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县文化工作繁荣有序

香河县文化工作繁荣有序

一、香河县文化工作繁荣有序(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群[1](2021)在《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韭作为一种特色蔬菜在河北省广泛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发展青韭产业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积极影响。香河县是河北省最主要的青韭产地之一,多年来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形成了完整的青韭产业价值链。分析青韭价值链各环节增值情况,对于经营主体理清青韭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价值增值存在的问题和帮助价值链各环节的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农产品价值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以青韭价值链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经营主体和整体青韭价值链为研究对象。其次,针对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呈现出青韭价值链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现实状况。然后,结合香河县青韭种植户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运用价值链价值增值模型对生产环节的种植户进行价值增值测定,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青韭种植户价值增值的因素。流通环节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对流通环节的经营主体价值增值及收益分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产环节,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主要来源于优质青韭品种选择、良种育苗移栽和科学的种植管理。其中种植管理是生产活动中对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影响最大的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但青韭种植机械化程度不足,严重降低了种植户的增值水平。流通环节,流通加工以初加工为主,未能获得较高的增值。贮藏运输主要是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产生的价值增值也比较低。香河县青韭缺乏品牌建设,没有形成地区品牌的优势。龙头企业和电商模式对种植户增值帮助显着,但在香河县还没有充分发展。从整体价值链角度考虑,生产环节种植户质量把控过关、科学的田间管理;流通环节经营主体较少、加工越多、销量与质量都比较看重、经营主体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看重的情况下,青韭价值链的增值效果最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两点:第一,对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生产环节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生产环节青韭价值链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发现加入经营组织,科学田间管理的种植户价值增值明显提高。第二,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对青韭价值链流通环节的增值情况分析,并对青韭经营主体在不同流通模式下的增值效果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新意。

单超[2](2020)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的施政目标,这是北京第一次明确将通州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副中心”)。通州,历史再次选择了它承担“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自金代北京(中都)上升为国之京师以来,通州始终在京师畿辅之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名副其实的“左辅雄藩”:它是守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堪称北京东门户;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大运河的北端点,承担漕粮“起载转运储贮”职能;是今天北京城市规划中长安街的延长线东端。这样的“三点交汇”,放眼全球,有且仅有一个通州有这样独一无二、非比寻常的战略地位。基于此,不同的学者从历史、城市规划、市政工程、道路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旅游等各个角度对通州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州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近800年的通州京畿史,积淀了厚重的城市遗产,单纯使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11月10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提出了 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UL)”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新模式。这一模式为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将是一场通州城市遗产与历史景观沿着遗产保护理论的现代化叙事。因此,本论文从HUL保护理论出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的通州城市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通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和脉络的研究,阐述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总结通州城市遗产的特征、特色,从而提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和利用方法。论文在对通州的历史战略地位研究基础上,梳理了自定都北京后,通州作为京师辅城,在“运河北端”和“京师门户”两方面愈发凸显的战略地位:是抵御外侵的军事重镇,且是大运河北端,漕粮物资由此处码头驳船、装卸、转运、储贮,城市格局也因此而设。通过界定通州城市遗产的范围、内容,结合明清通州志的记载(历史)和调研现状(遗产),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分别从反映“京师门户”的“沿革与形胜、街道(交通)、城池(防御)、公署/衙署(管治)、学校/学宫(教育)、坛庙(祭祀)、楼台亭阁(地标)”,反映“运河北端”的“漕渠河道(运输)、桥闸坝(水工)、仓厂(储贮)、漕运相关衙署(管理)”,和其他遗产(如宗教遗产)类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采取遗产和文物两种不同评价标准下的遗产价值评估。以上是构成HUL理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要素,在满足HUL理论框架的要求下,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城市作用和地位、特色表现和特色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城市地标、城市轮廓景观、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特征”等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结合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地标、轴线、街道格局、轮廓、景致、城市环境、布局”等,论述在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应用HUL理论进行城市更新和旧城复兴的可行性。依据HUL理论所倡导的分级、分区保护,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化保护体系,从而更有效推进通州历史城市景观的继承和延续。