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传奇梦技在唐显祖“四梦”中的运用

浅析唐传奇梦技在唐显祖“四梦”中的运用

一、浅析唐传奇梦幻手法在汤显祖“四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1](2019)在《明杂剧“涉梦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孕育出了独特的文明形态,中国的古代杂剧更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明代杂剧数量庞大,其中“涉梦戏”在明杂剧中有四分之一强的比例,较为着名的有《吕翁三化邯郸店》《关云长大破蚩尤》《认金梳孤儿寻母》等。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意象,明代的杂剧作家借助于梦这一元素丰富了杂剧的表现力以及思想内涵,更给读者营造了美轮美奂的观赏体验。明杂剧“涉梦戏”对于梦这一意象地运用较为灵活,或用以推动剧情,或用以揭示心理,或用以深化主题。本文将针对明杂剧“涉梦戏”展开研究。明代国力强盛,但又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尚奇审美”情趣和市民娱乐化的出现,同时在佛、道教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明代“涉梦戏”应运而生。根据梦的成因之不同,明杂剧“涉梦戏”可分为托梦、预兆梦、因思成梦、祈梦。托梦包括神灵托梦和鬼魂托梦;预兆梦包括预示故事情节、预示人物身世、预示姻缘;因思成梦包括思乡之思和男女之思。从“涉梦戏”中“涉梦情节”的结构程式化特点来看,楔子、第一折的“涉梦情节”不仅可以为事件展开确定方向,同时有些也为人物出场设置了悬念;第二、三折中“涉梦情节”为控制全剧事件走向、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提供了作用;而末一折中“涉梦情节”有点明深化主题的价值。同时“涉梦情节”不仅可以利用梦中人物的语言、心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折射故事主题,而且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阐释人生觉悟。明杂剧“涉梦戏”不仅继承了元杂剧“涉梦戏”的基本类型,同时在元杂剧基础上有所发展,一些索要情节和解梦情节开始出现,在创作形式、涉梦内容、梦境设置上都有较大的改变,同时要求自由解放、摆脱束缚的意识更加强烈。就影响而言,不仅拓宽了明杂剧自身的创作内容,并且也直接影响到明传奇的创作,同时戏曲结构的布局也更加灵活,在清代也有大量优秀的涉梦作品涌现,如《人兽关》《意中人》等,同时出现了大量女性写梦作者,心理描写上也更加细腻完善。

骆婉[2](2019)在《《汉书》记梦研究》文中认为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这部史书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史传文学之林,尤其《汉书》中所记载的二十一例梦,使得这部着作独步于史传文学之中。本文即是以《汉书》中记载的梦例为研究对象与切入点,针对班固《汉书》记梦的类型、思想动因、艺术手法及其对后世记梦文学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试图对学界研究班固《汉书》记梦的不足之处尽绵薄之力,力求通过班固《汉书》记梦来探求汉代梦文化的基本面貌。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班固《汉书》记梦的六种类型,即天降祥瑞的感生梦、王权至上的政治梦、胆颤心惊的生死梦、备受煎熬的谴责梦、饱含深情的爱情梦和神秘可卜的占梦;第二部分从儒家、道家、佛家、神学四个角度入手,挖掘班固《汉书》记梦的思想动因;第三部分围绕细节描写、叙事手段、表现方法三方面来论述班固《汉书》记梦的艺术手法;第四部分论述班固《汉书》记梦对史传散文记梦、古典小说记梦和古典戏曲记梦的影响。

郑越[3](2019)在《“临川四梦”释梦》文中研究指明“临川四梦”中涉及梦境的描写,一部较之一部篇幅长,且梦境时间跨度大。四梦立意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具有连贯性、统一性。都围绕“情”展开叙述。“情”是汤显祖文学观念的重要内涵,四梦通过“梦”表现“情”的发展、深化、升华。“临川四梦”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的梦中之情。梦境与人生意识相勾连。梦境描写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审美手段,寄托了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和哲思。本文分三章阐释。第一章展示四梦中的梦境描写,并比较各自的特色及异同。第二章“释梦”,以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理论分析四梦中涉及到的梦境,并从入梦原因、释梦方法、叙梦场景的角度入手,解释四梦之“梦”;第三章探讨四梦的共同主题,即“情”。第四章探析四梦的悲剧意蕴,主要从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和悲剧的表现形式入手,探寻自由生命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对立,以及整理理想的追求与黑暗现实的冲突。在方法论的使用上,主要涉及悲剧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等,探寻梦境与意识的关系。梦中之“情”尽管分善恶,但他们无疑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本文最终落脚点放在“梦”上,分析剧作所表现的“梦幻”和“梦想”色彩背后的深层含义。四梦是一个艺术整体,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汤显祖思想发展的过程。

