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

生存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

一、存续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许鹏[1](2021)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债券信用评级是对某一发行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总体程度或某一特定债券按期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并按一定标准分类标示高低等级的经济活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随着地方债券发行应运而生,为市场相关方评估地方政府债务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状况提供信息服务,并成为推动地方债券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研究多集中于债券运行机制或发行定价等方面,少有基于国际经验,从信用评级层面展开讨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尚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首先,信用评级是地方债券发行的必备要件,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和总体信誉度的综合评估,贯穿于债券注册、发行及存续期间的各个环节,对债券定价、市场交易、风险管理等方面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其次,当前中国地方债务存在管理不规范、过度举债以及隐性负债风险聚集等问题。信用评级可以详细、全面地揭示地方财政收支和债务管理状况,对发挥市场化约束机制,规范地方举债行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均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国外成熟市场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时间较长,在评级方法、配套制度和监管环境等方面上积累了大量先进做法,中国可以取长避短,充分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推动自身地方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第四,未来随着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分化,地方债券信用利差势必进一步走阔,从而放大市场投资人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最直观、专业的综合评价,可以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影响,减少信息获取成本,为投资人提供决策依据。第五,加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关系到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和评级行业质量整体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在评级领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抵制国际评级霸权主义,维护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信用安全和经济利益。本文指出,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其既是一种创新型财政政策工具,又是规范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信用评级失效,市场定价失真,信息披露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本文从发挥债券信用评级作用、改进债券监管制度、建立债券保险制度和设立地方债务数据库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初登历史舞台之时,国外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如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开展市政债券评级业务已近百年历史,评级体系完备,评级框架、方法和理念成为国际公认标准,评级质量在充分的历史数据中得到验证;日本本土评级机构在行业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在与国际评级公司的市场竞争不落下风,占据国内地方债券评级业务的半壁江山;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高,为本国债券市场吸引到大量外国资本;印度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在市政债券评级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充分论述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信用评级在运行机制、制度设计、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各自特点和发展经验,对其中优缺点加以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四方面借鉴之处,一是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三是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四是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在实践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方面,本文阐述了国际评级机构关于市政债券信用评级的模式、流程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评级指标选取和结构设计方面做出针对性安排,构建了多层次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以2015至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测算出各层级评级指标的权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可以说,本文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独立性更强,评级结果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更高,评级信息更加公开与透明。最后,对改进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等方面。总体上,本文从历史脉络出发,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和信用评级的演化历程和发展趋势,方法应用和制度安排进行全面总结梳理,论述了其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从国际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地方债券特征和信用评级机制加以多方位对比分析,总结其中的优缺点,并汲取有益经验,提出对中国的借鉴之处;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出发,创新性地设计并运用更贴近中国国情且更具有效性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可以说,本文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发挥信用评级在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提升债券市场化水平,增强市场各方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王歌[2](2021)在《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证券行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在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关于证券公司部门层面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少。债券发行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近年来发展较快,业绩突出,由证券公司相应的业务部门负责,例如债券融资部、固定收益部、投资银行部等。一般而言,债券融资部以债券发行为主要业务,固定收益部的业务包括债券发行和债券投资等,投资银行部的业务包括股票承销、债券发行等。本文研究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优化,以G证券公司债券融资部为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就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设计了以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处置矩阵为主体的风险管理工具,并检验了该工具的可行性。首先用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得分将风险分为正常类、关注类、预警类,得出债券发行业务的风险评估结果,再将和G证券公司在净资产等方面较为接近的A证券公司进行对比,得出行业对比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显示G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总体较差,在合规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四个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以评估结果为依据,结合实地调研对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处置矩阵提出优化策略,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以及保障措施,最后做了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分析。该风险管理工具不仅适用于G证券公司,同样适用于其他证券公司的债券发行业务部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这些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有所裨益,也为证券公司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思路。

