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好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工作

论做好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工作

一、论进一步做好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事关当下,决胜未来的重大战略考量。在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党的自身建设重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综合国力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因素接踵而至,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执政考验;在国内,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高质量成为新常态,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新时代之前一段时间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致使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变质、党的优良作风变味,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遭遇了严重的危险和考验,党的自我革命的提出正是顺应时代要求,党的治理实践的需要而做出的理论回应。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思想精髓的忠实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深刻理论总结;汲取了苏联共产党兴衰变幻的惨痛教训,借鉴了域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理的经验;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理论探索、实践总结,这些形成了党自我革命重要的理论资源。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党自身建设重要理论探索,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彰显治党的时代要求。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下,直面问题,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在自我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的革故鼎新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促进党的建设全方位的革新,始终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效用,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把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变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党思想的探索,体现了相应的理论特质,是党自身建设理论的创新探索。自知方能知不足。党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以直面危机、审视问题为现实基础,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敢于创新、打破禁锢、典型示范、勇于实践熔铸到党自身建设的科学认识中去。理论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回归政党政治本色,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坚持内外兼修,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在优良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中,形成更高层级文化强党之路。自我革命是敢于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着标识,塑造了新时代革命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和维护者的光辉形象。党的自我革命理论还必须落到实处方能发挥效用。党是永远的革命者,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政治领导、强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矫正领导干部权力观和利益观,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建设,以规矩定方圆,用革命手段把反腐败进行到底,构建起党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动机制,让党的自我革命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命,在社会的变化中校准自我革命的航向,运用好监督执纪问责的联合力量,扎紧“制度笼子”、浇筑为政失范“堤坝”,久久为功、方得始终。党的自我革命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效长久之策,要始终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长用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锐利武器,形成党“惩治-纠偏-育新”的全过程自我革命新机制。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代出卷,党的自我革命是最好的答卷,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建理论,保证党的生机活力,避免陷入“成功者陷阱”,回答了党“继续成功”的未来之问。理论以回答现实之需为要。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大刀阔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让党心归位,民心聚拢,党的执政地位更为稳固,人民政治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强大政党领导的强国之路,必将未来可期。

杜玉蓉[2](2021)在《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指出

甘隽西[3](2021)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李静[4](2021)在《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美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德智体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本研究对两所高校美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相关理论与政策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落实高校美育工作,彰显高校美育价值。本研究共五章。第一章绪论:表明研究价值与意义,梳理相关文献,阐明理论基础。第二章现状调查:对两所大学的美育进行实际调研,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困境分析:通过问题的存在反映出高校美育实践的困境。第四章反思与建议:利用席勒与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及相关美育政策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提出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展望,阐述本研究结论,表明后续研究方向。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两所大学美育实践各不相同。在组织机构上,A大学围绕美育学校开展美育,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美育;在运行机制上,A大学结合校团委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学生委员会,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为核心建立常态工作联系机制与专项工作小组协调机制。两所大学在美育组织运行上都存在美育工作实施较为被动,美育资源保障较为缺乏的问题。在开展途径上,两所大学都以课内美育和课外美育的方式进行。在课内美育上,存在美育内容认同感低,评价体系未健全、美育方式智育化,育人目标有偏差、美育主体单一化,资源未有效整合的问题;在课外美育上,存在重少数轻全体的现象以及美育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在美育活动开展成效中得知,学生在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上还表现的不够充分,还未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审美熏陶。由以上问题反映出高校美育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高校美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为使美育工作得到落实,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分别为在美育理念上:落实美育引领办学,强化美育组织管理,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内容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注重形式的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安排上:挖掘教学美育元素,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完善美育评价考核;在活动开展上:立足优秀文化传统,组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审美实践创新。由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使美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坚力量。

李小龙[5](2021)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为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边疆地区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推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有更大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党顺利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石。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从而深化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增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阐释所研究边疆地区区域和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范围入手,明确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及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最后阐述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论证分析,主要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策略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张锦花[6](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崔晓琰[7](2021)在《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万国[8](2021)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凸出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终极目标是求得人类的自由解放。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具有根本性和基本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本文主要从研究社会历史的起点论、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论、社会历史主体论、党的性质宗旨论、人的解放发展论以及怎样实现人民性的过程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展开系统性研究。并且主要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这一系列较为现实的领域进行探讨。在全面系统分析、归纳人民性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探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及其表现。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人民性经历了从发端、成熟到丰富,再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发端于学生时代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时期;丰富、发展和完善于《形态》之后。在革命实践中真正检验和践行人民性的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既要保卫新生政权的战斗,又要进行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建设的情况下,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不动摇,最终赢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主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曙光普照到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这一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也相应地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毛泽东关于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等思想中国化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的人民主体观,进一步丰富和中国化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中国化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中心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的论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我为民”情怀等等,无不蕴含着人民性,彰显着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中国化最新发展。如何才能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呢?“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在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中内化人民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充分保持和弘扬人民性,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践行人民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保证人民性。

