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聚合水基聚苯胺胶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分散聚合水基聚苯胺胶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一、分散聚合水基聚苯胺乳胶微球制备与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菁熠[1](2019)在《水分散纳米材料改性水基环氧树脂复合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基环氧树脂涂料以其出色的力学性能、高交联密度和附着强度等优点使其成为水性重防腐涂料中最主要的一员。石墨烯复合防腐涂料是以石墨烯二维纳米结构为出发点,大片层插入后可显着改善聚合物材料对腐蚀介质(水、氧气和电解质)的屏蔽性能,从而发挥金属防腐作用的一类新型涂料。聚苯胺基涂料通过抑制腐蚀介质的渗透,同时在金属表面形成钝化氧化层,从而起到防腐作用。目前围绕石墨烯复合防腐涂层的分散稳定性和聚苯胺复合防腐涂层构性关系的研究是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合成非离子乳化型环氧树脂固化剂并通过相反转法制备了水基环氧防腐涂料EP。以EP作为基础树脂与功能化石墨烯衍生物和自掺杂的聚苯胺复合得到不同类型的水性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研究了构性及防腐作用机理。具体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高分子分子结构设计,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三乙烯四胺(TETA)、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TPEG)和甲基聚氧乙烯环氧基醚(MEH)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非离子乳化型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WPEA),并通过转相法制备得到固化剂-环氧树脂复合乳液(WPEA-EP),并作为基础树脂应用于金属防腐涂料。研究发现,适当的聚醚链段结构可显着改善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的乳化分散性能,其非离子特性解决了传统酸中和阳离子环氧固化剂对金属表面的“酸蚀”问题。与此同时,通过选择不同环氧值的环氧树脂,其固化剂的刚性、与被乳化环氧树脂的亲和性、乳化分散能力、亲疏水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本文的合成配方中,当MEH加入量为0.03mol,引入的环氧树脂环氧值为0.35mol/100g时所得到的固化剂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涂层电阻得到大幅度提升,盐雾测试证实其防腐能力高于其他配比。非离子乳化型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制备策略和分子结构设计方案适用于一般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有机酸中和阳离子型固化剂的的“酸蚀”问题,也为开发新型环氧涂层和地坪涂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2)采用亚硫酰氯与氧化石墨烯经酰氯化反应生成酰氯基团,再与2-氨基-4,6-二氯苯酚反应得到多氨基功能氧化石墨烯(MAGO),然后与水性环氧树脂复合得到水性MAGO/环氧纳米复合涂料(MAGO/EP)。所制备的MAGO利用形成的酰胺键和伯胺基赋予氧化石墨烯与环氧树脂的共价键结合。研究发现,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纳米复合涂层的交联密度和阻隔性能,改善纳米材料与聚合物复合后的重新聚集而形成的分离现象。同时其多胺基结构可提高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水分散性,使得复合涂层在分散稳定性、力学性能,耐水性及长效防腐机制之间建立平衡。对比发现MAGO/EP的耐水性,小分子屏蔽性能和附着强度远高于氧化石墨烯/水性环氧复合涂层(GO/EP)。模拟腐蚀40天后,MAGO/EP的阻抗模量高于GO/EP三个数量级,耐腐蚀寿命延长数倍。本课题所构建的水基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为一种高性能的新型绿色防腐涂料,为自交联石墨烯防腐涂层的分子设计提供新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3)通过球磨分散工艺,制备得到三聚磷酸铝/氧化石墨烯水性复合防腐浆料(AlTP/GO),并应用于水性环氧涂料制得三聚磷酸铝/氧化石墨烯-水性环氧复合涂料(EP-AlTP/GO),研究了 AlTP/GO在水性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防腐机理及防腐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引入提高了涂层的耐水性和屏蔽性能;三聚磷酸铝可提高涂层在金属基材上的附着强度;通过电化学测试(Bode)和环境扫描电镜测试(E-SEM)测试发现,AlTP/GO可有效增强水性环氧涂层对腐蚀介质的屏蔽作用,限制了腐蚀反应的扩散,在3.5%NaCl水溶液中浸泡40天后其低频阻抗达到7.02×107Ω·cm2,盐雾测试40天后金属表面平滑,金属腐蚀未发生明显扩散,EP-AlTP/GO人工破损处周边含氧量低至15.66%,遏制了氧化铁的形成。(4)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分别以对氨基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磺酸为改性剂,制备得到羧基化聚苯胺(CPANi)和磺酸化聚苯胺(SPANi)。并对比研究两种掺杂方式所得到的聚苯胺纳米材料的构性关系及对水性环氧树脂中防腐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自掺杂后聚苯胺的水分散稳定性得以改善,作为防腐颜料应用到EP涂层中,填充了 EP涂层自体存在微观的孔隙和裂缝,涂层的屏蔽腐蚀介质能力提高。②聚苯胺的加入可促进金属涂层/金属界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发挥到二次屏蔽的作用。③自掺杂电活性聚苯胺本身具有纤维结构,其搭桥分散方式有利于复合材料形成导电通路,纳米材料的分散性决定了复合材料导电性,导电性越高,其渗透阈值越低,腐蚀阳极反应中Fe被氧化生成的Fe2+所产生的的电子更易通过导电通路转移到涂层外部的氧原子处,因此,传导通路是电子传输的必要条件。由测试结果可知,由于SPANi/EP具有更高的电导率,有利于腐蚀反应产生的电子进行迁移,揭示掺杂结构不同的聚苯胺其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差异的本质。

张谦[2](2019)在《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功能性复合微球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壳复合微球是由两种不同结构的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连接而成。因此,核壳复合微球结合了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物质的特性,可实现材料的多功能性。而Pickering模板法制备核壳复合微球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设计并改造复合微球的结构,因此研究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功能性复合微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t)/石墨烯复合微球,并探究了不同条件下聚合物微球结构与形貌的变化。其后,以聚苯乙烯复合微球为模板,制备了聚苯胺(PANi)为壳、复合微球为核的核壳结构微球,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改进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并以此二维纳米材料为稳定剂,制备了苯乙烯(St)/水Pickering乳液,接着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油相聚合,成功制备了以GO为壳、PSt为核的特殊结构微球。并通过FTIR、XRD、Raman、DLS、TGA、DSC、SEM、接触角等测试表征GO、PSt/GO复合微球的结构与形貌,探究了GO固体颗粒浓度、引发剂种类、反应条件(温度、气体氛围)对PSt/GO复合微球结构与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改进Hummers法制备GO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不高却能通过聚合形成稳定的PSt/GO乳胶体系;TGA测试表明,当GO用量为0.3wt%,PSt/GO复合微球的Ti比PSt微球提高了10oC。2、采用十二胺修饰GO得到改性GO(NGO),将其超声分散在苯乙烯中获得复合苯乙烯单体(NGO-St),然后以HDMS改性的SiO2(HSiO2)为稳定剂,制备了NGO-St/水Pickering乳液;接着通过AIBN引发油相聚合,成功制备了以HSiO2为壳、NGO-PSt为核的特殊结构微球。并通过FTIR、XRD、Raman、DLS、TGA、DSC、SEM、接触角等测试表征了HSiO2、NGO和HSiO2/PSt/NGO复合微球的结构与形貌,探究了HSiO2固体颗粒浓度、引发剂种类、水相pH对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与HSiO2/PSt/NGO复合微球结构与形貌的影响,并根据结果探讨了Pickering乳液聚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相pH=3时,HSiO2颗粒浓度越大,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越好;TGA测试表明,HSiO2/PSt/NGO复合微球Ti比纯PSt微球提高了40oC。3、以上文制备的HSiO2/PSt复合微球为模板,成功制备了PANi/改性石墨烯空心微球。并探究了苯胺(An)/PSt的比例、引发剂用量、PGO的引入对PANi/改性石墨烯空心微球的结构与形貌的影响;并通过FTIR、XRD、Raman、DLS、TGA、DSC、SEM等测试表征了PGO、PANi/石墨烯空心微球的结构与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控制苯胺(An)/PSt的比例,可以有效改变PANi空心微球的表面形貌;且PGO有效的接枝到PANi空心微球的表面;PANi的空心结构和PGO的引入均可增加PANi的电化学活性。

