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和恶性肿瘤

端粒酶和恶性肿瘤

一、端粒酶与恶性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唐铃丰[1](2021)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检测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检索CNKI、CBM、维普、Wan Fang Data、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20年10期)、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与hTERT基因检测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相关的文章,检索时间均由建库时间至2020年10月9日。提取纳入文献基本资料并通过QUADAS标准评价研究质量。使用Stata 15.0和Meta-Disc 1.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通过ROC曲线和Spearman相关系数来检验有无阈值效应,若有阈值效应,则拟合ROC曲线并计算AUC及Q*指数;若无阈值效应,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异质性,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然后使用meta回归分析探寻异质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最后通过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了17篇文献,共1436例患者(乳腺恶性肿瘤852例,乳腺良性肿瘤584例)。结果显示,hTERT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合并敏感度(Sen合并)为0.81[95%CI(0.79,0.84)],合并特异度(Spe合并)为0.83[95%CI(0.79,0.86)],合并阳性似然比(+LR合并)为4.75[95%CI(3.35,6.74)],合并阴性似然比(-LR合并)为0.21[95%CI(0.15,0.30)]以及合并诊断优势比(DOR合并)为26.93[95%CI(15.02,48.28)]。所有结局指标I2均大于50%,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对全部因素进行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主要来源为作者国家,剔除两篇国外文献后行亚组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DOR为35.89,AUC=0.9242,Q*=0.8582。结论hTERT基因检测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诊断试验的判别效果较好,其有助于临床上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刘德豪[2](2021)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病例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确诊为NSCLC患者,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55例。依据端粒酶活性和端粒DNA长度的特定值进行分组:长链高活性组7例、长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低活性组14例、短链高活性组2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外周血采集以便检测NSCLC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代表物。在患者入院期间以及出院后均对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效果进行随访,以明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与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研究,各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型、是否吸烟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总体对比患者临床TNM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25)。各组患者自身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长度无相关性(r=-0.112,P=0.228)。不同分组NSCLC患者生存时间:端粒DNA长链端粒酶低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30.93±1.06)月;端粒DNA长链端粒酶高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29.48±2.64)月;端粒DNA短链端粒酶高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14.70±1.65)月;端粒DNA短链端粒酶低活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19.98±1.68)月。整体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预后生存时间(O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Kaplan-Meier曲线组间两两对比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发现:整体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之间两两对比:端粒DNA长链高活性组与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对比、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与短链低活性组对比、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低活性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DNA长链高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对比、端粒DNA长链低活性组与端粒DNA短链高活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得出:患者年龄、临床TNM分期、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评价非小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子包括患者年龄、肿瘤TNM分期、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以及端粒酶活性。其中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对于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时间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为明显。

