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片

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片

一、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片剂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稳,黄心慧,杨星瑞,周婷婷,高建义,李勇枝[1](2022)在《UHPLC法测定辐射后的酒石酸唑吡坦片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UHPLC法测定辐射后的酒石酸唑吡坦片含量,考察不同辐射剂量对酒石酸唑吡坦片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γ射线辐射的酒石酸唑吡坦片进行含量测定。采用C18柱以乙腈-甲醇-0.05 mol/L磷酸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5.5)(18∶26∶56)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酒石酸唑吡坦浓度在5~8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RSD为1.72%,重复性为0.87%。0、8、25和80 kGy辐射量下酒石酸唑吡坦含量分别为105.1%、106.4%、102.7%和105.4%。结论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周期短、结果准确,适用于辐射后酒石酸唑吡坦片的含量测定,辐射后酒石酸唑吡坦片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闫廷廷[2](2020)在《半固态微挤出三维打印技术运用于个性化定制口腔速溶膜》文中研究说明变态反应属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通常伴有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Ⅰ型变态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其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病因多、病程长和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现有剂型和治疗方式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顺应性。口腔速溶膜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药物剂型,由于其具有快速溶解和无水给药的优点,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在快速溶解给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维(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形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或3D扫描获得的3D模型逐层创建实体对象。3D打印是获得即时配方和实现个性化药物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将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技术应用于精准打印个性化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旨在开发一种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方法用于制备即时个性化口腔速溶膜,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处方前研究盐酸左西替利嗪的用法用量,设计个性化剂量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处方研究筛选合适的成膜材料和适宜的打印浆液浓度,通过对填充剂、矫味剂、增塑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考察,获得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最优处方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E15:盐酸左西替利嗪:预胶化淀粉:麦芽糖醇:三氯蔗糖为64:10:10:15:1;通过对打印过程中工艺和关键印刷参数的研究,探索合适的工艺参数;依据理论模型体积与药物含量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制备1.25mg、2.5mg和5mg的个性化剂量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通过对3D打印的口腔速溶膜外观、机械性能、含量测定、溶出度、接触角、含量均匀度和剂量准确度的评价均符合规定,表明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是制备个体化口腔速溶膜的合适方法。3D打印半固态微挤出技术可作为一种新型、小剂量个性化口腔速溶膜的制备方法。同时本研究为一种新型的个性化即时口腔速溶膜制备方法,为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口腔速溶膜在医院或药房等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洁[3](2017)在《爆破型脉冲胶囊的时控设计与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处方工艺优化,制备择时释药的包衣脉冲胶囊,并对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脉冲胶囊的爆破释药机理,建立时滞预测模型,为脉冲制剂的处方研究工作提供思路参考。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建立了酒石酸美托洛尔(MT)和硝苯地平(NF)脉冲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结果表明:MT在20.1μg/ml161.0μg/ml的浓度范围内,NF在10.91μg/ml54.52μg/ml的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A=0.00404C+0.00501,r=0.9999;A=0.0149C–0.0048,r=0.9999;精密度与回收率结果均符合要求。采用浸渍包衣的方式制备脉冲胶囊。以时滞为评价指标,筛选膨胀剂种类、用量及包衣增重。结果表明:以低取代羟丙甲纤维素(L-HPC)为膨胀剂,用量为25%,包衣层数为4层,制得优化处方的时滞为6.5?0.5 h,符合临床使用要求。优化处方的药物含量为标示量的98.8%;脉冲胶囊在爆破前释放度小于1.0%,爆破后2 h内释放度大于85.0%。