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仪:不能停留在对WTO规则的普遍认识上

吴仪:不能停留在对WTO规则的普遍认识上

一、吴仪:对世贸组织规则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上(论文文献综述)

韩东[1](2015)在《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和投资合作也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带来新机遇,这项倡议也得到了中亚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共识。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贸易互补性较强,经济发展战略、能源战略、通道战略以及外交和安全战略都比较契合,加上地缘和人文优势,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然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为减少贸易障碍和降低贸易成本,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推进策略。本文以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沿着“为什么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具备的条件和发展现状?——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思路,提出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内容模块建设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整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具体包括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方面,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定义和范围进行列明;厘清了贸易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关系;明确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便利化的关系。基础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国内外文献综述方面,总结、评价了国内外有关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推进条件和推进现状分析。首先介绍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条件。其次,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概况;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并对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现状,并就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亚五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清廉指数、能矿资源对中国ODI(对外直接投资)有显着的正影响。第三部分为存在问题分析。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第一,从中亚安全局势和商业环境角度分析;第二,从合作领域角度进行分析;第三,从合作制度机制角度分析;第四,从贸易投资合作主要执行环节角度分析,主要包括:国际结算、融资保险、交通运输、通关商检、人员流动等五个环节;第五,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角度分析。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包括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模块建设和注意问题。内容模块建设包括:第一,资金结算便利化;第二,融资保险便利化;第三,交通运输便利化;第四,通关商检便利化;第五,人员流动便利化;第六,完善合作机制,主要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角度分析;第七,其它便利化内容,包括完善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的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以及借鉴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经验,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加强政治互信为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顺利推进提供前提;加强人文交流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长远推进,并以农业合作与环保合作为切入点,阐述中国与中亚五国非资源领域合作的便利化推进问题。本文的主要新意。第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全面分析中亚国家的商业环境。通过文献查询发现,以往有关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但是有关中亚或上海合作组织“双便利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在谈及中亚贸易或投资环境时,均从宏观角度笼统阐述商业环境欠佳,本文对中亚国家宏微观商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在缜密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模式建议:“中哈双边—上合多边”,即先由中哈做起,渐次扩展到全员参与。第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后续问题和对策分析提供前提。

刘力[2](2012)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重述与裁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频发,世界各国普遍达成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改革重中之重的共识。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市场消费空间持续拓展以及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市场争夺过程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金融市场领域,金融消费者与金融经营者之间因为力量、信息的不对称,侵害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现象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我国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司法制度不够完善等,这导致金融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和金融业的良性发展。本文围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除了绪论以外,主要从七个章节展开讨论。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主要贡献。第二章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概述。从消费者保护运动谈起,回顾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社会起源和背景,指出我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和紧迫性,这不仅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鼓励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后,梳理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相关的立法,并分析其特点:金融消费者基本政策处于有法难依的局面、传统民商法难以实现倾斜保护、专门金融法律直接规定稀疏和层级较低,从而不能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最后,归纳出我国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几种表现:金融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及信息安全因金融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遭受侵害;金融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不适当销售行为,诱使消费者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金融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并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第三章介绍和评价域外国家和组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以期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次介绍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国际组织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立法内容,并分别作出评述。