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直螺线管外的电磁能和磁场传输

长直螺线管外的电磁能和磁场传输

一、电磁能量的传输及长直螺线管外的磁场(论文文献综述)

乔玉凯[1](2021)在《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磁通泵励磁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强磁场领域,超导磁体能够传输高密度直流电流,使得超导磁体成为高磁场磁体的最佳选择。然而,为了实现超导磁体的闭环运行,电源技术是关键。相比传统的电流引线供电方式,电流引线两端跨接在低温和室温环境,供电时大量热量传入低温制冷容器,且超导体和电流引线间的焊接电阻会产生焦耳热和损耗功率,提高冷却成本。磁通泵作为一种新型供电装置无电气连接能取代常规的气冷电流引线,对运行电流极高的超导磁体供电具有很大优势。论文利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aCuO(Re指稀土元素)切割堆叠的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采用磁通泵为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供电,其中磁通泵主要由脉冲电流源(输出电流源为三角波)和螺线管构成。掌握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的磁通泵励磁机理,对设计磁通泵励磁电源和全超导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在核磁共振磁体应用中奠定基础。论文提出一种方形双孔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结构,四种励磁方式为该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供电,分别为场冷实验,零场冷实验,场冷实验和内部励磁磁通泵励磁,以及零场冷实验和内部励磁磁通泵励磁,并结合多物理场场仿真软件构建3D仿真模型并采用H算法验证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场冷和内部励磁磁通泵励磁实验下方形双孔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的俘获磁场数值最大,其次是场冷励磁,再则是零场冷和内部励磁磁通泵励磁,零场冷情况下俘获场最小。当背景磁场为30 mT时,在场冷励磁下,该磁体的最终俘获场为24.5 mT左右,能俘获约90%的背景磁场,具有良好的俘获能力。此外,在场冷和零场冷实验中,方形双孔超导磁体的两个孔的俘获场幅值大小相同。内部励磁磁通泵励磁下,左孔插入螺线管(左孔励磁)能提高俘获场,但右孔的俘获场没有变化。同理,右孔励磁下,右孔的俘获场增大,左孔不变。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该实验和仿真结果对于高温超导闭环磁体磁通泵励磁研究,包括三角波电源的幅值,电源频率,磁通泵励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构建2D轴对称模型,采用最新的T-A算法对该磁通泵励磁机理进行仿真验证。就磁通泵励磁机理而言,主要结合非理想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磁通钉扎效应”和变压器电磁感应原理以及高温超导“临界态模型”理论(CSM),分析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磁通泵励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施加快速变化的脉冲场和法拉第定律产生感应电流导致超导磁体俘获磁场,这也是零场冷励磁(ZFC)等其他形式磁的励磁本质,即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内部的俘获磁场可归因于剩磁效应。相对较低的俘获磁场而言,因螺线管内部铁芯的磁导率饱和特性限制,背景磁场的增加有限,因此施加的背景磁场较小且难以到达超导磁体的外边缘。根据临界态模型,超导体内部各种力(包括洛伦兹力,钉扎力和粘滞力)导致的磁通蠕动也是一种内在的解释机制,粘滞力使超导磁体在内边界部分穿透磁体,而且超导磁体中心的磁场大幅降低。利用目前国内商用化生产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的闭环超导环,采用螺线管内部励磁和跑道型磁体的外部励磁对超导环进行励磁,其中供电电源为直流电流源,在液氮温度中(77 K)测量超导环的中心俘获磁场。结果表明超导环在螺线管内部励磁俘获的磁场值比跑道型磁体的外部励磁俘获的磁场值高;跑道型磁体的外部励磁中,超导环中插入铁芯柱能提高俘获场;螺线管的内部励磁中,超导环在螺线管闭环运行俘获的磁场值比竖直螺线管下俘获的磁场值更高,这是由于闭环螺线管励磁时,漏磁通更小,超导环内的背景磁场更大。

赵鹤伟[2](2021)在《高效磁电异质回旋器件及其层间能量传递研究》文中认为磁电回旋器是一种具有无源、线性、低损耗、非互异性等特性的四线-双端口电力电子器件,可以实现电压/电流以及电容/电感的非互易性直接转化,在作为功率器件时,还可实现阻抗快速匹配以及功率传输等功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在高效功率电子器件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磁电回旋器是以磁电复合材料为核心部件并在其外围密缠铜制螺线管制作而成,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磁致伸缩效应和压电效应的乘积效应实现磁电转化,在磁-机-电能量转化过程中,磁-机转化和机-电转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材料自身的能量转化特性,以往功率转化效率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一方向,但是其通过界面耦合实现的压磁/压电材料间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因而在通过降低损耗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磁电回旋器功率转化效率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压磁/压电层合磁电回旋器并对其磁电特性进行测量及分析。经研究Ni0.7Zn0.3Tb0.02Fe1.98O4材料在最优偏置磁场下具有较高动态压磁系数42.6ppm/Oe,选其制备三层层合结构回旋器并测量其磁电特性及功率转化特性,在谐振59.01k Hz处磁电电压系数为383V/cm Oe,在偏置磁场22Oe,负载3.5k?处功率转化效率可达到80.3%同时,为进一步定量分析磁电层合结构中的层间能量传递损失,本文设计并搭建了非接触式光学测速系统逐层测量压磁层和压电层振动速度,各层谐振频率相同且最大振动速度差不超过于5%,可视为相对静止运动,故认为其速度损耗主要存在于层合面环氧树脂层中。通过动态能量积分公式分析后可知,约为29%的动能在层间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本文对磁-机-电动态能量转化的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提升磁电回旋器的功率转化效率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技术参考。

