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砂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透砂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

一、低渗透砂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何辉[1](2021)在《W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3超低渗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W油田长3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油藏,与常规储层相比,研究区储层孔渗较低、孔隙细小,孔喉结构致密,渗流特征较为复杂。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渗流机理认识不清、微观孔喉结构与流体动用程度关系不清,渗吸作用对于油藏采收率提高幅度以及启动压力梯度随渗透率变化规律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实验测试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渗流特征系统进行研究,明确研究区储层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储层发育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砂岩碎屑组分中石英含量最高,长石次之,岩屑及填隙物含量较少;方解石和黏土矿物为主要的填隙物类型,粘土矿物中绿泥石、高岭石较为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0.4%,平均渗透率为0.67×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透储层。(2)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粒间溶孔和片状、弯片状喉道,孔喉大小以小孔隙和微细喉道为主,研究区孔喉结构可划分为三类,Ⅰ至Ⅲ类孔喉结构逐渐变差;(3)W油田长3储层孔隙网络中水驱油类型主要有均匀状、网状-均匀状、网状以及指状-网状型等,孔道内以活塞式水驱油为主;孔喉类型不同其微观水驱渗流特征不同,最终驱油效率差异较大;Ⅰ类至Ⅲ类驱替类型由均匀状逐渐向指状-网状型转变,驱油效率逐渐降低;物性、孔喉结构、驱替压力以及注入倍数等对驱油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4)研究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分布在26.4-55.0%,等渗点饱和度在46.3%-67.3%之间,主体大于50%,储层润湿性为弱水湿;残余油饱和度在24.2%~38.4%之间;相渗曲线分为三类,由Ⅰ至Ⅲ曲线整体向右偏移,束缚水饱和度、等渗点饱和度以及残余油饱和度等参数逐渐增大,储层渗流能力逐渐减弱;(5)随着渗吸时间的变化,渗吸速度整体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物性越小,储层渗吸采油效率越高,裂缝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渗吸驱油效率;相同孔隙介质,孔隙结构不同,渗吸驱油效率也不同,Ⅲ类储层渗吸驱油效率最高,平均为33.1%;Ⅰ类储层渗吸驱油效率最低,平均为19.3%。(6)研究区储层启动压力梯度主要分布在0.04-0.46MPa/m,平均启动压力为0.087MPa/m,启动压力梯度随渗透率减小呈指数型变化,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公式为:y=0.0964x-0.973;储层物性、孔隙结构以及有效应力的变化均对启动压力梯度有一定的影响。

田进[2](2020)在《柴西YX地区盐下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机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已日益成为油气开发的重点。然而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极低,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因此不断加强对其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的研究,对此类油层的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以YX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在对其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室内岩心渗流实验,研究了研究区储层岩石的微观渗流特征、单相油渗流特征、油水相渗,油气相渗特征等方面及其影响因素。本论文得到以下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1)研究区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裂缝微孔型,裂缝溶孔型和孔隙基质型。(2)裂缝微孔和裂缝溶孔型模型油驱后油相渗透率均较100%饱和水时单相水渗透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裂缝型储层岩石油相的流动能力较水相差。(3)微观模型驱油效率分布在16.7%83.3%,驱油效率差异较大,是由于水驱油时注入水先从驱替裂缝中的油,再驱替裂缝附近连通性较好的孔隙中的油,微裂缝是导致驱油效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对裂缝微孔和裂缝溶孔型岩心影响较大,对孔隙基质型岩心影响较小。(4)储层存在强应力敏感性,不同孔隙结构类型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力敏感特征,裂缝溶孔型相对最强,其次是孔隙基质型,裂缝微孔型相对最弱。在储层应力条件下单相油最小渗透率为1.81×10-5×10-3μm2。(5)储层单相油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其大小与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密切相关,其中裂缝微孔型启动压力梯度最小,裂缝溶孔型启动压力梯度次之,孔隙基质型启动压力梯度最大。当气测渗透率小于40×10-3μm2时,气测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不明显,气测渗透率大于40×10-3μm2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随气测渗透率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6)储层驱油效率低,100%饱和油岩心水驱最终驱油效率平均为21.4%,束缚水条件下水驱油效率平均为34.5%;水驱油过程两相流动区饱和度范围小,100%饱和油条件下测得平均为17.4%,束缚水条件下测得平均为6.82%。(7)裂缝微孔型和裂缝溶孔型主要为单峰和两个峰,孔隙基质型为一个峰;水驱前后核磁峰面积的变化规律与水驱油实验结果一致,不同弛豫时间的水驱油贡献率也有明显差异,弛豫时间在0.110 ms范围,对水驱油效率的贡献最大;10100 ms范围内,裂缝微孔型水驱油贡献最小,孔隙基质型贡献较大,裂缝溶孔型最大。(8)研究区储层100%饱和油条件下水驱后,气驱油实验表明,气驱油效率平均只有3.0%;束缚水下气驱油表明气驱油效率平均为11.5%;残余油下气相相对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分布在0.0020625.1之间,非均质性极强,极容易形成气窜。本论文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储层的高效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进[3](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区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表征》文中提出低渗透(特低渗)油藏储量在我国整个石油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与常规油气相比,其地质认识深度与勘探开发程度有待提升,必须大力提高该类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探究油田开发的新技术与新方法。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作为长庆油田主力生产层位,随着勘探开发的进行,研究区存在储层含水率上升快、油水关系复杂、低产井多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对制约储层高效开发的储层的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及孔喉结构和储层中可动流体赋存状态、流体渗流规律及驱油效率等微观层面的认识较为薄弱。因此论文基于岩心观察、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X-衍射等测试手段,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的研究;利用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实验方法揭示了研究区包括孔喉类型、大小、分布、分选等在内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核磁共振、相渗实验、真实水驱油驱替实验等实验技术进行了微观渗流特性的定量化研究,最后建立了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并对不同类型储层结合生产动态展开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王盘山长4+5、长6储层构造稳定单一,各小层继承性良好,岩石类型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次之;长4+5层段孔隙度平均为10.65%,渗透率平均值为0.80×10-3μm2,长6层段孔隙度平均值为10.86%,渗透率平均值为0.91×10-3μm2,典型低渗-特低渗透储层,长6储层物性与主要碎屑组分相关性优于长4+5储层。