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方言语法概论

武当方言语法概论

一、武当方言语法之概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1](2020)在《山西方山方言代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本文主要对方山方言代词的基本用法进行全面描写,并探究方山方言中特殊的代词和语法现象,力图在语言接触与融合的过程中,还原方山代词演变的实际,为山西方言代词研究和方言语法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介绍方山县概况,方山方言的音系,概括出方山县境内各方言小片代词的基本特征,并梳理了代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人称代词。本章对方山方言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进行描写,通过全面地描写进一步分析方山方言人称代词不同于普通话的特色,并从语音形式等角度探讨方山方言第三人称代词“乃”与指示代词的关系。第三章,指示代词。本章描写了方山方言指示代词的表现形式与语法功能。着重对方山方言指示代词的“兀-那”混合型二分模式进行分析,得出方山方言远指代词“那”与“这、兀”不同质的结论。第四章,疑问代词。本章将方山方言疑问代词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对方山方言中的非疑问用法进行探讨。着重将方山方言的疑问代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发现方山方言疑问代词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归纳出方山方言疑问代词的特点。

杨涵清[2](2020)在《旅游汉语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体验汉语·旅游篇》和《祝你成功·旅游交际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旅游汉语是一种专门用途汉语,是对外汉语的一个分支。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旅游这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到中国旅游,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优先选择。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更是让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旅游汉语成为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用来沟通的桥梁,它为母语非汉语的外国游客提供便利。旅游汉语的广泛使用使得旅游汉语教材应运而生。目前,刊行的旅游汉语教材种类众多。体验汉语系列教材和祝你成功系列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的资深学者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前者更是被中国国家汉语办公室列为规划教材,深受外国学习者的青睐,被广泛使用。因此,本文选择《体验汉语·旅游篇》和《祝你成功·旅游交际篇》两本旅游汉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编写方面的特点,客观地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面向留学生做了真实可靠的问卷调查。结合比较分析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试图为旅游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可行性建议。文章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国内旅游汉语的研究现状,看出目前的旅游汉语研究还不够完善,研究重点大多是从单一角度宏观定义或者仅限于一本具体教材的分析,未能将宏观和微观综合起来,并且缺少真实的问卷调查,实践性有所欠缺。因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用理论解释范例,用范例印证理论。通过真实的问卷调查将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给旅游汉语编者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正文部分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旅游汉语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突出旅游汉语作为—门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专业汉语,与基础对外汉语相比,具有基础性、专门性、文化性、综合性和国别性的特点,在处理旅游事务和了解异国文化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第二章从微观的角度具体选取了《体验汉语·旅游篇》和《祝你成功·旅游交际篇》两本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教材。同时兼顾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先研究教材是否符合考试大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课程计划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然后,通过具体的会话理论、语言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支撑教材的科学性,最后选取具体范例印证教材的教学法理念,证实教材具有可行性,从多个方面为下文的比较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两本教材文本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比较,具体分为:编写体例、课文内容、词汇情况、语言点、课后练习和文化输入六部分,从量的角度和质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总结其优缺点。第四章面向苏州大学、优言教育机构及Critical Language Scholarship Program的留学生进行有关旅游汉语教材的问卷调查,分析关于两本教材问卷调查结果,分别对两本教材进行综评。通过真实的用户反馈将科学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第五章从宏观定义、微观范例以及真实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法方面对旅游汉语教材提出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对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附录附上相关的表格、问卷。

杜可风[3](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提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刘丽沙[4](2018)在《襄阳方言程度表示法》文中研究指明襄阳方言处于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带,受两种方言的交互影响明显,在程度表示法上有较为特殊之处。本文通过调查、整理、比较、分析等,对襄阳方言程度表示法进行了 一个分类描写,在每一类别之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表示法进行详细描写,集中在语义内涵、句法分布、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几个方面,力争全面描写襄阳方言程度表示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对襄阳方言进行基本介绍,说明了襄阳方言的基本语言系统,并对当前学术界中关于方言程度表示法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针对学界中程度副词和程度补语的研究也做了整理。第二章是从形容词重叠的角度进行描写。确定襄阳方言中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对前人已经有过详细描写的部分,我们就不再重复,集中描写几类前人较少着笔的重叠形式。第三章是从程度副词的角度进行描写。将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相对两类,集中描写与普通话不同的几个。分别从语义内涵、句法功能能、语用意义等角度进行描写。第四章是从程度补语的角度进行描写。首先对汉语中程度补语的界定和分类进行简单介绍,并确定本文所关注的程度补语。其次,对襄阳方言中的程度补语逐个进行描写。第五章是一些其他表示程度的方法,包括语气、重音等。第六章是余论,对文章进行总结,系统归纳襄阳方言的程度表示法,同时指出本文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继续研究的地方。