宋佳昕[3](2021)在《室内/地下环境智能自主导航定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在室内、地下等复杂环境定位的需求,精确的局部定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许多新兴领域的基础,比如大型商场的室内导航、医用内窥镜、管道故障勘测等等。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低频磁场的定位技术的穿透性强、抗干扰性强、不需要视距等优势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方向。本文研究了磁定位的理论基础。基于电磁学的安培力定律、安培定则与毕奥-萨法尔定律,推导单信标的恒定磁场模型与时谐磁场模型,给出了时谐磁场的复矢量表达式与对应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通过分析低频时谐磁场传播规律,给出了判断磁场定位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有效范围的方法,研究了低频时谐磁场信号提取的方法,为试验提供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电磁暴露的安全性问题。为减小磁场定位中对传感器姿态的限制并降低计算负担,选用长直螺线管作为磁信标,研究了基于解析法的磁信标定位方法。研究了系统的组成,推导定位算法并通过数学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搭建了解析法的试验平台,完成了硬件系统的搭建、软件编写与信号采集等初步调试工作,为验证试验提供支撑。为解决上述解析法定位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如信标安装要求精度较高、需要区分象限等,将仿生智能优化搜索算法引入本文的定位系统中。该方法不要求信标的严格安装,只需安装好后确定空间中的磁场信息即可,使用小信标,达到了降低功耗的作用。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磁场定位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定位效果良好;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时性,研究了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定位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使系统运行时间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为解决磁场定位频率低,跟踪高速运动物体时轨迹不连续的问题,研究了基于磁场与惯组信息融合的二维定位方法。研究了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的定位算法,由于惯组导航存在累计误差,无法进行长时间定可靠定位,将惯组与磁场的数据融合,得到了比二者单独定位更好的结果。为了提高本系统的鲁棒性,扩大应用场景,研究了基于H∞滤波的数据融合定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有色强噪声的条件下,该算法仍能对目标进行准确跟踪。为了拓宽磁信标定位技术的应用领域,研究了基于单磁信标与惯组信息融合的三维空间定位方法。给出了单磁信标产生磁场的极坐标方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系统的具体组成与各部分的原理,分析并推导了三维定位算法的原理与定位过程,为基于磁场的三维定位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劲东[4](2021)在《强流正电子源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强流正电子源系统是高能对撞机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根据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提出的高亮度和高能量指标要求,注入器直线加速器部分的物理设计提出正电子需满足强流注入,其正电子单束团的电荷量达到3.2nC,比目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正电子源的流强高两个量级,这一指标将大大提高了正电子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难度。论文基于正电子靶后的相空间装置这一关键设备,对提供高峰值渐变磁场的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成功研制了系统的样机,进行了相关测试和验证。针对高峰值磁场要求,建立磁号的模型,通过OPERA-2D和CST3DEM对其轴向位置的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当峰值电流提高至15kA以上时,其磁场强度可以满足物理提出的6T高峰值磁场要求。为了进一步验证其高峰值磁场的可行性,设计研制了基于固态放电开关组件的高电压大电流脉冲电源系统。脉冲电源系统基于储能型放电拓扑结构,选择使用固态开关组件替代重氢闸流管作为放电开关。通过对固态开关组件脉冲适应性和可靠性的测试,最终选择了晶闸管开关组件。通过电路分析、仿真计算,得到了合理的主回路参数设计,以实现峰值15kA、半高宽5μs的大电流脉冲输出波形。在关键设备的加工工艺上,尽可能选择了近似同轴的结构设计方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回路中存在的分布参数。根据实际应用中的脉冲功率长距离传输问题,脉冲电流中通常产生一定的高频振荡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分布电容是引起主脉冲中存在高频振荡的原因。为此,提出了优化阻尼参数来抑制分布电容影响的方案,根据理论分析及仿真,设计了合理的参数从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脉冲输出电流。在最终系统联调实验中,对该方案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阻尼电路优化设计的合理性。在控制系统方面,选择了广泛应用于加速器领域的EPICS架构,设计开发了以可编程逻辑器件和触摸屏为核心的连锁和保护系统,提供友好的操作方式和快速可靠的保护逻辑。针对高压老炼测试需求,开发了自动老炼控制程序,可通过灵活的参数配置,以实现不同功率等级要求的自动老炼控制。该自动老炼控制在50MW和80MW的高功率测试平台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也为高能光源上大规模加速结构的微波高效率老炼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最后,对研制的固态脉冲电源和磁号样机进行了联合调试,其最终测试符合项目研制的预期。目前课题已经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并通过科技部最终验收,其结论为研制成功的磁号在15kA电流驱动下脉冲中心峰值磁感应强度达到6.2T,固态脉冲电源稳定输出15.05kA,最高充电电压15.1kV,脉冲半宽5μs,上述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和项目任务书的验收指标。

童美帅[5](2020)在《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文中指出井下两相流信息检测作为油藏智能开采系统的核心和依据,其参数的精准测量直接影响着油藏优化开采的效果。由于两相流型、流速及各相流量等流动特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传统方法在两相流测量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很多技术缺陷。核磁共振法的出现,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多受外界宏观物质影响的局限性,为两相流过程参数的全面、准确获取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考虑油水两相流动特性,设计了适用于油水两相流的三段式核磁共振磁体传感器和收发一体式线圈传感器,与传统适用于静态介质的核磁共振传感器相比,提高了磁化效率,保证了磁场的均匀性和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并针对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传感器优化问题展开具体参数研究工作,最后设计和制作了核磁共振发射电路系统,开展了相关验证性实验。