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即它的社会价值进行了更深的发掘,并尝试在两种价值评估体系下,分别进行价值评估,从而为特色分析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根据HUL理论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进行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理解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除了在政治上、城市规划上的副中心定位,也在遗产维度,体现了制度的延续和等级的分明。一个城市中交织两种管理体系的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是中国遗产保护与世界接轨的体现,本文对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分析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模式。论文还对古文献、图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有利于促进通州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全面复兴,有利于构建基于HUL保护策略下的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思路与方法,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宇[3](2020)在《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福建汀州宁化人。其道德文章显着一时,着作卓荦一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李世熊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遗民为研究切入点,从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的角度分析其散文。这是因为明遗民是明清之际思想和文化的引领者,而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对明遗民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生平与交游篇,介绍李世熊的人生轨迹,探索其实学思想与遗民心态的成因。地域文化对其实学思想与遗民心态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转益多师的求师生涯、李氏宗族对地方事务的关注对其思想与心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甲申国变前后两个阶段的交游同样对其思想与心态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章为散文风格论,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有着巨大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也同样能反映社会思潮的变迁。本章从李世熊文风的变化着手,探讨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变迁。在具体论述上,则以甲申国变为界将其文风分为前后两阶段,前阶段文风较为多变,有“文之三变”“文章如韩,心事如屈”与“得秦文气多,汉文气少”等不同的文风。本章溯其源流,分析其特征,从中可看出李世熊甲申国变前的文风受唐宋派影响较大。甲申国变后李世熊文风突变,具体表现为鲜明的道德倾向性、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和缜密的文风,文风突变的深层次原因是受经世致用实学思想的影响。第三章至第五章分文体研究李世熊散文,分别探讨散文与实学思想、遗民心态的内在联系。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实学思潮与序跋文的创作,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具有丰富的内涵,却并非是一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宽泛的思想理论的统称。实学家的思想也参差不奇,有共性和个性的一面。李世熊的序跋文充分反映其实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如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大原”的探索,史学经世的思想,对家国大义的弘扬等,反映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其个性色彩,如对君臣关系的设想、对八股取士的改革等。第四章研究遗民心态与书牍文写作,围绕李世熊遗民心态的独特性及心态的转变展开论述。他虽眷恋故国,却从不参加反清活动,虽披发入山,却不在寺院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心态从最初的激愤,到“以文传道”、积极着述,再到心境平和,遗民心态有所转变。这种心态的独特性和转变在书牍文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本章剖析独特遗民心态的形成,分析各阶段遗民心态的特征,揭示遗民心态转变的原因,力求对其遗民心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第五章论述了传状文、碑志文、论辩文与实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它们均在不同方面体现了李世熊散文风格的多样化与思想的丰富性。第六章则在文学网络中分析李世熊及其散文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吸收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李世熊散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重新审定其成就;二是在地域文化的拓展,分析地域文化对李世熊性情、文学创作及实学思潮的影响;三是在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的视角下研究散文,力求对李世熊散文有全方位的把握。

王特[4](2020)在《长芦盐运视野下的聚落与建筑研究》文中指出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自古被政府专控,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密不可分。长芦盐区行销于华北平原,盐运线路跨越京、津、冀、豫四省,其盐区范围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政治与经济重地。作为超脱于一般商品的国家物资,长芦盐除了自身形成了一个盐业文化体系,还促进了沿线聚落的发展与繁荣,对其聚落形态、建筑风格以及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聚落与建筑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又见证了古盐道上的文化历史。本文从“长芦盐运线路”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实地调研、以及古建测绘,对长芦盐业体系影响下的聚落形成与发展,类型与分布,形态与特点展开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其盐业相关建筑分类进行详尽的阐述,并通过长芦古盐道这一线索,串联起沿线聚落及建筑,研究其影响因素及相互间的建筑艺术交流,试图为天津河北等长芦盐区内的聚落与建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本文通过四部分逐层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长芦盐区概况、生产、运输、销售,以及盐官体制、盐商类别及活动范围,对长芦盐业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对嘉庆时期《长芦盐法志》的解读,梳理出长芦盐直接运至引地区域、北河运道区、淀河运道区、西河运道区、御河运道区五个分区的线路分布;第三部分首先通过盐运与聚落的关系对聚落做出分类,并通过众多案例分类研究其分布特征及长芦盐影响下的聚落形态特征;第四部分总结长芦盐业种类繁多的建筑类型,并根据每一类建筑的特色,分别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长芦盐对沿线建筑文化交融所带来的影响。

吴洪成,翟蒙毅[5](2020)在《古代廊坊书院的教育活动及现代职能述论》文中研究指明古代廊坊书院初创于元朝,经历明代的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近代"新政"时期按清末"新学制"的统一要求改制为新式学堂。在此演变过程中,一些地方管理者和书院院长对书院办学成效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代廊坊书院对地方人才的培养、学术文化的传播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当前背景下,书院作为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仍有现代职能的开发意义。

