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脑瘫康复水平

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脑瘫康复水平

一、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脑性瘫痪康复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王锦涛[2](2021)在《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为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为推广应用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门诊选取合格的脑性瘫痪患儿42例,记录其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予患儿以针刺疗法及推拿疗法。针刺疗法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取穴为: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推拿疗法采用健脾通督推拿法,取穴为:脾经、板门、三关、腹、中脘、气海、足三里、脊柱。治疗周期为隔日1次,一周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9个疗程。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9个月后分别接受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 FIM)评分。将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是否显着。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观察治疗前后各时间段的疗效差别,以进一步探索此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2例,脱落2例,最终完成本试验40例。性别构成:其中女性患儿17例,占比例42.5%,男性23例,占比例57.5%,显示小儿脑性瘫痪男性居多。年龄分布:6个月至36个月28例,占比例70%;36个月至72个月12例,占比例30%;提示36个月(3岁)以下患儿为主要患病群体,占比高达70%。2.GMFM各分区评分结果:GMFM量表各分区评分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患儿的各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大。其中改善最为迅速的是仰、俯卧位和坐位的粗大运动功能,其次是爬与跪的粗大运动功能,站立和走跑跳的粗大运动功能需坚持长期治疗后方可明显改善。3.GMFM总分评分结果:GMFM量表总分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且分析得脑瘫患儿治疗初期便可收以一定疗效,但需坚持,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也不断提高。4.Wee FIM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Wee FIM评分均有显着提升,提示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分析得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改善越来越明显。5.疗效分析结果:脑瘫患儿经治疗3个月后,疗效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10%,总有效率87.5%,治疗6个月后,患儿疗效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显效率37.5%,总有效率95%,治疗9个月后,患儿疗效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显效率60%,总有效率97.5%。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对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异常有显着疗效。其中治疗6个月后的显效人数较治疗3个月后有显着提升,治疗9个月后较治疗6个月后显效人数也有一定提升。提示小儿脑瘫的治疗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症状不断改善。结论1.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发育异常的症状。2.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在改善脑瘫患儿仰、俯卧位和坐位运动功能方面较爬与跪、站立、走跑跳方面疗效更快更显着。

岳萍[3](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康复效果,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提更方便且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随机对照,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2~6岁脑瘫患儿50名,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A组和B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均为1次/d,30min/次,5天/周,治疗周期12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5d/周,治疗周期12周。研究开始前和12周治疗结束后通过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对两组患儿进行语言、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个人社会交往5个能区进行评估,以及通过汉语言S-S评估法对两组患儿语言发育的评估。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干预前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照顾者的文化程度、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分型、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汉语言S-S评估法符号阶段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干预12周后,A组脑瘫患儿语言能区、个人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性行为以及精细动作4个能区发育商差值与B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运动发育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5个能区发育商进行比较,两组5个能区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3.汉语言S-S评估法,干预12周后,A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其中,A组2~3岁患儿疗效显着性明显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A组3~6岁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r TMS刺激技术可以提高语言训练对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疗效;2.CP患儿语言发育与患儿的社会适应性、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能力相关联;3.r TMS刺激技术治疗2~3岁的CP患儿具有显着效果。提示r TMS可早期介入CP患儿语言康复。