通过自制膨胀压测定装置,建立膨胀压测定方法学,研究胶囊内芯的经时膨胀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填充剂种类、膨胀剂种类及用量均对膨胀压有显着影响,载药种类及用量影响不大。采用定时取样称重的方法,研究脉冲胶囊的经时吸水行为。结果表明:包衣增重对脉冲胶囊吸水速率及吸水量有显着影响,而内芯膨胀剂用量影响较小。膨胀行为和吸水行为的研究可为后期机理探讨奠定基础。采用浸渍法制备游离膜,通过拉伸实验评价其机械性质。结果表明:极限强度(σb)为1.68±0.27 MPa,断裂伸长率(εb)为2.5±0.18%,杨氏模量(Et)为52.9±6.1 MPa。基于游离膜机械性质、胶囊内芯膨胀压和包衣三维大小,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0.0)建立包衣几何模型,对脉冲胶囊的爆破行为进行模拟。进一步建立脉冲时滞预测方程。结果表明:爆破行为模拟与时滞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钱良友,朱平凤,朱凯祥,彭佳,周方钦[4](2016)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原料药中的痕量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测定酒石酸唑吡坦原料药中痕量钯的方法。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样品用1%盐酸溶液溶解后直接测定。采用横向平台石墨管,检测波长为244.79 nm,光谱带宽为0.2 nm,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强度为6 m A,扣背景方式为塞曼效应,测量模式为峰高,进样量为20μl。结果:钯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100 ng/ml(r=0.999 0);精密度、重复性试验的RSD≤2.0%;加样回收率为97.78%103.07%,RSD=1.6%(n=9);检测限为1.48 ng/ml。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酒石酸唑吡坦原料药中痕量钯的测定。

钱良友[5](2015)在《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纳米二氧化硅的化学活性好、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在化学、力学和生物学等方面显示出很高的活性而被广泛关注,在分析检测中常被用作固相萃取剂。但是,在酸性条件下,纳米二氧化硅容易凝聚成团和失去活性。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实验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化学修饰,用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分离富集材料,以原子吸收光谱法为检测手段,对药品酒石酸唑吡坦和环境水样中的钯进行预富集与测定,由此建立了简便、高效、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的检测痕量钯的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全面综述了测定痕量金属元素的意义及方法,对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吸附材料做了简要介绍,重点对纳米二氧化硅的特性、应用以及制备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2.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再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化学修饰,并运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其修饰前后进行表征。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为检测手段,系统研究了在静态条件下改性纳米SiO2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探讨了钯在改性纳米SiO2上的最佳吸附条件和饱和吸附容量。该法应用于地质标准参考物质(批号为GBW07291)中钯的测定,实验证明此方法具有准确,灵敏,简便的特点。3.研究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动态条件下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并结合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中痕量钯。实验优化了具体检测条件,并对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该方法测定痕量钯的线性范围为0.00400.0 ng/mL,相关系数为0.9992,方法的检出限为1.48 ng/mL,方法回收率在96.4%101.4%之间,钯对照品溶液(100 ng/mL)的RSD为2.6%(n=7)。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酒石酸唑吡坦中痕量钯的测定。4.自制PTFE微柱,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固定相填充在其中,接入到在线流动注射的程序中,将流动注射技术与原子吸收光谱仪联用,系统研究了在线条件下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500μg/L;相关系数为0.9987;检测限是0.248μg/L;采样体积为7.5 mL/次;测定100μg/L Pd(II)溶液RSD(n=7)为1.8%;流动注射分析的富集因子为45,采样频率(f)为12/h。该方法应用于不同环境水样中痕量钯的测定,结果满意。

谢齐昂[6](2010)在《酒石酸唑吡坦双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文中认为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失眠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多年的临床使用证明,酒石酸唑吡坦是一个可作为首选药物的安眠药,但市售的普通制剂及迟滞制剂存在睡眠时间维持不够;对半夜觉醒型患者疗效不佳以及存在残留效应等问题,阻碍了进一步的临床应用。随着时辰药理及制剂学的研究进展,出现了新一代释药系统(脉冲制剂),脉冲制剂的出现实现了对某些具有节律性特征疾病的适时适量给药,如果依据失眠患者入睡难、半夜易觉醒的疾病特征以及人体睡眠的生理特点开发唑吡坦脉冲制剂无疑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综合分析失眠症、失眠症治疗药物、脉冲制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低剂量酒石酸唑吡坦双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发,通过在控释包衣的爆破型载药丸芯上加载含药层来实现药物的双脉冲释放,用第一脉冲释药帮助失眠患者快速入睡,用第二脉冲释药解决半夜觉醒问题,两个脉冲释药之间存在一个合理的释药间隔(迟滞时间),使得药物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释放,从而降低制剂总剂量,缓解残留效应,期望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好的针对性治疗方案。