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设计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

土木工程设计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

一、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程麦理,杨红霞,李盛斌,郝艳娥,张扬[1](2021)在《土建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作用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程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土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环节进行论述,分析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及对策。研究成果可为土建专业学生工程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臧靓[2](2021)在《基于评估院校比较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专业评估》文件中强调,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是开展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以及专业教育的核心,因此,针对城乡规划培养方案研究,探究各类高校课程设置现状,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升级提供思路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本次研究以梳理规划相关和教育相关针对课程设置的标准文件为基点,将现有城乡规划高校设课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类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大类。其次,根据各高校专业排名以及专业溯源将高校按照办学定位以及专业背景等进行分类。随后,针对29所通过评估院校的培养方案,针对其课程设置、高校设置、培养方案设置,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从课程设置影响因子方面来看,影响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影响因子为各校办学定位以及专业背景。研究型高校受到自身办学定位偏向通识类课程以及理论类课程设置,建筑类高校受到自身专业背景影响偏向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第二,从培养方案比较分析来看,应用研究型高校主要存在办学定位尚未精准落实在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传统建筑学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教学文件中反映不足、课程授课模式侧重知识与技能的复制,忽略人的培养、个别应用研究型高校升学率较低等问题。第三,从培养方案范式及修改方向来看,针对培养方案现状问题,提出了专业培养要基于人的培养、重视规划师价值观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及强调以学生收获为基点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以专业兴趣为引导的学习方式、塑造学生以专业思维为核心的发展机制、脱离以建筑学为核心的规划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明确以培养目标为出发角度调整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样本高校课程设置分析以及高校课程分析进行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分析,探究影响课程设置的核心影响因子,并梳理影响因子与课程设置结果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提供理论支持,致力于建构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符合人才市场标准的、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模式。

李雪英[3](2021)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针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方针,为切实落实这一战略规划,要以大量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支撑。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方面要以高等工程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辅助作用。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源,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与促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是高等工程教育对创新型国家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加强高等教育教学全面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求。近几年,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力度,尝试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助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将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实现有机融合,是面对新工科发展趋势下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全面落实的一个重要举措。当前,找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尚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两者的融合是当务之急。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从多角度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说明研究意义,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交待研究目标、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概述部分,首先对重要概念进行介绍,进而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存在的内在关联,并指出两者之间实现融合的重要意义和融合的原则,提高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得出了影响两者融合的五个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并具体分析了创新创业氛围淡薄、创新创业理念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落后、课程体系尚未融合、实践平台供不应求等五个问题。第四部分基于问题分析,提出了实现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有效融合的可行性对策,包括创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塑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加强师资并优化师资结构、完善并优化当前课程体系、打造内外协同的实践平台等。

朱涛[4](2021)在《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文中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占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河山”,在建设人才资源大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工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以及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背景分析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谁来保障”“保障什么”的基本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施对象以及若干环节进行研究。其次,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以115所理工类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样本,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从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再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设想上,借鉴福建工程学院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明确且可衡量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堂教学革命的实施、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平台,在健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强化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提供借鉴和启示。最后,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以及案例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形成了由质量保障主体、质量保障客体和工程人才培养要素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构建了由决策与指挥系统、执行系统、检查与评价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体系。同时,提出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许朝山[5](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杨光,陈恒安,郑长成,王云洋[6](2020)在《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当前社会与企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基于OBE理念探索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面向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通过改革毕业设计,探索与OBE理念相匹配的毕业设计改革课题形式与评价体系等有益于提高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团队联合毕业设计、认可学科竞赛内容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等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同时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培养学生多维度的专业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预期目标。

王飞,胡亚欣[7](2020)在《基于新工科建设土建类多学科协同BIM人才培养与研究策略》文中提出为满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主要特点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和BIM技术发展,对国内外BIM技术和BIM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BIM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对高校土建类多学科协同BIM人才培养与实践进行探讨,通过分析BIM教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应用环境、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BIM人才培养方向,完善BIM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产学研一体化BIM平台,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高师资力量,增加专业资源投入,优化BIM应用环境,建立人才培养综合能力评价考核体系,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深化校企合作等建议,为新形势下高校培养新型BIM应用人才提供思路。