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针对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设计和优化。本文首先研究了油水两相流动参数下磁化效率与磁化长度的关系,确定了预极化范围,保证了磁化效率;在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敏感性分析,详细探究了核磁共振传感器所用Halbach阵列参数对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地,为解决探测区域端部磁场快速下降造成磁场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补偿磁体的新型改进结构;最终针对实验室所用50mm直径油管完成了传感器各部分磁体结构的参数优化工作。针对核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研究与参数优化。本文首先建立收发一体式螺线管线圈理论模型,针对发射模式空间射频磁场的均匀性问题,基于传统螺线管线圈基础分别提出了分段式结构和添加补偿线圈的两种优化方案;针对接收模式以相对信噪比和品质因素为优化目标,结合分段式优化方案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了接收线圈各项最优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线圈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基于DDS技术完成了包括信号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匹配泄放电路在内的发射单元电路系统设计工作,保证了接入射频系统信号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利用所设计的核磁共振传感器搭建实验平台,开展相关验证性实验进行电路测试和传感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理论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的优良性以及系统方案的可行性。通过上述核磁共振传感器的参数优化和实验研究工作,为核磁共振两相流动态在线测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今后油井高效精准的开采提供了参考价值。

欧正宇[6](2020)在《基于磁电层合材料的电流传感器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需要对电网状态评估、故障定位和调度等方面进行大量优化。在新形势下,基于现有电流测量手段的局限性,亟需一种新型的非侵入式自供电无线电流传感技术,用以获取电网的电流信息及对其状态在线监测,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无源、结构简单、室温下拥有较高磁电系数的磁电层合材料是制备新型电流传感器的理想敏感元件。虽然之前的研究已通过对材料性能、结构方式和外部约束方式等优化,使磁电传感器的性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目前磁电式电流传感器仍然存在灵敏度不高、依赖偏置磁场、谐振频率和偏置磁场不可调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偏置小电流传感器和一种偏置可调小电流传感器,并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方法分析了其性能。最后,基于不同磁芯的仿真结果,研制了一种磁电式大电流传感器,并搭建了无线电流测量系统,将其进行实际应用。本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SrFe12O19/FeCuNbSiB/PZT的自偏置磁电小电流传感器,具有大矫顽磁场的SrFe12O19带向FeCuNbSiB磁致伸缩材料提供偏置磁场,用以增强其磁矩重定向能力,提高了传感器灵敏度。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的传感器在50 Hz电流下的灵敏度为198.91 m V/A,并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其分辨率小至0.01 A。2.基于FeCuNbSiB/PZT磁电材料,提出了一种具有偏置可调磁汇聚器的小电流传感器。磁汇聚器提供的直流偏置磁场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用以向磁电材料提供最优偏置,并且该新型磁汇聚器降低了整个磁路的磁阻,提升了灵敏度。另外,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可以调节,以实现测量不同电流频率均具有较大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传感器在50 Hz电流下的灵敏度约为246.71 m V/A,线性度约为±0.98%(R2=0.9982)。3.根据COMSOL?中的仿真结果,并基于Terfenol-D/PZT/Terfenol-D磁电材料制备了磁电大电流传感器,相比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其测量范围更宽(50–1000 A),测量角差更小。并将其应用于搭建的具有自供电功能的无线电流测量系统。根据测试,在被测电流100-600 A范围时,系统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采样率小至1秒。

滕向松[7](2019)在《RFID滑套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近距离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电磁场耦合的能量传输特性,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身份识别。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多级投球压裂技术和分段压裂技术已很难满足现有压裂新工艺的要求。通过将RFID技术运用于井下压裂滑套工具中后可以发现,原有实际作业中会产生的压裂级数受限等问题均可得到良好的解决。对此,本文在通过对RFID信号传输原理的广泛探究后,设计出一种采用RFID为核心技术的压裂滑套,并结合实际工况指出了在井下作业时对会滑套工作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论文在通过对射频识别理论的研究之后,选择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为125kHz,使用Altium Designer来完成阅读器的电路设计,具体表现为主控模块电路、射频模块电路等设计,以及PCB封装、电子元器件焊接等工作。根据射频系统的工作频率和滑套直径尺寸,在确定出系统中天线的几何参数、匝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电容后,设计标签结构并制作样片,最终完成整个RFID滑套内置阅读器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下,井下环境复杂多变,多种因素都会对射频系统造成干扰,并降低其稳定性。对此,本文在通过对电磁场原理的研究后,使用Ansoft Maxwell来建立井下电磁环境有限元仿真模型,并探究不同因素对RFID系统信号识别的影响程度及规律。在完成阅读器设计的基础上,本文利用SolidWorks完成了对RFID滑套的结构设计并结合所设计的滑套液压驱动系统,使用AMESim对滑套进行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得到不同条件下运动部件的动态曲线以及蓄能器能量释放过程的仿真曲线。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可为今后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井下工具设备提供技术支撑。

