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脂肪肉瘤误诊为心脏扩大一例

纵隔脂肪肉瘤误诊为心脏扩大一例

一、误诊为心脏增大的纵隔脂肪肉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兰兰,郝珊瑚,张国旭[1](2021)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心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中心行PET/CT检查的23例心脏肿瘤患者的全身PET/CT的诊断结果,确诊依据为术后病理结果、临床随诊结果证实,评价PET/CT对心脏肿瘤诊断效能。结合影像学特征及SUVmax得到PET/CT的诊断结果,与确定诊断进行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分析PET/CT对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能力。结果:23例心脏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19例,原发恶性肿瘤6例,转移瘤13例;良性病例4例。PET/CT显像在心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9.5%(17/19)、75.0%(3/4)、87.0%(20/23);恶性肿瘤平均SUVmax为14.5±9.7,良性肿瘤SUVmax为3.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P<0.05)。恶性肿瘤PET/CT显像发现全身多部位、多器官转移的16人,改变了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结论:PET/CT显像对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为鉴别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提供帮助,对肿瘤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李爽[2](2017)在《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运用Meta的分析的方法分析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疗效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3期)、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找关于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和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检索时限截止2016年04月。由2位研究员依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RCTs和8个队列研究,包括10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MD=-22.2,95%CI(-31.92,-12.52),P<0.00001]、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时间[MD=-0.76,95%CI(-1.21,-0.30),P<0.00001]、住院时间[MD=-3.71,95%CI(-4.47,-2.96),P<0.00001],胸管引流时间[MD=-1.80,95%CI(-2.42,-1.18),P<0.00001]而且能减少术中出血量[MD=-40.37,95%CI(-42.54,-38.20),P<0.00001],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R=0.19,95%CI(0.11,0.34),P<0.00001],但在肿瘤复发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81,95%CI(0.31,2.11),P<0.00001]。结论在治疗胸腺瘤方面使用胸腔镜能缩短手术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胸管引流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不增加肿瘤复发率。

高平,王茜[3](2016)在《18F-FDG PET/CT对心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心脏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连续20例行PET/CT检查发现有心脏或心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PET/CT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对照,评价其对心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PET/CT共检出心脏单发病变6例,其中4例为良性;心脏病变伴全身多发病变14例,其中13例为恶性病变。心脏良性病变的SUVmax为0.57.6,平均3.4±3.0;恶性病变的SUVmax为2.021.9,平均7.5±5.6。PET/CT对心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95.0%。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心脏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变FDG摄取与全身分布情况及临床资料结合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田佳,万毅新,王虹,王晓平[4](2013)在《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胸腺脂肪瘤的相关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总结1例纵膈内巨大胸腺脂肪瘤患者的诊治经过,通过检索中外文献数据库,对有明确病理学证据的病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胸腺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多发于前纵隔的良性肿瘤,具体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病例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CT及MRI可协助诊断,确诊需要病理学依据,手术切除为惟一可治愈的方法。结论胸腺脂肪瘤为好发于前纵隔的良性胸腺肿瘤,手术切除后愈合较好,电视胸腔镜为首选的切除肿物的手术方法。

陈文慧,张予辉,杨媛华[5](2011)在《原发性肺动脉肉瘤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肺血管肿瘤临床罕见,其病理改变以分化不良的、高致命性的肉瘤多见,其中以原发性肺动脉肉瘤(primaryarterial sarcoma,PAS)占绝大多数,肺静脉肉瘤则极少见。因为比较罕见,PAS常常被误诊为慢性肺血栓栓塞症。PAS中女性略多于男性,文献报道的发病年龄在13~86岁,多为中年患者。大部分PAS起源于肺动脉主干的背部,亦可起源于左、右肺动脉主干、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PAS沿血管腔内逆行生长时,可侵及肺动脉瓣和右心室,而顺行生长

