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变量分析研究

状态变量分析研究

一、状态变量分析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冰[1](2021)在《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振荡特性和抑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风电场经柔性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并网工程的不断建设,国内外相关工程振荡问题逐渐凸显。实际振荡问题可能引起风电机组停机、设备损坏以及电能质量问题。为此,本文分别从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Direct-Drive Wind Farms via VSC-HVDC,DDWFV)系统小信号建模、振荡特性和机理、振荡抑制措施以及等值建模4个方面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了三台直驱风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小信号模型,每台直驱风机可以代表单台风机的详细模型或等值模型。考虑到柔直直流环节的解耦作用,为便于分析,将DDWFV系统在柔直逆变站直流母线处划分为直驱风电场并入柔直整流站、柔直逆变站接入交流电网两个子系统。分别建立了直驱风电机组动态数学模型、VSC-HVDC系统动态数学模型以及两者间的接口模型。基于直驱风电场动态模型、VSC-HVDC整流站动态模型以及两者间的接口模型,建立了直驱风电场并入柔直整流站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基于柔直受端交流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建立了柔直逆变站接入交流电网系统的小信号模型。最后,建立的小信号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时域仿真进行了验证。(2)基于特征值法,研究了直驱风电场并入柔直整流站系统场内/场网振荡特性,并从控制系统作用于电气系统形成不稳定正反馈循环的角度,揭示了失稳机理。首先,采用特征值法分析了直驱风电场并入柔直整流站系统场内/场网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特性。然后,分析了 VSC-HVDC 控制特性和网络特性对场网SSO特性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在控制系统作用下,电气系统状态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直流电压控制的作用下,电气系统状态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易形成不稳定正反馈循环,导致直驱风电场并入柔直整流站系统失稳。基于右半平面零点限制原理和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提出了柔直逆变站接入交流电网系统的失稳判据,并揭示了失稳判据的物理意义。分别建立了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不同运行方式下柔直逆变站接入交流电网系统的线性化传递函数模型,通过研究线性化传递函数模型开/闭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规律,提出了该系统的失稳判据。此外,研究了 VSC输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端电压幅值与注入电网的dq轴电流间的线性化关系,从不稳定正反馈循环的角度,揭示了失稳判据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交流电网较弱时,有功功率对d轴电流灵敏度为负,此时在定有功功率控制的作用下,电气系统状态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会形成不稳定正反馈循环,导致柔直逆变站接入交流电网系统失稳。(3)考虑到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Feedback Linearization Sliding Mode Control,FLSMC)的SSO抑制策略,并将其应用在风电机组网侧换流器和柔直整流器上。FLSMC结合了反馈线性化控制(Feedback Linearization Control,FLC)和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的优点。FLC通过坐标变换和反馈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形式;SMC通过设计滑模面和控制律,用于弥补FLC对参数摄动或外部扰动敏感的缺点。结果表明,所提出的FLSMC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均具有良好的SSO抑制效果,且对参数不确定或外部扰动具有强鲁棒性。(4)分析了传统容量加权单机等值法用于振荡模式分析和风机参数优化的适用性。采用特征值法比较了容量相同的单机、两机等值模型的振荡模式和参与因子分析结果。然后,分析了场内/场网SSO对于风机参数变化的阻尼耦合特性。结果表明,单机等值模型在稳定性分析上存在一定的误差,风电场的简单等值对实际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贡献有限。针对传统等值方法无法反映场内SSO模式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变换理论的SSO等值建模方法。该方法具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基于相似矩阵具有相同特征值的原理,通过矩阵的相似变换,将18N+8阶N机经柔直并网系统降阶为44阶的两机系统。结果表明,所提等值模型有效降低系统维数的同时能反映场内/场网SSO模式,弥补了传统等值方法无法反映场内SSO的不足。

万凯遥[2](2021)在《静态电压稳定分岔分析及全导数算法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力需求的迅猛增加,世界各地出现了由电压崩溃引起的大规模停电事故,隐藏在背后的电压稳定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当今,电压稳定分析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中区别于功角稳定的一大重要且必要的内容。电压崩溃现象可由分岔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其中鞍结分岔(Saddle Node Bifurcation Point,SNBP)和极限诱导分岔(Limit Induced Bifurcation Point,LIBP)被指出是导致电压崩溃事故的重要原因。基于系统数学模型计算分岔点的主要方法可划分为直接类和非直接类。这两大类方法分别在收敛及准确性和计算速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的需求。为此,本文以静态电压稳定分岔分析与计算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该领域的新理论和技术,以实现准确、稳定、快速地分析及计算SNBP和LIBP。所涵盖的创造性成果及意义如下:(1)针对连续潮流(Continuation Power Flow,CPF)求解SNBP需多次潮流计算致使计算量大的问题,推导了全导数方程。基于全导数方程,引入P’Q节点。P’Q节点是已知节点功率对电压全导数及无功功率的节点;利用SNBP处节点功率对电压全导数为零的特点,采用节点转换方法将SNBP的求解问题转化为一次潮流计算问题;为简化编程,提出增补节点法。进一步,考虑了多负荷增长多机调节情形下SNBP的求解问题。所提潮流算法的收敛性受初值的影响远小于崩溃点法(Point of Colapse,POC),计算效率较CPF大幅提高。多个标准系统的仿真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2)将P’Q潮流算法的概念一般化,构建全导数扩展计算系统。采用牛顿法求解该计算系统的方法称之为边界导数直接法(Boundary Derivative Direct Method,BDDM)。为解释BDDM优于POC的收敛性,类比于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分析法,提出双尺度收敛性分析法。其具体含义为将方程收敛过程拆分为扩展方程以及系统平衡方程两个收敛尺度,认为系统平衡方程收敛速度快,因此可在分析扩展方程收敛轨迹时可忽略平衡方程收敛过程的影响。双尺度收敛性分析法的意义在于它将超空间牛顿法的收敛性分析简化为可视空间下的收敛性分析,大幅降低了收敛分析的难度。借助双尺度收敛分析法解释了 BDDM的发散算例。基于双尺度收敛性分析法的假定条件,给出了改进POC算法,显着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利用切向量指标(Tangent Vector Index,TVI)能够识别系统薄弱节点的特征解决BDDM部分算例发散的问题,同时,所构建的算法能够在迭代过程中识别系统电压薄弱点的转变过程。(3)针对BDDM无法计算LIBP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直接法。混合直接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基于双尺度收敛性分析法提出将BDDM迭代中间解近似为收敛点的假设;其次,在迭代段内将系统的不等式约束方程做线性化处理,以此判定优先越限的系统参数;最后,采用特定的扩展计算方程直接计算参数越限产生的LIBP。整个计算系统通过一次BDDM主迭代以及若干内置迭代则能够追踪系统在不可控参数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LIBP及SNBP。文中引入发电机无功功率互补约束,考虑了因其特殊性导致部分已抵达限制的参数在系统不可控参数变化过程中限制解除从而诱发极限诱导动态分岔的情况。以标准CPF的计算结果为参照,计算结果表明混合直接法相较于内点法具有更好的计算表现且计算效率不易受系统规模的影响。(4)由于新能源的出力具有随机性,系统模型中的功率参数可能不是定值,而是一个概率密度函数或者区间,因此,所计算的分岔点也会产生相应的波动。将优化类仿射算术区间算法结合BDDM给出了一种计算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岔点波动区间的算法。相比于区间算法与CPF结合的方法,所提算法计算效率及准确性更高。考虑系统功率随机性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的另一解决方案是构建静态电压稳定域,本文结合渐近数值法与POC扩展计算方程给出了静态电压稳定域面的快速高阶分段拟合方法。相较于逐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相对于现有的低阶拟合方法,拟合范围及精度都大为提高。

