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

乌兰察布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

一、乌兰察布盟大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连雪娇[1](2017)在《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人民对安全、绿色、健康的蔬菜等食品要求越来越高,对无公害蔬菜需求量大大增加。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菜篮子",更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赛罕区累计投入资金15亿发展蔬菜产业,为蔬菜产业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现状,运用多种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该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与措施。该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显着。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储运等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上进行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包括加强无公害蔬菜产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引进科学的技术,降低运输难度,健全无公害蔬菜市场信息体系和保障体系以及拓宽销售渠道等对策措施。

侯媛媛[2](2012)在《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加大、数量供应丰富、市场交易活跃,国内供应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出口、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然而,受制于制度、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蔬菜产业在生产方面存在以农户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模式为主,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在加工上面存在产加销分离,蔬菜加工利用率低,供应链视角的一条龙生产尚未完全实现;在消费方面由于产销信息不对接出现菜价起伏波动,既有菜贱伤农、消费者难以承受的两难问题,又有全国蔬菜供应量充足但季节性、品种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的两难问题;进出口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完善的营销体系、多样的绿色壁垒削弱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另一方面,国内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缺乏行业自律精神,竞相降价、无序竞争导致产业效益下滑。由此可见,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但仍在生产、消费、进出口方面存在多重难题,制约我国蔬菜供需平衡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以“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为题,从封闭与开放条件入手,通过对我国蔬菜供给、消费、进出口贸易等基本状况的描述,研究当前我国蔬菜供需是否平衡及预测未来供需平衡状况。在蔬菜生产方面,对生产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了蔬菜的主要生长区域;在蔬菜需求方面,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蔬菜鲜食量都稳中有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带来我国蔬菜国内消费的大幅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总体上看,我国的蔬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并且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世后我国蔬菜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入世后我国的产业重组不成功,导致之前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优势逐渐消耗殆尽,加上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加强,进一步阻碍了我国蔬菜的出口。在封闭的假设条件下,伴随着我国蔬菜生产历程的变迁,蔬菜供需平衡经历了三次演变;但当前,受生产力持续提升、经济效益刺激、生产技术革新、市场自发调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蔬菜供需供给增速高于需求增速、供需不平衡凸现,且供需不平衡中结构性、季节性、地区性过剩突出;1990年到2009年我国蔬菜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并且多余的供给量有增大的趋势;预测2010年到2020年间,我国蔬菜仍旧供过于求,到2020年供过于求的数量将会达到42686.89万吨。导致供给量剩余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蔬菜的生产量逐年上升,并且增加幅度较快;而在总需求中占很大比重的鲜食蔬菜的需求在2016年之前虽然将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没有供给增加得幅度大,并且在2017年到2020年之间鲜食蔬菜总需求增长缓慢,其他类型的需求增加幅度也有限,最终导致了蔬菜的供需失衡。在开放的条件下,当前国内供给过剩能被强劲的国际市场需求消化,我国供需基本平衡且有需求剩余;1990年到2009年我国蔬菜供需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个别年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供需缺口非常小。预测2010年到2020年,受国内蔬菜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竞争激励、贸易保护加剧等影响,我国蔬菜供需不平衡将日益凸显且供给过剩逐年突出,到2020年将会有30974.32万吨的蔬菜剩余。将给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研究就保持我国蔬菜供需均衡,在蔬菜供给、需求以及贸易方面,提出建议:通过扩大、创造蔬菜消费需求,保证蔬菜稳定供应及转移过剩,促进出口,调整进口等措施调节我国蔬菜的供需平衡,以达到科学布局我国的蔬菜生产、保障市场周年稳定供应、扩大蔬菜出口的对外贸易以及增强我国蔬菜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研究将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供需对接、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为发展我国蔬菜产业和提高中国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李文红,陶小平[3](2009)在《京津风沙源蔬菜业和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张家口坝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锡林郭勒盟南部是京津风沙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近年来,大规模发展蔬菜业导致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更加剧了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趋势,所以蔬菜业发展应该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