朱昀[3](2020)在《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聚了较高的金融风险。为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从2018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资管新规及其配套实施细则,这些监管新规在银行资管业务组织机构、商业模式、管理能力、产品类型、客户营销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加详尽的要求,这对现有银行资管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研究资管新规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以及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发展策略。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本文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金池模式的终结;刚性兑付的打破;期限错配的禁止;通道业务的清理;多层嵌套的压缩;杠杆比例的限制等。在案例研究中,本文选取了招商银行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出台后招商银行坚决贯彻监管指示并迅速采取行动,其主要应对措施包括:迅速筹建招银理财,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体系;选育一流的人才,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同时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招商银行所采取的这些应对措施值得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和学习。为有效解决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发展问题,本文在综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从组织架构角度看,建议商业银行积极申请筹建理财子公司并明确其定位;从商业模式角度看,建议商业银行战略上彻底打破资金池模式,战术上聚焦配置债券类资产;从管理能力角度看,建议商业银行构建专业化的人才体系,并设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和绩效体系;从产品类型角度来,建议商业银行推进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构建不同风险层次和久期的产品体系;从客户营销角度看,建议商业银行持续长周期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提升客户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从风险控制角度看,建议商业银行借力数字金融科技构建一个全面面向资管新规的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对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已有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深化资管新规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影响的认识,并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不仅如此,本文首次选用招商银行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资管新规对招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并对资管新规背景下招商银行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系统整理,这些措施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邱晟[4](2020)在《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文中提出自1999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和全面商业化阶段。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以来,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涌现,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手法也在不断丰富。随着不良资产市场政策的放开,参与者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层次上也越来越丰富,越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不良资产行业中对参与机构的资产精细化处理能力要求也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选择了D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购并处于管理和处置中的典型银行不良资产包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产包中债权债务结构的不良原因和银行信贷管理漏洞进行分析,在银行信贷发放以及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的处置上给出一定的建议。案例选取的资产包涉及多户债权,主要可以根据抵质押担保情况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拥有共同的债权人和抵押物提供保证担保;第二部分债权主要为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第三部分抵押物为工业土地和专用生产设备;第四部分的抵押物为商业地产。该资产包是资产管理公司日常收购的小规模金融不良资产包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日常对该类资产包的经营和处置上通常采用诉讼追偿的传统处置方法,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已经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步骤,有着较小的操作风险,但却有回收率低、回收周期长的不足。细看该类资产包,其中的部分资产作为商业地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且有着较低的贬值风险,且在收购的时候往往仅需付出远比正常市场更低的对价,使其有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为探索更好的资产处置方式,本文选取该资产包对资产的现实处置方案展开分析,并创新性地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处该不良资产包。在证券化的方案中,笔者采用信托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收益证券涉及为优先级高级、优先级中级、次级(权益层)三个层级,并使用蒙特卡洛仿真对证券存续期内的资产价格和现金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采用风险定价的方法对拟对外发售的优先级证券进行定价。相比现实处置方案,加入资产证券化手段的方案无论在回收比率的低值还是高值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并且因为加入了资产证券化手段的运用,在债权的处置和抵押物的处置上实现了时间的分离,使得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更快地处置债权回收资金,抵押资产也因处置时间和拉长减少了因交易摩擦带来地贬值。此外,笔者结合文章涉及案例和自身从业经验,指出了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设计的估价和处置、银行自身贷款风险防范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

张颖[5](2020)在《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自2017年11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以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监管政策相继落地实施,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销售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中后台管理、经营策略、体制机制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如何在新的监管环境中竞争发展,成为各家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了竞争战略管理、战略分析工具等方面的理论,结合Z银行十多年资管业务的经营实践,对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同业竞争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SWOT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方法对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做出了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Z银行的高管及资深员工访谈,剖析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问题及对策后,可以提炼总结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未来将采取以下竞争战略:第一,深刻把握新的监管政策内涵,有序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第二,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着力提升产品营销能力;第三,加强标准资产投放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策略;第四,明确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为Z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第五,落实客户分层管理,切实加强客户教育;第六,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其次,经过对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个别访谈和调研,在充分了解了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所存在的问题和战略方向的基础上,并基于对新的监管政策的出台背景和核心要点的总结,本文对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选择提供了建议,认为差异化战略应是Z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竞争战略的首选。最后,本文从构建完整的资产管理业务产品体系、完善资产管理客户营销服务体系、构建资产管理业务“大运营”体系、建设资产管理业务全面风险控制体系等四个方面展开了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建议,从产品创新、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估值管理、金融科技的运用、优化业务流程等十七个方向来探讨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从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方案。

李晓丹[6](2020)在《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对传统商业模式带来冲击,尤其是在网络支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促使产业融合,运营机制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相较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而言,规模体制及风险规避水平上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城商行应借助互联网金融技术,着重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此为抓手,建设线上金融平台,推动产品服务创新,更新传统业务流程,以期对国有及股份制银行产生后发优势。本文重点分析A城商行,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脉搏及问题,审视自身优势资源及发展状态,剖析整体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机制,借助文献分析、调查分析等不同手段,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理论,对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进行理论研究,以期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论文在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A城商行内外部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架构设计的整体目标,以直销银行平台、手机银行平台、网贷服务平台等作为A城商行创新模式的主要构建方向。直销银行方面,提出了积极开拓客户资源、创新产品深耕服务、应用领先同业的金融科技、寻找同盟等方式进行平台搭建;手机银行方面,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支撑”的构建理念,紧抓用户体验和场景化设计、无缝对接智能风控、提升业务运营和统计分析能力等多重手段进行平台搭建;网贷服务平台方面,提出了提升大数据分析和建模能力、借助大数据提升客户体验、推进小微信贷标准化管理等方式进行平台搭建。与此同时,推出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优化信息科研能力,健全整体组织架构,升级跨界业务合作,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等一系列平台构建保障措施。

