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停止南方核供热项目建设

沉阳停止南方核供热项目建设

一、沈阳停建南部核供热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帅[1](2020)在《遗产价值导向下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抚顺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工业城市之一,因蕴藏丰富的煤炭和油母页岩矿产资源而被誉为“煤炭之都,石化之城”。抚顺市工业历史悠久,“一五”时期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8个落户抚顺,占辽宁省项目数量的三分之一。抚顺市工业发展也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创造出多个第一,然而当前这些废弃闲置的工业遗产因其价值未被发掘而时刻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因此,本文以抚顺市现存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保护和再利用方式,以期使这些珍贵的工业遗产能够得到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业遗产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分析,以《下塔吉尔宪章》、《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和《北京工业遗产评价办法初探》为理论基础,结合抚顺市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在遗产价值导向下对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研究探讨。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出抚顺市近现代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殖民统治时期抚顺工业的兴起;解放后抚顺工业的大规模建设;二十世纪末至今抚顺工业的大规模停滞与衰落。其次,通过上述抚顺城市工业发展历程分析,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以及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初步筛选出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97处,同时借助GIS软件构建抚顺市工业遗产数据库,为后面章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提供基础资料及数据支撑。接下来,依据国内外工业遗产相关理论并结合抚顺市工业遗产现状情况,构建抚顺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97处遗产资源进行综合价值评定。最终筛选得出抚顺市工业遗产共计77处,并对这些工业遗产的特色价值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在上述工业遗产特色价值的引导下,提出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意在加强抚顺市工业历史文脉得到延续,从而实现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振兴发展。

邵永利[2](2019)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X公司大用户直购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以来,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按照“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思路启动,输配电价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售电侧市场放开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密集推进,国家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坚定,地方政府挖掘电改红利的动力强劲,工商业用户抵御经济下行压力、降低用电成本的意愿强烈,售电公司等新增流通环节获取电改红利的意图明显,而一直作为市场红利主要输出主体的燃煤发电企业,缩小降幅、改善盈利的诉求也很强烈,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强烈且冲突明显:一方面作为主要利益输出方的常规火力发电企业,在燃煤成本不断攀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的经营压力之下,缩小电价降幅减少让利的呼声日高;另一方面直接交易大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售电公司作为新市场主体大量涌入且获利意图强烈。如何寻找一条既能兼顾各市场主体利益诉求,又能避免发电企业压力过大导致抵触对抗改革,最终实现改革顺利推进、各主体共生共赢的改革路径,是摆在所有市场主体面前的全新、复杂的挑战。面对上述宏观形势,结合福建区域电改及大用户直购市场的具体情况,建成投产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X电力公司,既存在着年限长容量小、能耗成本高、调节性能差等劣势,同时又具有网络位置佳、折旧费用少、财务成本低、人才管理基础雄厚等优势,如何着眼于市场宏观形势、立足于自身特点,在思考并推动福建大用户直购市场理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拟定并实施确保公司市场份额及交易电价的竞争策略,是公司近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理论的视角,聚焦福建区域大用户直购市场,基于对市场各参与主体及利益相关方的结构组成、核心利益诉求的深入分析,利用文献理论及案例研究等方法,讨论该市场形成健康理性、共生共赢发展之路的可能性,并形成顺应市场发展、保障X公司利益需求的大用户直购市场竞争战略,为X电力公司参与大用户直接交易,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并对福建区域及国内其他大用户直接交易电力市场的发展探索,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王向伟[3](2019)在《PPP融资模式在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中的分析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提到PPP项目融资的应用分析,最常用的便是借助“物有所值评价法”研究项目可行与否,通过物有所值评价来判断项目是否可以采用PPP模式。PPP模式建设项目最直接的看法就是缓解政府资金压力,而且,PPP融资模式也可以为社会资本方进入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一个发展平台。本文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建筑背景下,梳理总结了集中供热和PPP融资的各种理论知识以及分析模型,根据政府、企业和用户各自的需求以及关注点,构建新的分析模型和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论证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不仅关注PPP项目的可行性,且进一步具体探索了集中供热项目中PPP融资模式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政府代表、社会资本方代表、用户代表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为集中供热PPP项目应用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针对集中供热项目的整体建设目标,借助SWOT分析法,从优势因素的分析结果、劣势因素的分析结果、机会因素的分析结果和威胁因素的分析结果入手,构建一体化的分析计算模型。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定位各种影响因素,初步做出集中供热PPP项目的应用分析结果,分析各种优劣势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完成项目应用的分析工作。为进一步明确集中供热PPP项目的建设水平,在以上SWOT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集中供热PPP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最后,针对武邑县集中供热PPP项目的具体建设情况,根据已构建的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对综合案例项目的集中供热系统进行三方代表的影响因素计算。通过案例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武邑县集中供热PPP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性的实施意见。本篇论文为我国集中供热或者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为PPP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好地实现决策应用与分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意义。