李星原[3](2021)在《风电场宽频带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风力发电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新能源发电当中,在能源结构转型和改善环境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风力发电的次同步振荡问题严重威胁其并网运行安全性、经济性、稳定性,而风电次同步振荡问题相较于传统汽轮机机理更加复杂,并且振荡存在宽频带特性,这些特性为风电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经直流系统并网外送的风电场,其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抑制器设计难度更高。针对风电场宽频带次同步振荡抑制问题,论文做出以下方面的研究和成果:(1)为研究风电场次同步振荡问题,首先建立了直驱风机和双馈风机包含电气系统、变流器、控制系统的完整线性化模型。对比了小扰动条件下,解析计算结果和电磁暂态时域仿真结果的时域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果和时域仿真结果一致,证明了本文所建立的风电机组小信号模型满足次同步振荡研究需要。(2)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型性能指标的风电机组次同步振荡抑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优化方法。由于该性能指标和最优化条件与振荡频率无关,因此其具有宽频带次同步振荡抑制能力。首先以时间最优控制为目标确定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权重系数,并以性能指标函数达到极小值为目标,设计了最优反馈控制器结构和参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风机小信号模型的特征值分布,设计了一种保留系统主要振荡模态的小信号模型降阶方法,并基于降阶的小信号模型设计了最优反馈控制器。仿真验证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器对直驱风机和双馈风机的宽频带次同步振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抑制效果。(3)针对风电机组直流外送的次同步振荡问题,提出了一种风电机组和直流换流站均采用本地状态量反馈的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风电机组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完整的线性化模型。由于直流输电系统和风机现场有一定距离,以仅本地状态量参与反馈为约束条件设计了协调控制器的结构,并基于改进的二次型指标设计控制器参数。经仿真验证,协调反馈控制器对经直流外送的直驱风机和双馈风机的宽频带次同步振荡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宋文达[4](2021)在《基于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的电磁暂态仿真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新的能源发展目标下,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将进一步加速我国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为了保障含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对其进行电磁暂态仿真,而电力电子设备具有控制及运行特性复杂、动作频率高和暂态过程快等特点,使得对含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电力系统进行仿真时,既要对电力电子设备进行精细化的小步长仿真,又要对电网中其他动态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设备进行仿真,这对电磁暂态仿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研究大电网的快速电磁暂态仿真方法是必要的,本文以此为目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数值积分算法的选取与设计影响了电磁暂态仿真的性能,在选取与设计数值积分算法前需分析其特性。因此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仿真算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在仿真精度、稳定性、适用性和数值振荡四个方面的特性,同时对这些仿真算法的特性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磁暂态仿真的特点得出选取与设计仿真算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方向,为后续提出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打下理论基础。(2)从仿真的离散化本质出发,提出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和传统电磁暂态仿真方法直接在时域内差分化不同,该方法通过零极点响应匹配在频域内构造与连续系统相似的离散系统,然后对频域离散系统反变换得到差分方程。从数值振荡产生的原理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能够有效抑制数值振荡的组合元件形式。对于无法直接应用零极点响应匹配进行差分化的独立电感和电容,则分别通过串联和并联正负虚拟电阻的方法解决,从而保证了该方法及其差分方程对不同元件或支路具有全局一致性。此外,还对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的相关特性进行研究,保证该方法在电磁暂态仿真中的有效性。(3)从兼顾仿真精度和速度的角度出发,提出自适应变步长仿真策略,将自适应变步长策略与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相结合,给出了自适应多频段动态向量模型。该模型基于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对换流器进行仿真,能够兼顾换流器不同工况的仿真需求,在稳态工况下采用大步长仿真,在暂态工况下采用小步长仿真。最后给出了自适应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及其仿真流程,并对该模型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李至峪[5](2021)在《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LCC-HVDC)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解决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有效手段,这也对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研究对含LC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进行小信号稳定性分析时都是着重研究直流控制系统对稳定性的影响,将发电机等效为电压源,分析结果无法完整揭示交直流混合系统稳定机理,并且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小信号模型精度有待提高。为实现对交直流混合系统准确的小信号稳定分析,提高系统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建模方法并进行了应用。本文首先研究了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建模方法,运用模块化建模思想将交直流混合系统分为交流和直流两个子系统分块建模,并选用节点注入功率分量与电压的幅值相角作为交直流系统的连接变量,简化了建模过程,增强了模型的通用性。然后,考虑遭受小干扰后换流母线电压的动态过程对小信号模型的影响,在模型中引入了新的状态方程,并修正了逆变侧换流器内部的角度关系与关断角表达式,提出了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小信号模型。通过PSCAD电磁暂态仿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传统小信号模型作对比,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小信号模型精度高,使用该模型进行小信号稳定性分析时得到的结果更准确。最后,使用本文建立的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小信号模型分析了交直流混合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研究了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发电机的加入,会向交直流系统中添加新的可能穿越虚轴的特征根,系统中将出现新的失稳模态。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以最小阻尼比为指标计算了控制参数稳定域,通过仿真验证了稳定域的正确性,可以为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提供指导。

贾祺[6](2021)在《风电场等值建模及并网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风电并网容量的快速增长,风电场与系统的动态交互引发了多起新型次同步振荡事件,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风电场并网引起的次同步振荡是“场”、“网”的综合作用,非单机作用简单叠加,准确刻画“场”的作用是分析与抑制次同步振荡的基础。风电场数学建模是通过研究实际场网交互特征和内在规律、建立反映风电场功能作用的数学模型过程。现有风电场等值方法忽略了机组间耦合及电网作用,导致所构建的仿真系统难以准确反映场网交互动态特征。针对风电场传统单机等值模型难以有效保留系统动态特性问题,围绕风电场动态特性分析、风电场等值建模及并网次同步振荡机理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风电场图形化建模方法及并网动态特性分析。开发一种风电场图形化建模平台,利用分块建模思路,计及集电网络作用,构建风电场线性化模型。当风电并网容量所占份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不容忽视,重点分析风电场动态特征量随运行工况、控制参数、集电网络、电网强度等因素的变化趋势,揭示弱交流系统条件下风电场的运行工况和控制参数是影响风电场动态特性的关键因素。(2)基于机组运行特性分群聚类的风电场等值方法。风电场呈现“数量多、模型阶数高、运行工况多样”等特点,对风电场进行等值是必然选择。传统单机等值模型忽略了机组间耦合及电网作用,对于运行点影响主导特征值的考虑不足,且缺乏严格的等值理论依据。考虑风电场与电网耦合作用,提出基于机组运行特性聚类的风电场等值建模,结合K-means分群方法,将运行特性相似的机组进行聚类,构建风电场多机等值模型,有效克服单机等值模型无法考虑机组运行特性差异带来的不足。对于同群机组,基于相似变换原理,即相似矩阵具有相同特征值,从数学上证明风电场等值前后主导振荡特性的一致性。(3)计及运行特性差异性的DFIG风电场等值阻抗计算模型。围绕DFIG风电场接入含固定串补系统出现的次同步振荡问题,建立DFIG风电场等值阻抗模型,厘清运行工况、控制参数、谐振频率与负值电阻的关系,揭示系统振荡诱发条件。考虑风电场内运行工况、控制参数差异性,建立计及运行特性差异性的DFIG风电场等值阻抗计算模型,实现对风电场负电阻特性的精准定量分析。(4)一种用于PMSG风电场次同步振荡机理分析的广义复转矩系数法。围绕PMSG风电场接入弱交流系统出现的次同步振荡问题,提出广义复转矩系数法,将互联系统划分为“机械”与“电气”两个子系统,研究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分别构建单机等值PMSG风电场、多机并联等值PMSG风电场阻尼系数的频域与时域计算方法,定量分析运行工况、控制参数、电网强度对阻尼系数的影响,揭示系统负阻尼失稳机理。(5)基于净阻尼分析法和附加励磁信号注入法的识别系统阻尼特性。风电场接入诱发同步发电机组轴系扭振,表现于转子转速振荡,即转速蕴含丰富的机电耦合作用信息。通过在同步发电机组励磁绕组两端施加交流电压信号激发转速振荡,观测风电场接入类型、控制参数、运行工况等因素变化对转速扰动自由响应特性影响,识别风电场对同步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贡献大小。

