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鉴别H_2S体系中Zn~(2+)的新方法

一种鉴别H_2S体系中Zn~(2+)的新方法

一、H_2S系统中Zn~(2+)鉴定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京硕[1](2021)在《新型NBD基硫化氢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H2S是在NO和CO气体之后被发现的第三种内源性气体,在涉及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文献报道,内源性H2S与神经传导、胰岛素分泌及细胞保护等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例如体内H2S过量会导致牙周炎、口疮及肠道疾病等,缺乏H2S则可能引发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寻找出一种能够有效监测生物系统中的H2S水平的方法对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生物过程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比色法、电化学分析法及气相色谱法等传统方法相比较,荧光探针凭借选择性好、非破坏性及操作简便等优势而广泛应用在检测H2S等内源性生物分子的领域。如今已知的各种H2S荧光探针中,存在选择性差、合成步骤复杂及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活体检测等缺点。根据以上现状,本文研究工作如下:第一部分,基于NBD-胺硫解的双光子H2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根据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和H2S能够进行亲核取代的性质,将苯并香豆素-3-甲酸与7-硝基-2,1,3-苯并氧杂恶二唑(NBD)通过哌嗪缩合的反应得到比率荧光探针1a。通过检测给体苯并香豆素基团和NBD基团的荧光比率变化,实现荧光通道检测。此外,对1a进行了活细胞和斑马鱼内源性H2S荧光成像研究。第二部分,基于FRET-ICT双反应双淬灭效应的H2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以萘为荧光团,通过亲核取代和氧化还原反应,将NBD和叠氮基团连接到萘荧光团上,得到基于FRET和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的探针2a-2c。其中,2c对100μM H2S响应倍数明显高于2a及2b对100μM H2S响应倍数,证明了该策略的成功应用。第三部分,新型双反应长波长H2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以萘基氧杂蒽为荧光团,根据H2S的还原性及亲核取代性能,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和ICT机理,制备了探针3a-3c。其中,双反应的3c与H2S作用后荧光增强为原来的25倍,单反应的3a和3b与H2S作用后荧光增强分别为原来的9倍和3.9倍。3c的选择性明显优于3a与3b。

栾冬瑞[2](2021)在《含硒化合物对蛋氨酸蛋白及GPX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光分析化学方法去探究化学小分子对生命过程中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也是当前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之一,也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有机物质之一。蛋白质在生命体内发挥多种重要功能,例如参与物质的运输(如血红蛋白携氧),参与生命反应的催化(酶),参与生理结构的形成(肌肉、骨骼、毛发等)及参与免疫反应的发生等。通常来说,蛋白质会通过特异性地与小分子配体(如底物、抑制剂、辅因子以及碳水化合物等)或其他蛋白质结合后从而发挥调节作用。所以,确定、分析并理解蛋白质与化学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化学、药物开发和生物传感等研究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蛋氨酸是生命体内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在有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蛋氨酸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钙调蛋白(CaM)和乳清蛋白(α-La);其中,蛋氨酸残基可以与赖氨酸残基形成S=N键,其对Ⅳ型胶原结构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蛋氨酸还参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的运作,包括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形成多胺、精胺和亚精胺;并作为DNA和其他分子甲基化的主要甲基来源。研究发现,限制动物和细胞培养液中蛋氨酸的摄入具有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肥胖,降低氧化应激,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延长寿命等代谢益处;并且,蛋氨酸不能在生命体中内源性产生,只能从饮食中产生。所以,合理摄取膳食中的蛋氨酸并及时跟踪参与生命系统中的蛋氨酸的生理活动对维持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体内已经发现了20多种含有硒代半胱氨酸(Sec)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被称为硒蛋白。在所有硒蛋白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因其特殊的生物功能被广泛研究。该蛋白是于1982年发现的一种胞质“过氧化抑制蛋白”,在激活或抑制癌症及退行性疾病中,作为细胞死亡的新药物治疗的特定靶点蛋白,并在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一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铁死亡是于2012年被Dixon等研究人员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受调控的细胞死亡形式,并用来描述小分子erastin诱导的细胞死亡,特征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到致死水平。Erastin诱导细胞铁死亡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抑制胱氨酸的输入,导致谷胱甘肽耗竭以及GPX4蛋白的失活,最终引发细胞死亡。基于蛋氨酸蛋白和GPX4蛋白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深入并准确地阐述和分析化学小分子对上述两类蛋白的调控作用,对探讨其在生命体内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元素硒在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硒主要通过膳食补充的方式进入生命体内,硒的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其不同的存在形态,常见的含硒化合物有亚硒酸盐、甲基硒半胱氨酸、硒蛋氨酸和硒代半胱氨酸(Sec)等。硒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是通过其代谢产物发挥的,因此,每种膳食硒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及其代谢物的相对丰富性与硒化合物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功效是交织在一起的。鉴于所有膳食硒化合物都能产生硒蛋白和甲基化硒化合物进行排泄,研究推断,上述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均相交于共同的代谢物——硒化氢(H2Se),由此H2Se也被认为是硒发挥重要生物功能的关键小分子。基于此,本文拟从H2Se和Sec两种含硒类化合物入手,研究其对上述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硫亚胺键(S=N)存在于Ⅳ胶原的支架中,其可通过形成硫亚胺交联的方式来稳定支架的结构。然而,如何更加精准的控制有机体中S=N键的形成和断裂从而使其发挥更佳的生物功能,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发展了一种新型简单可控的方法,可以在生理条件下,通过次溴酸/硒化氢(HOBr/H2Se),来调控S=N键的形成和断裂。这项新的策略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循环控制系统去调控小肽和NC1蛋白结构域中的硫亚胺键,该项工作也将为接下来对Ⅳ胶原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2)亚硒酸钠(Na2SeO3)具有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其治疗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我们的研究发现,Na2SeO3的主要代谢物硒化氢(H2Se)可以解偶联肝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Ⅳ型胶原中的硫亚胺键(S=N),以缓解肝纤维化的发生。在实验中,我们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方法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给予0.2 mg/kg Na2SeO3灌胃,每周3次,连续4周。然后,分别用NIR-H2Se、DCI-MQ-NADPH和H2O2探针在体内实时监测H2Se、NADPH和H2O2水平的变化。在Na2SeO3处理期间,H2Se在肝脏中持续积累,但NADPH和H2O2水平下降。最后,利用Western blot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Ⅳ型胶原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Na2SeO3处理后,H2Se可以破坏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Ⅳ型胶原的硫亚胺键。因此Na2SeO3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极可能归因于H2Se解偶联硫亚胺键从而诱导Ⅳ型胶原降解。