陈伟莉[4](2018)在《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使目前竞争优势保持长久,或追求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策划,一般来说是其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目标、谋略和行动纲领。本文以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内蒙古能源公司是综合型能源企业,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内蒙古区域的控股子公司,是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区域最大的煤炭、发电和电解铝企业。内蒙古能源公司通过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初步构建了区域性煤—电—铝产业链。笔者工作在内蒙古能源公司,本文内所涉项目材料和数据均来自公司内部。本文首先阐述了循环经济和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PEST分析和SWOT分析两种分析工具,介绍了内蒙古能源公司及其建设的霍林河地区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现状和经营情况,并对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和自然环境、技术环境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内蒙古能源公司内部的优劣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对拟在白音华地区复制建设的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效益测算,从而确定内蒙古能源公司“煤为核心,电为保障,清洁能源为重点,霍林河、白音华产业链为两翼,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国际一流综合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可行的。为了确保上述发展战略顺利实现,针对内蒙古能源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即:以价值为导向,坚持企业效益最大化;强化市场意识,向市场要效益;加强产业政策分析,实现企业规划与国家规划有效结合;加强前期技术经济论证,控制项目风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等保障措施。在这些措施的保障下,打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建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新型综合能源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树立一个传统能源企业向新型综合能源产业战略转型的标杆和样本。

张勇[5](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魏琰[6](2016)在《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文中指出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生产的生产模式开始席卷世界,带来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这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促使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工具由人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地位”[1],机器作为工具,从出现开始就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不仅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引发社会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城市从封建手工城市逐步向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转化,开启了人类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建设中都重视对工业的建设,M.D.布瑞斯指出“在全世界,工业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叶(1)一个使人着魔的字眼。”[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定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经济转入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后提出的第一个宏伟目标。1950年中苏同盟关系确立,其后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并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工程”,开始对中国展开大规模援助。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西安被列为全国新的重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大批苏联援建工业项目在西安设立,在苏联援助西安建设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理念的城市建设设计理论和原则、建设程序和方法,以及经济技术指标,影响了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建筑技术和管理等城市建筑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苏联援助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开始由中国典型传统手工业商贸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变,奠定西安当代城市的格局基础。本论文从五部分进行阐述: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解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视角,归纳了苏联援建中国的研究现状,同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研究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工业化发展政策和意识形态对城市建设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苏联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和工业化理想的建设特征;第三、四章从梳理西安城市传统城市格局入手,分析手工业时期城市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而分析苏联援助建设的工业化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建设和转变,以及形成的工业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和工业建筑、居住建筑等方面建设特征;第五章对苏联援助建设的中国其他城市规划活动进行历史比较,梳理、归纳与总结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与苏联影响的源流关系,即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建设呈现出与苏联关联与交集特征,显现为具有苏联印迹的城市范型;第六章提出苏联援助建设引入的社会主义城市理论在当代城市发展构建中的价值与启示,虽然苏联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引入移植中出现问题和冲突,但还需对苏联援助建设给予价值肯定,其中部分设计理念依旧对当今社会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第七章对苏联援建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

