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股骨干外伤后继发骨肉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红,王栋,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臧建成,朱跃良,李刚,秦泗河[1](2019)在《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纪要》文中认为2019年10月24—27日,"一带一路肢体畸形残疾手术治疗与康复辅具国际论坛"在着名的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埃及、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内外代表3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由中国骨科医师协会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于10月25日下午召开的首届"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参加此次论坛的有150余位来自国内外各地的代表。与会专家就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等缺血性
王利娜[2](2019)在《饮食因素与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常侵犯的部位是股骨、胫骨和肱骨等生长迅速的四肢长骨干或骨骺端。儿童及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具有恶性程度高、早期转移率高、致残率高及预后差的特点,严重危害该类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预防医学及流行病学的发展,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饮食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对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也日益增多。恶性肿瘤饮食高危因素筛查为其饮食预防和调治提供了依据。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骨肉瘤的病因及治疗研究已有很大进步,但对高危饮食因素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筛查研究多集中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以及卵巢癌、乳腺癌等,对骨肉瘤的发生与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研究仍较少。骨肉瘤的一个高发年龄段为青少年时期,其中的成因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导师黄金昶教授在20余年临床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骨肉瘤患者有偏嗜生冷饮食的现象。从祖国医学角度看,青少年是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骨骼生长迅速,肾气相对不足,而骨肉瘤好发于下肢生长迅速的干骺端,偏食生冷则寒湿内生,下肢易为寒湿之邪所中,寒湿之邪深中于骨,搏结而成瘤。为明确青少年下肢骨肉瘤的发生是否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我们结合文献中所涉及的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及癌症家族史等因素,对青少年下肢骨肉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索骨肉瘤发病的生活、饮食相关危险因素,在预防本病的发生中具有一定意义。目的:本项研究通过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探究饮食因素与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可疑相关危险因素,为青少年下肢骨肉瘤的饮食预防和调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门诊就医的12-25岁青少年下肢骨肉瘤患者104例纳入病例组,在学校健康人群中随机选取相同年龄段的10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或面对面访问的方式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临床资料及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暴露资料,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饮食、生活习惯等上述因素与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x2检验对两组研究对象肿瘤家族病史、饮食生活习惯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家族病史、饮食温度、经常吃生冷类、甜食类、油炸烧烤类、腌晒类、畜禽肉类食物、经常喝甜饮料等饮食、生活习惯,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选出的可疑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OR=6.523,95%CI:2.186~19.465,p=0.001)、饮食温度喜生冷(OR=1.906,95%CI:1.093~3.323,p=0.023)、经常吃生冷类食物(OR=1.729,95%CI:1.049~2.848,p=0.032)、经常吃甜食类(OR=2.372,95%CI:1.455~3.866,p=0.001)、经常吃油炸烧烤类(OR=2.560,95%CI:1.581~4.145,p=0.000)、经常吃禽肉类(OR=2.898,95%CI:1.952~4.304,p=0.000)可能是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下肢骨肉瘤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具有一定相关性,肿瘤家族病史、饮食偏生冷、经常吃生冷类、甜食类、油炸烧烤类、禽肉类食物可能是青少年下肢骨肉瘤的危险因素,为调整饮食习惯预防青少年下肢骨肉瘤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碧莹[3](2013)在《骨肉瘤及其各亚型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骨肉瘤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回顾分析研究目的回顾分析169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骨肉瘤各亚型的一般情况,了解根据新的骨肿瘤分类方法(WH02002版)骨肉瘤各亚型的年龄分布、发病部位及其临床特点,为骨肉瘤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骨肉瘤16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骨肿瘤分类(2002)进行分类,其中普通型骨肉瘤134例、血管扩张性骨肉瘤1例、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20例、小圆细胞性骨肉瘤2例、继发性骨肉瘤4例、骨旁性骨肉瘤7例、骨膜性骨肉瘤1例。