张艳玲[8](2019)在《具有负载隔离特性的多接收螺线管型无线充电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安全性高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医疗方面、交通方面以及智能家居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插槽型螺线管式MCR-WPT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结构原理、特点和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阐述了三大主流研究MCR-WPT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耦合模理论、电路理论、滤波器理论。其次详细地分析了WPT中常见的参数如线圈之间的互感、品质因数、耦合系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2)提出了一种用螺线管线圈作为中继线圈的系统,阐述了该结构相对于单中继单负载结构和多米诺结构的优点。分析了螺线管线圈的磁场分布均匀的特性。(3)根据K变换器原理和螺线管线圈磁场分布均匀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具有负载电压独立输出特性的插槽型螺线管式的WPT系统。对该系统整体结构和电路模型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计算。并用ADS仿真出多个负载两端的电压以及整个系统的传输效率。(4)根据实验要求以及仿真数据,选择元器件,搭建实验平台。利用多个不同的负载做多次对比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的一致性,验证了负载电压独立特性以及中继螺线管线圈磁场均匀特性,最终达到了预期目标。

吴欧健[9](2019)在《可组合的高压感应取电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电能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整个电能传输网络中,高压输配电线路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实时监测输配电线路的状态成为了一个必要选项,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各式的监测设备,其中许多已投入使用,而稳定、可靠的电源供给则是这些设备有效运行的关键。本文对现有常用取电技术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对高压线在线取能常用的传统电流互感器(CT)式取电设备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取电设备不与高压传输线有任何接触”的设计要求和传统CT设备安装需求的矛盾,并由此提出改进方案。该方案采用组合供电方式,分别为太阳能取电模块和磁感应取电模块,将两种取能方法的优势相结合,弥补各自的劣势。磁感应取电的优势是作为能量源头的高压传输线内电流虽有波动,但稳定存在,使得磁感应模块的能量获取在长时间段内较为稳定,使整个取电系统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能量获取下限;磁感应取电的劣势是能量密度小,磁芯位置由传统方式的环绕线上改为符合零接触要求的与线分离,使其能量获取的能力大幅下降。太阳能的优势是光照充足时能量密度大,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能量充满蓄电池,提高能量获取上限,弥补磁感应取电的不足;太阳能的缺点是光照受日夜交替和天气因素影响,不够稳定,这点正好由磁感应取能弥补。通过对实际高压传输线环境的磁场进行分析,可选择符合要求的距传输线最近的设备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再由设备安装地的气象资料选择合适太阳能电池板。组合设备安装位置距高压传输线的距离不同,磁感应取电模块的取能能力相差较大,由此设计两种太阳能取电模块:一种稳定性高、工作时间长、效率高、能做到在最坏情况下独自负担负载功耗;另一种电路简洁、效率高、成本低、以互补为主要目的。测试结果表明,组合设备具有较高的效率,符合预想的工作方式,可以满足供电需求。

冯相永[10](2019)在《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用于换热设备。然而换热设备的水垢沉积会给工业设备及工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水溶液在工业设备中受热使溶液中的钙镁离子加速形成难容解的垢盐,并附着在管道及容器壁上形成水垢。不仅降低热传导效率,还会腐蚀设备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因此,研制一套安全高效节能的防垢除垢装置对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现有的电磁水处理器频率单一、频谱范围窄、不能对不同环境进行频率自动选择及处理效果差等缺点,设计了一种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利用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将控制器产生的单极性PWM波转换成双极性脉冲信号,通过感性负载RL将双极性脉冲信号调制成正负对称的三角波。利用含有大量高次谐波的三角波,结合扫频方式产生的扫频电磁场对水垢进行处理,并且根据不同的水体环境自动选择输出最佳的扫频范围。首先,介绍扫频电磁场除垢机理,通过对三角波进行傅里叶级数展开分析以及Matlab建模仿真,分析三角波的频谱图,得出扫频三角波产生的扫频电磁场对除垢的影响效果。利用ANSYS磁场分析软件,分别从电磁转换装置的线圈匝数、管道材料及管道内径等参数对磁场强度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优选出本装置最合适的绕线匝数和管道。其次,设计三角波发生装置的硬件电路,利用MC9S12XS128单片机设计控制部分的频率自动选择系统,根据采样信号选择输出最佳扫频信号。最后,搭建扫频磁场除垢装置的实验平台,验证除垢系统的实际效果。通过测量各个固定频率和不同扫频范围下的除垢效果,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具有良好的防垢除垢效果,相比于固定频率的水处理器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二、电磁能量的传输及长直螺线管外的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能量的传输及长直螺线管外的磁场(论文提纲范文)

(1)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磁通泵励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超导磁体磁通泵供电发展概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四种励磁方式下方形双孔高温超导磁体的俘获场特性研究
    2.1 方形双孔高温超导磁体制备
    2.2 实验过程
        2.2.1 场冷和零场冷实验
        2.2.2 内部励磁实验
        2.2.3 场冷和内部励磁实验
        2.2.4 零场冷和内部励磁实验
    2.3 建模仿真
        2.3.1 仿真原理公式
        2.3.2 3D建模和网格划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场冷励磁结果分析
        2.4.2 零场冷励磁结果分析
        2.4.3 场冷和内部励磁结果分析
        2.4.4 零场冷和内部励磁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励磁机理数值分析
    3.1 多物理场仿真模型介绍
    3.2 T-A算法仿真建模