本章研究为Na2SeO3在体内功能的发挥及无机硒预防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释。(3)发展一种简单、快速和低毒的从复杂生命系统中鉴定和分离特定蛋白质的方法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本章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纳米复合材料(Fe3O4@Au-Se-peptide),在HOBr存在下,将赖氨酸的氨基与蛋氨酸的S-甲基偶联,通过非酶生化反应筛选出含有蛋氨酸的蛋白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4个赖氨酸(Lys-Lys-Lys-Lys-{Se-Cys})的多肽与Fe3O4@Au纳米复合材料相连,通过S=N交联有效地捕获蛋氨酸残基;随后通过磁分离得到含蛋氨酸的蛋白质,并在H2Se的作用下从Fe3O4@Au-Se-肽纳米复合物中释放出来。HRMS和SDS-PAGE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从复杂的生物系统中成功地分离出含蛋氨酸的蛋白。这项工作为识别和分离复杂生命系统中的特定蛋白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是细胞发生铁死亡过程中重要的调控蛋白,发展精准的方法从而实现对该蛋白的可视化表征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章研究中,通过实现对GPX4蛋白活性分子硒代半胱氨酸(Sec)的荧光成像来构建Sec的荧光信号与GPX4蛋白功能表达的关联,从而为GPX4蛋白的监测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化手段。在该工作中,利用Au-Se键构建的纳米探针来实现对Sec的精准检测,且Sec的荧光信号可以直接指示细胞发生铁死亡前后GPX4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视化结果表明Sec与GPX4蛋白的功能表达呈正相关性。同时,构建的Au-S键纳米探针可以实现这一过程中对GSH的检测。荧光成像结果表明,在正常细胞中,GSH的存在不能上调GPX4蛋白表达;细胞发生铁死亡后,补充GSH可以稳定GPX4的功能和表达。该研究提供了一种荧光方法实现了对胞内GPX4蛋白的监测,为胞内GPX4蛋白的功能表达提供了一种直观且有效的预判方法。

李咏欣[3](2021)在《基于多肽化学反应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对蛋白质化学的深入研究是理解生命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细胞中,蛋白的主链以及残基的侧链可参与不同的化学反应,如配位反应、乙酰化、甲基化、糖基化等,这些化学反应在分子识别和神经信号传导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这些化学反应及生物信号传导之间的关系,是揭示生命过程的重要依据。自固相多肽合成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实现了多肽分子人工设计与合成,为深入研究蛋白参与的化学反应奠定了基础。多肽含有大量精确定位的残基,其侧链上不同的官能团可以同时在体外和体内参与目标分子的化学反应,提高与目标分析物的亲和力与特异性。将荧光团与特定的多肽序列整合在一起是设计多肽荧光探针的常用方法,在与分析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荧光团充当信号输出的角色从而获得相关的化学反应信息。相比较荧光蛋白而言,多肽荧光探针更加稳定,在生物学应用方面可以在特定的位点实现轻松修饰。因此可以设计不同的多肽序列和响应机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基于多肽荧光探针的多种优势,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我们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为荧光团,通过连接多肽骨架并且设计多肽包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成功设计了多肽荧光探针FP,当FP与Cu2+高选择性配位后,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对于谷胱甘肽(GSH)的检测。这种首次开发的用于检测GSH的多肽荧光探针具有瞬间响应的优势并且成功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Cu2+和GSH。同时,能够应用于活细胞和斑马鱼成像,具有生物应用的潜在价值。2)我们研究了氨基酸与多肽对金属离子配位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多肽结构的微妙调整,实现了多种分析物的识别。涉及到的两种多肽荧光探针具有相同的荧光团和连接体,由于配位基团的改变分别响应不同金属离子。并且通过对比两种多肽探针的性质,证明KEEP可以从“软酸”金属离子中显示出对于Hg2+的唯一响应,这是十分少见的。另外,KEEP对于Hg2+和CH3Hg+相反的荧光响应也为今后设计有效区别无机汞和有机汞的荧光探针提供了新的思路。3)我们基于聚集诱导发射效应设计的多肽荧光探针TP-2可以高选择性与Hg2+配位,由于配位后带来的TPE衍生物荧光分子的聚集和分子内旋转受限,使得荧光发射信号增强了30倍左右。高信噪比和高灵敏度是这种荧光增强型探针的明显优势。在细胞成像中与胞质溶酶体染料共染细胞,实现了高程度的共定位。证明多肽荧光探针TP-2具有优异的细胞膜穿透性和细胞渗透性,在生物成像应用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4)基于聚集诱导效应和脯氨酸与甘氨酸形成的β-turn结构设计的多肽荧光探针TP,可以实现TP与Cd2+之间配位比为2:1的结合。这种高选择性的配位拉近了荧光团之间的距离,导致TP的聚集和强烈的荧光发射。另外,不改变连接部分β-turn的结构,通过优化具有配位能力的氨基酸的种类,实现了对于Zn2+的特异性配位。我们成功地将检测系统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试纸上,并通过分析试纸上的荧光增强效率实现了对Cd2+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该试纸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稳定性高,可应用于生物和环境样品的实际检测。同时为设计低毒性的重金属离子螯合剂提供了有潜力的方向。

董红强[4](2021)在《香豆素功能化柱[5]芳烃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指出超分子化学被定义为“超越分子的化学”,旨在设计和实现一个由非共价键维系在一起的功能化分子体系。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中,自组装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主客体化学是研究的基础。而主客体化学的构建与大环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新大环的诞生为超分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8年,Ogoshi报道了一类新的大环芳烃化合物-柱[n]芳烃,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它特殊的性质,这也为新型荧光功能传感的研究提供了契机。2001年,唐本忠团队首次发现了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这一发现解决了传统分子在聚集态下导致荧光降低或猝灭这一困扰很久的问题。因此,如何将聚集诱导发光和超分子化学研究结合,构建新型荧光传感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主要通过三个部分对基于大环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在识别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超分子化学和荧光传感器的简短发展历史,也介绍了离子检测的重要性。着重介绍了从冠醚、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柱芳烃这五代大环在离子与分子检测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每代大环主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介。(2)设计制备了基于香豆素功能化的柱[5]芳烃传感器分子PX,该传感器PX在DMF/H2O(7:3,v:v)的混合溶剂中表现出很强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荧光量子产率高达35.0%。将PX应用于离子检测,发现可以对Fe3+、Ba2+、H2PO4-和CN-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67×10-7M、5.89×10-8M、1.50×10-7 M和6.20×10-7 M。与此同时,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上述机理进行了验证。此外,也制备了基于PX的检测试纸及逻辑门,用于方便、快速的检测离子。(3)在第二部分的研究基础下,设计了一种双边香豆素功能化柱[5]芳烃传感器分子DPX,同样,DPX在DMF/H2O(8:2,v:v)的混合体系中也展现出良好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荧光量子产率达38.0%。将其作为离子传感,发现可以专一性对Fe3+、H2PO4-进行序列识别,同时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检测Vc,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9×10-7 M、6.1×10-7 M、3.5×10-7M。与PX相比较,在体系中引入更多的π体系,可以显着提高量子产率及提前达到荧光发射最大值,并且DPX在离子检测方面表现出更加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为进一步拓展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制备了检测薄膜,便于检测Fe3+。

