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对西方科学理性的另一种批判

为什么科学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对西方科学理性的另一种批判

一、科学理性何以僭越价值理性——对西方科学理性的另一种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徐寒[1](2016)在《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伦理审视》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决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愈发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决策必须要科学的进行,倘若决策出现偏差,将会产生无可估量的后果、造成巨大的损失。想要获得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就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作为辅助,也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参与。科学家是在某一个领域对学术、技能有一定特长的人才、掌握着专业知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政府等相关的国家机构解决由于信息不足而带来的决策问题。一般说来,科学家参与到公共决策中,通过对某一方面以及领域内容的了解,可以提出更加具有科学性以及有效性的公共决策,这更加有利于公共决策的实施。由于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有些专业知识并非了解深厚,科学家的参与对公共决策能否更好的起效至关重要,因而成为公共决策的关键要素之一。当然,若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在公共决策中的影响,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决策参与和运行机制,让有效的决策信息和意见交流贯穿于政府、科学家以及公众三者之间,从而有利于支持和完善我国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由于科学家在公共决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时候对公共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如何使科学家更好的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是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科学家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极易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如受经济利益诱惑而滥用科学解释,充当某些集团或机构利益的“辩护者”、独断科学决策等。科学家在公共决策中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导致公共决策无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科学、有效的作用,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较大,一旦在公共决策中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则易使得群众不再信任公共决策,质疑、抱怨政府工作。这在当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以及一个团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摒弃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共四个部分:第一章探讨科学家参与公众决策的主要途径和作用,分析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性,第二章着重分析当前科学家在公共决策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原因,第三章论述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合理角色定位,即应该进行政策选择的“诚实代理”,尽可能为决策提供客观诚实的科学信息,第四章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公共决策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防止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如科学家体制性依附状态的打破、科学家道德自律的提升、伦理责任强化以及通过公众参与决策平衡科学家的学术权威。

黄大军[2](2015)在《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空间理论可划分为三种理论形态——传统空间观、现代空间观与当代空间理论。因为当代西方空间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崛起,促使西方空间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性课题进入了国内外学界的研究视野。它具有研究的跨学科性,这为不同理论视角的介入提供了丰富的话语空间。本文主要从美学视角切入,重在对西方理论史上涌现的核心空间理论家及其相关理论作出美学意蕴层面的阐释与评价,以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达到对该课题的总体把握。西方空间理论的形态变化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美学精神相互映现。这表现在,传统形而上学视域下的空间观确立了科学化空间与人本化空间相对峙的格局,彰显了美学观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的运动及逻辑转换;现代时间本体论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观形成了实践空间观、城市空间观与生态空间观三种面向,确立了从生态与审美角度实施空间批判与空间拯救的基本路线;当代空间本体论视域下的社会差异空间则借助空间范式与审美范式的双重变革,在探寻反资本主义文明的“新空间”、“新主体”与“新感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空间探讨是抵达人类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空间是衡量生命自由的感性现实与基本维度,建立以生态存在论为特征的多元化生活空间是西方空间理论嬗变的当代落脚点。

邹俊滔[3](2013)在《从科技理性看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之可能》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科技理性的选择过程。科学家用工具理性还是用价值理性来指导自己的价值选择,直接导致其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如果一味追求科技的工具理性,就会使人类疯狂的追求物质的发展而扼杀了生命意志和精神生活。为此我们应该在保证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下引入科技的价值理性,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规范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用科技的价值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科学家的科研行为及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从而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邹俊滔[4](2011)在《科技理性视角下的科学家伦理责任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家的伦理责任问题在学界已经有相当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从科技理性的角度来看科学家的伦理责任在学界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分析科技理性的两冀——即科技的工具理性及科技的价值理性来研究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科技的工具理性及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科技理性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科技的工具理性作为科技的价值理性存在的基础,它是以科技的价值理性为导向,科技的价值理性是科技理性的核心,它作为科技的工具理性的依托,指引着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和建构理性,“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是人类关于未来价值活动的一种观念模型,是人们它是以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为其基本理念。