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营养素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微量营养素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一、微营养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昕璐[1](2021)在《豇豆中残留农药对Neuro-2a细胞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我国近年来例行监测获得的一手数据,豇豆是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不高的典型农产品之一,主要残留农药为吡虫啉、啶虫脒、多菌灵、克百威、联苯菊酯和虫螨腈,且多种农药同时残留的情况时有发生。生鲜食品中农药残留混合共存可能诱导协同、增毒等联合毒性效应,引起广泛关注。尽管实际残留在豇豆中的农药包含超标和不超标两种情况,但农药残留导致的风险隐患依然让消费者对其安全性产生疑虑。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探究豇豆中典型存在农药的毒性效应,对于评价豇豆的食用安全性、合理引导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为模型,首先探索了豇豆中典型存在的六种农药对Neuro-2a细胞的毒性差异,然后建立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农药染毒情况下,Neuro-2a细胞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此外,借助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成像流式细胞等技术,探索了吡虫啉、啶虫脒、多菌灵和克百威对Neuro-2a细胞死亡以及氧化还原稳态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深入研究农药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除联苯菊酯外的五种农药可以根据细胞抑制率结果和对应浓度绘制浓度-反应曲线,并得知它们对Neuro-2a细胞的毒性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克百威、虫螨腈、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通过CA、IA以及CI模型对三种典型二元联合染毒的毒性作用类型进行分析,发现CA模型进行判断更为准确,说明啶虫脒、多菌灵、克百威三种农药任意两两混合时会产生毒性加和作用,即联合染毒产生的毒性效应高于单独染毒一种农药时产生的毒性效应。优化并建立了细胞中非靶向代谢组学、非靶向脂质组学以及53种氨基酸、甘油磷脂、鞘磷脂检测方法。其中,非靶向脂质组学方法通过对五种细胞中的脂质化合物进行测定得以应用。靶向检测方法中,各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且通过三种物质进行添加回收实验,回收率在82.36%至96.07%之间,表明方法准确、可靠。通过组学技术筛选获得吡虫啉和啶虫脒在IC10、IC20剂量下单独染毒Neuro-2a细胞后的40种差异代谢物和14种差异脂质,发现甘油磷脂代谢通路、鞘磷脂代谢通路、GSH代谢通路是三条主要被影响的代谢通路。非靶向组学结果共同说明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染毒剂量变化时引起代谢异常的方式不同。靶向组学结果显示,吡虫啉染毒Neuro-2a细胞主要引起氨基酸和鞘磷脂代谢的显着性变化;啶虫脒染毒Neuro-2a细胞主要引起氨基酸和甘油磷脂代谢的变化。高内涵细胞成像结果显示,染毒吡虫啉和啶虫脒后,细胞内磷脂含量总体增加,中性脂肪含量总体降低。此外,四种染毒情况下,ACE20组中细胞坏死最为严重,脂质氢过氧化物和ROS结果显示,啶虫脒比吡虫啉对Neuro-2a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通路具有更强烈的干扰作用。同时,啶虫脒通过更显着地促进GSH的合成而表现出更强的毒性作用。以10μM剂量开展多菌灵和克百威的单独及联合染毒实验,组学结果显示,联合染毒引起了更多物质代谢异常,并对细胞膜产生了更强烈的破坏作用。同时发现,多菌灵和克百威引起细胞死亡的方式既包括细胞坏死,又包括细胞早期凋亡,且联合染毒情况下最为显着。此外,联合染毒不但破坏了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稳态,还可能通过铁死亡的方式造成细胞死亡。

刘娟娟[2](2021)在《牦牛源乳酸菌筛选及其与菊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酸菌是天然肠道菌群的一部分,由于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一直以来受到极大的关注。牦牛是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物种,对极端环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但由于长期缺乏充足的营养,易导致肠道菌群及代谢紊乱而患各种疾病。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高发,使得研发新型饲料添加剂并以此来代替抗生素的生物作用尤为紧迫。故而,在本研究中,从牦牛粪便中分离乳酸菌,通过体外试验评估分离乳酸菌的益生性能、抗菌活性、抗生素敏感性和抗氧化能力,并验证其对小鼠的安全性。此外,确定了菌株L4与菊糖的最佳复合比例并制成乳酸菌复合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其对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牦牛源乳酸菌分离鉴定及体外稳定性研究从牦牛粪便中分离到4株乳酸菌,即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和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分别命名为L4、E5、P7和W8。体外抗逆性结果显示,4株菌株对各种不良环境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受能力,其中菌株P7对酸、胆盐和消化酶的耐受性较强,而E5的耐温性较好。抑菌实验中,4株分离菌株均可以抑制多杀氏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C839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BNCC186335)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NTNC l3349)的生长,其中L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好,E5、P7、W8对大肠杆菌也有很好的抑菌作用。此外,4株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有机酸和细菌素,从而发挥抑菌作用。4株细菌对多西环素等7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非常敏感,并且没有溶血活性。2.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4株菌株对羟自由基、DPPH具有一定的清除活力,但清除活力较弱,并且细胞悬浮液与无细胞提取物相比,前者清除能力强于后者。分离菌株抗脂质过氧化的活力与清除自由基相似,抑制率较低。除此之外,4株菌株还原活力均很强且均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过氧化氢的能力。3.分离菌株对小鼠安全性的评估以灌胃的方式给予小鼠4株乳酸菌14 d后,未发现小鼠出现腹泻,死亡或其他病理症状,剖检眼观未见明显病变。十二指肠切片显示肠绒毛完好无损,上皮细胞排列有序,且肠绒毛长度显着增加(P<0.01)。4.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当菊糖的添加浓度为0.8%时,对L4的促生长作用最明显(P<0.05),因此选择此浓度的菊糖与乳酸菌复合。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菌株L4和乳酸菌L4-菊糖复合物的补充明显改变了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增加了肠道内菌群的多样性。乳酸菌L4-菊糖复合物的摄入增加了小鼠肠道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及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有益菌群的丰度。而单纯摄入L4也增加了十二指肠中有益菌群如Marvinbryantia属,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因此,添加L4和乳酸菌L4-菊糖复合物均能促进小鼠肠道菌群向有益的方向转变。4.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物质代谢的影响运用非靶向LC-MS代谢组学,表明L4和乳酸菌L4-菊糖复合物的摄入改变了小鼠肠道代谢物。一些脂肪酸、甘油磷脂、氨基酸等代谢物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这些物质与黄酮生物合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利什曼原虫病、癌症相关胆碱的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相关。L4和乳酸菌L4-菊糖复合物能够调节金雀异黄素、甘草醇、磷脂酰丝氨酸、硫酸软骨素和1-酰基-甘油磷酸胆碱等物质的水平,从而增强对小鼠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牦牛粪便中分离出4株具有益生特性且安全无毒性的乳酸菌,能显着增加小鼠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增强小鼠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小鼠生长性能。菌株L4和乳酸菌L4-菊糖复合物的补充,能显着增加小鼠肠道的菌群多样性,并向有益的菌群转变。此外,也促进肠道有益代谢物质如脂肪酸、甘油磷脂、氨基酸的产生。因此,这一研究有望为今后牦牛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李祯[3](2021)在《枸芪粗提物对川藏黑猪脂质抗氧化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减抗替抗工作的开展,开发能够替代抗生素的绿色健康的饲料添加剂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众多研究发现天然绿色植物尤其是食药同源类植物对促进动物健康生长、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显着效果。动物生产中诸多因素都会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导致生物膜损伤,阻碍正常生理生化功能,从而危害动物健康。因此,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成分,以此提高动物脂质抗氧化能力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经过实验室前期筛选,本研究选取食药同源类植物枸杞和黄芪的提取物——枸芪粗提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以地方猪种川藏黑猪为实验对象,研究枸芪粗提物对川藏黑猪脂质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具体从川藏黑猪背最长肌的脂质含量、抗氧化指标两方面探究脂质抗氧化性能与肉品质、生长性能之间的联系。为此,本试验选取175日龄体重为(70±2)kg的健康川藏黑猪5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并添加0.1%的枸芪粗提物。饲养期90天后屠宰,于胴体左侧倒数第三和第四肋骨间取背最长肌检测猪肉品质、抗氧化指标,并进行高通量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试验组出栏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均显着提高(P<0.05),分别约为对照组的1.06倍、1.19倍、1.13倍。(2)猪肉品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比对照组显着提高19%和52%(P<0.05);试验组维生素E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3倍和1.1倍(P<0.05);试验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是对照组的1.9倍(P<0.05)。(3)猪肉脂质抗氧化指标:试验组CAT活力、GPX活力分别是对照组的1.1倍和1.3倍(P<0.05);试验组GSH含量是对照组的1.5倍(P<0.05),GSH/GSSG比值是对照组的1.6倍(P<0.05),对照组GSSG含量是试验组的1.1倍(P<0.05)。试验组LPO含量、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LPO含量、MDA含量分别是试验组的1.4倍和1.1倍(P<0.05)。(4)猪肉高通量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GCLC、GSS、GPX4、CAT、LOX等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有显着变化,通过GO和KEGG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谷胱甘肽代谢信号通路中。通过ELISA检测发现,试验组GCLC、GSS、GPX4的含量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12%、8%和16%(P<0.05)。结论: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枸芪粗提物可以改善谷胱甘肽代谢,增强脂质抗氧化能力,促进川藏黑猪健康生长,提高其猪肉品质。