(2)长4+5、长6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一致,胶结程度略有差别,压实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原生孔隙损失率达到70%左右;储层成岩相划分为高岭石+绿泥石胶结-粒间孔相、高岭石胶结-溶孔+粒间孔相、绿泥石+高岭石胶结-溶孔相、高岭石胶结-溶孔相、伊利石胶结-溶孔相、碳酸盐胶结致密相等6种类型,相品质依次变差,可通过电测曲线差异性特征结合测井交汇版图有效识别成岩相类型。(3)恒速压汞能够有效识别孔径大于0.1μm的孔隙和喉道的大小、个数及分布等信息,常规压汞获取孔喉半径下限值为3nm,联合常规压汞-恒速压汞技术共同表征储层孔喉结构,精确度更高,压汞参数中平均孔隙半径和主流喉道半径是评价储层品质的重要因子。(4)长4+5层段以Ⅲ类储层(50%)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值为39.37%,长6层段以Ⅱ类储层(50%)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值为51.37%,T2截止值范围介于3.86ms-16.68ms,T2谱分布在T2截止值左侧区域面积越大,储层物性越差,可动流体越少;长4+5、长6储层中粘土矿物类型及其赋存特征对微孔中流体可动能力影响差异明显,长6段储层绿泥石控制作用强于其他类型粘土矿物。可动流体饱和度是储层物性、孔隙类型、孔喉结构及填隙物与含量等多种地质因素的综合表现,是储层分类评价关键指标。(5)束缚水饱和度低,残余油饱和度小及两相区共渗范围大的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储层粒间孔相对发育,面孔率较高,孔喉连通性和分选较好,流体多见均匀驱替和网状驱替渗流方式,最终驱油效率高,达到46%,影响驱油效率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储层孔喉结构的非均质性。(6)孔隙度、渗透率、粘土矿物含量、平均孔隙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启动压力梯度、可动流体饱和度及驱油效率等敏感性参数耦合建立储层分类评价八元分类法,长4+5、长6油层组Ⅰ类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高,产能贡献大,分布面积小,Ⅱ类、Ⅲ类储层分布范围大,动用程度低,重点建设此类型储层开发,Ⅳ类储层物性太差,开采成本高。

李斌会[4](2020)在《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机理及能量补充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物性差,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规律复杂,压裂后弹性开发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缺少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为对象,开展了储层物性与渗流特征、吞吐渗吸采油机理、压裂渗流规律及合理能量补充方式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结论与认识:基于压汞、X衍射、薄片及敏感性评价等实验分析,明确了松辽盆地北部两套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能力贡献均主要来自亚微米级以上孔喉,且存在中等偏强的水敏、盐敏和应力敏感性,速敏、碱敏和酸敏的损害程度较弱;其中扶余油层以粒间孔为主,高台子以粒内孔为主,但后者的脆性高于前者。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显着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油水两相拟启动压力梯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构建油水两相拟启动压力梯度与岩芯克氏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致密砂岩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新方法,基于新方法测试的致密砂岩基质储层相渗曲线呈现“两高两低”特点,即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和最终驱油效率低,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快,两相跨度小,表明注水开发难度较大;裂缝存在有助于提高渗流能力和改善开发效果,但应及时补充地层能量,降低裂缝的应力敏感性。设计研发了反映矿场吞吐采油原理的动态吞吐渗吸实验装置及方法,实现了静态渗吸和动态吞吐返排两个过程的物理模拟,明确了渗吸介质、裂缝和润湿性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渗吸采油效果的主控因素,活性水和裂缝有助于提升开发效果,压裂液滤液不利于吞吐渗吸驱油,建议缩短压裂液的返排时间,给出了提升致密油藏开发效果的措施方向是优选渗吸介质、加大压裂规模和改善储层润湿性;核磁共振与吞吐渗吸实验联测技术分析结果显示,致密砂岩储层活性水可动油孔喉下限约为0.1μm,CO2则为0.05μm。建立了大型三维致密岩芯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搞清了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后的渗流规律变化特征和采油机理,结果显示致密油藏压裂开发将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不同渗流特征的区域,可分为有效波及区、弱波及区和无效波及区,明确了压裂后吞吐采油的主要机理是增大弱波及区和渗吸范围同时提高有效波及区的洗油效率,并优选出CO2作为致密储层最佳吞吐渗吸介质。典型井区能量补充方式优化数模结果显示,大规模压裂后CO2吞吐增油效果最为显着,其单次合理注气量为7500t、注入速度为180t/d、闷井时间为30天,优化结果有效指导了矿场生产实践,4口试验井均见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渗流特征,揭示了动态吞吐渗吸采油的机理,确定了CO2吞吐作为压裂弹性开采后的最佳能量补充方式,为矿场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侯珊珊[5](2020)在《基于数字岩心的低渗透性含铀砂岩微观渗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石微观渗流机理及其仿真模拟研究是当前岩土问题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对岩体基建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石油及金属矿山的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低渗透含铀砂岩的微观渗流特性,本文对新疆某低渗透性含铀砂岩开展高压压汞(MIP)、核磁共振(NMR)、X射线衍射分析(XRD)、波长色散衍射(XRF)、能量分散扫描电镜(EDS-SEM)以及不同分辨率的微CT扫描实验,综合分析其孔隙和矿物分布特征。采用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将不同分辨率的CT图像进行精确匹配,通过对融合不同分辨率岩心扫描图像进行孔隙分割和骨架分割,建立多尺度、多矿物组分的低渗透性含铀砂岩数字岩心。提取数字岩心的连通孔隙进行非结构化体网格划分,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理论和方法开展低渗透性含铀砂岩孔隙尺度渗流模拟。基于多孔介质三维逾渗理论,构建低渗透性含铀砂岩逾渗模型,分析低渗透含铀砂岩渗流过程中的启动压力。通过上述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1)本研究中的低渗透含铀砂岩孔喉直径基本分布在50nm-300μm之间。其中,中、小孔喉为主要渗流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砂岩的渗透率。微孔喉的渗流能力较小,但所占的孔喉体积较大,对孔隙度和喉道流通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2)低渗透含铀砂岩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微孔和微裂缝4种。其中,粒间孔空间尺度相对较大但数量较少;长石颗粒、白云石和粘土矿物等溶蚀产生大量溶蚀孔,发育广泛;晶间微孔主要由粘土矿物形成,通常作为连接其他几种类型孔隙的喉道;微裂缝主要存在于碳酸盐矿物中,使储层孔隙连通性增强,渗透率提高。(3)低渗透性含铀砂岩三维数字岩心的连通性分析显示,粒间孔在孔隙空间中形成主要的渗流通道,次生孔隙与其他孔隙连通性较差。含量较高的粘土矿物和铁白云石胶结物填充在样品的原生和次生孔隙以及喉道中,使得岩心内可动流体的孔隙度显着降低,降低了岩心的整体渗透率。(4)渗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渗透含铀砂岩岩心的大孔喉连通部分形成主流线区域,且流线较为密集。岩心的角隅部分流线未波及,流线较稀疏,是溶浸液反应程度较差的区域。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渗流流速增加,但渗流路径变化不大,流体的渗流路径依然集中于大孔喉连通部分。(5)低渗透性含铀砂岩的渗流过程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后,流速增长速度逐渐加大,当全部孔隙参与流动后,流速与压力梯度的关系变为直线。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流速随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有所差异。(6)在逾渗转变之前,含铀砂岩内最大孔隙团的连通、膨胀速度增加,使流体得以汇聚。表现为:在孔隙率小于5%时,含铀砂岩岩心逾渗发生的概率较小;孔隙率在5%15%之间时,逾渗概率曲线的斜率增加,逾渗发生的概率突然增大;在孔隙率大于15%后,逾渗概率曲线的斜率降低且随孔隙率的增大而线性增加。