通过对常规制丸方式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在微丸的制备方式上,我们选择了挤出滚圆和流化床联合使用的工艺路线。课题的基本研制内容包括:①均匀设计法筛选挤出滚圆制备爆破型载药丸芯的处方、工艺;②依次用流化床技术对载药丸芯进行光洁化处理(羟丙甲纤维素Pharmacoat 606+乳糖)、控释层包衣(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含药层加载、薄膜包衣(Pharmacoat 606)等操作;③进行三批重复性实验,对筛选优化后的处方工艺进行验证;④观察样品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表现,考察制剂的药动学特性;⑤建立酒石酸唑吡坦双脉冲控释微丸的体外评价体系;⑥在传统图形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平均斜率法,以便更加准确描述脉冲制剂的释放特征,并对此方法的应用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进行了初步探讨;⑦建立分步取样法,实现脉冲制剂释药过程中的针对性密集取样。本文研究结果表明,50%用量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是最合适的爆破型载药丸芯崩解剂;当丸芯光洁化处理增重6.00%,控释层包衣增重22.00%,薄膜包衣增重2.00%时,所制得的双脉冲微丸释放不受pH值的影响,第一脉冲剂量约在30min内释放完全,迟滞时间约150min,第二脉冲剂量约在迟滞时间之后的45min内释放完全;优化后的处方工艺重现性良好;双脉冲微丸在Beagle犬体内具有良好的双脉冲释放特性、体内外相关性以及优于普通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其药动学特性与两次间隔给药类似;研究中所制订的体外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反应制剂研究过程中处方工艺的调整变化过程。总而言之,本课题所研发的酒石酸唑吡坦双脉冲控释微丸,处方工艺稳定可靠,重现性好,产品质量稳定,在beagle犬体内具有良好的双脉冲释放特性,所制定的体外评价体系可切实反应制剂的质量;有着将其开发成可应用于临床,能给患者提供更具个性化及针对性给药的唑吡坦新剂型的应用价值;文中所提出的平均斜率法和分步取样法,可以为其他脉冲制剂的研发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韩忠丽,方克忠,朱姚亮[7](2009)在《HPLC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口腔崩解片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酒石酸唑吡坦口腔崩解片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AlltimaC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mol·L-1醋酸铵溶液(60∶4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310nm。结果线性范围为20~200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92%,RSD=0.32%(n=15)。结论本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

张旗[8](2009)在《右旋佐匹克隆及片质量标准、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右旋佐匹克隆(Eszopiclone)为佐匹克隆的右旋单一异构体,为第三代镇静催眠药即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用于治疗睡眠紊乱。其父药佐匹克隆目前已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美国Sepracor公司1998年开始研究此药并于2005年4月上市,目前国内尚无生产。本文通过手性拆分的方法制得右旋佐匹克隆原料,并对精制品采用UV, IR, MS和NMR(1H-NMR,13C-NMR,DEPT,HETCOR,HMQC,HMBC)四大谱技术,结合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拆分所得的右旋佐匹克隆的绝对构型进行确证;建立和研究右旋佐匹克隆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并进行稳定性考察。为了控制右旋佐匹克隆中杂质的含量,减少副作用,该文通过实验建立了右旋佐匹克隆原料及制剂中主成分的鉴别、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检查、有关物质(手性杂质及未知杂质)测定的方法以及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原料中有机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按照要求,对各分析方法进行了完整的方法学研究及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重现性及耐用性良好,能真实地反映产品质量,同时操作简便、利于推广,适合作为该品原料及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所建立的气相色谱法对原料中的有机残留量进行检查,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B-624(6 %-氰丙基苯基-94 %-二甲基聚硅氧烷,30 m×0.53 mm,df = 3.00μm)毛细管柱;柱温:70.0℃;气化室温度:220℃;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65℃,保持6分钟,再以每分钟40℃升至200℃,保持4分钟;载气流速:氮气10 ml/min;尾吹:70 m1/min;氢气:50 m1/min;空气:400 m1/min;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240℃;该法能快速、有效的检出本品中的残留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右旋佐匹克隆原料和制剂中手性杂质进行检查,色谱条件为: VWD紫外检测器;色谱柱:CHIRALCEL OD-R手性柱(250×4.6 mm,5 um);流动相为0.01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6.5±0.05)-乙腈(57:43);流速:0.7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05 nm。