这些国家和组织共同的特点主要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认识逐渐加深,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适时加重金融经营者的义务,包括说明义务、安全保障义务、适当性销售义务等。第四章深入思考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从分析金融服务与金融消费的特殊性入手,指出金融消费标的具有虚拟性、金融消费具有天然的风险性和劝诱性、金融消费者对专业金融服务或产品复杂信息识别的差异性等特点。随后,对金融消费者定义的五种学说进行介绍和评析,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定义:与金融机构发生服务关系,为生活需要购买或投资金融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最后,在分析金融消费者权益构成和特点的基础上,明确金融消费者权利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权、信息隐私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并指出金融消费者权利具有一定的界限,该限制主要体现为金融消费者应负担一定的注意义务。第五章为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政策考量及方法论,首先,在分析司法介入与市场自治、行政监管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司法角色和任务,并指出司法的特性决定其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并非毫无限度,而是保持有限介入态度。其次,从经济学因子和经济学分析范式两个角度,阐述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理论预设,包括金融市场失灵、市场的外部性、金融的公共物品属性、信息不对称、谈判理论、博弈分析和行为经济学等。然后,指出要端正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理念,即确立寻求双方及多方利益平衡的司法保护理念;要遵循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原则,包括倾斜保护原则、适度保护原则、规律保护原则;要进行相关政策考量;最后,从诉讼程序、身份识别、请求权基础检索、裁判方法等方面,探讨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方法论。第六章探讨金融经营者违反信义义务的司法裁判基准问题。首先,在探讨关于信义义务本质不同学说的基础上,科学界定金融经营者信义义务的内涵和来源,指出金融经营者信义义务的司法审查要遵循差别原则,具体包括: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消费者适用不同标准的信义义务、不同理财产品赋予不同标准的信义义务、依据契约的重复与否确定不同标准的信义义务。其次,具体探讨金融经营者违反忠实义务的司法裁断基准问题,一方面论述金融经营者忠实义务的内涵和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具体阐述基金“老鼠仓”和内幕交易的司法认定问题。然后,具体探讨金融经营者违反注意义务的司法裁判基准问题,探讨金融经营者注意义务内涵,并分别以银行业和保险业为例,以案说法,具体阐述违反注意义务的具体判断标准。最后,论述金融经营者违反合理销售义务的司法裁判基准问题。界定适当性原则的内涵,分析司法把握的主要内容,指出适当性义务豁免的情形。第七章研究金融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司法裁判基准问题。首先,阐述银行安全保障义务的定义、功能,并扩张解释银行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场所范围”的具体内容。其次,分析一般情况下银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危险提示义务、安全防范义务和危害救助义务,以及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环境下安全保障义务的具体内容,并指出银行可以免责或减轻责任承担的情形。然后,探讨金融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司法裁断的一般原则:密切联系原则、理性人原则、效益标准和限制标准,分析安全保障义务的适度性评价和“避风港”原则限制适用。最后,根据大量涉自助银行和涉网上银行案件,探讨电子平台环境下金融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

古林玉[3](2010)在《机载LiDAR点云构建高精度DSM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是一种集成了GPS、惯性导航、激光测距等先进技术的主动式对地观测系统,具有控制测量依赖性少、受天气影响小、自动化程度高、成图周期短等特点,给测绘行业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机载LiDAR系统有效地拓宽了数据的来源范围,它能够快速获取精确的高分辨率的地表三维坐标信息,使数据获取模式从传统的前方交汇转变为连续自动的数据获取,也使数据处理朝着自动化的方向更进一步。文章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机载LiDAR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以及其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构建高精度DSM的关键技术难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机载LiDAR技术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机载LiDAR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阐述了机载LiDAR系统的测距原理,比较分析了机载LiDAR技术同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陆基LiDAR技术的异同与优缺点;介绍了机载LiDAR系统的应用领域。2.分析了现有粗差剔除方法存在的局限,设计了使用半自动方法对临时地物点进行剔除的方法,为构建DSM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源;列举了现有特征线的获取方法及其优缺点,实验验证了特征线对构建高精度DSM的重要性。3.根据激光雷达测距原理推导出了表示点云空间分布规律的公式,并从点云分布规律、DSM的插值方法和插值尺寸三个方面进行实验和分析,得到了获取高精度DSM的最佳插值方法和插值尺寸。4.将地貌晕渲方法应用于DSM可视化显示,在对晕渲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高程直方图的分层设色晕渲方法和基于分类的分层设色晕渲方法。

徐晓燕[4](2010)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擅于国际交往、胜任国际竞争的人才,未来的国际人必须具有世界共生共存的意识,能够从全球角度关注各国共同的问题,能够以宽容、尊重的心态去悦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同时又能够以正确的方式传播、推广本国的优秀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本文阐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史,分析了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的关系,介绍了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当前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现状。本文着重从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国际理解教育在该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其局限性,并描述了推动该区域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实施策略。

单群英[5](2007)在《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并购是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上市公司并购已经成为我国并购市场的主力军,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和价值发现的功能优势使得上市公司并购数量和规模越来越高,并购方式越来越丰富。但是,迄今为止,并购的成功率仍然非常低,说明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并购本身也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因此,全面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的风险,尤其是作为各类风险综合影响的财务风险,对于提高上市公司并购成功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现状分析,提出财务风险不仅仅是传统概念的筹资风险,其内涵界定应该更广泛,包括定价、融资、支付和整合过程中引起财务状况恶化的各项风险。并说明并购风险的成因是因素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和并购动机盲目性。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并购的三个阶段,归纳了上市公司并购的五类财务风险:定价风险、或有成本风险、融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整合风险。