张京京[7](2021)在《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调节性能是促进传统电力系统向更好有效消纳大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系统转变的重要保障。间歇性能源入网使水电机组面临更为复杂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工况转换,导致其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对水电机组调节性能发挥提出更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以揭示内外部扰动视角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为关键问题,从动力学稳定性角度深入分析内部参数扰动对机组稳定性影响,同时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量化外部间歇性能源冲击下系统运行特性,并以稳定性分析为依托,量化多能互补系统中水电机组调节灵活性,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围绕水力发电机组自身运行参数扰动下稳定性问题,为了克服单一稳定性分析方法不能全面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局部稳定性演变机理问题,以分岔点为切入,贯穿非线性动力学分岔和时域振荡两个稳定性研究领域,从结构稳定性和运动稳定性两个维度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主要包括:(1)为了更好地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稳定性演变特性,建立了不同场景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进一步,考虑到参数不确定性变化,运用延拓追踪算法、动力学分岔理论和李雅普诺夫理论分析单参数扰动下平衡点分岔和多参数扰动下余维-2分岔现象,并给出了平衡点曲线稳定性、分岔点类型、位置及其邻域振荡稳定性等信息。结果表明:参数不确定变化导致系统产生多种类型分岔,且电力系统稳定器对分岔点产生具有一定延迟作用。(2)为了更好地阐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振荡稳定性问题,首先以参数扰动诱发的非线性动力学分岔点所集成的小扰动为切入点,运用特征值分析法、列向量规格化等方法量化不同场景下分岔点邻域振荡频率、阻尼、参与因子等指标;进一步,运用能量级理论给出了相应主导振荡模态;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给出电力系统稳定器对机组振荡模态和阻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参数合理变化范围内,始终存在着水击模态,固定参数的电力系统稳定器不能很好地改善系统阻尼甚至会恶化阻尼。2.围绕间歇性风电能源冲击下系统稳定性问题,针对单指标体系无法对发电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缺陷,提出将各评估指标按权重重新组合进而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1)针对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特点,首先将风电机组作为外部扰动耦合到水力发电系统以构建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并运用对比分析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运用信息熵理论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系统功率不确定性;最后,运用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对功率波动量进行概率密度拟合,通过拟合评估指标即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遴选出最优拟合函数。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尺度增加,功率不确定性增强,且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适用性不同。(2)为了克服单一指标评估结果难以体现系统整体运行特性的问题,首先运用熵权理论对波动量均值、理查德贝克指标、连续平均爬坡率、时间平均波动率等评估指标科学赋值并重新组合,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模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综合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将成果运用于风水混合发电系统,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风/水电子系统和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最后,针对混合发电系统特有的互补性能,运用波动互补率和负荷追踪指标量化混合系统互补程度。结果表明:综合评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运行特性,且互补发电系统波动程度较风力单独发电小,但均随时间尺度增加而增大。3.围绕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水力发电机组对随机能源调节灵活性评价困难问题,以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为基础,考虑多时间尺度效应,运用概率性评估指标量化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变化情景下机组调节灵活性演变规律;进一步,运用兼顾影响因素自身作用以及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到了影响水力发电机组调节灵活性的敏感性因素排序。结果表明: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组调节灵活性,备用接入比例为影响机组调节灵活性的高敏感性因素。

董文凯[8](2021)在《风电汇集电网小干扰动态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风电并网系统振荡事故在全球多地均有报道发生,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实现风电友好型接入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现有研究表明:风电并网系统振荡失稳多是源自系统中电气设备之间产生了不利的动态交互,且交互过程通常有风电机组换流器控制环节动态的参与。在大规模风电汇集电网中,风电机组数量庞大,风电场模型阶数高,且风电机组之间以及风电机组与外部交流系统之间耦合复杂,造成系统中动态交互作用的特征及影响难以厘清。目前风电并网系统振荡产生机理尚未完全清晰,合理有效地对风电场进行等值建模,是深入研究动态交互作用引发系统振荡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为此,本文围绕风电汇集电网小干扰动态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中重点关注次同步振荡,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包括:(1)在风电场内各风电机组线性化模型近似相同、且近似对称连接至外部交流系统的情况下,推导了并网风电场小干扰动态等值模型,并分析了风电机组数量变化对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首先,通过引入一变量变换,将N机风电场线性化模型解耦为N个相互独立的等效子系统,其中,前(N-1)个等效子系统由一台风电机组接入无穷大母线构成,反映了风电场内部的动态特性,第N个等效子系统由一台风电机组接入外部交流系统构成,集中反映了并网风电场整体的动态输出特性。然后,基于第N个等效子系统,建立了风电场单机等值模型,并根据等值模型的表示形式,分析发现风电机组数量增加会导致等值模型与交流电网间连接强度减弱,从而可能给并网风电场带来振荡失稳风险。最后,将上述风电场单机等值模型拓展应用至多风电场/风电机群并网系统,建立了其动态等值模型;所得等值模型应用简单,可有效反映原系统在扰动作用下的振荡特性,并大幅降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计算量。(2)在(1)的基础上,考虑复杂网络结构,推导了并网风电场的解耦表示形式,探讨了网络结构、参数和风电机组数量变化对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首先,由并网风电场节点阻抗矩阵定义了一网络电抗矩阵,并借鉴模式分析的基本思想,基于网络电抗矩阵的相似对角化变换,对风电场线性化模型引入了一变量变换,实现了并网风电场线性化模型的等效解耦;对于一N机风电场,其线性化模型同样解耦为N个由一台风电机组并网构成的等效子系统。然后,参照模式分析理论中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的概念,定义了等效子系统的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将等效子系统动态与原风电场内风电机组的动态联系起来。最后,基于等效子系统模型,分析了风电场内网络结构、参数和风电机组数量变化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风电外送线路电抗增大、风电场内集电网络整体电气距离增加和风电机组数量增大,均会造成等效子系统中风电机组与交流电网之间连接强度减弱,从而可能给并网风电场带来振荡失稳风险;并提出了一种用于风电场规划阶段进行小干扰稳定性检验的降阶模式计算方法。(3)基于(2)中对等效子系统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的定义,分析了外部扰动作用下,风电场内各风电机组对外表现出一致的动态特性,且并网风电场整体动态输出特性可通过一台风电机组反映的原因和成立条件,为风电场小干扰动态等值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结合等效子系统模型,考虑不同前提条件,建立了并网风电场动态等值模型。(4)以锁相环动态主导的并网直驱风电场小干扰稳定性为例,结合风电场等效子系统模型,推导了并网风电场的稳定极限,基于所得解析结果,分析了网络结构、参数和风电机组数量变化对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弱电网条件下锁相环动态引发并网直驱风电场振荡失稳的机理;结果表明:接入电网强度减弱、风电场内集电网络整体电气距离增加、风电机组稳态功率输出增加,以及锁相环积分系数增大,均会造成锁相环动态主导的并网直驱风电场振荡稳定性降低。