王雨琦[4](2018)在《汤显祖诗歌叙事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抒情”之外,中国诗歌发展另有“叙事”的传统。诗歌的叙事性内容,即描写事件、人物、场面或生活片段,有一定的故事和情节,结构上有所设计的诗歌内容。汤显祖诗歌呈现出独有的叙事性特征,在内容上,他继承发展着记梦诗、悼子诗、日记体诗等不同类型诗歌的叙事形式;在模式上,对诗题、序、注的叙事功能有了补充和发展;在手法上,“偶遇”式、“物是人非”式结构、时空流动、视角转换等技巧也在他的叙事诗中被反复探索和尝试。从古典叙事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汤显祖的诗歌在叙事方式上着重场面叙事、情事相融。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大量场面叙事,不同于传统的叙事诗不吝惜篇幅来记叙完整曲折的情节,他往往在较短的诗歌体裁中,大量使用富有“人事”内容的场面描写,以瞬间的行为或名词的铺设,完成富有叙事含义的画面。而他最具有突破性的叙事成就则在于“借事抒情”,抛弃了一直以来的民间叙事诗政治讽喻传统,将目光全心全意放在“情”与“事”的联系之上,对传统的叙事诗歌进行了发展创新。因此,对汤显祖的诗歌叙事性内容进行分类和分析,对了解汤显祖心态乃至于探讨诗歌的叙事性流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琦[5](2017)在《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戏曲作家、戏曲导演学奠基人汤显祖,一生共创作了五部戏曲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外加一部尚未完成的残本——《紫箫记》。汤显祖戏曲作品的影响力横贯东西,日本戏曲史专家青木正儿在其着作《中国近世戏曲史》(1916)中首度将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提并举,赞誉二人为“东西曲坛伟人”。本文所研究的“汤显祖戏曲文本”,即涵盖上述五部戏曲文本中的曲文、宾白、科介、作者题词、下场诗等在内的所有叙事性要素。这些戏曲文本要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戏曲演出现场的声色、动作、表情、演出情境及其舞台互动效果。叙事学,作为当今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批评视角和分析模式,对于概括、归纳、提升中国叙事文本的丰富内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中国传统的叙事基因经由多种形态植入了戏曲文学的肌理之中,形成了以“综合性”为显着特性的中国叙事新文体。素有“明传奇之冠”美誉的汤显祖的五部戏曲文本,堪称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叙事的巅峰之作。迄今为止,将汤显祖的五部戏曲作品视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综合运用中、西方叙事学理论与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观照“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问题的专着和硕博论文尚未问世。鉴于此,本文主要引入西方叙事学概念,结合中国叙事学的本土理论,将汤显祖的五部戏曲文本视为一个逻辑贯通、血脉相连的有机艺术整体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文本叙事分析。试图透过五部看似独立的戏曲文本之表里,窥见其背后潜藏着的一脉相承、异中有同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以及叙事亮点。本论文的主体结构由六章构成,每章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论述汤显祖五部戏曲文本的表层叙事主题和深层叙事主题。其表层叙事主题可归纳为“情之历险”——《紫箫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分叙与并置”;《紫钗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裂变与聚合”;《牡丹亭》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突破与复归”;《南柯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铺展与收束”;《邯郸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起伏与幻灭”。整体观之,五部戏曲文本的深层叙事主题可归纳为“时间与人生”。作品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情感状态的并置叙事,深刻揭示出时间对封建女性婚姻情感的冲刷、对封建士子终极命运的叩问,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时间长河中不同人生阶段情感状态与人生命运的反思与追问。第二章论述汤显祖五部戏曲文本的人物塑造法。五部戏曲文本主要运用了六种人物塑造法,创造性地塑造出一系列彪炳曲苑、鲜活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以中国叙事学视角观之,五部戏曲文本灵活运用了“摹索法”“烘云托月法”等古代戏曲文本通行的写人技法;以西方叙事学视角观之,五部戏曲文本巧妙运用了诸如专名暗示与粘连法、特定环境碰撞下的人物塑造法、多视点人物聚焦法、复杂的圆形人物塑造法以及空间表征法等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法。第三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五部戏曲文本主要运用了情感的真挚性、逻辑的合理性、边界穿越自由性和逻辑合理性,以及虚实相间的史实人物与现实生活素材共同渗入四种叙事策略,将“尚实”、“务虚”、“寓言”三种叙事方式融为一体,最终达成戏曲虚实相生,真假参半,似幻似真的叙事效果。第四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的“梦叙述”。本章中的梦叙述研究,主要以四部戏曲文本中“对梦的再述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着重探究四部戏曲文本中的梦叙述的内容及其成因、选择组合机制、叙事策略、叙事功能及其叙述分层-跨层等五大核心叙事问题。第五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时间。主要从时序、时长、时频这三个层面来探讨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时间之多维形态及其时间运用策略。五部戏曲文本的叙述时序着重运用“预叙”与“插叙”;叙述节奏多运用“场面”、“概叙”与“缓叙”;叙述时频多运用“重复”;时间运用策略主要通过交叉运用时间并置实现情感预叙、运用时间延宕实现剧情反转、运用重复时频来凝固时间、超越时间最终又重归时间,以及运用双重时间的对比反差来凸显主题等四种时间运用策略以深化叙事主题、展开哲学思辨。第六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的空间叙事。“空间叙事”可视为汤显祖戏曲超越于同时代、同题材戏曲作品的叙事亮点之一。五部戏曲文本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地理空间、花园空间、梦境空间、记忆空间、图像空间等五种独具特色的空间叙事及其善用“空间之物”的叙事技巧。总之,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主题立意深邃、叙事策略精巧细密、叙事方式多样繁复。五部戏曲作品中的隐含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段,从而打造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叙事的巅峰之作。