梁洁[5](2017)在《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醒世姻缘传》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部长篇百回世情巨着,《醒世姻缘传》成书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型的关键时期,它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肩负着白话小说发展中的过渡重任,在白话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或许就文学性而言《醒》难以匹敌四大名着,但《醒》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进行了真实的方言创作,其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口语的基本面貌和社会时代特征。对于研究者来说,无论是借其研究语言,还是研究当时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语料和史料价值,是研究明清语言与社会的富矿。《醒》作为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白话口语小说,在先天上就与社会语言学具有深度的契合性。在社会语言学理论下对《醒》进行专题研究,是符合研究规律的,且学术界对《醒》的研究虽也不短,但至今仍然没有一部专题性《醒》的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本文主要以《醒》的词汇研究为依托,在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研究明清时期的山东方言。本文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对《醒》进行专题性研究,通过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共变来研究当时的语言状况。本文着重分析了以下内容:在绪论部分,本文概述历代学者对《醒》的研究情况,介绍《醒》的作者、版本以及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不足之处,随后介绍本文的研究价值以及研究的方法。正文部分讨论了《醒》在语言上所反映出的时代性、地域性及社会性。首先本文考察《醒》的时代特点,考查了一些具有特定时代感的语言文字避讳案例,以及词汇、语法现象所反映出的时代特色;其次我们从方言词汇、地名词汇、饮食词汇以及服饰词汇等方面,考察了《醒》的地域特色。最后我们从当时的民俗词汇,信仰词汇、谚语及詈语的情况考察了《醒》的社会性。《醒》中的种种语言现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语言应用打开了一扇窗口。接着本文讨论了语言与阶层的共变现象,分析了不同阶层属性的人们在语言应用上的不同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醒》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级分层,然后对具代表性的职官体系进行简要的阶层分析。其次本文讨论了词汇、语法随社会阶层而变异的现象。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词汇、句式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语用上也有明显差异。最后本文分析了导致阶层语言形式的不同步性的变量,在这种不同步性的理论下,讨论了一些《醒》中的阶层语言与标准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在语言与性别变异中,本文研究了《醒》中的语言与性别的共变情况。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分析了什么是语言与性别的共变,然后分析了语言因性别而变异的原因,并以主要女性素姐为例,对典型人物语言进行了解析。其次本文分析了当时整个社会女性的受教育状况,并讨论了多数女性语言运用上的特点。最后本文对与女性密切相关的性别歧视类詈词进行归类分析。在语言与行业关系上,本文考察了《醒》的语言与行业的共变关系。行业常常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应用,行业语言也成为从业者职业身份的“言语标记”。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分析了什么是语言与行业的共变,分析了明清以来的行业用语以及行业分工。然后分析了《醒》中社会行业分工状况,并将之分为行政、工商、宗教、戏曲及科举等五个大类,对《醒》中的行业词汇进行了描绘与勾勒。最后本文考察了《醒》中的语言与称谓的关系。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或别的方面关系,如社会身份、地位、权势、职业和性别等等而得名的称呼语,它与社会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醒》中的各种称谓为研究对象,将《醒》中的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官职称谓、性别称谓以及詈称称谓四个大类。从汉语史的角度分析其得名与流变,并以统计分析的方式确定这些称谓在《醒》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主要形式,最后分析其背后社会文化内涵。总的看来,人们对《醒》的研究还远未达到《红楼梦》、《金瓶梅》等小说的程度,对《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仍然大有可为。本文的研究是跨学科交叉型的,体现汉语史与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结合;材料是历史的,以《醒》为主,并结合其它的明清近代白话小说;视角是的全方位的,既有微观词汇研究,也有宏观语言面貌概述。研究的方法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既有本体的静态描写,也有历时的流变分析。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明清时期特定地域方言面貌,并能给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民俗学等交叉学科以语言实证。

张珍[6](2017)在《郧阳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提出郧阳方言是西南官话鄂北片的代表方言之一,论文主要探讨郧阳方言的词汇系统。郧阳方言因特殊的地缘和历史因素,语言上不仅保留大量晋语特征,且受到周边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影响。目前关于郧阳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对方言词汇缺乏系统的分析。郧阳区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比有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郧阳方言中的附加式构词、重叠式构词和重叠构形、特殊的分音构词方式。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比较法,对郧阳方言的词汇系统进行了客观详细的描写分析。

张力弓[7](2016)在《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文中认为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是电视广告语言中存在的与语言系统旧有成分存在差异的新型语言成分。主要包括:语码转换新质、新词语、借词新质、旧词新用、词类活用新质、超常搭配新质。本文从语用、词汇、句法方面对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对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的影响因素、功能作用、分布情况和结构形式进行了研究。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电视媒介的特性、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丰富的语言材料等因素为语言新质要素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是电视广告的目的和性质决定其语言需要考虑交际语境、受众心理、时间限制、以及电视媒介声画二维的呈现方式的影响,并作出适应性的变化。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电视广告的目的和性质服务的,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它们承担着增强广告表达效果,体现广告定位,配合电视画面吸引、筛选和说服广告受众,节省广告时间和调节广告信息量等功能。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分布在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语言层次。普通话与方言、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是广告语言在语用层次的新质要素。词汇方面的新质要素最丰富和活跃。电视广告不仅吸收通用的新词语,而且利用已有的语言成分加工制造出一大批新的词语,还吸收和改造旧词、外语和方言词汇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情感。句法方面的新质主要有词类活用新质和超常搭配新质。电视广告中的词类活用类型远多于古汉语常用的词类活用。名词用如形容词,动词用如形容词,动词用如名词,动词的其他活用,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区别词用如性质形容词,以及数量短语、副词、外语借形词的词类活用等,都属于电视广告中出现的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新质。