孟凡渝[3](2020)在《基于新型无酶生物传感体系的端粒酶及miRNA检测成像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端粒是位于线状染色体两端的DNA-蛋白质帽子结构,能够保证遗传信息以及染色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端粒酶作为一类具有逆转录作用的酶,能够决定端粒的长短和活性大小。端粒与端粒酶在细胞衰亡、肿瘤发生以及干细胞能力维持等生命活动中都至关重要,而表达和调控机制的紊乱很可能导致癌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在大部分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都会过表达,阻止端粒长度缩短和缺失,使癌细胞永生化。由此端粒酶可作为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和相应的治疗靶点,它的检测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依据端粒酶扩增的基本原理,设计相应的核酸纳米结构和分子识别探针,构建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介导的信号放大体系,以电化学和荧光技术作为关键检测手段,开发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开展针对端粒酶活性相关的定量检测和细胞内成像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首先利用纳米材料作为信号分子,设计了无PCR参与的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端粒酶活性分析方法。在这项研究里,使用未修饰的金纳米材料(AuNPs)和电化学伏安法定量分析从HeLa细胞中提取的端粒酶的活性。在金电极上,端粒酶可以利用硫醇修饰的端粒酶底物(TS)引物和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s)的混合物,特异性地促进含有重复核苷酸序列(TTAGGG)n的单链DNA(ssDNA)的延长。在TS引物与阻断剂DNA杂交后,纳米金粒子被ssDNA延伸部分暴露的含氮碱基捕获,并且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来具体量化端粒酶活性。在分析电化学信号后,获得20到2000个细胞的线性检测范围。这种简单的分析机制的检测极限是20个细胞。此方法无需PCR参与,快速且简单,非常适合在体外灵敏的评估细胞提取物中的端粒酶活性。2.我们接着开发了一种更稳定精确的双信号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设计核酸的发夹结构用于端粒酶活性的超灵敏分析。发夹结构的DNA探针在其5’末端用亚甲基蓝(MB)分子标记后首先被结合在金电极界面上。然后与二茂铁标记(Fc)的端粒酶底物引物(Fc)进行杂交。随着端粒酶的催化反应,重复产生(TTAGGG)n的序列,能够与发夹DNA其余部分结合,进而触发探针的构象转导,打开发夹结构。因此,MB信号从电极表面释放,检测到的氧化峰值电流(IMB)降低。同时,Fc信号不受构象变化影响,保持相对稳定,峰值电流(IFc)可以用作内部对照,提高信号输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这种智能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可靠的目标识别,获得的结果表现出出色的分析性能,非常适合低浓度目标物的检测。实验结果发现IMB/IFc与端粒酶浓度对数线性相关,检测限度极低。这种基于核酸结构变化和比率型信号输出的方法,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分析端粒酶活性的实用工具,也可以作为开发其他核酸分析的多功能工具。3.端粒酶催化端粒延伸反应并添加DNA重复序列,诱发癌症或其他疾病,除了体外检测,其细胞内成像分析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因此,开发可靠和方便的端粒酶原位监测方法对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用于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测定的电流探针都面临不可避免的假阳性干扰。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核酸四面体结构,并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来高灵敏度的监测和分析细胞内基于端粒酶表达的自由扩增程序。其中,由DNA四面体作为结构基底和发光DNA作为有效识别序列,构建DNA纳米探针,以实现端粒酶的体外传感检测和细胞内成像,并且避免假阳性干扰的问题。端粒酶可以使其底物引物延伸产生重复序列,发生链置换反应并改变核酸探针的构型,两端标记荧光团的发光DNA被释放游离出来,信号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导致荧光的恢复。此方法基于显着的FRET效应建立了简单比率传感器,检测限度可以达到单细胞水平。这种检测系统可以在端粒酶抑制剂的筛选分析中得到应用,在抗癌药物发现中发挥作用。4.端粒酶和miRNA在肿瘤细胞中含量较高,已被公认为常见的肿瘤检测标志物。我们又设计了基于miRNA触发的DNA酶步行器,与纳米金(AuNPs)探针结构相结合,用于端粒酶活性的逻辑门传感分析。通过链置换反应,目标miRNA打开两个发卡结构,循环扩增形成双足DNA酶步行器。在AND逻辑门实验中(实验A),端粒酶的存在使引物(Tp)被延长,与锁定链结合。双足DNA酶和Mn2+与底物链结合,发生催化剪切作用,被AuNPs抑制的羧基荧光素信号(FAM)释放到溶液中,荧光恢复。在两种目标物或任何一种目标物不存在时,检测体系的荧光皆无法恢复。在OR逻辑门实验中(实验B),miRNA触发的双足DNA酶可以单独打开AuNPs探针上的发卡结构,在Mn2+作用下,将荧光分子释放出来。端粒酶产生的延伸产物,可以与AuNPs探针上含有FAM的锁定链结合形成双链,释放到溶液中产生荧光。单一目标物存在下,荧光信号皆可恢复,两种目标物存在下,荧光强度增加。除此之外,含有信号分子的AuNPs探针复合物、载有DNA酶和TP引物的二氧化锰(MnO2)纳米片,可被细胞自主摄取,传递到细胞中,用于细胞内成像分析。该方法使用生物逻辑门和DNA酶步行器,极大地提高了荧光探针检测的适用性和灵敏度,已成功应用于端粒酶和miRNA的体外检测和细胞内成像研究,对于临床诊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5.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策略性地制造了多功能纳米结构TDNs-Flare探针,来同时灵敏地检测端粒酶和miR-21这两种肿瘤标志物,以及进行相应的细胞内生物成像研究。TDNs-Flare探针主要是由金纳米颗粒(AuNPs)修饰的四面体DNA纳米结构(TDNs)作为基质,包含Flarel(Cy5)和Flare2(CDg)两种不同的反应性应答信号。在存在靶标的情况下,不完全互补的DNA链Flare会竞争性地从四面体框架中被置换下来,从而导致荧光信号的恢复。CDg荧光对应的miR-21线性检测范围从1 fmol到100 pmol,而Cy5荧光可以完成低至10个HeLa细胞的端粒酶浓度分析,动态分析范围从10到5000个HeLa细胞。此外,抗癌药物(Dox)在插入DNA双链后,会随目标物的识别和结合,而释放到细胞中发挥作用。这项研究表明TDNs-Flare探针是定量测定癌症生物标志物的很好的选择,并且已成功在研究中用于响应性生物成像。该纳米结构不仅克服了在细胞水平上同时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的障碍,而且在DNA装载抗癌药物的细胞内传递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婷婷[4](2020)在《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端粒酶是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以自身的RNA组分为模板,在染色体末端添加TTAGGG重复序列。端粒酶活性可在大多数原发性人类肿瘤标本和肿瘤衍生细胞系中检测到。大多数正常的人类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端粒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直到无法缩短而凋亡,除了在少数增殖细胞中表达,如生殖细胞和干细胞。在大多数永生细胞和癌细胞中,核糖核蛋白端粒酶通过在染色体末端添加TTAGGG重复序列来维持端粒长度,使细胞分裂过程中的DNA损伤得到修复并使细胞可以无限增殖,甚至永生。端粒酶的维持机制是无限复制潜力的基础,是癌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端粒酶的有效检测对生物学和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端粒酶的特异性、准确性及灵敏性检测极具前瞻性。为了更好地测定人类恶性肿瘤中端粒酶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需要对端粒酶活性进行准确的检测。本文采用无淬灭分子信标标记的二次信号放大策略超灵敏检测端粒酶的方法,利用端粒酶的存在可以催化端粒重复单位(TTAGGG)n添加到端粒酶底物链的3’末端,产生端粒重复的端粒酶延伸产物。随着DNA聚合酶的加入,引物沿着模板延伸取代端粒酶延伸产物形成双链。同时,双链中2-AP分子信标单链可以被T7外切核酸酶降解,释放游离的2-AP分子和引物延伸链,而引物延伸链由于5’端磷酸化而保留。自由引物延伸链可以与另外的2-AP分子链结合形成新的双链,被T7外切酶循环降解,释放大量游离的2-AP分子,从而产生明显增强的荧光信号。我们通过将荧光分子探针与DNA结合,使其荧光被高度淬灭,而端粒酶的存在可以促使靶标特异性二次信号放大,增强荧光信号。该实验设计简约、步骤简单、操作容易,实验过程中使用荧光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端粒酶活性的超灵敏检测。