高岩[6](2017)在《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崇尚元曲是明清戏曲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明清戏曲史的诸多现象都与其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戏曲经典作品地位的确立也是如此。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包含两个方面的维度:一方面是以元曲为崇尚、圭臬、范本,主要表现在《西厢记》《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中。元代戏曲作为已经完成的文学资源,具有武库和土壤的意义,被明清戏曲直接模仿,或再创造、延伸、变形、错位,促成了明清戏曲经典的形成。因此,明清戏曲的创作繁荣,深受元代戏曲经典的滋养。另一方面,是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和变革的前提,主要表现在《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的经典化过程中。我们探讨的重心不在戏曲经典结果的认证,而是将兴趣点集中在探讨戏曲经典形成与“宗元”的互动共生关系上。力求从历时性维度探讨元曲的影响和规范力量,从共时性维度观照明清时期文化指向、时代审美、文人心态等对经典的促成力量。论文主要从以下五章展开论证:第一章,力求梳理明清戏曲史上元曲崇尚的思想脉络及其与经典生成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明清时期普遍存在的崇尚元曲的态度为视角,依据戏曲史的发展变迁轨迹,主要分为四个时段。第一时段为明洪武元年至正德年间(1368-1520),共153年,是元曲全面总结和认知期,也是元曲经典化的萌芽期。第二时段为明嘉靖至万历十五年(1521-1587),共67年,是关于元曲经典的理论争鸣期。此一时期,在众说纷纭的思想碰撞和论辩驳难中,戏曲界最终形成基本共识——确立了《西厢记》《琵琶记》的经典地位。第三时段是明万历十六年至清顺治八年(1588-1651),共64年,是明清戏曲最为辉煌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戏曲理论水平最高的阶段。在前期围绕元曲经典进行探索和理论研讨的基础上,建构起明代戏曲经典《牡丹亭》,并带动了戏曲的转型。第四时期是清顺治九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662-1820),共169年。这一时期传奇文体和南杂剧的文体规范和理论建树都已经相对成熟,不再依靠元曲寻求成长,而是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和变革的前提,反观自身发展的弊端并进行总结提升。第二章,以元代戏曲《西厢记》在明清时期的经典化过程为研讨对象。《西厢记》作为范本进入明清戏曲史视野,戏曲史上的批评、创作、演出等诸多规范都依此剧展开研讨。这种戏曲史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明清戏曲家对元曲的崇尚与依偎,另一方面则直接促成了《西厢记》的经典化,并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影响着明清戏曲的发展方向和经典确立。第三章,围绕《琵琶记》在明清戏曲史上经典地位的确立及影响展开讨论。无论是布景写情,还是串插布局都堪称明清传奇可师可法的典范。明清时期“只看子孝与妻贤”的伦理教化剧风行,以“动人”为戏曲核心理念的故事情节设计,刻意营造女性艰难处境展演纯粹道德精神的关目设计,一生一旦双重生存空间“苦乐相错”的结构布局以及“不寻宫数阙”的语言策略等,都与《琵琶记》的典范性存在有关。第四章,主要从《牡丹亭》的经典性及其戏曲史意义切入。一方面,《牡丹亭》的艺术旨趣中对元曲接受颇深,如《牡丹亭》对元曲有继承、拓展和提升,另一方面,明清曲家以元曲标准认证《牡丹亭》经典性,并以此为话语方式和批评手段展开戏曲观念的探讨。明清戏曲作家在评点、序跋、笔记等表述中反复强调对元曲的依偎及期冀超越心理,并表现出以《牡丹亭》为载体总结戏曲创作规律、规范戏曲发展从而构建当代戏曲经典的努力,最终《牡丹亭》以宗元的话语方式表达了当代的戏曲文体意识和思想感情。第五章,从《长生殿》和《桃花扇》的经典性着眼展开论述。“南洪北孔”的经典性,一方面是其内在的戏曲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来自时代审美趣味和戏曲评论家的推崇,最终“南洪北孔”站在清代戏曲艺术的至高点,代表了古典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两部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可以窥见清代戏曲以元曲为反拨的对象和变革的前提,从而在艺术造诣上推陈出新。

陈依雯(Tang Yee Woon)[7](2016)在《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指出本论文的研究以唐代小说的传播和接受为主,主要从传播、接受这两个视角探讨唐代小说的发展,时限从唐朝至今,范围涵盖各时期的唐代小说出版情况及文学作品对唐代小说的改编。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唐代的文士多选择入幕,幕府是文士聚会、闲谈的重要场所,也是小说传播的主要背景。文士常在幕府的聚会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而达到传播小说的目的。而长安是唐代首要都城,以长安为题材或在长安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少。除了背景与环境的因素,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还有好几种方式,其中包括借助诗歌的流传。唐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互相取材的例子很多,诗歌可谓是小说在唐代传播的主要载体。此外,还有一些与小说传播、接受相关的要素如:古文运动、文士投谒行卷,这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而言,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唐代的书肆、诗歌的传唱也是小说传播的渠道。随着印刷技术的发达,小说刊印的数量逐渐增多,出版刊行的小说文本逐渐代替了抄本。宋人也编纂了着名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和大量的小说选本,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人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态度。