叶兆丽[6](2019)在《河北省香河县生态网络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耗竭等负效应也逐步显现,我国时代发展背景与要求逐渐以生态发展为重点,以生态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位于环京津核心区,毗邻北京副中心的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多彩的文化内涵以及良好的城乡建设基础,同时也面临着土地利用粗放,交通压力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因此香河县生态建设迫在眉睫,谋求新时代的城乡生态发展与建设管理路径势所必然。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生态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对城市生态发展的内涵进行追溯和界定,提出了生态发展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香河县为研究对象,对其独特的生态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合适的生态发展研究方法对该地进行了生态发展的理论指导,首先对香河县的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城乡生态发展的目标、原则与重点;其次从城乡生态发展网络建设、城乡生态管理体系建立两方面对香河县的城乡生态发展进行了分析,为香河提供科学可行的转型发展路径,变被动生态控制为主动生态发展,为城乡规划与管理提供生态发展思路与方法,也为其他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罗浩[7](2019)在《明代北京地方志中医药文化发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明代北京地方志里的中医药相关记载,穷尽性整理了现存可见的北京最早的止明代的地方志材料中的医药相关记载,按照文化三层次分类对方志中的医药相关记载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提炼了明代中医药文化对明代儒学文化繁荣的助推作用与相互关系,并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助推社会主体文化的“明代模型”。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是文献整理。通读了明以前的(元代)《元一统志·大都路》、《析津志辑佚》、《辑本析津志》3种北京方志,和明代的[永乐]《顺天府志》、[万历]《顺天府志》、《大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嘉靖]通州志略、[隆庆]昌平州志、[万历]宛署杂记、[万历]房山县志、[万历]怀柔县志、[嘉靖]隆庆志、[万历]永宁县志和[嘉靖]《西关志》11种北京方志,穷尽性收集这些方志里的涉及医药的记载,并按照字词涉及医药、内容涉及医药和思想涉及医药三种类型,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的研究是文化分析。这部分的研究对所收集的涉及医药素材进行分析,探索了元代和明代北京方志里的医道、医术、医者、医政和疾病应对等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元代的医道传播对宗教的依赖较大,而明代的医道则转向与儒学相通且互相促进;元代北京方志里的医术记载较少,它们通过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流传下来,而明代北京方志对具体医术的记载几乎没有,反而记载有健康相关的民俗习惯;元、明代北京方志里的被记载的医者首先是官员,被记载的事迹也主要是做官的事迹而并非他们的医疗活动;对元、明两代的老百姓来说,疾病都是致死的主要威胁之一,当老百姓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所采取的一种“割肉奉亲”的偏激的自我救治行为常被方志记载下来,方志作者和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这种行为是值得褒扬的。第三部分的研究是探索建模。这部分主要研究了明代北京方志里记载的中医药文化和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发现儒学文化主导着明代北京方志里的中医药文化,而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帮助儒学文化诠释其治理国家的理论。甚至,在“割肉奉亲”这一错误的推广上,是主流文化绑架中医药文化合谋的结果。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尝试设计一种以中医药文化助推儒学文化复兴的“明代模型”,该模型提炼了明代中医药文化助推儒学文化复兴的经验,也对防止助推中合谋犯错的风险有所预防。

赵少飞[8](2019)在《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历史进程中,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准确判断和重大决策。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要处理好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具有极为直接的积极作用,对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河北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近些年,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2017年河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5.01%,但总体而言,距离国家58.52%的平均城镇化率还有一定差距。在京津冀一体化历史背景下,河北省更应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新型城镇化建设既需要正确的实施战略与策略,也离不开科学的城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评价体系。本文正是以此为目的,研究过程中用到了相关经济学理论、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K-均值聚类法、CCR、BCC、SE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利用的分析软件有SPSS 20.0、SOLVER 9.0、Matlab。论文共分为七章:简要概括如下:首先,从历史、时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五方面分别详尽地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明确了选题依据,点明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五个方面确定了研究目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和学术成果,最后给出了本文的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随后,对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该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1.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总结归纳城镇化的内涵;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城镇化质量和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四个层面进行了城镇化的理论分析。2.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部分探讨了新时代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用较大的若干驱动力及作用机理。3.探析了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力,具体介绍了特色产业驱动力、乡土特色文化、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县政策推动以及外界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阻滞力,最后概括了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系统。紧接着,对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做质量评价。