        3.2.1 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几何构建
        3.2.2 有限元方程
        3.2.3 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3.3 仿真结果分析
        3.3.1 磁场分布
        3.3.2 归一化电流密度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外部励磁下超导环的俘获场特性研究
    4.1 励磁实验
        4.1.1 外部励磁实验
        4.1.2 内部励磁实验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外部励磁结果分析
        4.2.2 内部励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高效磁电异质回旋器件及其层间能量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电层合异质结构回旋器件
    2.1 磁电异质结构
        2.1.1 磁致伸缩材料
        2.1.2 压电材料
    2.2 磁电层合回旋器工作原理
        2.2.1 磁电耦合效应
        2.2.2 磁电复合结构及工作模式
    2.3 磁-机-电动态转换过程
        2.3.1 磁电层合结构工作原理
        2.3.2 动态能量转化过程及能量损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电-线圈型回旋器件的建模与仿真
    3.1 磁电回旋器电磁激励线圈内压磁相磁感应分析
        3.1.1 线圈尺寸对压磁相磁场感应强度的影响
        3.1.2 磁性材料磁导特性对压磁相磁能收集的影响
    3.2 磁致/压电层合结构低频磁电响应计算分析
        3.2.1 三层对称模型磁电谐振频率及输出电压计算分析
        3.2.2 尺寸对输出电压及谐振频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电回旋器制备及特性表征
    4.1 核心换能元件的制备
        4.1.1 镍锌铁氧体制备
        4.1.2 Ni_(1-x)Zn_xFe_2O_4/PZT磁电复合样片制备
        4.1.3 磁电回旋器的制备
    4.2 样品特性表征
        4.2.1 压磁相晶体结构及磁性特性表征
        4.2.2 压磁相动态磁致伸缩特性表征
        4.2.3 压电相压电及介电特性表征
    4.4 磁电回旋器性能表征与分析
        4.4.1 磁电转化能力分析
        4.4.2 功率转化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用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法的磁电回旋器层间损耗分析
    5.1 采用Lab VIEW的非接触式光学测量系统
        5.1.1 测量原理
        5.1.2 非接触式光学测量系统硬件搭建
        5.1.3 Lab VIEW控制软件设计
        5.1.4 测量步骤
    5.2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2.1 单层、双层和三层磁电复合样片振动速度及谐振频率
        5.2.2 单输入压磁相与单输出压电相振动速度及动能计算
        5.2.3 双输入压磁相与单输出压电相振动速度及动能计算
        5.2.4 双层、三层磁电复合结构层间能量损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鉴定成果
致谢

(3)室内/地下环境智能自主导航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信标磁场的数学模型与传播原理
    2.1 引言
    2.2 电磁学基本理论
        2.2.1 安培力定律与安培定则
        2.2.2 毕奥萨伐尔定律
    2.3 单信标的磁场模型
        2.3.1 单信标的恒定磁场模型
        2.3.2 单信标的时谐磁场模型
    2.4 低频时谐磁场分析
        2.4.1 低频时谐磁场的传播分析
        2.4.2 低频时谐磁场的信号提取方法
        2.4.3 低频时谐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解析法的低频磁信标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长直螺线管磁信标的解析法定位算法
    3.3 基于长直螺线管磁信标的解析法定位系统
        3.3.1 激磁单元设计
        3.3.2 检测单元设计
    3.4 解析法的数学仿真
        3.4.1 仿真思路
        3.4.2 仿真分析
    3.5 试验平台搭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仿生智能优化搜索算法的低频磁信标定位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仿生智能优化搜索算法的磁信标定位系统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低频磁信标定位方法
        4.3.1 遗传算法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磁信标定位方法设计与仿真分析
    4.4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低频磁信标定位方法
        4.4.1 量子遗传算法
        4.4.2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磁信标定位方法设计与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磁场与惯组信息融合的二维定位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定位方法
        5.2.1 卡尔曼滤波概述
        5.2.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定位方法设计
        5.2.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定位方法仿真分析
    5.3 基于H∞滤波的数据融合定位方法
        5.3.1 H∞滤波概述
        5.3.2 基于H∞滤波的数据融合定位方法设计
        5.3.3 基于H∞滤波的数据融合定位方法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单磁信标与惯组信息融合的三维空间定位方法
    6.1 引言
    6.2 单磁信标的磁场分布分析
    6.3 基于单磁信标的三维定位系统
    6.4 基于单磁信标的三维定位算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强流正电子源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CEPC简介
    1.3 强流正电子源系统国内外进展
        1.3.1 电子打靶方案(Electron-driven)的常规性正电子源
        1.3.2 基于波荡器(Undulator-based)的极化正电子源
        1.3.3 基于康普顿背散射(Laser-Compton)的极化正电子源方案
    1.4 磁号及其脉冲电源的研究现状
        1.4.1 SLAC正电子源的磁号方案
        1.4.2 BEPCⅡ正电子源俘获方案
        1.4.3 SupperKEKB正电子源俘获及其脉冲电源方案
        1.4.4 ILC正电子俘获方案
        1.4.5 FCC-ee的正电子俘获的方案