宋元时期,不少文学创作都向唐代小说取材,无论话本、杂剧都大量融入了唐代小说的题材。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接受是很广泛的,除了文学作品,他们编纂的正史,也多向唐代小说取材,这可视为他们对唐代小说的一种评价。但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如洪迈他在批评唐代小说的同时,又对唐代小说赞誉有加,这种矛盾的心态是值得探讨和厘清的问题。明清时期,除了小说文本的刊印出版,类书、丛书和小说选本的大量编纂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影响都很大。除此之外,这时期的小说、戏曲创作依旧向唐代小说取材,《剪灯新话》、《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都是这时期的小说名着,它们在题材上与唐代小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戏曲方面的成果也很辉煌,着名的“临川四梦”、《长生殿》等都是改编自唐代小说的作品,可见唐代小说对明清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民国以后,唐代小说的出版和刊印仍不间断。这时期,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小说研究。百余年来,唐代小说的研究涉及了校勘、考证、作家、作品、文艺理论等各种范畴,学人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孜孜不倦,一直努力的前进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小说的传播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戏曲艺术、影视作品都成为了唐代小说在当下的传播途径,这也是有待学人进一步去了解和探讨的。唐代小说也传播到了海外,尤其是日本、韩国、越南形成的汉字文化圈。唐代小说与东亚三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千余年来,它已深刻的影响了东亚三国不少的文学创作。不仅如此,唐代小说还远播到欧美和俄罗斯,更出现了不少翻译的作品,在欧美各国如、英国、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等也引起了汉学家的关注,拥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唐代小说对唐代以后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柳旭[8](2016)在《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一生主“情”,其“情至”文学理论与“至情”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汤显祖也是晚明着名的佛教居士,是狂禅的践行者,与佛教因缘深厚。本文以晚明佛教的圆融,居士佛教的极盛,阳明心学及狂禅风潮的席卷为思想背景,以因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文坛“性情”风潮为依托,立足汤显祖具体文献资料,旨在探究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性。论文考证晚明佛学、心学思想对汤显祖“情至”文学理念产生的深层诱因,解读佛禅诗歌流淌出的佛门禅情与“即境即心”的汩汩禅意,梳理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痴”“情至”“情尽”“情了”的言情路线,和“情了为佛”、销情归禅的最后皈依。目前,学界对汤显祖尺牍和诗歌文本的研究比较有限,对其“情至”理念深层的佛禅动因和他佛禅诗歌的阐述亦成果寥寥,本文试图综观汤显祖尺牍、文书、诗歌、戏剧等文献着作,力求多维度探究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本选题的缘起,并通过对晚明佛教与文学,汤显祖研究综述等资料的整理,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对撰写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行文的具体思路进行了介绍。第一章概述晚明时期佛教与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本体化发展:汉代初传以道教释佛教;魏晋南北朝以玄入佛;隋唐时期诞生佛教中国化的结晶——禅宗,且诸宗创立,佛门鼎盛;至宋以降,佛门三教合流,臻于烂熟而逐渐走向衰微。明末佛教出现了短暂复兴,佛门呈现三教混融、诸宗融合的空前包容之态。文人无不谈禅,禅门亦喜与文人结纳,居士佛教达到极盛。阳明心学是有明一代显学,其对“心”的观照实为佛教禅宗的心性本体论,故人们称其为“阳明禅”。心学左翼与禅宗进一步融合,流变为任心而动、任性以行的狂禅风潮,席卷着整个晚明思想界,于是文坛也随之出现了以求真、贵适、厚情、纵欲为特征的“性情”文学。第二章解读汤显祖尺牍文书中的“情至”思想,剖析其“情至”思想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在汤显祖的尺牍文书中,管窥他禅净双修的居士生涯,以及在现世人生与出世超越之间的艰难游走。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的分支,亦是狂禅的主阵地。汤显祖为泰州学人罗汝芳的再传弟子,且其思想受狂禅核心人物李贽的影响亦甚深,故汤显祖可称是泰州传人,列为狂禅一派。狂禅对于“心”和生命的关注已达极致,汤显祖以心之真,践行生命,施行美政,并最终形成了“情至”的文学理念。汤显祖所言之“情”为无心的天然之情,以此“情”智所发,直心为文,便可意趣神色皆备,达到神情合至的审美境界。汤显祖又进一步论述“情”可“作境”,甚至可以“造立世界”,汤显祖的“情”论已完全出离了感性生命之情,成为与佛家“本来面目”相类的恒在本体。第三章论述汤显祖佛禅诗歌。汤显祖倡导“情生诗歌”,与佛教关情的诗歌,有他为官期间对百姓体察的慈悲之情,有与高僧达观和禅友帅机、屠隆的挚友之情,有记述梦中生死谶语的舐犊之情。汤显祖还创作了大量的佛寺诗,记录了他与佛结缘、精研佛理、洞明世情、澄净本心的习佛历程。汤显祖山水诗则展现了他“日日好日子”,逍遥无挂碍,“水月两相忘”的禅门体验。在创作技巧上,这些诗歌也思维灵动,妙得禅趣,文字清隽,余韵无穷,大得禅家之旨。第四章探讨汤显祖戏剧中的梦、觉、情、佛。佛教常以梦喻世间、喻世法,占卜梦之灵喻。汤显祖一生“四梦”,《紫钗记》中,梦只是灵喻作用的点染而已;《牡丹亭》中,梦的比重虽少,却具有决定剧情发展的乾坤之能;到《南柯记》《邯郸记》通篇大梦,梦觉时已一切皆空。“四梦”中人,小玉情痴,生死以之;丽娘“情至”,生可死,死可生;淳于、卢生“情了”,二人梦觉时先有妄早之醒,情执难脱,经高人点醒,终于“情尽”涅盘,化归情禅空境。结论部分总结晚明佛教、心学、狂禅对文坛的作用及与汤显祖思想的渊源;概括汤显祖“情至”文论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和他佛禅诗歌中的禅意诗情;明辨汤显祖戏剧中“情”的路线及最终依归。综上,透视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