邓天玉[8](2013)在《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文中提出本博士学位论文《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邢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系列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精细阅评,从而达到总结和阐释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目的。笔者选择这一论题的原因有三:第一,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邢先生已发表489篇文章,其中《中国语文》29篇,《光明日报》19篇:主编、参着与独着了51本书,其中个人独着21本。3本独着《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已分别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邢先生文章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笔者学力及能力有限,所以只选取了邢先生研究领域里的一个侧面——国学视角,进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式的研究。第二,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国学视角语法文章,都是邢先生70岁以后研究相当成熟的代表之作。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了语法学,有的直接与语法结合,有的涉及得少些,但都与语法相关。通过对这些“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国学语法小文章的深入阐释,可以破译和发现邢先生是如何将国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第三,笔者通过对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和3篇不在国学版上发表但与国学紧密相关的语法文章的精细体察,发现:邢先生这些文章的构架都是由三大思想维度来支撑的,即邢先生的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下编和附注三大部分。上编是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对邢先生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解读和阐释。笔者的每篇评论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一个“突出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将邢先生的特色阐释得比较全面,从而发掘出邢先生做研究的奥秘。具体从小句审解、用词辨察、结构组配、特异说法等四个方面展开:(一)小句审解:主要对《“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漫话“有所不为”》和《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小句“人定胜天”、“有所不为”、“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进行研究分析时,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人定胜天”侧重于古今辩证思维的审解;“有所不为”侧重于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侧重于对语言应用的指导。(二)用词辨察:主要对《“救火”一词说古道今》、《说广数》、《“诞辰”古今演化辨察》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词“救火”、“四”、“八”、“诞辰”进行研究传授时,传授的方式各不相同,对“救火”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充分设问的引导;对广数“四”和“八”,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数字文化的讲解;对“诞辰”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传授艺术的锤炼。(三)结构组配:主要对《“X以上”纵横谈》、《“十来年”义辨》、《“生”、“死”与“前”的组合》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结构“X以上”、“十来年”、“生前”、“死前”进行研究挖掘时,挖掘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结构“X以上”,挖掘的方法是探讨、发掘和思索;对结构“十来年”挖掘的方法是不懈地追踪;对结构“生前”、“死前”挖掘的方法是表里值小三角。(四)特异说法:主要是对《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的普方古检视》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特异说法“一+名”、“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进行研究验察时,验察的角度各不相同,对特异说法“一+名”,验察的角度侧重于语法格式的文化视角;对特异说法“先生”与女性学人,验察的角度延伸到了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效果、应用实践等多个视野;对特异说法“起去”,验察的角度侧重于普方古大三角的视角。下编是在上编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三维理论。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国学理论和传授学理论,对邢先生的三维学术思想进行细化。在进行阐释细化的过程中,笔者又列举了邢先生的大量研究实例,进行事实论证,力求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具体从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一)邢先生的语法思想:笔者通过对邢先生研究历程的深入考察,总括出了邢先生的七大语法理论,如“小句中枢说”、“句管控”、“两个三角”、“三个充分”、“动词核心名词赋格”、“语表趋简语义兼容”、“词性判定法”等。(二)邢先生的国学思想:笔者通过对上编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的精细评说,以及对下编直接反映邢先生国学思想的3篇重要文章《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国学”与“新国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邢先生具有“儒道合一”的国学思想。其儒家思想表现为:天下情怀和力行意识;其道家思想表现为:人法自然和逆向思维。(三)邢先生的传授学思想:笔者选取了邢先生经典的教育语录“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和“亦师亦友志在高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的这四条语录,在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因此,这四条语录可以堪称为现代经典教育观,值得大力推介。《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附注是笔者在三年攻博期间,围绕邢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发表地个人拙见。尽管笔者功力肤浅,但钻劲较足,10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探讨、追踪、验察邢先生的为人为文,尽力使得上下编关于邢先生学术思想的阐释更为准确,更为丰满。如果说上编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引领,那么,下编则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细化。如果说上下编是研究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话,那么,附注则是研究邢先生的学术人生。本博士学位论文将学术思想和学术人生结合研究,力求达到“知人论世”、“文人合一”的境界。写作本文,基于一个朴素的追求:中国要跟世界接轨,要在与世界对话过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语言学研究也必须重视总结自己的东西,更好地认识自己。