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左旋佐匹克隆线性、重复性、最低检出限、回收率分别为0.25~15μg /ml(r = 0.9999)、RSD 0.16 %、2.5 ng、99.56 %。未知杂质采用OD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6.5±0.05)-乙腈(67:33);流速: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05 nm,进行检查。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同样具有良好的线性、重复性。采用非水滴定法对原料含量进行测定:以冰醋酸为溶剂,结晶紫为指示剂,0.1 mol/L高氯酸为滴定液,以电位法判断滴定终点,突跃明显,指示剂颜色由紫蓝色变为蓝绿色,与电位突跃一致。经过对三批本品原料和制剂进行测定,原料中有机残留(甲醇、丙酮和乙酸乙酯)均符合国家和国际ICH对残留溶剂的相关规定。三批原料中右旋佐匹克隆含量分别为100.06 %、99.74 %、99.98 %,手性杂质含量分别为0.02%、0.02%、0.01%;三批片剂中右旋佐匹克隆的含量分别为99.31 %、100.5 %、99.71 %,手性杂质含量分别为0.03%、0.03%、0.03%;经过加速、室温留样的稳定性考察试验,本品原料及制剂的性状、熔点、左旋佐匹克隆及未知杂质、含量结果变化不大,表明本品较为稳定。

柴逸峰,朱臻宇,李翔[9](2008)在《药物分析(Ⅰ)》文中认为对国内药物分析在20052006年的主要进展进行评述。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其它分析方法等。另外,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不同联用技术进行分别评述。共引用文献3294篇。

顾胜华[10](2006)在《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褪黑素口腔崩解片,为临床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治疗药物。 【方法】以自制吸水装置考察三种崩解剂的吸水性能;采用以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褪黑素口腔崩解片。以休止角及压缩度来评价粉体的流动性;考察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体内外崩解时间、硬度、含量均匀度并与褪黑素普通片进行溶出度的比较;采用恒温加速试验对褪黑素口腔崩解片进行稳定性的考察。6条Beagle犬单剂量交叉口服褪黑素口腔崩解片和普通片6mg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MCC的含量在5%~8%之间、交联PVP含量在5%~8%之间、泡腾剂的含量在5%~10%之间时,能获得较佳的吸水性;经正交设计确定三种崩解剂的含量为MCC6%、交联PVP8%、泡腾剂18%。优化后粉体的休止角θ=32.15±2.42度、压缩度C=28.45±3.17%;处方优化后的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体内、外崩解时间均在30S以内;其硬度、含量均匀度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要求;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溶出速度明显快于褪黑素普通片;恒温加速试验3个月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外观、含量、崩解时间和溶出无变化。褪黑素口腔崩解片和普通片在Beagle犬体内的Cmax分别为52.23±23.01和37.80±22.65ng·mL-1;tmax分别为0.37±0.10和0.56±0.17h;AUC0-6分别为45.52±32.39和43.46±29.42ng·mL-1·h;t1/2分别为1.05±0.76和1.13±0.52h。 【结论】褪黑素口腔崩解片体内、外崩解迅速。与褪黑素普通片相比,褪黑素口腔崩解片具有体外溶出更快,体内吸收更迅速,血药峰浓度更高的特点,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片剂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片剂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2)半固态微挤出三维打印技术运用于个性化定制口腔速溶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变态反应性疾病
        1.1.1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类
        1.1.2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1.2 口腔速溶膜
        1.2.1 口腔速溶膜简介
        1.2.2 口腔速溶膜的发展现状
    1.3 3D打印技术
        1.3.1 3D打印技术简介
        1.3.2 3D打印技术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前景
    1.4 课题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处方前研究
    2.1 盐酸左西替利嗪的基本性质
        2.1.1 物理性质
        2.1.2 化学性质
        2.1.3 生物学性质
    2.2 盐酸左西替利嗪的剂型与用量
    2.3 个性化口腔速溶膜的剂型设计
第三章 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处方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成膜材料考察
        3.2.2 辅料种类考察
        3.2.3 辅料用量优化
        3.2.4 评价指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成膜材料考察
        3.3.2 辅料种类考察
        3.3.3 辅料用量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工艺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打印喷嘴的选择
        4.2.2 打印浆液的黏度
        4.2.3 印刷参数
        4.2.4 评价指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打印喷嘴的选择
        4.3.2 打印浆液的黏度
        4.3.3 印刷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性化剂量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5.1 试剂与仪器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个性化剂量口腔速溶膜的制备
