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引发的社会问题

吸毒者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瘾君子引发的社会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时学[1](2021)在《生活剧院的戏剧与政治、生活的互动》文中指出生活剧院用戏剧表演政治,让政治贯穿戏剧创作,又在政治理想与戏剧美学中追求并实现非压制性的新生活。剧院戏剧活动中的政治、戏剧与生活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其戏剧活动与社会运动、生活方式之间的互渗(如戏剧的政治化和生活化,政治与生活的戏剧化等),使得生活剧院独树一帜。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阐明剧院的戏剧性格、政治品格及生活风格,进而把握其融汇戏剧、生活与政治的戏剧学机理及社会学价值。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张尉琳[3](2021)在《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志使人类实践区别于动物生理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能动特点,自由意志是人类的“类特性”,使人成为一种类存在物。没有自由意志,人类没有自主选择和调控自身行动的能力,道德和法律责任将成为无源之水,更甚之,人类的尊严将遭到践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自由意志的论题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以原子“偏斜”运动的“偶然性”内涵为雏形。而后,“能动方面”的发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与过去的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自由意志”概念包含了“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外延。目前,关于自由意志论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自由意志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成就,它受到社会历史规律和道德伦理的制约。进一步来说,或者更全面地说,自由意志的来源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它还有其意志根基或心灵根基。自由意志所承载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的、历史的,更重要的是,人类主体是“现实的人”。自由意志所遵循的因果规律在唯物主义范畴内,就物质与意识的基本范式来看,它是具有高阶功能属性的心理现象,有反映、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甚至有能动的反作用力。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和心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自由意志危机论,认为自由意志不存在而且没有因果作用力,威胁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地位。“迟半秒实验”和“否决实验”统称为“判决性实验”,其主要结论是:在行动中,大脑神经关联物先于有意识的决定,人类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没有决定性的因果作用效力。基于此,魏格纳提出“有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副现象,自由意志只是伴随着人们心理过程而发生的对这一过程的主观经验或感觉,实质上,它没有任何因果作用,而只是物质世界的附带品。他们的结论预设了这样一个关于心身关系的观点,即自由意志等同于大脑神经关联物。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是相悖的,就已有的研究解读而言,自由意志隶属于社会历史决定论,但该结论只能规避、而不能解除科学对自由意志的威胁。因此,针对危机论的实质,从物质和意识的基本范式出发,从心身关系的本体论出发来解决自由意志危机是必要的,自由意志心身关系的本体论(存在论)视角就是自由意志问题的心灵哲学进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涌现了许多关于自由意志的科学理论成果,在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它们阐明了自由意志的概念、根源、产生、存在方式、存在地位、本质、构成以及因果作用等问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自由意志以非还原的方式从物质世界中突现出来,形成复杂的动力系统,它是人类实践能动作用的根源。因为自由意志不可还原为简单的基础物质构成,以整体大于部分的突现方式产生,所以反过来对实践有能动的因果作用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能够自主选择、调控自身实践活动的原因。实践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所特有的,与动物有根本的区别,人工智能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能动作用的奥秘就在自由意志的因果机制之中,它是高阶的动力系统对低阶属性的下向因果作用。自由意志理论的心灵哲学进路从实然的视角与伦理学、政治哲学应然的视角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进而解构、解除了自由意志危机论对自由意志造成的威胁。论文将自由意志危机论对自由意志造成的威胁作为出发点,以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自由意志理论成果为轴,旨在从心灵哲学的视角重构、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以直接应对自由意志危机论。导言部分简要地说明了研究的出发点、方法以及选题目的和框架。第一章基于已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话题的讨论,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心灵哲学进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而为自由意志危机论做铺垫,因为自由意志危机论切入的就是自由意志论题心灵哲学的视角。第二章具体分析并阐释自由意志危机的内容和实质,并从一人称视角解构危机论,证明危机论阐释是不合理的,自由意志并非不存在,它具有第二性的存在地位,是突现、随附的心理现象,具有高阶的功能属性。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具体讨论了自由意志的内涵、本质、构成及其在实践中的能动因果机制。“现实的人”是多功能模块复合的自主体,对实践行动有下向的因果力。第七章说明了心灵哲学的自由意志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可能性以及具体内容。心灵哲学维度是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问题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维度,面向心灵哲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自由意志理论不仅是应然的,还是实然的。

