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磁合金中的磁弹性转变

铁磁合金中的磁弹性转变

一、铁磁合金中的磁弹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铭[1](2019)在《基于涡流耦合的扭矩传感技术》文中提出扭矩是工业生产和机械传动中重要的载荷形式,在船舶、航天、工农业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磁弹式传感器传感机理及研究动态,使用磁致伸缩性能良好的坡莫合金薄带作为磁敏材料与非磁性轴结合,实现非铁磁性轴的扭矩测量。提出基于平面柔性线圈涡流耦合的扭矩测量方案,该测量方案不同于传统互感线圈(励磁—感应)电压表征扭矩的方法,而是采用平面线圈的电感量表征扭矩,通过线圈与涡流的耦合传感磁导率的变化,为扭矩测量领域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各种扭矩传感测量方式,重点介绍磁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研究动态,确定磁弹式传感器这一研究方向。依据材料力学知识,建立起弹性轴±45°方向应力与扭矩的数学模型。介绍磁弹效应,通过磁力等效理论分析磁导率与应力的数学关系,至此,完成扭矩测量理论基础的推导。其次,介绍扭矩测量系统的信号检测原理,平面线圈与涡流的耦合关系类似于涡流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并对多匝线圈产生涡流场进行解析模型分析。设计平面柔性线圈和电感检测模块,选择坡莫合金1J50作为磁敏元件,通过有限元仿真不同频率电流下产生涡流的渗透深度,确定磁敏材料尺寸。搭建基于平面柔性线圈的提离实验和拉应力实验系统并进行实验,得到平面线圈的提离特性和应力检测性能参数,为后面扭矩测量做铺垫。最后,搭建基于柔性线圈涡流耦合的扭矩测量系统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做出拟合曲线并得到实验系统的非线性误差、灵敏度、迟滞性误差等性能参数,验证了此扭矩测量系统的可行性。这种通过平面线圈电感来表征扭矩的检测方案是扭矩测量领域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张晓梅[2](2018)在《基于磁弹效应的非接触式扭矩传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扭矩测量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例如船舶、航空航天、石油钻机等领域。目前,国内外用于扭矩测量大多是基于非晶态合金薄带的线圈式扭矩传感器,但是粘贴非晶态合金薄带具有耐疲劳性能不好、不具有长期稳定性以及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脱落等缺点。所以,本文摈弃了粘贴合金薄带的方案,采用检测磁感应强度、测量电镀镍层的磁导率改变两种方法进行扭矩的测量,能够有效解决合金薄带所带来的问题,并且能够实现扭矩的非接触式测量,为扭矩测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分析基于磁感应强度的扭矩传感系统的理论模型,选取铁镍合金1J50用于制作弹性轴的铁磁材料,设计励磁装置,并对其产生的磁场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构建整体实验系统。利用实验系统对扭矩测量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其性能指标。其次,分析基于平面柔性传感器的扭矩传感系统的磁导率模型,并分析本实验系统所需要的制轴材料为铝合金6061-T651。根据弹性轴表面镍槽位置以及考虑空间分辨率的因素设计平面柔性传感器,利用ANSYS软件仿真其产生的磁场效应,搭建整体实验装置,确定平面柔性传感器的最佳工作点,并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其灵敏度、迟滞性误差、重复性误差等指标。最后,总结两种扭矩传感系统的性能,实验指标,以及优缺点。通过实验证明两种系统用于扭矩测量方面具有可行性,为后续的扭矩测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杨延丽[3](2018)在《Fe-16Cr-2.5Mo合金力学及减振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振合金可以消除或降低振动及噪声,具有预防疲劳失效、降噪环保等作用,也可以加工成机械构件,作为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使用。本文采用真空熔炼工艺制备四种不同成分的Fe-16Cr-2.5Mo合金。经不同温度(900℃、1000℃、1100℃)热处理后,测试其力学性能和减振性能,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对合金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合金元素和热处理温度对Fe-16Cr-2.5Mo合金力学性能和减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合金元素的Fe-16Cr-2.5Mo合金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在1000℃时达到峰值,抗拉强度最大值为471MPa,屈服强度最大值为346.5MPa。合金的塑性和韧性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合金的减振性能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在1000℃时存在峰值,阻尼值Q-1最大为9.5′10-3。增加合金中的Mn、Si元素含量,分别为0.3%和0.5%时,合金晶粒粗化,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屈服强度最大可提高9.5%,抗拉强度最大可提高8.7%。冲击吸收功在900℃时提高了9.1%,在1000℃和1100℃时分别降低了90.8%和75.4%;在添加Mn、Si元素的基础上添加0.5%Cu时,合金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屈服强度最大可提高5.4%,抗拉强度最大可提高2.8%。在900℃时,冲击吸收功降低了28.2%,在1000℃和1100℃时,冲击吸收功分别提高了234.7%和224.1%;在添加Mn、Si的基础上添加0.8%Ni和0.1%Nb时,合金晶粒细化,同时强度、塑性和韧性提高。屈服强度最大可提高8.0%,抗拉强度最大可提高5.2%。900℃1100℃时冲击吸收功分别提高4.4%、34.8%和6.9%。与未添加其他合金元素的Fe-16Cr-2.5Mo合金相比,添加0.3%Mn和0.5%Si的合金减振性能,在900℃和1000℃时,合金减振性能分别降低10.6%和16.8%,在1100℃时,减振性能提高8.1%;添加0.5%Cu的合金,在900℃时,减振性能变化不大,在1000℃和1100℃时,减振性能分别降低18.9%和13.%,添加0.8%Ni和0.1%Nb的合金,在900℃时,减振性能变化不大,在1000℃和1100℃时,减振性能分别降低40.5%和63.8%。且在合金中加入0.8%Ni和0.1%Nb比在合金中加入0.5%Cu的减振性能恶化严重。未添加其他元素的Fe-16Cr-2.5Mo合金在温度为1000℃时的综合性能最好;添加合金元素在提高合金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合金的减振性能。0.8%Ni和0.1%Nb的加入能明显细化晶粒,提高韧性。