常小文[4](2021)在《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菊苣酸(Cichoric acid,CA)是从紫锥菊、菊苣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已被广泛用作免疫增强剂和抗氧化剂。然而,植物多酚在体内生物活性的发挥取决于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研究表明菊苣酸进入机体循环之前,会在胃肠道或肝脏中进行广泛代谢,其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水解、还原、甲基化、磺化、葡萄糖醛酸化、乙酰化、异构化和脱氧等。菊苣酸在体内发挥其生物活性的实际化合物可能是母体,也可能是其代谢物。甲基化可增加多酚的亲脂性和细胞渗透性,从而提高多酚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更好地发挥其生物活性功能。前期研究发现菊苣酸甲基化代谢物在血液具有较高的浓度,与菊苣酸相比,其甲基化代谢产物在相应靶器官通过何种分子机制发挥抗氧化活性、是否具有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促进抗氧化防御酶的表达并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作用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体外孵育制备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探究其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阐明其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明确其对在调节抗氧化防御酶作用的贡献度。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为获得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采用体外肝匀浆孵育体系使菊苣酸发生甲基化,通过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制备分离得到两种甲基化代谢产物,使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LC-QTOF-MS/MS)鉴定其为菊苣酸单甲基化产物(M1)和二甲基化代谢物(M2)。(2)为探究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了M1和M2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对蛋白质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与菊苣酸相比,M1和M2均显示出较强的DPPH·、·OH和ABTS+·清除能力,且对蛋白质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显着抑制作用。(3)以Hep G2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菊苣酸甲基化代谢物对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菊苣酸相比,M1和M2可通过增强细胞活力、改善线粒体功能、平衡细胞氧化还原状态显着改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可显着降低MAPK/p38、MAPK/JNK和NF-?B/p65的磷酸化水平,此外,M1和M2同样可通过介导Keap1/Nrf2途径并调节多种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水平发挥其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综上所述,与菊苣酸相比,M1和M2可显着改善H2O2诱导的Hep 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且甲基化程度越高,抗氧化活性越强。表明菊苣酸的甲基化代谢物可能是菊苣酸发挥其生物功效的潜在物质。此研究为深入揭示菊苣酸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菊苣酸甲基化代谢物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赵琛[5](2021)在《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选取葡萄柚、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和D-柠烯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通过体内外试验研究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以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效果。试验一: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分析采用GC-MS方法测定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发现葡萄柚、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和D-柠烯5种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均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其中D-柠烯含量最高,分别占各种精油总活性成分的81.56%、78.30%、34.23%、47.48%和83.52%。试验二: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比较本试验通过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的MIC(最小抑菌浓度)、MBC(最小杀菌浓度)和抑菌圈直径来比较其抗菌活性。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得到5种植物精油中对大肠杆菌的MIC值最小的是葡萄柚精油,为2.5 mg/ml;MBC值最小的是柠檬油,为10 mg/ml。对沙门氏菌的MIC值最小的是D-柠烯,为1.25 mg/ml;MBC值最小的是柠檬油和D-柠烯,均为40 mg/ml。而对乳杆菌的MIC值最小的是D-柠烯,达到40 mg/ml;对MBC最小的是D-柠烯,达到80 mg/ml。通过圆盘扩散试验得到,在精油浓度为80 mg/ml时,5种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柠檬油>佛手柑>D-柠烯>甜橙油>葡萄柚;对沙门氏菌的抑制率为:葡萄柚>柠檬油>佛手柑>甜橙油>D-柠烯,对乳杆菌的抑制率为:葡萄柚>D-柠烯>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试验用柑橘类植物精油具有对致病菌和有益菌不同的抗菌活性,即选择性抗菌活性,且柠檬油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强。试验三: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比较本试验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3种试验方法比较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5种植物精油,每种精油设置5个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精油种类(E)及其不同浓度(C)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均有显着影响(PE<0.01,PC<0.01),且二者的互作(植物精油×浓度)均显着(PE*PC<0.01)。其中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效果较好的是柠檬油和佛手柑;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效果较好的是D-柠烯和柠檬油;对卵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较好的是D-柠烯和佛手柑。由此可见,不同的柑橘类植物精油,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本试验中抗氧化活性较好的是柠檬油、D-柠烯和佛手柑。试验四:柑橘类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本试验选择了柠檬油和D-柠烯,旨在研究其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作用效果。试验选用5周龄雄性Balb/c小鼠64只,体重22.0±1.5 g,分成8个处理,包括NS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E.Coli组(大肠杆菌组,模型组)、柠檬油组和D-柠烯组分别设置低、中、高3个浓度,即300、600、1200 mg/kg,每个处理8个重复。预饲期结束后,将小鼠禁食不禁水12h,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植物精油组小鼠分别灌胃2种不同浓度的精油,持续1周。在第7天灌胃结束1 h后,除空白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同浓度的大肠杆菌(107CFU/ml)。6 h后脱颈处死,收集血浆用于抗氧化指标(MDA、MPO和SOD)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测定,十二指肠前段用于HE染色和组织切片观察,十二指肠后端用于测定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显示,E.Coli组与NS组在各指标下均表现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建立成功。各植物精油组与模型组的试验结果表明:1)血浆抗氧化指标中,柠檬油组(低浓度)和D-柠烯组(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有效降低MDA的含量;柠檬油组(低浓度)和D-柠烯组(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有效降低MPO的含量;柠檬油组(低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有效升高SOD的含量,而D-柠烯(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显着(P<0.05);2)血浆炎性因子中,柠檬油组(低浓度)和D-柠烯组(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显着降低小鼠体内TNF-α、IL-1β和IL-6水平;3)通过对十二指肠前段进行HE染色,发现E.Coli组相对NS组呈现典型病理改变,包括细胞核聚集增多、炎症细胞增多、腺体紊乱、绒毛稀疏等,表明十二指肠结构遭到破坏;而柠檬油组和D-柠烯组对小鼠肠道病理结构变化有所改善,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损伤程度改善更明显;4)紧密连接蛋白指标中,柠檬油组(中浓度)和D-柠烯组(低浓度)均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显着增加小鼠体内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综上所述,柠檬油和D-柠烯可以缓解和改善大肠杆菌感染小鼠造成的肠道屏障损伤,且柠檬油效果较佳。总体结论:葡萄柚、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和D-柠烯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主要活性成分为D-柠烯;5种精油都具有选择性抗菌活性,且柠檬油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强;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柠檬油、D-柠烯和佛手柑较高;且柠檬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效果最强。故柠檬油最具未来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马洪鑫[6](2021)在《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藜麦为原料,采用不同方法提取藜麦蛋白,筛选出最佳提取法,然后通过酶解法制备抗氧化肽,利用体外化学测定和体内动物模型综合评价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活性,以期为其在食品加工行业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藜麦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藜麦中蛋白质含量为12.05±0.02g/100g,水分含量为10.50±0.34 g/100g,灰分含量为2.43±0.03 g/100g,淀粉含量为64.87±0.29 g/100g,残油量为6.57±0.03 g/100g,且富含K、Mg、Zn等微量元素和Thr、Trp、Val、Met等必需氨基酸。2、采用碱溶酸沉法、盐析法、酸提法和水提法制备藜麦蛋白,发现碱溶酸沉法为最佳提取法,其蛋白质提取率和纯度分别为67.36±2.61%和69.08±1.16%;通过RSM法对碱溶酸沉法制备藜麦蛋白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温度45℃,液料比1:25 g/m L,p H值10.5,提取时间2.5 h,此条件下蛋白质最大提取率为76.84±0.11%。藜麦蛋白功能特性测定结果表明,p H为4.0即等电点时,藜麦蛋白的溶解性最低,其吸水性为11.89 g/g,吸油性为4.0m L/g,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15.42 m2/g和91.20%,蛋白质最小凝胶浓度为180 mg/m L。3、以DH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比较不同蛋白酶的水解效果,结果表明,胃蛋白酶为最优蛋白酶,通过RSM法优化其水解工艺显示各因素影响顺序为:p H>温度>加酶量>底物浓度,优化后的最优水解条件为:温度40℃,液料比5%,p H值2.0,加酶量5000 U/g,在此条件下,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74.82±0.04%。其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多肽液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5.37%,其中多肽液中Leu、Phe和Arg占比较高,是胃蛋白酶多肽液的主要氨基酸。4、采用D-半乳糖构建衰老小鼠模型,以小鼠脏器指数、脏器病理切片,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和含量,以及SOD1、SOD2、CAT、GSH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为指标,综合评价藜麦蛋白抗氧化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的抗衰老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藜麦蛋白抗氧化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鼠脏器指数的降低和有效缓解肝脏、肾脏和肺组织的病理症状,延缓器官的退化。