2.仪器设备与方法运用南方医院的南方PACS系统查找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有完整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的患者。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年龄的分类将骨肉瘤各亚型的病例分为0-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及>40岁五组。病理分型根据WHO(2002版)骨肿瘤分类分为:普通型骨肉瘤、血管扩张性骨肉瘤、小圆细胞性骨肉瘤、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继发性骨肉瘤、骨旁性骨肉瘤、骨膜性骨肉瘤及表面高度恶性骨肉瘤。发病部位分为股骨、胫骨、腓骨、肱骨、桡骨、盆骨、颅面骨、椎体、肋骨及软组织;膝关节上下(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腓骨上端)与非膝关节上下;骨干与非骨干。病理检查方法:将临床送检的标本(包括套针穿刺物、切开取活检组织或手术中截除病灶),用4%甲醛固定,选取病变部位组织取材,8%盐酸甲酸脱钙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必要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设为a=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中年龄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性别的比较、不同亚型膝关节上下发病率的比较、骨干发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骨肉瘤各亚型中,普通型骨肉瘤134例(约占79.3%),血管扩张性骨肉瘤1例(约占0.6%),小圆细胞性骨肉瘤2例(约占1.2%),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20例(约占11.8%),继发性骨肉瘤4例(约占2.4%),骨旁性骨肉瘤7例(约占4.1%),骨膜性骨肉瘤1例(约占0.6%),表面高度恶性骨肉瘤0例。男女比例约2.2:1,年龄从5岁到64岁,中位年龄为17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0.9岁。其中0-10岁组18例,11~20岁组98例,21~30岁组24例,31~40岁组15例,>40岁组14例。发生在股骨87例(约占51.5%),胫骨40例(约占23.7%),腓骨10例(约占5.9%),肱骨14例(约占8.3%),肋骨2例(约占1.2%),椎体3例(约占1.8%),颅面骨7例(约占4.1%),髂骨3例(约占1.8%),桡骨1例(约占0.6%),软组织2例(约占1.2%)。其中膝关节上下107例(约占63.3%),发生在骨干25例(约占14.8%)。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各亚型骨肉瘤在性别及年龄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68与0.226);②膝关节上下的发生率,普通型骨肉瘤与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型骨肉瘤更常见于膝关节上下(P=0.029);③在骨干的发生率上,普通型骨肉瘤与非普通型骨肉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非普通型骨肉瘤更常见于骨干。结论1.骨肉瘤好发于10~20岁年龄组;男女比例约2.2:1;发病部位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尤其是膝关节上下。其他亚型的骨肉瘤骨干的发生率较普通型高,而发病年龄及性别无特殊性。2.按新的骨肿瘤分类方法(WHO2002版),骨肉瘤各亚型中,仍然以普通型骨肉瘤最为常见,其次为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平均发病年龄较普通型骨肉瘤大,比普通型骨肉瘤更少见于膝关节上下。3.骨肉瘤的发病部位有着更为宽广的趋势。第二部分骨肉瘤各亚型的影像学及病理对照分析研究目的回顾分析167例不同亚型骨肉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表现,进一步了解各亚型骨肉瘤的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各亚型骨肉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我院手术和/或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影像资料患者167例,对该部分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摄有X线平片,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83例(行X线+CT检查20例,X线+CT+MRI检查7例,X线+MRI检查83例)。2.仪器设备与方法X线平片检查:采用SIEMENS Aristos MX数字X线机,四肢及椎体检查采用常规正侧位摄片,颅面骨、骨盆及肋骨拍摄标准正位片。CT检查:使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CT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ml)。 MRI检查:使用GE3.0T超导型及SIEMENS1.5T磁共振扫描仪。根据检查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线圈。增强扫描采用Gd-DTPA。影像资料由3位高年资的影像学医师分别进行盲法阅片,对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评估。判定不一致时由上级医生综合各方意见做出最后评估。X线及CT征象观察指标包括: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瘤骨及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分为成骨性、溶骨性及混合性;将瘤骨分为致密象牙样、絮状与放射状三类;骨膜反应分为Codman三角、层状及针状。CT检查作为X线平片检查的补充,协助观察指标的分类。MRI影像资料的观察指标包括:髓腔侵犯、骨皮质突破、软组织肿块及瘤周水肿带。并对病灶信号进行分析,将T1WI及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组织相比,分为低~等信号、等信号、等~高信号三个信号强度级别,增强扫描观察增强的形式。