李小刚[4](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张宏艺[5](2020)在《殖民与疾病 ——伪满洲国文学中的“疾病叙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后殖民理论在全球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能够看到殖民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和军事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本文以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文化为分析样本,讨论殖民与疾病的议题。勾勒伪满洲国时期多种多样的疾病叙事,并将其放置于日本殖民语境中进行讨论,分析其背后的生产机制、话语意图、叙事伦理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等话题。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主体三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殖民与疾病的关系,梳理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内容构架。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每章集中分析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文学中的一种疾病叙事,讨论这种疾病叙事在伪满洲国的话语建构和文学表现,呈现其背后的错综复杂的殖民关系。第一章讨论鸦片瘾叙事。伪满洲国的鸦片政策与殖民统治密切相关,以《故乡的家》《老妈子日记》两个作品为个案,分析伪满洲国的鸦片瘾叙事,从身体控制到政治控制。第二章讨论花柳病叙事。性病及其治疗成为殖民治理的一个侧面,通过对梅娘的小说《花柳病患者》以及伪满洲国报刊杂志中刊登的性病治疗广告,考察花柳病叙事背后的殖民逻辑。第三章讨论的是一种传染病——鼠疫叙事。现代卫生学知识传播背后也有殖民者的意图,以古丁的小说《新生》为个案,考察殖民地知识分子在接受现代卫生学知识的同时也陷入到了殖民者的逻辑圈套之中;分析伪满洲国报刊杂志中防毒防疫文章,考察现代医疗卫生学知识如何被殖民者利用为其统治正当性的借口。结语部分,从身体疾病叙事转向精神疾病叙事,分析神经衰弱症等精神疾病叙事,由此回归到本文的论题,揭示鸦片成瘾症、花柳病、鼠疫等伪满时期的诸种“脏病”成为一种隐喻,其背后是殖民统治的操纵。

刘海燕[6](2020)在《19世纪英国民众的反鸦片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英国民众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鸦片活动,这场反对活动主要涉及英国国内鸦片滥用和海外鸦片贸易两个方面。19世纪初,在英国自由贸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英国国内鸦片自由买卖盛行,海外鸦片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对华鸦片贩运不断增长。至19世纪30年代,国内因无限制售卖和使用鸦片导致诸多问题出现,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注意。与此同时,海外鸦片贸易的扩张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因此,面对国内外出现的众多鸦片问题,英国民众起而呼吁,力呈鸦片危害,要求限制国内鸦片供应和使用,停止海外鸦片贸易,从而掀起了一场反对鸦片滥用和鸦片贸易的活动。部分中产阶级人士,如医生、公共卫生改革人士、政治和社会改革家等,是反对鸦片滥用的主要倡导者和行动者。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职业角度,罗列各种鸦片问题证据,宣扬鸦片滥用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抨击国内现存的鸦片公开供应体系,要求限制鸦片售卖和使用,并主张将鸦片至于专业控制下。作为最早意识到鸦片危害的群体之一,以传教士为代表的正义民众和道德人士,秉持道德和正义的旗帜,成为反鸦片贸易活动的主力。他们从道德伤害角度,谴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对中印两国人民造成的破坏,呼吁停止鸦片贸易。部分工商业资产阶级出于保护正当商业的发展,也成为反鸦片贸易中的重要群体之一。至19世纪晚期,反鸦片组织“英东消除鸦片贸易协会”成立,在其领导下,大大增强了反鸦片群体力量,并将反鸦片贸易活动推向顶峰。英国民众持续的反鸦片呼吁和斗争,不仅对英国自身有着重大意义,也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反鸦片活动的影响下,英国从1868年开始相继颁布法案限制鸦片,逐步建立起鸦片的正式监管制度。1906年,英国国会通过停止对华鸦片贸易提案,并于1907年与中国达成十年禁烟协定,英—印—中鸦片贸易走向终结。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反鸦片活动,不仅改变了英国国内外的鸦片政策,也使英国民众对鸦片有了新的认知,完全将其视为毒品。更重要的是,在其影响下,国际上充分意识到鸦片毒品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推动国际合作禁烟、禁毒的开展。