杨芳芳[3](2014)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PS基功能微球及其应用》文中指出功能性PS基微球在制备与应用方面发展迅速,在PS基微球的性能、品种上也日益丰富,渐渐地发展为可合成单分散的、粒径可控的、多种形态的、结构性和高性能的产品,尤其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时,针对临床诊断、免疫技术、检验和细胞学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细乳液聚合因其特殊的成核机理而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以苯乙烯和其他功能性单体为单体,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首先水溶性碱性紫与SDS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后形成疏水性的棕黑色离子复合物SDS-BV,并且被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溶解后,将其带入油相后聚合。研究了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并系统地研究了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活性剂类型、功能单体和分散保护剂羟纤的用量对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亮度、渗透性和色牢度的影响。研究表面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微球的粒径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控制,保护胶(羟乙基纤维素)有助于反应的聚合稳定性、粒径分布以及渗透性的改善。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亮度受粒径和粒径分布、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量和丙烯腈功能单体的影响。色牢度与碱性紫染料的包覆率以及功能单体的种类有关。实验中实现配方的优化。本文以丙烯酸磷酸酯作为功能性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表面带有磷酸功能基团的苯丙乳胶,然后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苯胺单体锚固在PO-SA乳胶表面,再通过苯胺的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成功制备了PANI-SA复合乳胶。通过ATR-FTIR、UV-vis确定了PANI-SA复合乳胶的结构。采用SEM、TEM观察到PO-SA乳胶呈规整球形,聚苯胺以10-20nm的直径附着在SA乳胶表面。TGA以及DSC等表征说明在PANI与SA之间形成键合,并且PANI可以提高PANI-SA的热分解温度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实验表明,此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物理共混法制备纳米聚苯胺复合材料过程中存在的聚集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聚苯胺与苯丙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本文通过细乳液聚合法采用功能单体共聚的方法制备荧光标记的不同表面性质的载药聚苯乙烯微球。采用TEM、DLS进行粒径、粒径分布和形貌的表征。PS微球中CsA的包封率由高效液相法(HPLC)检测计算出。PS微球的生物物理性质通过蛋白质吸附性、血液相容性和细胞内吞性表征。结果表明:PEG表面修饰的PS微球性能优异:单分散性好(0.164)、高药物包封率(98.3%),血浆复钙时间超过阳性对照的50%、溶血率最低(3.19%)、细胞存活率高(95.3%)。为设计高效的药物载体材料奠定了基础。

蒋军军[4](2014)在《“配位—聚合—水热”法制备聚苯胺/铁氧体纳米复合物及吸波性能》文中提出文献研究发现,导电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常是先制备无机纳米粒子,再将导电聚合物原位生长在无机物的表面。形成的目标产物多呈现核-壳包覆结构,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由于无机纳米粒子容易团聚,必须首先将其超声分散或通过表面修饰改性后再分散在一定的介质中才能进行后续复合过程。鉴于苯胺单体的氮原子上具有孤对电子,能与许多过渡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因此作者设计了在聚苯胺基质上生长无机纳米粒子的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苯胺单体与金属离子(Mn+)反应生成配合物,再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APS)引发苯胺聚合,这样金属离子(Mn+)便同时掺杂到聚苯胺分子链中,然后加碱调节介质pH值,通过后续水热反应使聚苯胺链中的金属源成核、生长、晶化形成预期的无机纳米粒子,获得非掺杂态聚苯胺基纳米复合物,最后将产物经适当酸掺杂获得兼具导电性及磁性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作者将此法命名为“配位-聚合-水热”法。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将苯胺单体与金属离子(Fe3+、Co2+)反应生成配合物,再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APS)引发苯胺单体聚合,得到金属离子掺杂的聚苯胺。采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金属离子对合成聚苯胺形貌的影响,结果发现,金属离子的种类、含量、不同金属离子共存及聚合过程温度等因素对制备的聚苯胺形貌产生很大的影响。(2)采用“配位-聚合-水热法”制备了本征态PAn-FeOOH,PAn-CoFe2O4及PAn-CoLa0.15Fe1.85O4纳米复合物,再以磺基水杨酸掺杂获得兼具导电性和导磁性复合物,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及掺杂酸浓度等因素对产物电磁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 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及电磁测量等手段对复合物的形貌、结构及电磁性能进行了表征。(3) PAn/FeOOH纳米复合物中当FeOOH的质量分数为24.12%时,复合物电导率为0.83S/cm,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当材料厚度为3mm时具有最大反射损耗-33.75dB,对应的频率为12.88GHz,小于-10dB的带宽达6.14GHz; PAn/CoFe2O4纳米复合物中当CoFe2O4的质量分数为8.86%时,复合物的电导率约为0.43S/cm,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其厚度为2mm时,在16.01GHz处最大反射损耗为-16.71dB,小于-10dB的带宽达4.68GHz,并且不同厚度的材料表现出不同的吸波性能;PAn/CoLaxFe2-xO4纳米复合物,当x=0.15即La取代量为7.5%,而CoLaxFe2-xO4占复合物的质量分数为8.23%,复合物电导率为0.833S/cm时,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其厚度为2mm,在15.91GHz处最大反射损耗为-42.65dB,小于-10dB的带宽达6.14GHz,吸波性能优良,同时满足了高性能吸波材料所必须的“轻、薄、强、宽”的使用要求。(4)比较了PAn-FeOOH、PAn-CoFe204和PAn-CoLa0.15Fe1.85O4纳米复合物的电磁性能,并对其吸波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各复合物吸波性能的比较发现,除了材料的电导率、磁导率及各组分的阻抗匹配外,材料的比表面积、界面效应及孔特征对其吸波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还发现,随着PAn/CoLa0.15Fe1.85O4复合物厚度的增加,材料的吸波峰个数逐渐增多,由原先的1个变为2个和3个,并且吸收峰分布于低频、中频和高频段。该研究结果对未来吸波材料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剪裁和调控具有指导作用。

张天鹭[5](2012)在《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导电聚合物复合纳米弹性微球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导电聚合物的纳米复合微球可以有效地解决导电聚合物因自身的分子结构刚性大、分子链间相互作用力强而导致其加工性能较差、难溶难熔的问题,同时将两种不同性质的超细粒子制成复合粒子,除了具备单一超细粒子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及量子尺寸效应外,还具有复合协同功能效应。聚氨酯是一类兼有橡胶的弹性和金属的韧性与耐久性的奇特材料,但聚氨酯本质上是一种绝缘材料,其抗静电性和导电性差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拓展。考虑到聚氨酯弹性体与导电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具有分子级的协同效应和结构功能上的互补效应,本工作中以水性聚氨酯作为模板,分别制备了两类具有核壳结构的聚氨酯/导电聚合物(聚苯胺与聚吡咯)纳米复合弹性微球,主要内容如下:(1)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聚苯胺复合纳米球:选用合适的聚氨酯化学结构,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出高度分散的水性聚氨酯乳液。以此为模板,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用盐酸为掺杂剂制备出聚氨酯/聚苯胺纳米复合微球。分别采用激光光散射粒径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失重(TGA)来分析复合微球的尺寸、形貌、结构与热稳定性,并采用双电极法来测量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表明水性聚氨酯与聚苯胺纳米复合微球具有核壳结构,且可以通过反应物的配比调整来调控聚苯胺壳层厚度;聚氨酯与聚苯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氢键作用,从而保证了纳米复合微球的稳定性;随着苯胺单体所占反应物的质量配比从10%提高到30%,纳米复合微球的平均尺寸从60nm增大到90nm,电导率从3.3×10-7Ω-1cm-1增长到了5×10-5Ω-1cm-1,热稳定性也得到显着改善。(2)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聚吡咯复合纳米球:采用上述水性聚氨酯乳液为模板,用PVP为稳定剂,FeCl3-6H2O既充当掺杂剂又作为引发剂,制备出不同壳层厚度的的聚氨酯/聚吡咯纳米复合微球,其中聚吡咯壳层厚度可以通过反应物的配比调整来调控。随着吡咯单体所占反应物的质量配比从10wt.%增加到35wt.%,纳米复合微球的平均尺寸从55nm增加到95nm,电导率从1.25×10-5Ω-1cm-1增大到7.75×10-4Ω-1cm-1,热稳定性也得到改善。与聚氨酯/聚苯胺复合体系相比,水性聚氨酯与聚吡咯也存在着较强的氢键作用,但聚氨酯/聚吡咯复合体系制备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反应条件较易选择,特别是所制备的纳米复合微球的电导率明显提高,且在相似的固含量下具有更高的乳液稳定性。(3)水性聚氨酯/导电聚合物复合纳米球的压敏特性:两种复合纳米球都具有良好的压敏特性,其压敏响应随导电聚合物成分的增多而下降。采用聚吡咯作为壳层的纳米球,其压敏响应较大些。随着导电聚合物单体配比从10wt.%增加到30wt.%,聚氨酯/聚苯胺在3KPa下dR/R0从0.36降到0.11,聚氨酯/聚吡咯在4KPa下从0.77降到0.33。由于聚吡咯导电层较聚苯胺导电层疏松,因此随着吡咯单体的质量配比的增加,聚氨酯/聚吡咯复合纳米球的相对电阻在重复加载时变化较大,需要更多次的重复加载才能趋于稳定。总之,两种复合纳米球都可以表现出良好的压敏特性。由于聚吡咯比聚苯胺的导电性能要好,合成制备条件更为宽松,聚氨酯/聚吡咯似乎要比聚氨酯/聚苯胺更具吸引力。但毗咯单体的成本要比苯胺高很多,聚氨酯/聚吡咯复合纳米球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因此两种材料的应用方面各有各得优势。