确定了以8个投入指标,11个产出指标组成的指标评价体系,选择河北省100个县的截面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以2017年河北省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主,搜集各类指标数据,从新型城镇化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角度进行了 K-均值聚类分析。从分类结果来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超过一半的县的产出和投入处于最低的类中,投入产出均不足;唐山市的城镇化的投入与产出效果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最高;内丘县无论从投入水平还是产出水平而言,都处于最低的分类中,说明内丘县的城镇化建设在河北省并不理想。而后,进行了基于DEA的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通过CCR和BCC模型,确定了相对有效和相对无效的县域,并利用投影定理得到各无效县域在各要素上的不足或冗余值。对55个技术有效的DMU做超效率模型分析,发现效率值发生变化,均大于1。张家口康保县效率值最大,邢台内丘县排名14,有效DMU可以按比例地增加投入而保持有效,投入增加的比例即为超效率测度值。因此,内丘县的城镇化投入可增加2.2877倍而保持效率值不变。河北省11个市整体来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各地区总体新型城镇化效率良好,55个县的有效的;二是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较为显着,康保县效率指数超过3,而昌黎县仅为0.4758。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超效率平均值的排名和得分为:张家口、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廊坊、承德、邯郸、唐山、沧州、秦皇岛。沧州、唐山、秦皇岛的城镇化效率水平最差;张家口、保定城镇化水平有效的县比例最高;而石家庄和邢台城镇化水平效率大于2的县比例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评价投入指标体系进行降维,消除了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再以主成分为自变量,各产出因素分别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出各投入指标对产出指标的影响程度(系数),并得出具体的函数关系式。最后,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文明县城三个层面总结了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模式并给出了实现路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对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和评价。二是建立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效率区分结构,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分析河北省各县城镇化效率,算出了投入冗余值和产出不足值。三是构建了多维度县域新型城镇化动力因素结构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县域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动力因素解析和动力不足的机理分析。

冯志峰[9](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李和勇[10](2016)在《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研究 ——以河北香河县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大陆广大乡村经历了不同的乡村转型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更多的是乡村发展的困境。京津外围大面积贫困带的存在是一个客观而严峻的现实,并且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同时,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凸显,城市异常尖锐的老龄化问题带来了诸多矛盾。环京津近郊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底蕴、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加之与京津市区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使得以适老化再生为突破口,推动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复兴潜力巨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探索以“乡村适老化再生”作为打破城乡要素流通壁垒,实现近郊衰落乡村复兴和疏解城市养老压力的新途径、新方法。主要通过以下五部分内容展开:(1)梳理国内外乡村更新和养老社区的发展历程基础上,研究不同时期乡村更新的思想内核和养老社区的规划方法,总结有借鉴价值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2)通过地图行程预计功能,界定环京津近郊区空间范围,并在分析相关概念基础上,构建乡村适老化再生理念,继而阐释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3)明确环京津近郊区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和实地调查法,构建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模型,提出自然资源型、人文资源型、设施资源型三种具有适老化再生潜力的乡村类型,继而总结了三种类型适老化乡村的分布特点;(4)提出乡村适老化再生原则和解析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三种类型适老化再生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适老化乡村的再生模式发展策略,并通过各层次的适老化再生设计将再生模式落到实处;(5)以河北香河县为例进行乡村适老化再生设计实践,通过分析香河县资源概况,应用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得出香河县三种适老化乡村分布特点,指导香河县美丽乡村建设,并选取其中的打鵏户村进行具体的乡村适老化再生设计。

二、香河县文化工作繁荣有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河县文化工作繁荣有序(论文提纲范文)

(1)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
        1.3.1 以青韭价值链各环节主体为分析对象
        1.3.2 以整体青韭价值链为分析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价值链
        2.1.2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
        2.1.3 青韭价值链
    2.2 理论基础
        2.2.1 价值链理论
        2.2.2 成本效益理论
        2.2.3 收益分配理论
3 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青韭产业价值链生产环节
        3.1.1 生产规模
        3.1.2 品种与种植分布
        3.1.3 栽培模式
    3.2 青韭产业价值链流通环节
        3.2.1 流通加工
        3.2.2 贮藏运输
        3.2.3 市场销售
        3.2.4 品牌增值
    3.3 青韭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3.3.1 价值链生产环节问题
        3.3.2 价值链流通环节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生产环节价值增值分析
    4.1 种植户价值增值分析
        4.1.1 种植户特征
        4.1.2 种植户生产成本
        4.1.3 种植户价值增值测定
    4.2 种植户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指标设计
        4.2.2 构建模型
        4.2.3 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流通环节价值增值分析
    5.1 流通主体特征
        5.1.1 经纪人
        5.1.2 合作社