边玉花,李文红[4](2009)在《荒漠化地区发展蔬菜业适度规模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张家口坝上等地区的蔬菜种植业为例》文中提出文章根据对退耕还林还草区的典型区域(张家口坝上、内蒙古乌兰擦布盟后山、锡林郭勒盟南部)进行的考察和初步研究,分析了在干旱的气候与沙漠化的自然条件下,蔬菜业大规模的发展导致地下水资源超规模的开采,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针对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加剧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蔬菜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的建议。

张丕景[5](2007)在《物流减量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被喻为经济的加速器(Facilitator),但我国经济对物流的依存度过高,表现为全国物流总额与GDP相比较的物流需求系数快速增长和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居高不下,达到发达国家的2倍之多,经济增长付出了很高的物流代价,包括经济代价和生态环境代价。农业发展物流代价过高的问题同样存在,尤其是其生态环境代价。物流对农产品实现增值的作用巨大,但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问题导致农户大量现实和潜在的损失,不能实现农产品应有的价值,影响了农民增收,并导致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降低物流代价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因此探索整体经济发展物流代价过高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大物流理论框架,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产业集群理论、产权理论等的相关内容和思想,运用逻辑演绎与归纳、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与对比分析、制度分析、SCP分析、数学模型、博弈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经济发展的物流代价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大物流理论进行阐述和探讨,作为分析物流代价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并据此结合实际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提出物流减量化问题;第二,分析我国物流代价的主要因素,研究物流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减量化问题;第三,从产业组织角度运用SCP框架分析研究经济物流系统减量化:第四,研究物流减量化的主要障碍及政府行为;第五,结合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农产品物流减量化问题:第六,针对山东优势农产品的蔬菜物流进行案例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1、大物流理论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整体物流代价过高的问题,即实现物流减量化目标。大物流指物的流动,经济物流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物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流包括自然物流、经济物流和社会物流,物流活动应以三者的统一为总体目标,强调整体与和谐,包括三种物流内部和谐及它们之间的和谐。作为实现生产与消费桥梁的经济物流,其基础是自然物流,经济物流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物流和谐。同时,经济物流与生产和营销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经济物流为生产和营销服务,同时生产和营销及消费都应该瞄向物流目标,这是大物流思想的体现。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物流的发展,逐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产业集群这种能够发挥整体优势的组织形式,因为物流作业的巨大时空范围,物流产业集群不仅是地理距离意义上的,更多的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表现为虚拟物流产业集群。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一是交易费用的节约,二是发挥范围经济效应。2、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代价高,除成本高外,还有物流量大的问题,即存在物流量和单位物流成本的“双高”现象,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物流量大不仅造成经济成本高,而且生态环境成本也高。降低物流代价,即实现物流减量化,必须一方面降低单位物流成本,即提高物流效率,另一方面要降低总物流量。前者可以通过改善经济物流来实现,大物流思想有助于经济物流效率的提高,而后者的解决更需要树立大物流思想,经济物流量与社会物流量不能超出自然物流能够承载的边界。分析表明,物流量与产业结构、资源分布、人口密度、国际经济合作分工、生产布局、物流网络系统效率等有关,其中物流网络系统效率决定物流环节占压的实物量,因为物流环节时间约占整个生产销售过程的95%。我国物流系统效率低下的主要标志是资产周转率低,资源占压高,企业利润依靠低人工成本和高价格,因此物流低效率降低了消费者剩余,损害消费者福利。提高物流效率是实现物流减量化的重要方面。资源浪费也是增加物流量一个重要因素。大物流应该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以降低物流量作为决策的目标变量,从而从源头上降低物流量,最好的经济物流就是消灭物流。3、物流产业组织是影响物流减量化的重要因素,物流市场结构决定了物流企业整体的行为和绩效。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经济物流效率的必然趋势,第三方物流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市场结构分析表明,我国的物流市场总体上是原子型市场结构,物流行业集中度过低,有实力的大企业数量少,物流服务的差别化度较低,非资产型物流服务不足;缺乏必要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低端市场的竞争过度和高端市场的竞争不足并存:从物流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受企业规模和风险分担方式的影响,物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速度较慢;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委托3PL业务风险较大,影响产业发展;从政府公共管制的角度看,不同领域内的管制过多与管制不足并存。因此,一方面应该采取鼓励适度垄断的产业政策,通过兼并和重组,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市场集中度,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物流总成本。另一方面须改进物流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消除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畅通的大物流网络,鼓励各种运输方式和物流资源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协作和扩张,为企业联合型的大型物流组织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挥范围经济效应,以降低物流代价。