乔俊程[6](2020)在《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对象,但与常规天然气相比,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气水分布关系严重制约了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因此研究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对于指导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为典型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微米CT和非常规油气运移聚集模拟实验与测试方法,从砂体(层)—岩心—孔喉多尺度综合研究了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论文首先通过致密砂岩气藏的沉积储层、测井地质和天然气地质研究,确定了砂体(层)尺度下气水分布关系、类型和特征,探讨了气水分布的宏观地质主控因素;第二,开展了地质条件下,真实致密砂岩岩心气驱水物理模拟,揭示了岩心尺度气水分布形成过程、临界条件及天然气聚集特征;第三,结合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和微米CT,探讨了孔隙结构和流体赋存特征对气水分布的影响机制;最后,综合生烃史和天然气充注期以及气水界面形成和迁移的动力学机制,确定了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孔喉—岩心—砂体多尺度气水分布的成因机制。致密砂岩中存在气水倒置型、残余水型和边、底水型三种气水分布类型。气水倒置型在单井上主要表现为沿垂向向上出现气层—气水同层—水层的气水变化,在剖面和平面上表现为由低部位至高部位出现气区—气水过渡区—水区的气水变化。残余水型和边、底水型在单井上分别表现出沿垂向向上出现气水同层—气层和水层—气层的气水变化,残余水型在剖面和平面上表现为气区为主,气水过渡区零散分布于构造低部位的特征,边、底水型表现为水区连片集中分布于构造低部位的特征。生烃强度、储层物性和源储压差是砂体(层)尺度下气水分布的三个主控因素。其中,生烃强度是气水分布的物质因素,生烃强度25×108m3/km2基本控制了气藏含气范围;储层物性是气水分布的赋存因素,孔隙度7.2%、渗透率0.41mD控制了含气区和水区的边界。源储压差是气水分布的动力因素,源储压差18.5MPa是含气区和水区的动力界限。在生烃强度控制气藏含气范围和含气性条件下,储层物性与源储压差分布的耦合关系及其变化决定了气水分布关系、类型和样式。岩心尺度下致密砂岩渗透率与充注动力耦合控制了气水分布形成过程及临界条件,决定了气水分布类型及其含气饱和度增长过程与大小。气水倒置型气水分布多形成于低渗储层中,渗透率0.38mD是其形成的物性上限,其一般表现出低含气性、含气饱和度快速增长的特征;残余水型和边、底水型气水分布一般形成于相对高渗储层中,含气性较高,存在快速增长—稳定和缓慢增长—稳定两种含气饱和度增长模式。孔隙结构和微观流体赋存特征控制了气水渗流特征和渗流能力,决定了气水分布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含气潜力。随孔喉半径增大,连通性变好,可动毛管水比例升高,气水倒置的临界充注压力与残余水与边、底水形成的临界压力条件降低,含气饱和度增大。因此,大孔中粗喉型孔隙结构易于形成高含气性的残余水型与边、底水型气水分布,中小孔中细喉型孔隙结构易于形成低含气性的气水倒置型气水分布。综合气水分布关系形成过程、气水界面处动力学机制及生烃史与天然气充注史的研究,认为气水倒置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210Ma~200Ma)天然气充注—气水倒置形成、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200Ma~100Ma)气水界面推进—气水倒置扩张和晚白垩世(100Ma)至今气水倒置定型三个阶段,而上气下水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天然气充注、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天然气稳定运移—上气下水形成和晚白垩世至今上气下水定型三个阶段。砂层、岩心和孔喉尺度的耦合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具有“孔隙结构和微观流体赋存特征决定形成条件与含气潜力,充注动力与渗透率耦合控制形成过程、类型及天然气聚集特征,源储压差与物性耦合影响分布关系与样式”的成因机制。

董明达[7](2019)在《致密-低渗储层原油驱动条件及其对开采效果影响》文中指出致密-低渗油藏基质渗透率低、应力敏感性强、孔喉尺寸较小,导致致密基质中剩余油和残余油的驱动非常困难,开采效果普遍较差。本文以致密-低渗储层原油压差驱动条件为基础,对基质中原油可驱动性和驱动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原油启动压力梯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参数。应用全域量化控制润湿性人造岩心研究了储层基质润湿性对原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发现原油启动压力梯度随润湿指数增大而单调递减,岩心渗透率越低原油启动压力梯度随润湿指数变化幅度越大。开展了致密-低渗岩心原油渗流应力敏感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致密-低渗岩心原油启动压力梯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幂函数递减规律,据此建立了综合考虑有效应力对渗透率和原油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渗流模型。基于此模型研究了致密-低渗储层衰竭开采过程中有效应力变化对产能及储层压力分布的影响,计算了致密-低渗储层衰竭开采时的极限泄油半径和弹性采收率。结果表明衰竭开采过程中考虑有效应力对启动压力梯度影响时的产能小于定启动压力梯度时的产能,原始地层压力和井底压力相同时上覆压力越大产能越低。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岩心一维水驱油过程中平均含水饱和度与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随平均含水饱和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油水前缘位于出口端附近时达到最大值。确定了岩心润湿性对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的影响,得到了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最大值随润湿指数增大先降低后升高的非单调变化规律。考虑实际油藏中存在油水两相区和原始含油区,应用流线积分法计算了致密-低渗储层五点法井网注水开采面积波及效率,结果证实渗透率低于5×10-3μm2时依靠增大注采压差难以进一步提高波及效率。对比了致密-低渗岩心中超低界面张力和强乳化能力表面活性剂驱油时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的差异,明确了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可以明显降低致密-低渗基质中原油的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证实了强乳化能力表面活性剂对水流通道的封堵作用。通过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一维柱状岩心驱油实验,发现岩心渗透率为2×10-3μm2~50×10-3μm2时水驱后注入强乳化能力表面活性剂可以大幅提高驱油效率,岩心渗透率为0.1×10-3μm2~2×10-3μm2时水驱前注入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提升驱油效率幅度较高。结合实验结果和油藏实际开发需求,给出了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的适用范围。

谢华锋[8](2019)在《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微观形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主力储层为三工河组二段,其油藏含油饱和度普遍小于40%,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本论文首先在研究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石油地质特征。然后采用了微米CT和恒速压汞两种方法,系统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划分出不同的孔隙结构类型。同时,为了探究微观尺度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因素,本论文选取典型岩心样品开展一维物理模拟实验,综合分析石油的渗流特征、含油饱和度增长模式等特征,探明充注动力、物性、孔隙结构等的耦合作用对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此外,本论文还探讨了黏土矿物、束缚水饱和度、油藏调整等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通过本论文研究得出:(1)三工河组二段储层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大孔细喉型、中孔粗喉型、小孔细喉型和小孔微喉型,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具有不同的含油饱和度增长模式;(2)含油饱和度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较弱,储层含油饱和度受储层物性和充注动力的耦合控制;(3)黏土矿物含量高、高束缚水饱和度、油藏调整等也是造成研究区储层含油饱和度较低的原因。