黄忠[7](2020)在《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非标资产业务高速增长,投资领域和投资规模都有比肩信贷业务之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发布后,非标资产业务发展受到重大影响,本文尝试探讨资管新规背景下非标资产业务如何依法合规发展,如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确保FZ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稳健运行。首先,本文从风险管理理论,非标业务的风险管理基础概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本文简单描述了银行非标业务的含义、分类等特点,同时还对现阶段银行非标业务存在的重点问题、FZ商业银行目前通用的一些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通过实际操作中调查研究,揭示FZ商业银行非标业务在现有形势下的风险管理瑕疵。再次,根据相关风险管理理论,本文从FZ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及建议等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现有的非标资产业务为背景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在FZ商业银行的非标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在评估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的不足和内部风险管理的不到位等方面存在不足,分析其风险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为组织架构及管理体制方面导致了风险管理人员短缺,非标资产业务部门的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电子化系统建设滞后导致了风险评估体系无法得到数据支撑,风险计量体系落后导致非标资产业务的风险评估体系得不到完善。本文在简单介绍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的同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了完善现有业务的模式,构建更加科学的非标资产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工作的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完善风控平台以及对FZ商业银行的一些建议。并同时对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的总体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及措施,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在非标资产业务中将风险管理工作更好地融入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阮昊[8](2020)在《论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文中研究说明违约债券交易是一种以实质违约或有违约风险之虞的债券为交易对象的新型债券交易种类,因该种交易具有高风险性需以层次性制度体系防范风险。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经历了在市场化与非市场化间徘徊的过程,并集中体现在是否允许债券违约。债市发展初期,由于法制缺位、监管经验不足,初时发行企业债券未能妥善防范市场风险,导致出现大面积违约现象,甚至引发金融群体性事件。此后监管层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在促进债市发展,丰富投资品种的同时以政府信用为发行主体背书,导致了长期“零违约”的非市场化现象。2014年超日信用债事件后逐步打破“刚性兑付”的市场惯性,债券市场逐步呈现“违约常态化”趋势,市场主体也已经逐渐适应市场转变并停止对政府不合理的期待。自2018年起至今,债券违约出现“新常态”,无论在数量、规模上都远超前些年,违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债券市场运行基础在于风险定价机制,违约是市场正常现象。随着违约债券余额持续累积,催生出违约债券如何处理的问题。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备以及相关制度僵化,导致违约债券的后续处置并不顺利,随着时间推移风险亦不断累积,基于这些前提违约债券转让业务应时而生。此前,虽在法律层面未明文禁止违约债券交易,但由于两大交易所违约债券停牌制度以及配套交易制度缺失,导致该种交易一直处于被限制状态。违约债券交易不同于其他违约处置方式,是一种将风险消弭于市场的手段,既能够使想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原债券持有者能够及时处理债券,又能给予风险偏好投资者以市场参与渠道。违约债券交易是制度变革后出现的交易种类,符合金融创新理论,蕴含根雕理论、冰棍理论,也是优化决策理论驱动下的产物。违约债券有着普通债券的“债性”及“券性”,是一种标准化有着流通能力的商事契约,又有着股票某些特性以及高风险性等不同于一般债券的特质。违约债券交易是高收益债券市场的一部分,美国高收益债券中“堕落天使”与违约债券具有同质性,都是属于“跌出来”的债券,因而对违约债券制度讨论可以借鉴高收益债券。违约债券交易对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推进债券市场国家化。违约债券包含一般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最为常见的非系统性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管理风险、分散风险,违约债券具有高信用风险,因其交易标的本身就是风险资产。对准备持有债券至到期的投资者来说,价格风险并不足为虑,但对打算在债券到期之前就出售的投资者来说,价格风险可能会带来极大损失。违约债券和其他债券一样与利率之间呈现反向相关关系,违约债券价格相较于其他债券对利率的变化不那么敏感,但对发行主体的信誉变化则敏感的多。流动性风险是投资者在需要时不能以合理价格,并无法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将债券出售的风险,违约债券交易市场限于规模及惯用交易模式有出现该种风险之虞。因违约债券一般期限较长且票息较高,该种债券的再投资风险比较高。违约债券交易标的具有高风险,容易产生次生风险。该种风险是一种试图应对风险而产生的一种新风险,是因风险溢出被传染而产生的风险,不妥善应对可能会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雏形。违约债券具有权益债券特性,价格高低受公司基本面因素决定远大于利率水平且具有与股票媲美的流动性,规制内幕交易对违约债券具有相当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内幕交易能够作为披露机制市场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够缓解代理成本问题,因而能提升交易效率。事实上,只有当市场确认内幕消息后价格才会产生相应变化,而确认消息的方式一般是等待公布或发现价格有不同寻常的波动。允许内部人以内幕交易获利会变相鼓励其在公司经营中去尝试高风险项目,公司可能会因此而利益受损。此外,以公平市场理论、侵占理论或是信赖义务理论来规制内幕交易在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虚假陈述需要考量信息的重大性、公开性以及与投资者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违约债券对市场信息敏感程度相较于一般债券更强,虚假陈述不但容易影响交易效率,也有可能成为其他违规行为的推手。违约债券交易缔约方式呈现出系统性特征,交易双方都先要在己方竞争里脱颖而出才能获取缔约机会,形成缔约行为关联性。交易主体之间、交易主体与资金提供者之间等各市场主体通过金融契约而形成群落,并产生密切关联,风险防范不但要关注微观风险,还需要着眼于市场性风险。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需要对市场风险妥善监管。金融风险监管是市场失灵以及公共利益理论为基础。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仅依靠市场机制就能够持续促进经济发展。公共利益理论是为了抑制市场不完全性缺陷并维护公众利益,站在公正立场通过政府监管替代部分市场竞争,保障市场效益。法律自身局限性决定其具有不完备性,而后就需要解决剩余立法权以及执法权分配的问题,考量标准在于标准化程度以及预期损害大小。监管也是有成本的,金融领域的高标准化与强外部性决定了在该领域监管是适宜获取剩余立法权以及执法权的,即引入监管能够覆盖所产生的成本。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公共利益论的前提监管者是中立道德且有能力的并不成立。监管层并非完全中立的“理性人”,而是“经济人”,会被某些群体俘获而成为利益代表,监管规则也会为这些人服务,并非是单纯为了公众利益以及市场效率提升。传统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识别风险并将其类型化,然后积极避免风险或处理风险。而金融风险理论则是旨在实现风险较小情况下获取较大收益或者收益一定条件下风险相对最小,在承认风险的情况下与风险和平共处。妥善管理金融风险需要及时识别风险、准确测算风险、客观评价风险并以多样化方式管理风险。风险防范法律规范化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风险防范问题都需要依靠“立法论”来解决。法律解释是让纸面文字发出声音的过程,立法也是有成本的,因而风险防范规范应当在法律解释无法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再交由立法解决。风险防范法律规范化的核心在于使风险防范原则化,实现具体路径在于构建多层次风险防范规范体系。新修订之《证券法》里为债券制定了专门性规则,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仍未摆脱名为“证券法”实为“股票法”,债券依然依附在股票规则之上的窘境。债券规则边缘化地位导致了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根本无法满足防范债券市场风险的需求,《证券法》中的规定未能体现债券特性以及反映债券治理逻辑,风险防范规则方面无论是“量”、“质”或者“针对性”上都有所欠缺。关于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特殊性规定仅存在于市场交易规则内的寥寥数语,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同时,我国债市风险防范方式行政色彩相当浓厚,处理违约风险最为惯用的方式就是政府兜底。主要以管制式防范风险措施,通过对限制市场主体的行为来消极避免风险,最终将会导致经济体系僵化、金融压抑。尤其对于违约债券交易这类依赖风险机制运行的交易,一旦采用这类防范风险措施将会导致交易无法运行。债券风险防范规则体系混乱,上位法缺失,差异化规则明显。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采用不同的规则标准,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使用三套各异的制度,监管机构间的监管竞次使得各债券制度差异化,风险防范制度无法统一会造成适用混乱,留下规则真空地带。中介机构承担市场“看门人”之职,应当发挥出其专业特性,起到提升市场透明度、缓解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分担市场风险等作用,在债市风险防范体系中承担重要角色。然而,从实践来看中介机构未能以市场实际为基础,反映交易主体需求,而是以行政监管部门要求为最高指令,未充分考虑其市场定位,过度发挥其理性经济人本性、贯彻功利主义,而忽略其对市场风险存在机构责任。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监管者认为违约债券虽然具有高风险但仍是债券的一种,没有必要单独立法。