徐晓脍[6](2010)在《微纳米导电聚苯胺复合粒子及其水性防腐涂料的研制》文中认为金属防腐蚀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暴露在酸性环境和海水环境中的金属非常容易腐蚀,这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害。在金属防腐蚀工程中,涂层技术是最重要也是最经济的技术之一。但是传统的涂料由于所用材料的性质和工艺的不足,对基体金属的防腐蚀作用不是非常的理想,而且很多传统防腐蚀涂料中含有一些有毒的重金属成分,这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研发一种绿色环保的防腐蚀材料成为防腐领域的焦点。聚苯胺因为合成路径简单,出色的环境稳定性和广泛应用而成为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同时和铬酸盐等缓蚀剂相比聚苯胺是一种没有环境污染、符合时代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防腐蚀材料。但是聚苯胺由于它的刚性结构导致可加工性差的缺陷,本文中将采用核壳结构改性来克服该缺陷对聚苯胺应用的限制。首先,采用细乳液法来制备P(MMA-BA-AA)/PANI核壳纳米复合粒子:在细乳液体系中合成P(MMA-BA-AA)纳米乳胶,然后将苯胺单体导入到乳胶粒的水分散体中,苯胺单体在乳胶粒外表面吸附,并在过硫酸铵的作用下氧化聚合形成聚苯胺壳层,最后得到产物就是核壳纳米粒子。同时,以苯乙烯磺酸钠为功能性单体,通过分散聚合法制备表面磺酸基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该微球为内核模板,制备磺化聚苯乙烯/聚苯胺核壳微球;去除内核后又成功制备了球形完整的聚苯胺空心微球。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检测仪器对所得样品的形貌和组成进行分析,得出制备不同核壳、空心结构产物的最优条件。最后,通过相反转法制备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水乳液,进一步配制了一系列的水性聚苯胺环氧防腐涂料,并研究了它们在3.5%氯化钠水溶液中的防腐性能。实验表明添加了核壳结构聚苯胺的防腐涂料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

王珲[7](2009)在《基于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的聚苯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提高聚苯胺溶解性能以及制备大面积聚苯胺功能薄膜的需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增溶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利用化学氧化法在酸性介质中合成了具有良好溶解性能和可加工性能的新型聚苯胺衍生物,并对产物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合成过程中反应介质、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预反应时间以及聚合时间等条件对产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在对各项工艺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将不同单体配比的聚苯胺衍生物喷涂成膜,研究了其在35μm和814μm波段范围内的电致变发射率性能并将其与本课题组通过电化学聚合方法制备的聚苯胺功能薄膜在发射率调节性能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酸性介质中,苯胺分子与PVP分子中的羰基发生亲核反应生成亚胺键并接枝到PVP分子上进行聚合,得到一种新型的聚苯胺衍生物。强酸介质会使苯胺亲核性丧失,不利于接枝反应;提高苯胺在单体配比中的含量和延长聚合时间有助于生成具有较高分子量和聚合度的聚苯胺分子侧链;较低的引发剂用量不能有效引发苯胺聚合,较高的引发剂用量则导致聚苯胺分子链过氧化甚至断裂,使其丧失掺杂和脱掺杂的性质;低温下的苯胺聚合反应更易获得规整程度较高的聚苯胺分子侧链;预反应时间决定了苯胺在PVP分子上的接枝程度,但受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接枝程度存在一个极限值,未参与反应的内酰胺基团有助于提高聚苯胺分子在水中及常用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单体配比下的聚苯胺衍生物在35μm波段下的发射率调节性能接近,其Δε约为0.15,而在814μm波段下,由于受分子基团振动的影响,其发射率调节性能随着苯胺单体的增加而改善,最大的调节范围约为0.2。两个波段下聚苯胺发射率曲线的变化方式及变化程度说明聚苯胺的电致变发射率功能可能是透射式机理与反射式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同电化学聚合得到的聚苯胺薄膜相比,由于PVP分子的引入,聚苯胺分子链无法形成大范围的导电网络,其电致变发射率性能稍差,因此控制反应条件获得高规整程度和具有大范围三维导电网络的聚苯胺分子侧链是提高聚苯胺衍生物电致变发射率性能的主要途径。

郭琳琳[8](2008)在《高分子/无机核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兼有高分子材料与无机材料的特性,并能通过材料功能的复合,实现性能的互补与优化。其中,核壳材料因其特殊结构和组成不同而呈现光、电、磁等特性,近年来倍受关注。本工作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单分散的高分子乳胶球,并在乳胶球表面通过无机物先驱体的原位沉积或原位反应,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本文针对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两种乳液聚合体系进行研究,通过选用不同乳化剂赋予乳胶球特殊功能。合成的乳胶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通过改变单体/表面活性剂比例可以得到不同粒径分布的乳胶球。在第二步无机物外包覆过程中,适当改变反应介质,温度,酸碱性,以及无机物先驱体可以获得不同包覆物的核壳材料。这些研究工作为扩展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

李伟[9](2008)在《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及复合体系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苯胺是一种典型的导电聚合物,具有高电导率、可逆的掺杂/反掺杂过程、较好的环境稳定性、易于合成等优点。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及复合材料在光、电、磁等方面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可望在高灵敏度传感器、吸波材料、电流体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今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尽管科研工作者开发了许多制备微/纳米结构聚苯胺的方法,但是它们或需要结构复杂的形貌诱导分子,或需要特定的仪器、苛刻的实验步骤,或需要繁琐的后处理步骤去除模板,致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而对于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而言,理论研究也还未完全成熟,合成方法及合成条件仍是决定产物形貌、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迫切需要不依赖模板、结构定向分子和功能性掺杂酸的无模板法,来制备尺寸均匀,品质纯净的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同时有必要研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探索合成条件对形貌、性能的影响,揭示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及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本论文首先通过研究界面聚合体系,合成具有不同形貌的纳米结构导电聚苯胺,如纳米纤维和纳米短棒等,探讨不同的掺杂酸对聚苯胺的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了界面聚合得到的聚苯胺纳米纤维的低温和高温老化电学行为,由此来获得产物的电荷输运机制以及热老化条件下结构和结晶行为的信息;同时创造性地采用在线紫外-可见光谱对典型的界面聚合过程进行了监测,探讨了聚合过程的机理,提出了界面聚合中存在着“伸展-部分掺杂”阶段;与此同时,对聚苯胺稳定胶体以及低渗透阈值的聚苯胺/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机理方面进行了探讨。此外,通过改进的“硬模板法”来制备聚苯胺,将天然粘土凹凸棒土引入苯胺的聚合体系,获得具有一维纳米结构的导电复合材料,这种方法不需要去除模板,可望兼顾一维结构和较好的力学性能等优点;利用天然高分子高直链淀粉的溶解性特点,制备出淀粉的乳胶微球,并以此为聚合模板,制备了“核/壳”结构的复合微球,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为这类新材料的研究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采用了界面聚合的方法,将聚合反应控制在水相一油相两相界面处,制备了一系列的一维纳米结构的聚苯胺,并重点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和掺杂酸种类等反应条件对聚合产物形貌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杂酸尺寸的增大,产物的微观形貌从网络状的纳米纤维,逐渐变化到较短的纳米短棒,说明了掺杂酸对产物形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传统方法合成的聚苯胺相比,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在高波长处出现了“拖尾”现象,表明了界面聚合的聚苯胺具有比较伸展的分子链构象。2)考察了120~300K温度区间内,聚苯胺纳米纤维的低温电学行为,对其电荷传输机制进行了讨论,运用变程跳跃-隧道穿透混合模型进行了解释:载流子在纳米纤维内传导是变程跳跃过程起主要作用,载流子在纳米纤维之间的传导是隧道穿透过程起主要作用。然后,对聚苯胺纳米纤维进行了热老化处理,主要考察了形貌以及老化条件对老化过程中导电性的影响。相比传统聚合产物,纳米纤维的低维度及高比表面积等特点,保证了老化过程中扩散行为的高效发生,导致了电导率迅速下降。通过对热老化过程中的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发现:随老化时间延长,样品中外围的绝缘区开始老化,并逐渐向结晶核扩散,导电的结晶核逐步转化为无定形结构,整个聚苯胺样品的结晶性逐渐减小,并带来了电导率的下降。3)创造性地采用原位在线紫外-可见光谱,对典型的界面聚合过程进行监控,观测到了在近红外区的拖尾现象,归因为聚苯胺以伸展的链构象存在时,自由电子离域性提高,电子能级劈裂增多,最终发生弥散,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吸收峰消失,而在长波区出现宽的吸收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界面聚合的聚合机理:在聚合过程中的“伸展-部分掺杂”阶段,聚苯胺的分子链体现了较为伸展的构象,也正是由于聚苯胺本身的刚性分子特性以及较为伸展的分子链构象,可以作为分子模板“诱导”了一维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大量产生。4)通过控制体系的pH值,利用静电排斥作用,获得了稳定的聚苯胺胶体,发现利于稳定的pn值在3.5左右。分散液中聚苯胺的Zeta电位在pH值为2~6的范围内是带正电的,这表明聚苯胺随着掺杂过程在分子链上产生了正电荷,并随着pH值的降低,即体系的H+离子浓度增大,Zeta电位呈现增加趋势,并采用了胶体的Zeta电位理论,解释了pH值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具有一定长径比的纳米纤维,以及胶体的稳定性的特性,更有利于聚苯胺在基体中形成“搭桥”的网络结构,形成了导电通路,降低导电复合材料的渗滤阈值。