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染色体末端是罪魁祸首

11号染色体末端是罪魁祸首

一、11号染色体末端是原凶(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娟[1](2020)在《Usher综合征1型家系PCDH15基因的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先天性耳聋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鉴定,获得阳性结果后,对该家系中妊娠18周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详细询问Usher综合征家系成员的病史及家族史,获得该家系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DNA,应用目标基因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panel)对先证者进行耳聋相关基因全外显子和相邻内含子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候选致病基因,从美国大学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变异解读规则、遗传学意义及临床特征吻合度这三方面进一步筛选致病位点,三方面都符合的突变为致病基因;应用Sanger测序对致病突变做家系验证,并针对此突变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携带PCDH15基因第27号外显子c.3490_3491ins A(p.M1164Nfs*12)和第31号外显子c.4115del G(p.G1372Efs*4)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3490_3491ins A(p.M1164Nfs*12)来源于父亲,c.4115del G(p.G1372Efs*4)来源于母亲。这两种移码突变未见数据库和文献收录,均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形成截短蛋白,根据ACMG解读规则预测为致病性突变。先证者诊断为Usher综合征1型,先证者的父母表型正常,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复合杂合突变。结论确诊Usher综合征1型家系,发现PCDH15基因2个新的致病突变位点-c.4115del G和c.3490_3491ins A,该复合杂合突变是此家系致病的分子基础,丰富了PCDH15基因的突变谱。

张文玲[2](2019)在《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3226名孕妇作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后,对孕周17-23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3117名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周23-39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109名孕妇进行脐带血穿刺术进行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1.统计学分析:分析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类型的关系,对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进行统计描述,应用CHI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分子遗传学分析:对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诊断病例进一步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明确标记染色体与异常片段来源与性质。研究结果1.3226例孕妇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检出289例胎儿染色体异常(不包括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为8.96%,其中异常染色体核型以21-三体(含嵌合体)为主,检出128例,占异常染色体核型总例数的44.29%;18三体26例(9.00%)、13三体4例(1.38%)、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含嵌合体)54例(18.69%)、倒位36例(12.46%)、易位 24 例(8.30%)、缺失 2 例(0.69%)、等臂染色体 1 例(0.35%)、双着丝粒染色体2例(0.69%)、衍生染色体1例(0.35%)、标记染色体5例(1.73%),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6例(2.08%)。2.3226例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病例中,单项指征组3012例(93.37%)、两项指征组210例(6.51%)、三项指征组4例(0.12%),分别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205例、81例、3例,检出率6.81%、38.57%、75.00%,两项指征组、三项指征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项指征组(p<0.05)。3.3012例单项指征组中,高龄组1640例(50.84%)、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913例(28.30%)、超声异常组227例(7.04%)、不良孕产史组102例(3.16%)、NIPT阳性组94例(2.91%)、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组36例(1.12%),分别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61例、42例、29例、1例、53例、19例,检出率3.72%、4.60%、12.78%、0.98%、56.38%、52.78%,NIPT 阳性组、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均高于超声异常组(p<0.05),超声异常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高于高龄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不良孕产史组(p<0.05)。4.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1 1名孕妇羊水/脐血核型分析无法鉴别的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异常结构染色体进行分析,明确其中5例胎儿标记染色体分别来源X、Y、2、12、18号染色体,6例胎儿未明确异常结构染色体涉及X、Y、1、3、4、8、10、13号染色体缺失或重复,均为有意义致病性变异。结论1.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发现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是一种经典的产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2.高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为主要的产前诊断指征,孕妇产前诊断指征的数量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具有一定相关性,孕妇具有产前诊断指征越多,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越大。3.NIPT 阳性、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等产前诊断指征病例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超声筛查在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超声软指标NT增厚对21三体的筛查具有重要价值。4.通过结合产前诊断指征,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确认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来源与性质,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刘丽冰,潘旭鸣,黄益麒,傅萍[3](2017)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1]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在临床上以雄激素过高为临床或生化表现、长期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主要特征,总体发病率5%10%[2],呈不断上升趋势,国内多见于1945岁育龄妇女[3]。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不孕、多毛、痤疮、肥胖、黑棘皮症、超声检查卵巢呈多囊性改变等。PCOS常伴随多种代谢性疾病,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

