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新台阶,迎接新世纪

再上新台阶,迎接新世纪

一、上新台阶 迎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冬芳,关云鹤[1](2022)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21年度工作总结视频大会在北京召开》文中研究说明本刊讯2022年1月20—2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21年度工作总结视频大会在北京朝阳门北大街18号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21年度中国纺联开展的各项工作,并对2022年主要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会长孙瑞哲,原会长杜钰洲、王天凯,原副会长许坤元,副会长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孙淮滨,原副会长陈树津、张延恺、

本刊编辑部[2](2022)在《热热闹闹过新年 行业各界送祝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年贺词开篇语: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回望这一年,水泥行业每个人都了不起!我们坚持减污降碳、科技创新,加大市场整合、结构调整,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贯彻常态化错峰生产和产能减量置换产业政策,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强化行业自律诚信,勇担社会责任,打造共赢的行业生态文明。

傅小芳[3](2019)在《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随着国家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学校领导的作用备受瞩目。校长,尤其是引领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由于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培养优质的校长来促进该目标的实现,因此,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培养校长成为不可避免的刚需。这种刚需不仅增加了对校长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性,而且要求教育系统寻求更有效的培养方法与培养课程。那么该如何培养中小学校长,要形成怎样的培养机制呢?本文运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加坡中小学校长的培养机制作为分析要素,探讨新加坡是如何建立并不断完善本国校长培养机制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提供借鉴范本。首先,本研究从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现实背景出发,从宏观层面上梳理了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如分布式领导理论、格伦领导职业发展理论以及复杂性理论。其次,本文从横向上分析了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关键部分,包括中小学校长培养路径、培养模式以及评估管理系统。再次,本文从纵向上以新加坡校长培养路径配套的三大知名课程——学校管理和领导课程、教育领导课程以及教育领导国际课程为案例,分析了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课程的相关内容。最后,本文梳理出我国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并以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特点作为参考以期推动我国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曹帅英[4](2019)在《理解中国外交创新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的解释》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交创新的重要指示,提出了对于外交创新研究的实践要求:讲好中国外交创新故事,为外交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对于外交创新的研究,能够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理论中加入创新元素,从而丰富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达尔文进化思想和熊彼特创新理论,在系统效应的视阈下将外交创新定义为:在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国际系统中,作为一种主动性力量执行外交手段新的组合,从而加速(或延缓)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乃至实现一国在国家间领域内的进化发展。以对国际系统或“小”系统的冲击程度为依据,能够对系统或单元层次上的外交创新进行划分。“毛泽东式”的外交创新表现为变革层面的,能够使得不同系统发生转化;“邓小平式”外交创新表现为调整层面的,能够使得系统发生震荡或微调;“习近平式”外交创新表现为全新意义上的,意味着系统出现了进化转化,国家为国际系统的进化转化贡献了新元素。基于形式的不同将外交创新划分为议题创新、手段创新、对象创新、策略创新和思想创新五大类型,分别表现为开创一个新的外交领域、实现一种新的外交机制、建交一个新的主权国家、发展一组新的国家关系和提出一种新的外交战略。根据程度的不同,将外交创新划分为渐进性创新、适度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三种类型,从而形成了一个5*3的外交创新矩阵。事件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的外交创新经历了四个阶段:应对国际格局转变(1986-1992);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93-2000);努力把握战略机遇(2001-2008);实现中华民族复兴(2009-2016)。