    1.5 同类型脉冲电源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1.5.1 电容储能型脉冲电源
        1.5.2 基于磁压缩的脉冲电源
        1.5.3 其他大电流脉冲电源方案
    1.6 论文的具体工作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正电子源的相关物理要求
    2.1. 概述
    2.2. 正电子源的方案
    2.3. 强流正电子源的影响因素
        2.3.1. 靶的选择对正电子产额的影响
        2.3.2. 绝热匹配装置(磁号)
        2.3.3. 俘获单元和预加速段对正电子源产额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号的设计与研制
    3.1 概述
    3.2 磁号的相关理论描述
        3.2.1 靶后磁场约束的最佳参数的选择
        3.2.2 脉冲磁场的计算
    3.3 磁号的设计
        3.3.1 磁号的设计要点
        3.3.2 磁号的模拟计算
    3.4 受热分析和模拟
    3.5 机械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4.1 概述
    4.2 固态型脉冲电源的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4.2.1 系统设计指标
        4.2.2 主回路拓扑结构
        4.2.3 放电主回路参数设计与仿真验证
        4.2.4 吸收回路参数设计
        4.2.5 充电电路的参数设计
    4.3 固态脉冲开关的选择
        4.3.1. 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对比
        4.3.2. IGCT与Thyristor测试对比
    4.4 分布参数对脉冲电流的影响分析
        4.4.1 分布参数的影响分析
        4.4.2 高频纹波的抑制
    4.5 结构设计及电磁屏蔽考虑
        4.5.1 主要元件的选型
        4.5.2 总体结构的设计
        4.5.3 电磁兼容考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态脉冲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5.1 概述
    5.2 控制系统的结构
    5.3 控制系统设计
        5.3.1 基于PLC的连锁与控制单元
        5.3.2 本地控制界面
        5.3.3 EPICS IOC及远程OPI
        5.3.4 自动老炼控制
        5.3.5 数据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号及固态脉冲电源样机的系统测试
    6.1 概述
    6.2 样机的研制及测试装置
        6.2.1 磁号样机的加工
        6.2.2 固态脉冲电源的加工
        6.2.3 磁号负载的测试平台
    6.3 脉冲高压测试
        6.3.1 峰值脉冲测试
        6.3.2 重复频率测试
    6.4 磁场的测量
        6.4.1 离线测试(小信号标定)
        6.4.2 在线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两相流研究现状
        1.2.2 核磁共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量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1.1 原子核自旋进动
        2.1.2 能级跃迁与磁化矢量
        2.1.3 弛豫现象
    2.2 核磁共振信号测量
        2.2.1 Bloch方程
        2.2.2 核磁共振信号
        2.2.3 脉冲序列
    2.3 核磁共振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设计与优化
    3.1 核磁共振传感器理论模型
        3.1.1 传感器结构模型设计
        3.1.2 磁性材料选择
        3.1.3 磁体结构方案选择
    3.2 永磁体磁场理论与参数方法分析
        3.2.1 永磁体磁场理论计算
        3.2.2 基于COMSOL的有限元分析
        3.2.3 敏感性分析方法
    3.3 核磁共振传感器预极化参数研究
        3.3.1 预极化流体分析原理
        3.3.2 油水两相流磁化矢量与磁化长度关系
    3.4 核磁共振传感器所用Halbach阵列参数研究
        3.4.1 Halbach阵列理论研究
        3.4.2 Halbach阵列参数仿真分析
        3.4.3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3.5 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5.1 传感器A、B段预极化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5.2 传感器C段测量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线圈参数设计与优化
    4.1 核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理论研究
        4.1.1 射频线圈类型选择
        4.1.2 螺线管线圈理论分析
    4.2 发射线圈射频磁场分析与优化
        4.2.1 射频场的理论计算
        4.2.2 射频场理论仿真与分析
        4.2.3 射频场参数优化方案
    4.3 接收线圈信噪比分析与参数设计
        4.3.1 粒子群优化方法设计
        4.3.2 接收线圈参数设计与分析
    4.4 核磁共振收发一体式线圈参数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磁共振发射电路设计
    5.1 发射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DDS信号源电路设计
        5.2.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5.2.2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5.2.3 功能实现及软件程序设计
        5.2.4 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5.3 功率放大模块电路设计
        5.3.1 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与指标
        5.3.2 功率放大电路实现与测试
    5.4 匹配泄放模块电路设计
        5.4.1 理论分析与电路设计
        5.4.2 电路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分析与电路测试
    6.1 实验系统搭建与电路测试
    6.2 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6.2.1 磁场性能测试
        6.2.2 线圈性能对比分析
        6.2.3 核磁共振传感器实验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磁电层合材料的电流传感器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非接触电流测量技术
        1.2.2 磁电器件研究现状
        1.2.3 磁电电流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磁电效应基础及磁电敏感元件的制备分析
    2.1 磁电效应基础理论