张树东[4](201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血尿酸和肾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血尿酸和肾功能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及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判的价值。方法:1.选择2014年06月2015年12月期间于本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18例,男54例,女64例,年龄3793岁,平均(73.44±10.67)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心功能I级组26例、Ⅱ级组36例、Ⅲ级组31例和Ⅳ级组25例。2.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ml注入抗凝试管,2小时内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入院次日早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包括UA、BUN、Cr、GLU、TG、TC、LDL-C和HDL-C等)。3.随访:随访每位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月内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再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将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比较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的浓度变化。结果:1.心功能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和Ⅳ级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为(257.19±76.06)pg/ml、(1385.47±544.54)pg/ml、(4374.51±1886.90)pg/ml和(12350.72±4881.4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呈上升趋势。在118例患者中,不同的LVEF值按45%为界值分为两组,LVEF值≥45%患者76例归为HFPEF组,NT-proBNP水平为(2212.01±964.18)pg/ml;LVEF值<45%患者42例归为HFREF组,NT-proBNP水平为(9560.12±4275.11)pg/ml,LVEF值<45%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显着高于LVEF值≥45%组,两组间NT-proBN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呈显着负相关(r=-0.475,p<0.01),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lvef值降低而升高。2.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其中非事件组93例,其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为(3242.89±1534.71)pg/ml和(1173.37±541.78)pg/ml;事件组25例,其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为(12350.72±4881.42)pg/ml和(5874.17±2932.50)pg/ml,分别将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事件组患者nt-probnp治疗后的下降幅度为62.37%,事件组患者nt-probnp治疗后的下降幅度为48.34%,两组间nt-probnp治疗前后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大、下降明显的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机率小,而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小、下降不明显的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机率大。3.心功能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和Ⅳ级组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41.65±45.05)μmol/l、(349.06±68.12)μmol/l、(436.45±87.13)μmol/l和(515.44±133.78)μ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血尿酸值越高,呈上升趋势。4.心功能Ⅰ级组尿素氮为(5.45±1.25)mmol/l,肌酐为(66.95±18.16)μmol/l;Ⅱ级组尿素氮为(6.81±2.16)mmol/l,肌酐为(85.94±21.17)μmol/l;Ⅲ级组尿素氮为(9.42±3.58)mmol/l,肌酐为(97.73±30.69)μmol/l;Ⅳ级组尿素氮为(11.39±4.04)mmol/l,肌酐为(117.16±55.99)μmol/l,各组间肾功能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肾功能指标越高,呈上升趋势。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lvef值的下降而升高,与lvef呈负相关。2、经内科规范治疗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明显者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低于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不明显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水平随心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可以作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评判指标。4、肾功能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相关,随着心功能恶化,肾功能指标逐渐升高。

何海键[5](2016)在《UPF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NAFLD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UPF1是无意义编码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 NMD)中的关键蛋白,已有研究表明UPF1在细胞DNA复制及修复中起重要作用,NMD及DNA的损伤与肝内脂质代谢及肝细胞损伤相关,但UPF1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通过对L02细胞及小鼠模型的实验,探讨UPF1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的作用。方法:1.通过给C57BL/6小鼠MCD饮食5周建立NAFLD模型小鼠。将肝脏L02细胞置于软脂酸、油酸(两者1:2混合)的高脂环境中培养出NAFLD肝细胞。然后用油红染色法观测细胞内脂滴,收集细胞冻液,测定其中TG含量,评估建模情况。2.从小鼠肝脏组织中及FFA诱导的L02细胞中提取RNA,进行逆转录,对合成的UPF1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查UPF1蛋白的变化,比较正常小鼠肝细胞和NAFLD小鼠、正常L02细胞和脂变的L02细胞内UPF1及蛋白的变化。3.运用siRNA干扰的方法抑制NAFLD细胞模型中UPF1的表达,检测其脂肪变性程度,并进一步检测UPF1表达抑制后脂肪酸p氧化基因(PGC1α, PPARα, CPT1α)、ROS等指标的变化,探讨UPF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中的作用。结果:1.FFA处理L02细胞后,UPF1 mRNA及UPF1蛋白表达下降;MCD饮食处理后模型小鼠UPF1 mRNA及UPF1蛋白表达下降。2.抑制L02细胞UPF1表达后,UPF1 mRNA表达显着下降,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增加。3.抑制L02细胞UPF1表达后,PGC1αmRNA, PPARa mRNA, CPT1αmRNA表达均下降。4.抑制L02细胞UPF1表达后,ROS升高。结论:UPF1可能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UPF1被抑制可能是NAFLD的发病机制之一。UPF1被抑制后可能通过引起PGC1α, PPARα, CPT1α的表达下降,及ROS生成增多来促进NAFLD的形成。