赵亚林[4](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蒋沐禾[5](2021)在《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脑瘫患儿家庭康复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以引导式教育理念为主、联合推拿按摩的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自理能力、认知功能、日常活动、移动与平衡、语言与交流等方面的影响。方法现状调查:选择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的129名脑瘫患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家庭康复训练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儿童功能独立性量表(Wee FIM)、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脑瘫量表(Peds QLTM3.0)进行调查,了解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措施。干预实验:采用抽签法,将9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3组,对照组、引导式教育组和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组在医院内进行引导式教育半日流程课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在对照组和引导式教育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引导式教育理念为主的家庭康复训练。在干预6个月后评定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与生活质量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现状调查:(1)本次研究共发放13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9份。调查显示,脑瘫患儿家长相关疾病知识测评合格率低、家长参与患儿康复积极性差;129例脑瘫患儿中,功能独立性为“重度依赖”57人(44.19%),“极重度依赖”54人(41.86%),“完全依赖”8人(6.20%)。患儿生存质量总分为(41.62±10.75)分,其中日常活动维度(23.23±12.05)分、学校活动维度(28.68±13.66)分、移动与平衡维度(41.82±17.36)分、饮食活动(49.19±14.18)分、语言与交流维度(15.21±9.91)分。(2)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现状结果显示: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低、患儿家长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差、家庭康复训练效果不理想。其中家长不懂康复训练方法、家庭康复训练不正规、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孩子不配合、不能坚持长期训练是主要影响因素。干预实验:(1)干预后,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导式教育组、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组得分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语言与交流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6个月后,三组脑瘫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与生活质量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并且在干预时间与干预方法上存在交互效应(P<0.05)。说明三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与生活质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变化,引导式教育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与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结论(1)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实施率低、效果不理想。家长不懂康复训练方法、家庭康复训练不正规、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孩子不配合、不能坚持长期训练是主要影响因素。(2)以引导式教育理念为主、联合推拿按摩的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有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自理能力、认知功能、日常活动等方面,有利于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功能独立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高超[6](2021)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病人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前后血清肽类神经递质IGF-1的改变情况及与其运动功能的分级和生长发育之间关系。为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对于脑瘫的治疗机理及治疗方式提供诊治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0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瘫中心收治的77例脑性瘫痪患儿,行单侧C PVS手术治疗的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7天出院前评估临床表现并复查血清学检查IGF-1水平,分析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探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脑瘫病患儿血清学IGF-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普遍低于参考值的下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能够有效改善肢体功能(P<0.05)。患儿术后血清IGF-1值比较在治疗前大幅度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通过GMFM-88评分能够评价其功能提升情况是能够改善脑瘫患儿肢体功能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I GF-1水平尽管仍普遍低于同龄儿童参考值中位数,但基本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能够帮助患儿恢复部分生长发育能力。对于临床工作中生长发育迟缓的脑瘫患儿建议完善IGF-1检查,若显着低于同龄参考值水平,建议行手术治疗改善肢体功能及生长发育。

王志平[7](2020)在《接纳与承诺疗法在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接纳与承诺疗法干预方案(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并探讨接纳与承诺疗法干预方案对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心理灵活性、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4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照顾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2例(n=72)。对照组主要照顾者接受常规心理干预,实验组主要照顾者在接受常规心理干预基础上接受ACT。分别于入院第1天、出院当天、出院后1月和出院后3月,对两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采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Version II,AAQ-I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SF-36)进行测量,评价ACT干预对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干预效果。结果:(1)入院后第1天两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AAQ-I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AAQ-II评分均较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后第1天两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SAS评分均较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显着降低(P<0.05)。(3)入院后第1天两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SDS评分均较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显着降低(P<0.05)。(4)入院后第1天两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SF-36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SF-36中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评分均较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显着升高(P<0.05),出院3个月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均较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显着升高(P<0.05)。结论:(1)ACT可以减轻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经验性回避程度,提高心理灵活性。(2)ACT可以减轻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负性心理情绪。(3)ACT可以改善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李晓捷,庞伟,郭津[8](2020)在《中国儿童康复事业1980-202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现代儿童康复事业1980年至2020年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儿童康复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包括儿童康复政策、康复机构的成立、学术活动及成果、交流与合作,总结了相关的成就,提出未来面对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伟琪[9](2020)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脑瘫患儿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儿的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吞咽功能的改善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0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瘫伴有吞咽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取以综合康复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共80例,分别应用IOE及持续性鼻胃管管饲法(PNG)进行营养支持,观察并探讨IOE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针对80例患儿,由康复医学科专业吞咽治疗师对其吞咽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由康复医学科医师对其基本信息及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评估。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80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患儿包括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5±2.10月;对照组患儿包括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5±2.12月;对两组患儿之间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体重、上臂围、吞咽障碍调查(DDS)评分、肺炎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由专业康复治疗师给予脑瘫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采用IOE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PNG进行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在入院24h内和治疗3个月后的吞咽功能、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以及肺炎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儿的HB、TP、ALB、PA、体重及上臂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患儿的HB、TP、ALB、PA、体重及上臂围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HB、TP、ALB、PA、体重及上臂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871,P=0.004),且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2=18.66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儿DDS评分比较(t=0.144,P=0.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患儿的D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t=4.227,P=0.000;实验组t=15.115,P=0.000),且实验组DDS评分低于对照组(t=-10.38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治疗前两组患儿肺炎发生率比较(c2=0.052,P=0.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儿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水平(c2=22.029,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OE较PNG更能在很大程度改善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并且能够降低肺炎的发生率。