任一超[7](2019)在《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文中研究说明“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相对于外在的行为模式以及生活习惯所实现的改变,一个人内在的价值取向与行事标准就像天生的本性那样,几乎是无法改变的。这句话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个相当棘手的生存困境:一方面,既然“秉性”几乎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人们似乎不应该对于出自“秉性”的行为而过分苛责;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基于“秉性”的生存选择并非一致,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生存中的善恶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于是,一个出于“秉性”而作恶的人能否弃恶从善,以及如何弃恶从善这一问题,就构成了这项研究的问题意识。本文首先从康德在《仅论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所提出的“心灵改变”这一宗教哲学问题入手,基于康德对人在生存选择时的主观基础的追踪,从而提出康德所界定的“准则”概念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兼具自由与必然的悖论性:一方面为道德上的或善或恶提供了基础(自由任性),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在道德上的弃恶从善陷入困境(本性使然)。围绕学界针对康德所界定的“本性”概念所引发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向善禀赋”与“恶的倾向”之间基于上述悖论性而存在的逻辑矛盾,从而揭示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善的问题。借助于一段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争论,本文提出了“心灵改变”作为一个宗教哲学问题所必然涉及的建构与解构这个基本因素。不同于康德所确立的绝对自主的主体性意识,本文追踪了施莱尔马赫所强调的一种兼具的自主性与接受性的交互共存的主体性意识。以这种新的主体性意识为起点,本文说明了施莱尔马赫所提出的绝对依赖感是如何通过对主客对立的观念对象的解构,从而在一种绝对的主体性意识(上帝意识)中指向一种主客合一的情感对象。同时还说明了,作为解构性生存起点的敬虔意识并非直接诉诸一种孤立的绝对依赖感,而是取决于一种由绝对依赖感(更高级的自我意识)与感官性自我意识所共同构成的生存张力。在施莱尔马赫看来,敬虔意识在不同的宗教中具有多样性的表现。沿着接受性主体的回归这一思想史脉络,本文追踪了齐克果基于情感分析所界定的可能性概念。首先,基于对真理认识困境以及绝对悖论的分析,本文归纳了三种由冒犯情感所推动的理智形式(自弃、迟疑、反抗),并对它们最终所必然导致的对可能性的排斥展开了说明。其次,基于齐克果对亚当及其后继者所进行的生存分析,本文总结出两种关于可能性的谈论方式,前者呈现在一种以无知为前提的纯粹的着急情感中,后者呈现在一种以某种善恶观念为前提且伴随着一定倾向的着急情感中。最后,我们将生存可能性的问题归之于如何进入直接性的生存这一目标之上。本文一方面介绍了齐克果对回忆与重复这两种试图返回直接性或者建构直接性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呈现了齐克果对约伯如何获得直接性的独特解读,即约伯正是通过信仰的激情,在一种对当下苦难的观念解构中,最终获得了“这是一场试炼”的观念重构。总的来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心灵改变所要求的是一种主观基础的改变;其次,主观基础的终极性地位只有通过引入一种解构性的力量才能有所突破;第三,解构的发生必然以某种情感性的生存起点为前提。

齐俊婷[8](2019)在《威廉·巴勒斯小说的叛逆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威廉·巴勒斯是美国边缘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与杰克·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伯格同为“垮掉的一代”的创始人,是“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的“教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民的思想经历了数次动荡,威廉·巴勒斯的文学作品代表了美国战后中产阶级青年的思想变迁,他标新立异的创作手法加速了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地探索,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本研究围绕威廉·巴勒斯作品的叛逆特征,第一章着力探索叛逆特征形成的个人内外因和社会内外因;第二章从文本的角度辨析叛逆特征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第三章论证叛逆特征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本研究力图阐释威廉·巴勒斯叛逆的对象、叛逆的原因、表现,以及研究威廉·巴勒斯的叛逆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李娜[9](2019)在《《监禁自己人:非裔美国人的罪与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谈到翻译,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文学翻译。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出现,非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非文学作品涵盖的话题广泛,在社会活动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翻译专业领域越来越精细化,标准化,非文学翻译需求不断增长,而这恰恰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因此,翻译人员应不遗余力,保证翻译质量。尽管非文学翻译历史悠久,实践丰富,但是,信息类文本翻译作为非文学翻译的分支,由于其专业性,信息文本的翻译尚未广泛开展。此外,针对信息类文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尚未透彻。考虑到上述因素,笔者翻译了《监禁自己人:非裔美国人的罪与罚》的导言和第一章,并总结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禁自己人:非裔美国人的罪与罚》由詹姆斯·福尔曼所着。书中以华盛顿为背景,探讨了美国何以成为世界上监禁率最高的国家、非裔美国人何以倾向于对同胞采取严厉的犯罪惩罚措施这些历史性问题。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描述:主要对本书的内容、作者、文本类型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文本分析、译前准备、任务进度表和译后质量管控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包括翻译方法研究和翻译难点研究两各层面;最后则是对整个报告的总结。