科技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以理论理性知识为基础,从人类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一种规范原则。价值理性内在的属性要求科学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本文的第一章用来论述理性与科技理性。科技理性作为全文的基石,首先应该作详细的阐述。首先从理性的概念,特征及西方近代理性的生成出发,分析理性的二重性——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在这一基础上进而论述科技的工具理性及科技的价值理性的发展给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正确地把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涵义及其功能,对二者进行合理而准确的定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是科技的工具理性主“真”,价值理性主“善”。其次,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而论述科技理性。分析科技理性的二重性。即作为科技理性的形式——科技的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的内核——科技的价值理性。由于现代科技地迅猛发展,背离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人生存的意义这些关乎人的问题被工具理性的扩张所忽视、所遮蔽。我们要使现代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就必须限制工具理性的扩张,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第二章主要讲述科技理性与科学家的伦理责任。这部分首先分析科技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的价值理性的逻辑关系,进而说明科学家的内涵及科学家伦理责任的由来,进而分析现代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的现状,紧接着分析出现科学家伦理责任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是本文的最后一节内容。该部分主要论述如何建设科学家伦理责任。该部分首先从科技的价值理性角度来说明科学家应该承担伦理责任的必然性。进而论述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的具体内容,如: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进人类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利用发明创造,增进人类幸福。以及在科学家伦理责任建设中就如何把握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度。最后探讨科技理性下实现科学家伦理责任的途径。

周贵礼[5](2011)在《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思维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根据一定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法等认识教育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较稳定的方式。它受制于教师的生存方式,是教师生存方式的反映,具有认识与实践功能。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法是教师思维方式的核心构成,而定型化的思维方式又以相对稳定的文化知识、教育观念体系和思维方法系统,成为教师认识和实践的内在机制,规范着教师的认识和实践,决定着教师的认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内在地规定着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教育改革的效果。基于此,研究教师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教师思维方式表现出过于倚重经验、过于追求确定性、过于强调同一性、封闭性、机械性等简单化的态势。这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不利于教师生存方式和状态的改善,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学校教育的现代转型。究其原因,从思维的层次看,一是缘于理性的缺失,二是缘于理性的错位;从思维的构成看,一是缘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储量、态度等知识素养的欠缺,二是缘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师生观、活动观等教育观念的落后,三是缘于教师在思维方法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具有不同的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法,因而不同时代对教师思维方式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一定社会的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法的结构与性质的改变,促使教师思维方式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师必须根据时代需要构建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内涵的思维方式,才可能适应时代需要。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时代转型的根本性变革:文化知识日益重视知识内容的丰富性,知识性质的个体性、境遇性与价值性,知识增长的批判型方式;教育观念更加强调教育价值的终身性、生命性和差异性,师生关系的平等对话,以及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与过程性;思维方法更加强调开放、多元与综合。这种变革,既对当前我国教师思维方式提出了严峻地挑战,也对其提供了变革的机遇与条件。教师必须以理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超越经验性、确定性、同一性、封闭性和机械化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变革,以动态的生成性思维、开放的多元性思维、整体的复杂性思维和辩证的关系性思维重新解读教育和开展教育活动。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直接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提升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根本目的是改善教师的生存方式、提升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价值;终极价值和理想状态是力图通过教师思维与生存方式的改善及教育生活的整体改善,走向自由本性。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关键并非简单的思维形式的改变,而是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法素养的提升和生存方式的改善。对我国教师而言,当前的具体任务是:提升知识素养,增加知识储量、深化知识理解、坚定知识信仰;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具体个人”的教育人学观、平等师生观、综合开放的活动观;完善思维方法,超越“方法”的技术价值取向,实现思维方法的多元和整合。思维方式受制于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变革指向于生存方式,因此,立足于教师生存之境、基于教师生活、关怀教师生命的生存论取向策略是思维变革的有效策略。当前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策略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取向的策略,存在唯技术化、去主体化、去生活化和单一化的弊端。以生存论为取向的策略强调以生存智慧为变革目标、以生命关怀为变革内容、以自我更新为变革路径、以生活世界为变革场域。在该策略下,“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盈生蜕变”、“在专业生活中不断稳步提升”是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两条基本路径。