并提出对于财务风险的评价应该把握一个总体的分析框架,即从财务状况分析、经营环境和战略分析、企业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采用单变量判断模型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分析,提出了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措施,即:通过在并购前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来抑制信息不对称影响,通过在决策过程建立可行性研究制度提高决策科学性,加强筹融资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强并购过程控制,建立保密机制和补偿机制以及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加强并购整合等措施来控制并购总成本,并提出并购过程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作用。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黄贺[6](2007)在《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解决途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历史与现实出发,运用国际机制理论剖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背后的深层原因,认为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由于受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使得美国等发达的纺织品进口国有机可乘,利用机制规则用语的“模糊性”,为其贸易保护行为提供“合法性”依据。运用GATT/WTO规则,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遭受的反倾销、原产地规则、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限制措施进行法律分析,最终揭开“法律的面纱”,透视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经济因素,是美国将其国内制造业的失业问题、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与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捆绑在一起,试图借纺织品摩擦向中国政府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此削弱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达到压缩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空间的目的。同时,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隐性违规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国际经济政治化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纺织品贸易摩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由于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动机日趋复杂,使得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笔者在分析比较之后,提出以外交谈判与协商为主、法律手段为辅,是近期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最佳解决途径。文章的最后,指出我国政府和企业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应采取的应对之策。

李继红[7](2005)在《试论WTO反倾销协定的完善》文中指出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关税和其他政府管理的非关税措施的不断降低和减少,反倾销这一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越来越频繁地被各国所使用,在新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下,反倾销法的适用出现了被滥用的趋势,成为最常用、最方便、最能掩盖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国际反倾销法越来越背离它最初的维护公平贸易的宗旨,成为贸易保护的“合法”的外衣。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倾销与反倾销的实质,考察反倾销制度的理论目标及其实现状况,对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反倾销法律制度以实现其立法宗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WTO反倾销协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分析它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剖析其理论和法律缺陷,指出了WTO反倾销协定改革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WTO反倾销协定的若干具体建议。最后作者希望以上研究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和实践有所启发,以提高我国的反倾销水平。 本文共有四章: 第一章为WTO反倾销协定概况,主要包括对该协定制定背景的回顾、基本内容的介绍以及立法意义的评述。作者指出WTO反倾销协定作为当今国际反倾销法的法典,地位十分重要。该法典对国际反倾销活动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部分对WTO反倾销协定相关知识的简介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 第二章为WTO反倾销协定的实施现状。作者认为WTO反倾销协定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反倾销措施被用作经济报复手段或政治筹码,实施反倾销的成本不断加大,反倾销措施的使用甚至已严重影响到大众的公共福利。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反倾销制度的建立缺乏合理的经济理论基础以及该制度与政治的固有的复杂关系,其表现形式则为反倾销协定中的诸多漏洞。因此,反倾销制度急需改革。在对当今理论界提出的改革观点进行综合评述与比较后,作者指出“完全废除反倾销法”和“以竞争法取代反倾销法”两种方案改革均时机不够成熟,缺乏现实可行性,进而提出“继续完善反倾销法”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案。为下一步论述具体完善建议做了理论探讨。

霍政欣[8](2005)在《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文中提出不当得利制度历史悠久、内容精深,是私法的基本制度之一。与其他民事法律制度相比,不当得利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各国法制上的巨大差异,故有“比较法上千变万化的精灵”之雅称。在此背景下,对不当得利的法律冲突等一系列国际私法问题展开研究,必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比较法和国际私法的视角,来探讨不当得利的相关问题。除引言外,全文凡八章,约二十五万言。 第一部分为“引言”,系在尚未进入主题分析前,对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思路提出基础性说明,以提挈全文。 正文第一章为“不当得利的概念、历史沿革与法哲学基础”。本章先设一节,对“不当得利”的概念与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做出阐述,以明确研究范围、提示研究重点。第二节“不当得利的历史沿革”,系从比较法的角度探溯不当得利制度的源流与发展历史,以及各国法制在继受此项制度时所为的变革与调整,从而勾勒出不当得利制度两千多年来的演化脉络,并厘清其发展规律。不当得利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公平、正义等自然法理念息息相关,而其思想根源更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关于“矫正正义”所做的论述。这些朴素的自然法理念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即使在法制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仍不失其重要意义。为此,本章专设一节,从法哲学的高度,对不当得利制度进行审视与思考。 第二章系“大陆法国家的不当得利制度”。德国与法国是大陆法的两个核心国家,其法律制度极具代表性。所以,本章设两节,分别介绍德国与法国的不当得利制度。德国民法采用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不当得利请求权具有调节因该理论而生财产变动的特殊规范功能。是故,德国的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较广 ,其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的地位颇为显赫。缘此,《德国民法典》设立了统一的不当得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当得利的类型化理论,形成了相当完备且复杂的不当得利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由于法国奉行物权行为有因性理论,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及其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稍逊一筹,故《法国民法典》没有建立统一的不当得利制度,仅设个别条款,以资调整。本章在对德、法两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予以分别论述时,特别注重比较分析,对两国制度的不同之处,力争在行文中一一做出交代。于此,德、法两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差异与冲突尽收眼底。 第三章系“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本章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对英美返还请求权制