李旭鹏[9](2021)在《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负荷需求与能源储存呈现逆向分布的特点,使得大容量、远距离输送电能成为必然趋势。串联电容补偿输电技术是风电外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提高电能输送容量的同时,会引起双馈风电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严重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双馈风电机组能够实现有功和无功的解耦控制,实现变速恒频的高效发电,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风电机组之一。因此,本文针对甘肃河西地区双馈风电系统中发生的次同步振荡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首先,建立适用于次同步振荡研究的双馈风电系统数学模型,包括风力机模型、双馈感应发电机模型、双PWM变流器控制系统模型和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线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后文用特征值分析法、复转矩系数法和时域仿真法研究双馈风电系统中发生的次同步振荡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基于特征值分析法和时域仿真法研究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影响因素。推导系统在稳态运行点的线性化模型,确定系统的状态矩阵,求解状态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参与因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在低风速运行工况下次同步振荡的影响因素,根据特征值辨别振荡模态,基于参与因子确定振荡模态的影响因素;在PSCAD/EMTDC中对线路串补度、风速、机组转子侧变流器内环增益和内环积分时间常数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进行时域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线路串补度较高、风速较低和机组转子侧变流器内环控制参数设置不合理时会引发次同步振荡。最后,基于复转矩系数法,推导出双馈风电机组电磁转矩增量与转速增量之间的传递函数关系,从电气阻尼层面研究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产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带阻滤波器抑制次同步振荡的不足,提出在双馈风电机组网侧变流器电流内环的d轴输出端安装附加阻尼控制器来抑制次同步振荡,并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附加阻尼控制器的增益系数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高串补度、低风速和高转子侧变流器内环增益的运行工况下,本文设计的附加阻尼控制器对双馈风电系统中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效果优于带阻滤波器,且经过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后其抑制性能更好。

邢英[10](2020)在《V型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底隧道是隧道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海峡与海湾两岸的人员和车辆提供可直接通行道路。其除具有一般山体隧道的特性之外,海底隧道因其贯穿海底的特殊性,形成“V”字形的上下坡特点。由于其内部视线差、空间封闭、设施复杂、救援疏散困难等特点带来安全隐患,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使局部交通功能丧失,甚至对整条海底隧道及其周边路段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都造成影响。因此对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有效对应措施,对减少海底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总结了与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和风险评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近几年的交通事故资料与现场调查,对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分布特征进行了时间、空间与形态上的分析。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海底隧道内交通事故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人、车、路、环境与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人、车、路、环境与管理五个方面的主要风险因素。根据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海底隧道风险评估初级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利用AHP-windows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了每个评估指标的权重,对初级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并根据各指标权重确定了最终的指标体系。本文基于时间-状态分析法得到了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演化网络图,对交通系统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了分析,基于突变理论建立了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耦合度计算模型,基于平均互信息理论建立了多风险因素耦合度测度模型,同时运用这两种模型方法对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了量化。基于尖点突变模型分析了风险状态与风险演化的过程,根据交通系统风险状态以交通事故风险因素耦合度对风险等级进行了划分,建立起了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评估模型。运用MATLAB构建了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状态仿真模型,对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进行了评估,基于胶州湾海底隧道2016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验证了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状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并提出了预防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

二、状态变量分析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状态变量分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振荡特性和抑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风电并网系统振荡问题
        1.2.2 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振荡分析方法
        1.2.3 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振荡的特性和机理
        1.2.4 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振荡抑制技术
        1.2.5 大规模风电场并网系统的等值建模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小信号模型
    2.1 引言
    2.2 直驱风电场经VSC-HVDC并网系统结构
    2.3 直驱风电机组动态模型
        2.3.1 轴系模型
        2.3.2 同步发电机动态模型
        2.3.3 直流侧动态模型
        2.3.4 锁相环动态模型
        2.3.5 集电线路动态模型
        2.3.6 机侧换流器控制模型
        2.3.7 网侧换流器控制模型
    2.4 VSC-HVDC系统的动态模型
        2.4.1 交流侧动态模型
        2.4.2 锁相环动态模型
        2.4.3 直流侧动态模型
        2.4.4 整流器控制模型
        2.4.5 逆变器控制模型
    2.5 小信号模型及验证
        2.5.1 接口模型
        2.5.2 小信号模型
        2.5.3 时域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振荡特性及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直驱风电场并入柔直整流站的振荡特性及机理
        3.2.1 场内/场网次同步振荡特性分析
        3.2.2 VSC-HVDC接入对直驱风电场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2.3 基于正反馈循环的失稳机理分析
    3.3 柔直逆变站接入交流电网系统的失稳机理分析
        3.3.1 基于右半平面零点限制的稳定性分析
        3.3.2 基于正反馈循环的失稳机理分析