白雪[7](2016)在《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它是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它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开始,并且它对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城市性质的转变以及城市人口构成和人们日常生活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历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将其放于国家宏观历史背景中进行历史考察,通过梳理其早期历史,剖析其发展与洛阳工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结合文献互相对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文章首先对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做了解读和界定。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制定出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概况及建设背景。第三章分四个时期介绍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基本建设情况,包括准备时期、发展时期、扩建时期、完成时期。第四章分析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给洛阳城市建设及人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第五章将第一拖拉机厂与在同一历史背景下,其他大型重工业项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发展特点。文章结语部分则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把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对当时洛阳工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以便确立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城市规划发展中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孙跃杰[8](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提出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张露[9](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金瑞庭[10](2013)在《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自200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国之间重要的政治经济议题。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又公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使得“低碳经济”的理念首现于公众的视野。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拥有广泛社会认知度的前沿理念,虽然包括有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以及低碳生活等各种形态,但本研究认为其核心只是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2011年初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始终萦绕着“高碳模式”带来的“梦魇”。无论是从资源的消耗还是从环境的污染角度来审视以往的发展道路,都显着呈现出了“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的特征。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头号碳排放国,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约21%。过去这种外延式的、高碳的和“断子绝孙”式的发展进程不仅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主要是指经济转型困难重重,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等),而且也带来了世界舆论要求我们实施碳减排的压力。针对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而言,想要寻求有效的碳减排的措施,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是如何来理解过去时间段内城市碳排放量变化的问题?进一步地,我们试图又要追问,作为城市化主体的人口因素又与碳排放量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呢?本研究基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包括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和低碳经济学等)、人口理论、计量分析理论和运筹学理论,结合中国过去时间段内的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影响情况。在总结前人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第一章首先对本研究的动因、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的整体结构以及主要的创新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对国内外研究人口因素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相关文献与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包含有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人口消费结构、人口城市化和人口空间结构等因素),继而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铺垫。而第三章则引入了城市人口集聚度的概念,来对过去中国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状况进行经验性的描述。第四章则分别从“直接碳排放量”和“间接碳排放量”两个层面对过去中国城市民用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进一步地,研究第五章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实证了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内在影响机制问题。在第六章中,研究基于已有实证结论,对未来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最后一章是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主要对全文的实证发现和政策含义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归纳为如下:在控制住了其他解释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并同时引入了工具变量来解决模型内生性的问题之后,模型中样本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变化有着显着的负效应。具体而言,也即是在满足1%的显着性水平下,在我们所选的样本时间段内,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大约有14.30%的解释力。之后的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过程则进一步证实了城市人口集聚度越高,城市民用碳减排效应就会越明显这一结论。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低碳城市化之路必须要考虑寻求一种合理的城市规模和最优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继而才能保证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沈阳停建南部核供热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停建南部核供热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遗产价值导向下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形势下的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1.1.2 我国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相关工作