王习农[9](2004)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柏淑清[10](2004)在《知情权的法理研究》文中提出知情权作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公民权利运动中产生的新型权利,在人权保护、促进民主、宪政等方面皆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早已成为国际人权法所承认的人权之一,在许多国家也已成为法定权利。但在我国尚停留在观念层面。 培养民众及官员的知情权意识需要建立在对知情权法理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为此需要对知情权的知情权产生及其保护意义、概念、构成及特征作认真的学理研究。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知情权,知情权的客体应当包括一部分重要的社会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符合真实性、时效性等基本特征。 此外,为了尽快使知情权从道德权利向法定权利转化,也需分析如何为知情权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对知情权的间接保障即对知情权的限制的研究应当成为关注的问题。如果限制不当使得对限制的运用凌驾于公开原则之上将会在实质上取消知情权。

二、吴仪:对世贸组织规则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仪:对世贸组织规则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上(论文提纲范文)

(1)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2 投资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1 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2 投资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贸易便利化相关概念
        3.1.2 投资便利化相关概念
        3.1.3 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贸易投资便利化
    3.2 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理论
        3.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3.2.2 交易成本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条件分析
    4.1 地缘优势
    4.2 人文优势
    4.3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利益契合
        4.3.1 经济发展战略契合
        4.3.2 经济结构契合
        4.3.3 能源战略契合
        4.3.4 通道战略契合
    4.4 中国与中亚五国外交和安全战略契合
    4.5 上海合作组织为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合作平台
        4.5.1 制定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政策
        4.5.2 初步建立官、民、学并举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状况分析
    5.1 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概况分析
        5.1.1 中亚五国对外贸易政策及发展概况
        5.1.2 中亚五国吸引外资政策及发展概况
    5.2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分析
        5.2.1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5.2.2 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流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5.3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分析
        5.3.1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现状
        5.3.2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6.1 从中亚安全局势和商业环境角度分析
        6.1.1 地区安全局势依然严峻
        6.1.2 中亚国家的商业环境总体欠佳
    6.2 从合作领域角度分析
        6.2.1 资源领域仍是贸易投资合作的主力
        6.2.2 非资源领域贸易投资合作方兴未艾
    6.3 从合作制度和机制角度分析
        6.3.1 制度层面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合作协议落地困难
        6.3.2 上合组织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
    6.4 从贸易投资合作主要执行环节角度分析
        6.4.1 资金结算环节
        6.4.2 融资保险环节
        6.4.3 交通运输环节
        6.4.4 通关商检环节
        6.4.5 人员流动环节
    6.5 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角度分析
        6.5.1 除上合组织外,与中亚五国相关的主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介绍
        6.5.2 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模块建设
    7.1 资金结算便利化
        7.1.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要性
        7.1.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行性
        7.1.3 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建议
    7.2 融资保险便利化
        7.2.1 国内融资支持
        7.2.2 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相关保险支持
    7.3 交通运输便利化
        7.3.1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合作的重要意义
        7.3.2 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
        7.3.3 推进交通运输便利化的对策建议
    7.4 通关商检便利化
        7.4.1 海关及边境管理方面
        7.4.2 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
    7.5 人员流动便利化
    7.6 其它便利化内容
        7.6.1 完善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7.6.2 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的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
        7.6.3 借鉴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经验,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7.7 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
        7.7.1 建立上合开发银行的必要性
        7.7.2 建立上合开发银行可行性
        7.7.3 上合开发银行的模式建议:中哈双边—上合多边
    7.8 本章小结
8 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8.1 加强政治互信为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顺利推进提供前提
    8.2 加强人文交流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8.2.1 中国与中亚五国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的意义
        8.2.2 中国与中亚五国人文交流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8.2.3 中国与中亚五国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8.3 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长远推进