        5.2.2 外观
        5.2.3 厚度
        5.2.4 机械性能
        5.2.5 水分测定
        5.2.6 含量测定
        5.2.7 溶出度
        5.2.8 接触角测定
        5.2.9 含量均匀度
        5.2.10 剂量准确度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个性化口腔速溶膜
        5.3.2 机械性能
        5.3.3 含量测定
        5.3.4 溶出度
        5.3.5 接触角测定
        5.3.6 含量均匀度
        5.3.7 剂量准确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D打印口腔速溶膜的稳定性研究
    6.1 试剂与仪器
        6.1.1 试剂
        6.1.2 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影响因素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爆破型脉冲胶囊的时控设计与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简表
前言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1.1 仪器
        1.1.2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MT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1.2.2 NF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1.3 结果与讨论
        1.3.1 MT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确定
        1.3.2 NF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确定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脉冲胶囊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脉冲胶囊的制备
        2.2.2 外观和三维大小的测定
        2.2.3 时滞测定
        2.2.4 含量测定
        2.2.5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脉冲胶囊的外观及三维大小
        2.3.2 时滞的影响因素研究
        2.3.3 含量测定
        2.3.4 体外释放度的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压及吸水性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膨胀压测定方法学
        3.2.2 膨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脉冲胶囊经时吸水行为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膨胀压测定方法学
        3.3.2 胶囊内芯膨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脉冲胶囊吸水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爆破机理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游离膜的制备及性质评价
        4.2.2 脉冲胶囊爆破过程
        4.2.3 脉冲胶囊包衣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模拟
        4.2.4 爆破时滞方程的建立及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游离膜的评价
        4.3.2 脉冲胶囊爆破过程
        4.3.3 脉冲胶囊包衣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模拟
        4.3.4 爆破时滞预测方程的建立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4)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原料药中的痕量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工作参数
    2.2 溶液的制备
        2.2.1标准贮备溶液
        2.2.2标准溶液
        2.2.3标准空白溶液
        2.2.4供试品溶液
        2.2.5供试品空白溶液
    2.3 线性关系考察
    2.4 检测限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2.8 样品中痕量钯的测定
3 讨论
    3.1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3.2 溶剂的选择
    3.3 本文研究的意义

(5)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量金属元素分析检测的意义
    1.2 检测金属元素的常用方法
    1.3 分离富集金属元素的常用技术
        1.3.1 萃取分离法
        1.3.2 沉淀与共沉淀分离法
        1.3.3 离子交换分离法
        1.3.4 浮选分离法
        1.3.5 色谱分离法
    1.4 富集分离材料的种类
        1.4.1 螯合树脂
        1.4.2 离子印迹聚合物
        1.4.3 壳聚糖
        1.4.4 中孔分子筛
        1.4.5 纳米二氧化硅
    1.5 本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分离富集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仪器工作参数
        2.1.4 纳米SiO_2及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
        2.1.5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纳米SiO_2及改性纳米SiO_2的表征
        2.2.2 pH值对吸附钯的影响
        2.2.3 温度对吸附钯的影响
        2.2.4 时间对吸附钯的影响
        2.2.5 洗脱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2.2.6 洗脱时间与洗脱温度的选择