沈平[6](2001)在《误诊为心脏增大的纵隔脂肪肉瘤1例》文中提出

杨永岩,黄庆文[7](1999)在《原发性心脏和心包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 作者回顾了13例原发性心脏和心包非粘液性肿瘤的影像表现。男7例,女3例,20~77岁。昏厥5例,呼吸困难2例,胸闷、咳嗽、体重减轻和盗汗、恶心、乏力及无症状各1例。手术或活检病理学诊断血管肉瘤3例,恶性梭形细胞瘤2例,血管瘤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嗜铬细胞瘤、骨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各1例。胸片检查12例,CT扫描10例,其中增强扫描8例。MR检查7例,均未增强。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骨闪烁显像1例。

程小奇,彭仁罗[8](1994)在《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文中研究说明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程小奇,彭仁罗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均少见,临床上常误诊为纵隔肿瘤、心包或心脏疾病。本文报告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各一例,均以心脏增大而来检查,经CT扫描确定诊断,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例1男,53岁。主诉胸闷半年余,偶咳、痰少,...

谭庆龙,傅乾昌,李振庆,郑陈光[9](1987)在《心脏肿瘤》文中认为 心脏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在超声波,尤其是二维超声波(B型)问世之前,心脏肿瘤诊断比较困难,往往忽略或误诊.国内一组38例经手术证实为粘液瘤,术前29例误诊为其他心脏病.近来心脏肿瘤的报道日益增多,诊断率不断提高.我科自1979年至1986年共收治心脏肿瘤患者9例,其中心脏粘液瘤6例,右房转移性低分化癌

郑更生,倪幼方,龚振鸿,石新华,张晓光,刘捷夫,林震琼,谢松伟,张月英[10](1986)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附5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告56例原发性心脏肿瘤中有良性52例,恶性4例。其中粘液瘤占89.3%,右室错构瘤和右房血管瘤各1.9%,心包间皮瘤占5.3%,右室横纹肌肉瘤1.7%。51例手术,术中死亡3例。48例术后生存者,30例随访0.5~16年(6.8年),3例粘液瘤复发;3例肿瘤部分切除者中,恶性心包间皮瘤子术后14个月死于胸腔转移,错构瘤和血管瘤分别随访2.5年和3年,无明显症状体征。本文还讨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二、误诊为心脏增大的纵隔脂肪肉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误诊为心脏增大的纵隔脂肪肉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心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显像仪器及显像剂
    1.3 显像方法
    1.4 结果判断
    1.5 最终诊断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2)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手术时间
        3.3.2 入住ICU时间
        3.3.3 住院时间
        3.3.4 胸管引流时间
        3.3.5 术中出血量
        3.3.6 术后并发症
        3.3.7 复发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略语
致谢

(3)18F-FDG PET/CT对心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18F-FDG PET/CT显像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诊断结果及PET/CT显像结果
    2.2 PET/CT半定量分析结果
    2.3 PET/CT评价心脏良、恶性病灶的价值
3 讨论

四、误诊为心脏增大的纵隔脂肪肉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在心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陈兰兰,郝珊瑚,张国旭. 现代肿瘤医学, 2021(04)
  • [2]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疗效的Meta分析[D]. 李爽. 兰州大学, 2017(04)
  • [3]18F-FDG PET/CT对心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 高平,王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10)
  • [4]纵隔巨大胸腺脂肪瘤1例并文献复习[J]. 田佳,万毅新,王虹,王晓平. 国际呼吸杂志, 2013(20)
  • [5]原发性肺动脉肉瘤诊治进展[J]. 陈文慧,张予辉,杨媛华. 中华医学杂志, 2011(32)
  • [6]误诊为心脏增大的纵隔脂肪肉瘤1例[J]. 沈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01)
  • [7]原发性心脏和心包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表现[J]. 杨永岩,黄庆文.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9(01)
  • [8]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J]. 程小奇,彭仁罗.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4(01)
  • [9]心脏肿瘤[J]. 谭庆龙,傅乾昌,李振庆,郑陈光. 广西医学院学报, 1987(01)
  • [10]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附56例临床分析[J]. 郑更生,倪幼方,龚振鸿,石新华,张晓光,刘捷夫,林震琼,谢松伟,张月英. 中华内科杂志, 1986(11)

标签:;  ;  ;  ;  ;  

纵隔脂肪肉瘤误诊为心脏扩大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