在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结合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建构用于理解中国外交创新的理论模型。在案例分析和统计检验的基础上,对上述模型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以外交创新为因变量的“中国外交创新模型”。系统变化是模型的自变量,代表战略环境包容性与约束性的相互转化。系统变化的程度越大,整体的外交创新越多,根本性创新也越多。在高清晰度下,外交创新将以水平极高、时间较短的“高峰”形态进行;而在低清晰度下,外交创新将以水平较高、时间较长的“高原”形态完成。伴随着中国对于国际体系的不断融入,外交创新对系统变化的时滞逐渐减弱。领导类型是模型的中心中介变量,代表着在一国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特点。领导类型越为进取,整体的外交创新越多,根本性创新比例也越大。领导类型发生变化的时期,表现出比较多的外交创新尤其是根本性的外交创新。外交创新既受到系统变化的“体系”层次影响,又受到领导类型的“单元”层次影响,从而能够搭起一个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2012年以来高水平的外交创新在受到“奋发有为”领导类型影响的同时,也与领导类型和系统的相继变化存在紧密联系。开放程度和风险平衡是模型的两个外围中介变量,能够表现中国外交创新的具体特点。正式制度外的开放程度越高,外交中的适度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越多。外交活动中“损失相对确定且远小于收益”的确定性创新,数量远多于“损失相对不确定且可能接近收益”的不确定性创新。受到当代中国领导人极高政治智慧的影响,不确定性创新占比,沿着创新程度上升呈现递增趋势。外交投入是一个十分微弱的外围中介变量,代表对外交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的投入水平,其对外交创新的影响未得到实证检验结果的充分支持。在进行稳健性检验的基础上,本文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系统变化*领导类型→外交创新”为硬核、开放程度和风险平衡等不同中介变量为保护带的“中国外交创新模型”。在理解中国外交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外交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外交创新研究进行了展望。

次仁群宗[5](2014)在《一位少年扎西的媒介之旅》文中提出1984年12月11日,教育部、国家计委等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此项制度确立后,每年都有1300—1500名左右的藏族学生,在西藏完成小学学业后,经过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考核方式,踏上背井离乡的内地求学之路。如果将大学毕业,回家找份工作算作是这一求学生涯的终点的话,这段求学旅程长达11年。这种特殊的教育制度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个体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建立内地西藏班(校)作为西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如今走到了第30年。作为内地西藏班中的一员,我在内地的4座城市先后完成了我的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学业,这一趟求学之路,我走了14年。本文试图通过人类学讲故事的研究方法还原个体特定的生活经历,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层传播环境中,个体实现成长与蜕变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些蜕变的因素和产生蜕变后带来的影响。传播环境对个体的变化最终落脚点在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现代性”几个方面,故事的期待丰富饱满地呈现个体变化之下隐含的社会变迁。本文聚焦微观个体,以我在内地的求学生活为语境,以小说体回忆录的方式回顾过去的成长生活。故事以个体成长的时间线横向展开,叙述不同时间段中遇到的人、课堂、学校和媒体,反思一个个体的现代性和民族认同如何在媒介、教育、迁移的传播环境中被不断解构,不断建构。在内地14年的求学过程,正是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作用,不断实现着个人的现代化过程。跨文化环境中与内地人的沟通交流程度影响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在人际传播经历多元、成熟的过程中,个人将外界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理解,结合着自身的阅历,不断刺激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塑造了个体的独立人格,更促成了个体对民族、地区、国家概念的理解。在学校与课堂中,现代化教育与潜在课程培养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价值观,积极塑造着一种更广阔的国家认同,处于边缘的传统民族教育弱化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原始的民族认同,却从侧面建构了另一种形式的民族认同。传统媒体为主的大众媒介在内地求学初期,在封闭式管理的校园环境中不断涵化着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发对娱乐、消费主义的强烈关注,在后期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激发了成长中的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民族意识,为他们文化自觉的实践搭建了平台,实现了以电视娱乐进行的文化适应和网络社交为载体的文化修补。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承载了多元的主体和丰富的文化,促成了五大藏区中的藏族借助微博的平台广泛传播藏文化,跨越地域的现实阻隔,文化语言的隔阂,转变原本分化的藏族认同,整合实现一种全新的藏民族认同;同时微信的发展又带了一种全新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个体的有效实践带动了年轻群体的积极思考与新的文化自觉行动。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被不断解构的民族认同,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实现了一种重新的建构与回归。