        3.3.3 小干扰稳定性分析
        3.3.4 仿真分析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振荡抑制策略
    4.1 引言
    4.2 反馈线性化控制的设计
    4.3 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的设计
    4.4 控制器设计
    4.5 SSO抑制效果和鲁棒性评估
    4.6 优越性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规模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等值建模
    5.1 引言
    5.2 传统等值建模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5.2.1 等值原则
        5.2.2 振荡模式分析的适用性
        5.2.3 风机参数优化的适用性
    5.3 基于相似变换理论的等值建模方法
        5.3.1 原理
        5.3.2 两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等值建模
        5.3.3 多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等值建模
        5.3.4 算例分析及验证
        5.3.5 等值模型的使用导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静态电压稳定分岔分析及全导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压崩溃及其分析难点
        1.1.3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中的分岔类型
    1.2 电压稳定指标
        1.2.1 静态电压稳定裕度
        1.2.2 戴维宁等值
        1.2.3 L指标
        1.2.4 雅可比矩阵派生指标
    1.3 静态电压稳定分岔点的定位算法
        1.3.1 连续潮流
        1.3.2 崩溃点法
        1.3.3 内点法
        1.3.4 其他算法
    1.4 含功率波动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
        1.4.1 静态电压安全域
        1.4.2 含功率波动的电压稳定指标算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当前方法的局限性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全导数方程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算法
    2.1 引言
        2.1.1 问题的引出
        2.1.2 本章内容
    2.2 全导数算法
        2.2.1 全导数概念
        2.2.2 P'Q节点的定义
    2.3 含P'Q节点的潮流解法
        2.3.1 节点转换P'Q潮流
        2.3.2 增补节点P'Q潮流
        2.3.3 简单系统验证
    2.4 延展应用
        2.4.1 延展方式一
        2.4.2 延展方式二
    2.5 算例分析
        2.5.1 算法对比与分析
        2.5.2 增补节点方法线路阻抗设置对算法的影响
        2.5.3 初值及参数节点T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导数扩展系统及其收敛性分析
    3.1 引言
        3.1.1 问题的引出
        3.1.2 本章内容
    3.2 全导数扩展计算系统
        3.2.1 扩展方程一般形式
        3.2.2 BDDM收敛轨迹分析
    3.3 双尺度收敛性分析理论
        3.3.1 理论方法的提出
        3.3.2 理论应用一:发散算例的解析
        3.3.3 理论应用二:改进POC算法
    3.4 不收敛算例的解决方案
        3.4.1 TVI的定义及计算
        3.4.2 电压薄弱点判别BDDM
        3.4.3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态电压稳定极限诱导分岔的识别与计算方法
    4.1 引言
        4.1.1 问题的引出
        4.1.2 LIBP的分类与定义
        4.1.3 本章内容
    4.2 直接计算SNBP与LIBP的混合方法
        4.2.1 混合直接法
        4.2.2 LIDBLISB的识别与直接计算
        4.2.3 发电机节点限制的特殊性
    4.3 仿真分析
        4.3.1 IEEE14节点系统
        4.3.2 IEEE118节点系统
        4.3.3 大型系统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功率波动的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法
    5.1 引言
        5.1.1 问题的引出
        5.1.2 本章内容
    5.2 考虑功率波动的静态电压稳定仿射区间算法
        5.2.1 仿射算术
        5.2.2 优化类AA区间扩展潮流
        5.2.3 优化类AA区间算法静态电压稳定分析
        5.2.4 算例分析
    5.3 静态电压稳定域的拟合算法
        5.3.1 SSVSRB的高阶泰勒展开方法
        5.3.2 渐近数值法
        5.3.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以及(?)的稀疏形式及计算方法
    附录B 定理2的详细证明过程
    附录C 基于潮流方程海森矩阵的计算方法
    附录D A,B,C矩阵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风电场宽频带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次同步振荡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风力发电机小信号建模
    2.1 引言
    2.2 直驱风机的小信号建模
        2.2.1 直驱风机的结构与控制
        2.2.2 直驱风机电气部分小信号建模
        2.2.3 直驱风机控制器小信号建模
        2.2.4 直驱风机的小信号模型
    2.3 双馈风机的小信号建模
        2.3.1 双馈风机的结构与控制
        2.3.2 双馈风机机械和电气部分小信号建模
        2.3.3 双馈风机控制器小信号建模
        2.3.4 双馈风机的小信号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风电场交流并网宽频带次同步振荡的抑制
    3.1 引言
    3.2 最优反馈控制原理
        3.2.1 最优反馈控制性能指标
        3.2.2 最优反馈控制原理的设计与计算
    3.3 状态量权重矩阵计算方法
    3.4 控制器设计与仿真验证
        3.4.1 直驱风机的控制器设计与仿真验证
        3.4.2 双馈风机的控制器设计与仿真验证
    3.5 控制器状态变量降阶方法
        3.5.1 状态变量降阶原理
        3.5.2 直驱风机状态变量降阶计算和仿真验证
        3.5.3 双馈风机状态变量降阶计算和仿真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风电场直流外送宽频带次同步振荡的抑制
    4.1 引言
    4.2 风电场直流外送的小信号建模
        4.2.1 柔性直流输电的结构与控制
        4.2.2 柔性直流输电的小信号建模
        4.2.3 风电场直流外送的小信号模型
    4.3 风电场直流外送宽频带次同步振荡抑制的协调控制方法
    4.4 协调反馈控制器设计与仿真验证
        4.4.1 直流外送直驱风机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算例
        4.4.2 直流外送双馈风机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算例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4)基于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的电磁暂态仿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仿真算法研究现状
        1.2.2 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仿真算法原理及特性研究
    2.1 传统仿真算法
        2.1.1 欧拉法及其变形
        2.1.2 梯形法及其变形
        2.1.3 两阶段对角隐式龙格库塔法
    2.2 矩阵指数积分法
    2.3 根匹配法
    2.4 仿真算法特性研究
        2.4.1 算法精度
        2.4.2 算法稳定性
        2.4.3 算法适用性
        2.4.4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
    3.1 离散相似原理
    3.2 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
        3.2.1 组合元件差分化
        3.2.2 独立元件差分化
    3.3 离散相似指数积分算法特性分析
        3.3.1 算法精度
        3.3.2 算法稳定性
        3.3.3 算法适用性
    3.4 数值振荡
        3.4.1 数值振荡的产生机理
        3.4.2 传统仿真方法中抑制数值振荡原理
        3.4.3 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抑制数值振荡
    3.5 算例验证
        3.5.1 当负载电感L_d较小时
        3.5.2 当负载电感L_d较大时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的换流器仿真方法
    4.1 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
        4.1.1 多频段动态相量研究
        4.1.2 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
    4.2 基于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的自适应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