4、克服物流减量化的障碍,实现大物流体系这一复杂巨系统内的协作与有序竞争,政府应该发挥关键作用,提供物流公共品,其中有实物资源,但更重要的是制度等软资源。经济物流系统中,物流节点和线网的规划,物流主体的竞争与协作,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搭配与衔接,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各利益主体对自然物流的影响等,都需要制度规范或约束。对于经济物流,需要政府建立有利于物流减量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制定了本国物流的相关制度和规划指导意见,如日本、美国和欧盟部分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物流环境建设,逐步消除了一些制度障碍,但是步伐相当谨慎,特别在物流体系的全国一体化和消除地方物流壁垒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物流制度环境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结果,理论上说,各方合作是占优策略,但是在缺乏有利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博弈的结果可能是(不合作,不合作)。因此,必须靠外力形成硬约束,以达到合作的超优解。5、农业是迫切需要物流减量化的典型产业部门,向农业产后物流环节要效益替代向石油农业要产量,是今后我国农业调整的重要方向。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建立节约、高效的、减量化的农产品大物流体系,以大物流理论指导农产品物流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农业发展物流代价的一种有效选择。农业是最能够体现自然物流、社会物流和经济物流和谐的产业,很好的吻合了大物流思想,自然物流的量和质与农业之间互相产生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循环的核心部分,农产品物流是实现农业循环减量化的关键。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时间对价值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的特点,形成增加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的固有因素。改善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的物流能力,包括扩大物流半径,缩短物流时间,增大物流容量,能够增加物流过程的增值,减少潜在物流损失,这是农产品物流管理的主要决策目标。克服农业的弱势地位,建立布局合理的全国性农产品物流网络系统,需要政府在网络硬件布局规划、软件管理体系、信息交换平台及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合作组织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

邢杰,张国振,王永宏[6](2007)在《乌兰察布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全面分析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潜在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实施对策。

张美艳[7](2005)在《资源利用方式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育,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走两者双赢的道路,是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是如何使 A 曲线和 B 曲线的峰值进一步降低,使其向平缓的 C 曲线靠拢。因为 C 曲线的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既实现了经济增长又重视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优化。而促成其转变的着手点应该在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因为较好的资源利用方式可以使同样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而乌兰察布市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最根本的表现就是“进退还”战略的实施。该战略之所以能使乌兰察布市最终走上生态、经济都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关键就在于它在成功地解决人畜争地、粮草争地的基础上实现了畜牧业发展的双增双提。 本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症结和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剖析了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证实了从 1994 到 2003 年乌兰察布市农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接着同样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是促进这一变化的驱动力。因此,在分析了乌兰察布市农业资源利用是如何改进的基础上又以化德县为典型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郭慧敏[8](2005)在《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其中最迫切且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偏枯的“三农问题”。在所有农业问题中,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又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加入WTO后,这一问题将显得愈加突出。下面结合河北省张家口市社会经济现状,对农民流出后对农村、农业、及未流出农民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当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较可行的政策思路。 描述了张家口市的自然现状、农村经济现状,特别介绍了农业劳动力的情况,采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和根据市统计数据计算,张家口市需要农业劳动力约1327728人,按2002年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1691645人计,张家口市绝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达363917人。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了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首先分析了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况;其次特别强调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产业方向;最后预测今后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其障碍。 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过程中,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民、农村所造成的影响。第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中投入的劳动力减少,全市农业的产出增加,但某些乡镇的产出减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近几年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第二,对农民的影响。