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翻译出一份可读性强、质量高的译本,提高自身翻译能力,深入了解非文学小说的文本特点,此外也希望能为中国非文学翻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勃[10](2018)在《逾越之痛:《裸体午餐》的生命政治》文中研究说明“毒品文学”是20世纪中期美国文坛的一道奇景,而威廉·巴勒斯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瘾君子三部曲”可以说是他放荡一生的精神写照,在该系列小说中,巴勒斯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隐秘的瘾君子世界。《裸体午餐》是“瘾君子三部曲”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这部作品独具一格,描画了在一个地狱般的世界中瘾君子与同性恋群像。小说对“身体”这一现代哲学重要命题的关注使其被纳入到生命政治这一理论视野中,在这一理论透视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观照巴勒斯的文学世界里的精神困境,从而体会其作品所体现出的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张力。第一章集中探讨《裸体午餐》的美学意蕴,以“变形”这一文学现象为出发点论述小说中的沉默美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小说中“虫人”的形象特征,在讨论“变形”这一文学现象的基础上兼论小说整体的创作风格,总结其反语言和反文学性的美学特点。第二章以生命政治理论来观照小说中的“区间”世界。简单梳理生命政治学说的理论谱系,阐释“区间”中的生命权力运作以及瘾君子/酷儿作为赤裸生命的特征。第三章将《裸体午餐》置入“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这一政治文化语境中来进行讨论。《裸体午餐》作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产物,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这一政治性体现在小说的内容上就是瘾君子/酷儿身体的逾越,然而这一逾越最终走向毁灭之途,因此巴勒斯式的理想主义必然也是虚无主义的。结语认为《裸体午餐》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反叛性,虽然这一反叛最终走向失败,然而却代表着一种向人文主义复归的努力,因此在人这一形象被肢解和降格的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瘾君子引发的社会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瘾君子引发的社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剧院的戏剧与政治、生活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生活过成了戏剧
二、把戏剧演成了政治
三、把政治融进了生活
四、今世天堂或永远的乌托邦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自由意志研究的出发点:自由意志危机
    第二节 对话、融合的必要性
    第三节 选题目的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已有解读及其心灵哲学进路
    第一节 伦理学视角的解读
    第二节 政治哲学视角的解读
    第三节 心灵哲学视角下的自由意志问题
第二章 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危机及其消解
    第一节 “自由意志”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自由意志危机的开端
        一、迟半秒实验
        二、有意识的决定的作用
        三、有意识的否决作用有在前的无意识的来源吗?
    第三节 魏格纳的自由意志副现象论
        一、有意识的意志:经验和因果力
        二、“有意识的意志”的位置和时间
        三、显明因果关系理论:幻觉的来历
    第四节 自由意志怀疑论和硬决定论
        一、斯特劳森的怀疑论
        二、硬不相容论
    第五节 第一人称视角解构与自由意志高阶性功能的存在地位
第三章 自由意志的本质与作为模块的自由意志
    第一节 二元论和等同论物理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
    第二节 自然的自主性
        一、出发点:自由意志的定义和构成
        二、最低限度的神经哲学
        三、自然自主性
    第三节 自主体复杂的自适应动力系统
        一、突现
        二、复杂动力系统的因果机制:“限制”的下向因果关系
    第四节 “标准化”的自由意志
        一、标准和标准化的因果关系
        二、标准化因果关系中的自由意志
        三、自由意志的三阶段神经元模型
    第五节 自我界限的实证标准
        一、自我与自主体
        二、视角转换下的自我
        三、四个实证研究
        四、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第六节 作为随附—多功能模块的自由意志
第四章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及其关系问题
    第一节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第二节 层序性愿望的相容论
        一、层序性的愿望:“源头上的”自由意志
        二、自由意志:对“发起者”条件的规避
    第三节 理由和理由回应的相容解释
        一、沃尔夫的理由观点
        二、理由与理由回应的相容解释
    第四节 行动倾向的相容解释
第五章 自由意志的非标准观点
    第一节 相容性问题的多元化破解
        一、“宿命”的相容论解释——自由意志的因果必然性构成
        二、费舍尔的半相容论
        三、自由意志“生活希望”的构成要素——一种软决定论
    第二节 自由意志的语境主义
        一、语境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二元的相容性立场
    第三节 自由意志的修正主义
        一、修正主义及其特点
        二、规定性挑战
        三、诊断性挑战
        四、动机挑战
        五、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修正主义?
