的、长期的综合防治,保障我国马铃薯及其他作物的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评估新型的兼容性的杀虫剂十分必要。氟苯脲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治马铃薯甲虫幼虫的苯甲基酰脲类杀虫剂。作为高效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应用非常广泛。在其它昆虫中,氟苯脲的主要作用是干扰幼虫发育,扰乱蜕皮并导致表皮层的变形,使昆虫蜕皮、化蛹受阻,导致其畸形甚至死亡。此外,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有较高的目标生物选择性,对其他种群例如人和家畜的危害很小,不会引起环境的污染。本文主要测定了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影响,结果如下。1.氟苯脲摄入对幼虫的影响氟苯脲处理后的马铃薯叶片喂食马铃薯甲虫的一龄、二龄、三龄和四龄初幼虫,观察其对幼虫的影响。统计幼虫一龄、二龄和三龄幼虫的存活率发现,在生测开始的4-6天达到死亡高峰期,存活率均降低。氟苯脲的摄入使马铃薯甲虫的二龄幼虫取食量减小,且氟苯脲的摄入延迟发育,影响的幼虫皮,形成异型个体,最终导致幼虫的死亡。氟苯脲的摄入可以抑制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的取食,抑制其生长,致使四龄幼虫体重减少,四龄幼虫入土行为显着延长。四龄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较对照组均降低,幼虫虽能正常入土,但入土的幼虫不能正常化蛹,最终被其幼虫表皮包裹而死亡。2、氟苯脲对幼虫的胃毒毒力用药剂处理叶片喂食马铃薯甲虫,测定了四龄幼虫对氟苯脲和其他五种(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腈和阿维菌素)马铃薯甲虫常用杀虫剂的胃毒毒力,6种药剂LC50值分别为(顺序如上)1.893mg/L、0.615mg/L、0.873 mg/L、1.014mg/L、0.020mg/L和0.018mg/L。根据相对毒性指数比较,6种杀虫剂可以分为两组氟苯脲、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属于第一类(RTI<10.00),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属于第二组(RTI>90.0)。证实氟苯脲是很好的幼虫胃毒性杀虫剂,其杀幼虫活性与氯氟氰菊酯、氯虫酰胺和多杀菌素相当。3、氟苯脲降低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外胚层组织中几丁质的含量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甲虫的幼虫中,UDP-N-乙酰葡萄糖胺焦磷酸化酶1(LdUAP1)和几丁质合成酶Aa(LdChSAa)主要负责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几丁质的生物合成。检测结果表明,氟苯脲的摄入显着减少了幼虫整体(没有中肠)和表皮中的几丁质含量,且马铃薯甲虫幼虫喂食氟苯脲的浓度越高,其外胚层组织中几丁质含量越少。LdUAP1的表达水平在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三个时间点都有降低,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LdChSAa的转录仅在氟苯脲处理36小时后被抑制,与几丁质测定结果一致。4、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中肠围食膜几丁质含量的影响在马铃薯甲虫的幼虫中,UDP-N-乙酰葡萄糖胺焦磷酸化酶2(LdUAP2)和几丁质合成酶B(LdChSB)主要参与了中肠围食膜(PM)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在本文中,我们检测了氟苯脲处理后LdUAP2和LdChSB的表达水平。与对照比较,氟苯脲摄入后对中肠围食膜(PM)的几丁质含量影响不大,氟苯脲处理后不影响LdUAP2和LdChSB(在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时间点)的转录水平,只是在氟苯脲处理36小时后,LdChSB的mRNA水平受到抑制。

孙强昆[7](2017)在《马铃薯甲虫CncC与Keap1的鉴定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果蝇的 CncC(cap ’n’ collar isoform C)和 Keap1(Kelch-like ECH associated protein 1)通过协调一系列基因的转录来调控变态,其中转录调控所涉及的基因主要为蜕皮激素合成,20-羟基蜕皮酮(20E)信号和保幼激素(JH)降解的相关基因。然而迄今为止,CncC和Keap1信号途径调控蜕皮和保幼激素信号的功能在其它昆虫中尚未证实。本文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基于马铃薯甲虫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克隆了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的cDNA全长序列;构建dsLdCncC和dsLdKeap1干扰载体;通过RNA干扰技术,探究了LdCnc 和LdKeap1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发育时间、羽化率及体重、蜕皮激素合成、20E信号通路和JH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甲虫LdCncC和LdKeap1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时空表达基于马铃薯甲虫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应用RT-PCR和RACE技术,我们发现LdCnc 有 4 个剪接异构体,LdCncA、LdCncB、LdCncC1和 LdCncC2。其中 LdCncA 和LdCncB为较短的序列,而LdCncC1和LdCncC2的第一个外显子不同,但是随后的10个外显子相同。LdKeap1基因有2个剪接异构体(LdKeap1A和LdKeap1B),它们的第一个外显子不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LdCncC蛋白和LdKeap1蛋白与鞘翅目其它昆虫的对应序列聚于一支。测定了L CncC和LdKeap1在不同龄期的表达水平,发现LdCncC和LdKeap1在每个龄期都有表达。在一龄、二龄和三龄幼虫的蜕皮前后,LdCncC和LdKeap1mRNA水平较高。