        1.1.3 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梳理抚顺工业遗产清单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2.2 对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思路参考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指导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时间范围界定
        1.3.3 空间范围界定
        1.3.4 研究对象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4.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现状
        1.4.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现状
        1.4.3 抚顺市工业遗产相关现状研究
        1.4.4 工业遗产研究综合评述与发展趋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法
        1.5.4 综合价值评价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抚顺市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2.1 殖民统治时期兴起的抚顺工业(20世纪初—1948年)
        2.1.1 沙俄强占时期抚顺民族工业兴起(1900-1904年)
        2.1.2 日占时期殖民工业的发展与影响(1905—1945年)
        2.1.3 国民政府短暂接管抚顺工业发展(1946—1948年)
    2.2 解放后抚顺工业大规模建设与发展(1949—2009年)
        2.2.1 解放后抚顺工业在战后废墟中恢复生产(1949—1952年)
        2.2.2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下抚顺工业大规模建设(1953—1957年)
        2.2.3 大跃进时期抚顺工业在曲折中发展(1958—1965年)
        2.2.4 文革时期抚顺工业发展举步维艰(1966—1977年)
        2.2.5 改革开放后抚顺工业稳步发展(1978年—2009年)
    2.3 近些年停滞与衰落的抚顺市工业(2009年—至今)
        2.3.1 抚顺自然矿产资源的枯竭
        2.3.2 “退二进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2.3.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人居环境的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3.1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数据来源及筛选
        3.1.1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数据来源
        3.1.2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的认定标准
        3.1.3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的筛选
    3.2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3.2.1 工业遗产资源矢量数据录入
        3.2.2 底图要素获取与影响校准
        3.2.3 相关因子的提取与入库
    3.3 当前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
        3.3.1 对工业遗产资源缺少保护意识
        3.3.2 工业遗产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3.3.3 工业遗产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再利用
    3.4 本章小结
4 抚顺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分级
    4.1 抚顺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抚顺市工业遗产价值因子的选定依据
        4.1.2 抚顺市工业遗产价值构成及评判标准
        4.1.3 抚顺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
    4.2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综合价值的评价
        4.2.1 抚顺市工业遗产资源的本体价值评价
        4.2.2 抚顺市工业遗产再利用价值评价
    4.3 抚顺市工业遗产价值的判定与分级
        4.3.1 抚顺市工业遗产价值的量化
        4.3.2 抚顺市工业价值的判定与分级
    4.4 本章小结
5 抚顺市工业遗产的特色价值总结
    5.1 抚顺市工业遗产的专项价值
        5.1.1 历史价值——作为中国“产煤之都”的重要历史见证者
        5.1.2 技术价值——采矿及石化先进工艺技术向全国的推广
        5.1.3 经济价值——遗产区位优势明显且具有“低龄化”特征
        5.1.4 艺术价值——早期风格独特的日式、苏式工业建筑
        5.1.5 社会价值——矿区广大职工及其家属的情感寄托
    5.2 抚顺市工业遗产的总体价值
        5.2.1 以煤炭为产业链纽带的工业遗产集群分布
        5.2.2 以抚顺电铁为串联的线性工业遗产空间分布
        5.2.3 以露天矿场为核心的工业遗产场地形态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遗产价值的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6.1 以煤炭产业链为纽带,加强核心遗产联动保护
        6.1.1 加强抚顺煤炭产业链上核心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
        6.1.2 同一类型工业遗产分主次进行保护以避免资源浪费
        6.1.3 虚拟重现煤炭产业链环节中缺失的工业遗产
    6.2 依托电铁线性遗产空间,构建工业文化遗产廊道
        6.2.1 以抚顺电铁为线性串联的工业文化遗产廊道
        6.2.2 抚顺电铁文化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策略
    6.3 加强露天矿坑遗址保护,修复周边生态环境
        6.3.1 加强露天矿坑周边地质环境保护
        6.3.2 露天矿坑土地复垦措施
        6.3.3 露天矿坑土地复垦监测与管理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遗产价值的抚顺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
    7.1 以煤炭产业链为纽带,开展“煤都”主题工业旅游
        7.1.1 抚顺“煤都”工业旅游的总体布局
        7.1.2 抚顺“煤都”工业旅游的景点设置
    7.2 依托电铁线性遗产,赋予遗产核“新”功能
        7.2.1 恢复主线轨道交通功能属性,助力现代城市交通发展
        7.2.2 改造支线作为旅游观光路线,带动抚顺工业旅游发展
    7.3 改造露天矿坑遗址,再现“煤都”工业记忆
        7.3.1 矿山地质公园的适宜性改造再利用
        7.3.2 露天开采技术的保留与展示教育
        7.3.3 抚矿“煤都”非物质工业文化的传承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2.1 结合国内外工业遗产评价方法,构建抚顺工业遗产评价体系
        8.2.2 基于工业遗产的特色价值,提出抚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X公司大用户直购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行业背景及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大用户直购市场简介
        一、国外电力大用户直购市场
        (一) 国外主要市场模式
        (二) 国外大用户市场主要经验
        二、国内大用户直购市场分析