申鹏翔[9](2019)在《低渗气藏单井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渗透气藏在我国分布广泛,储量惊人,如何高效开发低渗透气藏已成为石油科技人员关注的重点。但低渗透气藏由于其孔隙度低,渗透率小,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使得单井产量较低,稳产能力较差。水平井技术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技术之一,应该着重研究。本文系统的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对低渗透气藏的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滑脱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和水锁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常规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利用保角变换方法和等值渗流阻力法,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的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单相产能公式,用渗透率各向异性和偏心距对方程进行了修正。对影响水平井产能的因素水平段长度、渗透率各向异性、储层厚度和启动压力梯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常规水平井产能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储层基质的渗流和裂缝中的渗流,建立了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的低渗透气藏压裂水平井单相稳态产能模型,研究分析了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半长、裂缝间距和裂缝条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导流能力越大,产能越大,但裂缝导流能力增大到某一个值后,产气量的增加速度趋于平缓;裂缝越多,压裂水平井产能越大,过多的裂缝会相互干扰,降低单条裂缝的产气量;当裂缝导流能力比较大时,裂缝越长,产能越大;裂缝间距越大,产能越大,到一定值后产能有极限值。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单井模型,预测了未压裂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的生产动态指标,证明压裂后的水平井产量远远大于未压裂水平井。对压裂水平井的压裂参数进行了优化论证,结果表明,增加压裂段数可以有效提高产气量,增幅逐步减缓,建议目标气藏压裂5~7段;裂缝半长增长可以增大产气量,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建议裂缝控制在300m;各段不等强度压裂的采出程度要高于等强度压裂,建议采取各段不等强度压裂。本文对低渗透气藏的渗流机理和水平井稳态产能做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黄勇[10](2018)在《滨南油田低渗特性与注水开发生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滨南油田低渗区块目前普遍存在水井欠注问题,其中滨649块是滨南油田典型低渗储层之一,清楚地认识其低渗特性与注水开发生产特征对整个滨南油田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SA)、激光共聚焦(LCSM)、铸体薄片(CTS)、核磁共振(NMR)及四缸柱塞泵(FCPP)研究了储层低渗特性及其对生产状况的潜在影响,并结合油田地质及生产动态资料评价了滨649块注水开发生产特征。储层孔隙度集中在12.43%13.53%内,平均13.06%;渗透率主要介于8.84×10-3μm231.20×10-3μm2之间,平均19.36×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XRD分析显示:储层矿物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分别约占33.9%、32.9%;粘土矿物约占3.7%,其中伊/蒙间层占48%,伊利石占37%。SEM和ESA分析可见:全貌为细粒砂岩,碎屑颗粒粒径主要介于100μm180μm之间;长石风化程度较深,形成粘土矿物和粒内溶蚀孔隙。LCSM测定显示:孔隙体分布非均质性较强。CTS结合NMR分析表明: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在0.29μm0.55μm之间,以缩颈喉道为主,孔喉比集中在36.267.9内。NMR可动流体测定表明:可动流体百分数介于26.02%65.67%之间,均值为47.83%。FCPP测定显示:启动压力梯度介于0.005MPa/m0.018MPa/m之间,均值为0.0097MPa/m。水井生产动态评价表明:孔喉细小及启动压力梯度相对较高,吸水较理想层只占15%,地层压力呈线性递减,年递减量0.48MPa。水井注水递减类型分析表明:粘土矿物主要是水敏性矿物伊利石,各作业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伤害;洗井、停注和新注等作业后呈线性递减,酸化和压裂后递减模型为三次多项式,转注井一般符合二次多项式递减模型。油田产量递减规律显示:油田米采油指数集中在0.06t/(d·MPa·m)0.1t/(d·MPa·m)之间,油藏产能较低;产量呈指数递减,递减率8.9%。潜力分析表明:全岩矿物以固/液吸附作用较强的长石为主,采收率仅27.6%,束缚流体动用潜力较大;孔隙体分布不均,各小层动用程度相差较大,细分层系提高纵向储量动用程度潜力较高。滨649块低渗特性与注水开发生产特征研究,为下一步制定滨南油田欠注治理对策及部署油藏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二、低渗透砂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渗透砂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论文提纲范文)

(1)W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3超低渗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观孔喉特征研究现状
        1.2.2 渗流特征研究现状
        1.2.3 储层渗吸特征研究现状
        1.2.4 启动压力特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案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构造背景
        2.1.2 沉积背景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2.1 岩石类型
        2.2.2 碎屑组分特征
        2.2.3 填隙物特征
        2.2.4 碎屑结构特征
    2.3 物性特征
第三章 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3.1 孔隙喉道类型
        3.1.1 孔隙类型
        3.1.2 喉道类型
        3.1.3 孔隙组合类型
    3.2 孔隙喉道大小
    3.3 孔喉结构特征
        3.3.1 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3.3.2 孔喉结构参数
        3.3.3 孔隙结构分类
    3.4 孔隙结构对物性的影响
        3.4.1 孔喉大小的影响
        3.4.2 孔喉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
        3.4.3 孔喉结构连通性的影响
第四章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
        4.1.1 微观可视化实验
        4.1.2 油水相渗实验
        4.1.3 储层渗吸实验
    4.2 微观水驱油类型
        4.2.1 孔道内水驱油类型
        4.2.2 孔隙网络中水驱类型
    4.3 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4.3.1 相渗曲线特征
        4.3.2 相渗曲线分类
        4.3.3 影响相渗曲线特征的主控因素
    4.4 残余油特征及水驱效果评价
        4.4.1 残余油类型
        4.4.2 水驱油效果评价
    4.5 渗吸作用特征及效果评价
        4.5.1 质量法
        4.5.2 微观砂岩模型法
        4.5.3 渗吸驱油效果评价
    4.6 渗流特征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6.1 水驱渗流特征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
        4.6.2 渗吸驱油效果影响因素
第五章 启动压力梯度特征
    5.1 实验介绍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启动压力梯度影响因素
        5.3.1 储层物性的影响
        5.3.2 孔隙结构的影响
        5.3.3 有效应力的影响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柴西YX地区盐下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机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1.2.2 低渗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对渗流机理影响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YX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2.1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分类特征
        2.1.1 孔隙类型
        2.1.2 孔隙结构分类特征
    2.2 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
    2.3 孔隙结构分类与岩石成分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储层微观渗流特征
    3.1 实验方法
        3.1.1 微观模型制作及参数
        3.1.2 实验所用流体
        3.1.3 实验仪器及流程
        3.1.4 实验步骤
        3.1.5 数据处理方法
    3.2 油驱水微观渗流特征
        3.2.1 储层油驱水微观渗流特征
        3.2.2 束缚水状态下油水分布微观特征
        3.2.3 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
        3.2.4 残余油状态下微观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储层应力敏感与孔隙结构的关系特征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岩心及流体
        4.1.2 应力敏感性实验步骤
        4.1.3 地层覆压下渗流曲线测定实验步骤
    4.2 研究区储层岩石应力敏感特征