与衰老模型组相比,藜麦蛋白抗氧化肽可以显着提高衰老小鼠血清和肝脏中SOD、CAT、GSH和T-AOC的活性(P<0.01),降低MDA的生成(P<0.01),具有较强的抗衰老效果。此外藜麦蛋白抗氧化肽能有效提高D-半乳糖衰老小鼠肝组织中SOD1、SOD2、CAT和GSH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P<0.05),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抗衰老机制。综上所述,藜麦蛋白抗氧化肽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清除多余自由基,从而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损伤,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单锴[7](2020)在《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氧化产物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是一种必需脂肪酸,其与ω6 PUFA的均衡摄入是健康的保证。然而西方化的饮食导致国民ω3 PUFA的膳食摄入相对于ω6 PUFA显着不足。这种失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高度相关其中包括肿瘤。由于前列腺癌“慢性癌症的特点”,营养支持和膳食干预不论是对于其预防、转归还是预后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流行病学和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均提示:ω3 PUFA能显着抑制前列腺炎症,抑制前列腺肿瘤的生长,减缓前列腺癌发展并提高小鼠成活率,而ω6 PUFA却是相反的效果。并且在ω3 PUFA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于人前列腺癌的抑制效应较强。这提示,以DHA为代表的ω3 PUFA在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报道了DHA抗炎和抗肿瘤的作用,但是相关机制研究的还很不足,本课题通过体内外研究发现,DHA对于前列腺癌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其氧化代谢过程,并至少通过两个机制:1)DHA经脂氧化酶(Lipoxygenase,LOX)氧化产生的D型消退素(Resolvin D,RvD)1和2可以调控组织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极化继而抑制炎症和肿瘤细胞的生长;2)DHA通过脂氧化酶依赖及非依赖途径产生的过氧化产物在胞内积累可直接导致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DHA和RvD通过调控PKA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并抑制炎症和肿瘤:首先在Pten-/-前列腺癌小鼠中发现膳食DHA在抑制小鼠前列腺癌的同时,抑制了前列腺局部M2样巨噬细胞的浸润。之后通过体外实验发现无论是生理浓度的DHA(1-10μM)还是其氧化物RvD(1-100 nM)都不能直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而在癌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系统中,DHA和RvD却能显着抑制癌细胞增殖。通过培养基转移实验证实,RvD1和RvD2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TAM极化,抑制TAM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肿瘤因子介导的。同时,在人THP-1细胞和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中,RvD1和RvD2还通过抑制脂多糖-干扰素γ引起的M1极化,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等M1型细胞因子表达;促进白细胞介素-4介导的M2a极化,促进IL-10等M2a型细胞因子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最后通过筛选RvD受体下游G蛋白偶联受体Gα信号通路,我们发现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的活化在TAM,M1和M2a巨噬细胞中是显着不同的,而PKA抑制剂能有效阻断RvD对各种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的作用。(2)发现游离DHA能够显着提高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其脂质过氧化产物介导铁死亡:在多种肿瘤细胞中,我们发现生理浓度的PUFA(10μM)本身没有细胞毒性而通过Erastin、RSL3或谷氨酸诱导其过氧化产物积累则可以明显介导细胞死亡,并且这一作用与添加的PUFA的不饱和度呈正相关。DHA作为体内常见的不饱和度最高的PUFA具有最强的促铁死亡效应。在PC3细胞移植瘤小鼠中,ω3 PUFA饮食更可以显着加强基于铁死亡的肿瘤杀伤,延长动物生命。在体外通过脂质组学和基因沉默GPR120、酰基Co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ACSL)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cyltransferase,LPCAT)发现外源性DHA可以以胞内游离脂肪酸形式发生过氧化。使用抑制剂,基因沉默和基因过表达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可以证实DHA的过氧化弄够同时由LOX依赖的(ALOX5和ALOX15)和LOX非依赖的途径介导。(3)发现DHA参与的铁死亡过程中,RIPK1-SQSTM1/p62-GSDMD是一重要致死信号通路:通过抑制剂筛选发现靶向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RIPK1)的多种小分子抑制剂均可以在肿瘤细胞中抑制DHA参与的铁死亡。Western blot显示RIPK1的S166磷酸化水平在DHA参与的铁死亡过程中也是上调的。使用Co-IP方法鉴定到RIPK1与Sequestosome-1(SQSTM1/p62)蛋白在DHA参与的铁死亡中存在显着的物理结合,而在此过程中SQSTM1/p62的269位苏氨酸和272位丝氨酸显着磷酸化。使用多种RIPK1抑制剂,或对RIPK1的激酶活性通过突变方式失活则能显着抑制SQSTM1/p62的磷酸化与细胞死亡。通过蛋白质谱我们发现RIPK1与SQSTM1/p62与Gasdermin D(GSDMD)在DHA参与的铁死亡中存在结合。通过抑制剂和基因沉默实验我们进一步发现RIPK1与SQSTM1/p62调控了Caspase-4和-5依赖的GSDMD活化,促使GSDMD N片段的产生,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综上所述,本研究从肿瘤微环境中两个关键成分——肿瘤细胞和TAM角度探讨了DHA及其氧化产物拮抗前列腺癌的机制,为理解ω3 PUFA调控肿瘤及慢性炎症做了一定的理论补充,也对将来其关键代谢产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ω3 PUFA是一种必需脂肪酸,本研究也为炎症和肿瘤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给出了膳食指导。

蔡国林[8](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其益生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芽孢杆菌及其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机体免疫能力,然而,由于其益生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芽孢杆菌及其EPS在动物饲料生产中的精准使用。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一株产抑制肠产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血凝性EPS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对EPS的结构进行解析,研究EPS对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ETEC的抑制作用与机理,探索EPS对定向增殖乳酸菌的调控作用,最后考察EPS对Pb2+诱导肠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芽孢杆菌EPS的益生作用。本研究为芽孢杆菌EPS应用于防治动物应激,取消养殖端抗生素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其EPS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实现其在养殖过程中的精准调控提供新的思路。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从健康仔猪粪便中分离获得一株产抑制ETEC血凝性EPS的芽孢杆菌,采用基于16S rRNA测序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JN4(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JN4)。解淀粉芽孢杆菌JN4的EPS在4 g·L-1时就能抑制ETEC的血凝性,通过DEAE Sepharose FF和Sepharose CL-6B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获得高ETEC血凝性抑制活力的多糖EPS-JN4,回收率为90.2%。多糖EPS-JN4的分子量为8 kDa,聚合度约为50,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果糖,其摩尔比为1:46.1,表明多糖EPS-JN4是一种分子量较小的果聚糖。进一步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推定多糖EPS-JN4是一种含有支链的左聚糖,含有7个重复单元,每个重复单元含5个(2→6)-β-D-果糖基和1个(1,2→6)-β-D-果糖基作为分支点,侧链连接着1个2-β-D-果糖基。多糖EPS-JN4和其它类型的果聚糖相比,具有更高的抑制ETEC血凝性的活力。(2)多糖EPS-JN4可以充当受体类似物与ETEC细胞黏附素结合,从而抑制ETEC在肠道细胞上黏附。多糖EPS-JN4可以抑制ETEC生长,推迟其进入对数生长期,但不能完全杀灭ETEC。对多糖EPS-JN4的抑菌机制研究表明,它是通过和ETEC黏附,抑制ETEC的呼吸代谢作用,从而延缓其生长和代谢。多糖EPS-JN4还可以降低由ETEC介导的促炎基因的表达,并降低ETEC对抑炎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减缓ETEC介导的炎症反应。此外,多糖EPS-JN4和低聚半乳糖具有协同作用,可以联合使用降低ETEC在肠道细胞上的黏附率。(3)多糖EPS-JN4能够抵抗动物消化系统α-淀粉酶和胃酸的降解,从而保证它进入肠道后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多糖EPS-JN4对小鼠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属具有增殖作用,特别是对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具有特异性的增殖作用。罗伊氏乳杆菌JN101利用多糖EPS-JN4的生长速率较葡萄糖慢,但最终菌浓差异不明显,主要代谢产物乳酸较葡萄糖组降低了10.5%,但乙酸含量提高了23.9%。多糖EPS-JN4增殖的罗伊氏乳杆菌JN101的肠道耐受性显着提高,表面疏水性提高了73.5%,肠道黏附率相对提高了2.6倍;同时其细胞膜蛋白和脂类物质含量提高了40.2%和104.8%,其中,C18不饱和脂肪酸提高了86.8%;此外,S-表层蛋白和延伸因子EF-Tu分别提高了2.2倍和1.6倍,是其在肠道细胞上更易黏附的重要因素。(4)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多糖EPS-JN4和葡萄糖增殖罗伊氏乳杆菌JN101的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其中13种代谢物含量增加,如N-乙酰-精氨酸,葡萄糖苷和3-磷酸甘油酯分别上调了112.36,84.51和19.62倍。代谢通路分析表明,精氨酸合成和代谢通路是不同碳源增殖罗伊氏乳杆菌JN101的重要差异点,鞘脂类和磷酸甘油酯的代谢通路导致细胞膜组成差异,而乙醛酸和二元酸的代谢通路导致胞外乳酸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差异。(5)多糖EPS-JN4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抗氧化活性,可以抑制各种自由基导致的DNA断裂。多糖EPS-JN4可以捕获Pb2+诱导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提高细胞抗氧化酶系活力,阻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进而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多糖EPS-JN4还可以直接吸附Pb2+避免其诱导的肠道氧化损伤。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Qmax为53.2 mg·g-1。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在100 min时已达到平衡吸附量的93.1%,并在240 min左右达到平衡值。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多糖EPS-JN4主要通过羟基和羧基等基团来吸附Pb2+。