张亚娟[6](2013)在《校园“动感地带”品牌建设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3月,中国移动推出国内移动通信市场营销历史上首个客户细分品牌——“动感地带”正式上市。“动感地带”品牌是中国移动针对15-25岁的年轻人群推出的时尚品牌,经过十一个年头的成长,其营销模式已趋于成熟。“动感地带”作为中国电信业第一个成功的客户品牌推出,使中国移动走在了通信运营商的前列。在电信重组的通信市场新格局下,3G和4G的强势推出,互联网通讯业务等新的产品需求,使电信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动感地带”品牌发展面临新挑战,其品牌营销将如何立足于全业务运营模式来应对,是移动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动感地带品牌的诞生背景和营销现状。然后研究了其背景和意义,内容和思路。第二章为理论综述,详细讲解了品牌定位的概念及意义,然后讲解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及意义,最后,对“动感地带”品牌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浅析。第三章为正文,对动感地带品牌竞争环境和市场营销策略的现状做了详细分析,阐述了目前动感地带品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第四章为市场营销策略设计方案及规划,对动感地带品牌的现阶段运行设计了可行的思路。第五章为全文结束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动感地带”品牌在新环境下的不足,对应其缺陷,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在通信市场三足鼎立的关键时期,校园营销竞争愈演愈烈,本文基于动感地带品牌的创建理念,针对众多新兴产品投入市场的背景,制定了相关的营销方案。最后,对“动感地带”品牌市场营销策略做出评价与结论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谢迎新[7](2003)在《硫素营养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大田条件下,以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豫麦70和重穗型小麦品种豫麦66为供试材料,于2000~2002年度分别在河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和河南省新郑市砂质土壤上安排了施用硫肥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系统研究。试验结果如下: 1、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硫肥不同处理对全生育期内的植株干物质积累、LAI和群体数量动态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合理施用硫肥能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小麦的叶面积指数(LAI),增大群体数量,其中以B4处理(基施60kg(S).hm-2+追施60kg(S).hm-2)的效果最为明显。更大用量的硫肥处理对豫麦66LAI的影响效果优于豫麦49,豫麦49各硫肥不同处理以少量基施硫肥效果相对较好。豫麦49以B1(基施60kg(S).hm-2)和B4处理,豫麦66以B2处理(基施120kg(S).hm-2)对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效果较好。硫肥合理施用能够提高两种穗型小麦品种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两品种均以B1处理相对较优,且其NR活性在全生育期一直高于B0(不施硫)。豫麦49以B2、B4处理对提高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果较好,豫麦66以B1、B3处理较好。在本试验中,两品种均以B1和B4对生理指标影响的效果相对较好。 2、对两种穗型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CAP)和旗叶光合速率(Pn)的测定结果表明,生育前期两品种的CAP差别不大,生育后期豫麦66能维持较高的CAP。在整个生育期内,豫麦66的旗叶Pn均高于豫麦49,豫麦66生育后期具有较高的CAP和旗叶Pn,为穗粒数增加和小穗结实率提高奠定了基础。两品种硫肥处理的CAP、旗叶Pn均高于B0。豫麦49 B2处理在生育后期有较高的CAP,B3处理(基施180kg(S).hm-2)在小麦生育关键期(拔节~孕穗期)有较高的CAP, 谢迎新:硫索恃养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B。处理整个生育期一直维持较高的以卜 豫麦66以B。、B。处理的CAP较高。豫麦 49 B;、B#处理旗叶 Pn较高,尤其是 B;处理更为明显,豫麦66 B;处理旗叶的Pn较高,后期B;;处理旗叶的Pn较高。硫肥不同处理对两种穗型品种CAP和旗叶Pn产生的效果,以B。处理较明显。 3、硫肥不同处理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子粒灌浆进程和产量性状存在着差异,豫麦49的产量高于豫麦66,其子粒灌浆进程快于豫麦66,豫麦49单位面积成穗数、干粒重和经济系数明显高于豫麦66;而豫麦 66穗粒数和小穗结实率明显高于豫麦 49。豫麦 49 B。、B处理与B。处理的子粒产量差异达显着水平,B。处理与B。处理的子粒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豫麦66 B。处理与B。处理的子粒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其它B;、B;;、B。处理与B。处理子粒产量的差异也达显着水平。多穗型品种豫麦49一般随硫肥用量的增加子粒产量逐渐提高,重穗型品种豫麦66 施用硫肥后子粒产量提高的幅度较大①。处理提高20.90助,但大量施用硫肥处理子粒产量提高的幅度有所降低。