第六章 自由意志与实践能动作用探原
    第一节 心理事件的能动解释
        一、中心解释
        二、思虑性的非决定论解释
    第二节 自主体的能动因果作用
        一、不可还原的实体因果关系
        二、自主体
        三、理由解释
    第三节 能动作用的现象学条件和内容
        一、能动现象学的满足条件
        二、能动性现象学的真值条件
        三、能动性现象学的内容
    第四节 意志的自主作用与实践能动性的根源、机制与过程
第七章 面向心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 关于西方心灵哲学、认知科学自由意志研究成果的辩证思考
    第二节 心灵哲学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重新解读
        一、自由意志的语词、概念内涵与外延
        二、自由意志的本质和存在地位
        三、自由意志的作用
    第三节 关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思考
        一、自由意志的语词、概念和内涵:有限度的类特性
        二、自由意志突现、随附唯物主义的产生和根源
        三、自由意志的模块本质和下向的实践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殖民与疾病 ——伪满洲国文学中的“疾病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殖民与疾病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鸦片烟雾缭绕的伪满洲国
    第一节 鸦片与殖民统治
    第二节 与大烟结冤缘的女性:《老妈子日记》《故乡的家》
    第三节 小巷:收容鸦片和暗娼的污秽空间
第二章 令患者羞于言说的花柳病
    第一节 从内部造成民众身体溃烂的花柳病
    第二节 无奈的诊治:梅娘《花柳病患者》
    第三节 期刊杂志中五花八门的花柳病广告
第三章 鼠疫的爆发与民众的被隔离
    第一节 殖民者的“暴力”和“说服”
    第二节 启蒙色彩的演绎:古丁《新生》
    第三节 科普文中防毒防疫的花式展演
结语 殖民与疾病: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伪满洲国疾病作品文本(不完全统计)

(6)19世纪英国民众的反鸦片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民众反鸦片活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19世纪中上期英国国内鸦片的滥用
        一、英国国内鸦片使用情况
        二、鸦片滥用带来的问题
    第二节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鸦片贸易的发展
        一、英国海外鸦片贸易的增长
        二、英国海外鸦片贸易的危害及其引发的争论
第二章 英国民众反对国内鸦片滥用活动
    第一节 医学界人士的反鸦片滥用活动
        一、19世纪中叶医学界的反鸦片滥用活动
        二、19世纪末医学界反鸦片滥用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卫生改革人士的反鸦片滥用活动
    第三节 其他人士对鸦片滥用的谴责
第三章 英国民众反对海外鸦片贸易活动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反对鸦片贸易的呼声
        一、传教士反鸦片贸易的言论
        二、其他正义民众的反鸦片贸易呼声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反鸦片贸易活动的发展
        一、传教士反鸦片贸易活动的延续
        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反鸦片贸易要求
    第三节 19世纪后期英国民众反鸦片贸易活动的高涨
第四章 19世纪英国民众反鸦片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民众反鸦片活动的国内影响
        一、英国社会鸦片观念的变化
        二、英国国内鸦片管制制度的建立
        三、英国海外鸦片贸易政策的变更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民众反鸦片活动的国际影响
        一、对中国和印度的影响
        二、国际合作禁烟的开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分析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康德的相关研究
        二、施莱尔马赫的相关研究
        三、齐克果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生存的建构与解构
    第一节 康德提出的心灵改变
        一、敬虔派与道德界定
        二、必然义务与任性自由
        三、善恶准则与心灵改变
    第二节 由心灵改变所引发的问题
        一、国内学界一场持续的争论
        二、向善禀赋与全善
        三、趋恶倾向与善恶两可
    第三节 寻找生存出发点
        一、建构还是解构
        二、“利”与“仁义”之间的生存张力
        三、从“无意”到“本性”
第三章 接受性主体的回归——施莱尔马赫对生存意识的分析
    第一节 敬虔与神学——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生存背景
        一、家族遗产与灵性试炼
        二、启蒙精神与神学反叛
        三、敬虔情感与生存起点
    第二节 意识与思辨:施莱尔马赫对生存张力的重建
        一、两种主体性意识:绝对自主与相对共存
        二、两种对象的呈现方式:观念建构与情感指向
        三、敬虔的生存张力:绝对依赖感与感官性自我意识
    第三节 情感与观念:施莱尔马赫的敬虔理论
        一、一般敬虔意识的不同阶段:偶像崇拜、多神教与一神教
        二、一神教敬虔意识的发展倾向:“目的论的”与“美的”
        三、基督教敬虔意识的交替环节:救赎需求与救赎满足
第四章 情感与可能性——齐克果的生存分析
    第一节 冒犯:丧失可能性
        一、“绝对悖论”和真理认识困境
        二、理智的自弃
        三、理智的迟疑
        四、理智的反抗