赵天改[9](2011)在《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文中研究表明从空间上看,以往研究成果对河南文化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化史的研究,注重文化现象在时间上的变迁,但是对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关注度不够。从时间上看,前人所研究问题多集中在河南具有都城或者陪都地位的汉唐北宋时期,对于河南文化地位衰落以后的明清民国时期这一时段研究比较薄弱。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来看,尚无前人对河南区域文化地理进行多个文化因子的系统整体研究。笔者从历史地理学专业视角出发,对于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重点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空间问题。重点研究河南文化的省域特征和省内区域差异。这一点,主要通过对具体文化因子的时空演变过程的研究来展示。在研究河南省内对文化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指标意义的风俗、方言、地方戏、民间信仰等文化因子历史时期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划出六个综合文化区,即河北文化区、陕州文化区、西府文化区、南阳文化区、豫东黄河文化区和豫南楚文化区。其二是时间问题。主要研究明代以来河南文化地位衰落的原因。这是以往学者不曾深入论述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代用指标间接分析法研究了现代河南方言研究领域长期忽略的闽语方言岛的分布问题。蝗神薄太后信仰由于历史悠久,连明清人都不清楚其信仰开始时间。笔者采用时间序列逆推法,用可信的最近的明清时期的资料一步一步向前逆推,终于推理出了薄太后信仰开始的东汉时代。虽然,研究的结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然而在现有资料稀缺的条件下,丰富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文结论部分探讨了三个问题。其一是明代以来河南文化地位衰落的原因。对今天河南省的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二,提出明代以来虽然河南儒学文化衰落了,然而民间信仰文化和戏剧文化却取得了大发展,认为明代以来河南戏剧文化的发达是河南民间信仰发达的催生结果之一。其三,探讨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机制,指出文化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就是区域文化的分异。这是既往多部历史文化地理专着不曾注意的问题,推动了历史文化地理理论的发展。

李艳[10](2011)在《山西省方山县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方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多数学者认为,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法上,因此方言研究也主要侧重于语音、语法方面。而词汇研究常常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正是从这一着眼点出发,对山西省方山县的方言词汇进行了一次较深入较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期弥补这一研究空缺。本文主要采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描写的方法,通过与民族共同语的平面对比,全面系统地分析方山方言词汇的主要特点及演变规律。此外,还列举了部分方言民俗词汇,以揭示方言词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章。文前文后各有一个绪论和结语。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作用。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山西方言以及方山县方言的研究概况;方山县的地理、人口、辖区、历史沿革等概况;方山方言的归属、内部分区以及主要特点,以期读者对方山方言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了解,为全文的开展打下基础。第二章从共时的角度对方山方言词汇特点进行了描写分析,主要着眼于词形、语义、语法三方面,从中总结出方山方言词汇的一些独有特征。第三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方山方言词汇的词源特点,揭示了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规律。第四章主要对一些方言民俗词汇进行了例释,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儿童游戏等方面,并附图加以说明。同时列举了部分方言谣谚。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方山方言词汇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内蕴。结语主要是对本文各章节的总结,以及本文的不足与缺陷,还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前景展望。本文立足于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基于客观的语言事实,希望能对方言词汇研究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武当方言语法之概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当方言语法之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方山方言代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方山县概况
        1.1.1 方山县地理人口概况
        1.1.2 方山方言概况
    1.2 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1.2.1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概况
        1.2.2 山西方言代词研究概况
        1.2.3 方山方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方山方言的人称代词
    2.1 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
    2.2 主宾语位置上的三身代词
        2.2.1 三身代词的单数形式
        2.2.2 三身代词的复数形式
    2.3 领属位置上的三身代词
        2.3.1 第一人称代词
        2.3.2 第二人称代词
        2.3.3 第三人称代词
        2.3.4 复数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意义
    2.4 其他人称代词的表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2.4.1 反身代词
        2.4.2 他称代词
    2.5 第三人称代词单数“乃”与指示代词的关系
第三章 方山方言的指示代词
    3.1 基本读音形式
    3.2 具体表现形式
    3.3 表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3.3.1 指代人、物
        3.3.2 指代处所、方位