因此,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及性能需要,可对合金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吴佳翼[4](2016)在《铁磁型阻尼合金磁性及阻尼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磁型阻尼合金凭借其高阻尼、抗腐蚀性和宽工作温度范围等优势,在现代工业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Fe-Cr-Al系合金在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是目前最具有研究价值及应用价值的铁磁型阻尼合金。但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Fe-Cr-Al系列合金研究思路均为先实验后分析,鲜有从头理论计算的实验结果。因此本文借助最新的材料科学计算软件WIEN2K,通过模拟计算实现了对铁磁型阻尼合金的磁学性质研究并分析其与阻尼性能的相互关系。本文首先简述了阻尼合金的基本性质和研究现状,随后从第一性原理的基本思想出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阐明了理论计算的基本依据,并介绍WIEN2K软件的基本流程;其次从理论上推导了影响阻尼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铁磁型阻尼合金的阻尼性能强弱和磁晶各向异性能与原胞总磁矩的比值呈负相关;随后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以上结论。然后以第一性原理为基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运用WIEN2K软件对掺杂后Fe2CrAl合金的磁性参数进行计算。经过对磁性参数的分析,发现Er、Pm、Si以及Tb元素替代Fe元素后依次提高了Fe2CrAl合金的阻尼性能。本文在得到有效提高Fe2CrAl合金的阻尼性能的元素后,深入研究了阻尼性能最佳的FeCrAlSi和FeCrAlTb合金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掺入Si后合金的阻尼性能得到提高的原因是,Si-p轨道分别与Fe-deg、Cr-deg、Cr-dt2g轨道发生杂化,间接影响了Fe原子和Cr原子之间强烈的d-d轨道杂化作用,使得Fe原子和Cr原子费米能级处的反成键态密度移向低能区且产生两个杂化峰;掺入Tb后,合金引入了高态密度、高局域性的Tb-f轨道,增加了费米能级下自旋向上的总态密度,此外,Tb-f轨道和Fe-d、Cr-d轨道发生杂化,使Fe原子和Cr原子的态密度分布变得较为离散,这影响了Fe-deg、Fe-dt2g和Cr-dt2g轨道之间的共价杂化作用,这些态密度和轨道杂化的变化导致了阻尼性能的变化。最后,通过采用改变原胞中原子占位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FeCrAlSi和FeCrAlTb合金的阻尼性能。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得到的磁性与阻尼性能的关系,可以为往后铁磁型阻尼合金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此外,与传统实验方法相比,采用理论计算探索高阻尼的铁磁型阻尼合金可节省大量时间和实验成本。

翁端,刘爽,何嘉昌[5](2014)在《锰基阻尼合金研发及产业化国内外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阻尼合金是一类阻尼(内耗)大,能使振动迅速衰减的金属功能材料,按其阻尼机理可分为复相型、铁磁型、位错型、孪晶型四类。利用其制造相关振动源构件,可以有效地解决机械制造及相关工程领域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于锰基阻尼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Mn-Cu、Mn-Fe合金的掺杂改性和对新兴的Mn-Ni合金阻尼机理研究方面,而形成产业的主要为MnCu合金,其代表产品为Sonoston、Incramute和M2052等。相比于传统Mn-Cu合金,Mn-Fe合金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力学性能,有望在未来替代Mn-Cu合金取得实际应用。本文简要介绍阻尼合金的种类和特点,对上述合金的主要研究进展和产业化现状进行总结,为需要减振降噪场合的选材提供参考。

陈晓钢[6](2013)在《退火工艺对Fe-Cr-Mo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通过中频真空感应电炉熔炼了Fe-16Cr-2.5Mo、Fe-16Cr-3.2Mo以及Fe-16Cr-3.5Mo三种不同成分的Fe-Cr-Mo合金。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对Fe-Cr-Mo合金阻尼性能及磁致伸缩特性的影响,结合合金的显微组织以及磁畴结构分析了磁机械滞后阻尼的影响因素,深入讨论了合金饱和磁致伸缩系数与磁机械滞后阻尼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Mo含量对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采用悬臂梁测试系统测试了三种Fe-Cr-Mo合金在不同退火工艺下的阻尼性能(用损耗因子表示)。研究发现,退火温度对合金的阻尼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800℃-1100℃),合金的阻尼性能先升高后逐渐降低,在900℃出现峰值。在900℃退火1-4h,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Fe-Cr-Mo合金的阻尼性能逐渐降低。其中,Fe-16Cr-2.5Mo合金在900℃退火1h空冷后的损耗因子最高(η=0.062)。随着Mo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损耗因子呈下降的趋势。采用Fe304水基磁流体观察了Fe-16Cr-2.5Mo合金的磁畴结构。结果表明,合金在900℃退火后有较多细小的90°磁畴,退火温度升高,磁畴的排列越来越整齐且尺寸增大,1100℃退火后出现了楔形畴。在900℃退火1-4h,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合金的磁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楔形畴以及数量较多的匕首畴,且匕首畴的尺寸随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采用改进的WSN-200型迈克尔逊干涉仪测试了不同退火工艺下Fe-Cr-Mo合金的磁致伸缩特性。研究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800℃-1100℃),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在900℃出现峰值。在900℃退火1-4h,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Fe-Cr-Mo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逐渐降低。其中,Fe-16Cr-2.5Mo合金在900℃退火1h空冷后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最高(λs=43.2ppm)。通过研究发现,Fe-Cr-Mo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s与损耗因子η的变化规律一致,随着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s的增加,损耗因子η也逐渐增加,二者成一定的对应关系。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s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磁机械效应的强弱程度。