        (一) 国内电改进程概述
        (二) 国内大用户直购市场发展
        (三) 国内大用户直购市场特点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战略理论
        一、理论起源与发展
        二、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方法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战略制定方法
        一、一般利益相关者战略
        二、特定利益相关者战略
        三、利益相关者综合战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公司经营现状及面临挑战
    第一节 X公司经营概况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概况
        三、财务能力分析
    第二节 X公司面临的市场形势
        一、福建发用电市场简介
        二、福建大用户直购市场特点
        三、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X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一、竞争优势
        二、竞争劣势
        三、主要压力与挑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公司大用户直购市场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识别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与解释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联盟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公司大用户直购竞争战略制定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战略制定
    第二节 X公司大用户直购利益相关者战略内容
        一、完善渠道策略,培育建立市场主体层次结构
        二、建立分级价差,引导市场主体理性竞争交易
        三、关注共同利益,推动市场主体形成阶段联盟
        四、优化公关策略,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合理制衡
        五、优化产品质量,确保降低市场交易结算风险
        六、强化营销手段,增强客户体验效果提高粘度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PPP融资模式在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中的分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集中供热项目的建设发展
        1.2.2 关于PPP模式的应用综述
        1.2.3 PPP模式的发展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PPP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PPP模式的概述
        2.1.1 PPP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2.1.2 PPP模式的三大发展阶段
        2.1.3 PPP模式的应用原则
    2.2 PPP模式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失灵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项目区分理论
        2.2.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3 PPP模式的分析评价方法
        2.3.1 物有所值评价
        2.3.2 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
        2.3.3 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评审现状
    2.4 现有PPP项目评价的分析局限性
        2.4.1 物有所值评价
        2.4.2 新模型方法的构建需求
第三章 PPP项目的分析评价模型
    3.1 集中供热建设项目的融资模式分析及应用
        3.1.1 集中供热项目的成本和融资问题
        3.1.2 PPP模式在集中供热项目中的应用
    3.2 评价模型的参数指标设计
        3.2.1 构建分析评价指标
        3.2.2 设计评价参数
        3.2.3 总体应用流程
    3.3 SWOT分析法
        3.3.1 态势分析模式
        3.3.2 SWOT战略分析
        3.3.3 分析基本规则
    3.4 模糊层次分析法
        3.4.1 模糊矩阵的构造
        3.4.2 FAHP的应用
        3.4.3 应用结果分析
第四章 案例研究——武邑县城区集中供热PPP项目
    4.1 武邑县城区集中供热PPP项目概况
        4.1.1 区域概况
        4.1.2 资源环境
        4.1.3 气候条件
    4.2 集中供热PPP项目的SWOT分析过程
        4.2.1 该项目的管理分担机制
        4.2.2 项目的生态环境问题
        4.2.3 SWOT分析法定位项目的影响因素
    4.3 FAHP计算项目的影响因素权重值
        4.3.1 FAHP计算分析过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PPP模式在集中供热领域的分析对策
    5.1 做好项目的特许经营管理
        5.1.1 明确特许经营权
        5.1.2 界定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权利与义务
    5.2 政府应加强PPP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5.2.1 PPP项目施工场地的监督管理
        5.2.2 PPP项目建设资料的监督管理
    5.3 合理化PPP融资项目应用的价格与收费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图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循环经济战略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
        2.1.2 企业战略的概念和理论
    2.2 相关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SWOT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项目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
    3.1 内蒙古能源公司情况介绍
        3.1.1 基本情况
        3.1.2 发展历程
        3.1.3 经营情况
    3.2 循环经济项目情况介绍
        3.2.1 项目基本情况
        3.2.2 项目发展历程
        3.2.3 项目意义及成果
    3.3 外部环境分析
        3.3.1 政治与法律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
        3.3.4 技术环境
第4章 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论证和确定
    4.1 初步战略设想
    4.2 战略分析论证
        4.2.1 内部优势
        4.2.2 内部劣势
        4.2.3 面临的机会
        4.2.4 面临的威胁
    4.3 建设方案测算
        4.3.1 建设方案
        4.3.2 建设方案分析
        4.3.3 投资及经济效益测算
    4.4 战略确定
第5章 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措施
    5.1 关注产业政策,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2 加强精细管理,确保企业效益
        5.2.1 强化市场营销
        5.2.2 全力压降成本
        5.2.3 创新经营策略
        5.2.4 确保安全生产
        5.2.5 发挥协同优势
    5.3 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以精神引领发展
        5.3.1 打造循环经济特色名片
        5.3.2 促进企业文化整体融合
    5.4 强化人才意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治背景——中苏同盟关系