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设为a=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骨肉瘤各征象在不同亚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X线及CT表现:普通型骨肉瘤以混合性骨破坏最多见,77.3%可见软组织肿块,72.0%为絮状瘤骨,大部分病例出现一种或多种骨膜反应,以Codman三角最为多见,仅22.9%未见骨膜反应。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以成骨性改变常见,只有40.0%见软组织肿块影,三种瘤骨出现率相仿,约42.9%未见骨膜反应,其中以层状骨膜反应多见。其他亚型骨肉瘤共有66.7%可见软组织肿块,有46.7%见骨膜反应。MRI表现:普通型骨肉瘤与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的髓腔侵犯发生率均为100%,除了骨旁性骨肉瘤髓腔侵犯少见之外,其他亚型骨肉瘤均见髓腔侵犯。大部分病例见骨质突破及瘤周围水肿带。T1WI上,27例(32.5%)表现为低~等信号,37例(44.6%)表现为等信号,18例(21.7%)表现为等~高信号,仅5例表现为信号均匀,另78例(94.0%)为信号不均。T2WI上,9例(10.8%)低~等信号,2例(2.4%)等信号,72例(86.7%)为等~高信号,全部病例均为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者76例,在平扫后5-10分钟内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见肿块多数为边缘强化比内部强化明显,大部分病灶见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统计学处理结果,X线征象上:①普通型骨肉瘤与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两者软组织出现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②对Codman三角的比较,普通型骨肉瘤与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型骨肉瘤与其他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③各种亚型骨肉瘤在成骨性(P=0.559)、溶骨性(P=0.266)、混合性(P=0.787)骨质破坏,致密象牙样瘤骨(P=0.371)、絮状瘤骨(P=0.396)、放射状瘤骨(P=0.355),层状(P=0.075)及针状(P=0.532)骨膜反应出现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征象上:在软组织肿块的发生率上,普通型骨肉瘤与非普通型骨肉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1.普通型骨肉瘤多表现为混合性的骨质破坏,絮状瘤骨多见,软组织肿块及Codman(?)角比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多同见。2.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以成骨性骨质改变多见,伴以絮状瘤骨及层状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少见。骨旁性骨肉瘤MRI上较少出现髓腔侵犯,肿块周围水肿带常见。第三部分骨干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研究目的通过总结发生在骨干的骨肉瘤的病理亚型及其影像表现,提高对骨干骨肉瘤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率。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骨干骨肉瘤25例,对该部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包括普通型骨肉瘤例15、小圆细胞性骨肉瘤1例、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7例、骨旁性骨肉瘤2例。23例摄有X线平片,1例行CT检查,行MRI检查13例。(行X线+CT检查1例,X线+CT+MRI检查1例,X线+MRI检查13例)。2.仪器设备与方法对于骨干骨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等流行病学资料的查找,同第一部分研究。对于骨干骨肉瘤主要影像表现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观察的影像表现指标以及对影像表现的评估同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项观测指标用于测量病灶的侵犯长度,以MRI图像的观察值为标准,未进行MRI检查者以其X线/CT图像进行测量。3.统计学处理同第一、第二部分。结果25例中,男性17人,女性8人,男女比例为2.13:1;年龄从5-58岁,中位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20.56岁,10~25岁共10例,占40.0%。发生在股骨最多,约占68.0%。病理类型最多为普通型骨肉瘤(占60.0%),其次为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占28.0%)。经测量,病灶长度由4.9-34.0cm不等,平均值为11.6cm,中位值为13.0cm。X线征象上,骨干骨肉瘤中三种类型的骨质破坏发生率相当,而非骨干骨肉瘤以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多见。骨干骨肉瘤中56.5%出现软组织肿块,非骨干骨肉瘤74.3%出现软组织肿块。骨干骨肉瘤与非骨干骨肉瘤均以絮状瘤骨多见。骨干骨肉瘤中56.5%出现层状骨膜反应,非骨干骨肉瘤中仅28.5%出现层状骨膜反应。MRI征象上,T1WI上,2例表现为低~等信号(2/13),10例表现为等信号(10/13),1例表现为等~高信号(1/13),仅1例表现为信号均匀,另12例为信号不均。T2WI上,1例低~等信号(1/13),1例等信号(1/13),11例为等~高信号(11/13),全部均为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多数为边缘强化比内部强化明显,大部分病灶见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统计处理结果:①骨干骨肉瘤与非骨干骨肉瘤在层状骨膜反应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②骨干骨肉瘤与非骨干骨肉瘤在三种类型骨质破坏的分布情况、软组织肿块的出现率以及三种瘤骨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结论1.骨干骨肉瘤发病率约14.8%,发病率较低,以股骨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较大。病变累及范围较广,长度多大于10cm。2.骨干骨肉瘤影像表现与病理亚型相关,X线多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及絮状瘤骨,软组织肿块影少见,MRI表现T1WI以等信号为主,T2WI为混杂高信号,骨质突破较少见,大多位于髓腔内并沿长轴方向生长。