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透露访华轶事

尼克松透露访华轶事

一、尼克松披露访华轶事(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1](2020)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国际反响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主席一生建树了丰功伟绩。他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他为中国人民、为国际无产阶级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勋,受到国内外无数人民由衷的敬仰和热烈的赞颂。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世界各国政府、领导人和各团体的唁电、唁函、声明纷至杳来,各媒体报刊,各界人士的评论、谈话、回忆文章连绵不绝,世界各地的民众或自发或有组织的举行悼念活动,中国驻外大使馆也挤满了悼念的民众……相对来说,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主席的规模空前浩大。当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举世悼念毛泽东主席》等文字资料,重点专注于毛泽东逝世后国际社会的反响,概述国际社会悼念情况,披露和介绍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非洲国家和社会人士对毛泽东的悼念情况。因各国意识形态不同,与毛泽东的交往实况不同,对毛泽东的悼念情况及其认识和评价也各不相同。各国对毛泽东的悼词、唁电、唁函、回忆文章,对毛泽东赞颂和评论的内容大致可分无私援助、思想光辉、理论力量、功勋业绩、诗词书法、人格魅力等六个方面。总结这次悼念活动,概括起来大致具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和对毛泽东普遍评价高的特点。从国外深切悼念毛泽东的史实,体现出毛泽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社会也有着巨大影响,也说明即使在有着浓厚个人崇拜的年代,国际友人并不受中国国内个人崇拜的影响或影响极少,他们对毛泽东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基本不受中国个人崇拜影响的国际社会,对毛泽东体现出如此的崇敬和爱戴的史实,有力回击了那些污蔑、歪曲、攻击、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这也是研究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这一课题的重要学术旨趣之所在。

王正隆[2](2019)在《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正值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中美关系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对中美两国甚至整个世界来说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与美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两国间关系发展的健康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世界的安定与繁荣。历史证明,中美首脑间的良好互动对于中美两国之间管控分歧、共同合作、稳定地区和国际局势,进而促进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相比于首脑间的互访、会晤、致信、致电文等外交形式,中美首脑电话外交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成为中美首脑之间最为频繁的互动形式。自1998年中美两国设立首脑直通热线至今,官方披露公开的中美两国首脑间通话的次数共计有68次之多,通话内容涉及的领域众多、话题丰富,反映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美双方高层的共同关切以及中美关系定位的发展变化等相关重要信息。从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角度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通过梳理、对比和研究两国领导人的通话内容,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加以分析,能够为认识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也能够对日后发展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有所启示。

李建波[3](2019)在《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新华体的研究,目前多专注于新闻实务的实践层面,尚乏系统而深层次的全方位探讨。本文主要运用风格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关注并超越新华体的表达本身,探索其内在的精神本质,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动力,努力为新华体的研究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开拓。本文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新闻文本而新闻生产者到社会实践的研究进路,辅以中美新闻通讯社的比较研究布局,力求较为全面、完整而深入地研究新华体这一主要的新闻存在。本文共分两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事实分析,着重讨论新华体的本质与特征问题。该部分主要运用风格理论,通过质化和量化的分析,揭示新华体的本质,并进一步分析新华体的“本质显现”,即新华体的表征。新华体是新华社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形成的鲜明独特的报道风格,是新华社的精神个性在其新闻报道中的凝聚与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追求精神向度。新华体的表征是:选题重大,材料可靠;立场鲜明;语言准确、简洁;结构规范;以叙述为主。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新华体呈现出壮美的风格。第二部分,原因分析,集中探究新华体的成因。新华体为什么表现出“此”特征,而非“彼”特征?其背后的逻辑动力有哪些?本部分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向度,分析新华体的成因,探讨新华社的机构特征,及这样的特征与新华体之间的互动,讨论我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对新华体的作用。新华体是对新华社机构特征和其所处的社会语境在新闻报道上的建构。新华体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新闻工作、新闻业的内部因素,又涉及一定的社会存在。对于新华体只有立体地观照它,才能最大程度地逼近它的真实面貌。新华体的核心特质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必须坚守,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显示了它的提升空间。同时,社会与新闻工作在发展,新华体的适度调整势在必然。优化新华体,乃至我国的新闻文风,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一定的客观条件。

