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三改”

论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三改”

一、谈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三个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周淑红[1](2017)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起点,承载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这个基础不仅是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有责任给学生发展施以明亮的底色。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其任务也不仅仅局限于传授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发展人的思维、培养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像数学一样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发挥如此强大的作用,而面对刚刚步入数学大门,思维尚处于懵懂状态的小学生,如何教会他们数学地思考,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必然有着区别于其他学段学生培养方式的独特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曾经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热闹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本真的现象,这引起了数学教育者的重视和轰轰烈烈的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起到风向标的作用,让一线教师看到了数学本质的回归。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报告推出后,有关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讨论方兴未艾。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怎样的尺度才能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实现了数学启迪思维、提升素养培养人的作用?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为此,将本研究问题确定为基于探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建构模型的基础之上的有效培养策略的寻求,故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入小学追踪课堂教学、开展调查研究,采用田野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本研究结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顺应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重在教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小学数学“有趣有思考”的教学主张,倡导自然教育。具体如下:本研究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对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的研究成果,对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献不足现状做简要原因分析。文献综述梳理了既有研究成果,明确了本研究的方向。第三章: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首先建立在生理学理论上,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学生思维培养可行的物质基础;心理学研究指出612岁期间(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处于重要转折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本研究的重要心理学支撑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学生思维与核心素养培养应顺其自然,西方自苏格拉底起的自然教育理论对本研究有很大启发;由于数学教育的特殊性,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数学”教育理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具体指导价值。第四章:素养建构。在第三章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探讨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内涵,并构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从生成到表征的完整模型。第五章:存在问题。为清晰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在大量听课基础上,结合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指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教学策略。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核心素养建构理论基础上,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全面思维、活动体验、感悟思想、应用强化、整体教学不同角度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提出了顺其自然的“三不原则”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阅读——教提问——教探究——教表达——教总结”的“RQSES”五步训练法,倡导“有趣有思考”的数学教学。最后是本研究结论与反思。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构理论再次回顾整理,反思“有趣有思考”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时应思考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做展望。

孟琪[2](2015)在《运用“两学案”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式的掌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才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根本。我们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时间和充分的空间去发展,帮助学生体验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过程。基本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培养初中生数学预习、自学能力的基本策略和有效教学模式——运用“两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我们的实践研究分为3各阶段:初始阶段,时间为2014年9月初至10月初,授课内容为第一章《有理数》。主要确定该模式的基本环节和框架。过渡阶段,时间为2014年10月中旬至11月末,授课内容为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和第三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修改该教学模式,不断优化细节。逐步完善阶段,时间为2014年12月初至2015年1月末,授课内容为第四章《分式》、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和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把“两学案”教学模式做的更完善。通过对课堂跟踪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运用“两学案”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改善学生自学方法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有较好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对运用“两学案”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与结论。第四章从预习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完成情况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运用“两学案”教学模式的一个实践案例。第五章对“两学案”教学的模式进行评价与反思。

李丹杨[3](2013)在《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交给学习者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数学。数学学习的任务也不只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习者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因此研究数学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就此项研究来说,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为:扩展研究的切入角度,丰富研究的手段,充实数学自主学习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意义为:分析自主学习教学的困惑,重塑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项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方法,以昆明市第二中学为例,进行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并辅之以质与量的研究。在量的方面的研究为:在昆明市第二中学不同教龄的男女教师间,开展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两项调查,对该校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和教师促进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的总体状况;对数学教师自主教学现状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了解该校数学教师自主教学观及教学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在质的方面的研究为:在昆明市第二中学进行课堂观察,参与教师备课、教研活动等教学活动,提取课堂样本,利用听课量表等工具对该校进行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组织与策略分析。经过研究的发现,在此模式下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较快,其数学的课堂气氛与传统课堂相比更为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得以增强,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杨华[4](201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属于时代进步的必然需求,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小学属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单是要积极拓宽学生的一般思维,关键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勇于突破原有思维的限制,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