王芳[9](2016)在《“梦”及“梦”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语义和修辞两个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了“梦”及其参构词语的语义特征以及修辞化生成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全唐诗》中“梦”参构词语的象征意蕴和文化成因。以“梦”为分析对象,通过修辞分析,论证了“梦”参构词语的语义特征及其生成途径是一系列修辞化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系统性。通过提取文学作品《全唐诗》中含“梦”参构词语的诗句,分析处于文学语境中的“梦”参构词语的象征意蕴,并从文化角度探析阐释“梦”与原始先民的思维、政治活动及儒道佛之间的联系,以此探索汉民族的修辞认知模式。

魏艳艳[10](2016)在《唐传奇涉梦作品研究》文中提出历来学者把唐传奇与唐诗并提,称为“一代之奇”,这就充分肯定了唐传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传奇中的记梦小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唐代社会的特定文化和创作家们的独特内心感受,从而使得唐传奇中的记梦小说大放异彩。本文拟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之上,力所能及地对唐传奇中记梦小说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记梦文学的发展由来已久,本章试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传奇中记梦作品产生的原因,外因主要包括:传统梦文化的沿袭,佛道思想的昌盛以及唐代社会的现实环境作用;内因主要是从文人的角度出发,谈唐代文人的理想追求。第二章:唐传奇关于记梦的作品篇幅众多,本章从唐传奇记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方面将其大致分为四类,即爱情无界梦,功名富贵梦,善恶报应梦和影射现实梦。这几类梦虽然并没有完全囊括唐传奇中涉梦小说的内容,但基本上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章:唐传奇中的记梦小说不仅仅是记梦,在记梦的背后往往涵盖着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本章主要研究唐传奇记梦作品故事背后所要阐发的主题,归纳为以下四种:即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人生如梦、淡然处世;因果轮回、善恶报应;影射现实、揭露黑暗。第四章:唐传奇记梦作品中的涉梦情节不仅是故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在整篇小说结构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章主要谈论唐传奇中的记梦情节在整篇记梦小说中的文本功用,本章主要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构造奇异之境,表现人物性格和强化小说诗意性四个方面来谈。第五章:本章主要探讨记梦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文学对唐传奇记梦创作模式的继承和创作素材的取资两方面,唐以后的记梦文学作品基本都是在唐传奇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通过以上努力,希冀能对唐传奇记梦小说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系统地把握。

二、浅析唐传奇梦幻手法在汤显祖“四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唐传奇梦幻手法在汤显祖“四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明杂剧“涉梦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明杂剧中“涉梦戏”出现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第二节 文化因素
    第三节 作家自身因素
第二章 明杂剧“涉梦戏”分类
    第一节 托梦
    第二节 预兆梦
    第三节 因思成梦
    第四节 祈梦
第三章 明杂剧“涉梦戏”中“涉梦情节”的结构程式化
    第一节 楔子、第一折中“涉梦情节”
    第二节 第二、三折中“涉梦情节”
    第三节 末一折中“涉梦情节”
第四章 明杂剧“涉梦戏”中“涉梦情节”的作用
    第一节 刻画人物性格
    第二节 深化作品主题
    第三节 表达作者内心世界
第五章 明杂剧“涉梦戏”对于元杂剧“涉梦戏”的继承发展
    第一节 涉梦类型
    第二节 涉梦情节
    第三节 创作技巧
    第四节 思想意识
第六章 明杂剧“涉梦戏”对明清戏曲的影响
    第一节 对明代戏曲的影响
    第二节 对清代戏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汉书》记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汉书》记梦分类
    第一节 天降祥瑞的感生梦
        一、帝王感生之梦
        二、后妃感生之梦
    第二节 王权至上的政治梦
        一、臣子任用之梦
        二、国家兴衰之梦
    第三节 恶迹昭着的生死梦
        一、异于常态之梦
        二、因妒滥杀之梦
    第四节 备受煎熬的谴责梦
        一、乱臣贼子之梦
        二、皇室子弟之梦
    第五节 其它类型的梦
        一、婚姻爱情之梦
        二、神秘可卜之梦
第二章 《汉书》记梦的思想动因
    第一节 儒家经学思想主导政治
        一、经学神学化
        二、儒学官方化
    第二节 谶纬神学思想推波助澜
        一、图谶起源
        二、经谶合流
    第三节 道家方术思想耳濡目染
        一、道家梦论
        二、方术盛行
    第四节 佛家因果观念潜移默化
        一、佛教初传
        二、佛教梦说
第三章 《汉书》记梦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细节描写多彩丰富
        一、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二、动作设计巧妙绝伦
        三、神态描摹惟妙惟肖
    第二节 叙事手段复杂多变