        5.1.3 龙头企业
        5.1.4 销售商
    5.2 流通主体价值增值结构
        5.2.1 以“经纪人”为引领
        5.2.2 以“合作社”为引领
        5.2.3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
        5.2.4 以“电商”为引领
    5.3 不同流通模式下经营主体价值增值及收益分配
        5.3.1 种植户—经纪人—批发市场—小商贩
        5.3.2 种植户—经纪人—合作社—超市
        5.3.3 种植户—合作社—龙头企业
        5.3.4 种植户—合作社—超市
        5.3.5 种植户—龙头企业
        5.3.6 种植户—电商平台
        5.3.7 种植户—合作社—电商
    5.4 不同流通模式下经营主体价值增值对比
        5.4.1 价值链整体增值效果对比
        5.4.2 初始环节种植户价值增值对比
        5.4.3 中间环节流通主体价值增值对比
        5.4.4 终端环节流通主体价值增值对比
        5.4.5 青韭价值链流通模式选取
    5.5 本章小结
6 提升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价值增值对策建议
    6.1 提升生产环节价值增值建议
        6.1.1 引进青韭生产人才
        6.1.2 推动机械化生产
    6.2 提升流通环节价值增值建议
        6.2.1 推动供需平台建设
        6.2.2 促进青韭种植户与流通主体密切合作
        6.2.3 推动地区品牌建设
    6.3 提升整体价值链价值增值建议
        6.3.1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6.3.2 积极发展龙头企业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香河县青韭种植户调查问卷
    附录2 香河县青韭龙头企业/合作社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2)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术语与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通州的研究现状
        1.3.2 对运河(通州段)的相关研究
        1.3.3 对建成遗产的相关研究
        1.3.4 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与通州的古今关系
    2.1 京畿制度
        2.1.1 京畿制度的肇始
        2.1.2 京畿制度的推行
        2.1.3 历朝京畿区位的变迁
        2.1.4 京畿制度的作用
    2.2 北京与通州的京畿关系
        2.2.1 元
        2.2.2 明
        2.2.3 清
        2.2.4 近代重要历史事件
    2.3 明清时期通州的城市特点
        2.3.1 运河北端
        2.3.2 京师门户
    2.4 解放后北京与通州的关系
        2.4.1 解放后至21世纪初的北京与通州
        2.4.2 本世纪初至今的北京与通州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
    3.1 通州城市遗产概述
        3.1.1 基于HUL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概念
        3.1.2 通州城市遗产的构成要素
    3.2 京师门户
        3.2.1 沿革与形胜
        3.2.2 街道:坊里和关厢井巷
        3.2.3 城池
        3.2.4 公署/衙署
        3.2.5 学校/学宫、书院
        3.2.6 坛庙
        3.2.7 楼台亭阁
    3.3 运河北端
        3.3.1 漕渠河道(遗存)
        3.3.2 桥闸坝
        3.3.3 仓厂
        3.3.4 与漕运有关的衙署
    3.4 其他遗产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附表
第4章 通州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 概述
        4.1.1 遗产角度
        4.1.2 文物角度
    4.2 基于遗产OUV层面的价值特征分析
        4.2.1 大运河的OUV价值特征
        4.2.2 真实性
        4.2.3 完整性
        4.2.4 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的表现
    4.3 基于文物层面的价值评估
        4.3.1 历史价值
        4.3.2 艺术价值
        4.3.3 科学价值
        4.3.4 社会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州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色分析
    5.1 历史性城市景观(HUL)的概念
        5.1.1 HUL概念的提出
        5.1.2 应用HUL理论的可行性
    5.2 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特色要素分析
        5.2.1 HUL特色含义
        5.2.2 构成要素分析
        5.2.3 要素结构
    5.3 通州城市遗产的时空特征
        5.3.1 城市遗产在时间维度上的内容
        5.3.2 城市遗产在空间维度上的内容
        5.3.3 通州HUL的时空特色
    5.4 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
        5.4.1 城市地标
        5.4.2 城市轮廓景观
        5.4.3 城市格局
        5.4.4 城市功能
        5.4.5 城市文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州城市遗产保护思路
    6.1 城市副中心规划解读
        6.1.1 城市规划政策解读
        6.1.2 当代通州的城市意义
        6.1.3 基于副中心规划要求和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保护
    6.2 城市地标的保护
        6.2.1 古建筑
        6.2.2 古文化遗址、遗迹
        6.2.3 城市文化特征
    6.3 城市功能和城市格局的保护
        6.3.1 街区建筑保护
        6.3.2 街道格局保护
        6.3.3 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
        6.3.4 基础设施的改造
        6.3.5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6.3.6 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6.4 城市整体轮廓的保护
        6.4.1 城市布局调整
        6.4.2 城市格局保护
        6.4.3 城市环境保护
    6.5 本章小结
    本章附表
第7章 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方式
    7.1 城市遗产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原则、方式
        7.1.1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7.1.2 利用原则
        7.1.3 利用方式
    7.2 构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框架
    7.3 城市地标的保护利用
        7.3.1 燃灯古塔
        7.3.2 钟鼓楼
        7.3.3 八里长桥
        7.3.4 万舟骈集
    7.4 城市功能的保护利用
        7.4.1 商业街:南北大街一线
        7.4.2 北运河-通惠河一线
        7.4.3 漕运一线
    7.5 城市轮廓和城市格局的保护利用
        7.5.1 通州旧城区——胡同区
        7.5.2 张家湾古镇区
        7.5.3 路县遗址考古区
    7.6 历史城市景观传承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宗族影响
    第二节 生平·交游·着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之多变”——散文风格论
    第一节 青壮年时期的“文之三变”