        3.3.3 指代时间
        3.3.4 指代方式
        3.3.5 指代程度
        3.3.6 指代数量
    3.4 方山方言指示代词混合型二分模式的分析
第四章 方山方言的疑问代词
    4.1 表现形式
    4.2 表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4.2.1 问人的疑问代词
        4.2.2 问物的疑问代词
        4.2.3 问处所、方位的疑问代词
        4.2.4 问时间的疑问代词
        4.2.5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
        4.2.6 问性状的疑问代词
        4.2.7 问行为的疑问代词
        4.2.8 问原因的疑问代词
        4.2.9 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4.2.10 指别的疑问代词
    4.3 非疑问用法
        4.3.1 反诘
        4.3.2 任指
        4.3.3 虚指
    4.4 疑问代词与普通话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旅游汉语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体验汉语·旅游篇》和《祝你成功·旅游交际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旅游汉语的概说
    第二节 旅游汉语的特征
    第三节 旅游汉语的作用
    第四节 旅游汉语的作用
第二章 两本教材的编写依据
    第一节 两本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第二节 两本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两本教材编写的教学法依据
第三章 两本教材编写项目比较
    第一节 编写体例分析
    第二节 课文内容分析
    第三节 词汇情况分析
    第四节 语言点分析
    第五节 课后练习分析
    第六节 文化输入分析
第四章 两本教材的问卷调查与综评
    第一节 旅游汉语教材的问卷调查
    第二节 两本教材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旅游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节 当下旅游汉语教材编写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节 文本教材的编写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关于旅游汉语教材调查问卷
附录Ⅱ 《体验汉语?旅游篇》与《祝你成功?旅游交际篇》话题内容
致谢

(3)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襄阳方言程度表示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襄阳及襄阳方言概况
        0.1.1 襄阳市概况
        0.1.2 襄阳及周边相关方言的研究概况
    0.2 程度表示法研究现状
        0.2.1 程度表示法的研究综述
        0.2.2 程度副词研究综述
        0.2.3 程度补语研究综述
    0.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0.4 方言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0.5 襄阳方言音系概况
        0.5.1 襄阳方言的声母系统
        0.5.2 襄阳方言的韵母系统
        0.5.3 襄阳方言的声调系统
1 形容词重叠
    1.1 重叠形式的确定
    1.2 襄阳方言中的重叠形式
        1.2.1 Aa(儿)式
        1.2.2 ABb(儿)式
        1.2.3 Abb(儿)式
        1.2.4 BAa(儿)式
        1.2.5 Aa(儿)B式
        1.2.6 AaBb式
        1.2.7 ABab式
        1.2.8 其他形式
    1.3 余论
    1.4 小结
2 程度副词
    2.1 程度副词的基本概况
    2.2 统
    2.3 多
    2.4 可
    2.5 较起儿
    2.6 更半儿
    2.7 越半儿
    2.8 程度副词的连用
    2.9 小结
3 程度补语
    3.1 程度补语的分类
    3.2 襄阳方言中的程度补语
    3.3 很
    3.4 慌
    3.5 淤
    3.6 多
    3.7 没得门儿
    3.8 跟(个)啥(子/儿)
    3.9 小结
4 其他辅助手段表示程度
    4.1 语气
    4.2 重音
    4.3 特殊结构
5 余论
    5.1 基本结论
    5.2 论文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醒世姻缘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研究
        1.2.2 《醒世姻缘传》的版本研究
        1.2.3 《醒世姻缘传》的语言研究
    1.3 《醒世姻缘传》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语料说明
第二章 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清社会的语言生活
    2.1 《醒世姻缘传》语言的时代性
        2.1.1 从语言文字避讳看作品的时代性
        2.1.2 从词汇的潜与显看作品的时代性
        2.1.3 从语法看作品的时代性
    2.2 《醒世姻缘传》语言的地域性
        2.2.1 方言类词汇的地域性
        2.2.2 地名类词汇的地域性
        2.2.3 饮食类词汇的地域性
        2.2.4 服饰类词汇的地域性
    2.3 《醒世姻缘传》语言的社会性
        2.3.1 从民俗词汇看作品的社会性
        2.3.2 从信仰词汇看作品的社会性
        2.3.3 从节气词汇看作品的社会性
        2.3.4 从俗语詈语看作品的社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醒世姻缘传》看语言应用的阶层变异
    3.1 明清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层
        3.1.1 《醒世姻缘传》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态度
        3.1.2 《醒世姻缘传》中的社会阶级分层
        3.1.3 《醒世姻缘传》的职官体系
    3.2 社会阶层与词汇、语法的变异
        3.2.1 阶层差异与词汇的选择
        3.2.2 阶层差异与句法、语用的变异
    3.3 阶层与语言的不同步性
        3.3.1 不同步性概说
        3.3.2 《醒世姻缘传》中的不同步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醒世姻缘传》看语言应用的性别变异
    4.1 语言的性别变异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1.1 语言的性别变异概说
        4.1.2 语言性别变异的原因
        4.1.3 女性语言变异例析
    4.2 女性语言变异与詈词性别歧视
        4.2.1 女性语言的变异
        4.2.2 詈语与性别歧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醒世姻缘传》看行业语言应用
    5.1 明清社会的行业用语
        5.1.1 行业语言概说
        5.1.2 明清以来的行业用语
        5.1.3 《醒世姻缘传》与天下百工
    5.2 《醒世姻缘传》的行业词汇
        5.2.1 行政司法词汇
        5.2.2 工商行业词汇
        5.2.3 宗教信仰词汇
        5.2.4 戏曲行业词汇
        5.2.5 科举教育词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醒世姻缘传》看称谓词汇的社会性
    6.1 亲属称谓
        6.1.1《醒世姻缘传》的称谓概说
        6.1.2 亲属称谓与势位
    6.2 表敬称谓
        6.2.1 与职业有关的尊称
        6.2.2 与官职有关的尊谓
        6.2.3 与势位有关的尊称
    6.3 詈称称谓
        6.3.1 与性别有关的詈称
        6.3.2 与动物相关的詈称
        6.3.3 与身份有关的詈称