侯小赛[5](2018)在《miR-1182通过靶向hTERT抑制卵巢癌的转移和增殖》文中指出目的:目前研究发现,micromaRNA(miRNA)与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例如增殖、侵袭、转移、凋亡等阶段,通过对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这表明miRNA有望成为癌症治疗靶点。MicroRNA1182(miR-1182)是micromaRNA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疾病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然而,其对卵巢癌发生发展和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182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潜在的变化规律和作用靶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卵巢癌提供理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我院2015年03月至2018年03月之间卵巢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的卵巢上皮癌组织标本,共50例;同时收集癌旁正常卵巢组织标本50例。在第一部分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法观察比较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SKOV3)和正常卵巢组织及细胞(IOSE80)中的表达情况和变化规律。在第二部分中,为了研究miR-1182的潜在靶点,我们利用TargetScan,miRDB和microRNA三种公开的算法对其进行了检测,以推测阐明miR-1182的可能靶点,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实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miR-1182的直接调控靶点,并被实施到下一步的实验中。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在SKOV3细胞中分别设立三个组进行相似的实验(miR-NC组,miR-1182模拟组和模拟物+ hTERT组),使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实验检测miR-1128对靶基因hTRET表达情况的影响,进而明确miR-11H82与其靶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在第四部分中我们进一步采用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明确miR-1182对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在侵袭和转移方面发挥的作用。结果:1、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我们通过RT-PCR的方法观察了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和细胞(SKOV3细胞)及正常卵巢组织和细胞(IOSE80细胞)中miR-118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卵巢癌组织中miR-1182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见图1-1),与正常卵巢细胞(IOSE80细胞)相比,卵巢癌细胞(SKOV3细胞)中miR-1182的表达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1-2),因此我们认为miR-1182在卵巢癌进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卵巢癌中hTERT是miR-1182的直接靶标我们利用TargetScan,miRDB和microRNA三种公开的算法推测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miR-1182的潜在靶点,并建立含有hTERT3’UTR野生型和含有hTERT3’UTR突变型miR-1182种子序列的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利用模拟物增加miR-1182的表达从而导致野生型hTERT 3’UTR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但对突变型却没有影响(P<0.001,见图2-2),这表明可通过调节miR-1182来抑制hTERT的表达水平。3、miR-1182和hTERT的相关性我们在SKOV3细胞中分别设立三个组进行相似的实验(miR-NC组,miR-1182模拟组和模拟物+ hTERT组),通过实时PCR分析和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两种实验可以发现,SKOV3细胞中miR-1182的上调可以降低hTERT的表达水平(图3-1,图3-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数据表明hTERT受到miR-1182的负调控。4、miR-1182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我们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MTT结果显示,通过转染miR-1182模拟物上调miR-1182后,SKOV3细胞的细胞增殖率出现降低趋势,相比之下,下调miR-1182反而促进卵巢癌细胞的生长(见图4-1)。在Transwell实验中,我们发现SKOV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上调miR-1182起到抑制作用。(p<0.05,图4-2,图4-3)。结论:首先实验发现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SKOV3)中的异常表达情况,进而证实hTERT是miR-1182的潜在靶点,hTERT的表达可被miR-1182调节,hTERT受到miR-1182的负调控,从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揭示miR-1182/hTERT轴可能成为诊断和治疗卵巢癌的潜在靶点,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赵相轩,温锋,卢再鸣[6](2018)在《端粒酶调控放射敏感性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进展》文中认为包括X射线、伽马射线等在内的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最主要的诱因归结于IR引起的端粒损伤和基因组DNA断裂。尽管IR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而治愈部分恶性肿瘤,但是肿瘤细胞对IR的抗性仍严重制约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端粒酶可以对IR诱导的端粒和染色体损伤进行修复,其在肿瘤细胞对IR的抗性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近10年来有关端粒酶介导IR敏感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端粒酶参与调控IR敏感性的分子机制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及肿瘤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马影,张丹,聂聪,杨宇琴,玉业英,柯尊晖,赵晋,郭忠[7](2017)在《端粒酶与口腔恶性肿瘤》文中提出端粒酶是一种具有逆转录活性的核蛋白酶,可维持端粒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为人们治疗口腔恶性肿瘤以及其他肿瘤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文章将对端粒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冯建英,邵建国[8](2011)在《中药抑制消化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中,胃癌位居第四位,在癌症病死率中排列第二位,