郭雅婷[8](2020)在《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对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中职学校实施了很多措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建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分析各培养路径的有效性并对培养效果欠佳的培养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系统理论和教育测量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本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预期效果模型与实施结果模型,对中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开展了有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调研,运用调研数据计算出预期效果路径系数与实施结果路径系数,以两方路径系数为依据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四条培养路径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专业实训为培养效果最差的路径,接下来依次是综合练习与课堂实践教学,企业实习为培养效果相对较好的路径。其中,钢筋、模板施工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专业实训的培养痛点,施工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练习的培养痛点,施工工艺与组织知识的培养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培养痛点,对建设工程全过程的认知培养是企业实习的培养痛点。为提高培养路径的培养效果,本文最终结合访谈结果中教师与学生反映的路径问题,对专业实训、综合练习、课堂实践教学及企业实习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孙会雨[9](2020)在《建筑行业BIM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未来有较快的发展,我国BIM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掌握BIM技术的人才匮乏,将导致我国BIM技术推进缓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企业通过自主培养BIM人才的方式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不断引进BIM人才,但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市场中人才缺口仍然较大。职业学院是我国目前最普及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批量产出人才,针对BIM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也从职业学校入手,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帮助鼓励职业院校进行BIM人才培养,职业学院在不断摸索前进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BIM人才教育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目前职业学院遇到最普遍的问题。目前职业学院采取的BIM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双元制”,主要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引入“1+X”模式。本文通过对BIM人才培养的评价因素、质量指标分析,对“1+X”模式融入BIM人才培养的操作途径进行研究,结合原有模式进行了“1+X+Y”和“1+X+1”模式的创新。另外将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训室条件、校企合作深度和就业作为四个因素,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本文还通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案例,分析了“1+X”模式融入BIM人才培养后的效果,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首批“1+X”试点院校,在该模式下实现了更有利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证明了“1+X”模式融入BIM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BIM人才培养案例,建立“1+X”制度BIM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在BIM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张耀军,徐宗美,周翠玲,王学勇[10](2019)在《土建类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土建类专业为例,对目前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做法和改进建议。

二、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土建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作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现状
    1.课程设计教学
    2.毕业设计教学
    3.学科竞赛
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
    3.创新能力培养无相应措施
建议及对策
    1.加强设计教学监管,创新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2.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交流,开发务实的设计任务与内容
    3.加强课程创新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
    4.重视计算分析软件应用,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语