吴玉倩,洪葵,苏海[6](2016)在《氨基本段B型利钠肽前体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治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利钠肽家族主要由A型利钠肽(ANP)、B型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肾利钠肽及树眼镜蛇属利钠肽等组成。其中,BNP和氨基末段BNP前体(NT-pro BNP)主要在心脏负荷增加时由心肌细胞分泌,是人体中一类重要的心脏生物标志物,对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HF)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NT-pro BNP的来源,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其对HF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作一简要阐述。1 NT-pro BNP与BNP BNP是在1988年由日本学者Sudoh等〔1〕首次从猪大脑中

王斌[7](2014)在《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联合应用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诊断和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联合运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检测、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诊断价值及平均住院日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NT-proBNP检测开展前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为A组(对照组1)(共96例),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NT-proBNP检测开展后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为B组(实验组)(共98例),并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NT-proBNP检测开展后因急性呼吸困难同时行NT-proBNP检测、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排除急性左心衰患者为C组(对照组2)(共54例)。记录并分析后两组的诊断数据;对前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前两组的平均住院日、再住院率、死亡率和人均住院费用。结果:联合应用NT-proBNP检测、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诊断模式可取得93.4%对急性左心衰诊断准确性,高于联合应用NT-proBNP、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性(90.1%)及单独使用NT-proBNP检测或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性(分别是82.8%、76.3%)。B组平均住院日8.2±0.9天短于A组11.1±0.8天(P<0.05);B组再住院率9.2%、死亡率5.1%低于A组再住院率15.6%、死亡率9.4%(P<0.05);B组平均住院费用9324±462元低于A组12315±574元(P<0.05)。结论:联合运用NT-proBNP检测、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可提高急性左心衰诊断准确性,并可降低急性左心衰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预后并节省住院费用。