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外出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素质,近几年对未转移农民人均税负影响不大,改善了外出农民身体状况;第三,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农村耕地相对过剩,中小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农村市场得以启动,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稳定了农村社会;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农村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实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根据张家口市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促进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思路有:即多渠道、全方位转移农业劳动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何文清[9](2004)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风蚀已经成为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经济发展及当地和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为例,采用田间试验和野外定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历史资料分析总结、农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农用地土壤风蚀沙化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对典型旱地种植业系统防沙能力进行了探讨,初步归纳出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带实际情况的农牧业关键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初步结果归纳如下: ◆ 对风蚀的自然影响因素动态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发生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条件。春季风大风多,降雨量少,气候侵蚀力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表层由于冻融作用变的松散,是一年最易风蚀的季节。 ◆ 风洞试验的结果表明,风速越大,风蚀越强烈,二者之间表现为幂函数的变化关系,18m/s是风速由轻变重的一个转折点。 ◆ 土壤是风蚀产生的响应系统。从土壤质地来看,研究区土壤质地粗疏,以沙粒含量为主(>50%),粘粒很低(<10%)甚至为零,易受侵蚀。风洞试验结果表明,风蚀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二者成对数函数关系,6%的土壤含水量水平是土壤风蚀由重变轻的一个转折点 ◆ 不同农用地类型,风蚀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各异。(a)丘陵疏林地和人工退耕灌木林地质地最粗,农田防护林土壤表层细颗粒含量最高,农田质地比天然草场粗疏。(b)土壤表层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峰谷相间”的波动趋势。总体上表层含水量的变化表现为农田防护林地>天然草地>旱地马铃薯>丘陵林地>柠条灌木地。冬春季节表层土壤含水量都较低,在大风的作用下,最易发生风蚀危害。(c)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坚实度有明显的差别,表现为农田防护林地>丘陵林地>天然草地>灌木地>旱地马铃薯。(d)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植被覆盖地面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灌木地、丘陵林地与天然草地的植被全年覆盖着地面,其覆盖度的月动态大小总体上表现为灌木地>天然草地>丘陵林地。与草、灌、林相比,农田覆盖地面的时间最短,为季节性覆盖,且在冬春季节(11~翌年4月)地面完全裸露,覆盖度为零,极易发生风蚀沙化的危害。 ◆ 以人类活动为主的社会经济因素对风蚀的加剧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对环境资源压力的增大,进一步导致了植被破坏,促进了风蚀的发生。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牲畜头数却是有增无减,草地的压力必然加大。造成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及耕作技术应用不当也是土壤风蚀重要驱动因子。 ◆ 保护性农作制关键技术配置中,植被建设应以灌草为主,农田作物配置上,应该实行密植作物与稀植作物合理的间作和套作,翻耕作物与留茬作物的间作套作,提高地表总体的覆盖程度。作物收获后保留残茬,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带状间作种植技术。 ◆ 在防治风蚀沙化的前提下,同时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农牧民收入的增加,是防沙型保护性农作制的核心内容。防沙型保护性农作制的发展模式应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

张艳芳,智小青[10](2003)在《乌兰察布盟大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1 种子 1.1 品种选择 津绿系列,青麻叶系列,北京新3号,秋珍白系列,韩国新品种。 1.2 种子处理 根据病害种类选其一。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霜霉病)。用种子重量0.2%~0.3%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二、乌兰察布盟大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兰察布盟大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推广应用价值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英国无公害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4.2 爱尔兰无公害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4.3 美国无公害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4.4 日本无公害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4.5 国内无公害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5 小结
2 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2.1.1 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
        2.1.2 无公害蔬菜的特征
    2.2 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相关概念
        2.2.1 产业的概念
        2.2.2 蔬菜产业的概念
        2.2.3 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的概念
    2.3 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理论依据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小结