        6.3.4 与妖魔鬼怪相关的詈称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6)郧阳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郧阳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郧阳区方言词汇研究现状
        一、郧阳区方言研究状况
        二、与郧阳区方言相关的其他县区方言的词汇研究状况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郧阳区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单字声调
        四、方言调查合作人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郧阳方言的附加式构词(上)
    第一节 前缀
        一、前缀“日”
        二、前缀“鬼”
        三、前缀“老”
        四、前缀“忽”
        五、前缀“骨”
        六、前缀“卜”
    第二节 中缀
        一、中缀“不”
        二、中缀“骨”
    第三节 后缀
        一、后缀“娃”、“头”等
        二、后缀“达”、“喳”
        三、后缀“实”、“泛”
        四、后缀“乎”、“巴”等
第二章 郧阳方言的附加式构词(下)
    第一节 词缀“圪”
        一、前缀“圪”
        二、中缀“圪”
    第二节 词缀“子”
        一、“子”附在体词性语素后
        二、“子”附在谓词性语素后
    第三节 词缀“儿”
        一、郧阳方言的儿化词系统
        二、其他儿化现象
        三、词缀“子”和“儿”的比较
第三章 郧阳方言的重叠
    第一节 构词重叠
        一、重叠式名词
        二、重叠式形容词
    第二节 构形重叠
        一、名词重叠
        二、动词重叠
        三、形容词重叠
        四、量词重叠
        五、代词重叠
        六、副词重叠
        七、拟声词重叠
        八、各类短语的重叠
第四章 郧阳方言中的分音词
    第一节 分音词概说
    第二节 郧阳方言中的分音词
        一、郧阳方言中的分音词词表
    第三节 郧阳方言分音词的特点
        一、郧阳方言分音词的语音特征
        二、郧阳方言分音词的语义特征
        三、郧阳方言分音词的语法特征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郧阳方言词汇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1.1.1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概况
        1.1.2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语料来源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电视广告语言概述
    2.1 电视广告语言的内涵
    2.2 电视广告语言的构成
        2.2.1 语言系统维度——根据语言系统构成要素的划分
        2.2.2 电视媒体维度——根据电视媒体特性的划分
        2.2.3 广告文本维度——根据广告文本构成要素的划分
        2.2.4 三个维度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3章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概述
    3.1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类型
        3.1.1 通用型新质要素
        3.1.2 专用型新质要素
    3.2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成因
        3.2.1 电视广告外部因素
        3.2.2 电视广告内部因素
    3.3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的作用
        3.3.1 提升广告审美价值
        3.3.2 便于认知和记忆
        3.3.3 压缩广告信息量
        3.3.4 更准确定位广告受众
第4章 电视广告语言中的语码转换
    4.1 普通话与方言的语码转换
        4.1.1 普通话和一种方言语码转换
        4.1.2 普通话和多种方言语码转换
        4.1.3 方言对普通话的语码干扰
    4.2 普通话和外语的语码转换
        4.2.1 外语字母词
        4.2.2 外语单词和惯用语
        4.2.3 外语句子或段落
    4.3 电视广告中语码转换的成因
        4.3.1 主观因素
        4.3.2 客观因素
    4.4 电视广告中语码转换的功能
        4.4.1 经验功能
        4.4.2 人际功能
        4.4.3 语篇功能
第5章 电视广告的词汇新质
    5.1 电视广告词汇新质概述
        5.1.1 电视广告新词语界定
        5.1.2 电视广告通用新词语的使用特性
        5.1.3 电视广告自用新词语的使用特性
    5.2 电视广告词汇新质的形成途径
        5.2.1 新造词语
        5.2.2 旧词新用
        5.2.3 外语借词
    5.3 电视广告词汇新质的结构
        5.3.1 单纯词结构
        5.3.2 合成词结构
    5.4 词汇的谐音用法
        5.4.1 谐音双关
        5.4.2 谐音仿词
        5.4.3 谐音反复
        5.4.4 谐音析词
        5.4.5 外语谐音
        5.4.6 数字谐音
    5.5 电视广告新词词群
        5.5.1 类词缀词群
        5.5.2 同义词群
        5.5.3 新词词群的特性
第6章 电视广告的句法新质
    6.1 电视广告的句法特点
    6.2 词类活用新质
        6.2.1 名词的活用
        6.2.2 动词的活用
        6.2.3 形容词的活用
        6.2.4 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
        6.2.5 区别词的活用
        6.2.6 其他词类活用
    6.3 超常搭配新质
        6.3.1 不及物动词接宾语
        6.3.2 修饰语后置新质
        6.3.3 重叠式的新搭配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上编
    第一章 关于小句审解
        1.1 评说《“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的辩证思维
        1.1.1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
        1.1.2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
        1.1.3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
        1.1.4 古义与今义的辩证
        1.1.5 个体与整体的辩证
        1.2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1.2.1 比较语言事实的典型程度
        1.2.2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里含义
        1.2.3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表形式
        1.2.4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用价值
        1.2.5 比较语言事实的思想内涵
        1.3 评说《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对语言应用的指导
        1.3.1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语言理论的探究
        1.3.2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现实应用的指导
        1.3.3 推及到所有“世代沿袭名言”现实应用的指导
        1.3.4 笔者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误用原因的语言学解析
    第二章 关于用词辨察
        2.1 评说《“救火”一词说古道今》的设问魅力
        2.1.1 在设问中充分观察
        2.1.2 在设问中充分描写
        2.1.3 在设问中充分解释
        2.1.4 充分设问的价值
        2.2 评说《说广数》的数字文化