将聚苯胺的胶体同聚乙烯醇共混,获得了渗滤阈值为7.1%的导电复合材料,有望拓宽导电聚合物在传统领域的应用。5)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具有同轴“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苯胺纳米复合物,其化学结构和分子吸收由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验证。结果表明,作为乳化剂的十二烷基磺酸钠在聚合过程中,同时充当了二次掺杂的对离子掺杂酸的作用。受这种大尺寸有机掺杂酸的掺杂作用,制备出的聚苯胺具有部分伸展的分子链构象。X射线衍射显示复合物中的聚苯胺组分是沉积在凹凸棒土表面的,并未破坏凹土的结晶结构。随着在聚合体系中引入了凹凸棒土这种天然粘土,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获得了提升。通过控制凹凸棒土的添加量,可以得到导电性能较好的凹凸棒土/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6)以淀粉纳米粒子为聚合模板,根据静电吸引机理,纳米粒子表面吸附苯胺单体聚合,获得了聚苯胺/淀粉的复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研究表明,实验中采用的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同时也作为聚苯胺的掺杂酸,形成了十二烷基苯磺酸和盐酸的竞争掺杂(协同掺杂)体系。微观形貌的照片显示出形貌完整的复合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同时注意到部分复合粒子,聚苯胺的外壳并不是很致密的,形成了类似于“互穿”结构的聚苯胺/淀粉复合外壳。复合物的热失重曲线在150℃之前的热稳定性要优于纯聚苯胺,同时观测到复合物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受到了部分类似于半互穿网络结构的限制,聚苯胺被“捕获”在淀粉分子的网络中,贯穿复合物的导电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牵制”,样品中湿气以及掺杂酸的脱除同样受到了这种部分半互穿网络结构的束缚,从而在热失重和老化电学行为中得到了反映。

周国庆[10](2007)在《纳米聚苯胺及其复合粒子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导电聚苯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掺杂机制独特、环境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而且它还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等赋予其特殊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因此将纳米技术引入聚苯胺的制备工艺中,可以使其集导电性和纳米颗粒功能于一体。针对导电气溶胶要求质量轻和导电性良好的特性,选用密度小、价格便宜空心微珠为核,以导电性良好、性能稳定聚苯胺为壳,制得了聚苯胺包覆空心微珠复合粒子。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聚苯胺:研究乳化剂种类、聚合时间和引发剂滴加时间对聚苯胺粒子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研究乳化剂SDBS/An摩尔比、引发剂(NH4)2S2O8/An摩尔比和聚合体系的温度对聚苯胺粒子电导率和粒径的影响,得到了微乳液制备纳米聚苯胺的最佳工艺条件:SDBS/An摩尔比为1.5,(NH4)2S2O8/An摩尔比为1.25,聚合体系温度为10℃,体系的pH值为0.3,控制引发剂(NH4)2S2O8滴加时间为30min,反应聚合4h时,利用该工艺制备的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最好,粒径大约在40nm左右,电导率数量级为100S/cm。2.分散聚合法制备纳米聚苯胺:研究了分散剂的种类、分散剂PVP用量、引发剂浓度和分散介质对聚苯胺粒子的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以及盐酸浓度对聚苯胺电导率和产率的影响,得到了分散聚合制备纳米聚苯胺的最佳工艺条件:PVP浓度为8g/L,APS/An摩尔比为2,盐酸浓度为1.0mol/L,醇水比为5:5,制备的聚苯胺纳米粒子粒径约为60nm左右,且分散性较好,电导率数量级为10-1S/cm。3.微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包覆空心微珠复合粒子:研究乳化剂种类、SDBS的用量和空心微珠的用量对复合粒子包覆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制备包覆均匀、致密复合粒子的最佳工艺条件:苯胺1g、SDBS乳化剂3.48g、空心微珠0.4g、引发剂过硫酸铵2.85g、20℃氮气保护下反应4h。

二、分散聚合水基聚苯胺乳胶微球制备与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散聚合水基聚苯胺乳胶微球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散纳米材料改性水基环氧树脂复合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概述
        1.2.1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及其固化
        1.2.2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分类方式
        1.2.3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方法
        1.2.4 水性环氧树脂防腐蚀涂料的研究概况
    1.3 石墨烯在金属防腐中的研究现状
        1.3.1 石墨烯简述
        1.3.2 石墨烯在金属防腐领域的应用
    1.4 聚苯胺在金属防腐的研究现状
        1.4.1 聚苯胺简述
        1.4.2 聚苯胺在金属防腐领域的应用
        1.4.3 水基聚苯胺防腐涂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乳化型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乳化性环氧树脂固化剂WPEA的合成
        2.2.3 水性环氧乳液和水性环氧涂料的制备
        2.2.4 胶膜和漆膜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2.3.2 核磁共振氢谱(H~1NMR)表征
        2.3.3 分子量测试(GPC)
        2.3.4 乳化型环氧树脂固化剂WPEA粘度测试
        2.3.5 WPEA胺值测试
        2.3.6 乳胶粒形态的表征
        2.3.7 热失重的测定
        2.3.8 吸水率的测定
        2.3.9 凝胶含量(Gel content)的测试
        2.3.10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2.3.11 漆膜铅笔硬度的测试
        2.3.12 涂料膜耐冲击性的测试
        2.3.13 涂料膜附着力的测试
        2.3.14 电化学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WPEA固化剂的结构分析
        2.4.2 MEH含量对WPEA及WPEA-EP构性关系的影响
        2.4.3 环氧树脂结构对WPEA及WPEA-EP构性关系的影响
        2.4.4 WPEA-EP涂层防腐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共价键交联胺基化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界面增强和防腐蚀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实验仪器
        3.2.2 氧化石墨烯(GO)的合成
        3.2.3 酰氯化氧化石墨烯(GO-OCl)的合成
        3.2.4 胺基化氧化石墨烯(MAGO)的制备
        3.2.5 水性MAGO增强环氧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
        3.2.6 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
        3.2.7 胶膜的制备
        3.2.8 漆膜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3.3.3 X射线衍射图谱(XRD)测试
        3.3.4 透射电镜图谱(TEM)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谱(SEM)
        3.3.6 吸水率的测定
        3.3.7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3.3.8 涂料膜附着力的测试
        3.3.9 涂层中性盐雾实验测试
        3.3.10 电化学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傅里叶红外(FT-IR)
        3.4.2 X射线衍射图谱(XRD)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4.4 透射电镜(TEM)测试结果分析
        3.4.5 胶膜断裂面扫描电镜(SEM)分析
        3.4.6 复合胶膜耐水性分析
        3.4.7 复合胶膜的附着强度
        3.4.8 复合乳胶膜的水蒸气透过率
        3.4.9 复合材料复合机理
        3.4.10 GO/EP和MAGO/EP纳米复合涂层防腐性能研究
        3.4.11 涂层中性盐雾实验结果
        3.4.12 防腐机理
    3.5小结
4 三聚磷酸铝/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水性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实验仪器
        4.2.2 氧化石墨烯(GO)的合成
        4.2.3 三聚磷酸铝/氧化石墨烯复合浆料(AlTP-GO)的制备
        4.2.4 防腐涂料配制
        4.2.5 胶膜的制备
        4.2.6 漆膜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X射线衍射图谱(XRD)测试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谱(SEM)
        4.3.3 吸水率的测定
        4.3.4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4.3.5 涂料膜附着力的测试
        4.3.6 电化学测试
        4.3.7 涂层中性盐雾实验测试
        4.3.8 腐蚀后铁板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
        4.4.2 涂层吸水率测试结果分析
        4.4.3 涂层附着强度结果分析
        4.4.4 电化学测试
        4.4.5 中性盐雾试验
        4.4.6 腐蚀区域扫描电镜测试
    4.5 小结
5 自掺杂结构对聚苯胺纳米纤维/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实验仪器
        5.2.2 聚苯胺纳米材料(PANI)的制备
        5.2.3 自掺杂磺酸基化聚苯胺纳米材料(SPANI)的制备
        5.2.4 自掺杂羧酸基化聚苯胺纳米材料(CPANI)的制备
        5.2.5 水性聚苯胺/环氧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