对违约债券的风险防范思路应当延续证券市场一以贯之的以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而非由监管层作出实质性判断。美国与欧盟都已形成完善、全面且层次分明的法律规定,并构建起良性的监管制度。TRACE系统是一种强制性报告制度,通过充分收集场外市场交易数据,以提高价格透明度,并进而提升市场整体透明度。既能够提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获取度,也能够增强监管机构对债券市场活动的监督效果。提升市场透明度并非全是赞美之声,也有观点认为这样做无意义且降低高收益债券市场运行效率。通过分析TRACE应用前后市场内幕交易风险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增加市场透明度确实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防范风险。美国违约债券交易参与主体构成随规范修改而经历过较大幅度变化。关于是否要设置准入门槛,反对者认为垃圾债并不是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唯一高风险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证券可以适当在机构投资组合中配置。而支持者则以高风险性债券年限较长且受经济波动影响大为依据认为应当设置。信息披露是风险防范制度的核心,持续性披露、财务披露和持续报告义务是违约债券交易信息披露重点。评级机构身份经历过数次变化后成为承担“准监管”角色的市场中介机构,市评级机构出现利益冲突问题严重、自我信息披露不足且依赖经验化判断对金融创新产品预测能力不足等问题。违约债券有其风险生成特殊性,评级机构有针对性评级规则。风险管理工具能够释缓违约债券风险,更为主动的管理风险,但需注意避免风险沦为单纯投机工具且需要妥善监管。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需坚持市场化与法制化为根本路径。市场化风险防范机制是一种符合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根据债券市场风险机理,以市场化方式作用于风险的制度。法制化就是将市场规则以及其他对交易各方约束的规定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使其能够拥有普遍适用的效力以及强制力保障,进而规范市场行为维持市场秩序。市场化与法制化理念之间并不是割裂开的,在风险防范机制中是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市场化是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良性的规则才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促进市场发展。违约债券是债券的一种,具有“债性”以及“券性”,需要单一性规范与涉众性规范结合适用。单一性规范为违约债券风险防范之基础,涉众性规范侧重于防范市场整体性风险。同时,风险防范制度应当是针对性规范与统一性规范相结合。债市风险防范制度应当是统一的,统一性规范意味着理顺规范统一与监管统一之间的关系,并非仅能有一个监管机构与一套制度,而是应当妥善协调,同质性债券适用统一标准。违约债券并没有突破债券的本质属性且风险防范思路与普通债券并无二致,因而应纳入债市整体风险防范体系,并通过针对性规范应对违约债券交易风险特性。此外,需平衡金融安全与效率理念,如果仅出于防范风险目的来说,禁止交易就能够直接掐灭风险源头,没有交易自然就不会带来风险。债券市场是风险市场,防范风险可以与市场效率原则实现共存。安全理念是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性理念,防范风险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保障市场的安全运行。安全理念与效率理念应该统筹兼顾、力求协调,不可偏废。需构建多层次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体系。在市场整体层次,应构建统一违约债券交易市场,将同质性债券放入统一市场交易,该市场容纳风险的能力相较于分裂交易市场更强,也拥有更优越的流动性。以完善的监管制度、集中有效的信息集中制度增加投资者信息获取度,并提升市场透明度,能够及时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妥善管理风险。构建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应当以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投资者为价值取向,在政府与市场间妥善分工,构建层次性的预警机制。在市场规范层次,多层次规范体系是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各层次规则各有独特作用,现阶段着力改进自律规则是现实途径。在司法制度层次,同种类债券法律适用标准统一,是法律公平原则的体现,也能够弥合监管与规则标准不一所带来的风险,完善司法制度保障各项风险防范制度能够顺利运行,并妥善发挥审判延伸职能实现多元化风险防范。在市场监管层次,监管统一并非是为了形式主义而是希望能够缓解监管真空、监管失灵等问题。更为现实的做法是增进监管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统一监管标准,减少重复监管。应改进债券市场监管执法,秉持适当性执法原则,既需要保持一定的谦抑性,又应该及时介入并以妥善方式执法,避免风险生成或者扩散。为加强执法监管效果,还需要提升债券监管机构透明度,并完善债券监管问责制度,有约束方能促使机构妥善履行职责。在市场中介主体层次,应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构建,着力提升评级质量,并通过防止利益冲突、细化跟踪评级等规定来完善违约债券特殊性规则。由于长期以来的“零违约”市场,导致风险管理市场发育不良,应完善规则重点落实信息披露规则,为风险管理提供市场化工具。《证券法》以及《债券纠纷纪要》等已对受托管理人制度所暴露出的问题做出了制度回应。在市场主体层次,违约债券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同时反应价格信号与偿债能力,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应作出针对性规定。设置适当投资者准入制度,避免没有风险承受以及风险识别能力的投资者盲目进入市场,并积极引入多元化适格投资者参与交易。投资者风险预防机制通过规定投资者资金比例结构、单笔交易规模限制等措施成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

谢昊辰[9](2020)在《资管新规下ZL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作为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了统一资管产品监管标准,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ZL银行理财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总体量接近100亿元。但自2017年开始,理财业务的扩张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接近停滞。存在着同业理财在新规限制下缩量严重、非标业务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和风险暴露、标准化业务过度寻求短期利益、对权益类产品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不但使风险在金融体系累积,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加剧了道德风险。对于ZL银行在理财业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要加大对投资者教育的投入,培养理财客户在《资管新规》下对银行理财真正转向“非保本、净值型”的接受程度,为理财业务的全面转型打下基础;其次要加快相关业务资质申请,如保本理财在《资管新规》下被完全禁止,只能通过金融衍生品资质的申请从而开展对保本理财产生替代作用的结构性存款业务;第三,非标业务做为被《资管新规》严格规范的业务品种,本质上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非标回表”或“非标转标”是非标业务在新规约束下的必由之路;最后,标准化业务及权益类业务原先受重视程度不足,ZL银行的投资人员设置及相关基础设施与同业相比处于劣势,在理财“去刚兑、净值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加大资源投入,以科技手段提升标准化业务投研能力,才能集中力量以补齐短板。本文以目前《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具体要求为依据,针对ZL银行在严监管背景下理财业务从资金募集到投出的全流程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从多个方面分析ZL银行理财业务在新的监管形势下原有业务模式面临的冲击,并结合国内其他同等规模商业银行的转型方案,提出了适合ZL银行理财业务的改进策略,从而为ZL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在《资管新规》下提供指导,也对其他同规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提供参考,同时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理论研究提供素材,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张茜岚[10](2020)在《运动类APP存续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当全民健身热潮赶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运动类APP的数量快速增长,然而“内容与功能同质化严重”、“数据不准”等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这使得原有用户新鲜感与信任感丧失,接踵而来的是不断流失的用户以及陆续倒闭的项目。与此同时,国家仍在大力扶持“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发展,大众参与运动健身的热情与日俱增,值得肯定的是,运动类APP在助力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仍然极具潜力,只是有待进一步发掘完善与升级创新。因此,剖析运动类APP的存续逻辑,探讨影响其存续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运营策略与建议以此增强运动类APP的竞争优势,使运营者明确该如何运营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服务,帮助用户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助力全民健身,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本研究希望探讨的议题。当前国内外鲜有对运动类APP存续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研究基本围绕在运动类APP对各类人群的影响研究等层面。基于上述现实背景与理论缺口,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借鉴产品生命周期与“使用与满足”等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内运动类APP存续的现状及问题,又借由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典型案例咕咚进行分析,提炼出影响运动类APP存续的六个因素,包括技术革新、有效数据、社交媒体、产品多元、服务定位以及营销策略,构建出运动类APP存续影响因素模型即“运动类APP存续逻辑”这一理论模型。在前人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运动类APP存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得出:1)技术革新是推动有效数据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2)服务定位是运动类APP营销策略制定的依据和影响因素;3)有效数据、社交媒体以及营销策略是运动类APP存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1)提升数据价值,主动服务用户;2)优化社交媒体,鼓励用户参与;3)延伸布局线下,强化整合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存续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存续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析