        2.1.1 磁电材料
        2.1.2 磁电效应的分析方法
        2.1.3 影响磁电层合材料性能的参数
    2.2 Terfenol-D/PZT/Terfenol-D磁电敏感元件制备
    2.3 磁电敏感元件测试系统
    2.4 磁电层合材料的磁电性能测试
        2.4.1 偏置磁场对输出的影响
        2.4.2 交变磁场频率对输出的影响
        2.4.3 偏置磁场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2.4.4 零偏置下的探测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结合面磁芯的仿真研究
    3.1 COMSOL?简介
    3.2 电磁场基础理论
        3.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3.2.2 电磁理论中的势
        3.2.3 边界及连续性条件
    3.3 建模分析步骤
        3.3.1 几何模型
        3.3.2 材料及边界条件设置
        3.3.3 网格划分
        3.3.4 求解及后处理
    3.4 结果分析
        3.4.1 气隙距离的影响
        3.4.2 导线位置偏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层合磁电材料的小电流传感器
    4.1 自偏置小电流传感器
        4.1.1 传感器结构
        4.1.2 工作原理
        4.1.3 实验设置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2 偏置可调的小电流传感器
        4.2.1 传感器结构
        4.2.2 磁汇聚结构理论分析
        4.2.3 实验设置
        4.2.4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电式大电流传感器及应用
    5.1 磁电式大电流传感器
        5.1.1 传感器结构及原理
        5.1.2 传感器性能测试
    5.2 无线电流测量系统
        5.2.1 有效值保持模块
        5.2.2 CT在线取能模块
        5.2.3 4GRTU模块
        5.2.4 系统实物及监测界面
    5.3 无线电流测量系统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RFID滑套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智能滑套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智能滑套发展研究现状
        1.3.2 国内智能滑套发展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成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FID滑套系统技术分析
    2.1 RFID系统组成及滑套作业流程
    2.2 RFID技术原理
        2.2.1 RFID系统工作原理
        2.2.2 RFID系统分类及选用标准
        2.2.3 RFID系统数据完整性校验
    2.3 RFID系统设计要求
    2.4 RFID系统技术难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FID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RFID系统硬件电路整体结构设计
    3.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与实现
        3.2.1 主控芯片选型
        3.2.2 主控芯片STC11F02
        3.2.3 主控芯片基本电路设计
    3.3 射频模块电路设计与实现
        3.3.1 射频模块设计
        3.3.2 RS232-USB接口转换电路设计
        3.3.3 LED灯及蜂鸣器电路设计
    3.4 PCB印制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FID系统天线设计
    4.1 阅读器天线设计
        4.1.1 天线线圈的电感设计
        4.1.2 阅读器天线的调谐
    4.2 射频标签设计
        4.2.1 标签类型选择
        4.2.2 标签结构设计
        4.2.3 标签天线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井下RFID系统作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与仿真
    5.1 电磁环境理论分析
        5.1.1 麦克斯韦方程
        5.1.2 一般形式的电磁场微分方程
        5.1.3 电磁场中边界条件的表示形式
    5.2 井下RFID系统磁场特性分析
        5.2.1 阅读器天线磁场特性分析
        5.2.2 标签天线端感应电压的计算
    5.3 RFID系统天线仿真模型建立
        5.3.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简介
        5.3.2 天线系统等效模型的建立
    5.4 电磁影响因素分析
        5.4.1 阅读器天线的金属外壳尺寸影响分析
        5.4.2 压裂液介质类型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滑套结构设计与分析
    6.1 滑套结构设计
        6.1.1 天线模块设计
        6.1.2 电控模块设计
        6.1.3 驱动模块设计
        6.1.4 滑套传动模块设计
    6.2 RFID滑套动态分析
        6.2.1 模型参数设置
        6.2.2 液压系统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具有负载隔离特性的多接收螺线管型无线充电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WPT的三种传输方式
        1.2.1 电磁辐射式
        1.2.2 电磁感应式
        1.2.3 磁耦合谐振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WPT的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MCR-WPT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WPT 系统的主要参数参数
        2.1.1 线圈的互感和耦合系数
        2.1.2 品质因数
    2.2 MCR-WPT 系统的基本理论
        2.2.1 耦合模理论
        2.2.2 电路理论
        2.2.3 滤波器理论
    2.3 最大效率传输准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线管型WPT系统
    3.1 螺线管型WPT系统的设计
        3.1.1 逆变电源的设计
        3.1.2 螺线管中继线圈的设计
    3.2 系统的工作原理
    3.3 系统的负载电压独立特性
    3.4 系统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数值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4.2 系统仿真
        4.2.1 系统插入四个负载时的仿真结果
        4.2.2 系统插入两个负载时的仿真结果
    4.3 实验验证
        4.3.1 中继线圈磁场均匀性验证