        5.2.6 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
        5.2.7 胶膜的制备
        5.2.8 漆膜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5.3.3 X射线衍射图谱(XRD)测试
        5.3.4 热稳定性的测定
        5.3.5 电导率的测定
        5.3.6 透射电镜图谱(TEM)
        5.3.7 扫描电镜图谱(SEM)测试
        5.3.8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5.3.9 涂料膜附着力的测试
        5.3.10 阻抗测试
        5.3.11 极化曲线(Tafel curve)测试
        5.3.12 涂层中性盐雾实验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分散稳定性
        5.4.2 傅里叶红外(FTIR)结果分析
        5.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结果分析
        5.4.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5.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分析
        5.4.6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5.4.7 扫描电镜SEM和投射电镜TEM测试结果分析
        5.4.8 胶膜断裂面扫描电镜(SEM)
        5.4.9 复合乳胶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5.4.10 漆膜附着强度变化曲线
        5.4.11 复合漆膜电导率测试
        5.4.12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分析
        5.4.13 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
        5.4.14 涂层中性盐雾实验结果
        5.4.15 防腐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功能性复合微球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化石墨烯概述
        1.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1.2.2 氧化石墨烯表面改性
    1.3 PICKERING乳液概述
        1.3.1 Pickering乳液稳定机理
        1.3.2 Pickering乳液的影响因素
    1.4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1.4.1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化学反应特性材料
        1.4.2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电磁特性材料
        1.4.3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特殊结构材料
        1.4.4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生物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1.5.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PICKERING乳液法制备聚苯乙烯/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球及其聚合机理的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聚苯乙烯/GO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2.2.4 分析测试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O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2.3.2 PSt/GO复合微球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2.3.3 聚合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ICKERING乳液法制备聚苯乙烯/改性石墨烯复合微球及其聚合机理的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PSt/HSiO_2/NGO复合微球的制备
        3.2.4 分析测试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SiO_2、NGO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3.3.2 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因素分析
        3.3.3 SiO2/PSt/NGO复合微球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3.3.4 聚合机理的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电聚苯胺/改性石墨烯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聚苯胺/改性石墨烯空心微球的制备
        4.2.4 分析测试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GO和 PSt微球结构性能与形貌表征
        4.3.2 H-PANi、H-PANi/PGO复合微球的结构性能与形貌表征
        4.3.3 H-PANi、H-PANi/PGO复合微球的电化学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细乳液聚合法制备PS基功能微球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细乳液聚合法发展简史及现状
        1.1 细乳液聚合特点
        1.1.1 细乳液聚合机理
        1.1.2 细乳液聚合乳化体系
        1.1.3 细乳液聚合制备过程
    2. 功能PS基微球的研究进展
        2.1 功能PS基微球的制备
        2.1.1 苯环的反应
        2.1.2 特定官能团的反应
        2.1.3 悬挂双键的反应
        2.1.4 其他方法
    3.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PS基功能微球及其应用
        3.1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PS基功能微球的影响因素
        3.1.1 聚合条件
        3.1.2 添加剂
        3.2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PS基功能微球的应用
        3.2.1 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制备
        3.2.2 聚苯胺水性金属防腐材料的制备
        3.2.3 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
    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内容
        4.3 创新点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制备
    1 前言
    2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制备
        2.4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的稳定性测试
        2.4.1 离心稳定性
        2.4.2 冻融稳定性
        2.4.3 渗透性测试
        2.4.4 色牢度测试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制备机理
        3.1.1 碱性紫分散液的制备
        3.1.2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
        3.2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表征
        3.2.1 FTIR
        3.2.2 DLS
        3.2.3 SEM
        3.2.4 TGA
        3.3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性能
        3.3.1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亮度
        3.3.2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稳定性
        3.3.3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渗透性研究
        3.3.4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色牢度
        3.3.5 碱性紫日光荧光颜料树脂的印花织物表面形貌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苯丙胶乳表面修饰聚苯胺的制备
    1 前言
    2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主要仪器
        2.3 含磷酸功能基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胶(SA-PO)的制备
        2.4 苯丙乳胶粒子表面修饰聚苯胺(PANI-SA)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含磷酸功能基的苯丙乳胶(PO-SA)
        3.1.1 PO-SA合成示意图
        3.1.2 PAM200对聚合反应稳定性的影响
        3.1.3 阴非表面活性剂配比对聚合物粒径的影响(DLS)
        3.2 苯丙乳胶粒子表面修饰聚苯胺(PANI-SA)
        3.2.1 PANI-SA合成示意图
        3.2.2 PANI-SA复合乳胶的红外图谱
        3.2.3 PANI-SA的紫外-可见光图谱
        3.2.4 PANI-SA的形貌
        3.2.5 PANI-SA的DSC分析
        3.2.6 PANI-SA的热重分析
        3.2.7 PANI-SA乳胶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3.2.8 PANI-SA漆膜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表面性质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及生物物理性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PS微球的制备
        2.3.1 PS微球以及表面修饰PS微球的制备
        2.3.2 不同表面载CsA/PS微球的制备
        2.3.3 罗丹明标记不同表面修饰PS微球的制备
        2.4 HPLC—标准曲线法测药物包封率