        1.2.1 地方政府债券融资
        1.2.2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1.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2.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1.2.5 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1.2.6 国际信用评级的垄断与霸权
        1.2.7 对相关研究的评析
    1.3 研究方法、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券涵义与相关理论
    2.1 涵义界定与辨析
        2.1.1 地方政府债务
        2.1.2 地方政府债券
        2.1.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2.1.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2.2 相关理论及评述
        2.2.1 财政分权理论
        2.2.2 发行债券风险理论
        2.2.3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2.2.4 信用风险理论
        2.2.5 信用评级理论
        2.2.6 相关理论评述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历程分析
    3.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成因
        3.1.1 地方债务现状
        3.1.2 地方债务演化进程和成因分析
    3.2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及发行情况
        3.2.1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
        3.2.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3.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结
        3.3.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3.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演进过程
    4.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
        4.1.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基本原则
        4.1.2 两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对比分析
        4.1.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必要性
    4.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与现状
        4.2.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
        4.2.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4.2.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现状
    4.3 当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市场吻合度分析
        4.3.1 地方债务的软预算约束导致评级结果同质化
        4.3.2 评级信息披露不充分使评级缺乏可信度
        4.3.3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评级业务发展
        4.3.4 评级行业监管机制尚未健全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及信用评级的国际经验
    5.1 美国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5.1.1 市政债券特征
        5.1.2 市政债券监管制度
        5.1.3 市政债券信用评级
        5.1.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5.2.1 债券特征
        5.2.2 债券监管制度
        5.2.3 债券信用评级
        5.2.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3 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5.3.1 债券特征
        5.3.2 债券监管制度
        5.3.3 债券信用评级
        5.3.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4 印度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5.4.1 市政债券特征
        5.4.2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5.5 国际评级机构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分析
        5.5.1 标准普尔公司评级方法
        5.5.2 穆迪公司评级方法
    5.6 国际经验总结和借鉴
        5.6.1 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
        5.6.2 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
        5.6.3 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
        5.6.4 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
第6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设计与应用
    6.1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6.1.1 基本原则和评估步骤
        6.1.2 评级指标选取与样本描述
        6.1.3 评级指标权重确认
    6.2 评级指标得分和评级结果测算
        6.2.1 评级指标得分处理过程
        6.2.2 评级结果分布状况
    6.3 信用评级结果的区域性分析
    6.4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评价
        6.4.1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6.4.2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有效性分析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
        7.2.2 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7.2.3 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
        7.2.4 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
        7.2.5 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
        7.2.6 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
        7.2.7 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
        7.2.8 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金融风险评估
        1.3.2 金融风险处置
        1.3.3 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他
    1.4 创新点
第2章 G证券公司债券融资部环境分析
    2.1 G证券公司债券融资部外部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G证券公司债券融资部内部环境分析
        2.2.1 债券融资部基本情况
        2.2.2 债券发行内部审核
        2.2.3 债券发行的合规和风险管理及其他
第3章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估
    3.1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估工具
        3.1.1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目标
        3.1.2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3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3.2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估
        3.2.1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估计算
        3.2.2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估结果
        3.2.3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行业对比评估
    3.3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估分析
        3.3.1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评估结果分析
        3.3.2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对比分析
第4章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合规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4.1.1 风险管理体系较为简易
        4.1.2 风险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4.2 市场风险管控不足
        4.2.1 对市场风险重视不足
        4.2.2 承揽低风险债券发行业务数量偏少
    4.3 操作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4.3.1 债券发行业务流程管理水平不足
        4.3.2 事后监督安排缺失
    4.4 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4.4.1 信用评级机构难以依赖
        4.4.2 部门未配备信用风险研究团队
        4.4.3 缺乏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第5章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优化
    5.1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策略
        5.1.1 风险处置矩阵
        5.1.2 风险管理优化策略
        5.1.3 风险管理优化步骤
    5.2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5.2.1 优化合规风险管理
        5.2.2 优化市场风险管理
        5.2.3 优化操作风险管理
        5.2.4 优化信用风险管理
第6章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保障和实施
    6.1 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6.1.1 增设风险管理专人专岗