    4.3 孔隙结构与应力敏感的关系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储层岩石单相油渗流特征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装置、岩心及实验流体
        5.1.2 实验步骤
    5.2 研究区储层单相油渗流特征
    5.3 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储层岩石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6.1 实验方法
        6.1.1 实验岩心及实验流体
        6.1.2 实验步骤
    6.2 100 %饱和油条件下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6.3 100 %饱和油条件下水驱油效率
    6.4 束缚水下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6.5 油水两相核磁响应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区储层岩石油气两相渗流特征
    7.1 实验方法
        7.1.1 实验岩心及实验流体
        7.1.2 实验步骤
    7.2 油气相渗曲线特征
    7.3 气驱油效率及影响因素
    7.4 研究区气驱和水驱效果对比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区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
        1.2.2 孔隙结构
        1.2.3 渗流特征
        1.2.4 储层评价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小层精细对比
    2.3 构造及沉积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沉积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碎屑成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1.4 碎屑结构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物性参数特征
        3.2.2 储层物性相关性分析
        3.2.3 储层物性与碎屑组分相关性
    3.3 成岩作用类型
        3.3.1 压实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3.4 交代及破裂作用
        3.3.5 成岩过程孔隙演化
    3.4 储层成岩相划分及测井响应特征
        3.4.1 长4+5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4.2 长6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4.3 储层不同成岩相测井识别
    3.5 小结
第四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1 孔喉发育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孔隙组合类型
        4.1.3 喉道类型
        4.1.4 图像孔隙特征
    4.2 常规压汞技术表征孔喉结构
        4.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2.2 孔喉参数特征
        4.2.3 差异性分析
    4.3 恒速压汞技术表征孔喉结构
        4.3.1 实验原理及步骤
        4.3.2 恒速压汞曲线特征
        4.3.3 孔隙结构量化表征
        4.3.4 压汞特征参数与物性关系
    4.4 常规压汞与恒速压汞综合对比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
    5.1 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
        5.1.1 核磁实验原理及步骤
        5.1.2 核磁实验结果及分析
        5.1.3 T2谱曲线特征研究
        5.1.4 可动流体影响因素分析
    5.2 油水相渗实验研究
        5.2.1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5.2.2 相渗曲线特征研究
        5.2.3 油水相渗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5.3 水驱油实验研究
        5.3.1 水驱油实验测试
        5.3.2 镜下渗流特征研究
        5.3.3 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3.4 注入水波及与驱油效率耦合规律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6.1 储层评价参数优选
        6.1.1 基本特征参数
        6.1.2 孔喉结构参数
        6.1.3 渗流特征参数
        6.1.4 储层分类评价参数标准
    6.2 储层评价方法构建
        6.2.1 储层评价方法
        6.2.2 储层评价结果
        6.2.3 不同储层类型微观特征与生产动态响应
    6.3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机理及能量补充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致密油藏开发现状
        1.2.2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现状
        1.2.3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机理研究现状
        1.2.4 致密储层开发产量递减规律和能量补充方式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研究
    2.1 储层孔渗物性
    2.2 岩性及粘土矿物特征
    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2.4 岩石力学特征
    2.5 储层敏感性分析
        2.5.1 致密砂岩储层“五敏”性特征
        2.5.2 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3.1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单相渗流特征研究
        3.1.1 非线性渗流特征实验测试方法
        3.1.2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单相渗流特征分析
    3.2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两相渗流特征研究
        3.2.1 致密砂岩岩芯两相流启动压力梯度数学表征
        3.2.2 致密砂岩岩芯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
        3.2.3 致密砂岩岩芯相对渗透率算例分析
        3.2.4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两相渗流特征分析
    3.3 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影响实验研究
        3.3.1 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影响
        3.3.2 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两相渗流特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采油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
    4.1 高温高压动态渗吸实验方法的建立
        4.1.1 致密储层压裂开发动态吞吐渗吸原理
        4.1.2 高温高压吞吐渗吸实验装置和方法
    4.2 致密砂岩岩芯渗吸采油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渗吸采油效果
        4.2.2 渗吸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与认识
    4.3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动用机理及动用界限研究
        4.3.1 致密砂岩储层吞吐渗吸介质优选
        4.3.2 致密砂岩储层吞吐渗吸采油机理与动用界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致密储层压裂开发渗流规律与能量补充方式优化实验研究
    5.1 高温高压三维岩芯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建立
        5.1.1 三维物理实验岩芯模型设计
        5.1.2 三维致密岩芯饱和油造束缚水方法
        5.1.3 室内吞吐实验中的关键措施
        5.1.4 实验方法及条件
    5.2 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开发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5.2.1 致密岩芯中注水吞吐压力传导规律和波及范围研究
        5.2.2 致密储层压裂开发不同区域渗流特征分析
    5.3 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开发后能量补充方式优化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油藏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6.1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油藏压裂后开发指标分析及预测
    6.2 致密砂岩油藏典型井区能量补充方式优化设计
        6.2.1 YP1 井区油藏地质特征及数模基础条件
        6.2.2 活性水吞吐注入参数优化