        2.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4.2 包封率测定
        2.6 电化学阻抗法表征BSA吸附
        2.6.1 玻碳电极预处理
        2.6.2 PS微球修饰电极
        2.6.3 BSA修饰电极
        2.7 血液相容性实验
        2.7.1 血浆复钙时间
        2.7.2 凝血率实验
        2.8 细胞相容性实验
        2.8.1 细胞毒性实验
        2.8.2 细胞吸收实验
        2.9 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表面的载药PS微球的合成机理
        3.2 表面活性剂SDS和助稳定剂HD对PS微球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 不同表面功能单体对PS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3.4 HPLC法测定PS微球的载药量及包封率
        3.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2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3.5 不同表面PS微球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3.5.1 血浆复钙时间(RT)
        3.5.2 溶血率实验
        3.6 PS微球表面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
        3.7 PS微球表面的细胞相容性实验
        3.7.1 不同PS微球表面的细胞毒性实验
        3.7.2 不同PS微球表面的细胞吸收实验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论文

(4)“配位—聚合—水热”法制备聚苯胺/铁氧体纳米复合物及吸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1.1 物理共混法
        1.1.2 聚合物基体原位聚合法
        1.1.3 一步合成法
        1.1.4 纳米粒子原位生成法
    1.2 聚苯胺研究概况
        1.2.1 聚苯胺的基本性质
        1.2.2 导电聚苯胺的合成
        1.2.3 聚苯胺的应用
    1.3 电磁吸波材料
        1.3.1 吸波材料的简介
        1.3.2 吸波材料的应用前景
        1.3.3 吸波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创新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离子存在对苯胺聚合过程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无金属离子存在下聚苯胺的制备
        2.2.3 金属离子M~(n+)存在下聚苯胺的制备
        2.2.4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UV-Vis分析
        2.3.3 聚合过程pH监测
        2.3.4 聚苯胺分子量的测定
        2.3.5 SEM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位-聚合-水热法”制备聚苯胺/FeOOH纳米复合物及吸波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Fe~(3+)掺杂聚苯胺的制备
        3.2.3 PAn/FeOOH复合物的制备
        3.2.4 酸掺杂PAn/FeOOH复合物
        3.2.5 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反应条件对PAn/FeOOH复合物电导率的影响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FT-IR分析
        3.3.5 电磁参数分析
        3.3.6 吸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位-聚合-水热法”制备聚苯胺/CoFe_2O_4纳米复合物及吸波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Fe~(3+)及Co~(2+)掺杂聚苯胺的制备
        4.2.3 PAn/CoFe_2O_4复合物的制备
        4.2.4 酸掺杂PAn/CoFe_2O_4复合物
        4.2.5 CoFe_2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4.2.6 本征态PAn的制备
        4.2.7 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反应条件对PAn/CoFe_2O_4复合物电导率的影响
        4.3.2 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分析
        4.3.3 XRD分析
        4.3.4 FT-IR分析
        4.3.5 电磁参数分析
        4.3.6 吸波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配位-聚合-水热法”制备聚苯胺/CoRE_xFe_(2-x)O_4纳米复合物及吸波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Fe~(3+),Co~(2+)及RE~(3+)掺杂聚苯胺的制备
        5.2.3 PAn/CoRE_xFe_(2-x)O_4复合物的制备
        5.2.4 Y(NO_3)_3的制备
        5.2.5 酸掺杂PAn/CoRE_xFe_(2-x)O_4复合物
        5.2.6 表征与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反应条件对PAn/CoRE_xFe_(2-x)O_4复合物电导率的影响
        5.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5.3.3 FT-IR分析
        5.3.4 XRD分析
        5.3.5 电磁参数分析
        5.3.6 吸波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PAn-FeOOH,PAn-CoFe_2O_4和PAn-CoLa_(0.15)Fe_(1.85)O_4纳米复合物性能的比较及吸波机理探讨
    6.1 前言
    6.2 样品的氮气吸-脱附表征
    6.3 样品磁性能的测试
    6.4 吸波性能分析比较及吸波机理探讨
    6.5 吸波材料展望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导电聚合物复合纳米弹性微球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
        1.2.2 水性聚氨酯(WPU)的分类
    1.3 导电聚合物
    1.4 水性聚氨酯基纳米复合球的乳液聚合
        1.4.1 在细乳液中缩聚反应制备的复合乳液
        1.4.2 种子乳液聚合的复合乳液
        1.4.3 半连续乳液聚合
    1.5 以水性聚氨酯基为核的纳米复合球的制备
    1.6 以导电聚合物为壳的纳米复合球制备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聚苯胺复合纳米球的制备和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设备
    2.4 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聚苯胺导电纳米复合球的合成
        2.4.1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2.4.2 聚氨酯/聚苯胺乳液的合成
    2.5 聚氨酯/聚苯胺的性能表征
        2.5.1 粒径分析
        2.5.2 形貌观测
        2.5.3 微结构
        2.5.4 热稳定性
        2.5.5 电导率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聚吡咯复合纳米球的制备和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药品
    3.3 实验设备
    3.4 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聚吡咯导电纳米复合球的合成
        3.4.1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3.4.2 聚氨酯/聚吡咯乳液的合成
    3.5 聚氨酯/聚吡咯的性能表征
        3.5.1 粒径分析
        3.5.2 形貌观测
        3.5.3 微结构
        3.5.4 热稳定性
        3.5.5 电导率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导电聚合物复合纳米球的压敏特性
    4.1 前言
    4.2 实验设备
    4.3. 不同压强下的复合纳米球的电阻变化
        4.3.1 聚氨酯/聚苯胺复合纳米球
        4.3.2 聚氨酯/聚毗咯复合纳米球
        4.3.3 两种复合纳米球的比较
    4.4 同一压力重复加载的复合纳米球的电阻变化
    4.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微纳米导电聚苯胺复合粒子及其水性防腐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高分子的分类
    1.3 常见的导电聚合物结构
    1.4 导电聚合物的掺杂方式
    1.5 聚苯胺的改性
        1.5.1 聚苯胺的缺陷
        1.5.2 聚苯胺主要的改性方法
        1.5.3 聚苯胺的核壳改性
    1.6 乳液聚合新进展
        1.6.1 细乳液聚合
        1.6.2 分散聚合
    1.7 聚苯胺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细乳液法合成P(MMA-BA-AA)/PANI纳米核壳聚合物
    2.1 引言
    2.2 细乳液法合成P(MMA-BA-AA)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细乳液的制备步骤
        2.2.3 P(MMA-BA-AA)表征与分析
        2.2.3.1 P(MMA-BA-AA)红外表征与分析
        2.2.3.2 细乳液的TEM表征分析
        2.2.4 助稳定剂HD的作用
    2.3 P(MMA-BA-AA)/PANI核壳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3.1 P(MMA-BA-AA)/PANI的制备
        2.3.2 核壳包覆机理的初步探讨
        2.3.3 产物表征与分析
        2.3.3.1 P(MMA-BA-AA)/PANI核壳纳米粒子TEM表征及分析
        2.3.3.2 P(MMA-BA-AA)/PANI核壳粒子红外图谱表征
        2.3.3.3 UV-Vis分析掺杂的影响
        2.3.3.4 聚苯胺包覆状况对电导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壳/空心聚苯胺微球的制备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3 单分散苯乙烯微球制备表征
        3.3.1 分散聚合机理以及分散体系的选择
        3.3.2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