3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3.1 赛罕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3.2 赛罕区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3.3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3.3.1 近年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3.3.2 2012年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基本现状分析
        3.3.3 2013年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基本现状分析
        3.3.4 2014年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基本现状分析
        3.3.5 2015年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基本现状分析
        3.3.6 2016年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基本现状分析
    3.4 小结
4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4.1.1 自然条件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无公害蔬菜产业的规模优势
        4.1.4 信息传播优势
        4.1.5 市场潜力优势
        4.1.6 品牌优势
        4.1.7 政策优势
    4.2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劣势
        4.2.1 菜田的保护制度不完善
        4.2.2 农民的积极性、观念、意识薄弱
        4.2.3 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4.2.4 无公害蔬菜市场培养和建设滞后
    4.3 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4.4 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4.5 SWOT矩阵分析
    4.6 小结
5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生产加工,操作规范相对滞后
    5.2 包装、贮藏、运输、流通存在问题
    5.3 市场建设方面问题突出
        5.3.1 "大市场"和"小生产"的矛盾
        5.3.2 信息的不对称性
        5.3.3 消费者认可度低
        5.3.4 销售渠道不畅通
    5.4 技术监督手段落后
        5.4.1 生产控制和检测不严
        5.4.2 市场监管不力
        5.4.3 政策法规不完善
        5.4.4 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5.5 闲置空棚多
6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1 加强产业生产的技术和操作规程的培训
    6.2 引进科学的无公害蔬菜贮藏包装技术、降低运输流通难度
        6.2.1 增加扶持力度,引进科学技术
        6.2.2 注重供需平衡和产品的标准化
    6.3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信息体系
    6.4 抓好无公害蔬菜的保障体系建设
        6.4.1 提高农业种植者的素质
        6.4.2 严格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
        6.4.3 加大政府的监控检测力度
        6.4.4 拓宽销售渠道
        6.4.5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6.5 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增加空棚利用率
7 结论
    7.1 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7.2 克服劣势,迎接挑战发展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
    7.3 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发展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
    7.4 实施赛罕区无公害蔬菜有效对策,促进产业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1.3.1 蔬菜生产
        1.3.2 蔬菜消费
        1.3.3 蔬菜对外贸易
        1.3.4 蔬菜供需平衡
        1.3.5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展望
第二章 我国蔬菜的生产供给
    2.1 我国蔬菜生产历史变迁
        2.1.1 蔬菜生产单一发展阶段
        2.1.2 蔬菜生产崛起阶段
        2.1.3 蔬菜生产蓬勃发展阶段
    2.2 我国蔬菜生产品种布局
        2.2.1 蔬菜生产总体布局
        2.2.3 区域蔬菜生产布局
    2.3 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特征
        2.3.1 蔬菜生产区域化动力与主产区的演变
        2.3.2 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2.3.3 蔬菜生产区域规模比较优势
    2.4 蔬菜产出水平影响因素
        2.4.1 生产规模与单产水平
        2.4.2 生产成本
        2.4.3 科学技术贡献率
        2.4.4 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蔬菜的需求分析
    3.1 我国蔬菜需求现状
        3.1.1 鲜食蔬菜需求
        3.1.2 饲料蔬菜需求
        3.1.3 蔬菜的浪费
        3.1.4 加工和其他类型蔬菜需求
    3.2 我国蔬菜需求结构
        3.2.1 城乡居民蔬菜需求结构
        3.2.2 蔬菜需求品种结构
    3.3 蔬菜需求影响因素
        3.3.1 收入水平
        3.3.2 价格因素
        3.3.3 自然地理因素
        3.3.4 人口因素
        3.3.5 消费习惯与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蔬菜对外贸易
    4.1 世界蔬菜产业现状
        4.1.1 世界蔬菜供给
        4.1.2 世界蔬菜需求
    4.2 世界蔬菜贸易
    4.3 我国蔬菜对外贸易
        4.3.1 我国蔬菜贸易品种结构
        4.3.2 我国蔬菜贸易品目结构
        4.3.3 我国主要蔬菜出口市场
        4.3.4 我国蔬菜出口地区结构
    4.4 影响我国蔬菜出口因素
        4.4.1 出口企业间不良竞争体系
        4.4.2 蔬菜质量安全问题
        4.4.3 加工能力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封闭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5.1 我国蔬菜生产预测
        5.1.1 蔬菜生产价格敏感性分析
        5.1.2 蔬菜生产预测
        5.1.3 结果与分析
    5.2 我国蔬菜需求预测
        5.2.1 蔬菜需求收入弹性
        5.2.2 城镇居民蔬菜鲜食量预测
        5.2.3 农村居民蔬菜鲜食量预测
        5.2.4 鲜食蔬菜总需求量预测
        5.2.5 其他类型蔬菜需求
    5.3 封闭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5.3.1 蔬菜供需平衡演变历程
        5.3.2 蔬菜供需平衡现状
        5.3.3 蔬菜供需平衡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6.1 我国蔬菜比较优势分析
        6.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测算