张佳莹[9](2020)在《线粒体通路信号介导细胞凋亡机制及对宰后牛肉嫩化影响》文中认为嫩度是决定牛肉食用品质及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宰后成熟过程是提高牛肉嫩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线粒体Cyt-c介导Caspase活化机制作为改善肌肉嫩度的新的贡献者,与骨骼肌宰后成熟嫩化过程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认为,Caspase的广谱抑制剂并不能够完全阻止线粒体Cyt-c介导的Caspase凋亡途径的发生,由此出现了线粒体AIF路径。此外,溶酶体也能通过经典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参与细胞凋亡过程,但是,其参与骨骼肌宰后成熟嫩化机理未见报道。本文以西门塔尔杂交牛背最长肌(LD)、肱三头肌(TB)和半腱肌(ST)为研究材料,探究了牛肉背最长肌成熟过程中线粒体Cyt-c释放及介导Caspase凋亡机制、凋亡过程中Cyt-c高级结构的变化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解析了线粒体AIF释放及介导细胞凋亡机制、AIF释放与Cyt-c介导的Caspase凋亡途径的关系;阐明了溶酶体-线粒体凋亡途径以及溶酶体Fe介导背最长肌宰后成熟过程细胞凋亡机制及对肌肉蛋白降解与嫩度的影响;明确了不同肌肉类型(背最长肌、肱三头肌和半腱肌)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发生对骨骼肌蛋白降解及嫩化的影响,以期为全面阐明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及不同部位肌肉的宰后成熟嫩化机制提供新视角。1.解析了线粒体Cyt-c介导凋亡的发生机制及对肌肉嫩度的影响。宰后612 h,胞浆Cyt-c含量显着上升(P<0.05),Caspase-9、-3活力分别于12 h和24 h达到最大值,凋亡细胞核于24 h显着增加(P<0.05),表明Cyt-c从线粒体释放后启动上游Caspase-9,激活下游Caspase-3并介导凋亡发生时的整个过程发生在宰后前期。pH值于宰后072h显着降低(P<0.05),线粒体膜通透性于宰后624 h显着上升(P<0.05),此过程正是Cyt-c释放及介导Caspase-3活化的时期,说明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胞浆酸化和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大是Cyt-c释放和Caspase活化发生的生理保证和必要条件。此外,线粒体Cyt-c介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与Cyt-c高级结构Fe配体振动拉曼光谱频率显着相关。Fe配体振动拉曼光谱频率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增加逐渐红移(右移),Cyt-c与线粒体结合更加紧密,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且,宰后0168 h,剪切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Caspase-3活性与剪切力显着相关(r=0.762,P<0.05),表明宰后成熟过程显着提高了牛肉嫩度,凋亡效应酶Caspase-3参与了牛肉嫩化机制。2.揭示了线粒体AIF介导凋亡的发生机制(与Cyt-c介导的Caspase途径的关系)及对肌肉嫩度的影响。宰后672 h,线粒体AIF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宰后12120h,细胞核AIF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细胞核体积逐渐增大,部分细胞核溶解并破裂,并伴随着细胞皱缩、细胞间隙变大的现象。在Caspase抑制剂作用下,线粒体AIF表达、细胞核体积及形态均未发生变化(P>0.05),表明从宰后6 h开始,AIF从线粒体释放进入细胞核介导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的发生,即线粒体AIF的释放依赖于线粒体Cyt-c介导的Caspase凋亡途径。此外,随着AIF从线粒体的释放,线粒体肿胀增加(P<0.05)、ROS含量和Ca2+浓度上升(P<0.05),钙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被活化(P<0.05)。Caspase抑制剂通过抑制线粒体肿胀加剧、ROS含量和Ca2+浓度增加、钙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活化(P<0.05),显着抑制了AIF释放及细胞凋亡的发生,表明线粒体肿胀、ROS含量、Ca2+浓度、钙蛋白酶及组织蛋白酶活化均可影响线粒体AIF的释放。此外,Caspase抑制剂通过抑制AIF的释放显着增加了剪切力值(P<0.05),表明线粒体AIF介导的细胞凋亡对牛肉宰后成熟嫩化具有积极作用。3.明确了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线粒体途径介导凋亡的发生机制及对肌肉嫩度的影响。由2可知,组织蛋白酶是影响线粒体凋亡蛋白释放的因素之一。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产生ROS(P<0.05)靶向作用于溶酶体,破坏溶酶体膜稳定性(P<0.05),进而释放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D(P<0.05)。ROS破坏溶酶体膜稳定性是由于溶酶体膜中Fe的累积造成的。组织蛋白酶D抑制剂Pepstatin A显着抑制了Bid和Bax表达、线粒体膜通透及Caspase活性(P<0.05)表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通过激活Bid和Bax蛋白引发线粒体膜通透,进而启动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且溶酶体膜失稳是线粒体膜通透的上游事件。此外,组织蛋白酶D,而非组织蛋白酶B,通过参与线粒体细胞凋亡进而改善了肌肉嫩度。4.溶酶体Fe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发生有助于宰后肌肉蛋白降解。由3可知,溶酶体Fe累积破坏上游溶酶体膜稳定性并可能参与下游线粒体凋亡途径。Fe螯合剂DFO降低了线粒体膜通透性、Ca2+浓度和Cyt-c氧化水平,增加了线粒体膜电位(P<0.05),表明溶酶体Fe诱导线粒体膜发生损伤,Ca2+积累以及Cyt-c氧化水平升高,从而介导细胞凋亡发生。此外,DFO组Cyt-c和Bid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未发生改变,表明溶酶体Fe能够促进线粒体Cyt-c和Bid蛋白表达并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另外,在DFO的作用下,Desmin和Troponin-T的完整片段在宰后后期显着高于对照组,蛋白降解片段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Fe通过参与线粒体凋亡蛋白介导的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改善了肌肉嫩度。5.线粒体细胞凋亡介导骨骼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和肌肉嫩化是不同部位肌肉特异性的。不同部位牛肉(TB、LD和ST)在宰后成熟过程中线粒体膜通透性和脂质过氧化程度均增大,Cyt-c表达量均降低,Caspase-9和Caspase-3被激活,Ca2+浓度和Cyt-c氧化水平均显着升高,Desmin和Troponin-T在宰后成熟后期发生降解(P<0.05),表明三种不同肌肉类型牛肉在宰后成熟过程发生了细胞凋亡,并介导骨骼肌肌原纤维蛋白发生降解,改善了肌肉嫩度。与LD和ST相比,TB表现出较高凋亡潜能,而LD却表现出较高的蛋白降解程度,TB具有较高的线粒体凋亡潜能却没有表现出最大的蛋白降解程度,表明线粒体细胞凋亡介导骨骼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和肌肉嫩化是肌肉特异性的。

杨小冰[10](2020)在《诺尼果多糖改善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进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高脂膳食引发的肝脏脂质异常堆积、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NAFLD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预防和减轻高脂膳食引发的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降低NAFLD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诺尼(Noni),即海巴天戟(Morinda citrifolia L.),是茜草科的常绿乔木或灌木,其根部、枝叶及果实中均富含生物活性成分。多糖具有调节胃肠道、抗氧化、抗炎等功效,被认为是诺尼果汁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本研究对热水浸提得到的诺尼果水提液(NFW)和诺尼果多糖(NFP)进行理化分析,并比较两者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验证多糖是否为NFW中重要的抗氧化抗炎活性成分,并对NFP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初步机理进行探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NFW和NFP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进一步阐述了NFP的结构。结果表明,NFW中主要的植物化学成分是粗多糖,且水溶性蛋白、总黄酮、总多酚和矿物质元素也较丰富;NFP的总糖含量为93.87%,其中糖醛酸(酸性多糖)占了77.34%,其他化学成分的含量均很低,表明NFP的纯度较高。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NFP具有多糖的典型特征吸收峰,主要是一种具有α-和β-吡喃糖苷键的酸性多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NFP干粉的表面为片状。2、采用持续5周的高脂膳食诱导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然后通过灌胃NFW(10 mL kg-11 bw)和NFP(50、100和200 mg kg-11 bw)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旨在比较NFW和NFP对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NFW和NFP均可降低高脂膳食小鼠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并提高高脂膳食小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EAC)、超氧化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减轻高脂膳食小鼠的炎症反应(血清和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肝脏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中、高剂量NFP(100和200 mg kg-11 bw)的改善效果较优,说明NFP是NFW中重要的抗氧化抗炎活性成分。3、采用持续4周的高脂膳食诱导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然后通过灌胃NFP(100 mg kg-11 bw)进行为期5周的干预,旨在初步探究NFP改善高脂膳食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NFP干预可积极影响盲肠SCFAs的产生(乙酸含量降低,丁酸含量显着增加),并有效改善高脂膳食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组成,例如增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瘤胃球菌属_UCG_014(Ruminococcaceae_UCG_014)、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粪杆菌真核菌群([Eubacterium]coprostanoligenes group)和瘤胃球菌属_1(Ruminococcus_1)的相对丰度,以及降低普雷沃氏菌属_9(Prevotella_9)、拟杆菌属(Bacteroides)、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和苏黎氏杆菌属(Turicibacter)的相对丰度。另外,NFP有效降低高脂膳食所导致的大鼠结肠粘膜屏障的通透性(主要体现在增加结肠中趋化因子配体5(CCL5)、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并降低血清中CCL5的浓度),并降低血清脂多糖(LPS)的浓度,可改善高脂膳食大鼠的内毒素血症。最终,有效控制高脂膳食大鼠体重增长,并改善高脂膳食引发的肝脏脂质异常堆积、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综上所述,NFW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粗多糖,且NFP是NFW中重要的抗氧化抗炎活性成分。NFP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善、盲肠SCFAs的产生、以及结肠屏障通透性和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的减轻有关。因此,NFP可作为益生元用于改善NAFLD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

二、微营养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营养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豇豆中残留农药对Neuro-2a细胞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典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现状
    1.2 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及研究进展
    1.3 细胞毒性评价研究进展
        1.3.1 细胞毒性效应评价指标
        1.3.2 农药对细胞产生的毒性效应
    1.4 组学技术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
        1.4.1 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
        1.4.2 脂质组学技术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豇豆中六种常见残留农药对Neuro-2a细胞毒性差异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细胞培养
        2.2.3 单一农药染毒实验
        2.2.4 农药联合染毒实验
        2.2.5 细胞活性测定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六种农药对Neuro-2a细胞毒性差异比较分析
        2.3.2 吡虫啉、啶虫脒IC_(10)及IC_(20)剂量准确性检验
        2.3.3 不同农药联合染毒对Neuro-2a细胞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细胞中组学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细胞培养
        3.2.3 细胞密度调整
        3.2.4 样品前处理方法