阿依恒·曲库尔汗,刘立中[9](2007)在《端粒、端粒酶与头颈肿瘤》文中认为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肿瘤发生与治疗的研究焦点,端粒酶活化可使细胞发展成为永生化细胞或无限增殖的癌细胞,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一步。端粒的不断缩短和端粒酶的激活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细胞的永生化密切相关,它与头颈肿瘤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徐越,柯以铨,姜晓丹,王建奇[10](2007)在《以端粒酶为靶点的反义核酸治疗颅内肿瘤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技术的发展,端粒与端粒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被认为是细胞分裂、增殖的基础。端粒酶与颅内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受到重视的一种全新的恶性颅内肿瘤标志物。以端粒酶为靶点、反义寡核苷酸为基础的端粒酶抑制剂治疗颅内恶性肿瘤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二、端粒酶与恶性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酶与恶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在乳腺肿瘤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2)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端粒长度、端粒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新型无酶生物传感体系的端粒酶及miRNA检测成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端粒和端粒酶概述
        1.1.1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
        1.1.2 端粒和端粒酶的组成结构
        1.1.3 端粒和端粒酶的功能
        1.1.4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应用
        1.1.5 端粒酶的测定
    1.2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1.2.1 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1.2.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
        1.2.3 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
        1.2.4 其他生物传感器检测
    1.3 核酸纳米结构在检测中的应用
        1.3.1 核酸纳米结构的可控组装
        1.3.2 核酸纳米结构在体外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1.3.3 核酸纳米结构在细胞内成像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的端粒酶直接电化学生物传感
    2.1 背景介绍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化学品
        2.2.2 细胞培养和端粒酶提取
        2.2.3 凝胶电泳
        2.2.4 AuNPs的制备和表征
        2.2.5 工作电极预处理和实验条件优化
        2.2.6 端粒酶延伸和AuNPs捕获
        2.2.7 电化学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端粒酶活性测定的原理
        2.3.2 AuNPs图像和实验优化
        2.3.3 使用凝胶电泳检测端粒酶活性
        2.3.4 生物传感器构建的表征
        2.3.5 端粒酶活性的量化
        2.3.6 传感器的评估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比率型电化学传感策略的端粒酶活性超灵敏检测
    3.1 背景介绍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二硫键的还原反应
        3.2.3 细胞培养和端粒酶提取
        3.2.4 端粒酶活性检测过程
        3.2.5 电化学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端粒酶检测的原理
        3.3.2 电极修饰过程的表征
        3.3.3 比率传感器的表征
        3.3.4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3.3.5 端粒酶抑制剂的分析
        3.3.6 不同细胞系端粒酶活性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DNA纳米探针的比率型传感器用于端粒酶活性分析
    4.1 背景介绍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化学品
        4.2.2 DNA四面体的制备
        4.2.3 细胞培养及端粒酶的提取
        4.2.4 凝胶电泳实验
        4.2.5 DNA探针的毒性检测
        4.2.6 端粒酶活性的体外定量
        4.2.7 原位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传感原理
        4.3.2 检测体系的适用性
        4.3.3 检测体系的荧光定性分析
        4.3.4 DNA纳米探针的毒性分析
        4.3.5 荧光信号的浓度优化
        4.3.6 端粒酶活性的体外分析
        4.3.7 特异性调查
        4.3.8 细胞内成像
    4.4 结论
第5章 基于miRNA触发的DNA酶步行器用于端粒酶活性的逻辑门传感检测
    5.1 背景介绍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5.2.2 AuNPs和MnO_2的合成
        5.2.3 AuNPs探针和DNA酶的预处理
        5.2.4 细胞培养和端粒酶提取
        5.2.5 端粒酶和miRNA的体外检测和分析
        5.2.6 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和毒性测定
        5.2.7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细胞内成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原理
        5.3.2 检测体系的荧光表征
        5.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5.3.4 端粒酶和miRNA体外传感检测
        5.3.5 检测体系的评估
        5.3.6 细胞毒性实验
        5.3.7 目标物的共聚焦成像
    5.4 总结
第6章 基于核酸四面体和荧光探针介导的端粒酶与MiR-21的检测和细胞内成像
    6.1 背景介绍
    6.2 实验部分
        6.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6.2.2 TDNs-Flare探针的制造
        6.2.3 细胞培养和端粒酶提取
        6.2.4 端粒酶和miR-21的体外评估
        6.2.5 TDNs-Flare探针的细胞特异性和毒性测定
        6.2.6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细胞内成像
    6.3 结果与讨论
        6.3.1 TDNs-Flare探针检测端粒酶和miR-21的原理
        6.3.2 TDNs-Flare探针的结构和光学表征
        6.3.3 端粒酶和miR-21的体外检测
        6.3.4 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细胞毒性
        6.3.5 TDNs-Flare探针用于原位成像
    6.4 结论
第7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研究成果