        6.1.2 设立风险管理专项经费和日常经费
        6.1.3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6.2 可行性分析
    6.3 预期效果分析
第7章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3)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2章 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银行资管业务
        2.1.2 资管新规
        2.1.3 业务转型
    2.2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产组合理论
        2.2.2 金融中介理论
        2.2.3 金融抑制理论
    2.3 资管新规中新监管措施的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监管套利理论
        2.3.3 影子银行理论
    2.4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
        2.4.1 发展战略转型理论
        2.4.2 产品体系转型理论
        2.4.3 营销理念转型理论
        2.4.4 数字驱动转型理论
第3章 我国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动因与问题分析
    3.1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和进程
        3.1.1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
        3.1.2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进程
    3.2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动因
        3.2.1 资金供给者角度的动因
        3.2.2 银行角度的动因
        3.2.3 资金需求者角度的动因
    3.3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刚性兑付的问题
        3.3.2 期限错配的问题
        3.3.3 资管能力的问题
第4章 资管新规的影响及银行资管业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4.1 资管新规概述
        4.1.1 资管新规出台的背景、遵循的原则及适用的范围
        4.1.2 资管新规的政策目标
    4.2 资管新规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
        4.2.1 资管新规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直接影响
        4.2.2 资管新规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间接影响
    4.3 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4.3.1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3.2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可行方向
第5章 资管新规背景下招银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案例分析
    5.1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概况
        5.1.1 发展历程和组织架构
        5.1.2 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
    5.2 资管新规对招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
        5.2.1 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下降
        5.2.2 非标资产有序压缩整改困难
        5.2.3 理财产品真实净值化转型困难
        5.2.4 销售渠道和目标客户迁徙困难
    5.3 资管新规背景下招银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5.3.1 明晰招银理财未来发展中的定位
        5.3.2 全面提升招银理财的资产管理能力
        5.3.3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体系
    5.4 资管新规背景下招银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
        5.4.1 构建真实净值型理财产品体系
        5.4.2 组建资管行业的专业人才队伍
        5.4.3 资产配置上聚焦债券类资产
        5.4.4 将数字化经营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
        5.4.5 借力金融科技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第6章 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建议
    6.1 战略上积极筹建理财子公司,战术上聚焦配置债券类资产
        6.1.1 战略上积极申请筹建理财子公司
        6.1.2 战术上聚焦配置债券类资产
    6.2 组建资管行业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真实净值型理财产品体系
        6.2.1 组建资管行业的专业人才队伍
        6.2.2 构建真实净值型理财产品体系
    6.3 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借力数字科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6.3.1 长期持续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
        6.3.2 借力数字科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1.2.2 国内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1.2.3 不良资产证券化
        1.2.4 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2 国内不良资产业务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背景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业务
        2.1.1 银行不良资产
        2.1.2 银行不良贷款业务
    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2.2.1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
        2.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现实背景
3 不良资产业务、资产证券化、风险定价理论
    3.1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3.2 资产证券化
        3.2.1 资产证券化概念
        3.2.2 资产证券化理论
        3.2.3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流程
        3.2.4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上的积极探索
    3.3 风险定价理论
4 不良资产包处置:现实方案的介绍及分析
    4.1 资产包购入方D资产管理公司简介
    4.2 不良资产包收购的背景
    4.3 不良资产包内资产的基本情况及现实处置方案
        4.3.1 资产包内基本情况
        4.3.2 资产包现实处置方案
    4.4 不良资产包的现实处置方案的分析
    4.5 不良资产包反映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4.5.1 授信审批中资产评估的委托代理问题
        4.5.2 关于设备抵押授信额度审批的问题
        4.5.3 对于应收账款抵押的贷款审批问题
5 不良资产包处置:引入证券化手段的优化方案的设计
    5.1 入池资产基本情况
    5.2 交易结构设计
    5.3 现金流的安排和测算
    5.4 风险的测算与证券的定价
    5.5 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和与原方案的对比
        5.5.1 优化处置方案部分的收益与原方案收益对比
        5.5.2 优化后的整体收益与原方案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不良资产包收购及处置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6.1 不良资产包投前估价过程的问题与建议
    6.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6.3 银行与企业在风险控制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
附录2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走势的测量与分析(代码)
附录3 :资产支持证券的蒙特卡洛模拟(代码)
致谢

(5)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竞争战略基本理论
        2.1.1 早期的竞争战略理论
        2.1.2 竞争战略理论的形成与繁荣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波特五力模型
        2.2.2 SWOT分析法
第3章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
    3.1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概况
        3.1.1 Z银行概况
        3.1.2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现状
    3.2 竞争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3 替代品的威胁
        3.2.4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2.5 波特五力分析总结
第4章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4.1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的发展方向
    4.2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SWOT分析
        4.2.1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内部优势
        4.2.2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内部劣势
        4.2.3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外部机遇
        4.2.4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外部威胁
        4.2.5 矩阵分析
    4.3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战略调研:基于个别访谈
        4.3.1 访谈提纲
        4.3.2 访谈内容—Z银行资管业务存在的不足
        4.3.3 访谈内容—Z银行资管业务的战略方向
    4.4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4.4.1 成本领先战略
        4.4.2 目标集中化战略
        4.4.3 差异化战略