        4.2.1 自适应变步长仿真策略
        4.2.2 自适应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及仿真流程
        4.2.3 自适应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特点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信号模型建模方法
        1.2.2 小信号分析方法
        1.2.3 小信号稳定性分析的应用
        1.2.4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建模及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2.3 交流子系统小信号模型
        2.3.1 同步发电机
        2.3.2 励磁系统
        2.3.3 交流网络
    2.4 直流子系统小信号模型
        2.4.1 LCC-HVDC系统结构
        2.4.2 直流线路
        2.4.3 换流器
        2.4.4 触发角控制器
        2.4.5 锁相环
    2.5 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模型
    2.6 特征值分析法
        2.6.1 特征值和稳定性
        2.6.2 参与因子
        2.6.3 参数灵敏度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小信号模型
    3.1 引言
    3.2 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小信号模型
        3.2.1 电压动态过程对LCC-HVDC小信号模型的影响
        3.2.2 模型改进
    3.3 模型验证
        3.3.1 小信号模型验证
        3.3.2 模型的选择对小信号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LCC-HVDC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4.2.1 控制参数对系统小信号稳定性的影响
        4.2.2 系统控制参数稳定域
    4.3 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4.3.1 系统模态分析
        4.3.2 参数对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稳定性的影响
        4.3.3 交直流混合系统控制参数稳定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风电场等值建模及并网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统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研究概述
        1.2.1 次同步振荡研究历程回顾
        1.2.2 次同步振荡主要分析方法
    1.3 含风电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研究现状
        1.3.1 DFIG风电场并网次同步振荡分析
        1.3.2 PMSG风电场并网次同步振荡分析
        1.3.3 风电场接入对同步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影响
        1.3.4 风电场等值建模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含风电电力系统元件数学模型
    2.1 风电机组基本运行原理
        2.1.1 DFIG风电机组基本运行原理
        2.1.2 PMSG风电机组基本运行原理
    2.2 风电机组的线性化模型
        2.2.1 DFIG风电机组的线性化模型
        2.2.2 PMSG风电机组的线性化模型
    2.3 其它电力系统元件的线性化模型
        2.3.1 同步发电机组的线性化模型
        2.3.2 直流输电的线性化模型
        2.3.3 交流输电线路的线性化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机组运行特性聚类的风电场等值建模
    3.1 风电场结构
    3.2 风电场动态特性分析
    3.3 风电场等值建模
        3.3.1 基于相似变换理论的等值机理
        3.3.2 基于运行特性聚类的多机并联等值模型
    3.4 风电场图形化建模平台
        3.4.1 建模思路
        3.4.2 风电场图形化模型结构
    3.5 风电场等值模型验证
        3.5.1 等值机理有效性验证
        3.5.2 多机等值模型有效性验证
        3.5.3 大型风电场等值模型有效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DFIG风电场接入固定串补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
    4.1 DFIG风电场次同步振荡现象
    4.2 次同步振荡影响因素
    4.3 基于感应发电机效应的次同步振荡机理分析
        4.3.1 感应发电机效应的基本原理
        4.3.2 基于状态空间方程的风电场阻抗模型
    4.4 系统总电阻计算
        4.4.1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一致时系统总电阻
        4.4.2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不一致时系统总电阻
    4.5 仿真算例验证
        4.5.1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一致时仿真验证
        4.5.2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不一致时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MSG风电场接入弱交流系统次/超同步振荡分析
    5.1 PMSG风电场次/超同步振荡现象
    5.2 次/超同步振荡影响因素
        5.2.1 次同步振荡影响因素
        5.2.2 超同步振荡影响因素
    5.3 基于广义复转矩系数分析法的次/超同步振荡机理分析
        5.3.1 复转矩系数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3.2 广义复转矩系数分析法
        5.3.3 PMSG风电场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5.4 系统阻尼系数计算
        5.4.1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一致时系统阻尼系数
        5.4.2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不一致时系统阻尼系数
    5.5 两类PMSG风电场次同步振荡现象讨论
        5.5.1 特征值对比
        5.5.2 容抗变化趋势对比
        5.5.3 稳定性判据对比
    5.6 仿真算例验证
        5.6.1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一致时仿真验证
        5.6.2 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不一致时仿真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电场与同步发电机组交互作用对系统次同步振荡特性影响
    6.1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机电耦合特性
        6.1.1 同步发电机组机电耦合特性
        6.1.2 风电场-同步发电机组机电耦合特性
    6.2 强耦合条件下风电场接入对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6.2.1 PMSG风电场与同步发电机组相互作用
        6.2.2 DFIG风电场与同步发电机组相互作用
    6.3 基于附加励磁信号注入法的系统阻尼特性辨识
        6.3.1 附加励磁信号注入法基本原理
        6.3.2 可行性分析
        6.3.3 阻尼特性辨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发展现状综述
        1.2.1 全球视角下水电发展现状
        1.2.2 中国水电发展现状
        1.2.3 水电耦合其它可再生能源现状
    1.3 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1.3.1 水力发电机组自身内部扰动下稳定性分析
        1.3.2 外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冲击下稳定性分析
    1.4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研究综述
        1.4.1 灵活性概念描述
        1.4.2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研究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方法概述
        2.2.1 分岔理论综述
        2.2.2 延拓追踪法
        2.2.3 数值仿真法
    2.3 水力发电系统建模与验证
        2.3.1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构建
        2.3.2 模型对比验证
    2.4 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分析
        2.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3 阻尼系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振荡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低频振荡机理概述
        3.2.1 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3.2.2 低频振荡分析方法概述