        3.2.5 仪器方法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Neuro-2a细胞代谢物影响差异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细胞培养
        4.2.3 染毒液配制
        4.2.4 染毒实验
        4.2.5 用于组学分析的样品前处理
        4.2.6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磷脂和中性脂肪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非靶向组学结果分析
        4.3.2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Neuro-2a细胞代谢通路的影响
        4.3.3 靶向组学结果分析
        4.3.4 细胞中磷脂及中性脂肪成像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Neuro-2a细胞死亡及氧化还原稳态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细胞培养
        5.2.3 染毒液配制
        5.2.4 染毒实验
        5.2.5 Neuro-2a细胞中LDH的测定
        5.2.6 Neuro-2a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测定
        5.2.7 Neuro-2a细胞中脂质过氧化物的测定
        5.2.8 Neuro-2a细胞中ROS的测定
        5.2.9 Neuro-2a细胞中GPx的测定
        5.2.10 Neuro-2a细胞中GSH和 GSSG的测定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吡虫啉和啶虫脒染毒对Neuro-2a细胞坏死与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5.3.2 吡虫啉和啶虫脒染毒对Neuro-2a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的影响
        5.3.3 吡虫啉和啶虫脒染毒对Neuro-2a细胞GSH代谢相关物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菌灵和克百威对Neuro-2a细胞代谢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细胞培养
        6.2.3 染毒液配制
        6.2.4 染毒实验
        6.2.5 用于组学分析的样品前处理
        6.2.6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Neuro-2a细胞中的磷脂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多菌灵和克百威单独及联合染毒的非靶向脂质组学结果分析
        6.3.2 多菌灵、克百威单独及联合染毒对Neuro-2a细胞中氨基酸、甘油磷脂及鞘磷脂代谢的影响
        6.3.3 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分析多菌灵和克百威单独及联合染毒后Neuro-2a细胞中的磷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菌灵和克百威对Neuro-2a细胞死亡及氧化还原稳态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剂与仪器
        7.2.2 细胞培养
        7.2.3 染毒液配制
        7.2.4 染毒实验
        7.2.5 Neuro-2a细胞中LDH的测定
        7.2.6 Neuro-2a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测定
        7.2.7 Neuro-2a细胞细胞凋亡的测定
        7.2.8 Neuro-2a细胞中ROS的测定
        7.2.9 Neuro-2a细胞中GPx的测定
        7.2.10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多菌灵和克百威单独及联合染毒对Neuro-2a细胞坏死与凋亡的影响
        7.3.2 多菌灵和克百威单独及联合染毒对Neuro-2a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牦牛源乳酸菌筛选及其与菊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1.2.2 菊糖的研究进展
        1.2.3 菊糖与乳酸菌联合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动物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牦牛源乳酸菌分离鉴定及体外稳定性研究
        2.2.2 乳酸菌株L4,E5,P7和W8体外抗氧化能力检测
        2.2.3 L4,E5,P7和W8的动物安全性试验
        2.2.4 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牦牛源乳酸菌分离鉴定及体外稳定性研究
        3.1.1 乳酸菌分离
        3.1.2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3 分离菌株生长曲线
        3.1.4 分离菌株耐酸耐胆盐试验
        3.1.5 分离菌株对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耐受性试验
        3.1.6 分离菌株耐热性试验
        3.1.7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1.8 体外抑菌试验
        3.1.9 抑菌物质分析
        3.1.10 自凝集和表面疏水性试验
        3.1.11 溶血试验
    3.2 分离菌株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3.2.1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3.2.2 DPPH清除能力
        3.2.3 还原力
        3.2.4 过氧化氢耐受能力
        3.2.5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3.3 L4,E5,P7和W8对小鼠安全性的评估
        3.3.1 小鼠生长表现
        3.3.2 小鼠十二指肠组织学
    3.4 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的影响
        3.4.1 乳酸菌L4与菊糖最佳组合比例的确定
        3.4.2 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4.3 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肠道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4.1 牦牛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稳定性研究
    4.2 乳酸菌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4.3 乳酸菌L4,E5,P7和W8对小鼠安全性的评估
    4.4 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的影响
        4.4.1 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2 乳酸菌L4与菊糖复合物对小鼠肠道代谢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枸芪粗提物对川藏黑猪脂质抗氧化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质过氧化与危害
    1.2 机体中的抗氧化物质
    1.3 谷胱甘肽代谢信号通路
    1.4 天然植物对动物抗氧化性能的促进作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枸芪粗提物对川藏黑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枸芪粗提物对川藏黑猪脂质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枸芪粗提物对川藏黑猪脂质抗氧化机制的调控
    4.1 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菊苣酸的研究进展
        1.1.1 菊苣酸的结构与性质
        1.1.2 菊苣酸的生物活性
        1.1.3 菊苣酸的体内分布与代谢
    1.2 多酚的体内代谢研究
        1.2.1 多酚体内代谢途径
        1.2.2 多酚代谢产物活性
        1.2.3 多酚甲基化代谢产物活性
    1.3 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
        1.3.1 氧化应激概述
        1.3.2 线粒体与氧化应激
        1.3.3 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
        1.3.4 多酚与氧化应激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的制备和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的制备
        2.3.2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的DPPH·清除能力
        3.3.2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的·OH清除能力
        3.3.3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的ABTS~+·清除能力
        3.3.4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蛋白损伤的抑制作用
        3.3.5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的HepG2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2.1 试剂及抗体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的Hep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4.3.2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的Hep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4.3.3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的Hep G2 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
        4.3.4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的HepG2中ROS生成的影响
        4.3.5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的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变化的影响..
        4.3.6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Hep G2 细胞MAPK/p38,MAPK/JNK和 NF-κB/p65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4.3.7 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_2O_2诱导的Hep G2 细胞中Keap1/Nrf2 抗氧化防御途径的调节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 植物精油的概述
    2 柑橘类植物精油
    3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
        3.1 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
        3.2 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
        3.3 植物精油的抗炎活性
    4 肠道屏障
    5 紧密连接蛋白
    6 大肠杆菌病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
    试验一 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葡萄柚精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2 甜橙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3 佛手柑精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4 柠檬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5 D-柠烯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二 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测定
        1.3 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的测定
        1.4 圆盘扩散试验
        1.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植物精油的MIC与 MBC
        2.2 植物精油的圆盘扩散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三 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1.4 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
        1.5 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试验
        1.6 数据统计
        2 试验结果