        1.1.2 经济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1.1.3 区位背景——西安工业地位的确立
    1.2 课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相关定义、时间范畴和概念界定
        1.4.1 相关定义
        1.4.2 时间范畴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难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二十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理论
    2.1 20 世纪 20-60 年代初苏联政治与经济特征
        2.1.1 苏联历史文化源流
        2.1.2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1.3 苏联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政策
    2.2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思想根源和建设特点
        2.2.1 苏联城市建设主导意识形态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2.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目的
    2.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规划建设
        2.3.1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思想
        2.3.2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2.3.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特点
    2.4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工业区、工厂区与工业建筑理论
        2.4.1 苏联城市工业区规划理论与特征
        2.4.2 苏联工厂区规划、工业建筑理论
    2.5 苏联工人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建筑理论
        2.5.1 工人住宅区与住宅
        2.5.2 苏联住宅区规划理论
        2.5.3 苏联工人住宅建设特点
    2.6 小结
3 手工业及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1 西安城市地理环境特征概述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3.2 手工业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2.1 手工业时期西安空间区位优势
        3.2.2 手工业时期西安城市格局的演变
        3.2.3 手工业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特征
    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3.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工业发展
        3.3.2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规划
        3.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工业分布特征
    3.4 西安近代工厂、工业建筑和城市居住形态
        3.4.1 西安近代工厂区和工业建筑
        3.4.2 西安近代民居形态
    3.5 小结
4 苏联援助建设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1 城市建设背景
        4.1.1“生产性城市”建设方针
        4.1.2“一五”时期西安工业建设
    4.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西安城市规划
        4.2.1 1950、1951、1952 年西安都市发展计划
        4.2.2 借鉴苏联规划理论的《西安市 1953—1972 年城市总体规划》
        4.2.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次都市计划与 1953-1972 年西安城市规划比较
        4.2.4 苏联城市理论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3 《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工业区规划及工厂建设
        4.3.1《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的工业区规划
        4.3.2 苏联援建的西安工厂区规划建设
        4.3.3 苏联援建的工业厂房建筑
    4.4 苏联援助建的工人住宅区与住宅建筑
        4.4.1 西安工业建设与工人住宅需求
        4.4.2 苏联援建影响下的工人住区规划
        4.4.3 苏联设计理论影响下的工人住宅
    4.5 小结
5 苏联援助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
    5.1 新中国初期工业城市建设概述
        5.1.1 影响新中国工业城市分布的因素
        5.1.2 依托“156 项工程”的新中国工业分布
        5.1.3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城市类型的划分
    5.2 苏联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途径
        5.2.1“苏联模式”的引入方式
        5.2.2“一五”时期苏联专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
        5.2.3“苏联模式”影响形成的建设理念、方式与特点
    5.3“苏联模式”影响的中国城市建设
        5.3.1 城市内部整合
        5.3.2 城市外部新区
        5.3.3 新建工业城市
    5.4“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建设
        5.4.1“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建设
        5.4.2“苏联模式”影响的住宅区建设
    5.5 小结
6 苏联援建的价值与启示
    6.1 苏联援助建设的指导意义
        6.1.1 城市建设全面师从苏联
        6.1.2 城市建设以工业为核心
        6.1.3 城市建设与计划相结合
    6.2 苏联援助建设的作用
        6.2.1 苏联援建的现象
        6.2.2 苏联援建的文化内涵
        6.2.3 苏联援建的时代性作用
    6.3 当代城市转型中的保护与发展
        6.3.1 城市工业遗产视角的传统工业区保护
        6.3.2 城市更新视角的传统工业区发展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1 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
附录2 《1953~1972 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附录3 苏联援建西安建设大事记
附录4 1949-1960 年苏联城市建设相关译着

(7)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第一拖拉机厂的规划建设背景
    2.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概况
    2.2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背景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状态
        2.2.2 国家工业化战略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2.3 洛阳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规划建设过程
    3.1 准备时期
        3.1.1 中苏双方援建一拖的决策
        3.1.2 选择厂址
        3.1.3 准备设计资料
        3.1.4 建设人才的集结与培养
        3.1.5 委托设计
    3.2 建设发展时期
        3.2.1 大型临时设施与场外工程的建设