另外,在砂质土壤上小麦千粒重随追施硫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以C。处理 (追施30kg(S).hm‘)产量最高,而C。处理(追施60kg(S).h。《勺产量有所下降。 4、硫肥不同处理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有重要影响。硫肥施用均能提高两品种的于粒容重,豫麦49以B。处理容重最高,豫麦66以B;处理的容重最高,辅助试验以 C;处理(追施 15kg6厂 hm-勺容重最高。B.处理对两品种成熟期于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均有利。硫肥施用对不同品种面粉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基施均能降低两品种的面粉灰分。施用硫肥能增加豫麦66的沉降值,以B;增加最为明显。硫肥不同处理对两品种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较为复杂。在砂质土壤上以C;处理对豫麦70主要品质性状的改善效果较 二 涧南农业人学硕士学位论义 优,C。处理次之。 5、综合产量与品质性状指标,在同等地力的条件下,两种穗型 小麦品种硫肥施用技术之间有明显差异。多穗型品种豫麦49产量与 品质结果以B。处理产量最高,各主要品质指标也最优。重穗型品种豫 麦66产量结果以B。最高,各品质指标以B;处理最优,B;次之。辅助 试验结果表明,砂壤土上追施30kgm.hm-’处理产量最高,追施 60kgK人 hm-‘处理次H;品质指标以追施 15kgK厂 hm-‘处理最优。“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的硫肥施用 技术措施,应充分考虑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品种类型、硫肥施用技 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采取以基施硫肥为主, 可适量追施硫肥,达到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的目的。

本刊编辑部[8](2003)在《趋势2003》文中提出历经风云变幻,2003年,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一年,承改革成就,借十六大东风,百万信息产业大军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激情演绎电信业的2003,为电信业走出冬天,走向新的辉煌而奋战。站在这新的起点,畅想电信业未来一年的发展,我们渴望电信业的发展能峰回路转,红红火火,波澜壮阔,蒸蒸日上,希望每一位通信人都前程似锦,事业发达。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任何一位旁观者,不去参与,都很难准确预言一个产业的未来。因此,为展望中国电信业的2003,《通信世界》全员出动,邀请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通信管理局局长、各运营公司总经理,畅谈2003年工作思路,展望产业未来。汇集了这些来自业界最前线声音,我们就不难描绘我国电信业的2003。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收齐每个省每位局长、老总的谈话,在此,我们深表歉意。

郑尚龙[9](2022)在《勠力同心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2022新年献词》文中提出岁序更替,万象始新。时间的年轮,刻印下奋斗者的足迹。在这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我谨代表《工程机械》杂志向奋战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各条战线的同仁及广大作者、读者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并送上最美好的新年祝福!2021年,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邵玉潇[10](2021)在《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研究(1983-2020)》文中研究指明在完整的节目传播系统中,主持人通常是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主要的构成元素。主持话语作为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转型,适应新的传播语境,以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主持话语如何转型以及这种转型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自1983年起,已经正式开办38年。借助国家级平台所创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历经时代的变化延续至今,承载着厚重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印刻着时代的烙印,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历时性强、发展嬗变明显、影响广泛深远的特性,致使针对其主持话语转型的研究,更具备典型性。由此,本文将1983年至2020年共计38年的央视春晚主持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主持团阵容、节目内容选取、主持流程三种变量借助文本分析法将其划分出初具样态的探索成熟期(1983-1990)、中规中矩的稳定发展期(1991-1999)、推陈出新的创新求变期(2000-2010)、轻松多元的突破瓶颈期(2011-2020)四层发展阶段。然后,借助话语分析法对比各阶段,对其的转型过程进行探究。在文本视角层面,从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两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宏观层面梳理出不同时期的主持话语主题紧贴所处的时代背景,由“大国”的宏大架构转向“家国”的平行架构;主持话语总体结构愈趋完善,呈现着顺畅过渡、闭环完整的特性;无论是开场词亦或是结束语,均更展现出详略得当、意义延伸的变化,注重运用细节与场景贯穿叙述内容。此外,微观层面总结出高频词汇逐渐倾向于网络流行热词,话轮转换的互动性持续强化、主题扩充。