        2.1 植物精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2 植物精油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3 植物精油对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四 柑橘类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植物精油的急性毒性试验
        1.3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作用效果研究
        1.4 小鼠血浆抗氧化指标和炎性因子的测定
        1.5 小鼠十二指肠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
        1.6 小鼠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的m 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植物精油的LD_(50)
        2.2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2.4 植物精油对小鼠十二指肠HE染色病理结果
        2.5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全文结论
    1 总体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藜麦研究概况
        1.1.1 藜麦概述
        1.1.2 藜麦的营养价值
        1.1.3 藜麦的开发利用
        1.1.4 藜麦的研究现状
    1.2 抗氧化肽的研究概况
        1.2.1 抗氧化肽的来源
        1.2.2 抗氧化肽活性评价的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藜麦蛋白质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前言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藜麦基本成分测定
        2.2.3 藜麦蛋白质提取方法
        2.2.4 藜麦蛋白提取率和纯度的测定
        2.2.5 藜麦蛋白的颗粒形态
        2.2.6 藜麦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2.2.7 藜麦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2.2.8 藜麦蛋白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2.2.9 藜麦蛋白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2.2.10 藜麦蛋白质功能特性的测定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藜麦粉基本成分分析结果
        2.3.2 不同方法提取藜麦蛋白的提取率
        2.3.3 藜麦蛋白的颗粒形态
        2.3.4 不同方法提取的藜麦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
        2.3.5 藜麦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2.3.6 藜麦蛋白质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3.7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2.3.8 藜麦蛋白质功能特性分析
    2.4 分析讨论
第三章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前言
    3.1 试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
        3.2.2 藜麦蛋白水解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3.2.3 藜麦蛋白水解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
        3.2.4 水解度的测定
        3.2.5 抗氧化肽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2.6 藜麦蛋白水解液氨基酸组分分析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蛋白酶水解物的水解度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3.2 胃蛋白酶水解藜麦蛋白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3 胃蛋白酶水解藜麦蛋白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3.3.4 藜麦蛋白水解液氨基酸组分分析
    3.4 分析讨论
第四章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体内抗氧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4.1 试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来源
        4.1.2 材料与试剂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4.2.2 小鼠一般状态的观察
        4.2.3 脏器指数的测定
        4.2.4 小鼠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测定
        4.2.5 组织病理切片
        4.2.6 透射电镜(TEM)分析
        4.2.7 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小鼠肝脏内相关抗氧化基因的表达
        4.2.8 Western-Blot方法测定小鼠肝脏内相关酶的表达
        4.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对衰老模型小鼠的一般状态影响
        4.3.2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对衰老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3.3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对衰老模型小鼠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对衰老模型小鼠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5 藜麦蛋白抗氧化肽对小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6 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4.3.7 Q-PCR方法测定小鼠肝脏内相关酶含量的表达
        4.3.8 Western-Blot方法测定小鼠肝脏内相关蛋白表达的的表达
    4.4 分析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氧化产物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1.1.1 PUFA与类二十/二十二烷酸代谢
        1.1.2 PUFA与脂质过氧化
    1.2 类二十/二十二烷酸与巨噬细胞炎症
    1.3 铁死亡
        1.3.1 脂质过氧化与铁死亡
        1.3.2 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膳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小鼠前列腺癌的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剂
        2.2.2 细胞系与动物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2.3.2 Western Blot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膳食ω3PUFA对小鼠前列腺癌的作用
        2.4.2 膳食ω3 PUFA前列腺癌组织中的M2 巨噬细胞浸润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型消退素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剂
        3.2.2 细胞系与动物
        3.2.3 细胞培养用液
        3.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液质联用分析
        3.3.2 巨噬细胞极化
        3.3.3 MTT细胞计数实验
        3.3.4 流式细胞术
        3.3.5 RNA提取与q PCR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组织中存在Rv D及 Rv D所需的代谢酶类
        3.4.2 DHA和 Rv D借助巨噬细胞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3.4.3 RvD作用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3.4.4 Rv D对 TAM极化的作用
        3.4.5 RvD对M2a极化的作用
        3.4.6 RvD对M1极化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v D对巨噬细胞PKA通路的调节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RNA提取与q PCR
        4.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vD受体在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的表达
        4.4.2 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中Rv D对 PKA通路的调控
        4.4.3 PKA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细胞铁死亡的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试剂
        5.2.2 细胞系与动物
        5.2.3 培养基
        5.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液质联用分析
        5.3.2 气质联用分析
        5.3.3 小干扰RNA的转染
        5.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ROS与 LPO
        5.3.5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指标
        5.3.6 经典生化反应
        5.3.7 裸鼠成瘤实验
        5.3.8 免疫荧光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人体组织与培养的细胞中脂肪酸的含量
        5.4.2 不同的脂肪酸对铁死亡诱导剂介导的细胞死亡的作用
        5.4.3 不同饱和度脂肪酸对FIN相关细胞死亡的调控
        5.4.4 DHA对 FIN介导的细胞死亡对非肿瘤细胞的效应
        5.4.5 DHA与 FIN介导的细胞死亡方式
        5.4.6 DHA对铁死亡特异性的ROS积累的作用
        5.4.7 铁死亡过程中胞内多层次的氧化作用
        5.4.8 DHA对体内铁死亡依赖的肿瘤治疗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HA在胞内发生脂质过氧化的机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试剂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薄层层析
        6.3.2 ALOX5代谢产物检测与脂质组学
        6.3.3 RT-PCR方法检测ACSL与 LPCAT的表达
        6.3.4 质粒的转染
        6.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DHA的添加对细胞脂质组成的影响
        6.4.2 DHA的作用不依赖于其受体GPR120
        6.4.3 游离DHA对铁死亡的作用
        6.4.4 铁死亡的ROS与 LPO的积累
        6.4.5 COX与 LOX途径在DHA参与的铁死亡中的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RIPK1对DHA参与的铁死亡的作用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 试剂
    7.3 实验方法
        7.3.1 质粒的转染
        7.3.2 免疫共沉淀
        7.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DHA介导的铁死亡特征
        7.4.2 RIPK1抑制剂对铁死亡的作用
        7.4.3 铁死亡中RIPK1的磷酸化
        7.4.4 RIPK1各个位点的功能
        7.4.5 RIPK1的激酶活性对铁死亡的作用
        7.4.6 RIPK1没有形成经典的坏死复合体
        7.4.7 SQSTM1/p62与RIPK1 的结合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RIPK1-SQSTM1/p62-GSDMD对 DHA参与的铁死亡的作用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与设备
        8.2.1 试剂
        8.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8.3 实验方法
        8.3.1 蛋白质谱鉴定
        8.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DHA参与的铁死亡中SQSTM1/p62 的磷酸化
        8.4.2 DHA参与的铁死亡中SQSTM1/p62 的胞内聚集
        8.4.3 SQSTM1/p62对DHA参与的铁死亡的作用
        8.4.4 RIPK1对SQSTM1/p62 的磷酸化的调控