武玉霞[10](2020)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同时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威海市立医院康复治疗科儿童康复区收治的脑瘫伴小腿三头肌痉挛的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例准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所有有意向加入此次临床研究的脑瘫患儿进行筛选。确定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共19例脑瘫患儿,其中男生12例,女生7例;平均年龄4.5±1.8岁;其中痉挛性偏瘫9例,痉挛性四肢瘫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脑瘫患儿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ESWT组)10例和对照组9例。两组脑瘫患儿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感觉统合治疗、任务导向性训练以及矫形器辅助治疗等。ESWT组增加每周一次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参数设置:直径15mm的治疗探头,压强1.6bar,频率10Hz,冲击次数1500次),对照组增加每周一次的体外冲击波假性治疗。治疗时间2个月;在治疗前后评估患儿的足背屈角、改良的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腓肠肌内侧头肌肉厚度(Gastrocnemius Muscles Thickness,GMT)、改良的Tardieu量表(Modified Tardieu Scale,MTS)、Heckmatt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等指标,记录数据。结果: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儿治疗后足背屈角(t=6.996,P<0.05)、MAS评分(t=4.000,P<0.05)、MTS评分(R1:t=-6.733,P<0.05;R2:t=-3.345,P<0.05;R:t=-5.111,P<0.05)均降低,GM厚度(t=-2.777,P<0.05)、GMFM评分(t=-4.727,P<0.05)均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Heckmatt评分降低(t=-1.416,P>0.05),差异无显着性。ESWT组患儿治疗后足背屈角(t=5.283,P<0.05)、MAS评分(t=13.682,P<0.05)、MTS评分(R1:t=11.090,P<0.05;R2:t=5.283,P<0.05;R:t=6.757,P<0.05)均降低,GM厚度(t=-5.123,P<0.05)、GMFM评分(t=-13.127,P<0.05)均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Heckmatt评分降低(t=0.092,P>0.05),差异无显着性。2、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足背屈角(t=-0.037,P>0.05)、MAS评分(t=-0.297,P>0.05)、MTS评分(R1:t=-0.609,P>0.05;R2:t=-0.035,P>0.05;R:t=-0.722,P>0.05)、GM厚度(t=-0.007,P>0.05)、GMFM评分(t=0.118,P>0.05)以及Heckmatt评分(t=0.092,P>0.05)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治疗后,两组患儿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足背屈角(t=-5.886,P<0.05)、MAS评分(t=-3.356,P<0.05)、MTS评分(R1:t=-5.326,P<0.05;R2:t=-2.451,P<0.05;R:t=-6.341,P<0.05)、GM厚度(t=1.782,P<0.05)、GMFM评分(t=0.452,P<0.05),差异均有显着性;Heckmat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t=-3.592,P>0.05),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体外冲击波疗法可有效缓解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增加患儿的足背屈角,降低患儿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2、体外冲击波治疗可增加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厚度,但对改善肌肉纤维化作用不明显。3、推测体外冲击波治疗通过影响神经性因素和非神经性因素两种机制来缓解痉挛,可能神经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二、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脑性瘫痪康复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脑性瘫痪康复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近十年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 1:粗大运动功能 (GMFM88 项)评分量表
    附表2
    附表3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 项)报告单
致谢
个人简介