(4)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端粒酶定义
    1.2 端粒酶检测的意义
        1.2.1 端粒酶与喉部鳞状细胞癌
        1.2.2 端粒酶与膀胱癌
        1.2.3 端粒酶与食道小细胞癌
        1.2.4 端粒酶与卵巢瘤
        1.2.5 端粒酶与乳腺癌
        1.2.6 端粒酶抑制剂
    1.3 端粒酶的检测方法
        1.3.1 端粒重复扩增法
        1.3.2 杂化链式反应
        1.3.3 滚环扩增法
        1.3.4 指数扩增反应
        1.3.5 链置换扩增技术
        1.3.6 化学发光法
        1.3.7 基于微型纳米结构材料检测端粒酶的方法
        1.3.8 基于量子点的端粒酶检测方法
        1.3.9 比色法
        1.3.10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3.11 荧光法
    1.4 荧光探针分类
        1.4.1 有机染料类
        1.4.2 金属离子类
        1.4.3 纳米粒子类
        1.4.4 量子点类
        1.4.5 基因荧光探针
第二章 无淬灭分子信标辅助的二次信号放大策略超灵敏检测肺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端粒酶检测
        2.3.2 凝胶电泳分析
        2.3.3 TRAP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实验原理
        2.4.2 可行性分析
        2.4.3 实验优化分析
        2.4.4 灵敏度分析
        2.4.5 特异性分析
        2.4.6 回收率
        2.4.7 抑制剂筛选
        2.4.8 不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2.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miR-1182通过靶向hTERT抑制卵巢癌的转移和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miR-1182在卵巢癌组织、细胞中靶基因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卵巢癌细胞中miR-1182和靶基因hTERT的相关性
    1 前言
    2 实验试剂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部分: miR-1182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相关成果
致谢