杨华林[8](2014)在《针对无机抗癌药物的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两个部分内容:1)顺铂探针的开发及应用;2)砷探针的设计与探讨;顺铂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癌药物,常被用来治疗生殖器癌,头颈癌等。不幸的是顺铂有着良好疗效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包括肾毒性,神经毒性以及恶心呕吐等。剂量的控制是提高顺铂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的一个关键。因此,一种快速、简单的检测顺铂的方法被迫切的需求。我们基于顺铂和G-四联体DNA的相互作用,开发了一种简单,无需荧光标记检测顺铂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为:PS2.M (G4-DNA)在没有顺铂的情况下,会自身折叠成G4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和NMM结合产生强烈的荧光。当顺铂加入时,顺铂会和PS2.M结合,破坏其G4结构,导致荧光信号下降。滴定试验表明顺铂和荧光变化值(F0/F)在1-10μM内成线性相关,且检测极限值为720nM,低于临床病人的尿液顺铂含量(54.3-32μM)。并且通过滴定曲线,我们可以得出结合顺铂的KD值为1.28×10-5M。最后,我们验证了该方法在尿液样品中的应用和活细胞中的成像实验。三氧化二砷可以作为一种有害物质使人致死,又可以作为一种药物用来治疗白血病,这取决于砷的剂量。因此,砷的检测对提高砷的疗效,防止砷的毒害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FRET技术,基于砷的作用靶标蛋白PML,开发了一种检测砷的新方法。结果显示在实际测量中发现我们的设计对砷没有响应。接下来,我们对PML的各种突变体和实验条件都做了尝试性改造和研究。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该探针对砷的没有响应,但是对锌离子有很好的响应,无论是在灵敏度还是选择性方面。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锌离子探针。由于我们对砷的检测,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尝试,本部分的重大意义还在于为以后砷探针设计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马法洋[9](2014)在《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小鼠子宫组织D111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E2)对去卵巢小鼠子宫组织Dll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①将40只成年雌性小鼠分为4组(实验过程中死亡8只),分别为Normal(正常对照)、Sham+NS(假手术+生理盐水)、OVX+NS(去卵巢造模+生理盐水)和OVX+E2(去卵巢造模+17β-雌二醇);其中Normal组无任何干预;Sham+NS组仅切去卵巢附近少许性腺脂肪组织,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干预;OVX+NS组手术切去双侧卵巢组织,并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OVX+E2组去双侧卵巢,每2天每千克体重给予1次E2,每次1mg,干预10d。②造模所切“卵巢”标本进行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成蜡块,石蜡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拍照,验证是否为小鼠卵巢;ELISA检测造模前后,及生理盐水和E2干预后血清雌激素浓度前后变化,验证造模是否成功和E2干预是否进入血液循环起到生物学作用。造模干预10d后,取全部小鼠的双侧子宫组织,称湿重,计算子宫系数,分析E2对小鼠子宫重量的影响。③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特异性引物对目标基因Dll1和内参基因Gapdh目标片段进行RT-PCR扩增,产物1.5%琼脂糖凝胶电泳,运用FR-200A全自动紫外与可见分析装置观察电泳结果并拍照,采用QuantityOne-4.6.2凝胶分析软件对Dll1基因与Gapdh基因的目标带进行半定量分析,测定Normal组、Sham+NS组、OVX+NS组和OVX+E2组Dll1基因与Gapdh基因目标带的光强度(Adj.Vol.)值;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得到4个组别的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目标带Adj.Vol.比值(x±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进行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以确定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HE染色石蜡切片结果显示造模所切组织确为卵巢及输卵管组织;ELISA实验结果显示OVX+NS和OVX+E2组共17例小鼠血清雌激素水平造模后较造模前显着下降Z=-3.479,P=0.001,P<0.05,提示造模成功;OVX+E2组在E2干预10d后,血清雌激素水平较Normal、Sham+NS、OVX+NS组显着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E2组小鼠子宫系数显着大于其余3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生物电泳图像分析系统中观察到全部标本均出现目的基因Dll1与内参基因Gapdh的目标带,Normal组、Sham+NS组、OVX+NS组和OVX+E2组目的基因Dll1与内参基因Gapdh光强度比值分别为0.33±0.12、0.36±0.08、0.30±0.12和0.78±0.1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4个组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580,P=0.000,P<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OVX+E2组的Adj.Vol.的比值Dll1/Gapdh (x±s)显着大于其余3组(P=0.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可说明4组间Dll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VX+E2组Dll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Normal组、Sham+NS组和OVX+NS组。结论:持续高水平E2干预可显着增加小鼠子宫系数,诱发子宫组织异常增生;同时诱导Dll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导致Notc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可能是雌激素依赖性子宫组织异常增生甚至癌变的分子病理基础,其作用机制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俞华莉[10](2012)在《磷脂酰肌醇三磷酸招募肌球蛋白X参与神经元轴突发育》文中认为成熟的神经元具有高度极化的形态,神经元的极性即轴突和树突的区域特化保证了信息的单向传递,是构成功能性神经网络的基础。轴突的发育是形成神经元极化结构的关键,而异常的轴突发育常常会产生神经系统缺陷,甚至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产生,例如抑郁症,癫痫,先天性智力障碍等。此外,神经再生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损伤性疾病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轴突发育的分子机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以及神经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元的极性发育依赖细胞骨架的协同,非传统肌球蛋白Ⅹ(Myosin Ⅹ,Myo10)作为一种骨架调节蛋白在多种细胞系中参与调节丝足的生长,进而可能通过影响细胞骨架的重组影响神经元的极性发育。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Myo10在神经元轴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中,Myo10在发育的轴突末端特异性高表达,暗示Myo10在轴突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利用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体系结合电转技术,降低Myo10在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并分别在体外培养1天(DIV1),DIV3,DIV5和DIV11对转染的神经元进行形态分析,发现:DIV1,降低Myo10的表达,最大生长锥的面积减少,该生长锥中丝足数目减少;DIV3,降低Myo10的表达,最长神经突起的生长从接种后24小时后受到抑制,神经突起的平均数目没有显着变化; DIV5,Tau-1阳性的轴突样神经突起缺失,即大部分Myo10沉默的神经元不能形成正常的轴突。DIV11,具有单个轴突的神经元所占的比例显着降低,最长神经突起的长度显着减少。进一步对培养24小时(24H)神经元微管的稳定性和活性进行分析发现,微管的活性末端不能侵入生长锥中央区,暗示降低Myo10的表达可能影响微管的生长。根据细胞松弛素D能够补救Myo10沉默引起的神经元轴突发育缺陷,推测Myo10可能影响微丝的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Myo10参与神经元极性的分子机制,我们构建了系列截断突变并进行功能获得分析,结果显示缺少动力头部区的Myo10PHMF能够诱导多个Tau-1阳性的轴突样神经突起,并且过表达Myo10PHMF能够补救Myo10沉默引起的神经元极性缺失,Myo10Head对轴突数目和最长神经突起的长度没有显着的影响,表明Myo10对神经元极性的影响不依赖动力结构域。其次,Myo10PHMF对神经元极性的影响依赖PH结构域。定点突变Myo10第二个PH结构域与磷脂酰肌醇三磷酸(PtdIns (3,4,5) P3)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发现Myo10PHMF(KK/AA)不能在轴突末端积累,且失去了诱导多个Tau-1阳性神经突起的能力,暗示Myo10可能通过PH结构域被PtdIns (3,4,5) P3招募参与神经元轴突发育。同时,通过添加磷脂酰肌醇三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PtdIns (3,4,5)P3在轴突末端的积累发现,内源性Myo10在轴突末端的特异性积累相应减少,Myo10PHMF也失去了诱导多个Tau-1阳性神经突起的能力。暗示Myo10被轴突末端特异性积累的PtdIns (3,4,5) P3招募参与神经元的轴突发育。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是PI3K下游影响神经元轴突的重要分子,用自发转变的Cdc42L28能够完全补救Myo10沉默引起的神经元极性缺失,推测Myo10可能通过影响Cdc42的活性影响神经元的极性发育。利用GST-pull down技术,在293细胞系中分别过表达myc-wd-Cdc42和scramblesiRNA以及myc-wd-Cdc42和Myo10siRNA,用GST-PAK-CD钓取活性形式的Cdc42,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降低Myo10的表达,Cdc42的活性水平降低。综上所述,Myo10被PtdIns (3,4,5) P3招募,通过影响Cdc42的活性进一步参与神经元的轴突发育。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降低Myo10在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中的表达,影响了神经元从多极形态向双极形态的转化,部分神经元无法迁移到达皮层,表明Myo10无论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都影响神经元的极性发育。