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4](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孔志刚,张志国[5](2008)在《创伤后迟发性大出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创伤后迟发性大出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探讨术中出血不止的急救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5例,2例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迟发性出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因口服华法令凝血机制障碍外伤后髂腰肌内血肿1例,停用华法令并肌注维生素K拮抗华法令,髂腰肌内血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减压。右股骨周围血肿1例切开血肿减压术中出血不止,常规止血方法无效以纱布填塞压迫止血,补充凝血因子后出血停止。36h后取出填塞纱布闭合伤口。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臀上动脉,胫后动脉,股深动脉各1例)进行出血动脉结扎动脉瘤体切除。2例术前介入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检查栓塞出血动脉。[结果]髂腰肌血肿1例观察16周血肿吸收机化无复发。股骨周围血肿1例纱布填塞止血,伤口闭合术后3d患肢感觉陕复正常,足背动脉及胫后搏动良好。伤口闭合3周右股骨周围再次出血,骨折部位骨及肌肉组织病理检查为右股骨骨肉瘤,行右下肢高位截肢。3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随访时间最长3年,最短8个月,未再发生破裂出血,神经受压症状消失,无1例发生肢体坏死及缺血性挛缩。[结论]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及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都可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瘤切除及血肿清除前介入栓塞出血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术中出血不止危及患者生命时,及时果断终止手术以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孔志刚,于俊,张志国[6](2008)在《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创伤后迟发性出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的原因,探讨术中出血不止的急救措施。方法2例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致迟发性出血,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髂腰肌内血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血肿减压。另1例右股骨周围巨大血肿,切开血肿减压术中出血不止,以纱布填塞压迫止血,36h后取出纱布闭合伤口。结果髂腰肌血肿1例观察16周血肿吸收机化血肿无复发。右股骨周围血肿1例术中纱布填塞止血,应用600U凝血酶原复合物出血停止。术后36h闭合伤口。伤口闭合术后3d患肢感觉恢复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伤口闭合术后10d再次出血不止,右股骨骨及肌肉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股骨远端骨肉瘤。结论口服抗凝血药物华法令,大量出血可造成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骨的恶性肿瘤可造成局部弥漫性出血不止。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术中出血不止危及患者生命时,果断终止手术,以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是术者唯一正确的选择。
庞宗国,水若鸿,朱雄增[7](2007)在《骨膜下动脉瘤性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膜下动脉瘤性骨囊肿(subperiosteal aneurysmal bone cyst,SA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2例SABC并回顾性分析27例文献检索资料。结果例1,女性,17岁,右股骨干骨膜下多囊性肿块,内见液-液平,表面骨壳包绕,有骨膜反应。例2,女性,23岁,右肱骨干-干骺部骨膜下肿块,为低密度影,有薄层骨壳包绕。2例镜下均见含血囊腔结构及结缔组织性的隔,由纤维母细胞、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及反应性新骨构成。结论SABC为罕见病变,好发于女性,通常位于长骨干骨膜下,影像学上常见病变周反应性骨壳形成及骨膜反应,组织学形态特征与普通动脉瘤性骨囊肿相同,术后不易复发。
王人灵,金眉,曾克,温文[8](2003)在《右股骨干外伤后继发骨肉瘤一例》文中认为
胡永成[9](2005)在《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严重的创伤、肿瘤所导致的大段骨缺损,如何修复,恢复骨的连续性仍然是骨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大段骨缺损的重建,目前主要应用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假体等三种方式。自体骨移植,具有愈合迅速、无免疫排斥反应、并发症低等优点,但因其来源有限及供体部位并发症,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人工关节假体也适用于关节部位骨缺损的修复,但因其存在松动、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后期翻修,另外重建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腱附丽处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大段的异体骨移植,具有来源广泛、使用便利等优点,在骨缺损重建中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自1996年2月-2001年9月应用大段异体骨治疗四肢严重骨缺损病例37例, 使保留的肢体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现报告如下。
胡永成,郑得志,徐宝山[10](2004)在《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大段的异体骨移植在骨缺损重建中的效果。方法 :1996年2月—2001年9月应用大段异体骨治疗四肢骨缺损病例37例 ,其中外伤后大段骨缺损5例 ,肿瘤性骨缺损32例。节段性骨缺损14例 ,骨关节缺损23例。采用钢板内固定11例 ,股骨顺行带锁髓内针7例 ,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针1例 ,胫骨顺行带锁髓内针10例 ,肱骨带锁髓内针固定6例 ,张力带固定1例 ,膝关节融合术1例。结果 :本组随访6~81个月 ,平均31个月。因肿瘤复发行肿瘤再切除术1例 ,1例患者因异体骨移植后感染行截肢术。X线片显示1~3个月开始出现骨痂生长。平均愈合时间 :骨干为18个月 ,干骺端为7个月。本组中3例4处截骨界面未愈合 ,5例发生感染 ,3例患者合并异体骨骨折。结论 :髓内固定、足量的抗生素及避免过早负重是保证大段异体骨移植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右股骨干外伤后继发骨肉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股骨干外伤后继发骨肉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课题 |