而在幼虫四龄期,LdCncC和LdKeap1在蜕皮后24 h和60 h范围内,mRNA水平较高。测定了LdCncC和LdKeap1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LdCncC在幼虫中肠、前胸腺和卵巢高水平表达,而LdKeap1在幼虫脑-心侧体-咽侧体复合体、卵巢、前肠和前胸腺以较高水平表达。为了确定是否需要促前胸腺激素PTTH-Torso信号来激活体内LdCncC和LdKeap1的转录,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了幼虫体内该通路重要基因LdPTTH、LdTorso和LdRas,分析了处理幼虫中LdCncC和LdKeap1的mRNA水平,发现LdCncC和LdKeap1的表达量显着下调。2、沉默LdCncC和LdKeap1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了证实LdCncC和LdKeap1在幼虫发育中的生理作用,我们在每个基因的共同序列区构建了两种dsRNA,分别喂食马铃薯甲虫四龄初幼虫。生测数据表明,喂食dsLdCncC的幼虫发育时间延长,四龄幼虫和蛹的鲜重增加,并且具有更大的体型。喂食dsLdKeap1的幼虫,也具有相似的表型。喂食dsLdCncC和dsLdKeap1还显着下调了 Ldspo、Ldphm、Lddib和Ldsad的表达,但不影响Ldshd的转录。试虫中的20E滴度显着降低。此外,沉默LdCncC和LdKeap1显着降低了 5种20E应答基因(LdEcR-A、LdUSP、LdE75、LdHR3 和 LdFTZ-F1)的转录水平。JH滴度在LdCncC 和 LdKeap1 被干扰的幼虫中没有显着影响。将20E回补至LdCncC和LdKeap1被干扰的幼虫后,发育期、幼虫和蛹的鲜重以及5种20E应答基因(LdEcR-A、LdUSP、LdE75、LdHR3和LdFTZ-F1)的转录水平均恢复正常。可见,LdCncC和LdKeap1都参与调节马铃薯甲虫蜕皮激素的合成。3、沉默LdCncC和LdKeap1对解毒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已有报道表明,CncC/Keap1信号参与了黑腹果蝇一系列解毒基因的转录调控。我们应用qRT-PCR检测马铃薯甲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家族基因、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表明,沉默LdCncC和LdKeap1后,部分谷胱甘肽转移酶家族基因、羧酸酯酶基因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在LdCncC RNA干扰幼虫中,检测的14个LdGSTd和LdGSTe基因中,1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检测的9个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基因中,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1个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检测的11个羧酸酯酶基因中,有8个基因显着下调。而在LdKeap1RNA干扰幼虫中,检测的14个LdGSTd和LdGSTe基因中,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检测的9个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基因中,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2个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检测的11个羧酸酯酶基因中,7个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调,3个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可见,马铃薯甲虫中,CncC/Keap1信号参与了马铃薯甲虫解毒基因的转录调控。

王聪[8](2017)在《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英文名为 Colorado potato beetle)是国际公认的马铃薯毁灭性害虫。其分布范围已经扩散到北美洲、欧洲、亚洲等40个国家和地区,并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马铃薯甲虫的全球扩散对马铃薯等茄科作物产业有着极大的威胁,因此应开展对其在全球尺度范围内的扩散历史、路径、趋势等研究,从而为有效防控提供支持。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线粒体COⅠ+tRNA-Leu+COⅡ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来自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中国以及欧洲的50个地理种群的604头马铃薯甲虫的样品的617条基因序列进行了种群遗传学的研究(其中包括来自于GenBank数据库中已经注册登记序列8条)。结果显示:来自美国中南部平原地区的地理种群以及墨西哥地理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欧亚地理种群与来自美国中南部平原地区(不含亚利桑那州)的地理种群有更相近的遗传结构,即全球扩散种群的起源应来源于美国中南部平原地区(不含亚利桑那州)的地理种群。2.以马铃薯甲虫670条全球分布数据为基础,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模拟数据,对其在当前气候环境和未来气候环境下的全球潜在地理分布运用Maxent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环境条件下,马铃薯甲虫的高度适生区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南部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国家或地区有:美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和南部与墨西哥交界的部分地区,墨西哥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中国西北部和中南部地区等。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马铃薯甲虫的全球地理分布呈现逐渐向北扩增的趋势,其在美洲、亚洲的分布范围有显着的增加,特别是高度适生区。3.以刺萼龙葵为例,对马铃薯甲虫在全球扩散过程中的野生寄主可获得性进行分析。