        2.2.1 辨察数字的文化现象
        2.2.2 考察数字的文化价值
        2.2.3 丰富数字的文化理论
        2.3 评说《“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的传授艺术
        2.3.1 国学传授的真与美
        2.3.2 国学传授的情与理
        2.3.3 国学传授的小与大
        2.3.4 笔者对“诞辰”一词的思考
    第三章 关于结构组配
        3.1 评说《“X以上”纵横谈》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发掘和思索
        3.1.1 在逻辑中探讨问题
        3.1.2 在探讨中发掘问题
        3.1.3 在发掘中思索问题
        3.1.4 在思索中追踪问题
        3.2 评说《“十来年”义辨》的追踪信念
        3.2.1 对概数“来”字语形结构的追踪
        3.2.2 对概数“来”字语义蕴涵的追踪
        3.2.3 对概数助词“来”形义辩证的追踪信念
        3.3 评说《“生、死”与“前”的组合》的小三角研究
        3.3.1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表形式研究
        3.3.2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里意义研究
        3.3.3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用价值研究
        3.3.4 良好文品 贯穿始终
        3.3.5 笔者对反义语素同义词的思考
    第四章 关于特异说法
        4.1 评说《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的语法格式文化
        4.1.1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渊源
        4.1.2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内涵
        4.1.3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价值
        4.1.4 发掘方言现象传承中华文化
        4.1.5 笔者对“一+名”语法格式的思考
        4.2 评说《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中的多角度研究
        4.2.1 对“先生”一词的内涵研究
        4.2.2 对“先生”一词与女性的关系研究
        4.2.3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理论探究
        4.2.4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实践建议
        4.2.5 笔者对“先生”一词的思考
        4.3 评说《“起去”的普方古检视》的研究程序
        4.3.1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4.3.2 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4.3.3 用理论解释自己的观点
        4.3.4 用务实说出自己的疑问
        4.3.5 笔者对“起去”一词的思考
        4.3.6 笔者的启示:学术的进步源于否定
下编
    第一章 邢福义的语法思想
        1.1 邢福义的研究历程
        1.1.1 练步期(19561965年)
        1.1.2 求悟期(1966年—1989年)
        1.1.3 寻己期(1990—今)
        1.2 邢福义的语法理论
        1.2.1 “小句中枢说”
        1.2.2 “句管控”
        1.2.3 “两个三角”
        1.2.4 “三个充分”
        1.2.5 “动词核心名词赋格”
        1.2.6 “语表趋简语义兼容”
        1.2.7 “词性判定法”
    第二章 邢福义的国学思想
        2.1 邢福义“儒道合一”的思想
        2.1.1 邢福义的儒家思想
        2.1.2 邢福义的道家思想
        2.2 评说《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对语言研究未来的展望
        2.2.1 语言研究的现状
        2.2.2 语言研究的未来
        2.3 说《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对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探究
        2.3.1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理论探究
        2.2.2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实践印证
        2.4 评说《“国学”与“新国学”》对当今国学的预测
        2.4.1 探讨“当今国学”丰富的内涵
        2.4.2 思索“当今国学”产生的背景
        2.4.3 发掘“当今国学”发展的道路
        2.4.4 肯定“当今国学”传播的平台
        2.4.5 笔者对“当今国学”的思考
    第三章 邢福义的传授学思想
        3.1 治学之道学风先导
        3.1.1 倡导“务实学风”
        3.1.2 主张“反省自己”
        3.1.3 重视“引导后辈”
        3.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3.2.1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阐释
        3.2.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践行
        3.2.3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影响
        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
        3.3.1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阐释
        3.3.2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源于中西方
        3.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践行
        3.4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
        3.4.1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阐释
        3.4.2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践行
参考文献
附注
国学研究与传授学
评说《“国学”和“新国学”》一文对“当今国学”的关注
邢福义:看透方块字的奥妙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吕叔湘慧眼识后辈
    邢福义的老顽童启示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
    一部“新而不难,全而不杂”的好教材
    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学教材
    《从“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看语言的规范问题
后记

(9)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回顾
        一、概念的厘清
        二、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回顾
        三、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过程中打算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篇章结构
第二章 明代以来河南风俗地理
    第一节 明代以来河南婚俗地理
        一、明代以来河南婚俗的省域特征
        二、明代以来河南婚俗的区域差异
        三、民国时期传统礼制婚与现代文明婚的进退
    第二节 明代以来河南的丧葬习俗
        一、河南丧葬习俗的省域特征
        二、丧葬习俗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河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