        8.3.1 非资源领域合作是各方推进便利化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8.3.2 推进非资源领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博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与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重述与裁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写作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贡献
第二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社会起源与背景
        一、“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历史延伸
        二、我国金融服务迅猛发展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我国金融消费者的立法与现实状况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的立法梳理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现实状况评价
第三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之域外借鉴
    第一节 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制度的介绍和评述
        一、主要立法内容
        二、制度改革的介绍
        三、制度述评
    第二节 英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制度的介绍和评述
        一、主要立法内容
        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评析
    第三节 日本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制度的介绍和评述
        一、主要立法内容
        二、制度述评
    第四节 加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制度的介绍和评述
        一、主要立法内容
        二、制度评述
    第五节 国际组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制度的介绍和评述
        一、主要立法内容
        二、制度评述
第四章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再思考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围的合理界定
        一、金融服务与金融消费的特殊性
        二、金融消费者定义再思考
    第二节 金融消费者权利的立法建议
        一、金融消费者的权利
        二、权利的基本内容
        三、金融消费者权利的边界和限制
第五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政策考量及方法论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司法任务
        一、司法的角色:司法介入V.市场自治、行政监管
        二、实践理性:我国金融消费者司法保护的开放与谦抑
    第二节 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理论预设
        一、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经济学因子
        二、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经济学分析范式
    第三节 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理念和指导原则
        一、解析: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原则的争辩与辨明
        二、重构: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理念建构与政策考量
    第四节 金融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方法论
        一、诉讼程序的展开
        二、金融消费者的诉讼识别和请求权基础检索
        三、裁判方法的展开
第六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若干裁判基准之一:金融经营者信义义务
    第一节 金融经营者信义义务的概述
        一、金融经营者信义义务的内涵
        二、金融经营者信义义务的司法认定
    第二节 金融经营者违反忠实义务的司法裁判基准
        一、金融经营者忠实义务的界定
        二、金融经营者违反忠实义务的司法裁断
    第三节 金融经营者违反注意义务的司法裁判基准
        一、金融经营者注意义务的界定
        二、金融经营者违反注意义务的司法裁断
    第四节 金融经营者的合理销售义务的裁判基准
        一、适当性原则的内涵
        二、适当性原则的司法掌握
        三、适当性义务的豁免
第七章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若干裁判基准之二:金融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以银行为例)
    第一节 金融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及法理依据
        一、银行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
        二、银行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
    第二节 金融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司法裁断
        一、一般掌握的原则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适度性评价
        三、“避风港”原则的限制适用
    第三节 电子平台下金融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
        一、自助银行安全与银行安全保障义务
        二、网银安全与银行安保义务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机载LiDAR点云构建高精度DSM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机载激光雷达的发展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选题背景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
    2.1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
    2.2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
        2.2.1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主要扫描方式
        2.2.2 影响点云分布的参数和基本关系式
        2.2.3 激光点云空间分布规律
    2.3 机载激光雷达和传统摄影测量的比较
    2.4 机载和陆基激光雷达系统的比较
    2.5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应用领域
    2.6 本章小节
3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前期处理
    3.1 DSM 地物解译标准
    3.2 干扰点的剔除
        3.2.1 粗差点的剔除
        3.2.2 临时地物点的剔除
    3.3 人工编辑
        3.3.1 剖面图辅助分析
        3.3.2 晕渲图辅助分析
        3.3.3 航空影像辅助分析
        3.3.4 三维模型辅助分析
    3.4 特征线的采集
        3.4.1 特征线的分类
        3.4.2 特征线辅助建立TIN 模型的方法
        3.4.3 特征线的获取方式
        3.4.4 特征线的采集方法
        3.4.5 数据与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DSM 的插值方法和最佳插值尺寸研究
    4.1 插值尺寸的研究
        4.1.1 实验方法设计和实验数据
        4.1.2 插值结果的定性分析
        4.1.3 插值结果的定量分析
        4.1.4 结论
    4.2 插值方法比较
        4.2.1 常用插值方法介绍
        4.2.2 插值结果的定性分析
        4.2.3 插值结果的定量分析
        4.2.4 结论
    4.3 本章小节
5 DSM 的可视化表达
    5.1 彩色晕渲图的制作原理及流程
    5.2 基于高程直方图的晕渲图设计原理及应用
    5.3 DSM 的分类设色
        5.3.1 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分类设色
        5.3.2 基于nDSM 的分类设色