运用Maxent模型以刺龙葵当前全球1090条分布数据和全球气候变化数据为基础,分析刺萼龙葵的潜在地理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环境条件下,刺萼龙葵的高度适生区包括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大洋洲南部。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刺萼龙葵的全球地理分布也呈现逐渐向北扩增的趋势,其在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分布范围有显着的增加。刺萼龙葵和马铃薯甲虫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有高度的重合。4.马铃薯甲虫在全球扩散过程中,具备较强的种群扩张能力,良好的寄主可获得性且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适生区域。其会随着时间和气候的变化,通过自然和人为传带等方式向北持续扩散,全球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国境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完善预警防控机制并采取综合措施对其进行防控。

段玉林[9](2017)在《白僵菌NDBJJ-BFG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马铃薯甲虫的生防作用评价》文中认为从新疆本地感病的马铃薯甲虫分离到一株高毒力白僵菌,研究了其侵染过程及感染后的马铃薯甲虫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测定其与马铃薯田间常用农药的相容性,选择合适的混用农药进行了田间的防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新疆从新疆乌鲁木齐县中梁村、五一农场、吐鲁番亚尔果勒村等地分离获得4株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TLF-Me01与贵州绿僵菌(Metarhizium guizhouense)相似性达99%,菌株WY-Me01和BFG-Me01与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相似性均达99%,菌株NDBJJ-BFG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相似性达99%。2.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了4株致病菌菌株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各龄期均表现出很强的致病能力。NDBJJ-BFG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接种9 d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累计死亡率达88.39%100%,蛹及成虫的累计死亡率达83.89%93.33%。在1.0×108孢子/mL浓度下对1-4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3.7 d、5.9 d、6.2 d和6.8 d。3.运用扫描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研究了菌株感染马铃薯甲虫幼虫的过程。在接种24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由芽或分生孢子产生的附着胞侵入表皮。48 h后,菌丝已经进入了血腔内;72 h时,体表芽管生长迅速,并形成菌丝在寄主体表蔓延;此时菌丝在体腔大量繁殖,使真皮层溶解消失,肌肉组织发生断裂,脂肪组织溶解,部分菌丝使肠壁肌肉破坏,肠壁细胞与中场细胞分离,气管变形;96 h后,大量菌丝在体表相互缠绕,菌丝上已开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虫体内部组织结构被破坏;120 h时大量的菌丝穿透体壁,菌丝体上已密集地萌生出很多分生孢子梗;144h时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4.农药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菌株影响较小;20%灭多威乳油、4.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在低浓度下才能考虑和菌株NDBJJ-BFG进行混用,而3.2%阿维菌素乳油、40%辛硫磷乳油、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菌株孢子萌发率及产孢量的抑制作用较强。41%草甘膦异丙胺盐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但其高浓度对菌落生长及产孢量均有抑制作用,不能够作为混用药剂。5.田间试验表明,药后12 d,孢子浓度为1×109孢子/mL、1×107孢子/mL和1×105孢子/mL对马铃薯甲虫幼虫最高防效为91%、80%和68%;药后9 d,对成虫的最高防效为58%、48%和42%;浓度为1×107孢子/mL+70%吡虫啉15000倍液和70%吡虫啉3000倍液,对马铃薯甲虫幼虫防效为92%和95%,对成虫防效为80%和85%。低浓度的吡虫啉增加了白僵菌NDBJJ-BFG感染能力,显示出白僵菌NDBJJ-BFG与低剂量吡虫啉混用防治马铃薯甲虫的良好应用前景。

潘俊鹏,殷向东,陈春梅,唐媛,王培,方勇,秦培元,陈洪冰[10](2016)在《分区治理马铃薯甲虫疫情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新疆马铃薯甲虫疫情治理的新模式:疫区(木垒县)的综合治理、非疫区(巴里坤县)的疫情监测阻截以及关键通道(烟墩动植物联合检疫检查站)设卡阻截的检疫监管,三地疫情分区治理,共同阻截,并因地制宜实施疫情应急处置措施。从马铃薯甲虫疫情传播的源头抓起,沿木垒—巴里坤—哈密市—星星峡一线建立马铃薯甲虫疫情监测阻截封锁线,阻截防控重大植物疫情的传播扩散。

二、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印楝素调节斜纹夜蛾不育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其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1 基于昆虫生殖的农业害虫综合防治
        1.1.1 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