        一、预叙埋设伏笔
        二、顺叙展开情节
        三、插叙完善叙事
    第三节 表现方法虚实结合
        一、实中有虚构建矛盾
        二、真中有幻构筑情境
第四章 《汉书》记梦的影响
    第一节 对史传散文记梦的影响
        一、《汉书》记梦对《后汉书》记梦的影响
        二、《汉书》记梦对《三国志》记梦的影响
    第二节 对古典小说记梦的影响
        一、《汉书》记梦对唐传奇梦幻小说的影响
        二、《汉书》记梦对历史题材涉梦小说的影响
        三、《汉书》记梦对以梦命名的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对古典戏曲记梦的影响
        一、《汉书》记梦对爱情题材涉梦戏曲的影响
        二、《汉书》记梦对历史题材涉梦戏曲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临川四梦”释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四梦之“梦”
    第一节 梦境展示
        一、鞋儿梦
        二、游园惊梦
        三、南柯梦
        四、黄粱梦
    第二节 梦之异同
第二章 叙梦结构探析
    第一节 释梦方式的变化
        一、谐音法
        二、比象法
        三、连类法
        四、符号法
        五、直梦法
    第二节 入梦原因探析
        一、自恋致梦
        二、焦虑致梦
        三、情感致梦
    第三节 叙梦场景的转变
        一、花园-人物自然天性的释放空间
        二、树国-虚幻空间里完成的梦境
        三、邯郸古道-梦的征程
第三章 借梦写情:四梦的艺术旨归
    第一节 “唯情而已”四梦的共同主题
        一、“一点痴情”
        二、“生生死死为情多”
        三、“一往之情多为之摄”
        四、“一生耽搁了个情字”
    第二节 四梦之情的起与归
        一、对善情的肯定
        二、对恶情的批判
第四章 四梦的悲剧意蕴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
        一、女性形象的悲剧
        二、封建士子的悲剧
    第二节 悲剧的表现形式
        一、自由生命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对立
        二、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与严酷现实的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汤显祖诗歌叙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叙事和叙事性
    2、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性传统与研究成果
    3、从诗歌叙事性的角度来看汤显祖
二、汤显祖诗歌叙事性内在表现
    1、社会现实类叙事
    2、人物特写式叙事
    3、历史传奇式叙事
    4、日记式叙事
    5、梦境相关叙事
三、汤显祖诗歌叙事性外在表现
    (一) 诗题
        1、数质兼得:长诗题字数和诗题数目的增多
        2、一题多事:在一题中累积多个叙事事件
        3、直抒情事:诗题中结合叙事的独特情感表达
        4、言行皆备:在诗题中塑造生动人物
    (二) 诗序
        1、万事入笔:丰富多样的叙事范围
        2、逐层累积:以情节累积带动情感的积蓄
        3、以言写人:采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4、由繁至简:文辞风格的转变
    (三) 自注
    (四) 小结
四、汤显祖诗歌叙事性艺术特征
    (一) 用典
        1、一事多典的堆积叙事
        2、化俗世生活为典雅文辞
        3、渲染历史氛围和时空错落感
    (二) 意象
        1、互动:增添人物情感的事象
        2、象征:意象内涵的再创造
        3、组合:铺陈意象的场景叙事
    (三) 结构与视角
        1、叙述视角分类
        2、叙事视角特征
    (四) 手法
        1、虚写:合理的想象
        2、实写:细腻地捕捉画面
        3、虚实结合:回忆与梦境的穿梭
五、汤显祖诗歌的叙事性意义
    (一) 场面叙事的出色印证
        1、叙事长度的缩减
        2、艺术手法的繁中取精
        3、人事关系:“以人系事”与“以事写人”
    (二) 融洽呼应的情事关系
        1、以事传情:曲折而独特的表达
        2、借助新的叙事形式:题序的直接说明
        3、对“物是人非”式结构的关注
    (三) 风雅互娱的叙事心态
        1、语言
        2、写作对象
        3、写作内容
        4、写作目的
    (四) 兼容诸体的叙事成就
        1、时空流动
        2、结构与转折
        3、视角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主题
    第一节 表层叙事主题——情之历险
    第二节 深层叙事主题——时间与人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视阈中的人物塑造法
    第一节 “烘云托月”法
    第二节 专名的暗示与粘连法
    第三节 特定环境碰撞下的人物塑造法
    第四节 多视点人物聚焦法
    第五节 复杂的圆形人物塑造法
    第六节 人物塑造的空间表征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以情感的真挚性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第二节 以逻辑的合理性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第三节 以边界穿越的自由性与逻辑的合理性共同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第四节 以虚实相间的史实人物与现实生活“素材”的共同渗入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梦叙述
    第一节 梦叙述的内容与成因
    第二节 梦材料的选择与组合机制
    第三节 梦境时空的流动性
    第四节 梦叙述的叙事功能
    第五节 梦叙述的叙述分层与跨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中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 叙述时序——预叙与插叙