        5.3.3 两种方法的比较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选题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1、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
    2、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价值
    3、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的关系
    4、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三、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园区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
    2、园区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
    3、园区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四、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对策
    1、强化观念引领、组织系统研讨、制定合理规划
    2、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
    3、加强校际合作、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区域均衡化水平
    4、增强教育交流的双向性,提高园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理论
    1.1 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概念
    1.2 上市公司并购的形式
    1.3 上市公司并购的理论假设和动因
    1.4 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制度环境和一般程序
    1.5 上市公司并购后的整合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发展状况和风险
    2.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发展状况和意义
    2.2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风险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3.1 上市公司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界定和成因
    3.2 上市公司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种类
    3.3 上市公司并购中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第四章 建投能源(000600)并购案例分析
    4.1 建投能源并购重组的背景和过程
    4.2 并购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风险问题和应对措施
    4.3 解决措施
第五章 上市公司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5.1 并购前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
    5.2 在并购决策过程建立可行性研究制度
    5.3 加强筹融资管理和资金管理
    5.4 加强并购过程控制,建立补偿机制
    5.5 协商各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加强整合和重组
    5.6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辅助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 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机制理论概述
    第二节 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机制理论分析
第二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种类及其法理分析
    第一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反倾销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原产地规则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三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特别保障措施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四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的法理分析
第三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相关经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际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经济原因
    第三节 中国纺织品招致美国设限的经济原因
第四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相关政治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际政治因素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内政治因素
    第三节 经济政治化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第五章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途径
    第一节 中美在纺织品贸易中的非对称性相互依赖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途径
    第三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试论WTO反倾销协定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WTO反倾销协定概况
    一、WTO反倾销协定的制定背景
        (一) GATT之前:国内反倾销立法时期
        (二) GATT时代:国际反倾销立法初期
        (三) WTO时代:国际反倾销立法新时期
    二、WTO反倾销协定的主要内容
        (一) WTO反倾销协定的实体规则
        (二) WTO反倾销协定的程序规则
        (三) WTO反倾销协定的争端解决条款
    三、WTO反倾销协定的立法评述
        (一) WTO反倾销协定的立法目的
        (二) WTO反倾销协定的主要改进
        (三) WTO反倾销协定的显着特点
第二章 WTO反倾销协定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WTO反倾销协定的实施现状综述
        (一) 案件数量增大
        (二) 使用范围扩大
        (三) 政治歧视凸显
        (四) 两类摩擦明显
        (五) 涉案产品种类扩展
    二、WTO反倾销协定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 反倾销措施滥用现象突出
        (二) 发展中国家受害严重
        (三) 使用成本不断加大
        (四) 贸易报复恶性循环
    三、国际反倾销形势日趋严峻的原因
        (一) WTO反倾销协定本身具有法律缺陷
        (二) 反倾销制度具有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三) 反倾销制度具有历史上的政治依赖性
    四、当今理论界对反倾销制度改革的观点综述
        (一) 完全废除反倾销法
        (二) 以竞争法取代反倾销法
        (三) 继续完善反倾销法
第三章 完善WTO反倾销协定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WTO反倾销协定的原则性建议
        (一) WTO成员对完善反倾销协定的不同主张
        (二) 完善WTO反倾销协定的原则性建议
    二、完善WTO反倾销协定的具体建议
        (一) 严格“结构价格”的认定标准
        (二) 明确“类似产品”的认定标准
        (三) 完善“损害”的认定规定
        (四) 禁止短期内连续反倾销
        (五) 严格启动标准,前置磋商程序
        (六) 明确“反规避”条款
        (七) 明确“非市场经济”的内涵及相应处理办法
        (八) 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
        (九) 强化复审期限
        (十) 改善信息与权利的不对称性
        (十一) 强化反倾销立法的司法审查内容
        (十二) 对国内产业做出更详细的规定
        (十三) 严格反倾销协定的解释
        (十四) 增加或细化一些规定
第四章 WTO反倾销协定的完善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应积极参加WTO反倾销协定的完善工作
        (一) 我国积极参加WTO反倾销协定的完善工作的理由
        (二) 我国积极参加WTO反倾销协定的完善工作的方式
    二、我国应不断完善国内反倾销立法
        (一) WTO反倾销规则及对我国立法的限制