黄小芹[5](2020)在《三种小分子H2Sn、Cys、CN-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荧光探针因成本低、信噪比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反应速度快等多种优点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如今有许多荧光探针已走出实验室并在生物,化学,环境及材料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以有机小分子为基础设计合成的荧光探针具有合成步骤短,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并已成为检测生物小分子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一些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容易受环境影响或者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由此看来设计并合成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识别通道广,选择性专一的有机荧光探针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研宄热点、文献调研情况、实验室研究基础以及自身兴趣所在,本文以常见的香豆素及三苯胺衍生物荧光团为母体,设计合成了三种分别能对多硫化氢(H2Sn,n>1),半胱氨酸(Cys),氰根离子(CN-)进行比色-荧光双通道检测的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多硫化氢的亲核性,以香豆素衍生物为荧光母体,2-氟-5-硝基苯甲酸酯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用于检测H2Sn的有机荧光探针HX-1。同时利用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对其选择性,灵敏性,抗干扰性以及PH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HX-1不仅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能专一识别H2Sn并且不受其他具有相似结构的生物活性硫化物干扰,同时灵敏度高,检测限低至0.03μM。更难得的是该探针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成功实现了Hela细胞外源性H2Sn的检测与荧光成像。同时HX-1也为今后设计并研究出具有优良性质的H2Sn荧光探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利用半胱氨酸与丙烯酸酯产生特异的加成环化反应,设计并合成了具有比色-荧光双重传感性能的荧光探针HX-2。通过灵敏性,选择性,抗干扰性以及荧光寿命等相关性能的测试,完成了对HX-2的性能评估。测试结果表明HX-2对Cys有良好的选择性,不但可以通过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对Cys进行快速识别,并且还能通过紫外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最低检测限为0.33μM。3、以三苯胺为母体,醛基为识别位点,利用CN-亲核性设计合成了能高效专一识别CN-的荧光探针HX-3。通过对加入CN-前后探针溶液的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检测我们考察了其对CN-的传感性能。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探针HX-2对CN-展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和并拥有较高的灵敏度,通过反应前后引起的紫外及荧光光谱变化,实现了对CN-的比色-荧光双重传感,同时显着的溶液颜色变化又使其可用作CN-的体外裸眼识别剂。此外荧光检测限低至0.09μM,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氰根离子最高含量的标准(1.9μM)。

赵潇斓[6](2020)在《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紫外、电化学分析方法用于C反应蛋白及硫化氢的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纳米多孔材料传感器是融合了光电化学、纳米材料与生物检测技术的一种应用于分析检测的传感技术。目前,纳米多孔材料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比例大、形貌可控等优势,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在分析化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如对人体中生物标志物和生产生活中毒素的检测。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比表面积大、电子传输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的纳米多孔材料,包括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I)、聚苯胺(PANI)和羧基化的氮化碳(C3N4)复合材料(PDI-PANI-C3N4)和三种不同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Cd-MOF-74、Cu(Ⅱ)-HKUST-1、Co/Fe-MOFs),并将它们分别用于构建电化学及可视化比色传感器。具体工作如下:(1)本工作将PDI、PANI和C3N4这三种材料通过正、负电荷由静电作用相互吸引和聚合反应的协同作用而结合成为复合材料PDI-PANI-C3N4。将此复合材料作为电化学活性物质和基底材料构建了一种非标记型免疫传感器用于C反应蛋白(CRP)的定量检测。此传感器可直接于PBS(pH 7.4)中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CRP进行检测,无需在溶液中加入其它电活性物质。当CRP抗体和抗原在电极表面特异性结合后,能够阻碍电流的传导,其响应电流会随着结合的CRP抗原的量增多而降低,由此实现CRP实时快速的检测。该无标记传感器线性范围为5-200 ng/mL,检测下限为1.66 ng/mL。(2)第二章中合成了棒状多孔材料Cd-MOF-74,并将其作为检测CRP的信号标签。以Au NPs@C3N4作为CRP抗体的固定基质,构建了新型夹心型免疫传感器用于CRP蛋白的定量检测。此传感器于-0.8 V位置处,DPV检测有峰电流响应。CRP含量在0.1-100 ng/mL之间,此响应电流强度随CRP浓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高,信噪比为3时,检出限低至33.4 pg/mL。此外,本章提出的夹心型传感器同标准试剂盒相比,检测下限降低了3个数量级。(3)硫化氢(H2S)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H2S的检测对于揭示其在各种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I-提高双金属多孔材料Co/Fe-MOFs催化活性的可视化定量检测H2S的方法。HS-会抑制Co/Fe-MOFs-I-的催化性能,导致TMB显色体系颜色变浅。本实验对比了I-加入前后的Co/Fe-MOFs-H2O2-TMB体系对H2S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加入I-后线性范围在1 nM-100μM,R2=0.992,检测下限比未加入I-时降低了2个数量级。该方法在血清样本中的加标检测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4)利用具有三维孔状结构且自身具备开放催化中心离子的的Cu-MOFs(Cu(Ⅱ)-HKUST-1)与催化性能良好的碘离子(I-),构建了比色型生物传感器用于铁离子(Fe3+)的检测。HKUST-1的孔状结构使其具有大量的活性位点,为I-提供丰富的附着位点,为提高Fe3+的催化效果打下基础。加入Fe3+后,Cu-MOFs-I--TMB体系于650 nm处紫外吸收峰值的强度随Fe3+浓度(1-1000μM)增大呈线性的增强,检出限为334 nM。此比色生物传感器已应用于滇池水样中Fe3+的检测。

李雅倩[7](2020)在《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几种疾病相关因子的检测与成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导致疾病的因素与细胞内各种物质的含量以及细胞内微环境的稳态息息相关。对生物体内疾病相关因子,如小分子物质、生物酶以及细胞内微环境进行研究,可以从分子水平判断疾病的进展,为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依据。小分子荧光探针由于具有结构可调控、响应灵敏、选择性高及可视化分析等优点,在环境分析、生物标记、细胞与组织成像、临床诊断与治疗等领域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生物体系复杂多样的特性,尤其是其存在的生物自吸收与自发荧光会对检测造成一定干扰,开发光学性质良好、响应灵敏和选择性好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样品分析,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长波长发射的荧光探针可有效避免机体的自发荧光对检测的干扰,提高成像穿透深度,同时避免短的激发波长对组织的损伤。而具有大的斯托克斯(Stokes)位移的荧光探针可以降低荧光自猝灭的情况,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减少假阴性信号的出现。此外,光稳定性好的探针有较强的抗光漂白能力,更适合对生物体内的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因此,长波长发射、光稳定性好并具有大的Stokes位移的荧光探针在生物体内的可视化成像分析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为了实现生物体内几种疾病相关因子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以硫化氢(H2S)、碱性磷酸酶(ALP)、ClbP酶和黏度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合成五种具有良好光学性质和检测性能的荧光探针对其进行细胞内成像研究,验证其在生命科学以及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1,2,3,3-四甲基-3H-吲哚鎓碘化物和4-(4-吗啉)苯甲醛作为原料,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机理合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荧光探针(E)-1,3,3-三甲基-2-(4-吗啉代苯乙烯基)-3H-吲哚-1-碘化物(Mi)用于H2S的快速检测。Mi在与H2S反应之前有明显的红色荧光,而当H2S和Mi中吲哚盐部分的碳氮双键发生加成反应后,Mi的π电子共轭体系被破坏导致其荧光猝灭,并且可观察到其溶液颜色从红色到无色的变化,可实现H2S的“裸眼”检测。该探针对H2S的检测具有快速响应(2 min),高选择性以及低检测限(15 nM)等优势。