        1.1.2 昆虫生殖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3 昆虫不育技术在昆虫生殖行为调节中的应用
    1.2 昆虫生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1.2.2 昆虫生殖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 印楝素杀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3.1 拒食和忌避作用
        1.3.2 抑制生长发育
        1.3.3 生殖抑制作用
    1.4 论文设计思路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印楝素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药剂和昆虫
        2.2.2 生物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印楝素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印楝素对斜纹夜蛾生殖力的影响
        2.3.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印楝素诱导斜纹夜蛾雄虫不育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昆虫的喂养及组织的收集
        3.2.2 试剂与仪器
    3.3 .iTRAQ流程
        3.3.1 蛋白样本的制备及浓度测定
        3.3.2 蛋白质的定量
        3.3.3 SDS-PAGE电泳
        3.3.4 蛋白质的酶解
        3.3.5 iTRAQ标记
        3.3.6 强离子交换色谱(SCX)分级
        3.3.7 质谱分析及蛋白鉴定
        3.3.8 蛋白质的鉴定与数据分析
        3.3.9 差异蛋白谱的分析
        3.3.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1 Western blot
        3.3.12 q RT-PCR分析
        3.3.13 Caspase3 酶活性测定
        3.3.14 TEM分析
        3.3.15 石蜡切片的制作
        3.3.16 TUNEL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差异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
        3.4.2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3 细胞凋亡在印楝素调节雄性生殖力中的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印楝素诱导斜纹夜蛾雌性不育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昆虫的喂养及组织的收集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生理生化分析
        4.2.4 Caspase-3 酶活性测定
        4.2.5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4.2.6 SUn SET非放射性方法检测蛋白的合成速率
        4.2.7 q RT-PCR分析
        4.2.8 TEM分析
        4.2.9 石蜡切片制作
        4.2.10 HE染色
        4.2.11 TUNEL分析
        4.2.12 iTRAQ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和定量
        4.3.2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印楝素激活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
        4.3.4 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在印楝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4.3.5 印楝素诱导雌虫不育中细胞凋亡的作用
        4.3.6 印楝素在调节斜纹夜蛾卵巢脂肪代谢中的作用
        4.3.7 印楝素对卵巢组织中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
        4.3.8 印楝素对斜纹夜蛾卵巢管发育的影响
        4.3.9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印楝素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5.1.2 印楝素诱导昆虫雄性不育的作用机制
        5.1.3 印楝素诱导昆虫雌性不育的作用机制
    5.2 结论
    5.3 本研究创新之处
    5.4 进一步研究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引物表
附录Ⅱ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2)马铃薯甲虫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研究及其RNAi效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甲虫概述
        1.1.1 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危害
        1.1.2 马铃薯甲虫的防治
    1.2 昆虫黑色素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果蝇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研究
        1.2.2 家蚕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研究
        1.2.3 赤拟谷盗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研究
        1.2.4 其他昆虫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研究
    1.3 昆虫激素的研究进展
        1.3.1 保幼激素在昆虫生活史中的影响