    3.3 不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3.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3.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 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5 不同情景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6 水力发机组动力学分岔和振荡统一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不确定性评估指标
        4.2.2 波动性评估指标
        4.2.3 互补性评估指标
        4.2.4 评估指标体系呈现
    4.3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建模及验证
        4.3.1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3.2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
        4.3.3 风水耦合统一模型及验证
    4.4 工程算例分析
        4.4.1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评估指标权重分析
        4.4.2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 仿真算例分析
        4.5.1 风水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4.5.2 风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3 水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4 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分析
    5.1 引言
    5.2 方法概述
        5.2.1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
        5.2.2 敏感性分析方法
    5.3 算例分析
        5.3.1 时间尺度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2 备用容量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3 备用接入比例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4 爬坡率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5 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风电汇集电网小干扰动态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风电场动态等值研究现状
        1.2.1 单机等值
        1.2.2 多机等值
    1.3 风电并网系统振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1 模式分析法
        1.3.2 阻抗分析法
        1.3.3 风电并网系统振荡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1.4 基于一致性控制理论的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解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4.1 基于一致性控制理论的同构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解耦分析方法
        1.4.2 具体应用形式分析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含风电场接入的电力系统模型
    2.1 引言
    2.2 双馈风机模型
        2.2.1 锁相环模型
        2.2.2 感应发电机及其传动系统模型
        2.2.3 转子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2.2.4 网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2.2.5 直流电容模型
        2.2.6 双馈风机整体模型
    2.3 直驱风机模型
        2.3.1 锁相环模型
        2.3.2 永磁同步发电机及其传动系统模型
        2.3.3 机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2.3.4 网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2.3.5 直流电容模型
        2.3.6 直驱风机整体模型
    2.4 并网风电场模型
    2.5 外部交流系统模型
    2.6 互联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联结构风电场小干扰动态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并联结构风电场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3.3 并联结构风电场单机等值模型
        3.3.1 并联结构风电场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等效解耦
        3.3.2 并联结构风电场单机等值模型
    3.4 风电机组数量变化对并网风电场开环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5 算例
        3.5.1 算例1---风电机组线性化模型完全相同时并网风电场开环稳定性分析
        3.5.2 算例2---风电机组线性化模型近似相同时并网风电场开环稳定性分析
        3.5.3 算例3---风电场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风电场/风电机群并网系统小干扰动态等值模型
    4.1 引言
    4.2 并网风电机群单机等值模型
        4.2.1 集电网络等值
        4.2.2 风电机群单机等值模型
    4.3 多风电场/风电机群并网系统动态等值模型
    4.4 多风电机群并网系统模型
    4.5 算例
        4.5.1 算例1---多风电场并网系统振荡稳定性的模式分析
        4.5.2 算例2---不同风电机组数量下的小干扰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
        4.5.3 算例3---接入电网强度变化时的小干扰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
        4.5.4 算例4---大型风电场小干扰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网架拓扑的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并网风电场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5.3 并网风电场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的等效解耦
        5.3.1 模式分析的基本理论
        5.3.2 并网风电场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的等效解耦
    5.4 网络结构、参数和风电机组数量变化对并网风电场开环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1 风电外送线路电抗变化的影响
        5.4.2 风电场集电网络结构变化的影响
        5.4.3 风电机组数量变化的影响
        5.4.4 对振荡模式影响的衡量指标
    5.5 一种用于风电场小干扰稳定性检验的降阶模式计算方法
    5.6 算例
        5.6.1 算例1---风电外送线路电抗x_L增大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6.2 算例2---集电网络结构变化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6.3 算例3---风电机组数量变化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6.4 算例4—大型风电场小干扰稳定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计及网架拓扑的并网风电场小干扰动态等值模型
    6.1 引言
    6.2 风电场单机等值的理论依据
    6.3 并网风电场小干扰动态等值模型
    6.4 算例
        6.4.1 算例1---条件1和条件2均成立时并网风电场的动态等值
        6.4.2 算例2---条件1不成立条件2成立时并网风电场的动态等值
        6.4.3 算例3---条件1成立条件2不成立时并网风电场的动态等值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锁相环动态主导的并网直驱风电场小干扰稳定极限
    7.1 引言
    7.2 锁相环动态主导的并网直驱风机小干扰稳定极限
    7.3 锁相环动态主导的并网直驱风电场小干扰稳定极限
    7.4 算例
        7.4.1 算例1---风电外送线路电抗x_L增大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7.4.2 算例2---直驱风机稳态有功输出增大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7.4.3 算例3---网络结构变化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1
        7.4.4 算例4---网络结构变化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2
        7.4.5 算例5---锁相环积分系数增大对并网风电场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创新成果与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公式推导过程
    A1 双馈风机模型
        A1.1 锁相环模型
        A1.2 感应发电机及其传动系统模型
        A1.3 转子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A1.4 网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A1.5 直流电容模型
    A2 直驱风机模型