        6.1.2 结果分析
    6.2 我国蔬菜对外贸易预测
        6.2.1 灰色系统理论
        6.2.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构建
        6.2.3 结果分析
    6.3 开放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6.3.1 蔬菜供需平衡现状
        6.3.2 蔬菜供需平衡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调节蔬菜供需平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7.2.1 以扩大内需为导向,提升蔬菜内消能力
        7.2.2 以保障菜农收益为导向,提升蔬菜持久供给力
        7.2.3 以优化布局为导向,提升供需区域吻合力
        7.2.4 以产供销一体化为导向,提升供需粘合力
    7.3 供给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培育主导产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
        7.3.2 完善生产标准,打造优质优价蔬菜
        7.3.3 改进包装运输配送技术,降低运输成本
        7.3.4 种植蔬菜专用品种、提高蔬菜加工能力
        7.3.5 加大饲用蔬菜的消费,转移供给过剩
    7.4 需求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引导消费观念,扩大消费需求
        7.4.2 完善城乡蔬菜销售配送条件
    7.5 贸易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提高出口蔬菜营销能力,扩大蔬菜出口量
        7.5.2 整合出口企业规模,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
        7.5.3 调整进口蔬菜品种与数量,为国内生产消费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京津风沙源蔬菜业和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种植业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
2 蔬菜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荒漠化进程
3 解决蔬菜种植业和水资源只矛盾的对策和措施

(4)荒漠化地区发展蔬菜业适度规模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张家口坝上等地区的蔬菜种植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蔬菜种植业
二、蔬菜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剧荒漠化进程
三、把握好度, 不要将一个“朝阳”产业演变成一个“遭殃”产业

(5)物流减量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物流减量化的理论基础:大物流论
    2.1 大物流的内涵与概念模型
    2.2 大物流与生态、社会、经济大循环
    2.3 大物流运行的主要问题:经济物流减量化
3 物流减量化的内涵与基本分析工具
    3.1 物流减量化的内涵
    3.2 物流减量化的基本分析工具
4 物流减量化的一般分析
    4.1 物流减量化的实物量分析
    4.2 物流减量化的价值量分析
    4.3 物流减量化的路径
5 物流减量化的产业组织分析
    5.1 专业化与社会化——物流减量化的基本路径
    5.2 物流减量化的产业组织SCP分析
    5.3 第三方物流市场培育
6 物流减量化的外部环境与政府行为分析
    6.1 物流减量化的障碍分析
    6.2 克服物流减量化障碍的政府行为分析
    6.3 物流组织制度演进与政府行为
    6.4 国外物流发展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
7 农产品物流减量化分析
    7.1 农产品大物流特性
    7.2 农产品物流减量化的一般分析
    7.3 农产品物流减量化系统分析
    7.4 小规模生产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减量化分析
    7.5 农产品物流减量化的组织制度分析
    7.6 农产品物流减量化与产业循环体系
8 山东省蔬菜物流减量化问题研究
    8.1 山东省蔬菜经营概况
    8.2 基于大物流的蔬菜产业主要问题分析
    8.3 山东蔬菜物流减量化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就

(7)资源利用方式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社会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1.2.2 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农业问题的论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乌兰察布市基本概况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及植被
        2.1.5 水环境
    2.2 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状况
        2.2.1 土地利用现状
        2.2.2 生态环境现状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行政区划、人口与劳动力结构
        2.3.2 经济结构状况
        2.3.3 粮食生产不稳定
        2.3.4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
    3.1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评价模型
    3.2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3.3 指标要素水平的确定与计算
        3.3.1 功效值的计算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计算
    3.4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
4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与机制分析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4.1.1 分析方法
        4.1.2 乌兰察布市农业发展系统分析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4.2.1 政策机制
        4.2.2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户行为机制
        4.2.3 投入与科技进步机制
5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目标与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
    5.1 乌兰察布市资源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
        5.1.1 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和靠天放牧的饲养方式不科学
        5.1.2 降水利用的不合理
    5.2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5.2.1 方向
        5.2.2 目标
    5.3 乌兰察布市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
        5.3.1 乌兰察布市农业用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稳产的影响分析
        5.3.2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