        4.3.2 负载电压独立特性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可组合的高压感应取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太阳能
        1.2.2 风能
        1.2.3 射频能量
        1.2.4 电场能量与磁场能量
    1.3 高压传输线取能常用方案及其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太阳能取能模块的设计
    2.1 太阳能光伏电池工作原理与特性
        2.1.1 工作原理
        2.1.2 电池模型
        2.1.3 最大功率点
        2.1.4 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方法
    2.2 太阳能电池板选型
    2.3 电源电路设计
        2.3.1 太阳能模块为主要供电模块
        2.3.2 太阳能模块为并行供能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感应取能模块的设计
    3.1 磁感应取能理论
        3.1.1 磁学基本概念
        3.1.2 电流的磁效应
        3.1.3 电磁感应定律
    3.2 高压传输线的磁场分布情况
        3.2.1 多传输线周围磁场分布情况
        3.2.2 单线模型建立
    3.3 不同场景磁感应强度计算
    3.4 取能线圈的设计
        3.4.1 系统模型
        3.4.2 磁芯形状
        3.4.3 磁芯有效磁导率测试
    3.5 电源电路
        3.5.1 电路模块简化
        3.5.2 整流滤波电路
        3.5.3 稳压电路
    3.6 距离判断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体结构
    4.1 整体组合方式
    4.2 主次组合式
    4.3 并行组合式
    4.4 取能设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太阳能取电模块测试
        5.1.1 太阳能主次方案效率测试
        5.1.2 太阳能并行方案效率测试
    5.2 磁感应取电模块测试
        5.2.1 磁芯参数测试
        5.2.2 磁感应取电模块输出参数
    5.3 整体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学除垢法
        1.2.2 物理除垢法
    1.3 本文设计方案简介
    1.4 本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分析
    2.1 扫频电磁场除垢机理
    2.2 三角波抑垢除垢理论分析
        2.2.1 三角波傅利叶级数展开
        2.2.2 基于Matlab的仿真分析
    2.3 三角波形成原理
        2.3.1 基于比较器和积分器产生三角波
        2.3.2 利用电感充放电
        2.3.3 方案综合分析
    2.4 单相全桥逆变电路
        2.4.1 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基本原理
        2.4.2 全桥逆变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转换装置的电磁场分析及建模仿真
    3.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3.2 密绕螺线管磁场分析
        3.2.1 单匝线圈电流磁场强度分析
        3.2.2 多匝线圈电流磁场强度分析
    3.3 磁场仿真软件介绍
        3.3.1 ANSYS Electrionics软件介绍
        3.3.2 求解及建模原则
    3.4 基于ANSYS Electrionics的螺线管磁场仿真
        3.4.1 不同材料管道的磁场强度仿真
        3.4.2 不同绕线匝数的磁场强度仿真
        3.4.3 不同管道直径的磁场强度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主电路及控制部分设计
    4.1 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总体设计
        4.1.1 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结构框图
        4.1.2 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主电路
    4.2 单相桥式不可控整流电路的设计
        4.2.1 电容滤波的单相不可控整流
        4.2.2 整流桥的选择
        4.2.3 滤波电容的选择
    4.3 降压斩波电路的设计
        4.3.1 Buck电路选择
        4.3.2 Buck斩波电路开关管的选型
    4.4 逆变电路的设计
        4.4.1 逆变电路的选择
        4.4.2 开关器件的选择
        4.4.3 关断缓冲电路的设计
    4.5 全桥驱动信号放大电路
        4.5.1 光耦隔离驱动电路设计
        4.5.2 辅助电源设计
    4.6 扫频电磁场控制电路
        4.6.1 控制芯片介绍
        4.6.2 电流检测单元
        4.6.3 频率调节系统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扫频电磁场应用于水垢去除的实验分析
    5.1 实验装置搭建
        5.1.1 整体装置设计
        5.1.2 系统硬件搭建
    5.2 扫频电磁场除垢实验研究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测量方法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不同电压幅值的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致谢

四、电磁能量的传输及长直螺线管外的磁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类比特高温超导磁体磁通泵励磁机理研究[D]. 乔玉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高效磁电异质回旋器件及其层间能量传递研究[D]. 赵鹤伟.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07)
  • [3]室内/地下环境智能自主导航定位研究[D]. 宋佳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强流正电子源磁号及其驱动固态脉冲电源系统的研究[D]. 刘劲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D]. 童美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6]基于磁电层合材料的电流传感器研究及应用[D]. 欧正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RFID滑套系统设计与分析[D]. 滕向松.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具有负载隔离特性的多接收螺线管型无线充电系统[D]. 张艳玲. 南昌大学, 2019(02)
  • [9]可组合的高压感应取电系统研究[D]. 吴欧健. 湖南大学, 2019(06)
  • [10]扫频电磁场除垢装置的研制[D]. 冯相永.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长直螺线管外的电磁能和磁场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