(2)基于评估院校比较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政策背景
        1.1.2 新工科建设推动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的学科背景
        1.1.3 专业评估指导下城乡规划各高校人才培养差异性显着的专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对本研究的借鉴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
        2.1.1 高等教育本质是高级专业教育
        2.1.2 高等教育关键是大学本科培养
        2.1.3 高等教育理念逐步向追求通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2.1.4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应以“人的培养”为本位
    2.2 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基础
        2.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SC)
        2.2.2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OBE)
        2.2.3 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文化(CQI)
    2.3 城乡规划学理论基础
        2.3.1 城乡规划学
        2.3.2 城乡规划专业
        2.3.3 建筑类学科
    2.4 专业标准对人才培养指导的理论研究基础
        2.4.1 《评估文件》对人才培养的智育要求
        2.4.2 《专业规范》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梳理
        2.4.3 《评估文件》与《专业规范》中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
        2.4.4 《国家标准》对课程体系分类的指导
    2.5 研究模型架构基础
        2.5.1 离散值
        2.5.2 课程课时占比分析
        2.5.3 培养方案体系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架构基础
    3.1 课程分类基础
    3.2 高校分类基础
        3.2.1 样本高校城乡规划高校办学定位研究
        3.2.2 样本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背景研究
        3.2.3 高校分类研究维度选择
    3.3 本章小结
4 课程体系分析
    4.1 总学分设置分析
        4.1.1 各校的总学分要求
        4.1.2 影响总学分要求的相关因子
    4.2 核心课程设置分析
        4.2.1 少数核心课程开设不足
        4.2.2 部分核心课程课时设置不足
    4.3 课程广度设置分析
    4.4 课程分类设置分析
        4.4.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4.4.2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分析
        4.4.3 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4.4 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课程分析
    5.1 基于高校办学定位的课程分析
        5.1.1 研究型高校课程分析
        5.1.2 应用研究型高校课程分析
        5.1.3 应用型高校课程分析
        5.1.4 基于办学定位的课程分析总结
    5.2 基于高校专业背景的课程分析
        5.2.1 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分析
        5.2.2 偏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分析
        5.2.3 土建类高校课程设置分析
        5.2.4 基于专业背景的课程分析总结
    5.3 基于人才培养结果的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5.4 应用研究型高校培养方案主要问题
        5.4.1 办学定位尚未精准落实在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
        5.4.2 传统建筑学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发展
        5.4.3 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教学文件中反映不足
        5.4.4 课程授课模式侧重知识与技能的复制,忽略人的培养
        5.4.5 个别应用研究型高校升学率较低
    5.5 本章小结
6 培养方案优化建议
    6.1 培养方案修订范式
    6.2 培养方案修订建议
        6.2.1 人才培养方向建议
        6.2.2 课程调整方向建议
        6.2.3 国家政策针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意见
        6.2.4 人才培养范式与各类高校自身特色结合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核心结论
        7.1.1 办学定位以及专业背景是影响课程设置的核心要素
        7.1.2 多数高校办学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侧重需适当调整
        7.1.3 城乡规划高校要以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调整
    7.2 主要创新
        7.2.1 分类高校并通过画像分析的方式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价
        7.2.2 通过相关性分析的方式探究课程设置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7.2.3 首次通过量化课程指标的方式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应用型本科的内涵
        2.1.2 创新及创新教育的内涵
        2.1.3 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2.1.4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1.5 土建类的内涵
        2.1.6 专业教育的内涵
    2.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
        2.2.1 培养目标互补
        2.2.2 育人内容互补
        2.2.3 关系密不可分
    2.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3.1 两者紧密联系的必然趋势
        2.3.2 有效开展双创的内在要求
        2.3.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2.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原则
        2.4.1 需求导向原则
        2.4.2 适应性原则
        2.4.3 循序渐进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研及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3.1 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研
        3.1.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3.1.3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因素评价
        3.2.1 量表统计结果
        3.2.2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建立
        3.2.3 模型指标分析
        3.2.4 层次分析结果
    3.3 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3.1 创新创业氛围淡薄
        3.3.2 创新创业理念滞后
        3.3.3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3.3.4 课程体系尚未融合
        3.3.5 实践平台供不应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对策探索
    4.1 创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4.1.1 丰富各类活动
        4.1.2 发挥各方作用
        4.1.3 推政策释活力
    4.2 塑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4.2.1 正确认识双创
        4.2.2 结合专业特点
        4.2.3 转变教育理念
    4.3 加强师资并优化师资结构
        4.3.1 组建专职队伍
        4.3.2 组建实战队伍
        4.3.3 动态管理人才
    4.4 完善并优化当前课程体系
        4.4.1 挖掘课程新内容
        4.4.2 重构专业课体系
        4.4.3 引进新教学方法
    4.5 打造内外协同的实践平台
        4.5.1 善用校内资源
        4.5.2 加强园区建设
        4.5.3 加强校企合作
        4.5.4 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调查问卷(在校生版)
附录 B. 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1.2.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1.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1.2.4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1.2.5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内容、思路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1.2 人才培养质量
        2.1.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2.2 相关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3.1 样本选择及分析
        3.1.1 《质量报告》介绍
        3.1.2 样本的选择
    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
        3.2.1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导者:高校
        3.2.2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者:教师
        3.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践行者:学生
        3.2.4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协作者:企业
        3.2.5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引领者:政府
        3.2.6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推动者:校友
    3.3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客体
        3.3.1 确立质量目标与标准
        3.3.2 实施保障措施及建立监控体系
        3.3.3 采取多元化质量检查与评价途径
        3.3.4 建立质量反馈改进机制
        3.3.5 借鉴管理模式及培育质量文化
    3.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
        3.4.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
        3.4.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3.5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
        3.5.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3.5.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工程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
    4.1 学院概况
        4.1.1 案例选择缘由
        4.1.2 学院简介及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概况
    4.2 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概况
    4.3 借鉴启示
        4.3.1 健全质量保障内容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4.3.2 强化质量保障主体要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4.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5.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5.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5.3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作模式
        5.3.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5.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型
    5.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对策
        5.4.1 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
        5.4.2 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
        5.4.3 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问题本质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范畴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2.2.1 产教生态系统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3.1 新基建新内涵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4.3.1 指标应用实施
        4.3.2 应用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6)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OBE理念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1.1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2 基于OBE教育理念优化毕业设计教学
2 OBE理念下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2.1 探索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2.2 探索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合作联合设计模式
    2.3 探索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体系
3 OBE理念下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3.1 实行校企合作下“双师”指导制,开展团队联合毕业设计
    3.2 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
    3.3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升毕业设计内涵
4 结语