董倩雯[4](2018)在《多元化的现代性媒介:《亚洲》与中美文化交流》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迅速崛起,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日渐增加。而该期被欧洲帝国轰开国门的中国,因其强大的消费群体成为美国各大利益集团发展的最佳选择。随着在华商业集团数量的增长,为在华美国商人服务的“美国亚洲协会”成立。1898年,为给协会成员提供商业信息分享平台,协会创办了《美国亚洲协会会刊》(Asiaand The Americas)。1917年,该刊正式更名为《亚洲》(Asid),杂志的创办理念也由之前纯粹的商业服务性质转变为促进美国和亚洲人民相互理解和交流。《亚洲》作为美国着名的区域性研究杂志,题材宽泛,内容丰富,撰稿队伍庞大,尤其自1934年赛珍珠与丈夫沃尔什接手杂志以来,他们凭借自已多元的人际交游关系,网罗大量美国知名作家、中国问题专家、记者和中国作家学者为杂志撰文,为推动中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亚洲》杂志因主编和撰稿人的前瞻性和独创性,从美国众多的区域性研究杂志中脱颖而出。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亚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既是美国汉学发展的产物,也推动了美国20世纪上半叶汉学的发展。

樊露露[5](2018)在《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叶介甫[6](2017)在《展军威 扬国威——人民军队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诞生始末》文中提出外交无小事,礼仪需先行。为适应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组建了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几十年来出色完成外交迎宾任务的同时,尽显我东方大国精神风范,为祖国赢得荣誉。本文详细披露了这三支特殊的部队从当初因陋就简组建到成熟规范的成长历程,以及部队官兵"场上精彩一分钟,场下艰辛十年功"的种种秘闻轶事。

文世芳[7](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苏素[8](2015)在《新闻事件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事件类图书是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受众需求的深化发展而来的。这类图书紧密结合新闻事件展开并进行深度挖掘,在满足受众阅读需求的同时,拓展了出版社的选题资源。分析新闻事件类图书的选题策划过程对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论文搜集了从2008年到2013年六年的1176本新闻事件类图书,在对新闻事件与新闻事件类图书进行概念界定与类别划分的基础上,通过量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对其选题策划进行研究,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课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角度介绍新闻事件类图书选题策划研究的基本情况与本文研究思路,发现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课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在对1176本新闻事件类图书尽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出版数量呈波浪状,且图书的出版时间、内容类别都具有不均衡性。新闻事件类图书的产生受到技术发展、出版流程现代i化、受众对新闻的深层需求促进,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出版产业发展多种因素的推动。第三部分:通过对1176本新闻事件类图书进行详尽统计,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类图书选题策划的过程,细化地探究新闻事件类图书的策划主体、策划内容、作者策划、策划形式等选题策划要素所具有的特点,结合经典个案分析新闻事件类图书的营销策划。第四部分:探讨新闻事件类图书目前存在的内容同质化、营销手段单一、个别突发性事件类图书经济效益低的不足之处,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特性与新闻事件类图书选题策划的特点提出改进方式。进一步分析在信息时代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发展前景。

汪浩[9](2014)在《境外周恩来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境外周恩来研究起步早、成果多、影响大。其发展过程以周恩来逝世为界,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就内容和成就而言,有起步早、观点新等特点。但存在着政治功利性重于学术性,常常被极右政治势力侵害。新的研究,需要扩大交流合作才能深入开掘。

丁进孝[10](2014)在《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也是冷战后仅存的几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越双方之间有着两干余年之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两国国情基本相似、文化相通、理想相同、经济相关。将近一千一百年之久,越南属于中国的郡县,又有近千年是中国的“藩属”。直到1885年6月9日,法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同时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从此结束了中越两国的宗藩关系。近代时期,两国人民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和剥削,所以有着共同的目标以及愿望,因此双方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缘因素,自古以来中国是对越南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革命成功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50年1月18日,中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在双方的关系上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国在1950年至1975年的两场越南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帮助越南赶走了法国殖民统治者,后是在1960年至1973年期间,援助越南抗击美帝国,使越南成功把美帝国赶出自己的国土,并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可以说,中越两国的关系既是双方的问题,同时也与东南亚、亚洲以至世界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立足亚太是中国稳定周边的有力保障,中国对越南发展关系和越南对中国发展关系一样,是中越两国的既定外交政策。发展中越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的原由及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学术界已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说明。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中越宗藩关系为背景的简述。自北宋时期至1885年6月法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为止,宗藩关系是维系中国和越南的纽带,在这条纽带上,中国位于天朝的地位,越南处于藩属的地位。宗藩关系表现在越南新王登基需得到天朝的册封,并定期向中国进献贡品,表示臣服,天朝则以回赐朝贡,维护藩国的安危,以尽其对藩国的义务和责任。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侵略越南后,中越宗藩关系就已经开始慢慢解体了。所以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清朝政府和中国人民支持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越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第二章阐述了中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中越两党和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结晶。在这一时期,中越双方形成了“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两国建交,为越南夺取抗法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中国也将得到越南人民的支持,有助于追歼中国大陆解放后逃往越南的国民党残部,巩固祖国的南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阐述了新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越南反抗法国和美国的侵略,双方在抗法、抗美战争中相互支持与合作,使两国关系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本文还指出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的有关裂痕与分歧。此外,简述了中美缓和及关系正常化等因素,使中越两国之间的裂痕一步一步加深。第六章就阐述了越南华侨华人对抗法、抗美的贡献。华侨华人自古以来与越南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在郡县时期,还是宗藩时期,他们不仅给越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带来了祖国进步的思想文化,为越南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特别是20世纪50年至60年代,在抗法、抗美斗争时期,广大华侨华人与越南人民同甘共苦,并肩抗法、抗美斗争,为争取越南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中越关系成功的经验,并且指出双方关系的制约因素。虽然冷战结束后,两国立刻进入恢复正常化时期,同时取得了迅速和全面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两国领海争端、越台关系和越美关系发展迅速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对中越关系造成影响。同时也提出对中越关系的发展展望,笔者认为两国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16个字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四好精神指导下,可以肯定友谊、合作与发展,仍然是中越两国未来关系发展的主导趋势。