        一、河北岁时风俗区
        二、豫西岁时风俗区
        三、南阳岁时风俗区
        四、豫东岁时风俗区
        五、豫南岁时风俗区
第三章 河南方言地理
    第一节 现代河南方言的分布及前人研究
    第二节 河南方言的省域特征
        一、语言简洁
        二、语言刚直滞涩
        三、河南各地方言语音称谓差别大
        四、明代他省以中州语音为正
        五、方言北方特征明显
    第三节 河南晋语区
        一、河南晋语区区别于山西晋语区的特点
        二、河南晋语区的内部分片
    第四节 中原官话区
        一、中原官话河北片
        二、中原官话汾河片
        三、中原官话洛嵩片
        四、中原官话南阳片
        五、中原官话郑开片
        六、中原官话许陈片
        七、中原官话归德片
    第五节 江淮官话区和西南官话区
        一、江淮官话区
        二、西南官话区
    第六节 闽语方言岛的形成与分布
        一、河南闽语方言岛出现的原因
        二、闽语方言岛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河南地方戏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明代以来河南地方戏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明代河南地方戏曲文化发达的原因
        一、宋元以来,河南发达的戏曲文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初河南在全国较高政治地位的吸引
        三、明代河南诸多藩王王府的推动
        四、明代皇宫演戏传统引领了上层社会宴会演剧的风尚
    第三节 清代地方戏的分布格局
        一、豫北区
        二、三门峡蒲剧区
        三、豫剧西府调区
        四、豫剧祥符调区
        五、豫剧豫东调区
        六、豫剧沙河调区
        七、宛梆流行区
        八、豫南皮影戏花鼓戏区
    第四节 豫剧的形成及其地域传播
        一、豫剧形成的源与流的再思考
        二、豫剧的地域传播过程
        四、豫剧地域传播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明代以来河南民间信仰的特征及区域差异
    第一节 河南的人祖信仰
        一、远古人祖信仰发达
        二、河南人祖信仰发达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河南的多神合祀突出
    第三节 河南水神信仰的分布和变迁
        一、龙神信仰突出
        二、河南水神信仰的区域差异
    第四节 河南蝗神信仰的的分布演变
        一、八蜡神信仰的分布与演变
        二、百虫将军伯益信仰的分布
        三、蝗神商高宗信仰的分布
        四、蝗神薄太后信仰的分布
        五、蝗神卓茂信仰的分布
        六、蝗神刘猛将军信仰的传入
        七、蝗神金姑娘娘信仰的传入和分布
    第五节 河南火神信仰的区域差异
        一、河南的火神信仰的省域特征
        二、河南火神信仰的区域差异
    第六节 明代以来河南朝山进香的区域差异
        一、河北区
        二、豫西陕州属区
        三、河南府属区
        四、南阳府属区
        五、豫东地区
        六、豫南地区
        七、小结
    第七节 河南民间信仰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二、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三、移民的影响
        四、商人等流动人口的影响
        五、政府对民间信仰的推动
第六章 河南综合文化区的形成
    第一节 河北文化区
    第二节 陕州文化区
    第三节 西府文化区
    第四节 南阳文化区
    第五节 豫东黄河文化区
    第六节 豫南楚文化区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河南文化地位衰落的原因
        一、宋代以来河南交通主要是漕运地位的衰落
        二、重农抑商思想的禁锢和强化
        三、兵燹灾荒连绵不断,地方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
        四、河南政治优势地位的失去
    第二节 明代以来是河南民间信仰文化和戏剧文化的大发展期
    第三节 文化与环境的互动机制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机制
        二、文化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就是区域文化的分异
参考文献
后记

(10)山西省方山县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山西省方言研究概况
        一、国内关于山西方言的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
        二、国外关于山西方言的研究
    第二节 方山县方言概况及其主要特点
        一、方言归属及内部分区
        二、语音特点
        三、词汇特点
        四、语法特点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比较法
        三、列举法
        四、其它方法
第二章 方山方言词汇特点
    第一节 词形特点
        一、音节数量
        二、构词语素
        三、造词方式
    第二节 语义特点
        一、词汇意义
        二、语法意义
        三、色彩意义
    第三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二、疑问代词
        三、指示代词
第三章 方山方言词源特点
    第一节 承传词
    第二节 变异词
    第三节 创新词
    第四节 借用词
第四章 方山方言民俗词汇
    第一节 服饰穿戴词语
        一、服饰类型词语
        二.为幼儿祈福词语
    第二节 饮食词语
        一.面食类
        二.杂粮类
        三.土豆类
    第三节 住宅类型词语
    第四节 婚嫁词语与其它喜庆日词语
        一、婚姻类型词语
        二、议婚词语
        三、订婚词语
        四、备婚词语
        五、迎亲词语
        六、婚礼词语
        七、其它喜庆日词语
    第五节 丧葬词语与禁忌俗语
        一、丧葬类型词语
        二、丧葬程序词语
        三、禁忌俗语
    第六节 岁时节令词语(农历)与节气农事谚语
    第七节 儿童游戏词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武当方言语法之概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方山方言代词研究[D]. 李萍. 山西大学, 2020(12)
  • [2]旅游汉语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体验汉语·旅游篇》和《祝你成功·旅游交际篇》为例[D]. 杨涵清. 苏州大学, 2020(03)
  • [3]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襄阳方言程度表示法[D]. 刘丽沙.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醒世姻缘传》研究[D]. 梁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郧阳方言词汇研究[D]. 张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7]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D]. 张力弓. 山东大学, 2016(02)
  • [8]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D]. 邓天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4)
  • [9]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D]. 赵天改. 复旦大学, 2011(08)
  • [10]山西省方山县方言词汇研究[D]. 李艳. 广西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武当方言语法概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