胡辉[6](2011)在《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以浙师大行知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经济时代,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发生着量变甚至质变,已经由以往的国家意志为主导逐渐转变为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主导。随着工具理性的研究逐渐兴起并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关于工具理性对教育影响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工具理性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方面,更是空白地带。高校、社会和家庭面对工具理性思想侵袭学生后而显得不知所措,更加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工具理性作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合理性”概念之一,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检验工具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事物的最大功效,为实现人的特定功利需求服务;其行为的实质内容表现为行为者对自身现时利益的理性追求;而其特点为精确化和系统化、功利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现实性和实用性、独立性和进取性、法制化和标准化。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一直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工具理性思想一定程度上扩张膨胀甚至异化,导致学生成长因素的量变甚至质变。本文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发现工具理性对学生成长影响呈现普遍化和浅层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择业上关注现实,理想淡化;学习上主动汲取知识,但实用至上;集体活动丰富多彩,但自我感觉枯燥乏味;价值取向、道德观功利化;意识上的进取与行动上的惰性并存。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既有合理的正面,也有不合理的负面,对此,应该辩证理性地对待,不能无限放大工具理性的异化作用,也不能极端弱化工具理性的作用。工具理性思想之所以能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产生影响,有赖于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媒介等外在因素,也有自身的内在因素。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商品性、自主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工具理性有着高度的契合,凸显了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使工具理性思想在社会上快速蔓延;第二,家庭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基本因素,在客观的家庭结构、过高的期望值以及不当的教养方式上使学生的“隐形”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重;第三,学校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环境,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产业化越演越烈之时,原本属于学生的纯净学习环境和理想主义精神都在渐渐地消逝;第四,网络媒介作为人类的工具,无限扩大着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大学时期的学生,其身心智力、个性、价值观等尚未成熟,容易受外在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为工具理性影响学生提供了内在的接受机制。本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教育,以消除工具理性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一,只有正确把握工具理性、学生成长特点,才能开展对策的探讨研究;第二,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工具理性思想,应有针对性地紧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人文精神的默化作用;第三,倡导健康的上网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媒介作用;第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媒介等多渠道的联动机制。我们须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直面工具理性等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让学生自己掌握批判武器,提高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这既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更是对工具理性不良影响的免疫需求。

邹俊滔,陈琳[7](2011)在《从科技理性看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而科学家的科技伦理责任问题也随之提上日程。全面阐述了科技理性的两个方面,即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而论述了科技理性对科学家伦理责任的规约。

洪晓楠[8](2006)在《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热点领域就是文化哲学,随着科学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向,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科学文化哲学研究。本研究在国内外有关文化哲学、科学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中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逻辑与历史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整合了西方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等(统称Science Studies)的成果,分析了科学文化哲学的四个向度:科学史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研究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以及科学哲学向度的科学文化哲学。