此外,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Mi,已成功应用于活细胞中外源性H2S的荧光成像,证明了Mi在生物学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2)以9-芴酮,水合肼,水杨醛和三氯氧磷原料,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机理设计并合成一个具有大Stokes位移(203nm)的聚集诱导发光(AIE)荧光探针(E)-2-(((9H-芴-9-亚基)亚肼基)甲基)苯基二氢磷酸盐(FAS-P)用于ALP的检测。FAS-P以磷酸基团作为识别单元和荧光猝灭单元,以水溶性好、细胞膜通透性好以及具有脂滴定位效应的(E)-2-((((9H-芴-9-亚烷基)肼基)甲基)酚(FAS)作为荧光团,其荧光可通过羟基被取代后有效猝灭。FAS-P与ALP作用后,ALP将磷酸酯基团水解使FAS-P的荧光发生恢复。FAS-P对ALP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响应。其荧光强度与ALP活性在1-100 U/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0.6U/L。更重要的是,FAS-P已成功应用于实时检测HeLa细胞中内源性ALP。(3)以近红外染料(E)-2-(3-(4-氨基苯乙烯基)-5,5-二甲基环己-2-烯-1-基)丙二腈(DCMA)作为荧光母核,N-肉豆蔻酰基D-天冬酰胺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并合成对ClbP酶有响应的近红外荧光探针(S,E)-N1-(4-(2-(3-(双氰基亚甲基)-5,5-二甲基环己-1-烯-1-基)乙烯基)苯基)-2-十四碳酰胺基琥珀酰胺(DCMA-T)。该探针本身没有荧光,在ClbP酶的水解作用下,N-肉豆蔻酰基D-天冬酰胺离去,并在660 nm处有强烈的红色荧光。DCMA-T对ClbP酶具有高选择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成功应用在大肠杆菌内ClbP酶的成像分析。(4)以4-羟基苯乙酮,丙二腈和4-(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具有α,β-不饱和双键和大π键共轭的分子(E)-2-(3-(4-(二甲基氨基)苯基)-1-(4-羟基苯基)亚芳基)丙二腈(DDP)用于黏度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在黏度较小的环境中,DDP中的C-C单键能够自由旋转,从而表现出微弱的荧光。而在黏度大的环境下,分子内旋转受到抑制,DDP的荧光显着增强。此外,基于DDP优异的光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该探针已成功用于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的区分检测。(5)以DDP和(4-溴丁基)三苯基膦为原料合理设计并开发了一种用于成像细胞中线粒体内黏度变化的红色荧光探针(E)-(4-(4-(4-(1,1-二氰基-4-(4-(二甲基氨基)苯基)丁-1,3-二烯-2-基)苯氧基)丁基)三苯基膦(Mito-DDP)。该探针以具有α,β-不饱和双键和大π键共轭的分子作为荧光团,用于黏度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并通过引入线粒体定位基团三苯基膦,使探针具有良好的线粒体定位效应。在低黏度的环境中,Mito-DDP中的C-C单键可以自由旋转,从而表现出微弱的荧光。而在高黏度环境下,分子内旋转受到抑制,Mito-DDP的荧光显着增强。此外,基于Mito-DDP优异的光稳定性,低的细胞毒性和线粒体靶向功能等优点,该探针已成功地用于细胞和果蝇大脑中黏度变化的成像研究。

李珂欣[8](2020)在《SnO2基光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因其应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H2、CH4等化学能源制备,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这两大全球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光吸收效率和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是限制光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提高光吸收效率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缺陷引入调节半导体材料的带隙宽度,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率的常用方法是构筑半导体异质结构。通过这两种方法的改性,可以有效改善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效率。本文以SnO2基光催化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索通过掺杂和构筑异质结两种方法来提高SnO2的光催化效率。内容如下: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究不同氧空位和Zn2+掺杂浓度对SnO2半导体能带结构及吸光性能的影响规律。能带结构分析显示,Sn的5s、5p轨道上电子的活动形成SnO2半导体的导带,O的2s、2p轨道电子运动构成半导体中的价带。在不同浓度氧空位SnO2晶体中,随着氧空位所占比例的增加,价带向上移动,导带位置向下移动,带隙明显变窄,可见光区域吸收增强,曲线发生红移。模拟不同浓度Zn2+掺杂SnO2晶体结果显示,随Zn2+浓度的增加,位于-10e V~0e V之间的价带区域向上移动,导带向下移动,6.25%的Zn2+掺入量吸光性能最佳。通过水热、溶剂热、回流三种不同方法构筑了SnO2/ZIF-8,并以溶剂热法制得的SnO2/ZIF-8为前驱体煅烧制得SnO2/ZIF-NC异质结构,研究了SnO2/ZIF-NC异质结构光催化性能。水热体系中,相较于将SnO2加入ZIF-8生长体系中制备的SnO2/ZIF-8前驱体,ZIF-8加入到SnO2生长体系中的方法制备的SnO2形貌更均匀,但花瓣状结构厚度可达173 nm。回流体系中,采用195℃制备的Sn-EG衍射峰更加尖锐,相较于将Sn C2O4与ZIF-8进行常温搅拌或低温静置复合时,两者结合紧密且分布更加均匀。溶剂热体系中,制得的SnO2/ZIF-8前驱体花瓣状结构厚度约为50-60 nm,EDS显示其中含有Sn、Zn、C、N、O元素。以溶剂热制得的SnO2/ZIF-8为前驱体,惰性气氛煅烧制得SnO2/ZIF-NC异质结构,光催化性能测试表明,当SnO2和ZIF-8摩尔比为1:1,碱浓度为0.2 M/L时,光催化性能最好,亚甲基蓝降解率可达84%。且光催化性能受碱浓度和SnO2与ZIF-8比例的影响,碱浓度及ZIF-8的比例越低,光催化效率越高。

杜宪超,王佳,秦安军,唐本忠[9](2020)在《聚集诱导发光探针分子在荧光传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荧光传感作为化学传感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响应快等优点,但是传统有机发光分子在高浓度或者聚集状态下,容易发生荧光强度的降低或是完全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在应用中发挥最佳效果.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聚集导致发光猝灭(ACQ)的难题提供了方案,实现了发光分子在聚集态下的高荧光量子产率.具有AIE特性的发光分子被用作荧光传感器不仅具有高亮度的荧光信号,而且不必担心由于分子聚集导致的荧光信号的降低或猝灭.同时,由于某些分子聚集程度的增强导致的荧光颜色和强度的变化,可以被用来实现对靶标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简述了近几年来AIE分子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如离子检测、气体、有机小分子、爆炸物、蛋白质及酶等化学/生物传感器,同时对基于AIE分子的荧光传感器在设计和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张凡[10](2020)在《n型/p型In-Ga(Al)-Zn-O/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n型InMO3(ZnO)n系氧化物是一种具有周期性层状结构透明导电半导体材料,兼具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和优异的导电率,在柔性触摸屏、平面液晶显示器、光探测器、光伏器件和发光二极管等光电领域有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近期柔性电子显示和3D半导体打印等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低维超晶格纳米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引起了业内高度重视。而针对p-n结中p型超晶格纳米材料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状态,其相应的制备工艺和表征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反应扩散方法合成的n型/p型In-Ga(Al)-Zn-O/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为研究对象,针对高纯、可控制备、精细表征以及气敏/电学性能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1)在ZnO纳米颗粒表面涂覆一层In-Ga(Al)-Zn-O/Zn-Sb-O前驱体,经过退火处理合成In-Ga(Al)-Zn-O/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利用多种先进表征技术对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精细表征。(2)根据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可知,通过筛选前驱体浓度、退火时间、ZnO纳米颗粒的含量可实现In-Ga(Al)-Zn-O(也表达为InGaO3(ZnO)n和In Al O3(ZnO)n)超晶格纳米颗粒n值的可控合成。随着n值的减小(超晶格结构增多),紫外漫反射结果显示In-Ga-Zn-O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带隙先减小后增大。红外测试发现In-Al-Zn-O超晶格纳米颗粒出现710 cm-1的新峰位。(3)对基于In-Ga(Al)-Zn-O超晶格纳米颗粒制作的传感器进行气敏测试,发现不同n值的超晶格纳米颗粒传感器对H2S有极好的选择性,最佳工作温度为400℃,传感器的响应度随着ZnO含量(n值)的减小逐渐增加。n值最小的超晶格纳米颗粒传感器对H2S的最低检测浓度均达到1 ppb,响应/恢复时间较快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稳定性。(4)通过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900℃退火5 min所得产物为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显示Sb存在且Sb离子的价态偏向于5+。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发现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中出现631cm-1处的新峰。拉曼测试发现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出现三个新的振动峰,分别位于579、674和705 cm-1。(5)对基于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制作的器件进行I-V曲线测试,发现Zn-Sb-O纳米颗粒为p型导电。