在风格分析层面,侧重于对有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进行剖析。有声语言符号的情感渲染力度凸显,风格灵活的特征明晰。非语言符号则从面部表情、体态语、服饰以及语速四部分着手,整体直观感知出主持话语自然轻松的转向。与此同时,基于前期的分析情况,归纳出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受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文化审美满足、媒介生存环境、主持传播主体自身内在需求的因素影响,并概括出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趋势为趋向于关注民生、趋向于动态互动、趋向于情感的丰富、趋向于“年轻”化表达,话语体系持续优化完善,以此深层次的揭示出主持话语转型与复杂社会变迁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二、上新台阶 迎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新台阶 迎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3)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的培养路径、模式与评估系统
    第一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的培养路径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的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的评估管理系统
第三章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系列课程——以MLS、LEP、LEPI课程为例
    第一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课程概况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课程
    第三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入职培养课程
    第四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在职培养课程
第四章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理解中国外交创新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实践意义:实现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1.1.2 理论意义:发展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1.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2.1 对中国外交创新的聚焦式研究
        1.2.2 对中国外交创新的发散式研究
        1.2.3 新古典现实主义在中国外交研究中的运用
    1.3 论文的整体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整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 外交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大理论下的整体鸟瞰
        2.1.1 达尔文进化思想与熊彼特创新理论
        2.1.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外交创新理论与实践
        2.1.3 系统效应视阈下的外交创新概念
    2.2 历史视阈下的部分拆解
        2.2.1 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变革与调整的大历史
        2.2.2 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外交创新的具体构成
3 外交创新的变量测量
    3.1 类型划分与变量测量方法
        3.1.1 国家视角下的外交创新
        3.1.2 外交创新的类型划分
        3.1.3 外交创新指数的生成
    3.2 当代中国的外交创新概览
        3.2.1 应对国际格局转变(1986-1992)
        3.2.2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93-2000)
        3.2.3 努力把握战略机遇(2001-2008)
        3.2.4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2009-2016)
4 理论模型的基本架构
    4.1 描述性统计
        4.1.1 形式创新指数
        4.1.2 程度与年份创新指数
    4.2 理论架构:因变量与自变量
        4.2.1 理论的整体框架
        4.2.2 对系统变化的检验
        4.2.3 对崛起冲击的检验
5 影响外交创新的中介变量
    5.1 领导类型
        5.1.1 基于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分析
        5.1.2 领导类型对外交创新的双重影响
        5.1.3 理解中国外交创新的新古典现实主义框架
    5.2 开放程度
        5.2.1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5.2.2 开放程度对外交创新的数量影响
        5.2.3 开放程度对外交创新的质量影响
    5.3 风险平衡
        5.3.1 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
        5.3.2 对风险平衡变量的检验
    5.4 外交投入
        5.4.1 基于创造性介入理论的分析
        5.4.2 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
6 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稳健性检验
        6.1.1 重新设置加权方式与代理变量
        6.1.2 进行样本外预测