二、11号染色体末端是原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号染色体末端是原凶(论文提纲范文)

(1)Usher综合征1型家系PCDH15基因的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Usher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2)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2.2. 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2.3. 脐血中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2.4. 全基因组DNA提取
    2.5.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1.1. 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诊断指征分布
        3.1.2. 羊水/脐血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
        3.1.3. 异常染色体核型及妊娠结局
        3.1.4. 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
        3.1.5. 不同超声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情况
        3.1.6. NIPT 阳性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情况
    3.2.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与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对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病例分析的结果
        3.2.1. 病例1
        3.2.2. 病例2
        3.2.3. 病例3
        3.2.4. 病例4
        3.2.5. 病例5
        3.2.6. 病例6
        3.2.7. 病例7
        3.2.8. 病例8
        3.2.9. 病例9
        3.2.10. 病例10
        3.2.11. 病例11
4. 讨论
    4.1. 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核型的关系
        4.1.1. 高龄
        4.1.2. 血清学筛查高风险
        4.1.3. 超声异常
        4.1.4. 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阳性
        4.1.5. 不良孕产史
        4.1.6. 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
    4.2. 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4.2.1. 标记染色体的明确诊断
        4.2.2. 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明确诊断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性激素相关基因
    1.1 雄激素作用相关基因
    1.2 雌激素作用相关基因
2 胰岛素相关基因
    2.1 胰岛素 (insulin, INS) 基因
    2.2 胰岛素受体 (insulin receptor, INSR) 基因
    2.3 胰岛素受体底物 (IRS) 基因
3 炎症因子相关基因
    3.1 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 基因
    3.2 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基因
4 脂代谢相关基因
    4.1 脂联素 (adiponectin, APN) 基因
    4.2 瘦素相关基因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血尿酸和肾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5)UPF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NAFLD小鼠模型的建立
    3.2 NAFLD小鼠肝脏、FFA诱导后L02细胞UPF1 mRNA水平的变化
    3.3 NAFLD小鼠肝脏、FFA诱导后L02胞UPF1蛋白水平的变化
    3.4 抑制UPF1表达对FFA诱导的脂变L02胞的影响
    3.5 抑制UPF1表达对脂肪酸β氧化基因的影响
    3.6 抑制UPF1表达对活性氧簇ROS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氨基本段B型利钠肽前体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治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NT-pro BNP与BNP
2 NT-pro BN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3 NT-pro BNP水平对HF诊断的价值
4 NT-pro BNP水平对HF疗效监测的价值
5 NT-pro BNP水平对HF预后预测的价值
6 NT-pro BNP与其他疾病