二、H_2S系统中Zn~(2+)鉴定的一种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_2S系统中Zn~(2+)鉴定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NBD基硫化氢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内源性H_2S概述
    1.3 荧光探针介绍
        1.3.1 荧光
        1.3.2 荧光探针
    1.4 NBD基H_2S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1.4.1 基于PET机理的NBD基H_2S荧光探针
        1.4.2 基于FRET机理的NBD基H_2S荧光探针
        1.4.3 基于ICT机理的NBD基H_2S荧光探针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NBD-胺硫解的双光子H_2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2.1 实验设计
    2.2 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荧光探针1a的合成及表征
    2.3 探针对H_2S的检测及细胞成像
        2.3.1 实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RET-ICT双反应双淬灭效应的H_2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3.1 实验设计
    3.2 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3.2.1 荧光探针2a-2c的合成及表征
    3.3 探针对H_2S的荧光检测
        3.3.1 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双反应长波长H_2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4.1 实验设计
    4.2 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4.2.1 荧光探针3a-3c的合成及表征
    4.3 探针对H_2S的检测及细胞成像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含硒化合物对蛋氨酸蛋白及GPX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1.1 生命体内的重要含硫氨基酸——蛋氨酸(Methionine)
        1.1.1.1 蛋氨酸(Methionine)
        1.1.1.2 蛋氨酸在蛋白中的修饰及识别
        1.1.1.3 常见的蛋氨酸蛋白
        1.1.2 参与基底膜构建的蛋氨酸蛋白——四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
        1.1.2.1 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s,BMs)
        1.1.2.2 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
        1.1.2.3 肝纤维化与Ⅳ型胶原蛋白
        1.1.3 参与铁死亡调节的重要蛋白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1.1.3.1 铁死亡(Ferroptosis)
        1.1.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1.2 化学小分子调控蛋白质功能参与生命活动
        1.2.1 溴(Bromine)——生命体发育所必需的第28 种元素
        1.2.1.1 次溴酸(HOBr)
        1.2.2 硒(Selenium)——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1.2.2.1 亚硒酸钠(Na_2SeO_3)
        1.2.2.2 硒化氢(H_2Se)
        1.2.2.3 硒代半胱氨酸(SeCys,Sec)
        1.2.3 利用荧光化学方法对生命活动中重要化学小分子进行分析和检测
        1.2.3.1 次溴酸(HOBr)的分析和检测
        1.2.3.2 硒化氢(H_2Se)的分析和检测
        1.2.3.3 硒醇(R-SeH)的分析和检测
    1.3 功能化纳米材料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1.3.1 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在蛋白质分离与分析方面的应用
        1.3.2 纳米金在蛋白质分析和检测中的应用
    1.4 化学小分子对蛋白质调控作用的研究现状
        1.4.1 生物正交反应(Bioorthogonal reaction)
        1.4.2 生物正交反应在蛋白质调控研究领域的应用
        1.4.3 其他研究方法在蛋白质调控研究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次溴酸/硒化氢共同作用循环调控小肽及NC1 蛋白中的硫亚胺键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HOBr和 H_2Se的制备
        2.2.3 细胞培养
        2.2.4 MTT细胞毒性实验
        2.2.5 BPP偶联反应产物(cBPP)溶液的制备
        2.2.6 动力学实验
        2.2.7 BPP反应的pH依赖性
        2.2.8 对金属离子和氨基酸的选择性
        2.2.9 荧光成像
        2.2.10 用于HRMS分析的溶液制备
        2.2.11 氨基酸的交联反应
        2.2.12 二肽的交联反应
        2.2.13 用于SDS-PAGE分析的NC1 片段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硒酸钠代谢物硒化氢通过解偶联硫亚胺键以促进肝纤维化逆转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动物模型
        3.2.2 试剂和抗体
        3.2.3 仪器
        3.2.4 小鼠存活实验
        3.2.5 小鼠诱导实验
        3.2.6 采集肝脏
        3.2.7 血清分离
        3.2.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3.2.9 H_2Se、NIR-H_2Se探针、DCI-MQ-NADPH探针和H_2O_2探针的制备
        3.2.10 活体荧光成像
        3.2.11 Western Blot实验
        3.2.12 液质联用分析的准备
        3.2.1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酶生化反应在复杂生物体系中钓选蛋氨酸蛋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
        4.2.3 Au-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Fe_3O_4@Au-Se-peptid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纳米材料的表征
        4.2.6 用于HRMS分析的溶液制备
        4.2.7 利用赖氨酸识别和分离蛋氨酸多肽(MADQLTEEQI)
        4.2.8 利用抓手肽(Lys-Lys-Lys-Lys-{Se-Cys})识别和分离蛋氨酸
        4.2.9 Fe_3O_4@Au-Se-peptide纳米复合材料对混合溶液中蛋氨酸或蛋氨酸多肽(MADQLTEEQI)的识别和分离
        4.2.10 用于SDS-PAGE分析的溶液制备
        4.2.11 赖氨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识别和分离
        4.2.12 在复杂生物体统中通过抓手肽(Lys-Lys-Lys-Lys-{SeCys})识别和分离牛血清蛋白
        4.2.13 Fe_3O_4@Au-peptide纳米复合物识别和分离复杂生物体系中的牛血清白蛋白
        4.2.14 SDS-PAGE电泳分析
        4.2.15 BCA蛋白检测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纳米荧光探针可视化研究硒代半胱氨酸激活铁死亡蛋白GPX4 的过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和仪器
        5.2.2 金纳米材料的合成
        5.2.3 肽链负载量的测定
        5.2.4 Au-Se探针与Sec反应的动力学测试
        5.2.5 Au-Se探针对Sec的响应测试
        5.2.6 Au-Se探针及其与Sec反应过程中的pH依赖性测试
        5.2.7 干扰实验测试
        5.2.8 GSH对 FITC修饰的Au-Se和 Au-S探针的响应测试
        5.2.9 Sec和 GSH同时存在下对FITC修饰的Au-Se和 Au-S探针的响应测试
        5.2.10 细胞培养
        5.2.11 Erastin诱导HL-7702 细胞铁死亡
        5.2.12 两种探针对细胞毒性影响的测试
        5.2.13 活细胞共聚焦成像实验
        5.2.14 Western Blot实验
        5.2.15 MTT细胞存活率实验
        5.2.1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3)基于多肽化学反应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探针的简介与应用
        1.1.1 荧光探针的性质
        1.1.2 传统有机小分子探针的荧光机理与应用
        1.1.3 聚集诱导发射效应的机理与应用
    1.2 异常水平的金属离子与生物硫醇对生命健康的影响
        1.2.1 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的金属离子和生物硫醇