    6.2 全文结论
        6.2.1 新古典现实主义框架下的“中国外交创新模型”
        6.2.2 中国情境下的外交创新研究
    6.3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6.3.1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外交改革创新
        6.3.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对全文内容的技术性重述(数学附录)
    附录2: 《国际关系史》中抽取的外交创新事实(1368-1979年)
    附录3: 中国外交中的创新事件(1986-2017年)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一位少年扎西的媒介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渴望:从青藏高原到外面的世界
    一、“野孩子”的三年
        1、我的家庭
        2、不太友好的伙伴们
        3、外地人的菜
        4、广播声伴我成长
        5、外公的故事
    二、红领巾飘扬的六年
        1、校园里的报纸
        2、童年里的荧幕
        3、儿时的梦想
    三、与大山之外的联系
        1、在拉萨的内地人
        2、去内地看看
        3、重庆西藏中学
        4、为内地西藏班而努力
第二章 离家:扑面而来的广播、电视和杂志
    一、启程去上海
        1、坐飞机的喜悦
        2、内地的味道
        3、初到学校
        4、下雨天的动物园
        5、出门向右转
    二、遇见共康中学
        1、种类繁多的科目
        2、印象深刻的第一堂课
        3、发“礼品”
        4、与上海班级的接触
        5、班级里的音乐
    三、学校的一天
        1、有早锻炼的上午
        2、下午的晚自习
        3、夜晚的《篇篇情》
    四、周末的校园生活
        1、相拥电视机
        2、看什么电视
        3、周六的“电影之夜”
        4、杂志里的斑斓世界
第三章 认识:校园活动、老师、上海人
    一、丰富的校园活动
        1、过藏历新年
        2、学校的文艺演出
        3、假期的旅游
    二、与老师的交往
        1、宋老师时代的漫画小说
        2、与孙老师的矛盾重重
        3、冯老师与网游男生们
        4、难忘的藏文老师
    三、上海的人与外面的世界
        1、“上海也有我的家”
        2、第一次走进上海家庭
        3、长临路248号
        4、遇见我的偶像
    四、初中生活的尾声
        1、上海的第三年
        2、制作留言本
        3、告别上海
第四章 沟通:陌生的内地文化
    一、进入高中的生活
        1、第二次启程
        2、环境的不适应
        3、人际的不适应
        4、文字的陪伴
        5、有印象的身边人
        6、与初中老师的重逢
    二、校园外的世界并不美
        1、寒假的生活
        2、迷路与恐惧
        3、城市的不安与欺骗
        4、适应感的出现
    三、高二分班后的新生活
        1、新宿舍和新教室
        2、新教室里的怪同学
        3、汉族同学间的隔阂
        4、宿舍楼的电视房
    四、高三的生活
        1、打架
        2、与班级同学的深入相处
        3、18岁的生日
        4、填报志愿
        5、离开佛山
第五章 适应:宽松、多元与专业的洗礼
    一、开启大学生的模式
        1、第三次启程
        2、大学新生见面会
        3、宿舍的新生活
    二、初见大学课堂
        1、数学与体育课
        2、基础写作课
        3、英语课
    三、大学校园的课外活动
        1、我的社团生活
        2、迎新晚会
        3、周末的生活
        4、拥有笔记本电脑的新生活
        5、看剧的日子
        6、成为校内网的一员
    四、接触专业课程
        1、电视摄像课
        2、广播导论课
        3、新闻采访课
    五、把理论化作实践
        1、DV展映会
        2、在新华社西藏分社实习
    六、在一起的藏族大学生
        1、“朝圣者杯”足球联赛
        2、锅庄舞的传播
        3、玉树地震与毕业论文写作
        4、大学毕业
第六章 反省:开放的世界与理性的我
    一、研究生的生活
        1、北京一年
        2、新朋友们
        3、他人与自己
        4、关于民族性格
    二、南大的“二次”生活
        1、遇见《老狗》
        2、藏语媒体影响力研究
    三、交换生与台湾见闻
        1、遇见台湾
        2、行走台湾
        3、台湾的民族元素
        4、慈济社与鹿港小镇的感动
    四、台湾的媒体
        1、在中天新闻部实习
        2、跟台湾记者打交道
        3、金钟奖典礼、《康熙来了》与台湾新闻
    五、研究生的实习与就业
        1、在北京爱奇艺实习
        2、就业的困苦
        3、毕业季到来
第七章 我在内地的14年:媒介中的成长
    一、与内地人的交往互动
        1、从同学到朋友的升华
        2、商贩、市民与陌生人
        3、多元化的内地人构建多元化的认知
    二、现代教育与校园生活
        1、现代教育的涵化过程
        2、藏文教育的边缘化
        3、老师之于我的改变
        4、校园里的文艺演出
        5、藏族学生群体的传播与认同
    三、包围在传统媒体之中
        1、印刷文字编织的细碎时光
        2 、广播声音温柔了孤寂的夜
        3、电视荧幕丰富了单调的生活
    四、来自网络的文化修补
        1、以电视娱乐进行的文化适应
        2、以网络社交促进的文化修补
    五、基于手机媒体的联系与聚合
        1、微信:创新、分享与扩散
        2、微博:传播、认识与整合
第八章 旅途中的我与我的反思
    一、“双重人格”:我是谁?