        4.4.4 竞争战略选择
第5章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5.1 构建完整资产管理业务产品体系
        5.1.1 强化产品创新
        5.1.2 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5.1.3 提高资产配置能力
    5.2 完善资产管理客户营销服务体系
        5.2.1 增强理财产品销售能力
        5.2.2 强化客户分层管理
        5.2.3 完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
    5.3 构建资产管理业务“大运营”体系
        5.3.1 优化营运架构
        5.3.2 加强估值管理
        5.3.3 规范运营流程
        5.3.4 强化金融科技运用
    5.4 建设资产管理业务全面风险控制体系
        5.4.1 深化风险体制建设
        5.4.2 优化业务流程
        5.4.3 强化授权执行
第6章 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6.1 政策保障
    6.2 组织保障
    6.3 资金保障
    6.4 人才保障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Z银行资管业务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研究
        2.1.2 互联网金融积极影响方面的研究
        2.1.3 互联网金融风险方面的研究
        2.1.4 互联网金融平台现状及运营方面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基于互联网金融本质的研究
        2.2.2 基于对金融市场影响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2.2.3 基于风险角度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2.2.4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的研究
        2.2.5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影响的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
    3.1 A城商行简介
    3.2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3.2.1 互联网金融对A城商行的冲击
        3.2.2 A城商行现有互联网金融平台现状
        3.2.3 其他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
        3.2.4 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机遇和挑战
    3.3 A城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3.3.1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3.3.2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3.3 替代者的替代能力
        3.3.4 资金供给方的议价能力
        3.3.5 资金需求方的议价能力
    3.4 A城商行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分析
        3.4.1 A城商行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优势(S)
        3.4.2 A城商行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劣势(W)
        3.4.3 A城商行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机会(O)
        3.4.4 A城商行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威胁(T)
    3.5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搭建的战略选择
第4章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
    4.1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思路
        4.1.1 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金融服务资源层面的凝聚点
        4.1.2 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各新兴金融服务渠道的支点
        4.1.3 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良好的开放式金融服务环境
        4.1.4 互联网金融平台充分借力各种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4.1.5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整体思路
    4.2 A城商行直销银行平台构建
    4.3 A城商行手机银行平台构建
    4.4 A城商行网贷服务平台构建
第5章 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保障措施及效果
    5.1 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5.2 优化信息科技能力
        5.2.1 提升科技技术
        5.2.2 提升大数据技术
    5.3 调整公司组织架构
    5.4 升级业务合作方式
    5.5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
    2.1 非标资产概念
    2.2 资产管理基本理论
    2.3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4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基本理论
第3章 FZ商业银行简介及非标资产风险管理现状
    3.1 FZ商业银行简介
    3.2 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简介
    3.3 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第4章 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风险评估体系不合理
        4.1.2 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不足
        4.1.3 内部风险管理不到位
    4.2 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风险计量体系落后
        4.2.2 电子化系统建设滞后
        4.2.3 组织架构及管理体制不完善
        4.2.4 非标资产业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第5章 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策略
    5.1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5.1.1 开展重点领域风险专项排摸
        5.1.2 完善非标穿透管理办法
        5.1.3 完善股权估值评估方法
        5.1.4 增强各部门对风险管理的协同合作
        5.1.5 产品管理一体化
    5.2 构建科学的风险计量体系
    5.3 强化风险管理工作的理念
    5.4 利用现有技术建立大数据风控平台
        5.4.1 对信息进行更新
        5.4.2 确保使用数据有效性
        5.4.3 建立信用评分模型
        5.4.4 通过大数据为业务决策提供参考
    5.5 重视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的意义价值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违约债券交易概述
    第一节 债券市场关于违约问题的变化历程
        一、20世纪90年代企业债券违约事件
        二、20世纪末至2013年债券市场“零违约”神话
        三、2014年到2017年债券市场违约常态化趋势形成
        四、2018年至今债券市场违约数量及规模出现“新常态”
    第二节 违约债券市场违约情况分析
        一、整体违约率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二、违约主体性质多元化,民营企业占比较高
        三、违约债券种类多样化
        四、违约债券发行地域既有集中趋势亦有分散态势
    第三节 违约债券
        一、违约债券的定义
        二、可交易违约债券范围
        三、违约债券的“债性”与“券性”
        四、违约债券相较于普通债券所蕴含的特性
        五、违约债券与高收益债券之间关系
    第四节 违约债券交易
        一、被限制的违约债券交易及产生的弊端
        二、违约债券交易现状分析
        三、违约债券交易制度分析
        四、违约债券交易的经济学原理分析
        五、违约债券交易的意义
第二章 违约债券交易风险
    第一节 违约债券一般性风险
        一、信用风险
        二、价格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四、再投资风险
    第二节 次生风险
        一、以18洛娃科技MTN001为例
        二、次生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三、次生风险防范的逻辑
    第三节 内幕交易风险
        一、以Ft.HowardCorp案与HarcourtBraceJovanovich案为例
        二、内幕交易对市场效率的损害
        三、内幕交易规制的理论争议
    第四节 虚假陈述风险
        一、以 Miller v. New Am. High Income Fund 案2为例
        二、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
        三、虚假陈述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第五节 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缔约
        二、契约群
        三、市场主体的群体性
第三章 违约债券风险防范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险监管理论
        一、风险监管理论基础
        二、法律不完备理论
        三、外部监管质疑论
    第二节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金融风险管理方法
        三、金融风险管理悖论
    第三节 风险防范法律规范化
        一、法律规范化的原因与作用
        二、法律解释论
        三、风险防范法律规范化路径
第四章 违约债券风险防范制度之检视
    第一节 风险防范规则匮乏且针对性欠缺
        一、长期边缘化的债券规则
        二、债券风险防范规则缺失且未能体现债券特性
        三、缺乏符合违约债券特性的风险防范制度
    第二节 风险防范方式行政色彩浓厚
        一、行政式风险防范的表现
        二、主要通过管制手段防范风险
        三、行政式风险防范对违约债券交易的影响
    第三节 债券风险防范规则体系混乱
        一、两个市场,三套制度
        二、三足鼎立的监管格局
        三、上位法缺失与差异化规则
    第四节 市场中介主体未能起到风险“减缓器”的作用
        一、市场中介主体偏离预期定位
        二、信用评级机构
        三、债券受托管理人
        四、信用增进机构
第五章 域外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制度比较借鉴
    第一节 违约债券风险防范制度概述
        一、是否就高收益债券单独立法的争议
        二、高收益债风险防范理念