二、尼克松披露访华轶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克松披露访华轶事(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主席逝世国际反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世界各国对毛泽东主席悼念概况
    1.1 社会主义国家悼念亲密战友
        1.1.1 评点毛泽东光辉生平
        1.1.2 歌颂双方友谊
        1.1.3 盛赞毛泽东发展马列
    1.2 亚非拉国家追思忠实朋友
        1.2.1 赞颂毛泽东伟大功绩
        1.2.2 感谢毛泽东支持援助
        1.2.3 夸赞新中国崇高形象
    1.3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盛赞东方巨人
        1.2.1 人民共和国缔造者
        1.2.2 中国发展的带领者
        1.2.3 世界历史的推动者
第2章 对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悼词内容的解读
    2.1 无私援助—毛泽东树起国际主义精神的丰碑
        2.1.1 毛泽东积极维护民族国家主权
        2.1.2 毛泽东积极援助各小国家经济建设
    2.2 思想光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一盏明灯”
        2.2.1 毛泽东的思想鼓舞着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2.2.2 毛泽东的自力更生原则为第三世界国家借鉴
    2.3 理论力量—毛泽东着作是“马列主义生动的文献,不朽的文献”
        2.3.1 国际友人对毛泽东着作的赞誉
        2.3.2 国际友人对毛泽东着作的学习
    2.4 功勋业绩—毛泽东是“世纪难遇的伟人”
        2.4.1 “毛泽东得以使中华民族重获新生”
        2.4.2 毛泽东是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导师
        2.4.3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增加了世界和平因素
    2.5 诗词书法—“他作为诗人,也将万世流芳”
    2.6 人格魅力—“他的智慧和历史感深邃而又清晰”
        2.6.1 他诙谐幽默,精明敏锐,也谦逊求实,感情深邃
        2.6.2 他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嗜书如命
第3章 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评析
    3.1 国外悼念毛泽东逝世活动特点
        3.1.1 时间长
        3.1.2 规模大
        3.1.3 评价高
    3.2 毛泽东是世纪伟人和世界伟人
        3.2.1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
        3.2.2 毛泽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3.3 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国际影响力
        3.3.1 毛泽东国际影响力与国内个人崇拜的关系
        3.3.2 毛泽东的国际影响力是他的丰功伟绩的必然结果
        3.3.3 毛泽东的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其国际战略的成功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2)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首脑外交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电话外交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首脑电话外交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电话外交的历史梳理
        一、电话外交的历史渊源
        二、美苏首脑直通热线的设立
    第二节 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历史梳理
        一、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缘起
        二、中美首脑直通热线的设立
    第三节 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内容梳理
第三章 中美首脑电话外交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中美首脑电话外交频次分析
    第二节 中美首脑通话简报的对比分析
        一、有关国家间首脑通话的内容简报
        二、中美两国首脑通话简报内容差异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中美首脑外交的内容分析
        一、中美首脑电话外交中的核心关切
        二、中美首脑电话外交中的中美关系定位
    第四节 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作用与局限
        一、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作用
        二、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的局限
第四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理论来源
    1.6 新华体界定
2 新华体基本特征的质化分析
    2.1 新华体与风格理论
    2.2 新华体的发展历程
    2.3 新华体的基本特征-壮美
    2.4 小结
3 新华体基本特征的量化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3.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采集
    3.3 分析单元
    3.4 类目建构与编码
    3.5 编码及信度检验
    3.6 研究发现
    3.7 结论和讨论
4 新华体的话语生产者分析
    4.1 新闻话语的生产者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4.2 新华社的机构属性与新华体
    4.3 新华社的新闻观与新华体
    4.4 小结
5 新华体的社会实践分析
    5.1 新闻话语与社会
    5.2 政治对新华体的作用
    5.3 经济对新华体的作用
    5.4 文化对新华体的作用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华社、美联社内容分析编码薄
附录2 新华社、美联社内容分析编码说明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4)多元化的现代性媒介:《亚洲》与中美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美国汉学:《亚洲》成长之基础
    第一节 19世纪的美国汉学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汉学的转型
    小结
第二章 《亚洲》: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第一节 美国亚洲协会:沟通美亚文化的知名组织
    第二节 《亚洲》:以美亚文化交流为基础
    小结
第三章 纯功利化至多元的文化交流:以《亚洲》历任主编为例
    第一节 基于商业利益为主的权利诉求:约翰·福尔德时代的《亚洲》
    第二节 了解亚洲时态风情的窗口:司戴德时代的《亚洲》
    第三节 平等的交流平台:沃尔什与赛珍珠时代的《亚洲》
    小结
第四章 孜孜不倦的文化摆渡人:多元化的撰稿群
    第一节 “东西方文化的人桥”——赛珍珠
    第二节 时事的喇叭——关注中国革命的美国撰稿人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中国籍撰稿人
    小结
结语
附录: 《亚洲》中与中国有关的篇目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一、叙述者的声音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三、语言文字叙事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展军威 扬国威——人民军队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诞生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支仪仗队、仪仗营的诞生
第一支军乐团的诞生
第一支礼炮队的诞生