    第二节 叙述节奏:场面、概叙及缓叙
    第三节 叙述时频——重复
    第四节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时间运用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空间叙事
    第一节 地理空间
    第二节 花园空间
    第三节 梦境空间
    第四节 记忆空间
    第五节 图像空间
    第六节 “空间之物”的叙事功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内容的说明
    二、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三、古典戏曲经典生成研究回顾
    四、本选题拟达到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明清戏曲经典生成与“宗元”思想之关系
    第一节 明前期:认知元曲经典阶段
    第二节 明中期:建构元曲经典阶段
    第三节 明后期至清前期:建构明代戏曲经典阶段
    第四节 清中后期:元曲再经典化阶段
第二章 《西厢记》的典范意义与才子佳人剧的繁荣
    第一节 《西厢记》经典化过程中的理论旨趣论要
        一、“有情”主旨的文化认同
        二、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彰显
        三、“尚西厢”与复古情绪的交相呼应
    第二节 《西厢记》与才子佳人剧人物形象建构
        一、张生与才子形象的定型
        二、莺莺与佳人形象定型
        三、红娘的形象变迁和戏剧角色价值
        四、老夫人形象影响下的封建家长群像
    第三节 才子佳人剧对《西厢记》情节模式的延伸
        一、“一见钟情”情节模式
        二、“琴诗传情”情节模式
第三章 《琵琶记》的经典化与伦理教化剧创作
    第一节 《琵琶记》在明清的经典化过程
        一、“风化体”与伦理教化剧兴起
        二、“动人”的戏曲艺术追求
        三、“不寻宫数阙”引发的关于戏曲音律和内容思考
    第二节 伦理教化剧对《琵琶记》人物形象的有意模仿
        一、赵贞女形象与明清传奇中的“贞孝女”
        二、关于“蔡伯喈”形象讨论与明清道德型文人形象塑造
    第三节 伦理教化剧对《琵琶记》情节关目的拓展
        一、一生一旦双重线索的戏剧空间设计
        二、《临妆感叹》关目设计与“剪发”情节内涵变化
第四章 “宗元”思想与《牡丹亭》的经典价值
    第一节 元曲标准下的《牡丹亭》经典性建构
        一、与元曲相竞中的经典性阐释
        二、以《牡丹亭》为标尺矫正戏曲流弊
        三、《牡丹亭》代表了时代主情贵生的观念
    第二节 元曲规范的潜在出场与《牡丹亭》的权威性
        一、明清戏曲以“梦”构建戏曲结构
        二、明清戏曲以“情”为题旨内涵
        三、明清戏曲以“奇”为审美追求
第五章 “南洪北孔”经典地位的确立与清代戏曲观念
    第一节 “南洪北孔”并称经典的原因
        一、内在艺术精神的趋同性
        二、勾栏争唱孔洪词
        三、戏曲评价相提并论
    第二节 元曲妙处谁传得?只有晓人洪稗畦
        一、深得元曲妙处的《长生殿》
        二、不弃元人绳墨的推陈出新
        三、“至情”内涵的延展
    第三节 对元曲的反拨与《桃花扇》的经典化
        一、依托元曲而生新的戏曲观念
        二、以曲写史的文人情结
        三、超越元曲的当代经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范围与对象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五代时期的小说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背景—幕府文化与文士闲谈
    第二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环境—以长安为个案
    第三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载体—诗歌
    第四节 与唐代小说传播相关的诸要素
    第五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方式
第二章 唐代小说在宋元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宋代刊刻、印刷技术对唐代小说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太平广记》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宋元小说选本、小说集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节 宋元话本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五节 元杂剧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六节 宋代文士对唐代小说的评价
第三章 唐代小说在明清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代小说文本在明清时期的刊印情况
    第二节 明清类书、丛书、小说选集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明清文言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节 明清白话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五节 明清戏曲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六节 明清文士对唐代小说的评价
第四章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出版情况
    第二节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现代戏曲、影视媒体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五章 唐代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代小说在东亚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唐代小说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余论
参考文献

(8)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回顾及展望
    三、研究方法及具体思路
第一章 晚明佛教与文坛“性情”风潮