通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反思,在分析科学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文化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划界问题、科学合理性问题以及科学客观性问题。 通过讨论在科学文化哲学中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演变以及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文化科学)的划界问题,考察了在西方引起很大轰动的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论证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必要性,并站在科学文化哲学的立场对科学划界问题进行评价;通过对逻辑主义的理性观、历史主义的理性观的分析,重点考察了SSK、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对科学合理性理解的新视野、新观点,并进行评价;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与科学客观性、历史主义与科学客观性、SSK对科学客观性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客观性;后殖民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客观性(如哈丁主张的从“弱客观性”到“强客观性”,朗基诺主张的情境经验论)的理论,并站在科学文化哲学的角度对科学客观性问题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对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合理性、科学客观性等问题研究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从多维的视野深刻地揭示科学的本质,丰富了科学的形象,拓宽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科学文化哲学将带来科学哲学领域的革命,科学文化哲学将成为整合科学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

高玉[9](2006)在《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批判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哲学是联系哲学和科学的桥梁,如今,科学高度发展,科学已经成为哲学所探究的对象,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和审视科学,以揭示出科学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的哲学内涵,与此同时,众多的学派逐渐粉墨登场,各种各样的理论也层出不穷。本文将力图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历史主义学派着名的哲学家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他不仅在科学哲学领域,而且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也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知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评论,同时还将展现他理论中的各个方面以及国内目前的最新研究,此外还有作者对他理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括他对传统科学理性的批判、对传统方法论的批判以及对科学沙文主义的批判等等。 作为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关注的并非科学本身,而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现实生活。对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将启发我们克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再思考。

刘合行[10](2006)在《论道德的文化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道德属于文化范畴。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道德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复杂局面和存在问题,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构建道德的文化价值体系,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的价值方向,实现文化的价值功能。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断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道德文化价值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初步构建道德文化价值体系。首先,从理论上界定价值、道德价值、道德文化价值的涵义和本质;从文化的道德属性和道德的文化属性,文化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等方面,认识道德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其次,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主要研究了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的合道德性,具体分析道德文化价值的内容构成。第三,提出道德文化价值的理想目标——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具体分析了道德文化价值的真、善、美理想目标与确立;第四,从道德教育、确立道德文化价值体系和培育民族精神三个方面,提出了道德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二、科学理性何以僭越价值理性——对西方科学理性的另一种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理性何以僭越价值理性——对西方科学理性的另一种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政治学视角的研究
        2.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视角
        3.伦理学视角
        (二)国内研究现状
        1.科技决策方面
        2.科学家与政府的关系方面
        3.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方面
    三、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选题的价值和创新
        (一)选题的价值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科技时代公共决策概述
        一、有关科学自身发展的决策
        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决策
    第二节 我国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情况分析
        一、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二、显性参与和隐性参与
        三、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四、输入性参与、转换性参与和输出性参与
    第三节 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作用
        一、为公共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二、充当“观点的辩护者”
        三、直接进行参政议政
第二章 科学家在公共决策中的道德失范
    第一节 公共决策中科学家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受局部利益诱惑——违背科学
        二、独断公共决策——科学的仲裁者
    第二节 公共决策中科学家伦理道德失范的危害
        一、影响公共决策执行力度