陈晓钢,胥永刚,金佥[7](2013)在《退火态Fe-16Cr-2.5Mo阻尼合金磁致伸缩特性与阻尼性能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改进的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了Fe-16Cr-2.5Mo阻尼合金在800、900、1000、1100℃退火空冷下的磁致伸缩特性。用悬臂梁测试系统分析了退火态合金的阻尼性能。研究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Fe-16Cr-2.5Mo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s和损耗因子η都在900℃出现峰值,分别达43.2×10-6和0.0622。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s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损耗因子η一致。饱和磁致伸缩系数反映了磁机械效应的强弱程度,随着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s的增加,损耗因子η也逐渐增加,二者呈近似的线性关系。

黄娴[8](2011)在《压电/压磁叠层复合材料换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磁电材料在传感器、换能器、存储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压电材料与磁致伸缩材料组成的叠层复合材料由于制备简单、磁电转换效率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分析磁致伸缩材料的磁弹性损耗特性,运用磁弹性内耗随磁场变化这一性质设计一种可进行静态磁场测量的磁电换能结构。该换能器为由压电/压磁叠合而成的PZT8/Tenfenol-D/PZT8三明治结构,以变压器方式工作:其中的一层压电片作为激励层,另一层作为输出层,当激励层输入交流电压时,输出层输出相应的交流电压。根据输出电压幅值与静态磁场的变化关系,实现对静态磁场的探测。分析层合结构在变压器方式工作时的振动模式;推导了表征输入输出电压关系的机电等效电路;得到了输出电压与机械品质因素、激励电压的依赖关系;测量了输出电压与激励电压频率、幅值关系;测试了不同激励电压大小时的磁灵敏度。以PMPMP五层层合结构为例,讨论了多层结构中不同激励方式和输出连接方式对输出电压幅值的影响。实验表明:1)与弯振模式相比,纵振模式下输出电压对静磁场的探测能力更强;2)偏置磁场一定,激励电压为2Vpp时,纵振输出电压对静磁场的灵敏度达22.6mV/Oe;3)输入电压越大,输出电压也越大,磁灵敏度也越大。依据磁致伸缩材料的ΔE效应,弹性模量可随材料的应力发生变化,利用该特性,研究了一种针对磁电层合材料的谐振频率控制方法。以压电/压磁层合结构PZT5/Tenfenol-D/PZT8为研究对象,根据逆压电效应,用压电驱动层的直流电压调整磁电层合结构的预应变。由于谐振频率大小与其弹性模量有关,而弹性模量又随应力/应变而改变,所以调节压电层的直流电压即可对谐振频率进行控制。分析了压电驱动层直流电压与磁电层合结构端部的应变关系。运用压电材料和磁致伸缩材料的本构方程,分别得到了磁电层合结构的一阶纵振频率及谐振磁电电压系数与弹性模量的函数关系。分析应力对弹性模量的影响,得到了可证明直流电压对谐振频率产生控制作用的公式。构建实验系统,测试和分析了层合结构的谐振频率、磁电电压系数以及两者与压电驱动层直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1)偏置磁场一定,在压电驱动层极化方向施加-170V~170V的直流电压时,层合结构谐振磁电电压系数变化不大,一阶纵振频率的变化幅度达1KHz;2)直流电压与谐振频率之间近似为线性关系;3)偏置磁场为0Oe~225Oe时,直流电压对一阶纵振频率的控制幅度不受偏置磁场大小的影响。

郑成琪[9](2011)在《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和阻尼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CuAlMn形状记忆合金具备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能够基本满足功能/结构一体化阻尼材料的要求,因此我们选择CuAlMn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本文从阻尼机理,母相晶体结构,马氏体晶体结构,阻尼性能等四个方面对CuAlMn形状记忆合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阻尼机理研究方面:首先通过对材料形变特性的解析,建立了线性动滞后阻尼的定量模型,得到了描述动滞后阻尼的两个重要宏观参量:驰豫强度和驰豫时间,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影响阻尼性能的因素及提高阻尼性能的途径。其次,通过对阻尼微观机制的剖析,提出:阻尼来源于微观的缺陷,原子或其他物理基元顺应外加应力的微观有序运动,而这种微观有序运动必然同时导致微观无序运动(即热运动)的加剧,因而伴随机械能部分转变为热能的不可逆能量耗散。第三,提高铜基合金阻尼性能的有效途径主要是充分发挥界面阻尼和相变阻尼机制的作用。2.母相结构研究方面:对于具有四个亚点阵位置的A-B-C三元合金,我们提出了表征其有序度的四个参数SBmn,SCmn,SBnn,SCnn。在对有序度参数进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模拟了CuAl11Mn9合金L21,D03,B2和A2结构母相的XRD衍射谱。DO3结构母相XRD衍射的特点是:无论有序度如何变化,(111)和(002)晶面的衍射强度之比均为恒值,I(111)/I(002)≈1.92;L21结构母相XRD衍射的特点:(111)和(002)晶面的衍射强度之比不是常数,且I(111)/I(002)≤1.18;B2结构母相XRD衍射的特点:(111),(113)和(133)等次近邻衍射峰结构消光。将实验衍射谱与模拟衍射谱进行对比,测定Cu-Ak11Mn9合金铸态试样的母相结构为(80%DO3+20%L21)。热处理对母相结构的影响是:淬火冷却速度减慢,DO3结构比例下降;低温时效温度升高,DO3结构比例下降;低温时效时间延长,L21结构的最近邻和次近邻有序度升高。3.马氏体结构研究方面:通过引入两个影响因子x(电子浓度影响因子)和μ(配位数影响因子)计算原子在实际合金中的有效半径,以此为基础并根据马氏体结构模型,利用不等径钢球密堆的原理,首次提出了计算马氏体晶格常数的两种算法:一是完全利用原子半径计算马氏体晶格常数;二是利用母相晶格常数和层间偏移量s计算马氏体晶格常数。模拟了常见马氏体结构的XRD衍射谱,通过将实验衍射谱与模拟衍射谱进行对比的方法,确定了铸态Cu-Al10.5-Mn6和Cu-Al11-Mn6合金都是以4H马氏体为主体的多类型马氏体混合结构。热处理对马氏体有序度的影响显着,随着淬火冷却速度降低或时效时间延长,马氏体有序度升高。4. 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阻尼性能研究方面:运用跟踪滤波技术,采用悬臂梁弯曲共振装置测试了表面应力振幅4.05-40.5Mpa范围内CuAlMn形状记忆合金在一阶共振频率和二阶共振频率下的室温阻尼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uAlMn形状记忆合金在单一马氏体态和母相态都有可能具有高阻尼特性,最大表面应力振幅为4.05Mpa时,内耗Q-1最高可以达到10-1数量级。阻尼机制与合金的显微组织和相结构密切相关,马氏体相的高阻尼能力归因于马氏体挛晶变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再取向,而母相的高阻尼能力来源于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阻尼性能总体上表现为随表面应力振幅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在临界应力以下,母相态合金的阻尼性能下降速度明显快于马氏体态合金,超过临界应力以后,阻尼性能下降趋于平缓而且与组织相关性很小。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阻尼性能随频率升高而下降,有较强的频率依赖性,尤其是两相区合金的频率效应最为显着,而添加合金元素Ni能够改善高频特性。