    第一节 佛教思想发展演变概说
        一、初传:汉代佛教
        二、发展:魏晋南北朝佛教
        三、鼎盛:隋唐佛教
        四、衰落:宋元明清佛教
    第二节 晚明佛教的新动向
        一、圆融调和的丛林走向
        二、晚明居士佛教的兴盛
    第三节 晚明佛教之于文坛“性情”风潮
        一、放逐名位,透视本心
        二、无住生心,性情风涌
    结语
第二章 汤显祖尺牍文书的“情至”思想
    第一节 汤显祖在佛教中的游弋
        一、禅净双修的居士生涯
        二、现世人生与出世超越的艰难游走
    第二节 汤显祖与泰州学派
        一、汤显祖与泰州学派的关联
        二、狂禅风潮下之生命“狂”与“真”
        三、贵生之“有情之天下”
    第三节 文学“情至”理念的形成
        一、情本无心,发乎天然
        二、意趣神色,情智所发
        三、缘情着体,造立世界
    结语
第三章 诗心禅意总关情
    第一节 情生诗歌
        一、慈悲之情
        二、挚友之情
        三、舐犊之情
    第二节 寺宇梵唱
        一、学子未仕访寺院
        二、金陵梵刹接佛缘
        三、徐闻道中引吭歌
        四、平昌仙令行逍遥
        五、家居悠游事洞明
    第三节 山水灵音
        一、心境一如,即境即心
        二、禅思妙悟,空谷清音
    结语
第四章 梦中说“梦”的情痴与迷觉
    第一节“四梦”梦影
        一、梦与佛教
        二、娑婆“四梦”
    第二节 人生自是有情痴
        一、生死以之痴小玉
        二、死生不已丽娘情
    第三节 梦了为觉,情了为佛
        一、游梦迷情
        二、情了为佛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梦”及“梦”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 “梦”和“梦”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梦”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梦”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梦”参构词语的修辞化生成途径
    第一节 语素“梦”参构词语语义的用典生成
    第二节 语素“梦”参构词语语义的比喻生成
    第三节 语素“梦”参构词语语义的其他修辞生成途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唐诗》中“梦”参构词语的象征意蕴
    第一节 象征仕途升迁
    第二节 象征君主求贤
    第三节 象征生子之兆
    第四节 象征死亡之兆
    第五节 象征有文才之兆
    第六节 象征男女情爱
    第七节 象征世事虚幻、人生短促
    第八节 象征隐逸之思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梦”象征意蕴的文化成因阐释
    第一节 梦魂观念与梦象征意蕴
    第二节 生殖崇拜与梦象征意蕴
    第三节 占梦官与梦象征意蕴
    第四节 梦的特殊政治语言与梦象征意蕴
    第五节 儒道佛思想与梦象征意蕴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 “梦”及“梦”参构词语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唐传奇涉梦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篇文章所涉及梦的范围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唐传奇记梦作品产生原因
    第一节 传统梦文化的沿袭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浸染
    第三节 科举风尚的推动
    第四节 文人的理想追求
第二章 唐传奇记梦作品分类
    第一节 爱情无界梦
    第二节 功名富贵梦
    第三节 善恶报应梦
    第四节 影射现实梦
第三章 唐传奇记梦作品主题阐释
    第一节 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第二节 人生如梦淡然处世
    第三节 因果轮回善恶报应
    第四节 影射现实揭露黑暗
第四章 唐传奇记梦情节文本功用
    第一节 推动情节发展
    第二节 构造奇异之境
    第三节 表现人物性格
    第四节 诗化小说意境
第五章 唐传奇记梦作品的文学影响
    第一节 创作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创作素材的提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浅析唐传奇梦幻手法在汤显祖“四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杂剧“涉梦戏”研究[D]. 李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2]《汉书》记梦研究[D]. 骆婉.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3]“临川四梦”释梦[D]. 郑越.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4]汤显祖诗歌叙事性研究[D]. 王雨琦. 浙江大学, 2018(05)
  • [5]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研究[D]. 王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6)
  • [6]宗元思想与明清戏曲经典生成研究[D]. 高岩. 黑龙江大学, 2017(09)
  • [7]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D]. 陈依雯(Tang Yee Woon). 南京大学, 2016(04)
  • [8]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D]. 柳旭. 吉林大学, 2016(08)
  • [9]“梦”及“梦”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文化阐释[D]. 王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唐传奇涉梦作品研究[D]. 魏艳艳. 北方民族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浅析唐传奇梦技在唐显祖“四梦”中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