        A2.1 永磁同步发电机及其传动系统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A2.2 机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A2.3 网侧换流器及其控制系统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A2.4 直流电容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A3 并网风电场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A4 第5章并网风电场网络方程推导
    A5 第6章证明推导
    A6 第7章并网风电场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推导
附录B 算例参数
    B1 第3章算例系统参数
    B2 第4章算例系统参数
    B3 第5章算例系统参数
    B4 第6章算例系统参数
    B5 第7章算例系统参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次同步振荡的类型
        1.2.2 次同步振荡的研究方法
        1.2.3 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措施
    1.3 风电机组结构对SSCI的影响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双馈风电系统建模及次同步振荡产生机理分析
    2.1 双馈风电系统拓扑结构
    2.2 双馈风力机模型及坐标变换
        2.2.1 空气动力学模型
        2.2.2 变桨距控制系统模型
        2.2.3 传动轴系模型
        2.2.4 坐标变换
    2.3 双馈感应发电机及其变流器控制系统模型
        2.3.1 双馈感应发电机模型
        2.3.2 转子侧变流器控制系统模型
        2.3.3 网侧变流器控制系统模型
        2.3.4 直流侧环节模型
    2.4 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线路模型
    2.5 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产生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特征值分析法的次同步振荡研究
    3.1 特征值分析法理论
        3.1.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3.1.2 参与因子法理论
    3.2 特征值分析法过程
        3.2.1 特征值分析法流程
        3.2.2 双馈风电系统模型线性化
        3.2.3 输出方程线性化
        3.2.4 系统模型初始化
        3.2.5 确定状态矩阵
    3.3 案例分析
        3.3.1 双馈风电系统模型参数
        3.3.2 振荡模态求解
        3.3.3 影响因素分析
    3.4 时域仿真验证
        3.4.1 串补度对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3.4.2 风速对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3.4.3 RSC内环增益对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3.4.4 RSC内环积分时间常数对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复转矩系数法的次同步振荡研究
    4.1 机组电磁转矩增量与转速增量间的传递函数推导
        4.1.1 定、转子感应电动势增量与转速增量间的传递函数关系
        4.1.2 定、转子电流增量与转速增量间的传递函数关系
        4.1.3 电磁转矩增量与转速增量间的传递函数关系
    4.2 基于复转矩系数法的次同步振荡产生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策略研究
    5.1 基于带阻滤波器的次同步振荡抑制策略
        5.1.1 带阻滤波器抑制次同步振荡的原理
        5.1.2 带阻滤波器抑制次同步振荡时域仿真验证
    5.2 基于附加阻尼控制器的次同步振荡抑制策略
        5.2.1 附加阻尼控制器抑制次同步振荡的原理
        5.2.2 附加阻尼控制器的控制参数整定
        5.2.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附加阻尼控制器增益系数优化
        5.2.4 附加阻尼控制器抑制次同步振荡时域仿真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V型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分布特征
    2.1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现状
    2.2 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特征
    2.3 交通事故的空间分布特征
    2.4 交通事故的形态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1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1 驾驶人因素分析
        3.1.2 道路因素分析
        3.1.3 车辆因素分析
        3.1.4 环境因素分析
        3.1.5 管理因素分析
        3.1.6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总结
    3.2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2.1 初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3.2.2 最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评估模型
    4.1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演化网络
        4.1.1 时间-状态分析法
        4.1.2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演化网络
    4.2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因素与其耦合作用
        4.2.1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因素
        4.2.2 交通事故风险因素耦合作用
    4.3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耦合度的计算
        4.3.1 基于突变理论的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耦合度计算模型
        4.3.2 基于平均互信息理论的多风险因素耦合度测度模型
    4.4 基于尖点突变的海底隧道交通风险演化分析
        4.4.1 海底隧道交通系统状态分析
        4.4.2 风险演化过程分析
    4.5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评估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状态仿真
    5.1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状态仿真模型构建
    5.2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状态仿真模型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预防措施
    6.1 人的因素方面的预防措施
    6.2 物的因素方面的预防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附录1 V型海底隧道风险因素识别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 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状态仿真模型代码
        2.1 基于突变理论的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耦合度计算模型代码
        2.2 基于平均互信息理论的多风险因素耦合度测度模型代码
        2.3 海底隧道交通系统突变结构仿真模型代码

四、状态变量分析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直驱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的振荡特性和抑制策略研究[D]. 邵冰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静态电压稳定分岔分析及全导数算法研究[D]. 万凯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风电场宽频带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研究[D]. 李星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基于离散相似指数积分法的电磁暂态仿真方法研究[D]. 宋文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5]考虑电压动态过程的交直流混合系统小信号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D]. 李至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风电场等值建模及并网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特性研究[D]. 贾祺.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1)
  • [7]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D]. 张京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风电汇集电网小干扰动态等值与振荡稳定性分析[D]. 董文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D]. 李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10]V型海底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邢英. 青岛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状态变量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