        (二) 我国自身反倾销的需要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不当得利的概念、历史沿革与法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不当得利的概念与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二、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一、罗马法的不当得利规则
        二、中世纪的不当得利理论
        三、近代的理论突破
        四、大陆法不当得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五、英美法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六、对不当得利法发展历史的反思
    第三节 法哲学基础
第二章 大陆法国家的不当得利制度
    第一节 德国法
        一、《德国民法典》中的不当得利制度总览
        二、不当得利的两大类型——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三、不当得利的效力
    第二节 法国法
        一、非债清偿
        二、不当得利请求权的一般原则
        三、合同关系灭失后的返还请求权
第三章 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
    第一节 返还请求权的基本要件
        一、被告获得利益
        二、得利系以牺牲原告利益为代价
        三、被告保有该利益有失正当性
        四、被告没有抗辩事由
    第二节 独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不法行为返还请求权
        一、返还请求权的类型化理论
        二、独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三、不法行为返还请求权
    第三节 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与大陆法不当得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构成要件
        二、类型
        三、排除事项
        四、返还客体
第四章 不当得利在若干国家国际私法立法中的地位
    第一节 大陆法国家
        一、瑞士、德国、奥地利
        二、法国、意大利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
        一、英国
        二、美国
    第三节 国际条约——《罗马条约Ⅱ》
    第四节 省思与展望
第五章 不当得利的定性问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定性的基本问题
        一、定性的依据
        二、定性的对象
    第三节 不当得利定性的特殊问题
        一、方法之争:整体定性法与分割定性法
        二、请求权之争: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界定
第六章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
        一、法院地法(Lex fori)
        二、属人法(Personal Law)
        三、事实发生地法(Lex loci)
        四、物之所在地法(Lex situs)
        五、合同的准据法(Law of the contract)
        六、有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Law of the relationship)
    第二节 法律适用规则的结构设计
    第三节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设计
第七章 确定不当得利准据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与反致问题
    第一节 公共秩序保留——以实证分析为方法
        一、概述
        二、公共秩序保留在不当得利案件中被忽视的原因
        三、国际私法上公共秩序的两个基本规则
        四、不当得利法律适用中的公共秩序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
    第二节 反致
第八章 中国不当得利法律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不当得利在我国民事实体法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 不当得利在我国国际私法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三节 立法建议
        一、不当得利实体制度的构建与立法建议
        二、不当得利制度在国际私法上的构建与立法建议
附录(一) 立法资料
附录(二) 外国人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事项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9)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论文的实践意义
    四、论文的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
    五、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六、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跨国并购发展实践及理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
        一、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三、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及趋势
        四、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与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概念
        一、 企业并购
        二、 跨国并购
        三、 跨国并购类型、方式、模式与方法
    第三节 跨国并购实质分析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三、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四、 从企业控制权转换和企业产权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实质
        五、 跨国并购实质概括
    第四节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一、 跨国并购微观动因理论概括
        二、 跨国并购宏观动因理论概括
        三、 跨国并购微观、宏观动因理论简评
    第五节 以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比较分析跨国并购效应
        一、跨国并购正效应分析
        二、跨国并购负效应分析
        三、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间的选择
第二章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竞争优势
        一、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二、 企业存在竞争优势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函数及作用机理
        一、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及函数
        二、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构成分析
        三、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
    第三节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选择
        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概念
        二、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选择
        三、 由知识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四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评价
        一、以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跨国并购理论和实践简释
        二、评论
        三、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
        二、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战略
第三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第一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外部因素
        二、 国内因素
        三、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 对中国企业存在的竞争优势排序的统计考证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
        一、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二、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或类型