        5.3.3 产业化跨越,寻求更大发展
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6.1 生态资源库的建立
        6.1.1 化德县北部丘陵生态保育功能带
        6.1.2 化德县中西部山地林牧农结合带
        6.1.3 化德县东南部滩川高效经济产业带
    6.2 生态经济结构调整
        6.2.1 生态立县
        6.2.2 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
        6.2.3 畜牧兴县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自我简介

(8)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般概述
        1.2.1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1.2.2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1.2.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内外研究及评述
        1.3.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外研究及评述
        1.3.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创新
2 张家口市农村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2.1 农村自然环境情况
        2.1.1 区位优势
        2.1.2 气候优势
        2.1.3 土地资源优势
        2.1.4 交通优势
    2.2 农村经济概况
        2.2.1 农村经济现状
        2.2.2 农村经济优势
    2.3 农村社会现状
        2.3.1 文化教育
        2.3.2 医疗条件
3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基本情况
    3.1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
    3.2 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分布
    3.3 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3.3.1 农村实有劳动力的测算
        3.3.2 农业劳动力需要量的测算
        3.3.3 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4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分析
    4.1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
        4.1.1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情况
        4.1.2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
    4.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方向
        4.2.1 在农业内部转移
        4.2.2 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4.3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4.3.1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4.3.2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影响因素
5 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
    5.1 对农业的影响
        5.1.1 减少了农业中投入的劳动力
        5.1.2 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5.1.3 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5.1.4 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5.1.5 对农田水利建设影响
    5.2 对农村的影响
        5.2.1 农村耕地相对过剩
        5.2.2 中小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5.2.3 使农村市场得以启动
        5.2.4 对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2.5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5.2.6 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5.2.7 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5.3 对农民的影响
        5.3.1 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5.3.2 外出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
        5.3.3 对未转移农民人均税负的影响
        5.3.4 对农民身体素质的影响
        5.3.5 对家庭感情及稳定性方面有一定影响
        5.3.6 对子女的成长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6 现阶段张家口市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路
    6.1 多渠道、全方位转移农业劳动力
        6.1.1 就地就业,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
        6.1.2 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展非农就业渠道
        6.1.3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中小企业
    6.2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6.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6.2.2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服务网络
        6.2.3 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就业机制
        6.2.4 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领域
        6.2.5 加强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6.2.6 增加农业劳动力就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6.2.7 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6.3 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6.4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力度
    6.5 建设农村生态环境
        6.5.1 改良中低产田
        6.5.2 发展林业
        6.5.3 恢复和发展草地资源
7 结论
附录1 外出打工劳动力情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荒漠化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荒漠化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1.2.2 风蚀荒漠化的概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风蚀荒漠化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和分布范围