        2.2.7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2.2.8 改性纳米SiO_2的耐酸性
        2.2.9 方法的分析特性
    2.3 方法的验证
第3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动态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原料药酒石酸唑吡坦中痕量钯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1.3 仪器工作参数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仪器检测条件的选择
        3.2.2 样品流速对吸附率的影响
        3.2.3 洗脱剂体积及洗脱剂流速的选择
        3.2.4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3.2.5 精密度
        3.2.6 加标回收率
        3.2.7 钯的动态饱和吸附量
    3.3 方法的应用
第4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线流动注射富集分离环境水中痕量钯的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设备
        4.1.3 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和应用
        4.1.4 流动注射过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H值对吸附Pd的影响
        4.2.2 流速的影响
        4.2.3 洗脱剂的影响
        4.2.4 微柱的重用性
        4.2.5 干扰离子的影响
        4.2.6 分析特性
    4.3 方法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酒石酸唑吡坦双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目次页
1.前言
    1.1.脉冲制剂简介
    1.2.失眠现状简介
    1.3.镇静催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3.1.第一代镇静催眠药
        1.3.2.第二代镇静催眠药
        1.3.3.第三代镇静催眠药
    1.4.课题研究目的与重点
2.试验仪器和材料
3.制剂质量体外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制定
    3.1.试验方法
        3.1.1.膨胀度的测定
        3.1.2.含量的测定
        3.1.3.体外释放度测定
    3.2.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含量测定方法
        3.2.2.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小结
4.制剂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4.1.剂量设计
    4.2.微丸制备方法比较与选择
    4.3.双脉冲控释微丸模型的设计
    4.4.制备工艺路线设计
    4.5.流化床工艺参数的调节
        4.5.1.参数调节总则
        4.5.2.包衣温度的调节
        4.5.3.喷枪雾化压力的调节
        4.5.4.包衣液流速的调节
    4.6.双脉冲微丸释药特征描述方法的建立
    4.7.微丸包衣增重质量百分数计算方法的选择
    小结
5.双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及溶出度影响因素的考察
    5.1.试验方法
        5.1.1.载药丸芯的制备
        5.1.2.光洁化丸芯的制备
        5.1.3.光洁化处理对载药丸芯溶出度的影响
        5.1.4.单脉冲微丸的制备
        5.1.5.光洁化包衣增重量的确定
        5.1.6.控释层包衣对单脉冲微丸溶出度的影响及包衣增重量的确定
        5.1.7.双脉冲素丸的制备
        5.1.8.含药层的加载对单脉冲微丸溶出度的影响
        5.1.9.含药层加载过程中药物损耗率以及载药均匀度的考察
        5.1.10.双脉冲微丸的制备
        5.1.11.薄膜包衣对双脉冲微丸溶出度的影响
        5.1.12.微丸粒径对双脉冲微丸溶出度的影响
        5.1.13.溶出介质对双脉冲微丸溶出度的影响
        5.1.14.微丸的形态学变化研究
        5.1.15.最佳处方工艺的确定以及处方工艺的重现性研究
        5.1.16.微丸制备量与得率的研究
    5.2.试验结果与讨论
        5.2.1.载药丸芯崩解剂种类与用量的筛选和优化
        5.2.2.载药丸芯工艺的优化
        5.2.3.光洁化处理对载药丸芯溶出度的影响
        5.2.4.光洁化包衣增重质量百分数的确定
        5.2.5.控释层包衣对单脉冲控释微丸溶出度的影响
        5.2.6.含药层的加载对单脉冲控释微丸溶出度的影响
        5.2.7.含药层的加载过程中物料的损耗率
        5.2.8.含药层的加载过程中的载药均匀度
        5.2.9.薄膜包衣对双脉冲素丸溶出度的影响
        5.2.10.微丸的粒径对释药的影响
        5.2.11.不同的溶出介质对微丸释放度的影响
        5.2.12.微丸的形态学研究
        5.2.13.各个流化床操作过程中流化床工艺参数的记录结果
        5.2.14.处方工艺的重现性研究
        5.2.15.微丸的制备量与得率
    小结
6.释药机制及其释放动力学的研究
    6.1.释药机制
    6.2.释放动力学研究
    小结
7.双脉冲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表现
    7.1.Beagle犬服用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浓情况
    7.2.隔室模型拟合及相关药动学参数
    7.3.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
    7.4.体内外相关性考察
    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8.综述:脉冲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8.1.脉冲释药系统的优点
    8.2.脉冲释药系统的基本类型及原理
        8.2.1.利用包衣层实现脉冲控制释药
        8.2.2.包衣层和崩解剂联合作用的脉冲释药
        8.2.3.利用渗透压实现脉冲释药
        8.2.4.利用凝胶胶塞实现脉冲释药
        8.2.5.利用胃肠道pH值的变化实现脉冲释药
        8.2.6.利用程序泵实现脉冲释药
        8.2.7.利用磁性变化实现脉冲释药