        3.2.2 一期工程的建设(1955——1958)
        3.2.3 交工验收
    3.3 扩建时期(1958——1978)
        3.3.1 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2年)
        3.3.2 产品改造时期(1962-1978)
        3.3.3 新建工程
    3.4.建设完成时期(1978—1984)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对洛阳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4.1 奠定洛阳重工业基地的城市地位
    4.2 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城区
        4.2.1 洛阳模式
        4.2.2 四路五带的工业区规划
    4.3 带来多元的日常生活形态
        4.3.1 洛阳涧西区人口构成特征
        4.3.2 居民日常生活形态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与同时期工业建筑的比较研究
    5.1 工厂选址的特殊性
    5.2 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5.3 宿舍区建筑类型的多样性
    5.4 苏联援建带来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来由
    1.2. 研究目标、方法及手段
        1.2.1. 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和手段
    1.3. 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3. 人口年龄结构(包括家庭户规模)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4. 人口就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5. 人口城市化过程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6. 人口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7. 人口空间分布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8. 本章结论
第3章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统计描述
    3.1. 引言
    3.2. 城市人口集聚度概念的说明
    3.3. 全国地级市城市人口集聚度的统计结果
        3.3.1 抽样方法的一点说明
        3.3.2 区域研究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3.3.3 样本城市的选择
        3.3.4 典型样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现状概况
        3.3.5 样本城市人口集聚度的计算
        3.3.6 样本城市城市人口集聚度的统计计算结果
    3.4.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数据来源介绍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城市民用碳排放量核算
    4.1. 研究问题的来由
    4.2.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分类
    4.3.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技术方法
        4.3.1 碳排放核算的基本原则
        4.3.2 碳排放核算的国际经验借鉴
        4.3.3 碳排放核算的技术路线
    4.4.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结果
        4.4.1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空间描述
        4.4.2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流程
        4.4.3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结果
    4.5.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核算的数据来源
    4.6. 本章结论
第5章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5.1. 对若干重要问题的阐释
        5.1.1. 相关理论基础
        5.1.2. 相关概念说明
        5.1.2.1 工具变量的说明
        5.1.2.2 回归方法的说明
    5.2. 对本研究理论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5.3. 模型设定
    5.4.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以及描述性统计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说明
        5.4.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 计量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的发现
        5.5.1 计量方法说明
        5.5.2 实证研究发现的结果
        5.5.3 我们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理论解释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2050年情景模拟与动态非参数蒙特卡罗仿真
    6.1. 2050年情景模拟
        6.1.1 情景分析模型的选择
        6.1.2 情景模拟所设定的步骤
        6.1.3 情景模拟的设置与定义
        6.1.4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6.2. 动态非参数蒙特卡罗仿真
        6.2.1 蒙特卡罗仿真所应该遵循的步骤
        6.2.2 蒙特卡罗仿真的原始数据和实证方案
        6.2.3 基本结论和讨论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政策建议
    7.2. 研究展望
单位符号和缩略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重要人名、专业术语双语对照索引
后记
金瑞庭在学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四、沈阳停建南部核供热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产价值导向下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王永帅.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X公司大用户直购竞争战略研究[D]. 邵永利. 厦门大学, 2019(02)
  • [3]PPP融资模式在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中的分析评价研究[D]. 王向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4]内蒙古能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陈伟莉. 沈阳大学, 2018(01)
  •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6]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D]. 魏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7]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历史研究[D]. 白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8]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9]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10]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D]. 金瑞庭. 复旦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沉阳停止南方核供热项目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