张东[5](201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得到健康合理的引导,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对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数学教师改变其传统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不管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自身成长的角度,数学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学科的教师由于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以及所教授学科教学思想的不同,其专业素养的发展也应该加以区别。但当前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更多的是无分类的、笼统的集中模式,没有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为教师制定专门性的发展规划,不能引导教师进行深入探索,无法形成明确的学科观,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其专业素养的发展不尽人意。为此,本文选取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三所初中的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梳理了教育信息化和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数学教师对其专业素养发展状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基于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探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促进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结构进行了阐述,探讨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理论、模式、途径以及当今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确立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对西安市长安区三所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状况的调查,了解其专业素养发展的现状,并分析调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基于调查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状况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标准,力图从原则、建议以及技术支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以促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发展;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本论文进行了总体阐述。实地调查的结论如下:(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与学生沟通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关新课改和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观念与现有教学模式的冲突;自我发展认识的不足等。(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在过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自觉主动性;缺乏专业指导;缺少创新精神;后续支持不足;内容与实际需要脱离;可供学习资料不足;信息技术资源利用率低等。(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在考核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理,不够人性化,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影响教学质量;缺乏对教育教学具体过程的研究和思考,不利于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方法单一,不能对全体教师形成激励作用等。

王苹,吴海燕[6](2008)在《论高等数学教育和初等数学教育的互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高等数学教育和初等数学教育现状分析研究,阐述了加强两者互动的必要性,并给出实施两者互动的几点建议。

梁俊[7](2008)在《数学名着的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数学发展历史的载体,数学名着对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数学名着和数学教育,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名着的教育价值及如何体现进行探讨和研究。首先,以中外经典的数学名着为例,分析它们的特点,简要介绍它们在数学史及数学教育方面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探讨阅读数学名着对教师的作用,以及如何阅读数学名着。其次,文章针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从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学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见解。并以典型的数学名着为例就关于数学名着对数学教育思想、学生素质教育、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和教师素质,以及科学人文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阐述数学名着与数学教育的互动关系,强调数学名着对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些工作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数学名着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发挥数学名着的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数学名着的教育价值应体现于教材和教学之中。论文对数学课程的改革和重建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期望对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同时,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本文以玻利亚“怎样解题”表以及《九章算术》中所体现的算法化思想和一些古算题为例,通过收集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将数学名着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由此探讨数学名着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指出数学名着对数学教学不仅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运用数学名着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变得自然而有趣,既育人育智又助教助学。将数学名着融入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福顺[8](2008)在《促进高中生数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理解一个概念,我们简称为“概念理解”。在本文中出现的“概念理解”,均指的是数学概念的数学理解。通过对学生和数学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家都对“学习数学概念重在理解”表示认同,因此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便显得十分重要。促进学生概念理解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但必须在教学中才能得以体现,而教学需要进行设计,本文便是立足于教学设计,希望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本文第1章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认识数学概念的理解,它的含义是什么。为此,先分别讨论了数学概念的含义以及数学理解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概念理解进行阐述。第2章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回顾,从一般的教学设计和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的概述出发,针对性的探讨了概念的设计。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第3章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提出了几个原则,并从理论上对设计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第4章用调查和案倒来进一步说明通过有效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最后(第5章)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数学概念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要建立恰当的心理表征,从实际教学和操作性来说,是指要把握好数学概念的本质,即它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教学设计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应进一步完善: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践应用、关注前沿热点、强化师资培训。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促进高中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应首先注意三个转变:数学观的转变、学生观的转变、教师观的转变,基于三个原则:按照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进行设计;按照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进行设计;遵循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具体的设计过程可从五个方面展开:数学概念的理解、学习者分析、确立理解性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概念理解的评价。调查表明,高中生非常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概念理解的认识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学生的个性、教师的教学和理解的评价,对三个层面的分析检验可知,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均在第一个层面上有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更为认同个性对概念理解的重要性,高一年级学生比高二更为认同个性对概念理解的重要作用。相关性方面,“学生的个性”与“教师的教字”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而它们均与“理解的评价”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在对教师的概念教学的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有:对于概念的背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多媒体教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概念理解的评价应更加多样化,经常化。案例表明,基于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高中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付桂芳[9](2006)在《高三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地理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传统地理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上课无事做”和教学中存在的许多忽视差异、消极对待甚至错误对待差异的做法。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的动力。两者如果处在比较协调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便能顺利展开,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能有效提高,反之,教学过程就难以展开,学生的发展就受到阻碍,地理教学成绩不良也就发生。我们认为,在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班级中,要真正大面积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就十分重要。“分层教学——题组”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颇为有效、合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和教学手段,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所谓“题组”教学,指在教学中设计具有系列化、程序化、连续性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习题组,它克服传统教学的大量散乱的一题一例的“题海式”教学方法,使习题训练达到既精简又综合、既能整合知识点又能变式解题的优化效果。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开发学生智力,形成技能之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中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使高三地理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地理学科“分层——题组”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不仅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还着眼于改造传统的地理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对教改经验的整理和提炼,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实践上:有效地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促使了广大教师在迎接新一轮课改时,不仅在理念上到位,而且在行为上到位;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完全的确立。