        二、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三、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节 公共决策中科学家伦理道德失范的根源
        一、科学家个人公共伦理知识、情感、意志及行为贫乏
        二、伦理责任缺失:注重局部利益
        三、科层的负责制的干扰作用导致的自主性缺乏
        四、时间效率的影响所造成的伦理责任缺失
第三章 诚实的代理人:科学家在决策中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科学家在公共决策中的“四种角色”分析
        一、纯粹的科学家
        二、科学的仲裁者
        三、观点的辩护者
        四、诚实的代理人
    第二节 科学家作为“诚实代理人”的伦理确证
        一、将科学知识与“利益相关者”相结合
        二、澄清并扩展决策者可用的选择范围
第四章 促进科学家在公共决策中的“诚实代理”
    第一节 科学家体制性依附状态的打破
        一、科学家体制性依附状态
        二、打破依附状态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科学家在伦理规范约束下的自律提升
        一、科学家的伦理规范约束
        二、伦理规范下的科学家自律
    第三节 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强化
        一、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二、强化科学家伦理责任的措施
    第四节 公众参与来平衡和监督学术权威
        一、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二、公众参与影响科学家决策的具体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研究概况
        (一)围绕城市与空间形成的译介热潮
        (二)国内空间理论研究的兴起及其主题视野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一)宏观研究
        (二)人物研究与文本解读
    三、本文框架及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章 传统西方空间观的认识演进与美学反思
    第一节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和谐空间:自然空间观
        一、自然空间观的美学精神
        二、自然空间观的三种样态
    第二节 近代自然科学对古典空间观的继承与变革:几何化的物理空间观
        一、近代信仰主义与空间观建构
        二、近代科学理性与空间观建构
    第三节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审美化”与空间观重构:观念论空间观
        一、从唯理论空间到经验论空间
        二、从纯直观空间到思辨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西方空间观的人本转向与审美救赎
    第一节 开启现代空间观的人学视野:马克思实践空间观的美学维度及其人学面向
        一、从哲学观看实践空间观的感觉主义根源
        二、从城市观看实践空间观的政治美学内涵
        三、从劳动观看实践空间观的人性拯救契机
    第二节 确立现代空间观的城市主题:现代城市空间观的美学建构与主体救赎
        一、现代性空间维度与观看之道
        二、现代性“体验空间”与城市美学
        三、现代空间的非人化与主体救赎
    第三节 筑建现代空间观的生态之维:现代生态空间观的哲学嬗变与城市规划
        一、现代生态空间观的哲学演历:从“祛魅”到“返魅”
        二、现代生态空间观的形下面向:城市规划与自反现代性
        三、现代生态空间观的症结及启示:世界观与知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本体论重构与感性之维
    第一节 元空间的解码与新空间的探寻: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主题研究
        一、空间本体论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形态
        二、当代空间理论视域的开启与范式革命
        三、当代空间理论维度的展开与哲学彼岸
    第二节 从审美乌托邦到异托邦: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变奏
        一、审美乌托邦的“反空间”批判:当代空间理论的解构之维
        二、异托邦与后现代身体美学:当代空间理论的主体建构
        三、时空转变与文化力量崛起: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诗学观照
        一、当代诗性空间探源:从巴什拉到布朗肖
        二、当代诗性空间透视:艺术视域下的“第三空间”
        三、当代西方空间理论的诗学启示:存在与想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空间理论的当代旨归及审美诉求
    第一节 开辟多维度整合的社会差异空间
        一、构筑跨学科的空间研究视野
        二、形塑空间生产的差异政治学
    第二节 建构生态存在论的当代生活空间
        一、生态存在论的哲学审美意蕴
        二、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态生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从科技理性看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之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理性的内涵及特点
二、科技理性的双重性
    (一) 科技理性的形式——科技的工具理性
        1. 科技的工具理性的涵义
        2. 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尴尬
    (二) 科技理性的内核——科技的价值理性
        1. 价值理性具有批判性:
        2. 价值理性的现实性:
        3. 价值理性的超越性:
    (三) 科技的工具理性僭越科技的价值理性
三、科技理性视域下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之可能

(4)科技理性视角下的科学家伦理责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性与科技理性
    第一节 理性
    第二节 科技理性
第二章 科技理性与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第一节 科技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的价值理性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科学家及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第三节 科学家伦理责任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科技理性视域下科学家伦理责任建设
    第一节 科技的价值理性视域下的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第二节 科学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内容
    第三节 正确把握科学家伦理责任的限度
    第四节 科技理性视域下实现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建设途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5)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基于教师思维方式的问题思考
        (二) 基于当代学校教育的转型思考
        (三) 基于教师生存方式的变革思考
    二、文献的梳理
        (一) 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与启示
        (二) 关于教师思维方式的研究与启示
    三、研究的架设
        (一) 研究假设与意义
        (二) 研究对象与思路
第一章 教师思维方式界说
    一、思维方式
        (一) 思维方式的涵义