(7)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新闻事件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1.2.2 新闻事件与新闻事件类图书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国内外现状分析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方法
        1.7.1 占有资料
        1.7.2 具体方法
    1.8 课题的创新性
第二章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发展现状
    2.1 新闻事件类图书出版概况
        2.1.1 出版数量的发展
        2.1.2 新闻事件类型与新闻事件类图书类型的对应关系
        2.1.3 新闻事件类图书发展的特点
    2.2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产生因素
        2.2.1 技术发展为拉近图书与新闻事件间距离提供客观条件
        2.2.2 国家政策支持为新闻事件类图书提供出版动力
        2.2.3 受众对新闻的深层需求为新闻事件类图书提供出版空间
        2.2.4 新闻事件为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全新选题资源
    2.3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出版意义
        2.3.1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维护社会稳定
        2.3.2 结合新闻价值与选题价值
        2.3.3 延长新闻的生命
第三章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策划要素
    3.1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策划主体
        3.1.1 地方性出版社较多
        3.1.2 出版地域与新闻事件发生地域密切相关
        3.1.3 出版专业分工与新闻事件特点紧密结合
    3.2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作者策划
        3.2.1 个人作者居多
        3.2.2 新闻事件类图书借助作者威望
    3.3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内容策划
        3.3.1 新闻事件类图书内容的切入角度具有差异性
        3.3.2 新闻事件与新闻事件类图书的组接方式具有多样性
    3.4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策划形式
        3.4.1 封面形式凸显新闻事件要素
        3.4.2 装帧形式结合新闻事件特点
    3.5 新闻事件类图书营销策划经典案例简析
        3.5.1 借助事件中重要人物召开新书发布会——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相关图书
        3.5.2 借势新闻事件策划营销活动——上海世博相关图书
    3.6 新闻事件类图书策划工作总特点
        3.6.1 选题策划的不确定性
        3.6.2 选题策划的及时性
        3.6.3 选题策划的高效性
第四章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问题、对策与发展前景
    4.1 新闻事件类图书存在的问题
        4.1.1 同质化现象严重
        4.1.2 营销手段单一
        4.1.3 个别突发性事件类图书发行渠道单一
    4.2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发展对策
        4.2.1 利用社会化媒体挖掘出版资源
        4.2.2 针对突发性事件建立合理应对机制
    4.3 新闻事件类图书的发展前景
        4.3.1 信息时代彰显新闻事件类图书价值
        4.3.2 媒介融合平台助力新闻事件类图书出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2008-2013新闻事件类图书类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境外周恩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境外周恩来研究概述
     ( 一) 境外周恩来研究起步早的原因及背景。
     ( 二) 境外周恩来研究发展的两个阶段。
     ( 三) 境外周恩来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境外周恩来研究的成就、优势、不足及新情况、新变化
     ( 一) 成就与优势。
     ( 二) 新情况与新特点。
     ( 三) 问题与不足。
三、美国的周恩来研究
     ( 一) 美国周恩来研究的特点。
     (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许芥昱《周恩来传》。
        2、罗达·威登堡《创造性的革命家周恩来》。
        3、托马斯·韦伯思特·鲁宾逊《周恩来和对中国共产主义的传记研究》。
        4、张大卫《中流砥柱, 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
四、日本的周恩来研究
     ( 一) 日本周恩来研究经历的三个不同时期。
     (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五、苏联及俄罗斯的周恩来研究
     ( 一) 现状评价。
     ( 二) 有关专家及其成果。
        1、谢·列·齐赫文斯基及其《周恩来与中国的独立和统一》。
        2、阿·加·克雷莫夫及其《一个中国革命者的回忆录》。
六、港台地区的周恩来研究
     ( 一) 港台周恩来研究的三个鲜明特点。
     ( 二) 代表成果及其评价。
        1、关于《周恩来选集》。
        2、严静文及其《周恩来评传》。