2 促进多科室的合作、研究和实践 |
3 编写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专家共识,加强国内的学术交流 |
4 促进骨搬移糖尿病足的国际学术交流 |
5 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
(2)饮食因素与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骨肉瘤的中西医研究概述 |
1 骨肉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
2 骨肉瘤的中西医病因学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骨肉瘤的病因与机制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骨肉瘤的病因与病机认识 |
2.3 饮食因素 |
3 骨肉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3.1 骨肉瘤的西医治疗进展 |
3.2 骨肉瘤的中医治疗进展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饮食因素与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的选取方法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调查问卷相关内容 |
2.2 统计分析方法与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病例组临床基本信息 |
3.3 肿瘤家族病史 |
3.4 生活习惯 |
3.5 饮食习惯 |
3.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基本信息分析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相关因素分析 |
4.4 中医辨证分析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青少年下肢骨肉瘤患者饮食情况调查问卷(病例组) |
对照组饮食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骨肉瘤及其各亚型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肉瘤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回顾分析 |
1、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肉瘤各亚型的影像学及病理对照分析 |
1、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骨干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
1、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5)创伤后迟发性大出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创伤后迟发性大出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 |
3.2 创伤后迟发性出血检查方法 |
3.3 创伤后迟发性出血的治疗 |
3.4 创伤后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治疗体会 |
(6)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创伤后迟发性出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特征 |
2.2 外伤后迟发性出血不止的原因 |
2.3 外伤术后迟发性血肿出血检查方法 |
2.4 外伤后迟发性血肿出血不止的治疗 |
2.5 迟发性出血不止的治疗体会 |
(10)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手术方法 |
1.2.1异体骨的准备 |
1.2.2植骨床的准备 |
1.2.3内固定方法 |
1.2.4术后处理 |
2 结果 |
2.1 骨折愈合 |
2.2 感染 |
2.3 骨折 |
2.4 术后功能评价 |
3 讨论 |
3.1 感染 |
3.2愈合 |
3.3内固定的选择 |
四、右股骨干外伤后继发骨肉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纪要[J]. 张永红,王栋,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臧建成,朱跃良,李刚,秦泗河. 实用骨科杂志, 2019(12)
- [2]饮食因素与青少年下肢骨肉瘤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王利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骨肉瘤及其各亚型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D]. 胡碧莹.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4]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5]创伤后迟发性大出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J]. 孔志刚,张志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08)
- [6]继发性凝血机制障碍创伤后迟发性出血分析[J]. 孔志刚,于俊,张志国. 河北医药, 2008(03)
- [7]骨膜下动脉瘤性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J]. 庞宗国,水若鸿,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7(05)
- [8]右股骨干外伤后继发骨肉瘤一例[J]. 王人灵,金眉,曾克,温文. 江西医学检验, 2003(06)
- [9]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A]. 胡永成. 第八届全国骨科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讲义汇编, 2005
- [10]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J]. 胡永成,郑得志,徐宝山. 天津医药,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