        8.4.5 自噬在铁死亡中的作用
        8.4.6 GSDMD与 RIPK1和SQSTM1/p62 的相互作用
        8.4.7 GSDMD对铁死亡的作用
        8.4.8 RIPK1与SQSTM1/p62对GSDMD活化的调控
        8.4.9 CASP5在铁死亡中的作用
        8.4.10 RIPK1对CASP5 活化的调控
    8.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Co-IP方法鉴定的与SQSTM1/p62或RIPK1 结合的蛋白质

(8)解淀粉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其益生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芽孢杆菌的胞外多糖
        1.1.1 胞外多糖的概述
        1.1.2 芽孢杆菌及其胞外多糖
    1.2 多糖的结构解析与构效关系
        1.2.1 多糖结构的解析方法
        1.2.2 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3 多糖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
        1.3.1 多糖对肠产毒素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1.3.2 多糖对乳酸菌的定向增殖作用
        1.3.3 多糖的抗氧化特性及其对动物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1.4 胞外多糖益生作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的背景、目标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抑制肠产毒素大肠杆菌血凝性多糖的筛选及其结构解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菌株、试剂及培养基
        2.2.2 主要设备
        2.2.3 抑制ETEC血凝性芽孢杆菌EPS的筛选
        2.2.4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2.2.5 胞外多糖的元素分析
        2.2.6 胞外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2.2.7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2.2.8 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2.2.9 胞外多糖的甲基化分析
        2.2.10 胞外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2.2.11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抑制ETEC血凝性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2.3.2 解淀粉芽孢杆菌JN4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2.3.3 多糖EPS-JN4的分子量与单糖组成
        2.3.4 多糖EPS-JN4的红外光谱分析
        2.3.5 多糖EPS-JN4的甲基化分析
        2.3.6 多糖EPS-JN4的核磁共振分析
        2.3.7 多糖EPS-JN4的结构推定
        2.3.8 不同分子结构果聚糖对ETEC血凝性抑制作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糖EPS-JN4对肠产毒素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设备
        3.2.3 多糖EPS-JN4的制备
        3.2.4 多糖EPS-JN4对ETEC黏附的影响
        3.2.5 多糖EPS-JN4 抑制ETEC黏附的作用方式
        3.2.6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和肠毒素产生的影响
        3.2.7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的抑制机制
        3.2.8 多糖EPS-JN4对ETEC介导的肠道细胞免疫的影响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糖EPS-JN4对大肠杆菌黏附的抑制作用
        3.3.2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的影响
        3.3.3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
        3.3.4 多糖EPS-JN4对ETEC介导的肠道细胞免疫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糖EPS-JN4对小鼠肠道乳酸菌的定向增殖作用及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2.3 多糖EPS-JN4的制备
        4.2.4 多糖EPS-JN4的体外抗消化能力的测定
        4.2.5 多糖EPS-JN4对肠道微生物的增殖作用
        4.2.6 多糖EPS-JN4对肠道主要乳酸菌的增殖作用
        4.2.7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生长、代谢的调控作用
        4.2.8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细胞膜成分的影响
        4.2.9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的代谢组差异分析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糖EPS-JN4的体外抗消化能力
        4.3.2 多糖EPS-JN4干预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4.3.3 多糖EPS-JN4对肠道主要乳酸菌的增殖作用
        4.3.4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生长的影响
        4.3.5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肠道黏附能力的影响
        4.3.6 罗伊氏乳杆菌JN101肠道黏附性改变的机制
        4.3.7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代谢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糖EPS-JN4的抗氧化性及其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5.2.2 主要设备
        5.2.3 多糖EPS-JN4的制备
        5.2.4 多糖EPS-JN4体外抗氧化力的测定
        5.2.5 多糖EPS-JN4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5.2.6 多糖EPS-JN4对Pb~(2+)损伤IPEC-1 细胞的保护作用
        5.2.7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作用
        5.2.8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热力学
        5.2.9 多糖EPS-JN4对Pb~(2+)吸附动力学
        5.2.10 多糖EPS-JN4 吸附Pb~(2+)后的红外光谱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糖EPS-JN4的体外抗氧化特性
        5.3.2 多糖EPS-JN4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5.3.3 多糖EPS-JN4对Pb~(2+)诱导IEPC-1 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5.3.4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作用
        5.3.5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机制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线粒体通路信号介导细胞凋亡机制及对宰后牛肉嫩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细胞凋亡概述
        1.2.1.1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形成
        1.2.1.2 细胞凋亡发生的途径
        1.2.1.3 畜禽骨骼肌宰后成熟过程发生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
        1.2.2 线粒体蛋白Cyt-c介导(非)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
        1.2.3 线粒体蛋白AIF介导非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
        1.2.3.1 AIF及其凋亡诱导活性
        1.2.3.2 影响AIF发挥凋亡效应的信号分子
        1.2.3.3 AIF与 Caspase途径的关系
        1.2.4 溶酶体及溶酶体酶参与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机制
        1.2.4.1 溶酶体膜通透性与细胞凋亡
        1.2.4.2 溶酶体组织蛋白酶与细胞凋亡
        1.2.4.3 溶酶体-线粒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机制
        1.2.5 线粒体细胞凋亡对宰后骨骼肌嫩化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线粒体Cyt-c介导牛肉成熟过程凋亡的发生及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2.2.2 免疫印迹蛋白样品的提取
        2.2.3 SDS-PAGE和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分析
        2.2.4 Cyt-c结构测定
        2.2.4.1 Cyt-c粗品的制备
        2.2.4.2 Cyt-c纯化
        2.2.4.3 Cyt-c纯品鉴定
        2.2.4.4 Cyt-c结构测定
        2.2.5 Caspase-9和Caspase-3 活性测定
        2.2.6 细胞凋亡率测定
        2.2.7 pH值测定
        2.2.8 线粒体膜通透性测定
        2.2.9 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测定
        2.2.10 剪切力测定
        2.2.11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yt-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
        2.3.2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yt-c结构变化
        2.3.3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spases活性变化
        2.3.4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spase-3 被激活
        2.3.5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细胞凋亡率变化
        2.3.6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pH及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
        2.3.7 Cyt-c结构与细胞凋亡率相关性分析
        2.3.8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spase活化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线粒体Cyt-c介导牛肉宰后成熟过程Caspase活化及凋亡的发生
        2.4.2 pH和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是Cyt-c释放的必要条件
        2.4.3 Cyt-c介导牛肉宰后成熟过程凋亡发生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线粒体AIF介导牛肉成熟过程凋亡的发生及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3.2.2 免疫印迹蛋白样品的提取
        3.2.3 SDS-PAGE和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分析
        3.2.4 苏木精-伊红(HE)细胞核染色
        3.2.5 线粒体肿胀测定
        3.2.6 活性氧(ROS)含量测定
        3.2.7 线粒体Ca~(2+)浓度测定
        3.2.8 钙蛋白酶活性测定
        3.2.9 组织蛋白酶活性测定
        3.2.10 MFI测定
        3.2.11 剪切力测定
        3.2.1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AIF表达的变化
        3.3.2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细胞核凋亡变化
        3.3.3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线粒体肿胀变化
        3.3.4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ROS含量及Ca~(2+)浓度变化
        3.3.5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钙蛋白酶活性变化
        3.3.6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组织蛋白酶活性变化