    二、成长中的代价:旅途中的收获与遗憾
    三、我、媒介、现代性与民族认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校园“动感地带”品牌建设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感地带”品牌的诞生背景
    1.2 “动感地带”品牌建设和营销现状
    1.3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2.1 品牌定位的概念及意义
    2.2 市场营销的概念及意义
    2.3 “动感地带”品牌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浅析
第三章 “动感地带”品牌竞争环境和市场营销策略的现状分析
    3.1 “动感地带”品牌在全业务新环境下的竞争环境分析
        3.1.1 “动感地带”品牌在全业务新环境下的 SWOT 分析
        3.1.2 “动感地带”品牌在全业务新环境下的 SCP 分析
    3.2 “动感地带”品牌在全业务新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3.2.1 “动感地带”品牌市场营销策略发展历程回顾
        3.2.2 “动感地带”品牌在 3G 互联网新环境下发展新思路
    3.3 “动感地带”品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3.1 “动感地带”品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3.2 “动感地带”品牌现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章 新格局下“动感地带”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方案设计及规划
    4.1 新格局下“动感地带”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设计思路
        4.1.1 高校目标市场客户的全业务需求方案
        4.1.2 客户对试点产品组合的消费反应与接受度方案
        4.1.3 校园市场全业务时代的竞争发展策略方案
    4.2 新格局下“动感地带”品牌的实施规划
        4.2.1 调研诊断
        4.2.2 方案规划
        4.2.3 实施应用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结论
    5.2 动感地带品牌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硫素营养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1.2 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因素
        1.2.1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
        1.2.2 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
        1.2.3 硫肥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关系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硫肥的生理作用
        1.3.2 硫肥种类的研究
        1.3.3 硫肥用量的研究
        1.3.4 硫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1.3.5 硫肥效应的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硫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群体结构指标的影响
        4.1.1 干物质积累
        4.1.2 叶面积指数
        4.1.3 群体动态变化
        4.1.4 叶绿素含量变化
        4.1.5 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
        4.1.6 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4.2 硫肥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群体光合速率变化
        4.2.2 对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硫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4.3.1 对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4.3.2 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分析
    4.4 硫肥不同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4.1 对子粒容重的影响
        4.4.2 小麦灌浆过程中子粒麦谷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4.4.3 小麦灌浆过程中子粒粗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
        4.4.4 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4.4.5 硫肥不同处理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5.1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4.4.5.2 对拉伸仪参数的影响
        4.4.6 硫肥不同处理对小麦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4.4.7 各品质指标在硫肥不同处理下的变异程度
        4.4.8 硫肥不同处理小麦主要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4.4.8.1 小麦面粉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4.4.8.2 小麦品质性状与淀粉糊化特性之间相关性分析
    4.5 砂薄地追施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5.1 对产量的影响
        4.5.2 对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4.5.2.1 对容重的影响