(7)基于新工科建设土建类多学科协同BIM人才培养与研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高校BIM技术研究应用及教学对比
    (一)国外BIM技术研究应用及教学现状
    (二)国内BIM技术研究应用及教学现状
二、高校在BIM教学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BIM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二)BIM技术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三)管理机制及BIM应用环境问题
    (四)BIM技术的实践内容和方式偏少
三、基于新工科建设土建类多专业协同BIM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一)调整BIM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 BIM设计、施工人员。
        2. BIM协同管理人员。
        3. BIM软件二次程序开发人员。
    (二)完善BIM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联合课程体系
    (三)搭建产学研一体化BIM平台——BIM技术中心
    (四)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高师资力量
    (五)增加专业资源投入,优化BIM应用环境
    (六)建立BIM人才培养综合能力评价考核体系
    (七)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深化校企合作
四、结语

(8)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文献评价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研究思路
    1.8 创新点
2 构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
    2.1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2.2 构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
        2.2.1 课堂实践教学
        2.2.2 综合练习
        2.2.3 专业实训
        2.2.4 企业实习
3 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述
        3.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3.1.3 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步骤
        3.1.4 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研究
    3.2 结构方程模型观测变量的确定
    3.3 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4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研
    4.1 调研目的
    4.2 访谈的对象、内容及方式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4.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4.3.2 样本确定、问卷发放及分析
        4.3.3 问卷质量的保障措施
    4.4 问卷信效度分析
5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5.1 模型验证
        5.1.1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预期效果模型的验证
        5.1.2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实施结果模型的验证
    5.2 路径系数的计算
        5.2.1 路径预期效果系数的计算
        5.2.2 路径实施结果系数的计算
    5.3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5.4 路径培养“痛点”分析
6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6.1 专业实训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2 综合练习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3 课堂实践教学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4 企业实习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建筑行业BIM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和关键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BIM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及现状
        2.1.1 国内BIM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2.1.2 国外BIM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现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2.2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2.2.3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2.3 借鉴与启示
        2.3.1 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2.3.2 借鉴与启示
3. BIM人才培养模式
    3.1 BIM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探析
        3.1.1 BIM人才培养规律特点与目标分析
        3.1.2 BIM人才培养模式过程特点分析
        3.1.3 BIM人才培养途径特点分析
        3.1.4 BIM人才培养机制特点
    3.2 “1+X”人才培养模式的阐述
        3.2.1“1+X”模式定义
        3.2.2 “1+X”模式的特点
    3.3 “1+X”模式用于BIM人才培养的操作途径
        3.3.1 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3.3.2 企业、高校双元师资队伍建设
        3.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实现“1+X+Y”模式
        3.3.4 实现“1+X+1”模式
        3.3.5 “1+X”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不同之处
4. “1+X”模式在BIM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4.1 “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探析
        4.1.1 “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关键指标分析
        4.1.2 BIM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4.2 “1+X”模式下BIM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
        4.2.1 建立有效的BIM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4.2.2 “1+X”模式下BIM人才技术等级标准设立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BIM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5.1 学校概况
    5.2 学校“1+X”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和结果评价
        5.2.1 “1+X”人才培养模式运用
        5.2.2 结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土建类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土建类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3 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改革模式探索
    3.1 创建专业间交融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2 采用联合答辩,培养团队意识
4 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不同专业之间衔接问题
    4.2 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选题
    4.3 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目前覆盖面较小
5 针对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
    5.1 多管齐下,多种形式开展毕业设计。
    5.2 群策群力,解决不同专业之间衔接问题
    5.3 改革评价办法,健全毕业设计的评价体系
6 结语

四、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建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作用探析[J]. 程麦理,杨红霞,李盛斌,郝艳娥,张扬. 陕西教育(高教), 2021(11)
  • [2]基于评估院校比较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D]. 臧靓.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3]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李雪英. 福建工程学院, 2021
  • [4]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D]. 朱涛.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5]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 杨光,陈恒安,郑长成,王云洋.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22)
  • [7]基于新工科建设土建类多学科协同BIM人才培养与研究策略[J]. 王飞,胡亚欣.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D]. 郭雅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建筑行业BIM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D]. 孙会雨.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土建类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 张耀军,徐宗美,周翠玲,王学勇. 中外建筑, 2019(11)

标签:;  ;  ;  ;  ;  

土木工程设计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