邱琼[10](2006)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该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实施教学改革所推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在教学上表现为:(1)以创造教育思想为主要理论;(2)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为主要目标;(3)以“创设情境—导学探索—自主解决”为基本操作程序;(4)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来构建师生关系;(5)以启发式、开放式为主要教学策略;(6)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要评价标准,从而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新课标下,本实验从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选取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采取单因素等组实验设计,通过实施创新性教学,建构体现教学手段多样性、教学空间开放性、学生学习自主性、课外学习实践性的教学体系,进行观察、测试、调查和评估,确认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发展等方面有无显着差异。实验表明: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性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谈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三个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三个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驱动
        (四)自己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小学数学教育
        (二)数学思考
        (三)数学思维
        (四)数学思想方法
        (五)数学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
        (六)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素养的关系
    五、论文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数学思考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思考研究
        (二)小学数学思考研究
    二、关于数学思维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思维研究
        (二)小学数学思维研究
    三、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数学方法研究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四、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
        (一)核心素养内涵研究
        (二)核心素养课程研究
        (三)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四)核心素养评价研究
    五、关于数学素养的文献研究
        (一)数学素养研究
        (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文献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理学理论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心理学理论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自然教育理论
    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再创造”数学教育理论
    五、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支撑框架
第四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理论建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原则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性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位
        (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五)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表征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原理
        (二)建构模型
第五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薄弱
        (一)在数学专业钻研上用力不足
        (二)不了解数学知识体系的内在演绎
        (三)对概念的数学本质认识肤浅
        (四)数学习题设计出现知识性错误
        (五)数学证明出现逻辑性错误
        (六)缺少数学思想方法引领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四、教学缺乏思维训练的系统化
    五、数学活动的本质认识不清
第六章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设计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起点
        (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
        (三)恰到好处地给予积极评价
        (四)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学习习惯
    二、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构造问题牵引的情境
        (二)营造有利于思考的氛围
        (三)顺其自然的“三不”原则
        (四)关键时刻“示弱”的教学艺术
    三、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一)让数学活动有“数学味”
        (二)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用发现的眼光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四、提高小学生全面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逐渐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格外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在应用中强化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用数学的多方面联系丰富小学生的视野
        (二)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成功
        (三)组织多样化数学兴趣小组
    六、课堂教学“RQSES”五步策略
        (一)教学生阅读(Reading)
        (二)教学生提问(Question)
        (三)教学生探究(Study)
        (四)教学生表达(Expression)
        (五)教学生总结(Summary)
    七、塑造“有趣有思考”的整体教学
        (一)全方位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有趣有思考”的整体教学实施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调研学生问卷
    附录2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调研教师问卷
    附录4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2)运用“两学案”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现存状态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3 课题的研究理论基础
        2.3.1 自主学习理论
        2.3.2 发现学习理论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4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实施“两学案”实践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假设
        3.1.3 参与实验人员构成
    3.2 实验设计
        3.2.1“两学案”编制
        3.2.2 评估设计
        3.2.3 影响实验的自变量
        3.2.4 实验的因变量
    3.3 实验过程
        3.3.1 实验时间与授课内容
        3.3.2 实验准备阶段
        3.3.3 实验初始阶段
        3.3.4 实验过渡阶段
        3.3.5 实验逐步完善阶段
        3.3.6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3.4 实验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3.4.1 调查对象
        3.4.2 问卷分析
        3.4.3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比较与分析
        3.5.2 课前预习与学生成绩方差分析
        3.5.3 对入学考试卷、段考试卷和期末考试卷的分析
    3.6 实验后对学生相关访谈后的分析
第四章“两学案”教学案例
    4.1 案例:整数指数幂
        4.1.1 预习目标
        4.1.2 教材分析
        4.1.3 学情分析
        4.1.4 学生完成“预学案”情况分析
        4.1.5 教学过程
第五章 对“两学案”教学模式的评价
    5.1 关于“两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的调查及分析
        5.1.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1.2“两学案”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改善
        5.1.3“两学案”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5.1.4“两学案”教学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5.1.5“两学案”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师生的幸福指数
    5.2“两学案”教学模式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学习
        1.1.2 个体发展离不开自主学习
        1.1.3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呼唤自主学习