        4.5.2.2 对磨粉性质及烘烤品质性状的影响
        4.5.2.3 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5.2.4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趋势2003(论文提纲范文)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甘肃
G广东
G广西
G贵州
H河北
H海南
H黑龙江
H河南
H湖北
H湖南
J江西
J江苏
J吉林
L辽L
N内古N
N宁夏
Q青海
S山东
S陕西
S上海
S山西
S四川
T天津
X新疆
X西藏
Y云南
Z浙江
G广东

(10)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研究(1983-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与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央视春晚的研究现状
        1.3.2 春晚话语的研究现状
        1.3.3 话语转型的研究现状
        1.3.4 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创新
    1.5 概念界定与分类
        1.5.1 主持话语的概念
        1.5.2 主持话语的类别
第二章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发展阶段划分
    2.1 初具样态的探索成熟期(1983-1990)
        2.1.1 流动式跨界主持团,非专业化特征显现
        2.1.2 节目形式单调反复,话语报幕功能定型
        2.1.3 流程进度开始形成,话语样态初现雏形
    2.2 中规中矩的稳定发展期(1991-1999)
        2.2.1 “赵倪”央视搭档主持团,专业化特征稳固
        2.2.2 节目取材人文现实,话语表情达意功能初现
        2.2.3 流程环节开始增设,话语样态力求完整
    2.3 推陈出新的创新求变期(2000-2010)
        2.3.1 实力派固定主持团,自身独具鲜明风格
        2.3.2 节目类型丰富完善,话语亮点效果增添
        2.3.3 广告插播短信互动,话语样态力求创新
    2.4 轻松多元的突破瓶颈期(2011-2020)
        2.4.1 青年派流动主持团,思维意识紧随潮流
        2.4.2 节目年轻元素增强,话语内核轻松活泛
        2.4.3 交互环节新型互动,话语样态力求突破
第三章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分析
    3.1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宏观结构分析
        3.1.1 主题:“国家”宏大架构过渡为“家国”平行架构
        3.1.2 总体结构:平铺直述衍变为起承转合
        3.1.3 开场词:化繁为简,模式化问候语成型
        3.1.4 结束语:意义延伸,排比句式固定
    3.2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微观结构分析
        3.2.1 高频词汇:年代时政热词转变为网络流行热词
        3.2.2 话轮转换:单人独自发起变化为双向互通联动
    3.3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风格分析
        3.3.1 有声语言符号:个性情感彰显,风格灵活切换
        3.3.2 非语言符号:形态动作适宜,状态自然轻松
第四章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动因与趋势
    4.1 时代环境背景的双重因素
        4.1.1 制度调整的政治经济因素
        4.1.2 大众化特征彰显的文化因素
        4.1.3 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动融合发展
        4.1.4 话语主体抢占竞争优势的内在需求
    4.2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趋势
        4.2.1 趋向于关注民生,话语融合双重视角
        4.2.2 趋向于动态互动,话语实现多层级转换
        4.2.3 趋向于情感的丰富,话语层次立体鲜明
        4.2.4 趋向于“年轻”化,话语表达着重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上新台阶 迎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21年度工作总结视频大会在北京召开[J]. 冬芳,关云鹤. 东方企业文化, 2022(01)
  • [2]热热闹闹过新年 行业各界送祝福[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泥, 2022(02)
  • [3]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研究[D]. 傅小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理解中国外交创新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的解释[D]. 曹帅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5]一位少年扎西的媒介之旅[D]. 次仁群宗. 南京大学, 2014(09)
  • [6]校园“动感地带”品牌建设及营销策略研究[D]. 张亚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7]硫素营养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D]. 谢迎新. 河南农业大学, 2003(03)
  • [8]趋势2003[J]. 本刊编辑部. 通信世界, 2003(Z1)
  • [9]勠力同心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2022新年献词[J]. 郑尚龙. 工程机械, 2022(01)
  • [10]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研究(1983-2020)[D]. 邵玉潇. 河北大学, 2021(02)

标签:;  

再上新台阶,迎接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