        三、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制度、机制创新
        一、 外资并购中的“表象并购”问题探析
        二、 外资并购下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三、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创新
        四、 规范经营,提高效益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与中国企业规模经济形成
        一、 西方国家内部企业间并购的作用及其经验借鉴
        二、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三、 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与途径选择
        四、 我国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政策取向
    第五节 知识并购与企业战略调整
        一、 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并购
        二、 知识并购的含义
        三、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并购
        四、 调整企业战略,尤其经营战略,构建以知识优势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第六节 外资并购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 外资并购中国产业状况
        二、 调整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 未来外资并购我国产业趋势预测
        四、 在外资并购中逐步形成我国主导产业并相应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第一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主导动因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有利环境
        三、 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 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现状
        一、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趋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目标公司的寻找及跨国并购操作
        一、 目标公司所在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审查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行业选择
        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地区选择或区位选择
        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 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
        一、 发达国家企业跨国成长轨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二、 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三、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四、 保持清醒头脑,稳步跨国并购
第五章 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
    第一节 跨国并购与政府管理
        一、 国外政府对跨国并购的规制与管理
        二、 我国对跨国并购的政策现状及问题
        三、 调整我国宏观规制管理政策应对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法律环境
        一、 发达国家法律与跨国并购
        二、 我国跨国并购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构建和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应对跨国并购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金融环境
        一、 跨国并购中金融的作用
        二、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并购的优势及投资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三、 构建与跨国并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
        四、 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五、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第四节 跨国并购与市场环境
        一、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二、 推进外资并购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三、 培育和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第六章 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防范
        一、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四、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保护民族经济
        一、 跨国并购下“民族经济”概念重新界定
        二、 跨国并购中我国民族经济面临的风险
        三、 “外资有限并购论”或“外资适度并购论”
    第三节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
        一、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概念
        二、 企业跨国反并购原因
        三、 企业跨国反并购技术
    第四节 企业风险国际化与风险控制及管理
        一、 企业风险国际化
        二、 学习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
        三、 按照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
        四、 跨国并购国际化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其他操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知情权的法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知情权的产生及意义
    一、 知情权的产生和发展
    二、 知情权的意义
第二章 知情权的概念、构成及特征
    一、 知情权的概念
    二、 知情权的构成
    三、 知情权的特征
第三章 知情权的保障
    一、 知情权的立法保障
    二、 保障知情权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第四章 知情权的限制
    一、 限制知情权的法理依据
    二、 限制知情权的实在法依据
    三、 对知情权限制的限制
第五章 我国知情权保护的现状及完善
    一、 知情权在我国的保护现状
    二、 完善知情权保护的契机
    三、 完善知情权保护的设想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后记

四、吴仪:对世贸组织规则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D]. 韩东. 新疆大学, 2015(03)
  • [2]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重述与裁判研究[D]. 刘力.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6)
  • [3]机载LiDAR点云构建高精度DSM的关键技术研究[D]. 古林玉. 河南理工大学, 2010(02)
  • [4]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D]. 徐晓燕. 苏州大学, 2010(01)
  • [5]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措施[D]. 单群英. 天津大学, 2007(04)
  • [6]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与解决途径[D]. 黄贺. 暨南大学, 2007(02)
  • [7]试论WTO反倾销协定的完善[D]. 李继红. 郑州大学, 2005(08)
  • [8]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D]. 霍政欣. 武汉大学, 2005(05)
  • [9]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10]知情权的法理研究[D]. 柏淑清. 苏州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吴仪:不能停留在对WTO规则的普遍认识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