朱向群[10](2010)在《称重传感器弹性体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弹性体是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核心元件,弹性体的滞弹性能影响传感器精度和计量性能,是传感器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弹性体滞弹性研究是开发高精度称重传感器的必由之路。本文首次采用配以高精度温箱和加载装置的双频激光干涉测试系统,纳米尺度量化研究了17-4PH钢滞弹特性,该测试系统精度达到0.1nm。采用应变式传感器设计原理,定性研究了不同亚结构40CrNiMo钢滞弹行为。结合透射电镜、内耗测试、数值模拟和X衍射等技术系统研究了17-4PH钢和40CrNiMo钢弹性体滞弹特性。分析了2Cr13钢弹性体易开裂失效的原因,并解决了困扰2Cr13钢弹性体工程应用问题。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研究了17-4PH钢弹性体测试间隔时间对滞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间隔时间约低于12分钟,17-4PH钢弹性体滞后和回零值无变化,间隔时间大于12分钟,弹性体滞后和回零随测试等待时间延长而增加。分析认为,溶质原子应力感生有序是造成17-4PH钢滞后和回零随测试等待时间变化的根本原因,应力感生有序造成的滞后占到17-4PH钢滞后的4~7%。磁场影响17-4PH钢滞弹性,磁饱和弹性体滞后比未经磁化处理弹性体滞后低20~30%,部分磁化弹性体滞后要高于未磁化弹性体的滞后。分析认为,磁饱和弹性体无磁弹性内耗产生(磁致伸缩及其逆效应),从而降低滞后;部分磁化弹性体内部可能形成宏观涡流损耗,导致滞后增大。研究了相同固溶处理,不同时效工艺17-4PH钢滞弹行为。结果表明,固溶态(不时效)17-4PH钢具有突出大滞弹,尤其是弹性蠕变。相同硬度条件下,低温时效试样滞弹性能好于高温时效试样,过时效增大17-4PH钢滞弹,17-4PH钢的硬度和滞弹性能呈非线性关系。分析认为,17-4PH钢强化源于基体中弥散析出的Cu粒子,时效温度升高,Cu粒子尺寸变大、弥散度下降、基体位错密度降低、回复特征明显,从而滞弹性变差。加载应力和测试温度对弹性体滞弹性能有显着影响,弹性蠕变和蠕变恢复值同步变化,它们和滞后随加载应力增大、测试温度升高而变大。应力对滞后的影响明显大于温度对滞后的影响。弹性体滞弹性的绝对变化量和相对变化量无对应关系。17-4PH钢内耗测试表明,内耗随着应变振幅增加和温度上升而变大,动态模量与内耗变化方向相反,内耗大小与滞弹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试样在低于10-6应变即产生内耗和滞后。研究了17-4PH钢固溶后、时效前的预形变对弹性体滞后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形变方向与弹性体测试同向则降低滞后,反向则增加滞后,该现象和包申格效应有关。研究了相同淬火温度,不同回火亚结构40CrNiMo钢滞弹特性。结果表明,回火屈氏体滞弹性能最好,回火马氏体和回火索氏体滞弹较差。分析认为,低温回火组织中约4.1%沿界面分布的残余奥氏体,以及组织中存在较大残余拉应力和不稳定组织降低了回火马氏体滞弹性能。中温回火时,淬火形成的孪生组织和残余奥氏体转变基本结束,淬火拉应力消除,回火屈氏体组织具有优良滞弹性能。高温回火组织强度低、碳化物粗化导致回火索氏体较差的滞弹性能。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相同热处理硬度(44~46HRC)时40CrNiMo钢滞弹特性。结果表明,等温淬火下贝氏体组织滞弹性最优,亚温淬火和高温淬火均不利于滞弹性能。亚温淬火组织中沿晶未溶铁素体增大弹性体滞弹性。高温淬火粗大组织降低了相界面积,晶界滑移阻力下降,增大滞弹。下贝氏体由条状铁素体和弥散均匀分布的短杆状碳化物组成,弥散均布碳化物以及组织中残余压应力是下贝氏体具有最佳滞弹性能的主因。研究表明,2Cr13钢应力腐蚀开裂倾向较大,原420℃回火工艺处于2Cr13钢敏化温度和回火脆性区。在270~420℃回火区间,2Cr13钢应力腐蚀抗力随回火温度升高显着降低,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指数由300℃回火时的9.2%上升到420℃回火时的71.8%。在270~420℃回火区间,随回火温度升高,2Cr13钢强度略微增加,冲击性能显着降低,滞后略微减小。弹性体表面Ni-P镀层内存在约150MPa拉应力,Ni-P镀显着降低2Cr13钢应力腐蚀抗力。喷丸强化在工件表面诱导650MPa压应力,极大提高2Cr13钢应力腐蚀开裂抗力。

二、铁磁合金中的磁弹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磁合金中的磁弹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涡流耦合的扭矩传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相关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扭矩测量方法的分类和研究动态
        1.2.1 电阻应变式
        1.2.2 压电式
        1.2.3 光电式
        1.2.4 磁电式
        1.2.5 电容式
    1.3 基于磁弹效应的扭矩传感器的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磁弹效应的扭矩传感原理
    2.1 扭矩测量原理
    2.2 磁弹效应
    2.3 磁力等效理论
    2.4 相对磁导率与扭矩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扭矩传感信号检测系统
    3.1 基于涡流耦合的传感信号检测原理
    3.2 趋肤效应与渗透深度
    3.3 线圈及电涡流场的积分解析模型
    3.4 涡流耦合信号传感等效模型
    3.5 平面柔性线圈电感的检测原理
    3.6 传感线圈尺寸设计
    3.7 扭矩传感系统设计整体方案
        3.7.1 电感检测系统硬件电路方案
        3.7.2 电感检测模块软件系统设计
        3.7.3 上位机系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涡流耦合的正应力检测实验
    4.1 磁敏材料的选择
    4.2 平面线圈涡流纵向分布仿真
    4.3 基于柔性平面线圈的提离实验
        4.3.1 提离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4.3.2 平面柔性线圈提离实验及数据分析