        (二) 思维方式的类型
        (三) 思维方式的特征
    二、教师思维方式
        (一) 教师思维方式的涵义
        (二) 教师思维方式的构成
        (三) 教师思维方式的作用
第二章 我国教师思维方式的现实检视
    一、问题扫描
        (一) 过分倚重于经验
        (二) 过于追求确定性
        (三) 过于强调同一性
        (四) 封闭而乏开放性
        (五) 机械而乏辩证性
    二、原因分析
        (一) 知识素养的欠缺
        (二) 教育观念的落后
        (三) 思维方法的偏差
第三章 当代教师思维方式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机制
        (一) 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基本条件
        (二) 教师思维方式变革与教育转型
    二、教师思维方式的历史形态
        (一) 原始"教师"思维方式
        (二) 古代教师思维方式
        (三) 现代教师思维方式
    三、当代教育转型带来的机遇
        (一) 当代教育知识的变革
        (二) 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
        (三) 当代思维的多元取向
第四章 当代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诉求
    一、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实质
    二、当代教师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 动态的生成
        (二) 开放的多元
        (三) 整体的复杂
        (四) 辩证的关系
    三、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任务
        (一) 提升知识素养
        (二) 更新教育观念
        (三) 完善思维方法
    四、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的策略
        (一) 既有策略的反思
        (二) 策略取向的确立
        (三) 生活策略的构建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以浙师大行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与难点
        1. 创新点
        2. 难点
二、工具理性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研究综述
    (一) 关于工具理性的纵向研究
    (二) 关于工具理性的横向研究
        1. 工具理性的宏观性研究,注重"面"
        2. 工具理性在微观的研究,注重"点"
    (三) 工具理性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 工具理性的内涵
        2. 工具理性的特征
    (四) 关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研究
        1.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2. 学生成长的相关研究
三、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准备工作
        1. 问卷设计
        2. 样本的选择
        3. 问卷的发放
    (二) 具体的调查分析
        1. 调查说明
        2. 影响分析
    (三) 影响效应及突出特点
        1、影响效应
        2、突出特点
四、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 社会
        1. 市场经济与工具理性内在契合
        2. 社会思潮强化工具理性的影响
        3. 负面现象凸显工具理性的异化
    (二) 学校
        1. 异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商品化
        2. 异化的教育者致使学生工具化
        3. 硬化的校园加速人文精神流失
    (三) 家庭
        1. 偏差的家庭教育观念致使学生定位迷茫
        2. 失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3. 独特的家庭结构导致学生责任意识缺失
    (四) 网络
        1. 巨量的网络信息使学生知识观消极
        2. 虚拟的网络社区致使学生人格扭曲
        3. 不良的网络文化诱使学生行为失范
五、工具理性视阙下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 开展社会道德教育,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二)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三)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宽松家庭氛围
    (四) 加强网络引导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空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工具理性对学生成长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从科技理性看科学家的伦理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理性
    (一) 科技理性的内涵及特点
    (二) 科技理性的双重性
        1. 科技的工具理性
        2. 科技的价值理性
二、科学家在科技伦理中的作用
三、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8)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科学文化哲学
        1.2.2 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形成中的主要流派
        1.2.3 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3.3 主要创新点
2 科学文化哲学的向度分析
    2.1 科学文化哲学的四个向度
        2.1.1 科学的历史研究向度
        2.1.2 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向度
        2.1.3 科学的文化研究向度
        2.1.4 科学的哲学研究向度
    2.2 科学文化哲学的向度空间
    2.3 基于向度分析的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
3 科学划界
    3.1 科学外部划界
        3.1.1 科学外部划界标准的演变
        3.1.2 当代科学外部划界标准的新进展
    3.2 科学与人文的划界
        3.2.1 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划界
        3.2.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划界
        3.2.3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中的划界
    3.3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4 科学划界问题评价
4 科学合理性
    4.1 科学合理性问题研究演变
        4.1.1 逻辑主义的理性观
        4.1.2 历史主义的理性观
    4.2 当代科学合理性研究的新进展
        4.2.1 强纲领SSK对科学合理性的分析
        4.2.2 罗蒂:以“弱理性”替换“强理性”
        4.2.3 后殖民科学论对科学合理性的批判
    4.3 必要的张力──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5 科学客观性
    5.1 科学客观性问题研究演变
        5.1.1 逻辑实证主义与科学客观性
        5.1.2 历史主义与科学客观性
    5.2 当代科学客观性研究的新进展
        5.2.1 社会建构主义与客观性