        3.3.3 PS微球表征与分析
    3.4 表面磺酸基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制备与表征
        3.4.1 磺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3.4.2 磺化聚苯乙烯微球的SEM表征
        3.4.3 苯乙烯磺酸钠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3.4.4 磺化聚苯乙烯微球红外表征
    3.5 PS-PSS/PANI核壳微球及PANI空心微球的制备
        3.5.1 PS-PSS/PANI核壳包覆机理初探
        3.5.2 PS-PSS/PANI核壳微球制备实验过程
        3.5.3 PS-PSS/PANI核壳微球表征
        3.5.3.1 PS-PSS/PANI核壳微球的SEM表征
        3.5.3.2 PS-PSS/PANI核壳微球的TEM表征
        3.5.3.3 (PS-PSS)/PANI红外表征分析
        3.5.4 PANI中空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5.4.1 PANI空心微球制备
        3.5.4.2 PANI空心微球的表征与分析
    3.6 聚苯胺核壳、空心微球导电率测定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环氧乳液制备
    4.1 引言
    4.2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方法选择
    4.3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合成
    4.4 相反转法制备水性环氧乳液
    4.5 环氧乳液稳定性表征及分析
        4.5.1 乳化剂原料配比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5.1.1 环氧基与羟基的摩尔比对环氧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5.1.2 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影响
        4.5.1.3 环氧树脂分子量的影响
        4.5.2 乳化剂用量对水性环氧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苯胺防腐涂料配制及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涂料配制
    5.3 开路电位法测涂膜防腐性能
        5.3.1 不同类型结构聚苯胺对防腐性能的影响
        5.3.2 核壳纳米粒子添加量对防腐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的聚苯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导电聚合物概述
    1.2 聚苯胺的合成、结构及应用
        1.2.1 聚苯胺的合成
        1.2.2 聚苯胺的结构
        1.2.3 聚苯胺的应用
    1.3 可溶性聚苯胺的研究进展
        1.3.1 有机功能质子酸掺杂
        1.3.2 修饰聚苯胺分子主链结构
        1.3.3 利用空间分散剂制备纳米级聚苯胺乳胶液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依据
        1.4.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试剂及其规格
    2.2 实验仪器
    2.3 PVP-PANI 衍生物的制备与分离提纯
    2.4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制备
    2.5 分析测试方法
        2.5.1 红外吸收光谱
        2.5.2 ~1H 核磁共振谱
        2.5.3 UV-Vis 吸收光谱
        2.5.4 分子量测定
        2.5.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6 电导率测量
        2.5.7 红外发射率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苯胺与PVP 接枝反应机理及聚合路线设计
        3.1.1 苯胺与PVP 接枝反应机理
        3.1.2 以PVP 分子为骨架的苯胺聚合过程设计
    3.2 PVP-PANI 衍生物结构与电化学性质表征
        3.2.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2.2 ~1H 核磁共振谱分析
        3.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2.4 电化学性能分析
    3.3 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反应介质对产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2 PVP 结构单元与苯胺摩尔比对产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3 引发剂用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3.3.4 聚合温度对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5 预反应时间和聚合时间对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4 PVP-PANI 衍生物电致变发射率的性能
        3.4.1 聚苯胺薄膜发射率调节机理探讨
        3.4.2 PVP-PANI 衍生物的电致变发射率性能测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高分子/无机核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高分子-无机核壳材料
    1.2 高分子-无机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原位沉积法
        1.2.2 化学共沉淀法
        1.2.3 LbL 自组装方法
    1.3 空壳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乳液聚合技术
        1.4.1 乳液聚合简介
        1.4.2 乳液聚合机理
        1.4.2.1 聚合场所
        1.4.2.2 成核机理
        1.4.2.3 聚合过程
        1.4.3 乳液聚合的特点
        1.4.4 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乳胶粒的影响因素
        1.4.4.1 单体
        1.4.4.2 乳化剂
        1.4.4.3 引发剂
        1.4.4.4 温度
        1.4.4.5 其他因素
        1.4.5 乳液聚合的应用
    1.5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5.1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简介
        1.5.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主要品种
        1.5.3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质
        1.5.4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制备方法
        1.5.4.1 由聚合反应制备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5.4.2 由高分子反应制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5.5 接枝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1.6 含PEG 链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乳液聚合的应用
    1.7 无机纳米材料
        1.7.1 纳米SiO_2
        1.7.2 纳米TiO_2
        1.7.3 纳米Al_2O_3
        1.7.4 纳米Fe_3O_4
        1.7.5 纳米ZnS
        1.7.6 纳米Ag
    1.8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第二章 PS/TiO_2 核壳微球及 TiO_2 纳米海绵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化学试剂与表征仪器
        2.1.2 核壳材料及二氧化钛纳米海绵的制备方法
        2.1.2.1 苯乙烯-AMP 共聚乳胶球及TiO_2外包覆的核壳粒子的制备
        2.1.2.2 苯乙烯-OP10-AC 共聚乳胶球及 TiO_2 外包覆的核壳粒子的制备
        2.1.2.3 丙烯酸丁酯-OP10-AC 共聚乳胶球及SiO_2 外包覆的核壳粒子的制备
        2.1.2.4 苯乙烯-MPS 共聚乳胶球及ZnS 外包覆粒子的制备
    2.2 苯乙烯-AMP 共聚乳胶球外包覆二氧化钛
        2.2.1 功能性聚苯乙烯乳胶球制备条件的选择
        2.2.2 功能性聚苯乙烯乳胶粒的红外光谱图
        2.2.3 粒子形貌研究
        2.2.4 核壳粒子的热性能
        2.2.5 核壳粒子的结晶性能
        2.2.6 光电子能谱检测样品组成
    2.3 苯乙烯-OP10-AC 共聚乳胶球外包覆二氧化钛
        2.3.1 共聚乳胶球制备条件的选择
        2.3.2 可聚合乳化剂、共聚乳胶粒及核壳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 粒子形貌研究
        2.3.4 水用量的影响
        2.3.5 核壳粒子的热性质
        2.3.6 TiO_2的结晶性能
        2.3.7 TiO_2的表面光电压
        2.3.8 TiO_2纳米海绵
    2.4 丙烯酸丁酯-OP10-AC 共聚乳胶球外包覆二氧化硅
        2.4.1 共聚乳胶球制备条件的选择
        2.4.2 核壳粒子的形貌研究
    2.5 苯乙烯-MPS 共聚乳胶球外包覆ZnS
        2.5.1 共聚乳胶球制备条件的选择
        2.5.2 粒子的形貌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PBuA/Ag 复合微球的制备
    3.1 实验部分
        3.1.1 化学试剂与表征仪器
        3.1.2 无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1.2.1 可聚合大分子乳化剂mPEGAC 的制备
        3.1.2.2 刷型高分子微球(PBuA-mPEGAC)的制备
        3.1.2.3 Ag-PBuA-mPEG5000AC 复合材料的制备
        3.1.2.4 Al_2O_3-PBuA-mPEG5000AC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 Ag-PBuA-mPEG5000AC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1 刷型聚合物微球制备条件的选择
        3.2.2 mPEG5000、mPEG5000AC及刷型聚合物微球的红外光谱图
        3.2.3 固含量不同对刷型聚合物微球形貌的影响
        3.2.4 不同BuA与mPEG5000AC 质量比对刷型聚合物微球形貌的影响.