    4.4 平面柔性线圈正应力实验
        4.4.1 磁导率与应力的数学模型
        4.4.2 正应力检测实验方案
        4.4.3 线性度实验与数据分析
        4.4.4 重复性实验与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扭矩测量实验研究
    5.1 扭矩实验系统
    5.2 扭矩加载实验台
    5.3 弹性轴材料的选择
    5.4 弹性轴受力仿真分析
    5.5 基于平面柔性线圈的扭矩测量实验
        5.5.1 实验内容概述
        5.5.2 扭矩测量实验数据分析
        5.5.3 扭矩测量重复性实验数据分析
        5.5.4 不确定度分析
        5.5.5 合成不确定度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磁弹效应的非接触式扭矩传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磁弹效应扭矩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磁弹效应的扭矩测量理论
    2.1 扭矩测量原理
        2.1.1 变形几何关系
        2.1.2 物理关系
        2.1.3 静力学关系
    2.2 铁磁材料的选取
        2.2.1 铁镍合金1J50 的性能
        2.2.2 铝合金6061-T651 性能
    2.3 磁弹效应理论
        2.3.1 磁弹效应
        2.3.2 有限元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磁弹效应的扭矩传感数学模型
    3.1 磁感应强度与扭矩的关系
        3.1.1 磁力等效理论
        3.1.2 非磁滞磁化强度与应力的关系
        3.1.3 磁感应强度与扭矩的关系
    3.2 磁导率与扭矩的关系
        3.2.1 磁致伸缩系数理论模型
        3.2.2 相对磁导率与扭矩之间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磁感应强度的扭矩测量实验研究
    4.1 基于磁感应强度的扭矩测量实验概述
        4.1.1 励磁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4.1.2 励磁线圈磁化效果的仿真分析
    4.2 总体方案设计
    4.3 基于磁感应强度的扭矩测量实验
        4.3.1 励磁电压对1J50 铁镍合金的磁弹特性影响
        4.3.2 理论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4.3.3 重复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平面柔性传感器的扭矩实验研究
    5.1 基于平面柔性传感器的扭矩实验研究概述
        5.1.1 铝合金弹性轴表面镀镍方案设计
        5.1.2 平面柔性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5.1.3 平面柔性传感器磁化效果的仿真分析
    5.2 基于平面柔性传感器的扭矩测量总体方案设计
        5.2.1 励磁信源的选择及信号采集的设计
        5.2.2 信号采集和处理模块设计
        5.2.3 基于平面线圈测量感应信号的总体方案设计
    5.3 基于平面柔性传感器的扭矩测量实验
        5.3.1 励磁频率对镀镍铝合金的磁弹特性影响
        5.3.2 励磁电压对镀镍铝合金的磁弹特性影响
        5.3.3 感应信号的扭矩测量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3.4 重复性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Fe-16Cr-2.5Mo合金力学及减振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减振合金
    1.3 减振合金的分类及减振机理
        1.3.1 减振机理
        1.3.2 减振合金分类
    1.4 铁磁型减振合金的研究现状
        1.4.1 铁磁型减振合金分类
        1.4.2 铁磁型减振合金的减振机理
        1.4.3 影响减振合金性能的因素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热处理工艺
        2.2.2 力学实验
        2.2.3 显微试样制备及测试方法
        2.2.4 减振实验
第三章 合金元素和热处理温度对Fe-16Cr-2.5Mo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1 Mn、Si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1.1 金相组织分析
        3.1.2 合金微观形貌EBSD分析
        3.1.3 合金析出相SEM和TEM分析
    3.2 Cu、Ni、Nb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2.1 合金金相组织分析
        3.2.2 合金微观形貌EBSD分析
        3.2.3 合金析出相SEM、EDS和TEM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金元素和热处理温度对Fe-16Cr-2.5M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Mn、Si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合金强度分析
        4.1.2 合金塑性分析
        4.1.3 合金韧性分析
        4.1.4 冲击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4.2 Cu、Ni、Nb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合金强度分析
        4.2.2 合金塑性分析
        4.2.3 合金韧性分析
        4.2.4 冲击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金元素和热处理温度对Fe-16Cr-2.5Mo合金减振性能的影响
    5.1 减振性能分析
        5.1.1 Mn、Si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减振性能的影响
        5.1.2 Cu、Ni、Nb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减振性能的影响
    5.2 矫顽力分析
        5.2.1 Mn、Si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矫顽力的影响
        5.2.2 Cu、Ni、Nb和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矫顽力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铁磁型阻尼合金磁性及阻尼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尼合金特性及研究意义