    第二节 “文章如韩,心事如屈”与“得秦文气多,汉文气少”
    第三节 实学思想与文风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学思潮与序跋文创作
    第一节 序跋文的类型
    第二节 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大原”的探索
    第三节 史学经世与《宁化县志》志序
    第四节 家国情怀与性别书写
    第五节 序跋文的艺术特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遗民心态与书牍文写作
    第一节 独特的遗民心态
    第二节 却聘之书与激愤的遗民心态
    第三节 论学之书与以文存道的遗民心态
    第四节 遗民心态的转变
    第五节 书牍文的艺术特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状文及其他
    第一节 传状文与史学经世的实学思想
    第二节 碑志文与重道德的实学思想
    第三节 论辩文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李世熊及其散文的影响
    第一节 “辟临汀之混沌”
    第二节 清初散文中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长芦盐运视野下的聚落与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SCT
1.绪论
    1.1 课题起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起源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
        1.2.3 时间界定
        1.2.4 地域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既往研究
        1.4.1 对长芦盐的文化线路理论研究
        1.4.2 长芦盐区内聚落、建筑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考证
        1.5.2 提名法
        1.5.3 实地调研
        1.5.4 访谈法
        1.5.5 比较研究法
        1.5.6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长芦盐业概述及长芦盐官与盐商
    2.1 长芦盐区概况
        2.1.1 长芦盐区的地形地势
        2.1.2 长芦盐区的水文特征
    2.2 长芦盐的生产
        2.2.1 明清以前长芦盐产地分布及变迁
        2.2.2 明清时期长芦盐产地分布及变迁
        2.2.3 明清时期长芦盐的生产方式
    2.3 明清时期长芦盐的运输
        2.3.1 明清时期长芦盐的运输流程
        2.3.2 明清时期长芦盐的运输线路
    2.4 明清时期长芦盐的销售
        2.4.1 明清时期长芦盐的销售政策
        2.4.2 清代长芦盐的销售区域
    2.5 明清时期长芦盐的盐官与盐商
        2.5.1 明清时期的长芦盐官
        2.5.2 明清时期的长芦盐商
    2.6 本章小结
3.长芦盐的运输线路
    3.1 长芦盐运线路的变迁
    3.2 清代长芦盐的盐道线路分区
    3.3 清代长芦盐运输体系
        3.2.1 由盐场直接运至引地
        3.2.2 北河运道区运输线路
        3.2.3 淀河运道区运输线路
        3.2.4 西河运道区运输线路
        3.2.5 御河运道区运输线路
    3.4 本章小结
4.长芦盐运视野下的聚落研究
    4.1 长芦盐运与沿线聚落的关系
        4.1.1 长芦盐的生产与产盐聚落之“兴”
        4.1.2 长芦盐的运输与运盐聚落之“盛”
        4.1.3 长芦盐业与盐官盐商家族型聚落之“生”
    4.2 长芦古盐道沿线聚落的分布特征
        4.2.1 产盐聚落的分布特点
        4.2.2 盐业运输型聚落的分布特点
        4.2.3 盐官盐商家族型聚落的分布特点
    4.3 长芦古盐道沿线聚落的形态特征
        4.3.1 产盐聚落的形态特征
        4.3.2 盐业运输型聚落的形态特征
        4.3.3 盐官盐商家族型聚落的形态特征
    4.4 本章小结
5.长芦盐运视野下的建筑研究
    5.1 长芦盐业署衙建筑的研究
        5.1.1 长芦盐署衙类建筑的特点
        5.1.2 署衙类建筑案例分析
    5.2 长芦盐业庙宇建筑的研究
        5.2.1 长芦盐庙宇类建筑的特点
        5.2.2 庙宇类建筑案例分析
    5.3 长芦盐业会馆建筑的研究
        5.3.1 长芦盐会馆类建筑的特点
        5.3.2 会馆类建筑案例分析
    5.4 长芦盐官、盐商宅居建筑的研究
        5.4.1 长芦盐津商宅居
        5.4.2 长芦盐晋商宅居
    5.5 长芦盐其他类建筑的研究
        5.5.1 盐业报效的御用建筑
        5.5.2 盐业捐献的书院建筑
        5.5.3 盐业捐献的慈善建筑
        5.5.4 盐业运输的驿站建筑
        5.5.5 天津盐商私家园林
        5.5.6 近代天津盐业银行
    5.6 长芦盐运与沿线建筑文化的渗透及交融
        5.6.1 盐运引起的建筑文化渗透
        5.6.2 盐运分区与建筑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5.7 本章小结
6.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古代廊坊书院的教育活动及现代职能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廊坊书院的历史嬗变
    1.1 元代廊坊书院的起步
    1.2 明代廊坊书院的发展
    1.3 清代廊坊书院的繁荣
2 古代廊坊书院举要
    2.1 霸州市:益津书院
    2.2 大城县:凤台书院
    2.3 固安县:方城书院
    2.4 永清县:益昌书院
    2.5 香河县:淑阳书院
    2.6 文安县:广陵书院
3 古代廊坊书院发展的突出贡献者
    3.1 钱藻、郝鹤铉与益津书院
    3.2 杨朝麟、翁同龢与广陵书院
4 古代廊坊书院的现代职能开发
    4.1 打造古代书院文化博物馆
    4.2 构建当代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
    4.3 设计文化旅游胜地

(6)河北省香河县生态网络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国家战略背景
        1.1.3 地域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生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1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2.1.1 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
        2.1.2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发展
        2.1.3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发展
        2.1.4 理论研究的启示
    2.2 生态城市实践与启示
        2.2.1 国外综合型生态城市实践
        2.2.2 国内综合型生态城市实践
        2.2.3 国外特定领域生态城市实践
        2.2.4 国内特定领域生态城市实践
        2.2.5 实践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香河县城乡生态发展的现状与目标分析
    3.1 香河县城乡生态现状
        3.1.1 生态现状概况
        3.1.2 生态要素分析
        3.1.3 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现状
    3.2 香河县生态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存在问题
    3.3 香河县生态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 香河县城乡生态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3.4.1 城乡生态发展的原则
        3.4.2 城乡生态发展的目标
第四章 香河县城乡生态发展网络建设
    4.1 香河县城乡生态发展网络构建策略
        4.1.1 环境敏感区分析
        4.1.2 生态网络通道分析
        4.1.3 生态网络结点分析
        4.1.4 生态网络构建策略
        4.1.5 生态网络构建重点
    4.2 香河县城乡生态发展网络构建方式