        1.3.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位
        1.3.3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蚀沙化现状及其研究综述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
    2.2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貌和土壤条件
        2.2.3 植被状况
        2.2.4 水资源状况
        2.2.5 生态环境状况
    2.3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社会经济概况
        2.3.1 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
        2.3.2 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产值结构
        2.3.3 农业生产现状
        2.3.4 人口与劳动力状况
        2.3.5 社会文化教育与劳动者素质
        2.3.6 交通与通讯设施的发展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4.1 研究目标
        2.4.2 研究方法
        2.4.3 数据来源:
第三章 农牧交错带主要风蚀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3.1 自然因素对风蚀的影响
        3.1.1 气象因素分析
        3.1.2 土壤因素分析
        3.1.3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3.2 社会因素对风蚀的影响
        3.2.1 人口增长压力对风蚀的影响:人口增加,对资源需求压力增大
        3.2.2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风蚀的影响:耕地扩张,草场锐减
        3.2.3 牲畜头数对风蚀的影响:畜群扩张而草地递减,草地生产力下降
        3.2.4 种植业结构的变化对风蚀的影响:密植作物减少,稀植作物扩大
    3.3 土壤风蚀因子的风洞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3.3.1 实验方法
        3.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3.3 不同风速条件下土壤风蚀速率的动态变化
        3.3.4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的临界起沙风速及风蚀速率分析
        3.3.5 土壤风蚀输沙量空间分布动态变化
        3.3.6 土地翻耕对风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牧交错带武川县种植业子系统抗风蚀能力评价
    4.1 种植业子系统的现状
        4.1.1 种植业子系统是农作制的主体
        4.1.2 种植业子系统生产力水平低,生产风险高
        4.1.3 农田风蚀沙化严重,种植生产的环境条件恶化
    4.2 种植业子系统土壤侵蚀现状
        4.2.1 基于EPIC模型的种植业系统土壤侵蚀量估算
        4.2.2 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土壤流失生态价值估算
    4.3 种植业子系统防沙能力分析评价
        4.3.1 系统防沙能力的内涵
        4.3.2 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4.3.3 主要作物生产能物流定量分析
        4.3.4 风蚀季节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土壤风蚀因子分析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农牧交错带保护性农作制关键技术与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5.1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保护性农作技术评价
        5.1.1 防沙型保护性农作制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
        5.1.2 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评价与应用前景
        5.1.3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地区带状间作防沙技术应用分析
        5.1.4 乔、灌、草及作物覆盖技术的评价
    5.2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农作制典型模式分析
        5.2.1 乌盟“进、退、还”农作制模式
        5.2.2 阴山北麓“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农作制模式
        5.2.3 河北坝上“以经济植被构建防沙型农作制”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乌兰察布盟大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赛罕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连雪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2]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D]. 侯媛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3]京津风沙源蔬菜业和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李文红,陶小平.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4]荒漠化地区发展蔬菜业适度规模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张家口坝上等地区的蔬菜种植业为例[J]. 边玉花,李文红. 改革与战略, 2009(08)
  • [5]物流减量化问题研究[D]. 张丕景.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6]乌兰察布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对策[J]. 邢杰,张国振,王永宏.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01)
  • [7]资源利用方式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D]. 张美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8]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D]. 郭慧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9]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D]. 何文清.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乌兰察布盟大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J]. 张艳芳,智小青.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S2)

标签:;  ;  ;  ;  ;  

乌兰察布白菜无公害生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