    1.2 铁磁型阻尼合金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第一性原理
        2.1.1 第一性原理的基本思想
        2.1.2 基本理论的近似假设
        2.1.2.1 价电子近似和绝热近似
        2.1.2.2 哈利特-福克近似(Hartee-Fock近似)
    2.2 密度泛函理论
        2.2.1 Hohenberg-Kohn定理和Kohn-Sham方程
        2.2.2 交换关联泛函
    2.3 基于软件包WIEN2K的计算流程
        2.3.1 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
        2.3.2 WIEN2K软件包基本计算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Cr-Al系列合金阻尼性能的理论分析
    3.1 铁磁型阻尼合金的产生机制
    3.2 铁磁型阻尼合金阻尼性能与磁性的联系
        3.2.1 铁磁型阻尼合金阻尼性能与磁性的理论分析
        3.2.2 铁磁型阻尼合金阻尼性能与磁性的实验证明
    3.3 Fe-Cr-Al系列合金的理论阻尼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CrAlSi和Fe CrAlTb合金的阻尼性能研究
    4.1 Fe_2CrAl内部结构剖析
        4.1.1 模型与计算方法
        4.1.2 Fe_2CrAl的电子结构及磁性
    4.2 FeCrAlSi的阻尼机理
        4.2.1 模型与计算方法
        4.2.2 FeCrAlSi的电子结构及磁性
        4.2.3 FeCrAlSi阻尼性能的来源
    4.3 FeCrAlTb的阻尼机理
        4.3.1 模型与计算方法
        4.3.2 FeCrAlTb的电子结构及磁性
        4.3.3 FeCrAlTb阻尼性能的来源
    4.4 不同类型FeCrAlSi合金的阻尼性能
        4.4.1 模型与计算方法
        4.4.2 不同类型FeCrAlSi合金的稳定性
        4.4.3 不同类型FeCrAlSi合金的磁性及阻尼性能
        4.4.4 不同类型FeCrAlSi合金的态密度
    4.5 不同类型FeCrAlTb合金的阻尼性能
        4.5.1 模型与计算方法
        4.5.2 不同类型FeCrAlTb合金的稳定性
        4.5.3 不同类型FeCrAlTb合金的磁性及阻尼性能
        4.5.4 不同类型FeCrAlTb合金的态密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锰基阻尼合金研发及产业化国内外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阻尼合金分类及研究进展
2 锰基阻尼合金研发现状
    2.1 Mn-Cu合金研发现状
    2.2 Mn-Fe合金研发现状
    2.3 Mn-Ni合金研发现状
3 锰基阻尼合金国内外产业现状
4 结论

(6)退火工艺对Fe-Cr-Mo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阻尼合金的发展现状
    1.2 铁磁型阻尼合金的阻尼机制
        1.2.1 宏观涡流
        1.2.2 微观涡流
        1.2.3 磁机械滞后阻尼
    1.3 铁磁型阻尼合金的研究概况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Fe-Cr-Mo阻尼合金实验方法
    2.1 材料制备及热处理工艺
        2.1.1 Fe-Cr-Mo合金的真空熔炼及试样制备
        2.1.2 热处理工艺
    2.2 材料性能测试
        2.2.1 阻尼性能
        2.2.2 磁致伸缩性能
        2.2.3 硬度
    2.3 微观分析
        2.3.1 金相组织观察
        2.3.2 磁畴的观察
第3章 实验数据及结果
    3.1 显微组织
        3.1.1 退火温度对Fe-Cr-Mo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1.2 退火时间对Fe-Cr-Mo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2 硬度
    3.3 阻尼性能
        3.3.1 退火温度对Fe-Cr-Mo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3.3.2 退火时间对Fe-Cr-Mo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3.4 磁致伸缩特性
        3.4.1 退火温度对Fe-Cr-Mo合金磁致伸缩的影响
        3.4.2 退火时间对Fe-Cr-Mo合金磁致伸缩的影响
    3.5 Fe-16Cr-2.5Mo合金的磁畴结构
        3.5.1 退火温度对Fe-16Cr-2.5Mo合金磁畴结构的影响
        3.5.2 退火时间对Fe-16Cr-2.5Mo合金磁畴结构的影响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退火工艺对Fe-Cr-Mo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4.2 磁致伸缩与磁机械滞后阻尼间的关系
    4.3 Mo含量对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退火态Fe-16Cr-2.5Mo阻尼合金磁致伸缩特性与阻尼性能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合金的显微组织
    2.2 合金的磁致伸缩特性
    2.3 合金的阻尼性能
3 分析与讨论
    3.1 热处理工艺对磁致伸缩系数的影响
    3.2 磁致伸缩与阻尼性能的关系
4 结论

(8)压电/压磁叠层复合材料换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磁电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 磁电复合材料理论分析方法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压电材料与磁致伸缩材料特性
    2.1 压电材料
        2.1.1 压电效应
        2.1.2 压电材料物理参数与损耗
        2.1.3 压电振子本构方程
        2.1.4 压电振子等效电路
    2.2 磁致伸缩材料
        2.2.1 磁致伸缩效应
        2.2.2 磁致伸缩材料物理参数
        2.2.3 磁致伸缩材料本构方程
        2.2.4 磁致伸缩材料内耗特性
        2.2.5 磁致伸缩材料应力特性
    2.3 小结
3 压电/压磁层合变压器的静磁场换能特性
    3.1 概述
    3.2 压电/压磁层合变压器结构制备与工作原理
        3.2.1 层合变压器结构
        3.2.2 工作原理
    3.3 PMP 层合变压器输出电压与偏置磁场的关系
        3.3.1 弯曲振动与纵向伸缩振动的谐振频率计算
        3.3.2 PMP 层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推导
        3.3.3 PMP 的磁弹性阻尼效应
    3.4 PMP 层合变压器实验