        1.2.2 重金属离子的危害
        1.2.3 荧光分析方法在检测金属离子和生物硫醇方面的应用
    1.3 多肽荧光探针的简介与应用
        1.3.1 多肽的简介及合成
        1.3.2 多肽荧光探针的优势
        1.3.3 基于多肽侧链反应的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1.3.4 基于多肽主链反应的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配位反应的多肽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谷胱甘肽和生物成像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FP的合成
        2.2.4 FP的荧光测定
        2.2.5 FP的核磁滴定
        2.2.6 关于FP的理论计算
        2.2.7 细胞毒性分析
        2.2.8 细胞培养和成像
        2.2.9 斑马鱼培养和成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P的光学性质
        2.3.2 结合机制
        2.3.3 FP的抗干扰能力
        2.3.4 p H对于FP的影响
        2.3.5 FP和 FP-Cu~(2+)的细胞毒性
        2.3.6 Hela细胞中的荧光成像
        2.3.7 斑马鱼成像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肽的序列对于特异性识别金属离子的影响以及多种分析物的生物成像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多肽荧光探针的合成
        3.2.4 Dns P和 KEEP的荧光响应
        3.2.5 理论计算
        3.2.6 细胞毒性和斑马鱼毒性分析
        3.2.7 细胞培养和成像
        3.2.8 斑马鱼培养和成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肽探针的设计基础
        3.3.2 Dns P与 KEEP的荧光特性
        3.3.3 检测限的计算
        3.3.4 Dns P的结合机制
        3.3.5 KEEP的结合机制
        3.3.6 竞争性研究
        3.3.7 Dns P和 KEEP对于活细胞和斑马鱼的毒性
        3.3.8 Dns P的细胞成像和斑马鱼成像
        3.3.9 KEEP的细胞成像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聚集诱导发射效应的多肽荧光探针用于活细胞中的Hg~(2+)成像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2.3 TP-2 的合成
        4.2.4 TP-2 的光学性质
        4.2.5 TP-2 的核磁滴定
        4.2.6 关于TP-2 的理论计算
        4.2.7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表征
        4.2.8 细胞毒性分析
        4.2.9 细胞培养和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P-2 的设计基础
        4.3.2 TP-2 光谱性质的研究
        4.3.3 TP-2与Hg~(2+)的结合机制
        4.3.4 TP-2与Hg~(2+)结合前后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
        4.3.5 TP-2 的抗干扰研究
        4.3.6 TP-2 的细胞毒性
        4.3.7 细胞成像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纤维素试纸上快速检测Cd~(2+)的多肽荧光探针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2.3 TP的合成
        5.2.4 TP的紫外和荧光测定
        5.2.5 TP的核磁滴定
        5.2.6 关于TP的理论计算
        5.2.7 纤维素试纸上对于Cd~(2+)的检测
        5.2.8 工业废水中Cd~(2+)的检测
        5.2.9 尿液中Cd~(2+)的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缓冲体系的优化
        5.3.2 TP的荧光性质
        5.3.3 TP与 Cd~(2+)的结合机制
        5.3.4 理论计算
        5.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径分析
        5.3.6 TP的抗干扰研究
        5.3.7 多肽序列的微调对选择性的影响
        5.3.8 试纸条带分析
        5.3.9 实际样品中Cd~(2+)的检测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香豆素功能化柱[5]芳烃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基于超分子大环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基于冠醚超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2.1 基于冠醚衍生物对离子的识别
        1.2.2 基于冠醚衍生物对分子的识别
    1.3 基于环糊精超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1 基于环糊精对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3.2 基于环糊精对分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4 基于杯芳烃超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4.1 基于杯芳烃对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4.2 基于杯芳烃对分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5 基于葫芦脲超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5.1 基于葫芦脲对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5.2 基于葫芦脲对分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6 基于柱芳烃超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6.1 基于柱芳烃对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6.2 基于柱芳烃对分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1.7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香豆素功能化柱[5]芳烃化学传感器对多底物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化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PX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
        2.3.2 聚集诱导发光自组装机理的研究
        2.3.3 超分子荧光传感器PX对多底物的检测
        2.3.4 超分子荧光传感器PX对多底物的检测机理的讨论
        2.3.5 超分子荧光传感器PX对多底物的半定量检测
        2.3.6 逻辑门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双香豆素功能化柱[5]芳烃化学传感器对Fe~(3+)、H_2PO_4~-和Vc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化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DPX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
        3.3.2 聚集诱导发光自组装机理的研究
        3.3.3 超分子传感器DPX对离子的检测性能研究
        3.3.4 DPX对 Fe~(3+)的定性检测
        3.3.5 超分子传感器DPX对 Fe~(3+)、H_2PO_4~-和Vc的检测机制研究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三种小分子H2Sn、Cys、CN-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有机荧光探针的简介
        1.1.1 有机荧光探针的概述
        1.1.2 有机荧光探针的构建
        1.1.3 有机荧光探针的应用
    1.2 H_2S_n探针的研究进展
        1.2.1 H_2S_n探针的设计原理
        1.2.2 不同类型的H_2S_n探针的介绍
    1.3 半胱氨酸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3.1 半胱氨酸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
        1.3.2 不同类型的半胱氨酸荧光探针的介绍
    1.4 CN~-探针研究进展
        1.4.1 CN~-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
        1.4.2 不同类型的CN~-荧光探针的介绍
    1.5 本论文立题思想
第2章 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的H_2S_n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测试溶液的配制及实验条件
    2.2 探针HX-1的合成步骤及及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探针HX-1的选择性实验
        2.3.2 探针HX-1对H_2S_n的滴定实验
        2.3.3 探针HX-1对H_2S_n的竞争性实验
        2.3.4 探针HX-1的pH稳定性
        2.3.5 探针HX-1的检测机理
        2.3.6 探针HX-1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的Cys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测试溶液的配制及实验条件