白云萍[9](2021)在《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总结历代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各民族发展实际提出的又一新论断,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西藏作为国家的安全屏障,是我国反分裂斗争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西藏高校大学生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西藏社会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西方反华势力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和西藏分裂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形势日益严峻,西藏高校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西藏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建立健全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为研究目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与经验总结入手,通过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了西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学方法有待改善、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有待增加、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的对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通过党委亲自部署和党政分工合作来完善领导体制机制;通过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反分裂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五史”教育来健全宣传教育机制;通过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教育平台、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作为教育重要内容、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面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育人引领作用来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通过建设谈心交心暖心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创造共居、共学、共乐的条件、鼓励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双向就业、支持各民族大学生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搭建促进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文化桥梁来完善线上线下交往交流促进机制;通过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和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格局来建立完善格局拓展机制。

帕茹克·帕尔哈提[10](2021)在《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新疆多民族地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新疆伊宁市是个多民族地区,对于伊宁市各个辖区的管理,社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伊宁市多个辖区建立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在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相互嵌入,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作用。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伊宁市以积极创建互嵌式社区的方式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格局,在互嵌式社区的积极推动作用下,各民族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本文是通过对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进行调研、走访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更深入地阐述互嵌式社区对于多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简述如下:第一部分概述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概念、理论及其重要意义。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理论梳理和理论构建,增强了本文的学理性。第二部分对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调研情况及主要活动进行总结,呈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中的具体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验总结。其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切入点发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是从优化宣传方式为切入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第四部分首先从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从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人员选拔培训机制有待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金支持不到位、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方式单一、活动创新性不足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未达到常态化问题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其次是对于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完善选拔培训机制、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金基础、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方式、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及坚决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发展作为出发点。提出了适合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得出的合理性建议;最后,提出进一步做好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建议。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二、论进一步做好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进一步做好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挑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三、政党治理的现实状况对党自我革命提出新发展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自身建设的论述
    第三节 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历程
        二、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成败的经验教训
        三、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
    第一节 把握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目标体系: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外在压力: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意志
        三、内生动力: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四、行为体系:“四个自我”否定中实现肯定
    第二节 党自我革命的时代要求
        一、根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基本要求:党的建设全方位自我革命
        三、关键环节:加强反腐倡廉与干部队伍建设
        四、总体目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第三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的理论特质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显着特点
        一、与时俱进直面问题的时代性
        二、哲学高度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三、破解难题的革命性和实践性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创新探索
        一、党建理论的新认识
        二、治党文化的新探索
        三、政党形象的新塑造
第四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深化探索
    第一节 增强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自我革命的根本途径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
        二、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三、夯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根基
    第二节 健全党的外在约束是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
        一、坚定不移反腐败是自我革命的强力抓手
        二、构建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协同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保证
        三、健全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有效方式
    第三节 构建长效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持久保障
        一、建立学习与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
        三、构建党全过程自我革命机制
第五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自我革命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三、探索了长期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生机活力的路径
    第二节 自我革命的现实意义
        一、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方向
        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人民政治认同感
        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美育
        1.2.2 高校美育
        1.2.3 高校美育实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美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美育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席勒的美育理论
        1.5.2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
2 高校美育实践及问题分析
    2.1 高校美育实践现状调研
        2.1.1 所选案例学校的概况及选取原因
        2.1.2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践模式
        2.1.3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际调研
    2.2 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
        2.2.1 A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2 B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组织及运行的分析
    2.3 美育开展途径的对比分析
        2.3.1 课内美育的对比分析
        2.3.1.1 A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2 B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3 A大学与B大学课内美育存在的问题
        2.3.2 课外美育的对比分析
        2.3.2.1 A大学美育活动
        2.3.2.2 B大学美育活动
        2.3.2.3 A大学与B大学课外美育存在的问题
    2.4 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对比分析
        2.4.1 学生对A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2 学生对B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分析
3 当前高校美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3.1 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
        3.1.1 在以美育人的理念下,高校美育存在智育化倾向
        3.1.2 在顶层设计的要求下,高校美育机制需健全完善
    3.2 “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
        3.2.1 美育体系需要得到构建,但缺少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3.2.2 美育资源需要得到整合,但缺少多元化的美育评价方式
    3.3 高校美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
        3.3.1 高校希望推进美育活动,但缺少专业的美育师资
        3.3.2 美育教师需要得到培训,但美育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4 高校美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4.1 深化高校美育理念,克服边缘化倾向
        4.1.1 落实美育引领办学
        4.1.2 强化美育组织管理
        4.1.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2 优化美育课程体系,克服狭窄化倾向
        4.2.1 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
        4.2.2 注重内容全面性与层次性
        4.2.3 注重形式互动性和多样性
    4.3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克服智育化倾向
        4.3.1 挖掘教学美育元素
        4.3.2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4.3.3 完善美育评价考核
    4.4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克服形式化倾向
        4.4.1 立足优秀文化传统,开展特色活动
        4.4.2 组织审美教育活动,增强服务能力
        4.4.3 扩大美育国际视野,促进实践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概述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及特点
        一、边疆地区及该区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界定
        二、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论述
    第三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有利于边疆地区创造稳定的社会生活局面
        四、有利于边疆地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第一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思想基石
        二、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社会条件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法治环境
    第二节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差异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不平衡
        三、境外敌对势力对思想文化渗透
        四、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精细化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第一节 完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二、坚持“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三、深化“五个认同”主题教育
        四、强化法治理念、思维的教育
    第二节 改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疏导教育形式
        二、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注重榜样示范的引领
        四、加强渗透方法的使用
    第三节 扩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二、创新民族团结主题的校园文化圈
        三、开拓民族团结专题教育活动领域
        四、强化民族团结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第四节 健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机制
        一、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组织建设机制
        二、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保障机制
        三、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四、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第五节 优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一、建造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社会环境
        二、创造各民族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
        三、营造团结家风建设的家庭环境
        四、打造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网络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1)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2)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访谈提纲
    数据分析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阐释
        (一)人民的概念
        (二)人民性的内涵与外延
        (三)人民性的特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人民性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前马恩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后马恩理论体现的人民性
    二、列宁丰富并发展了人民性
        (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性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一、毛泽东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二、邓小平理论蕴含的人民性
        (一)社会主义本质观蕴含的人民性
        (二)“三个有利于”体现了人民性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指向人民
        (二)“三个代表”的归宿在人民
    四、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
        (一)“以人为本”直接诠释着人民性
        (二)和谐社会论充分彰显了人民性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一、“中国梦”终究是人民梦
        (一)人民梦的历史演变体现了人民性
        (二)人民梦的理论内涵彰显了人民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民性的最高表现
        (一)理论建设为人民
        (二)实践发展靠人民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践行人民性
        (一)“初心使命”主题教育的主旨在于坚守人民性
        (二)“初心使命”主题教育丰富并深化了人民性
    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袖人民情怀
        (一)“无我为民”在理论上深化了人民性
        (二)“无我为民”在实践上垂范了人民性
第四章 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路径
    一、在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中内化人民性
        (一)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过程是内化人民性的前提
        (二)读经典、学原着、悟原理的过程对内化人民性意义深远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充分保持和弘扬人民性
        (一)全面从严治党对保持和弘扬人民性意义重大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和弘扬人民性最可靠的方法
    三、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践行人民性
        (一)在制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熔铸人民性
        (二)在推进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践行人民性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保障人民性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人民性的制度基础
        (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保障人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从党的民族团结理论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二、从自在自觉到自信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三、从党的民族工作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
第二章 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与经验总结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三、有利于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
    第二节 培育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总结
        一、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良传统
        二、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措施成效
        三、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经验总结
第三章 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举措与成效
        一、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
        二、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第二节 问题与不足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足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有待增加
        五、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第四章 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 完善领导体制机制
        一、党委亲自部署,高位推动
        二、党政分工合作,协调各方
    第二节 健全宣传教育机制
        一、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深入开展反分裂宣传教育
        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五、深入开展“五史”教育
    第三节 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
        一、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教育平台
        二、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作为教育重要内容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面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四、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和引领作用
    第四节 完善线上线下交往交流促进机制
        一、建设谈心交心暖心的网络空间
        二、为大学生创造共居、共学、共乐的条件
        三、鼓励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双向就业
        四、支持各民族大学生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五、搭建促进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文化桥梁
    第五节 建立完善格局拓展机制
        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建设
        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
        三、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四、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西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西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访谈提纲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后记