(6)端粒酶调控放射敏感性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端粒酶与端粒
2 端粒酶与恶性肿瘤
3 端粒酶与放射线
    3.1 放射线利用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 NF-κB) 通路诱导端粒酶激活
    3.2 放射线利用Ras-PI3K-Akt通路诱导端粒酶激活
4 端粒酶活性抑制剂调控放射敏感性与恶性肿瘤的治疗
    4.1 imetelstat
    4.2 OBP-301
    4.3 TPP1
    4.4 MST-312
    4.5 Pin X1
5 小结与展望

(7)端粒酶与口腔恶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端粒酶的生物学特性
    1.1 端粒酶的结构及功能
2 端粒酶与口腔恶性肿瘤的关系
    2.1 端粒酶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2.2 端粒酶在口腔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3 端粒酶与口腔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2.4 端粒酶与口腔恶性肿瘤放化疗的反应性
    2.5 端粒酶在口腔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3 总结

四、端粒酶与恶性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D]. 唐铃丰.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D]. 刘德豪.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基于新型无酶生物传感体系的端粒酶及miRNA检测成像技术的研究[D]. 孟凡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D]. 王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miR-1182通过靶向hTERT抑制卵巢癌的转移和增殖[D]. 侯小赛. 武汉大学, 2018(01)
  • [6]端粒酶调控放射敏感性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进展[J]. 赵相轩,温锋,卢再鸣. 肿瘤, 2018(05)
  • [7]端粒酶与口腔恶性肿瘤[J]. 马影,张丹,聂聪,杨宇琴,玉业英,柯尊晖,赵晋,郭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8]中药抑制消化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作用研究进展[J]. 冯建英,邵建国.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07)
  • [9]端粒、端粒酶与头颈肿瘤[J]. 阿依恒·曲库尔汗,刘立中.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01)
  • [10]以端粒酶为靶点的反义核酸治疗颅内肿瘤的进展[J]. 徐越,柯以铨,姜晓丹,王建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01)

标签:;  ;  ;  ;  ;  

端粒酶和恶性肿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