        3.4.1 实验测试系统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PMPMP 层合变压器
        3.5.1 PMPMP 的输入和输出连接方式
        3.5.2 PMPMP 层合变压器实验
    3.6 小结
4 压电/压磁叠层复合结构谐振频率控制方法
    4.1 概述
    4.2 层合磁电换能结构制备与工作原理
    4.3 谐振频率控制理论分析
        4.3.1 预应变控制
        4.3.2 谐振频率与弹性模量关系
        4.3.3 谐振磁电电压系数与弹性模量关系
        4.3.4 弹性模量与应力/应变关系
        4.3.5 谐振频率与直流电压关系
    4.4 实验与讨论
        4.4.1 实验测试系统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5 总结
    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进一步的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和阻尼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阻尼材料的研究背景
        1.1.1 振动和噪声的危害
        1.1.2 减振降噪的措施
        1.1.3 阻尼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1.2 高阻尼金属研究概况
    1.3 阻尼性能的表征和测试技术研究概况
        1.3.1 阻尼性能的表征
        1.3.2 阻尼性能测试原理
        1.3.3 阻尼性能测试设备
        1.3.4 阻尼性能测中存在的问题
    1.4 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研究概况
    1.5 本项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功能/结构一体化高阻尼材料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
        1.5.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2章 阻尼机理的理论分析
    2.1 概述
    2.2 阻尼性能的宏观模型
        2.2.1 线性滞弹性固体本构方程
        2.2.2 线性滞弹性固体的动态力学行为
        2.2.3 线性滞弹性固体的阻尼性能
        2.2.4 非线性和塑性阻尼的定性分析
        2.2.5 影响阻尼性能的因素及提高阻尼性能的途径
    2.3 阻尼性能的微观机制
        2.3.1 热弹性阻尼
        2.3.2 点缺陷阻尼
        2.3.3 位错阻尼
        2.3.4 界面阻尼
        2.3.5 相变阻尼
    2.4 马氏体相变的能量学分析
        2.4.1 马氏体相变的能量学定性分析
        2.4.2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2.4.3 非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材料制备和性能实验方法
    3.1 合金成分设计
        3.1.1 成分设计的依据
        3.1.2 合金成分列表
    3.2 材料制备工艺
        3.2.1 合金熔炼和铸造工艺
        3.2.2 热处理工艺
    3.3 材料性能测试
        3.3.1 阻尼性能测试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相变点测试
    3.4 微观组织观察和相结构测定
        3.4.1 显微组织观察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母相晶体结构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4.1 母相晶体结构模型
    4.2 长程有序度参数
        4.2.1 二元合金的长程有序度参数
        4.2.2 三元合金的长程有序度参数
    4.3 有序度对母相衍射效应的影响
        4.3.1 有序度对母相晶格常数的影响
        4.3.2 有序度对母相结构因子的影响
    4.4 CuAlMn合金母相XRD衍射谱的模拟研究
        4.4.1 母相晶体结构模型的空间群理论描述
        4.4.2 CuAlMn合金有序度参数的简化方法
        4.4.3 CuAl_(11)Mn_9合金母相XRD衍射谱的模拟方法
        4.4.4 CuAl_(11)Mn_9合金母相XRD衍射谱的模拟结果
    4.5 CuAl_(11)Mn_9合金母相XRD衍射的试验研究
        4.5.1 铸态试样的XRD衍射试验结果及分析
        4.5.2 热处理工艺对母相结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氏体结构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5.1 母相晶格常数与原子半径
        5.1.1 CuAlMn合金母相晶格常数与原子半径
        5.1.2 CuAlNi和CuZnAl母相晶格常数计算
    5.2 马氏体晶体结构模型
        5.2.1 9R和18R_1马氏体的密排层堆垛方式
        5.2.2 层间偏移量s与18R_1马氏体晶格常数的关系
        5.2.3 层间偏移量s与原子半径的关系
        5.2.4 18R_1马氏体结构参数与原子半径之间的关系
        5.2.5 一般马氏体结构参数与原子半径的关系
    5.3 马氏体结构因子的计算方法
        5.3.1 2H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3.2 4H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3.3 3R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3.4 6R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3.5 7R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3.6 9R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3.7 18R_1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3.8 18R_2马氏体的结构因子
    5.4 CuAlMn合金马氏体XRD衍射谱的模拟研究
        5.4.1 晶格常数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论证
        5.4.2 CuAlMn合金母相和马氏体晶格常数计算
        5.4.3 L2_1结构母相生成的马氏体的模拟衍射谱
        5.4.4 DO_3结构母相生成的马氏体的模拟衍射谱
        5.4.5 B_2结构母相生成的马氏体的模拟衍射谱
        5.4.6 A_2结构母相生成的马氏体的模拟衍射谱
        5.4.7 不同类型马氏体模拟衍射谱的对比分析
    5.5 CuAlMn合金马氏体XRD衍射的实验研究
        5.5.1 铸态试样的XRD衍射实验结果分析