        3.3.7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AIF活化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3.4 讨论
        3.4.1 AIF介导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spase依赖性细胞核凋亡
        3.4.2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影响AIF释放的因素
        3.4.3 AIF介导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溶酶体-线粒体途径介导牛肉成熟过程凋亡的发生及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4.2.2 溶酶体膜稳定性测定
        4.2.3 线粒体蛋白的提取
        4.2.4 ROS含量测定
        4.2.5 谷胱甘肽(GSH)活性测定
        4.2.6 组织蛋白酶活性测定
        4.2.7 免疫印迹蛋白样品的提取
        4.2.8 SDS-PAGE和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分析
        4.2.9 线粒体膜通透性测定
        4.2.10 Caspase-9和Caspase-3 酶活性测定
        4.2.11 剪切力测定
        4.2.1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溶酶体膜稳定性变化
        4.3.2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ROS含量及GSH活性变化
        4.3.3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组织蛋白酶活性变化
        4.3.4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Bid及 Bax表达变化
        4.3.5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
        4.3.6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spase活性变化
        4.3.7 溶酶体-线粒体凋亡途径激活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溶酶体铁诱导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溶酶体膜失稳和组织蛋白酶释放
        4.4.2 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介导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线粒体凋亡途径发生
        4.4.3 溶酶体-线粒体凋亡途径的激活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溶酶体Fe介导牛肉宰后成熟过程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发生及对蛋白降解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剂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5.2.2 线粒体蛋白的提取
        5.2.3 线粒体膜通透性测定
        5.2.4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5.2.5 线粒体Ca~(2+)浓度测定
        5.2.6 Cyt-c氧化还原状态测定
        5.2.7 免疫印迹全蛋白样品的提取
        5.2.8 SDS-PAGE和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分析
        5.2.9 Caspase-9和Caspase-3 酶活性测定
        5.2.10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线粒体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
        5.3.2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2+)浓度和Cyt-c氧化还原状态变化
        5.3.3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yt-c和 Bid蛋白表达变化
        5.3.4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spase活性变化
        5.3.5 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Desmin和 Troponin-T蛋白降解变化
    5.4 讨论
        5.4.1 溶酶体Fe诱导线粒体膜损伤并引发Ca~(2+)积累和Cyt-c氧化还原状态改变
        5.4.2 溶酶体Fe激活Cyt-c和 Bid蛋白并改变Caspase活性
        5.4.3 溶酶体Fe参与线粒体凋亡途径对宰后肌肉蛋白降解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肌肉特异性线粒体细胞凋亡对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蛋白降解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剂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6.2.2 线粒体蛋白的提取
        6.2.3 线粒体膜通透性测定
        6.2.4 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测定
        6.2.5 线粒体Ca~(2+)浓度测定
        6.2.6 Cyt-c氧化还原状态测定
        6.2.7 Caspase-9和Caspase-3 酶活性测定
        6.2.8 免疫印迹全蛋白样品的提取
        6.2.9 SDS-PAGE和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分析
        6.2.10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部位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线粒体膜通透性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变化
        6.3.2 不同部位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yt-c表达和Caspase活性变化
        6.3.3 不同部位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Ca~(2+)浓度和Cyt-c氧化还原状态变化
        6.3.4 不同部位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Desmin和 Troponin-T蛋白降解变化
    6.4 讨论
        6.4.1 牛肉不同肌肉类型在宰后成熟过程中发生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
        6.4.2 肌肉特异性线粒体细胞凋亡对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蛋白降解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10)诺尼果多糖改善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1.2.1 脂质堆积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1.2.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1.2.3 炎症反应与非酒精脂肪肝
        1.2.4 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1.3 多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概述
        1.3.1 多糖的概述
        1.3.2 多糖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途径
    1.4 诺尼果多糖
        1.4.1 诺尼果多糖的主要特性
        1.4.2 诺尼果多糖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NFW和NFP的理化及结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NFW和NFP的制备
        2.3.2 NFW的化学组成分析
        2.3.3 NFP的化学组成分析
        2.3.4 NFP的结构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FW的化学组成
        2.4.2 NFP的化学组成
        2.4.3 NFP的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FW和NFP对高脂膳食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分组与膳食
        3.3.2 血脂的测定
        3.3.3 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3.4 血清和肝脏中IL-6、TNF-α和NO含量的测定
        3.3.5 肝脏中Nrf2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
        3.3.6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脂膳食诱导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3.4.2 NFW和NFP控制高脂膳食小鼠体重增长
        3.4.3 NFW和NFP对高脂膳食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4.4 NFW和NFP减轻高脂膳食小鼠肝脏的氧化应激
        3.4.5 NFW和NFP改善高脂膳食小鼠肝脏炎症反应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FP改善高脂膳食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分组与膳食
        4.3.2 肝脏病理组织学
        4.3.3 血清和肝脏的生化分析
        4.3.4 结肠和肝脏RNA提取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4.3.5 肠道微生物群分析
        4.3.6 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4.3.7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高脂膳食诱导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4.4.2 高脂膳食改变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
        4.4.3 NFP控制高脂膳食大鼠的体重增长
        4.4.4 NFP减轻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脂质堆积和损伤
        4.4.5 NFP改善高脂膳食大鼠血脂异常
        4.4.6 NFP减轻高脂膳食大鼠肝脏氧化应激
        4.4.7 NFP改善高脂膳食大鼠肝脏炎症反应
        4.4.8 NFP影响高脂膳食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组成
        4.4.9 NFP对高脂膳食大鼠SCFAs产生及GPR43表达的影响
        4.4.10 NFP维持高脂膳食大鼠结肠完整性和改善内毒素血症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微营养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豇豆中残留农药对Neuro-2a细胞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D]. 王昕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牦牛源乳酸菌筛选及其与菊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研究[D]. 刘娟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枸芪粗提物对川藏黑猪脂质抗氧化性的影响[D]. 李祯.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菊苣酸甲基化代谢产物对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常小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D]. 赵琛.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6]藜麦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马洪鑫.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氧化产物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D]. 单锴. 江南大学, 2020(01)
  • [8]解淀粉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其益生作用机制[D]. 蔡国林. 江南大学, 2020(01)
  • [9]线粒体通路信号介导细胞凋亡机制及对宰后牛肉嫩化影响[D]. 张佳莹.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10]诺尼果多糖改善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D]. 杨小冰.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微量营养素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