(7)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联合应用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诊断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发表论文
致谢

(8)针对无机抗癌药物的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基于G-四联体DNA检测顺铂含量的新方法
    第一节 文献综述:抗癌药物顺铂与G-四联体DNA
        1 抗癌药物顺铂的研究进展
        1.1 铂类抗癌药物
        1.2 顺铂的副作用及其解决方案
        1.3 顺铂的作用机理
        2 G-四联体DNA的研究进展
        2.1 G-四联体DNA的组成形式
        2.2 G-四联体DNA在生物内的作用
        2.3 G-四联体DNA的应用
        3 顺铂的检测方法
        3.1 分光光度法
        3.2 电化学分析方法
        3.3 大型仪器分析法
        4 本文探针的设计原理
        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2 实验所用主要材料处理方式
        3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4 实验所需G-四联体DNA序列
        5 荧光光谱测定
        5.1 体外荧光光谱的测定
        5.2 细胞裂解液中荧光光谱的测定
        5.3 活细胞中荧光的测定
        6 圆二色谱的测定
        7 探针尿液中的检测操作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顺铂和G-四联体DNA结合验证
        1.1 顺铂和G-四联体DNA反应的质谱图
        1.2 顺铂和G-四联体DNA反应的琼脂糖凝胶实验
        1.3 顺铂和G-四联体DNA反应的CD谱
        1.4 讨论
        2 顺铂引起探针荧光信号的降低
        2.1 加顺铂后的荧光变化
        2.2 紫外灯下的荧光变化
        2.3 讨论
        3 顺铂探针反应条件的优化
        3.1 反应缓冲液的优化
        3.2 G-四联体DNA浓度的优化
        3.3 NMM浓度的优化
        3.4 钾离子浓度的优化
        3.5 缓冲液pH值的优化
        3.6 G-四联体DNA的选择
        3.7 反应时间的优化
        3.8 讨论
        4 探针的灵敏性分析
        4.1 顺铂的滴定曲线
        4.2 顺铂和荧光值的线性关系
        4.3 讨论
        5 探针的选择性分析
        5.1 抗癌药物间的选择性
        5.2 铂类药物间的选择性
        5.3 讨论
        6 探针的稳定性分析
        6.1 探针的时间稳定性
        6.2 讨论
        7 探针在尿液样品中的应用
        7.1 人尿液中的顺铂浓度的测定
        7.2 大鼠尿液中顺铂浓度的测定
        7.3 大鼠尿液稀释不同倍数对结果的影响
        7.4 讨论
        8 探针在细胞中的应用
        8.1 细胞裂解液中探针荧光的测量
        8.2 探针在细胞中的成像实验
        8.3 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砷探针的设计与探讨
    第一节 研究背景综述
        1 砷的研究进展
        1.1 砷的毒性
        1.2 砷的药用价值
        2 PML蛋白及锌指结构
        2.1 PML蛋白
        2.2 锌指结构
        3 荧光蛋白
        3.1 荧光蛋白的发现及主要大事
        3.2 荧光蛋白的结构及发光机制
        3.3 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其优点
        4 FRET技术的发展
        5 砷的检测方法
    第二节 基于CFP-PML(R)-YFP探针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所用菌株
        1.2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1.3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目的基因的获取和质粒的构建
        2.2 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 荧光强度的测量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原理
        3.2 CFP-PML(R)-YFP融合蛋白的表达
        3.3 pH对融合蛋白荧光的影响
        3.4 蛋白荧光对不同浓度砷的影响
        3.5 加锌后再加As的荧光变化
        3.6 酸性条件下配置砷溶液的荧光变化
        4 讨论
    第三节 基于PML蛋白设计的不同探针
        1 实验结果
        1.1 基于CFP-PML(R)-PML(R)-YFP砷检测
        1.2 基于CFP-PML(R)和PML(R)-YFP砷检测
        1.3 基于RB1B2砷的检测
        1.4 突变成单锌指后,砷的检测
        2 讨论
    第四节 CFP-PML(R)-YFP探针对锌离子的响应
        1 实验结果
        1.1 实验原理
        1.2 探针的可行性实验
        1.3 探针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分析
        2 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Ⅱ 基因与蛋白质序列