        4.2.1 香河县城乡生态网络统领
        4.2.2 香河县城乡生态发展网络构建
    4.3 香河县城乡生态发展网络建设方案
        4.3.1 城乡规划体系建立
        4.3.2 生态建设战略空间
        4.3.3 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4.3.4 生态建设时序安排
        4.3.5 生态建设社会引导
第五章 香河县城乡生态管理体系
    5.1 生态管理体系涵义
    5.2 香河县生态管理体系建立
        5.2.1 相关部门规划管理
        5.2.2 生态理念的城乡规划管理
        5.2.3 生态管理体系建立的具体策略
    5.3 香河县城乡生态管理实施
        5.3.1 管理内容
        5.3.2 管理方法
    5.4 香河县智慧城乡生态管理平台构建
        5.4.1 智慧生态城市理论
        5.4.2 基础设施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7)明代北京地方志中医药文化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2 以往的学术研究状况
        2.1 明代中医药文化研究
        2.2 明代北京地方志中的中医药研究
        2.3 明代北京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3 运用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
        3.1 文献学研究方法
        3.2 “生命史学”研究方法
        3.3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4 研究价值、意义与创新
        4.1 研究价值
        4.2 研究意义
        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以前北京地方志情况及其中医药文化发掘
    1 明以前北京地方志情况
    2 明以前北京地方志所处的中医药文化背景
        2.1 官方重视
        2.2 多元交融
        2.3 庸医抵制
    3 明以前北京地方志记载的医药内容
        3.1《元一统志·大都路》记载的医药内容
        3.2 《析津志》记载的医药内容
    4 明以前北京地方志中医药文化归类分析
        4.1 医疗对宗教依赖较大
        4.2 医技因解决日用问题而被记载
        4.3 医者的官务重于医务
        4.4 民间难于应对疾病
第三章 明代北京地方志情况及其记载的医药内容
    1 明代北京地方志情况
    2 明代中医药文化背景
        2.1 医政乏善
        2.2 医学繁荣
        2.3 医者觉醒
        2.4 方药进步
    3 明代《顺天府志》记载的医药内容
        3.1 [永乐]《顺天府志》概况
        3.2 [永乐]《顺天府志》记载的医药内容
        3.3 [万历]《顺天府志》概况
        3.4 [万历]《顺天府志》记载的医药内容
    4 明代北京其他方志概况及其记载的医药内容
        4.1 明代北京其他方志的概况
        4.2 《大明一统志·京师》记载的医药内容
        4.3 明代北京州(县)志记载的医药内容
        4.4 [嘉靖]《西关志》记载的医药内容
第四章 明代北京地方志中医药文化归类分析
    1 明代北京地方志中医药文化的基本情况
    2 《顺天府志》记载的医药内容的文化分析
        2.1 《顺天府》所载医药内容的精神文化的分析
        2.2 《顺天府》所载医药内容的行为(制度)文化的分析
        2.3 《顺天府》所载医药内容的物质文化的分析
    3 明代北京地方志中医药文化综合分析
        3.1 以医道譬喻治道
        3.2 医学机构初增后减
        3.3 医者凭技术进身
        3.4 民俗寄托健康愿望
        3.5 关于百姓疾病应对
第五章 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的“明代模型”探讨
    1 明代北京方志里中医药文化的两点事实
        1.1 名医辈出背景下北京本地名医少
        1.2 医学繁荣背景下民间医疗被遮掩
    2 明代中医药文化助推儒家文化复兴的关键性问题
        2.1 明代中医药文化与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关系
        2.2 明代中医药文化与当时日常生活的关系
        2.3 明代中医药文化如何助推儒学文化复兴
    3 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的“明代模型”
        3.1 顶层设计:中央荟萃,辐射四方
        3.2 运作机制:一以贯之,以道统术
        3.3 实践路径:生民为本,疗效为王
        3.4 调整机制:精诚专业,仁义存身
参考文献
附录1 元代、明代北京主要方志的书影
附录2 明代北京方志所载与中医药相关场所
附录3 明代《顺天府志》与其他方志重复的主要内容
附录4 明代正史资料里的中医药史料(部分)
致谢
个人简历

(8)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及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镇化的研究方向
        1.3.2 城镇化关于动力机制、质量与效率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创新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2.1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2.1.1 城镇化理论内涵
        2.1.2 城镇化的理论分析
    2.2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2.2.1 政府力量
        2.2.2 市场主导
        2.2.3 产业结构转换
        2.2.4 科技力量
    2.3 新型城镇化动力不足分析
        2.3.1 政策驱动力不足
        2.3.2 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不足
    2.4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力
        2.4.1 内丘县经济概况
        2.4.2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特色产业驱动力
        2.4.3 乡土特色文化
        2.4.4 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
        2.4.5 县政策推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力保障
        2.4.6 外界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阻滞力
    2.5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投入产出指标主成分分析
    3.1 数学模型构建
        3.1.1 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
        3.1.2 主成分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3.1.3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1.4 评价指标的确定
        3.1.5 原始数据收集与整理
    3.2 基于SPSS的新型城镇化多指标实证分析
        3.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变量的共线性分析
        3.2.3 变量的主成分提取
    3.3 基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导言
    4.2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4.2.1 聚类分析的分类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2.3 样本间的相似性度量——距离
        4.2.4 K-均值聚类法
    4.3 K-均值聚类实证分析
        4.3.1 原始数据处理
        4.3.2 投入角度的聚类分析
        4.3.3 产出角度的聚类分析
        4.3.4 聚类分析结果及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EA的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