        8.2.8.利用超声波实现脉冲释药
        8.2.9.利用温敏材料实现脉冲释药
        8.2.10.利用电场变化实现脉冲释药
        8.2.11.其他脉冲释药原理
    8.3.脉冲释药系统的应用
        8.3.1.高血压
        8.3.2.糖尿病
        8.3.3.自我免疫性疾病
        8.3.4.激素分泌不足的疾病
        8.3.5.哮喘
        8.3.6.消化道溃疡
        8.3.7.心脑血管疾病
    8.4.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HPLC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口腔崩解片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系统适用性试验
    2.3线性范围
    2.4 回收率试验
    2.5 精密度
    2.6稳定性试验
    2.7辅料干扰试验
    2.8 供试品含量测定
        2.8.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8.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8.3测定方法:
3 讨论

(8)右旋佐匹克隆及片质量标准、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右旋佐匹克隆的制备
    1. 文献综述
        1.1 镇静催眠药与佐匹克隆
        1.2 外消旋佐匹克隆与右旋佐匹克隆
        1.3 消旋佐匹克隆的拆分方法
        1.4 消旋佐匹克隆对映异构体的分析方法
    2. 右旋佐匹克隆的制备方法、制备路线图及工艺流程图
        2.1 右旋佐匹克隆制备方法
        2.2 制备路线图
        2.3 工艺流程图
        附:对照品精制方法
第二章 右旋佐匹克隆结构确证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与结果
        2.1 比旋度
        2.2 元素分析
        2.3 紫外吸收光谱
        2.4 红外光谱
        2.5 核磁共振谱
        2.6 质谱
        2.7 热重/差热分析法
        2.8 单晶X-射线衍射
        2.9 粉末X-射线衍射
    3. 综合解析及结论
第三章 右旋佐匹克隆的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与结果
        2.1 理化常数与性质
        2.2 检查
        2.3 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查
        2.4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2.5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2.6 稳定性考察
    3. 讨论
第四章 右旋佐匹克隆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与结果
        2.1 处方筛选及确定
        2.2 理化常数与性质
        2.3 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2.4 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2.5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2.6 稳定性考察
    3. 讨论
第五章 右旋佐匹克隆及片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右旋佐匹克隆的质量标准
        1. 性状
        2. 鉴别
        3. 检查
        4. 含量测定
    第二节 右旋佐匹克隆片的质量标准
        1. 性状
        2. 鉴别
        3. 检查
        4. 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图

(10)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制剂处方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褪黑素口腔崩解片 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二 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巴洛沙星分析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巴洛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片剂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UHPLC法测定辐射后的酒石酸唑吡坦片含量[J]. 张稳,黄心慧,杨星瑞,周婷婷,高建义,李勇枝. 药学实践杂志, 2022(01)
  • [2]半固态微挤出三维打印技术运用于个性化定制口腔速溶膜[D]. 闫廷廷.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爆破型脉冲胶囊的时控设计与机理探讨[D]. 方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5)
  • [4]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原料药中的痕量钯[J]. 钱良友,朱平凤,朱凯祥,彭佳,周方钦. 中国药房, 2016(06)
  • [5]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吸附性能研究与应用[D]. 钱良友. 湘潭大学, 2015(04)
  • [6]酒石酸唑吡坦双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D]. 谢齐昂. 浙江大学, 2010(08)
  • [7]HPLC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口腔崩解片的含量[J]. 韩忠丽,方克忠,朱姚亮. 齐鲁药事, 2009(02)
  • [8]右旋佐匹克隆及片质量标准、稳定性的研究[D]. 张旗. 天津大学, 2009(S2)
  • [9]药物分析(Ⅰ)[J]. 柴逸峰,朱臻宇,李翔. 分析试验室, 2008(08)
  • [10]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 顾胜华. 昆明医学院, 2006(01)

标签:;  ;  ;  ;  

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唑吡坦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