(9)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小鼠子宫组织D111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用主要仪器及耗材
        1.2 实验用主要试剂及药品
        1.3 实验用主要试剂的配制
    2.方法
        2.1 实验用器具及试剂的消毒灭菌
        2.2 动物实验及分析
        2.3 小鼠子宫组织标本总 RNA 的提取
        2.4 引物的设计与配制
        2.5 RT-PCR 实验
        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7 结果处理与统计分析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HE 染色石蜡切片实验结果及分析
    2. 小鼠子宫系数结果与分析
    3. ELISA 实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4. RT-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
    2. 经典的 Notch 信号通路传导过程
    3. Notch 信号通路异常与癌症的关系
    4. 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与去卵巢模型
        4.1 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4.2 去卵巢模型
    5. 雌激素诱导子宫组织增生及癌变的机制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磷脂酰肌醇三磷酸招募肌球蛋白X参与神经元轴突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轴突发育的意义
    1.2 轴突发育的研究模型
    1.3 影响轴突发育的胞内外因素
    1.4 轴突发育的分子机制
        1.4.1 影响神经元轴突发育的胞内机制
        1.4.2 影响神经元极性发育的胞外机制
    1.5 Myo10 研究概述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2.2 载体
    2.3 抗体
    2.4 化学试剂
    2.5 实验仪器
    2.6 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分离、培养和电转
        2.6.1 准备工作
        2.6.2 海马神经元的分离
        2.6.3 电转神经元
    2.7 小鼠胚胎大脑皮层子宫内电转
        2.7.1 准备工作
        2.7.2 显微注射和皮层电转
    2.8 普通质粒大提
        2.8.1 试剂配制
        2.8.2 质粒的大量制备步骤
    2.9 免疫组织化学
        2.9.1 冰冻切片
        2.9.2 免疫组化
    2.10 免疫印迹分析
        2.10.1 RIPA 缓冲液配制
        2.10.2 细胞蛋白抽提
        2.10.3 Western blot 分析
    2.11 GST-Pull down 分析
        2.11.1 原核 GST 融合蛋白的获得
        2.11.2 真核蛋白的表达
        2.11.3 钓取目的蛋白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Myo10 在发育的轴突末端积累
    3.2 降低 Myo10 的表达影响轴突的发育
    3.3 降低 Myo10 的表达影响微管末端活性 (此部分与 2009 级硕士研究生王楠楠共同完成)
    3.4 Cyto. D 补救 Myo10 沉默引起的轴突发育缺陷
    3.5 Myo10 以动力不依赖的方式诱导多个轴突形成
    3.6 PtdIns (3,4,5) P3 招募 Myo10 参与轴突发育
    3.7 Myo10 参与调节 Cdc42 活性变化
    3.8 鼠胚大脑皮层子宫内电穿孔基因转移技术的的建立
    3.9 Myo10 影响神经元体内轴突初级形态发育
4 讨论
    4.1 Myo10 在轴突生长过程中怎样影响轴突发育
    4.2 微丝和微管在轴突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4.3 无头形式 Myo10 具有独立的作用
    4.4 Myo10 可能影响轴突发育的作用机制
    4.5 子宫内电穿孔条件和应用范围
    4.6 体内 Myo10 影响神经元的形态转换和迁移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11号染色体末端是原凶(论文参考文献)

  • [1]Usher综合征1型家系PCDH15基因的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D]. 李亚娟.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2]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D]. 张文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3]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J]. 刘丽冰,潘旭鸣,黄益麒,傅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0)
  •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血尿酸和肾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D]. 张树东. 苏州大学, 2016(01)
  • [5]UPF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D]. 何海键. 浙江大学, 2016(02)
  • [6]氨基本段B型利钠肽前体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治的临床意义[J]. 吴玉倩,洪葵,苏海.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03)
  • [7]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联合应用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诊断和预后的影响[D]. 王斌. 苏州大学, 2014(04)
  • [8]针对无机抗癌药物的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D]. 杨华林. 南京大学, 2014(03)
  • [9]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小鼠子宫组织D111基因表达的影响[D]. 马法洋.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10]磷脂酰肌醇三磷酸招募肌球蛋白X参与神经元轴突发育[D]. 俞华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11号染色体末端是罪魁祸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