        1.1.4 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教学的校情选择自主学习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主学习实质研究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自主学习特征研究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2.3.1 内部因素
        2.3.2 外部因素
    2.4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
        2.4.1 教学模式总结
        2.4.2 典型教学模式分析
    2.5 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2.5.1 国外研究综述
        2.5.2 国内研究综述
    2.6 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研究
    2.7 研究现状评述
    2.8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2.1 研究计划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案
        3.3.1 调查研究设计
        3.3.2 访谈研究设计
        3.3.3 课堂观察研究设计
    3.4 数据收集
    3.5 数据编码与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数学“自主学习”的哲学基础
        4.1.1 古代哲学中的自主学习思想
        4.1.2 人类活动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4.2 数学“自主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4.2.1 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
        4.2.2 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
        4.2.3 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特点
    4.3 数学“自主学习”的教育学基础
        4.3.1 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学徒制
        4.3.2 最近发展区
        4.3.3 “再创造”理论
        4.3.4 初中生数学素养
        4.3.5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4.3.6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条件
    4.4 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
        4.4.1 模式来源
        4.4.2 模式建构
    4.5 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概况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变量
    5.2 实验的实施过程
        5.2.1 实施方法
        5.2.2 实验阶段
    5.3 实验结果初步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一:实验的定量讨论
    6.1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分析
        6.1.1 描述性分析
        6.1.2 相关因素分析
    6.2 促进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评价问卷分析
        6.2.1 描述性分析
        6.2.2 相关因素分析
    6.3 访谈分析
    6.4 定量分析结果
    6.5 小结
第7章 讨论二:实验的定性讨论
    7.1 新授课案例分析
        7.1.1 案例 1 呈现
        7.1.2 案例 1 分析
        7.1.3 案例 2 呈现
        7.1.4 案例 2 分析
    7.2 复习课案例分析
        7.2.1 案例呈现
        7.2.2 案例分析
    7.3 习题课案例分析
        7.3.1 案例呈现
        7.3.2 案例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讨论三:实验模式总结
    8.1 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总结
    8.2 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操作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思考
    9.1 数学“自主学习”研究结论
    9.2 数学“自主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9.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活动记录表
附录B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 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D “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访谈提纲(实验)
附录E “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访谈提纲(未实验)
附录F “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诊断表 1
附录G “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诊断表 2
附录H 部分教学案例
附录I 部分教学研究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与小学生创新能力
    (一) 创新
    (二) 小学生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创新
    (二) 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 科学引导,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5)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1.3.2 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3.3 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2 研究方法的选择
2 解读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2.1 解读教育信息化
        2.1.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2.1.2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2.1.3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2.2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2.2.1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2.2.2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
    2.3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2.3.1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理论
        2.3.2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模式
        2.3.3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途径
    2.4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新要求
        2.4.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内容的新要求
        2.4.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途径的新要求
        2.4.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模式的新要求
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调查分析
    3.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现状
        3.1.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内容的现状
        3.1.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途径的现状
        3.1.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模式的现状
    3.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过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3.2.3 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3.3 调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环境因素分析
        3.3.2 个人因素分析
4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标准
    4.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
        4.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原则
        4.2.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建议
        4.2.3 支持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教育信息技术探究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7)数学名着的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2. 数学名着的特点及其作用
    2.1 数学名着的特点
    2.2 阅读数学名着对数学教师的作用
    2.3 如何阅读数学名着
3. 数学名着对数学教育的价值及启示
    3.1 数学教育面临的尴尬和误区及原因分析
    3.2 数学名着对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启示
    3.3 数学名着对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启示
    3.4 从数学名着看数学教师角色的深刻内涵
    3.5 数学名着对科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4. 数学名着在数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4.1 玻利亚“怎样解题”表的解题策略与实践
    4.2 数学名着中的算法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实践
    4.3 玻利亚的类比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4.4 通过数学名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实践
5. 结束语
后记
abstract
参考文献