        1.3.2 蜕皮激素在昆虫生活史中的影响
        1.3.3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协同调控马铃薯甲虫的生活史
    1.4 RNA干扰的研究进展
        1.4.1 RNAi的应用前景
        1.4.2 RNAi的作用机制
        1.4.3 马铃薯甲虫RNAi技术的研究方法
        1.4.4 系统性RNAi
    1.5 基于昆虫黑色素合成途径的JH/RNAi和MH/RNAi的交叉对话
    1.6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第2章 马铃薯甲虫NBAD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及对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1.3 马铃薯甲虫NBAD水解酶tan基因的获取
        2.1.4 马铃薯甲虫总RNA的提取
        2.1.5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1.6 引物设计和dsRNA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
        2.1.7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1.8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2.1.9 连接和转化实验
        2.1.10 测序分析
        2.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12 喂食dsRNA菌液的制备
        2.1.13 喂食dsRNA的室内生物测定
        2.1.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2.1.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马铃薯甲虫NBAD水解酶的多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2.2.2 马铃薯甲虫发育过程中tan基因的时空表达
        2.2.3 dstan对马铃薯甲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2.4 干涉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基因对Ldtan表达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马铃薯甲虫黄体基因Yellow家族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3.1 材料及方法
        3.1.1 马铃薯甲虫的饲养及实验材料处理
        3.1.2 目标基因的获取
        3.1.3 RACE-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3.1.4 分子克隆和dsRNA合成
        3.1.5 qPCR
        3.1.6 室内RNAi试验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甲虫黄体基因家族的的多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3.2.2 马铃薯甲虫发育过程中黄体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马铃薯黑檀体基因克隆与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的响应及分子进化的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马铃薯甲虫的饲养及实验材料处理
        4.1.2 目标基因的获取
        4.1.3 分子克隆和dsRNA合成
        4.1.4 室内生物测定
        4.1.5 qPCR
        4.1.6 统计分析
        4.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铃薯甲虫NBAD合成酶(黑檀体基因)的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
        4.2.2 马铃薯甲虫发育过程中NBAD合成酶(黑檀体基因)的时空表达
        4.2.3 NBAD合成酶对马铃薯甲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干扰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对黑檀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2.5 马铃薯甲虫黑檀体基因的进化分析
        4.2.6 马铃薯甲虫黑檀体基因的大田盆栽试验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3)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表皮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对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简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甲虫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1.1 马铃薯甲虫的发生分布
        1.2 马铃薯甲虫的危害
    2 马铃薯甲虫防治现状
        2.1 农业及物理防治
        2.2 生物防治
        2.3 化学防治
    3 双苯氟脲简介
    4 马铃薯甲虫抗药性的产生
    5 昆虫抗药性机理
        5.1 行为抗性
        5.2 表皮穿透速率下降
        5.3 解毒作用增强
        5.4 靶标敏感性下降
        5.5 表皮蛋白与抗药性的关系
    6 表皮蛋白基因的研究概况
        6.1 CPR家族表皮蛋白
        6.2 CPF和CPFL家族表皮蛋白
        6.3 Twdl家族表皮蛋白
    7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仪器试剂和设备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