    3.2 探针HX-2合成步骤和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探针HX-2的选择性实验
        3.3.2 探针HX-2的Cys滴定实验
        3.3.3 探针 HX-2 的竞争性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三苯胺衍生物的CN~-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测试溶液的配置及实验条件
    4.2 探针HX-3的合成步骤和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探针HX-3的选择性实验
        4.3.2 探针HX-3的荧光滴定实验
        4.3.3 探针HX-3的竞争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6)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紫外、电化学分析方法用于C反应蛋白及硫化氢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概述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2 聚苯胺、苝酰亚胺和碳化氮
        1.2.1 聚苯胺及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2.2 苝酰亚胺及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2.3 碳化氮及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3 C-反应蛋白的相关研究
        1.3.1 C-反应蛋白的检测意义
        1.3.2 C-反应蛋白的检测
    1.4 三价铁离子(Fe~(3+))的相关研究
        1.4.1 三价铁离子(Fe~(3+))的影响
        1.4.2 三价铁离子(Fe~(3+))的检测
    1.5 硫化氢(H_2S)的相关研究
        1.5.1 硫化氢的影响
        1.5.2 硫化氢的检测
    1.6 本研究工作的构想
第二章 苝二酰亚胺衍生物-聚苯胺-氮化碳非标记型C-反应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材料制备
    2.3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2.3.1 电极预处理
        2.3.2 免疫传感器制备
        2.3.3 电化学测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检测原理
        2.4.2 材料表征
        2.4.3 PDI-PANI-C_3N_4 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特性
        2.4.4 电极修饰过程的的电化学表征
        2.4.5 实验条件选择
        2.4.6 免疫传感器的校正曲线
        2.4.7 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
        2.4.8 与其它检测CRP方法对比
        2.4.9 血清样品中的分析应用
        2.4.10 与标准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比较
        2.4.11 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测试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碳化氮/金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d-MOFs-74 的C-反应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材料制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电极修饰过程的的电化学表征
        3.3.3 Cd-MOF-74的响应峰电流来源
        3.3.4 实验条件优化
        3.3.5 免疫传感器的响应性能
        3.3.6 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
        3.3.7 与其它检测CRP方法的比较
        3.3.8 回收测定
        3.3.9 与标准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比较
        3.3.10 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高效抑制碘离子协同Co/Fe-MOFs催化性能的H_2S灵敏比色传感方法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材料制备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材料表征
        4.4.2 实验可行性
        4.4.3 实验条件优化
        4.4.4 校正曲线
        4.4.5 选择性
        4.4.6 与其它检测H_2S的方法对比
        4.4.7 在血清样品中的测定
        4.4.8 传感器的重现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碘离子协同Cu-MOFs催化比色法检测Fe~(3+)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材料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检测原理及方法
        5.3.2 材料表征
        5.3.3 实验可行性
        5.3.4 实验条件优化
        5.3.5 校正曲线
        5.3.6 选择性
        5.3.7 与其它检测方法对比
        5.3.8 回收率的测定
        5.3.9 重现性
    5.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几种疾病相关因子的检测与成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细胞内小分子物质
        1.1.2 生物酶
        1.1.3 细胞内微环境
    1.2 生物体内疾病相关因子的检测方法
    1.3 荧光检测技术
        1.3.1 小分子荧光探针
        1.3.2 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响应原理
    1.4 荧光探针在疾病相关因子检测方面的应用
        1.4.1 硫化氢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4.2 碱性磷酸酶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4.3 ClbP酶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4.4 黏度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种快速检测硫化氢的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2.2.3 检测液的配制与光谱测定
        2.2.4 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
        2.2.5 探针对细胞毒性的检测
        2.2.6 细胞培养和荧光成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探针Mi的光谱性质及其对H2S的响应
        2.3.2 探针Mi的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
        2.3.3 硫化氢检测机理
        2.3.4 检测条件优化
        2.3.5 探针Mi对H2S的响应性能
        2.3.6 活细胞中H2S的成像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聚集诱导发射的荧光探针用于活细胞中内源性碱性磷酸酶的监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3.2.3 检测液的配制与检测
        3.2.4 细胞毒性考察
        3.2.5 细胞的荧光成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AS-P对 ALP的光谱响应
        3.3.2 FAS-P对 ALP的响应机制
        3.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3.3.4 FAS-P对 ALP检测的分析性能
        3.3.5 活细胞中ALP的荧光成像
    3.4 小结
第四章 具有大Stokes位移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Clb P酶的检测及大肠杆菌内的成像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4.2.3 检测液的配制与检测
    4.3 结果和讨论
        4.3.1 DCMA-T对 Clb P酶的光谱响应
        4.3.2 DCMA-T对 Clb P酶的响应机制
        4.3.3 检测条件优化
        4.3.4 选择性考察
        4.3.5 大肠杆菌成像
    4.4 小结
第五章 一种响应黏度的红色荧光探针用于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的区分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5.2.3 检测液的配制与检测
        5.2.4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
        5.2.5 细胞毒性实验
        5.2.6 细胞培养和荧光成像
    5.3 结果和讨论
        5.3.1 DDP对黏度的光谱响应
        5.3.2 探针DDP对黏度的响应性能
        5.3.3 活细胞中黏度的荧光成像
    5.4 小结
第六章 一种线粒体靶向的红色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和阿尔茨海默氏症模型中黏度变化的成像检测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和仪器
        6.2.2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6.2.3 检测液的配制与检测