    第二节 着急:面对可能性
        一、跳入罪:从无辜到有辜
        二、无辜即无知:亚当的着急情感
        三、有辜即差异性:夏娃的现实性起点
    第三节 信仰的激情:重获可能性
        一、年轻诗人的生存悖论:返回直接性
        二、重游柏林:建构直接性
        三、约伯的信仰激情:从苦难中看到试炼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瘾君子的心灵改变及其生存重构——基于对保山“重生园”戒毒学员的个案追踪
    第一节 田野前的准备:对现实性研究议题的学理剖析
        一、如何理解吸毒成瘾
        二、传统的“疾病论”思路及其困境
        三、基督教戒毒及其终极性的生存关注
    第二节 初入田野:基于预设的观察与发现
        一、老熟人与“新世界”
        二、结识“新人”与生活日常
        三、“新人房”里的去与留
    第三节 融入田野:主体间性的生存叙事
        一、潜藏危机
        二、集体出逃
        三、人手告急
        四、悲喜交加
    第四节 返回书斋:对个案的生存分析
        一、吸毒与生存选择
        二、瘾君子的生存悖论
        三、戒毒与救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威廉·巴勒斯小说的叛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威廉·巴勒斯小说中的叛逆溯源
    第一节 荣誉与毁誉并存的片段人生
    第二节 宗教影响下的精神变迁
    第三节 逐渐发酵的时代环境
第二章 威廉·巴勒斯小说中的叛逆色彩
    第一节 破碎的“美国梦”的展现
    第二节 焦虑的书写
    第三节 永远“在路上”的流浪呈现
第三章 威廉·巴勒斯叛逆小说对美国的影响
    第一节 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影响
结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监禁自己人:非裔美国人的罪与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1.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2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1.2.1 About the author
        1.2.2 About the text type
    1.3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Stylistic analysis
        2.1.2 The Choice of parallel texts
        2.1.3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aided tools
        2.1.4 Schedule
    2.2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2.2.1 Self-proofreading
        2.2.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3.CASE STUDY
    3.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3.1.1 Addition
        3.1.2 Omission
        3.1.3 Conversion
    3.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2.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3.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s
        3.2.3 Translation of parallel sentences
        3.2.4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4.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1
APPENDIX 2

(10)逾越之痛:《裸体午餐》的生命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巴勒斯与《裸体午餐》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裸体午餐》的美学意蕴
    (一)瘾君子的“虫人”变形
    (二)酷儿欲望的形质化渗出
    (三)《裸体午餐》中的沉默美学
二、生命政治视域的瘾君子/酷儿
    (一)生命政治学说概述
    (二)“区间”的生命权力运作
    (三)瘾君子/酷儿与赤裸生命
三、政治文化语境下的《裸体午餐》
    (一)《裸体午餐》的政治隐喻
    (二)《裸体午餐》的身体反叛
    (三)《裸体午餐》的意义及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瘾君子引发的社会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剧院的戏剧与政治、生活的互动[J]. 李时学. 东南学术, 2021(05)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D]. 张尉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殖民与疾病 ——伪满洲国文学中的“疾病叙事”[D]. 张宏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19世纪英国民众的反鸦片活动[D]. 刘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D]. 任一超. 山东大学, 2019(02)
  • [8]威廉·巴勒斯小说的叛逆书写[D]. 齐俊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9]《监禁自己人:非裔美国人的罪与罚》(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10]逾越之痛:《裸体午餐》的生命政治[D]. 王勃.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吸毒者引发的社会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