        5.5.2 热处理试样的XRD衍射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CuAlMn合金阻尼性能研究
    6.1 室温组织和相结构与阻尼性能的关系
        6.1.1 室温组织及相结构分析
        6.1.2 室温组织和相结构与阻尼性能的关系
    6.2 应力振幅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6.2.1 应力振幅及阻尼性能参数的计算
        6.2.2 一阶振型分析
        6.2.3 二阶振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称重传感器弹性体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感器发展趋势
    1.3 称重传感器分类
    1.4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
        1.4.1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发展历程
        1.4.2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工作原理
        1.4.3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主要性能指标
    1.5 弹性体材料
        1.5.1 常用弹性体材料
        1.5.2 弹性体材料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双频激光干涉法17-4PH钢纳米尺度滞弹性研究
    2.1 双频激光干涉原理
        2.1.1 双频激光干涉特点
        2.1.2 双频激光干涉原理
    2.2 双频激光干涉材料滞弹性测试系统
    2.3 激光干涉试样有限元模拟及力学计算
        2.3.1 应力分布模拟
        2.3.2 形变量模拟
        2.3.3 双孔弯曲梁应力力学计算
    2.4 测试间隔时间对17-4PH钢滞后和回零影响
        2.4.1 实验材料及测试条件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强磁场中17-4PH钢的滞后行为
        2.5.1 实验材料及测试条件
        2.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时效工艺对17-4PH钢滞后、回零及弹性蠕变影响
        2.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6.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7 应力和温度对17-4PH钢滞后、弹性蠕变及蠕变恢复影响
        2.7.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7.2 应力和温度对17-4PH钢滞后影响
        2.7.3 应力与温度对17-4PH钢弹性蠕变和蠕变恢复的影响
    2.8 17-4PH钢内耗测试
        2.8.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8.2 内耗及其量度
        2.8.3 内耗测试结果和分析
    2.9 时效前预变形对17-4PH钢滞后影响
        2.9.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9.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0CrNiMo钢滞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热处理
    3.2 弹性体设计及传感器制作
        3.2.1 弹性体结构
        3.2.2 有限元分析
    3.3 传感器制作
    3.4 测试方法
        3.4.1 亚结构分析
        3.4.2 残余应力和残余奥氏体测试
        3.4.3 力学性能测试
        3.4.4 传感器测试
    3.5 实验结果
        3.5.1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3.5.2 残余应力测试结果
        3.5.3 残余奥氏体测试结果
        3.5.4 40CrNiMo钢滞后测试结果
        3.5.5 40CrNiMo钢常温蠕变测试结果
    3.6 分析和讨论
        3.6.1 回火组织对40CrNiMo钢滞弹性的影响
        3.6.2 淬火工艺对40CrNiMo钢滞弹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Cr13钢弹性体应力腐蚀开裂特性研究及应用
    4.1 2Cr13钢弹性体失效分析
    4.2 有限元分析
    4.3 2Cr13钢力学性能及应力腐蚀开裂研究
        4.3.1 实验材料及热处理
        4.3.2 力学拉伸测试
        4.3.3 冲击功测试
        4.3.4 慢应变法应力腐蚀实验
        4.3.5 SSRT试样断口宏观及微观分析
        4.3.6 X-ray衍射残余应力分析及表面处理对2Cr13钢SCC影响
    4.4 不同热处理工艺2Cr13钢滞后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和基金项目

四、铁磁合金中的磁弹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涡流耦合的扭矩传感技术[D]. 孙国铭. 天津大学, 2019(01)
  • [2]基于磁弹效应的非接触式扭矩传感方法研究[D]. 张晓梅. 天津大学, 2018(06)
  • [3]Fe-16Cr-2.5Mo合金力学及减振性能的研究[D]. 杨延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4]铁磁型阻尼合金磁性及阻尼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吴佳翼.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5]锰基阻尼合金研发及产业化国内外现状[J]. 翁端,刘爽,何嘉昌. 科技导报, 2014(03)
  • [6]退火工艺对Fe-Cr-Mo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D]. 陈晓钢.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7]退火态Fe-16Cr-2.5Mo阻尼合金磁致伸缩特性与阻尼性能的关系分析[J]. 陈晓钢,胥永刚,金佥. 金属热处理, 2013(02)
  • [8]压电/压磁叠层复合材料换能特性研究[D]. 黄娴. 重庆大学, 2011(04)
  • [9]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和阻尼性能研究[D]. 郑成琪. 江苏大学, 2011(10)
  • [10]称重传感器弹性体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朱向群. 江苏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铁磁合金中的磁弹性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