(10)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概念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的重要理论
        二、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论述
        三、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
    第三节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研社区的基本情况
        二、社区居民概况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
        一、认知及参与情况调研
        二、宣传方式现状调研
    第三节 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活动
        一、“民族团结一家亲”促进民族团结细胞增长
        二、“共绣团结花”促进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三、“民汉结对帮学”加强各民族的交融
第三章 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验总结
    第一节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切入点发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二、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社区基层活动紧密结合
    第二节 从优化宣传为切入点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一、携手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二、开展“身边模范”宣传活动,优化宣传方式
        三、“重大节日一起过”,促进各族团结情
        四、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第四章 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人员选拔培训机制需完善
        二、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金支持不到位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方式单一
        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深度不够
        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未达到常态化发展
    第二节 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社区工作人员选拔培训机制
        二、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金基础
        三、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方式
        四、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内容
        五、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发展
    第三节 进一步做好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建议
        一、深化伊宁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
        二、促进伊宁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提升伊宁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水平
        四、加强伊宁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保障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论进一步做好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D]. 王贵.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杜玉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 甘隽西.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4]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D]. 李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研究[D]. 李小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7]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D]. 崔晓琰. 西藏大学, 2021
  • [8]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研究[D]. 杨万国. 大理大学, 2021(10)
  • [9]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研究[D]. 白云萍.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10]新疆伊宁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D]. 帕茹克·帕尔哈提.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论做好民族理论宣传教育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