(8)促进高中生数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数学概念的理解
    1.1 数学概念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1.2 数学理解的内涵
    1.3 数学概念的理解
第2章 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2.1 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2.2 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概述
        2.2.1 教学设计的历史简要回顾及定义
        2.2.2 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2.3 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第3章 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3.1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概述
    3.2 促进数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第4章 调查与实验
    4.1 调查部分
        4.1.1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4.1.2 对数学教师的调查分析
    4.2 实验部分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数学概念理解的问卷调查
附录2 关于概念教学的问卷调查
附录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测试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高三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方法
第2章 现状调查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文献调查
    2.2 高三地理教学现状的问卷和访谈调查
    2.3 调查总结与建议
第3章 理论依据
    3.1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3.2 现代教学模式与地理教学
    3.3 地理新课程理念
    3.4 素质教育的要求
    3.5 因材施教的原则
    3.6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7 最近发展区原则
第4章 “分层——题组”教学模式建构
    4.1 高三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4.2 高三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建构
    4.3 高三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4.4 高三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4.5 “分层——题组”教学模式的评价
第5章 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标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方法与材料
    5.4 实验过程
    5.5 实验结果及统计处理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6.1 实验结论
    6.2 思考
附录
    附录 1 教学现状问卷调查(教师)
    附录 2 教师访谈调查
    附录 3 实验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文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实验研究的背景
    一、初中致学教学的现状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性教学的必然性
    四、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前期研究情况
    五、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理论构想
    一、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含义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原则
    三、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主要方法
    四、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辅助方法
    五、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模式
第三章 实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一、实验假设
    二、实验目标
    三、实验设计
    四、实验措施
第四章 实验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创新性学习能力比较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及非智力因素培养情况比较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终态时的思维习惯比较
    四、实验研究的结论
    五、实验研究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三个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周淑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2]运用“两学案”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D]. 孟琪. 海南师范大学, 2015(05)
  • [3]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D]. 李丹杨.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杨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11)
  • [5]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D]. 张东. 重庆师范大学, 2012(01)
  • [6]论高等数学教育和初等数学教育的互动[J]. 王苹,吴海燕. 科技资讯, 2008(28)
  • [7]数学名着的教育价值研究[D]. 梁俊.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8]促进高中生数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研究[D]. 张福顺.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9]高三地理“分层—题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 付桂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06(04)
  • [10]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实验研究[D]. 邱琼.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论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三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