        2.2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各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2.3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对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
        1.2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各家族基因鉴定与分析
        1.3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CPR家族基因对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
    2 讨论
        2.1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与其他昆虫的比较
        2.2 马铃薯甲虫表皮蛋白基因各家族基因的分析
        2.3 马铃薯甲虫CPR家族表皮蛋白基因对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马铃薯甲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态识别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二、发生规律
三、马铃薯甲虫防治方法
    1、依法检疫。
    2、药荆防治。
    3、栽培防治。
    4、生物防治。

(5)木垒县马铃薯甲虫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布范围及野生寄主的分布状况
二、阻截带建设
三、疫情监测
四、防控示范区建设
五、综合防治措施
    1. 轮作倒茬
    2. 秋翻冬灌
    3. 切断食物链
    4. 人工捕捉
    5. 集中诱杀
    6. 化学防治

(6)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幼虫表型和几丁质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
        1.1 分布与危害
        1.2 马铃薯甲虫的防治及国内外进展
    2. 几丁质简介
        2.1 几丁质及其功能
        2.2 几丁质的合成和降解
    3. 氟苯脲及相关药剂的简介
        3.1 氟苯脲
        3.2 相关药剂简介
        3.3 马铃薯甲虫抗药性机理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方法
    1. 实验虫源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生物测定
        3.2 几丁质分析
        3.3 几丁质合成基因定量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氟苯脲摄入对幼虫的影响
        1.2 氟苯脲对幼虫的胃毒性
        1.3 氟苯脲降低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外胚层组织中几丁质的含量
        1.4. 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四龄幼虫中肠围食膜几丁质含量的影响
    2. 讨论
        2.1 氟苯脲是有效的马铃薯甲虫幼虫杀虫剂
        2.2 氟苯脲的摄入抑制源于外胚层组织中的几丁质生物合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7)马铃薯甲虫CncC与Keap1的鉴定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简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蜕皮激素的合成及其转录调控
        1.1 蜕皮激素的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2 CNCC与KEAP1
        2.1 CNCC
        2.2 KEAP1
    3 CNCC/KEAP1对昆虫的影响
        3.1 CNCC/KEAP1在昆虫变态中的作用
        3.2 CNCC/KEAP1在昆虫解毒代谢中的作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片段的筛选与验证
        1.4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的全长克隆
        1.5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的全长验证
        1.6 CncC和Keap1的结构分析
        1.7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进化分析
        1.8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的时空表达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甲虫LdCncC和LdKeap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2 龄期和组织表达分析
        2.3 PTTH-Torso信号
    3 讨论
第三章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的RNA干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构建dsLdCncC和dsLdKeap1表达载体
        1.4 RNA干扰LdCncC和LdKeap1及20E回补实验
        1.5 qRT-PCR检测基因沉默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dsRNA载体的构建
        2.2 dsCncC和dsKeap1的干扰效应
        2.3 沉默LdCncC和LdKeap1影响20E信号通路
        2.4 沉默LdCncC和Keap1对JH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20E回补对马铃薯甲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3.1 LdCncC/LdKeap1信号调控蜕皮激素的合成