        6.2.3 CO_2吞吐注入参数优化
    6.3 矿场应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数字岩心的低渗透性含铀砂岩微观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介质渗流特性研究现状
        1.2.2 多孔介质数字岩心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多孔介质启动压力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含铀砂岩的矿物特征和微观孔隙特征
    2.1 引言
    2.2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岩石学特征
    2.3 含铀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
        2.3.1 孔喉分布
        2.3.2 孔隙类型
    2.4 含铀砂岩的矿物特征
        2.4.1 矿物组成
        2.4.2 矿物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铀砂岩多尺度多组分数字岩心构建
    3.1 引言
    3.2 多分辨率X射线岩心成像
    3.3 含铀砂岩数字岩心构建
        3.3.1 图像配准
        3.3.2 多阈值分割
    3.4 含铀砂岩数字岩心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字岩心的含铀砂岩微观渗流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计算流体力学
        4.2.1 数学模型
        4.2.2 边界条件及假设
    4.3 有限元模型构建
        4.3.1 表征单元体
        4.3.2 非结构化网格模型建模
    4.4 微观渗流数值模拟
        4.4.1 绝对渗透率
        4.4.2 非线性渗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逾渗理论的含铀砂岩启动压力研究
    5.1 引言
    5.2 多孔介质三维逾渗理论
        5.2.1 逾渗网络模型
        5.2.2 孔隙率与逾渗概率
    5.3 基于逾渗理论的含铀砂岩启动压力分析
        5.3.1 启动压力
        5.3.2 含铀砂岩的逾渗特征
        5.3.3 启动压力梯度与逾渗概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一、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6)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特征
        1.3.2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1.3.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成因
        1.3.4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致密砂岩气藏基本特征
        2.2.1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条件
        2.2.2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
        2.2.3 致密砂岩含气性及含气饱和度分布特征
    2.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关系、分布类型及其特征
        2.3.1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层精细解释和识别
        2.3.2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关系及其分布特征
        2.3.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类型及其特征
第3章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宏观地质影响因素
    3.1 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烃强度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影响
        3.1.1 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烃强度
        3.1.2 有效烃源岩分布与生烃强度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影响
    3.2 沉积微相和有效砂体展布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2.1 储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3.2.2 沉积微相与砂体厚度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影响
    3.3 储层物性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3.1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分布与气水分布关系
        3.3.2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对气水分布关系及类型的影响
    3.4 源储组合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4.1 源储组合特征及其分布
        3.4.2 源储组合特征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3.5 源储压差对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影响
        3.5.1 异常压力特征与源储压差分布
        3.5.2 源储压差分布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3.5.3 生烃强度、储层物性和源储压差对气水分布的耦合控制作用
第4章 岩心尺度下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
    4.1 致密砂岩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物理模拟研究
        4.1.1 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实验条件与参数
        4.1.2 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形成过程与机理分析
        4.1.3 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形成的临界条件判识
    4.2 致密砂岩上气下水气水分布关系物理模拟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致密砂岩上气下水气水分关系形成过程与机理分析
        4.2.3 致密砂岩上气下水气水分布关系形成的临界条件判识
    4.3 致密砂岩气藏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含气饱和度增长机理
        4.3.1 致密砂岩含气饱和度增长特征与模式
        4.3.2 致密砂岩不同气水分布关系形成的含气饱和度增长特征
        4.3.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关系含气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4.3.4 致密砂岩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含气饱和度分析与预测
第5章 孔隙—孔喉尺度下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结构对气水分布的影响机制
    5.1 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孔喉结构特征
        5.1.1 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孔喉结构表征
        5.1.2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气水赋存特征表征
        5.1.3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成因类型
        5.1.4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空间分布与孔喉连通性
        5.1.5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半径分布特征
        5.1.6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
    5.2 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结构特征对气水分布形成影响
        5.2.1 微纳米孔喉结构对气水分布关系形成过程的影响
        5.2.2 微纳米孔喉网络孔隙结构特征对气水分布类型的影响
        5.2.3 微纳米孔喉结构对气水分布关系的含气饱和度的影响
    5.3 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流体赋存机理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5.3.1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流体赋存的研究方法
        5.3.2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流体赋存特征
        5.3.3 致密砂岩微观流体赋存的影响因素
        5.3.4 致密砂岩微观流体赋存特征对气水分布类型的影响