    5.1 导言
    5.2 数据包络法基本内容
        5.2.1 DEA基本模型
        5.2.2 DEA效率
    5.3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分析
        5.4.1 基于投入导向的CCR和BCC模型相对有效性评价
        5.4.2 基于超效率模型的效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北内丘县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模式探索
    6.1 引言
    6.2 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
        6.2.1 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6.2.2 内丘县美丽乡村的成功实践
        6.2.3 “三化”长效机制
        6.2.4 美丽乡村实践效果
    6.3 内丘县特色小镇建设探索
        6.3.1 太行山苹果小镇建设
        6.3.2 扁鹊康养小镇建设
        6.3.3 交台社区——中国百果小镇建设
    6.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内丘县文明县城建设
        6.4.1 组织层面推进美丽县城建设
        6.4.2 美丽县城建设的重点工作
        6.4.3 美丽县城建设实施步骤
        6.4.4 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6.4.5 保障措施
    6.5 内丘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研究 ——以河北香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城市—适老化困境和疏解的可能
        1.1.2 乡村—衰落的现实和复兴的潜质
        1.1.3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1.4 互动—改善落差促进要素双向流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社区和乡村更新的研究与实践
    2.1 国外养老社区发展及模式研究
        2.1.1 美国养老社区
        2.1.2 日本养老社区
        2.1.3 新加坡养老社区
    2.2 国内养老社区发展及模式研究
        2.2.1 综合型养老社区
        2.2.2 中小型老年公寓
        2.2.3 养老度假型养老社区
    2.3 国外乡村更新相关理论及模式研究
        2.3.1 德国的“乡村更新计划”
        2.3.2 韩国的“新村运动”
        2.3.3 以色列的“乡村服务中心建设”
    2.4 国内乡村更新相关理论及模式研究
        2.4.1 自上而下的牺牲型乡村
        2.4.2 自下而上的追赶型乡村
        2.4.3 多元共识的统筹型乡村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资源禀赋的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模型
    3.1 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界定
    3.2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与原则
        3.2.1 构建方法
        3.2.2 构建原则
    3.3 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模型构建
        3.3.1 确定指标体系
        3.3.2 确定主体指标
        3.3.3 确定指标阈值
    3.4 环京津近郊区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结果
        3.4.1 自然资源型乡村分布特点
        3.4.2 人文资源型乡村分布特点
        3.4.3 设施资源型乡村分布特点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资源整合的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
    4.1 乡村适老化再生原则
        4.1.1 舒适性原则
        4.1.2 安全性原则
        4.1.3 交往性原则
        4.1.4 易读性原则
    4.2 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解析
        4.2.1 再生主体
        4.2.2 再生动力
        4.2.3 再生互动
        4.2.4 再生载体
    4.3 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类型和特点
        4.3.1 自然资源型乡村再生模式特点
        4.3.2 人文资源型乡村再生模式特点
        4.3.3 设施资源型乡村再生模式特点
    4.4 自然资源型乡村再生模式发展策略
        4.4.1 修复生态格局
        4.4.2 盘活存量资源
        4.4.3 营造田园生活
    4.5 人文资源型乡村再生模式发展策略
        4.5.1 梳理历史元素
        4.5.2 打造空间基核
        4.5.3 丰富文化氛围
    4.6 设施资源型乡村再生模式发展策略
        4.6.1 疏通交通网络
        4.6.2 植入适老项目
        4.6.3 推广通用设计
    4.7 乡村适老化再生设计要点
        4.7.1 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要点
        4.7.2 户外设施适老化设计要点
        4.7.3 民居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4.8 小结
第五章 香河县乡村适老化再生设计实践
    5.1 香河县乡村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自然环境
        5.1.3 资源概况
        5.1.4 乡村分布
    5.2 香河县适老化乡村分布特点
        5.2.1 自然资源型乡村
        5.2.2 人文资源型乡村
        5.2.3 设施资源型乡村
    5.3 香河县乡村适老化再生设计—以打鵏户村为例
        5.3.1 总体规划措施
        5.3.2 户外环境改造措施
        5.3.3 户外设施改造措施
        5.3.4 建筑单体改造措施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城市老年群体近郊乡村养老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B:面向城市老年群体的近郊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香河县文化工作繁荣有序(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河县青韭产业价值链研究[D]. 李泽群.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单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3]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D]. 张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长芦盐运视野下的聚落与建筑研究[D]. 王特.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古代廊坊书院的教育活动及现代职能述论[J]. 吴洪成,翟蒙毅. 衡水学院学报, 2020(01)
  • [6]河北省香河县生态网络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D]. 叶兆丽.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7]明代北京地方志中医药文化发掘研究[D]. 罗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河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评价及动力机制研究[D]. 赵少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研究 ——以河北香河县为例[D]. 李和勇.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香河县文化工作繁荣有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