        3.2 LdCncC/LdKeap1信号是否调控20E信号?
        3.3 LdCncC/LdKeap1并不促进JH降解基因的表达
第四章 马铃薯甲虫CncC和Keap1对解毒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构建LdCncC和LdKeap1RNAi表达载体
        1.4 RNA干扰沉默LdCncC和LdKeap1
        1.5 qRT-PCR检测基因沉默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LdCncC/LdKeap1信号对马铃薯甲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基因的影响
        2.2 LdCncC/LdKeap1信号对马铃薯甲虫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基因的影响
        2.3 LdCncC/LdKeap1信号对马铃薯甲虫羧酸脂酶基因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8)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甲虫研究进展概述
        1.1.1 马铃薯甲虫生态学特性
        1.1.2 马铃薯甲虫主要寄主及其危害
        1.1.3 马铃薯甲虫全球入侵扩散历史
    1.2 种群遗传研究进展
        1.2.1 种群遗传主要研究技术
        1.2.2 种群遗传在生物入侵中的应用
        1.2.3 马铃薯甲虫种群遗传研究
    1.3 物种分布模型研究进展
        1.3.1 常用物种分布模型原理概述及研究进展
        1.3.2 物种分布模型与入侵生物
        1.3.3 物种分布模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马铃薯甲虫种群遗传分析
    2.1 研究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2.1.1 马铃薯甲虫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1.2 主要研究器材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马铃薯甲虫基因组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2.2.2 PCR扩增与检测结果
        2.2.3 种群遗传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结果
        2.3.2 序列对比确认结果
        2.3.3 种群遗传数据分析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甲虫全球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3.1 研究基础数据
        3.1.1 马铃薯甲虫全球分布数据
        3.1.2 全球气候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运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马铃薯甲虫潜在地理分布
        3.2.2 对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的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气候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检测结果
        3.3.2 Maxent模型预测马铃薯甲虫全球潜在地理分布结果
        3.3.3 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甲虫的野生寄主可获得性对其全球扩散的影响
    4.1 研究基础数据
        4.1.1 马铃薯甲虫野生寄主的全球分布数据
        4.1.2 全球气候数据
    4.2 研究方法
        4.2.1 运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马铃薯甲虫野生寄主的潜在地理分布
        4.2.2 对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的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气候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检测结果
        4.3.2 Maxent模型预测马铃薯甲虫全球潜在地理分布结果
        4.3.3 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本研究的创新性
        5.2.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2.3 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防控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白僵菌NDBJJ-BFG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马铃薯甲虫的生防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
    1.2 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控技术
    1.3 虫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4 白僵菌防治马铃薯甲虫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马铃薯甲虫及白星花金龟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马铃薯甲虫及白星花金龟虫生真菌对马铃薯甲虫的致病力及毒力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白僵菌NDBJJ-BFG侵染马铃薯甲虫幼虫的扫描电镜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马铃薯田常用农药对白僵菌NDBJJ-BFG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白僵菌NDBJJ-BFG菌株及其与吡虫啉混用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效评价
    6.1 材料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分区治理马铃薯甲虫疫情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疫区(木垒县)马铃薯甲虫的治理
    1.1 疫情监测
    1.2 铲除自然寄主
    1.3 综合防治
2 非疫区(巴里坤县)马铃薯甲虫的监测及阻截
    2.1 建立马铃薯甲虫疫情监测点
    2.2 定期开展普查
    2.3 设立季节性检疫检查站
    2.4 严格落实非疫区原产地证明
3 关键通道(烟墩检查站)马铃薯甲虫的阻截
    3.1 疫情监测
    3.2 加强烟墩检查站的检疫监管
    3.3 加强对检疫人员的培训
4 因地制宜实施疫情应急处置措施
    4.1 对来自疫区的马铃薯的应急处置
    4.2 来自非疫区的马铃薯的应急处置
    4.3 对未办理非疫区原产地证明和植物检疫证书的外调马铃薯的应急处置
    4.4 对外调茄科类植物及其产品的应急处置
5 小结

四、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印楝素调节斜纹夜蛾不育的作用机制[D]. 孙冉冉.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2]马铃薯甲虫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研究及其RNAi效应初探[D]. 杜晓燕. 塔里木大学, 2018(11)
  • [3]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表皮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对双苯氟脲的转录响应[D]. 王艳威.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马铃薯甲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 闫玲. 农民致富之友, 2017(23)
  • [5]木垒县马铃薯甲虫防控技术[J]. 唐媛. 农村科技, 2017(08)
  • [6]氟苯脲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幼虫表型和几丁质含量的影响[D]. 王静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马铃薯甲虫CncC与Keap1的鉴定及功能分析[D]. 孙强昆.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趋势研究[D]. 王聪.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9]白僵菌NDBJJ-BFG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马铃薯甲虫的生防作用评价[D]. 段玉林.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分区治理马铃薯甲虫疫情的实践探索[J]. 潘俊鹏,殷向东,陈春梅,唐媛,王培,方勇,秦培元,陈洪冰. 中国植保导刊, 2016(11)

标签:;  ;  ;  ;  ;  

马铃薯甲虫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