(10)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五、论文的布局
第一章 1950年前的中越关系简要回顾
    第一节 封建社会时期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
        一、宗藩关系概述
        二、中越宗藩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越宗藩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殖民地时期的中越关系
        一、法国对越南的侵略和越中人民的抗法斗争
        二、中法战争爆发后中越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三、《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署与中越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越两国的革命友谊
        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越南革命的支持和帮助
        二、越南共产党和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第二章 中越新关系的开端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基础
        一、中国外交战略观念中的传统思想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越南对外政策基础
        一、越南古代传统思想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 中越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中越联络处建立的过程
        二、中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章 中越联手抵抗法国的侵略(1950-1954)
    第一节 越南为独立自由而战争
        一、中国国民党部队入越受降与法国重返侵略越南
        二、越南人民坚强抵抗
        三、越南努力寻求外援
    第二节 中国援越抗法战略决策
        一、援越抗法的决策
        二、援越抗法的方针及内容
        三、中国援越抗法的具体原则
    第三节 中越联手抵抗法国的侵略
        一、中国向越南派遣顾问与全面援越抗法
        二、中国帮助越南建设正规部队和提高战斗力
        三、中越联手抵抗法国的实施及成就
第四章 日内瓦会议前后中越关系更加紧密
    第一节 1954年的国际形势
        一、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朝鲜战争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美国政府对印度支那的政策
    第二节 中越在日内瓦会议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努力
        一、中越两国的准备
        二、越南的八项建议
        三、中国在会议上推动和平进程
    第三节 日内瓦会议后中越关系的加强
        一、日内瓦协议签订后各国的反应
        二、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的越南局势
        三、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第五章 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的相互支持与合作(1954-1975)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全面发展的冷战局势
        二、大国间的缓和趋势
        三、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四、美国对越南的干涉
    第二节 中国援越抗美战略决策过程
        一、中国对越南的外交政策
        二、中国出兵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侵略
        三、中国对越南援助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越在越南战争中的矛盾与分歧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二、中美关系在越南战争中的转变
        三、中越在越南抗美战争中的矛盾与分歧
第六章 越南华侨对抗法、抗美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人移民越南的过程及原因
        一、从秦代至公元968年丁部领统一安南
        二、越南独立建国至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署
        三、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至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四、从1950年至1975年越南实现南北统一
    第二节 华侨华人对越南抗法、抗美的贡献
        一、华侨华人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二、华侨华人与越南人民坚持九年抗法战争(1946年至1954年)#177
        三、越南华侨在日内瓦会议协议后积极参与抗美斗争
    第三节 华侨华人在越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越南华侨华人的社团组织
        二、华侨华人的经济状况及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华侨华人的文化状况及其贡献
结语
    一、中越关系的制约因素
    二、中越关系未来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件
博士攻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四、尼克松披露访华轶事(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主席逝世国际反响研究[D]. 李林. 湘潭大学, 2020(02)
  • [2]中美首脑电话外交研究[D]. 王正隆. 青岛大学, 2019(02)
  • [3]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D]. 李建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5)
  • [4]多元化的现代性媒介:《亚洲》与中美文化交流[D]. 董倩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D]. 樊露露. 上海大学, 2018(02)
  • [6]展军威 扬国威——人民军队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诞生始末[J]. 叶介甫. 文史春秋, 2017(10)
  • [7]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新闻事件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研究[D]. 苏素.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9]境外周恩来研究综述[J]. 汪浩.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0]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D]. 丁进孝.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尼克松透露访华轶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