第6章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形成机理与形成模式
    6.1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动力学特征
        6.1.1 天然气运移的阻力分析
        6.1.2 天然气运移的浮力分析
        6.1.3 不同气水分布关系气水界面处动力学特征分析
    6.2 致密砂岩不同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
        6.2.1 气水倒置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
        6.2.2 上气下水气水分布关系的形成过程
    6.3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形成机制
        6.3.1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
        6.3.2 致密砂岩气藏孔喉—岩心—砂体(层)尺度成因机制
        6.3.3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的天然气聚集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致密-低渗储层原油驱动条件及其对开采效果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致密-低渗油藏渗流规律研究现状
        1.2.1 致密-低渗油藏的定义与分类
        1.2.2 致密-低渗油藏驱动条件研究现状
    1.3 致密-低渗油藏开发方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致密-低渗油藏衰竭开采研究现状
        1.3.2 致密-低渗油藏注水开采研究现状
        1.3.3 致密-低渗油藏注表面活性剂开采研究现状
        1.3.4 致密-低渗油藏注气开采研究现状
        1.3.5 致密-低渗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致密-低渗储层原油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2.1 致密-低渗储层渗透率对原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2.1.1 原油启动压力梯度实验装置
        2.1.2 原油启动压力梯度测量方法
        2.1.3 原油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2.2 致密-低渗储层润湿性对原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2.2.1 储层模型润湿指数测定方法
        2.2.2 不同润湿性下原油的渗流规律
        2.2.3 原油启动压力梯度与润湿性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致密-低渗储层应力敏感性对衰竭开采效果影响
    3.1 致密-低渗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
        3.1.1 致密-低渗储层绝对渗透率的表征
        3.1.2 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3.1.3 储层物性对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影响
    3.2 致密-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
        3.2.1 致密-低渗储层单相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表征
        3.2.2 储层物性对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的影响
        3.2.3 考虑应力敏感性的渗流方程
    3.3 考虑应力敏感性圆形封闭储层的衰竭开采产能分析
        3.3.1 考虑应力敏感性径向流模型建立与求解
        3.3.2 应力敏感性对产能的影响
        3.3.3 上覆地层压力对产能的影响
    3.4 考虑应力敏感性的弹性采收率计算
        3.4.1 极限泄油半径计算
        3.4.2 弹性采收率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致密-低渗储层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对注水开采效果的影响
    4.1 致密-低渗储层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表征和测试方法
        4.1.1 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形成机理及表征方法
        4.1.2 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的测试方法
    4.2 致密-低渗储层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影响因素
        4.2.1 平均含水饱和度对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的影响
        4.2.2 渗透率对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的影响
        4.2.3 岩石润湿性对水驱油临界压力梯度的影响
    4.3 致密-低渗储层注水开采面积波及效率分析
        4.3.1 面积波及效率计算方法
        4.3.2 渗透率对面积波及效率的影响
    4.4 致密-低渗储层注水开采驱油效率分析
        4.4.1 不同渗透率岩心水驱油动态
        4.4.2 渗透率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致密-低渗储层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适用范围分析
    5.1 实验用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5.1.1 实验用表面活性剂性能要求
        5.1.2 实验用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方法
    5.2 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临界压力梯度
        5.2.1 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油临界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关系
        5.2.2 强乳化能力体系驱油临界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关系
    5.3 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水驱后注入提高驱油效率分析
        5.3.1 水驱后注入超低界面张力体系提高驱油效率效果
        5.3.2 水驱后注入强乳化能力体系提高驱油效率效果
        5.3.3 水驱后注入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驱替压力梯度动态
    5.4 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水驱前注入提高驱油效率分析
        5.4.1 水驱前注入超低界面张力体系提高驱油效率效果
        5.4.2 水驱前注入强乳化能力体系提高驱油效率效果
        5.4.3 水驱前注入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驱替压力梯度动态
    5.5 致密-低渗储层不同性能表面活性剂适用范围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微观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定义
        1.2.2 国内外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分布及其显着特征
        1.2.3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分析
        1.2.4 研究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研究现状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沉积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第3章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石油地质特征
    3.1 烃源岩层位及其演化特征
    3.2 储层特征
        3.2.1 砂体发育特征
        3.2.2 储层岩性及矿物特征
        3.2.3 储层物性特征
    3.3 储盖组合特征
    3.4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
        3.4.1 地层水特征
        3.4.2 温压特征
        3.4.3 含油饱和度特征
        3.4.4 油水分布与油气显示
    3.5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特征
        3.5.1 三工河组油藏成藏期次
        3.5.2 三工河组油藏成藏动力
        3.5.3 三工河组油藏宏观成藏模式
第4章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1 基于微米CT实验的孔隙结构特征
        4.1.1 微米CT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4.1.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1.3 微米CT孔隙结构划分
    4.2 基于恒速压汞的孔隙结构特征