        5.2.2 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客观性
        5.2.3 后殖民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意识形态批判
        5.2.4 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客观性
    5.3 科学客观性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批判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一、激进的科学哲学家
    (一)、费耶阿本德的生平和着述
    (二)、费耶阿本德的思想来源
二、对传统科学理性观的批判
    (一)、科学理性的发展进程
    (二)、有限的理性
三、对传统科学方法一元论的批判
    (一)、费耶阿本德方法论原则的思想渊源
    (二)、有限的方法vs“怎么都行”
    (三)、对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评析
四、对传统科学中心地位的批判
    (一)、批判科学至上
    (二)、自由社会的理想
五、对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的评析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费耶阿本德生平年表
附录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中文详细摘要

(10)论道德的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道德价值与道德文化价值概述
    一、道德价值
        1、价值的一般认识
        2、道德价值的涵义
        3、道德价值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
        4、“道德的价值”是道德的外在价值
    二、道德与文化的紧密关系
        1、文化的道德属性
        2、道德的文化属性
    三、道德文化价值
        2、对文化性质的重要影响作用
        3、在文化发展中的方向性保证作用
        4、强大的文化整合作用
    四、文化合理性与合道德性
        1、文化合理性的理论认识
        2、文化的合规律性
        3、文化的合目的性
        4、文化合理性内含着合道德性
第二章 道德文化价值的基本构成
    一、教育的合道德性
        1、教育是对人类文化的积累和积淀的统一
        3、道德是教育关系的重要约束调节机制
        4、善恶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
        5、德性是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科学的合道德性
        1、科学与道德的关系
        2、道德精神构成科学精神的实质
        3、道德是促进科学完善的内在力量
        4、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运用向道德理性的转化
    三、文学艺术的合道德性
        1、文学艺术的道德意义
        2、道德在文艺中的方向作用
        3、道德对文艺作品的重要影响作用
        4、道德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5、文艺道德的塑造与艺术家的人格重建
    四、宗教信仰的合道德性
        1、宗教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2、道德信仰是构成宗教信仰的核心
        3、道德对宗教道德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
        4、道德在现代宗教和种族冲突调节中的价值作用
第三章 道德文化价值的理想目标
    一、真善美的统一是人们的理想追求
        1、真善美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
        2、真善美是主体活动所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
    二、追求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代文化的主导趋势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入
    二、追求善,实现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1、道德不等于幸福
        2、幸福追求的价值含义
        3、道德对幸福的意义
        4、知德行德,在生活中创造幸福的人生
    三、追求美,满足精神需要与提升文化品位的统一
        1、审美活动与人的发展
        2、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
        3、提升美的价值
第四章 道德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道德教育
        1、实现道德教育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2、确立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
        3、培养道德生活主体
        4、激励主体的道德需要
        5、强化道德教育实践
    二、确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价值体系
        1、确立主导价值目标
        2、确立道德文化价值原则
        3、确立道德文化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2、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挑战
        3、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科学理性何以僭越价值理性——对西方科学理性的另一种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伦理审视[D]. 徐寒.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2]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D]. 黄大军.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3]从科技理性看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之可能[J]. 邹俊滔.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02)
  • [4]科技理性视角下的科学家伦理责任探析[D]. 邹俊滔. 南华大学, 2011(12)
  • [5]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 周贵礼.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6]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以浙师大行知学院为例[D]. 胡辉.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7]从科技理性看科学家的伦理责任[J]. 邹俊滔,陈琳. 学理论, 2011(06)
  • [8]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06(12)
  • [9]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后现代批判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高玉. 贵州大学, 2006(12)
  • [10]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 刘合行.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为什么科学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对西方科学理性的另一种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