        三、高收益债券风险防范体系
    第二节 市场透明度体系
        一、TRACE系统
        二、违约债券市场是否需要提升透明度的争议
        三、TRACE 系统对市场风险防范的效果—以内幕交易规制效果为例
    第三节 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主体制度
        一、高收益债市场投资者结构
        二、投资者准入制度的争议
        三、受到限制的保险公司
        四、完全禁止的储蓄机构
    第四节 违约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一、信息披露是风险防范制度的核心
        二、违约债券信息披露规则
        三、未妥善信息披露规则的惩罚措施
    第五节 信用评级
        一、信用评级机构角色的转变
        二、评级机构监管制度之变化
        三、针对高收益债券所作出的特殊性规定
    第六节 风险管理工具
        一、风险管理工具对违约债券市场的作用
        二、信用违约互换自身的风险
        三、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监管变化
第六章 风险防范制度应遵循的理念
    第一节 坚持市场化与法制化为根本路径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市场化与法制化的内涵与作用
        三、市场化与法制化的互动逻辑
    第二节 单一性规范与涉众性规范妥善分层与结合
        一、债券特性决定了需要单一性规范与涉众性规范结合适用
        二、单一性规范为违约债券风险防范之基础
        三、涉众性规范侧重于防范市场整体性风险
    第三节 针对性规范与统一性规范相结合
        一、债券市场风险防范制度应实现统一规范
        二、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制度应纳入债市风险防范框架内
        三、通过针对性规范适应违约债券交易特性
    第四节 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平衡理念
        一、金融效率原则
        二、金融安全理念
        三、效率与安全平衡
第七章 构建多层次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体系
    第一节 市场整体层次
        一、构建统一违约债券交易市场
        二、提升市场透明度
        三、构建市场风险预警机制
    第二节 市场规范层次
        一、完善多层次规范体系
        二、规范统一的可能性与现实路径
        三、现阶段以改进自律规则为主
    第三节 司法制度层次
        一、同种类债券法律适用标准统一
        二、改进制度保障风险防范机制有效运行
        三、妥善发挥审判延伸职能多元化风险防范方式
    第四节 市场监管层次
        一、统一监管的可能性与壁垒
        二、应改进债券市场监管执法
        三、完善债券监管问责制度
    第五节 市场中介主体层次
        一、信用评级机构
        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三、债券受托管理人
    第六节 市场主体层次
        一、针对性信息披露制度
        二、投资者准入制度
        三、投资者风险预防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资管新规下ZL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ZL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第一节 ZL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一 ZL银行基本情况
        二 ZL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三 ZL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历程
    第二节 《资管新规》主要内容及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意义
        一 《资管新规》的出台背景
        二 《资管新规》的主要内容
        三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意义
    第三节 《资管新规》对ZL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一 理财募集端受影响状况
        二 非标准化债权类业务受影响状况
        三 标准化债权类业务受影响状况
        四 权益类业务受影响状况
第三章 资管新规下ZL银行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ZL银行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 同业理财大幅收缩
        二 保本理财缺乏替代产品
        三 非标业务被严格限制
        四 标准化业务过度寻求短期利益
        五 对权益类产品重视程度不足
    第二节 ZL银行理财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对同业理财存在依赖惯性
        二 保本理财体系建设不完善
        三 非标业务开展动机违规
        四 标准化业务业绩评估机制不合理
        五 主动管理能力相对落后
第四章 同类型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经验分析
    第一节 A银行理财业务开展情况介绍
        一 A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与渠道分布
        二 A银行理财业务组织架构演变
        三 A银行资管转型思路思路
    第二节 B银行理财业务开展情况介绍
        一 B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简介
        二 B银行理财业务组织架构简介
        三 B银行资管转型思路思路
    第三节 A、B银行理财业务供ZL银行可借鉴经验的分析
        一 在风险传递上摆脱刚性兑付
        二 在终端渠道上打造线上下一体化营销
        三 在投资标的上加强对标准化及权益产品的配置力度
        四 在管理模式上推进理财子公司的建立
第五章 加快ZL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节 规范同业理财并拓展增量业务
        一 调整同业理财回归本源
        二 防范同业理财业务风险
        三 拓展同业理财替代产品
    第二节 加快保本理财替代产品体系建设
        一 加快结构性存款产品建设
        二 加快低风险评级理财产品体系建设
        三 加强理财业务专业系统建设
    第三节 建立以净值化管理为核心的投资体系
        一 增加优质流动性标的投资
        二 加大净值型产品推广力度
        三 加强数据和渠道挖掘
    第四节 提升标准化债权业务运作能力
        一 加强标准化债权业务风控水平
        二 增加投研岗位设置
        三 加强标准化债权业务线上系统建设
    第五节 加大对权益类产品的全方位配置
        一 调整权益产品定价方式
        二 加强对权益产品的配置灵活度
        三 加强权益产品的宣传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运动类APP存续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运动类APP
        2.1.2 运动类APP存续
    2.2 国内外运动类APP研究现状可视化
    2.3 运动类APP发展现状及存续的相关研究
    2.4 运动类APP生命周期及“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研究
        2.4.1 运动类APP生命周期相关研究
        2.4.2 运动类APP“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研究
    2.5 运动类APP未来发展趋势相关研究
3 运动类APP存续的影响因素探析
    3.1 扎根理论
    3.2 案例选择与资料来源
        3.2.1 案例选择
        3.2.2 资料来源
    3.3 运动类APP存续影响因素编码过程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性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4 运动类APP存续逻辑理论模型构建与识别
4 运动类APP存续影响因素验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4.2 问卷设计与发放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发放
    4.3 数据分析结果
        4.3.1 信效度分析
        4.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3.3 中介效应检验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运动类APP的存续逻辑包含“技术逻辑”、“产品逻辑”及“营销逻辑”
        5.1.2 技术革新是推动有效数据提升的重要因素
        5.1.3 服务定位是运动类APP营销策略制定的依据和影响因素
        5.1.4 有效数据、社交媒体以及营销策略是运动类APP存续的主要影响因素
    5.2 建议
        5.2.1 提升数据价值,主动服务用户
        5.2.2 优化社交媒体,鼓励用户参与
        5.2.3 延伸布局线下,强化整合效应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运动类APP存续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存续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D]. 许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2]G证券公司债券发行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王歌.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3]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研究[D]. 朱昀.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4]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D]. 邱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5]Z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张颖.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6]A城商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研究[D]. 李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5)
  • [7]FZ商业银行非标资产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黄忠.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论违约债券交易风险防范[D]. 阮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9]资管新规下ZL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 谢昊辰. 郑州大学, 2020(03)
  • [10]运动类APP存续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茜岚.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标签:;  ;  ;  ;  ;  

生存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