        4.2.1 恒速压汞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4.2.2 储层恒速压汞孔隙结构特征
        4.2.3 储层孔隙结构参数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第5章 微观尺度石油充注与聚集特征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装置
    5.3 实验样品与实验条件
    5.4 储层石油充注流体渗流特征
        5.4.1 石油充注流体渗流特征
        5.4.2 石油运移的数值模拟
    5.5 储层石油聚集模拟实验及其机理分析
        5.5.1 石油聚集实验方法
        5.5.2 石油聚集特征
第6章 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成因及形成机制
    6.1 孔隙结构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2 储层物性和充注动力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2.1 石油运移流态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2.2 储层物性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2.3 注动力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2.4 储层物性与充注动力对储层石油聚集的耦合控制
    6.3 黏土矿物和束缚水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3.1 黏土矿物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3.2 束缚水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6.4 构造调整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
第7章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渗气藏单井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气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2.2 低渗透气井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低渗透气藏渗流机理
    2.1 低渗透气藏的定义
    2.2 低渗气藏储层特征分析
        2.2.1 低渗气藏主要地质特征
        2.2.2 国内主要低渗气藏特征
    2.3 低渗砂岩气藏的渗流特征
        2.3.1 滑脱效应
        2.3.2 启动压力梯度
        2.3.3 应力敏感
        2.3.4 水锁伤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
    3.1 水平井稳态产能研究
        3.1.1 常规水平井产能公式分析
        3.1.2 经典水平井产能公式的异同
    3.2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稳态产能方程推导
        3.2.1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单相产能公式推导
        3.2.2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影响
        3.2.3 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的影响
    3.3 低渗透气藏在不同物理模型下的产能公式
        3.3.1 有效井径模型
        3.3.2 椭球模型
        3.3.3 三种计算产能公式差异及适用性分析
    3.4 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1 水平段长度对产能的影响
        3.4.2 各向异性对产能的影响
        3.4.3 储层厚度对产能的影响
        3.4.4 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渗气藏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研究
    4.1 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4.2 压裂水平井单相产能公式推导
        4.2.1 储层渗流模型
        4.2.2 裂缝渗流模型
    4.3 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3.1 裂缝导流能力对产能的影响
        4.3.2 裂缝条数对产能的影响
        4.3.3 裂缝长度对产能的影响
        4.3.4 裂缝间距对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渗气藏单井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基础资料整理
        5.1.1 天然气性质
        5.1.2 产出水性质
        5.1.3 气水相渗特征
    5.2 单井模型的建立
    5.3 单井模型生产动态预测
    5.4 压裂参数优化论证
        5.4.1 压裂段数
        5.4.2 压裂缝长(半缝长)
        5.4.3 各段不等强度压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滨南油田低渗特性与注水开发生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滨649块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2.1 工区简况
    2.2 构造特征
    2.3 油层分布
    2.4 流体性质及高压物性
        2.4.1 流体性质
        2.4.2 高压物性
    2.5 储层物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滨649 块低渗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特征
        3.1.2 实验方法
    3.2 矿物岩性
        3.2.1 XRD测定结果
        3.2.2 SEM结合ESA分析结果
        3.2.3 LCSM测定结果
        3.2.4 矿物岩性特征综合分析
    3.3 孔隙结构
        3.3.1 NMR测定结果
        3.3.2 CTS测定结果
        3.3.3 孔隙分类
        3.3.4 孔喉半径与孔喉比
    3.4 可动流体
        3.4.1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3.4.2 可动流体百分数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3.5 启动压力梯度
        3.5.1 启动压力梯度测试
        3.5.2 启动压力梯度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649 块注水开发生产特征研究
    4.1 开发历程及现状
        4.1.1 开发历程
        4.1.2 开发现状
    4.2 低渗特性分析油田注水开发生产特征
        4.2.1 水井生产动态分析
        4.2.2 水井注水递减类型
        4.2.3 油田产量变化及递减规律
        4.2.4 储量动用程度
    4.3 潜力分析及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低渗透砂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 [1]W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3超低渗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D]. 何辉. 西北大学, 2021(12)
  • [2]柴西YX地区盐下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机理实验研究[D]. 田进.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3]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区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表征[D]. 韩进. 西北大学, 2020(01)
  • [4]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机理及能量补充方式研究[D]. 李斌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5]基于数字岩心的低渗透性含铀砂岩微观渗流特性研究[D]. 侯珊珊. 南华大学, 2020(01)
  • [6]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 乔俊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7]致密-低渗储层原油驱动条件及其对开采效果影响[D]. 董明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8]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微观形成机理[D]. 谢华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低渗气藏单井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申鹏翔.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滨南油田低渗特性与注水开发生产特征研究[D]. 黄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低渗透砂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