(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
        2.1.1 CP语言发育障碍的概述
        2.1.2 CP语言发育障碍病因
        2.1.3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
        2.1.4 CP语言发育障碍的评估方法
    2.2 CP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康复治疗现状
        2.2.1 语言训练
        2.2.2 多媒体辅助训练
        2.2.3 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2.2.4 物理因子治疗
    2.3 rTMS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2.4 rTMS对 CP患儿疗效的作用机制
    2.5 rTMS应用前景和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终止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2 样本量估算
    3.3 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案
        3.4.1 语言训练
        3.4.2 rTMS治疗
    3.5 研究步骤
    3.6 疗效观察
        3.6.1 观察指标
        3.6.2 疗效评估标准
    3.7 统计学分析
    3.8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4.1.1 一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4.1.2 语言、认知发育水平基线比较
    4.2 治疗后的结果
        4.2.1 Gesell量表的结果比较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治疗后总有效性分析
        4.2.4 两组2~3 岁、3~6 岁年龄段有效性分析
5 讨论
    5.1 rTMS刺激部位的选择
    5.2 rTMS对 CP患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5.3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的影响
        5.3.1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5.3.2 rTMS对 CP患儿认知影响
    5.4 rTMS对 CP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5.4.1 rTMS对 CP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
        5.4.2 rTMS对 CP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5.5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康复与年龄的关系
    5.6 语言训练治疗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机理
    5.7 小结
    5.8 本研究创新点
    5.9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思路
        5.9.1 本研究不足之处
        5.9.2 本研究今后的思路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9 附件
    9.1 GESELL发育量表
    9.2 汉语言S-S评估量表
    9.3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9.4 rTMS不良反应记录表
    9.5 脑性瘫痪诊断标准
    9.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知情同意书
    9.7 rTMS安全操作及治疗规范
    9.8 医学伦理
    9.9 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体质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
        2 氧化应激
        3 兴奋性氨基酸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5 炎症反应
        6 钙离子
        7 NO及NOS酶类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技术路线图
    4 脑瘫患儿康复现状
        4.1 药物治疗
        4.2 外科手术治疗
        4.3 运动疗法
        4.4 作业疗法
        4.5 物理因子治疗
        4.6 虚拟现实辅助治疗
        4.7 中医治疗
        4.8 引导式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一部分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调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的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调查方法
        2.3 数据录入与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
        3.2 患儿家长疾病相关知识调查
        3.3 家长参与患儿康复积极性
        3.4 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现状调查
        3.5 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与生活质量调查
    4 讨论
        4.1 脑瘫患儿及其家长一般资料分析
        4.2 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低
        4.3 患儿家长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差
        4.4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
        4.5 患儿功能独立性与生活质量现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及调查工具
        2.2 干预措施
        2.3 数据录入与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干预前后三组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的比较
        3.3 干预前后三组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4.2 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6.1 研究的创新性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探究脑瘫患儿血清IGF-1在手术干预前后变化及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接纳与承诺疗法在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脑性瘫痪的流行现状
    1.2 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现状
    1.3 接纳与承诺疗法
    1.4 ACT疗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问题
    1.6 操作性定义
    1.7 研究假设
    1.8 研究目的
    1.9 研究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和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II)评分比较
    3.3 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
    3.5 两组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分的比较
4.讨论
    4.1 ACT对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经验性回避程度的影响
    4.2 ACT对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影响
    4.3 ACT对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论
6.创新与不足之处
7.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所用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脑瘫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8)中国儿童康复事业1980-202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儿童康复发展历程回顾
    1.1 起始阶段(1980年至1990年)
    1.2 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0年)
    1.3 普及阶段(2000年至2010年)
    1.4 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
2 中国儿童康复发展的特点
    2.1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儿童康复逐步纳入大康复体系
    2.2 康复机构建立
    2.3 基于ICF构建多学科、跨领域的儿童康复服务体系
    2.4 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
        2.4.1 高等教育
        2.4.2 培训班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纷纷开展[13]
    2.5 儿童康复学术活动
        2.5.1 学术会议
        2.5.2 诊断标准与指南以及着作、教材和科普读物
        2.5.3 科学研究
    2.6 交流与合作
        2.6.1 国际交流与合作
        2.6.1. 1 与日本的交流与合作
        2.6.1. 2 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
        2.6.1. 3 与法国的交流与合作
        2.6.2 与香港复康会的交流与合作
3 挑战与展望
    3.1 在ICF理念和框架指导下发展多学科融合
    3.2 基于儿童康复需求的多样化康复服务
    3.3 提升儿童康复服务的均等性,扩大覆盖率
    3.4 提高儿童康复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5 构建标准化的儿童登记注册网络监测体系
    3.6 加强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儿童康复服务规范
    3.7 加强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
    3.8 发展儿童康复高新诊疗与康复技术
    3.9 支持国产儿童康复辅助器具的研制与应用

(9)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前言
    1 正常吞咽的生理机制
    2 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
    3 脑瘫吞咽障碍的临床特点
    4 脑瘫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
    5 脑瘫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10)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准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试验方法
    3 评定指标
        3.1 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3.2 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量表
        3.3 MTS
        3.4 超声影像学评估
        3.5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3.6 皮肤状况及疼痛的评定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各项评估指标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四、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脑性瘫痪康复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D]. 王锦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D]. 岳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现状及医院-家庭康复模式干预效果评价[D]. 蒋沐禾.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D]. 高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接纳与承诺疗法在脑性瘫痪患儿主要照顾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研究[D]. 王志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8]中国儿童康复事业1980-202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 李晓捷,庞伟,郭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08)
  • [9]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 高伟琪. 郑州大学, 2020(02)
  • [10]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武玉霞.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脑瘫康复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