        6.2.4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
        6.2.5 细胞毒性实验
        6.2.6 细胞培养和荧光成像
        6.2.7 油水分配系数评估实验
        6.2.8 果蝇成像实验
    6.3 结果和讨论
        6.3.1 Mito-DDP对黏度的光谱响应
        6.3.2 探针Mito-DDP对黏度的响应性能
        6.3.3 活细胞中黏度的荧光成像
        6.3.4 AD果蝇模型中黏度的荧光成像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文缩略语一览表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C 化合物的谱图
致谢

(8)SnO2基光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光催化技术
        1.2.1 光催化机理
        1.2.2 光催化性能影响因素
        1.2.3 光催化技术应用领域
    1.3 第一性原理计算理论
        1.3.1 Hartree-Fock方法理论
        1.3.2 密度泛函理论
    1.4 光催化半导体材料
        1.4.1 MOFs的结构性质及在光催化中应用
        1.4.2 SnO_2的结构性质及在光催化中应用
        1.4.3 异质结构的载流子传输机理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计算及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2.3.4 能谱分析
        2.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2.3.6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
    2.4 光催化性能分析
    2.5 ZIF-8和SnO_2制备与表征
    2.6 SnO_2/ZIF-8 前驱体的制备
        2.6.1 水热SnO_2/ZIF-8 前驱体的制备
        2.6.2 冷凝回流SnO_2/ZIF-8 前驱体的制备
        2.6.3 溶剂热SnO_2/ZIF-8 前驱体的制备
    2.7 SnO_2/ZIF-NC异质结的制备
第3章 SnO_2基光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1 引言
    3.2 纯相SnO_2光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3 带氧空位SnO_2光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3.1 计算方法与模型
        3.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Zn~(2+)掺杂SnO_2光催化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
        3.4.1 计算方法与模型
        3.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nO_2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nO_2/ZIF-8 前驱体的物相与结构分析
        4.2.1 水热SnO_2/ZIF-8 前驱体
        4.2.2 冷凝回流SnO_2/ZIF-8 前驱体
        4.2.3 溶剂热SnO_2/ZIF-8 前驱体
    4.3 SnO_2/ZIF-NC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4.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4.3.2 光催化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聚集诱导发光探针分子在荧光传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检测
    1.1 阴离子检测
        1.1.1 卤素离子检测
        1.1.2 氰根离子检测
        1.1.3 其他阴离子的检测
    1.2 金属离子检测
        1.2.1 铁离子检测
        1.2.2 锌离子检测
        1.2.3 汞离子检测
        1.2.4 其他金属离子检测
2 小分子检测
    2.1 爆炸物检测
    2.2 生物硫醇检测
    2.3 硫化氢、二氧化碳和生物氨等气体的检测
    2.4 其他小分子检测
3 生物大分子检测
    3.1 蛋白/酶的检测
    3.2 DNA检测
4 其他传感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10)n型/p型In-Ga(Al)-Zn-O/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晶格结构简介
    1.2 n型 InMO_3(ZnO)_n(M=Ga,Al)超晶格纳米材料
        1.2.1 InMO_3(ZnO)_n超晶格材料的晶体结构
        1.2.2 InMO_3(ZnO)_n超晶格纳米结构的研究现状
    1.3 n型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气敏性能
    1.4 p型 Sb掺杂ZnO纳米材料
        1.4.1 p型掺杂ZnO材料
        1.4.2 Sb掺杂ZnO纳米结构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制备表征及相关测试方法
    2.1 纳米颗粒的制备
        2.1.1 沉淀法
        2.1.2 溶胶凝胶法
        2.1.3 水热/溶剂热法
        2.1.4 In-Ga(Al)-Zn-O/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制备
    2.2 纳米颗粒的表征手段
        2.2.1 X射线衍射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5 拉曼光谱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 气敏性能测试
        2.3.1 传感器的设计
        2.3.2 气敏测试步骤和流程
        2.3.3 气敏测试相关指标
    2.4 p型导电测试
        2.4.1 器件的设计
        2.4.2 p型导电测试步骤和流程
第3章 In-Ga-Zn-O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与气敏性能研究
    3.1 前驱体浓度的筛选
    3.2 退火时间的确定
    3.3 n值的可控合成
        3.3.1 XRD结果及分析
        3.3.2 TEM结果及分析
        3.3.3 UV-Vis DRS结果及分析
    3.4 气敏测试
        3.4.1 气敏选择性和最佳工作温度的确定
        3.4.2 最佳工作温度下传感器对H2S的气敏特性
        3.4.3 气敏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n-Al-Zn-O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与气敏性能研究
    4.1 筛选前驱体浓度
    4.2 确定退火时间
    4.3 n值的可控合成
        4.3.1 XRD结果及分析
        4.3.2 TEM结果及分析
        4.3.3 FTIR结果及分析
    4.4 气敏测试
        4.4.1 气敏选择性和最佳工作温度的确定
        4.4.2 最佳工作温度下传感器对H2S的气敏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合成与p型导电研究
    5.1 XRD结果及分析
    5.2 TEM结果及分析
    5.3 XPS结果及分析
    5.4 FTIR及 Raman结果及分析
    5.5 p型导电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H_2S系统中Zn~(2+)鉴定的一种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NBD基硫化氢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 高京硕. 河北大学, 2021(09)
  • [2]含硒化合物对蛋氨酸蛋白及GPX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D]. 栾冬瑞.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0)
  • [3]基于多肽化学反应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应用[D]. 李咏欣. 兰州大学, 2021(09)
  • [4]香豆素功能化柱[5]芳烃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性质研究[D]. 董红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三种小分子H2Sn、Cys、CN-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黄小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
  • [6]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紫外、电化学分析方法用于C反应蛋白及硫化氢的检测[D]. 赵潇斓.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几种疾病相关因子的检测与成像分析[D]. 李雅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SnO2基光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珂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聚集诱导发光探针分子在荧光传感中的应用[J]. 杜宪超,王佳,秦安军,唐本忠. 科学通报, 2020(15)
  • [10]n型/p型In-Ga(Al)-Zn-O/Zn-Sb-O超晶格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凡.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一种鉴别H_2S体系中Zn~(2+)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