        3.2.5 温度对粒子形貌的影响
        3.2.6 不同分子量的mPEG 作为反应物对乳液体系的影响
        3.2.7 经过清洗后的刷型聚合物微球形貌及XRD 测试结果
        3.2.8 Ag-PBuA-mPEG5000AC 复合材料TEM 图
        3.2.9 Ag-PBuA-mPEG5000AC复合材料煅烧后的SEM图
    3.3 Al_2O_3-PBuA-mPEG5000AC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1 制备条件的选择
        3.3.2 Al_2O_3-PBuA-mPEG5000AC复合材料SEM图
    3.4 小结
第四章 关于 PS/Fe_3O_4核壳微球合成的初步探讨
    4.1 实验部分
        4.1.1 化学试剂与表征仪器
        4.1.2 无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4.1.2.1 大分子乳化剂mPEGAC 的制备
        4.1.2.2 含mPEG 接枝聚合物乳化剂的制备
        4.1.2.3 高分子乳胶球的制备
        4.1.2.4 Fe_3O_4-PS 核壳粒子的制备
        4.1.2.5 乳液鉴别的方法
    4.2 含mPEG 接枝聚合物稳定的BuA/St 乳液聚合体系
        4.2.1 含mPEG 的接枝聚合物制备条件的选择
        4.2.2 含mPEG 的接枝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2.3 高分子乳胶球制备条件的选择
        4.2.4 Zeta 电位测试
        4.2.5 高分子乳胶球的形貌
    4.3 PS/Fe_3O_4 核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1 PS/Fe_3O_4 核壳材料的形貌
        4.3.2 PS/Fe_3O_4 核壳材料的热性能
        4.3.3 核壳粒子的结晶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9)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及复合体系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聚合物
        1.2.1 导电聚合物的类型
        1.2.2 复合型导电聚合物
        1.2.3 结构型导电聚合物
        1.2.4 导电聚合物的应用
    1.3 导电聚苯胺
        1.3.1 导电聚苯胺研究历史
        1.3.2 导电聚苯胺的结构及掺杂机制
        1.3.3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3.4 聚苯胺的聚合机理
    1.4 微/纳米结构的聚苯胺及纳米复合材料
        1.4.1 微/纳米结构的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4.2 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
        1.4.3 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1.5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界面聚合法合成纳米结构聚苯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原料
        2.2.2 实验步骤
        2.2.3 仪器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界面聚合反应进程
        2.3.2 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微观形貌
        2.3.3 形成条件对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微观形貌的影响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6 结晶性能分析
        2.3.7 热失重分析
        2.3.8 室温电导率分析
    2.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苯胺纳米纤维的电学行为以及合成机理的探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盐酸掺杂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制备
        3.2.3 聚苯胺纳米纤维低温电学行为的研究
        3.2.4 聚苯胺纳米纤维老化电学行为的研究
        3.2.5 UV-vis在线跟踪聚苯胺的聚合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低温电学行为
        3.3.2 老化电学行为
        3.3.3 UV-Vis在线跟踪聚苯胺的聚合过程
    3.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苯胺稳定胶体及聚苯胺/聚乙烯醇导电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及原料
        4.2.2 聚苯胺稳定胶体的制备
        4.2.3 聚苯胺/聚乙烯醇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仪器和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聚苯胺稳定胶体
        4.3.2.聚苯胺/聚乙烯醇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4.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凹凸棒土/聚苯胺纳米复合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5.2.2 凹凸棒土/聚苯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5.2.3 仪器和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合成机理
        5.3.2 形貌分析
        5.3.3 红外光谱分析
        5.3.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3.5 结晶性能分析
        5.3.6 热失重分析
        5.3.7 室温电导率分析
    5.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壳/核型聚苯胺/淀粉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6.2.2 壳/核型聚苯胺/淀粉复合物的制备
        6.2.3 仪器和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机理的探究
        6.3.2 淀粉纳米粒子的粒径及形貌分析
        6.3.3 聚苯胺/淀粉复合粒子的分析
    6.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纳米聚苯胺及其复合粒子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电高分子材料简述
    1.2 聚苯胺
        1.2.1 聚苯胺的研究概况
        1.2.2 聚苯胺的导电机理
        1.2.3 聚苯胺的掺杂
        1.2.4 聚苯胺粒子纳米化
        1.2.5 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5.1 微乳液聚合法
        1.2.5.2 分散聚合法
        1.2.5.3 无皂乳液聚合
        1.2.5.4 电化学方法
        1.2.6 聚苯胺复合粒子的制备方法
        1.2.6.1 常规乳液聚合法
        1.2.6.2 原位乳液聚合法
        1.2.6.3 原位分散聚合法
        1.2.6.4 超声辐照法
        1.2.6.5 吸附聚合法
        1.2.6.6 模板辅助聚合法
        1.2.6.7 现场沉积法
        1.2.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微乳液聚合法纳米聚苯胺的制备
    2.1 实验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工艺
        2.1.2.1 苯胺的预处理
        2.1.2.2 苯胺的微乳液聚合
        2.1.2.3 化学氧化法制备本征态聚苯胺
        2.1.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1.3.1 电导率的测定
        2.1.3.2 X 射线衍射 (XRD) 分析
        2.1.3.3 聚苯胺粒子粒径分析
        2.1.3.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1.3.5 热重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微乳液聚合法的工艺条件对制备纳米聚苯胺性能的影响
        2.2.1.1 乳化剂种类对聚苯胺粒子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
        2.2.1.2 助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性状的影响
        2.2.1.3 乳化剂 SDBS/An 摩尔比对聚苯胺粒子电导率和粒径的影响
        2.2.1.4 引发剂 (NH_4)_2S_2O_8/An 摩尔比对聚苯胺粒子电导率和粒径的影响
        2.2.1.5 聚合体系的 pH 值对聚苯胺电导率的影响
        2.2.1.6 聚合体系的温度对聚苯胺粒子粒径的影响
        2.2.1.7 聚合时间对聚苯胺粒子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
        2.2.1.8 引发剂滴加时间对聚苯胺粒子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
        2.2.1.9 样品洗涤对聚苯胺粒子分散性的影响
        2.2.2 微乳液法制备聚苯胺的红外光谱分析
        2.2.3 微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的热重分析
        2.2.4 微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分散聚合法纳米聚苯胺的制备
    3.1 实验
        3.1.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1.2 实验工艺
        3.1.2.1 苯胺的预处理
        3.1.2.2 苯胺的分散聚合
        3.1.3 测试与表征
        3.1.3.1 产率的分析
        3.1.3.2 电导率的测定
        3.1.3.3 X 射线衍射 (XRD) 分析
        3.1.3.4 聚苯胺粒子粒径分析
        3.1.3.5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1.3.6 热重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分散剂的种类对聚苯胺粒子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
        3.2.2 分散剂 PVP 用量对聚苯胺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
        3.2.3 盐酸浓度对聚苯胺电导率和产率的影响
        3.2.4 引发剂浓度对聚苯胺粒子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
        3.2.5 分散介质对聚苯胺粒子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
        3.2.6 分散聚合法制备纳米聚苯胺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3.2.7 分散聚合法制备纳米聚苯胺的热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聚苯胺包覆空心微珠复合粒子的制备
    4.1 实验
        4.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2 实验工艺
        4.1.2.1 苯胺的预处理
        4.1.2.2 聚苯胺/空心微珠复合粒子的制备
        4.1.3 测试与表征
        4.1.3.1 聚苯胺粒子粒径分析
        4.1.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4.1.3.3 粒径分布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乳化剂种类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
        4.2.2 加入乳化剂 SDBS 量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
        4.2.3 加入空心微珠量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
        4.2.4 复合粒子的形貌分析
        4.2.5 复合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4.2.6 复合粒子的粒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分散聚合水基聚苯胺乳胶微球制备与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散纳米材料改性水基环氧树脂复合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D]. 李菁熠.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2]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功能性复合微球及其应用研究[D]. 张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细乳液聚合法制备PS基功能微球及其应用[D]. 杨芳芳. 扬州大学, 2014(01)
  • [4]“配位—聚合—水热”法制备聚苯胺/铁氧体纳米复合物及吸波性能[D]. 蒋军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5]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导电聚合物复合纳米弹性微球的制备与表征[D]. 张天鹭. 东华大学, 2012(04)
  • [6]微纳米导电聚苯胺复合粒子及其水性防腐涂料的研制[D]. 徐晓脍. 山东大学, 2010(09)
  • [7]基于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的聚苯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D]. 王珲.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2)
  • [8]高分子/无机核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 郭琳琳. 吉林大学, 2008(10)
  • [9]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及复合体系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 李伟. 东华大学, 2008(05)
  • [10]纳米聚苯胺及其复合粒子的制备研究[D]. 周国庆.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分散聚合水基聚苯胺胶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