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钙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一、钙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1](2021)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文中研究表明骨转换对于防止骨骼疲劳损伤和维持机体矿物质平衡至关重要, 骨转换失衡是多种骨骼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是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酶类, 本指南介绍BTMs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其在多种骨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折风险预测、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张琦,刘静[2](2021)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层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文中研究表明编后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本刊开设继教专栏,每年从第1期至第10期共刊发10篇继教文章,文后附5道单选题,读者阅读后可扫描标签二维码答题,每篇可免费获得Ⅱ类继教学分0.5分,全年最多可获5分。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基层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1]。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

汤辰明,庞坚,石瑛[3](2021)在《补肾中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补肾中药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Sinomed、Cochrane数据库,根据Cochrane制定的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估临床数据资料,纳入相关要素,并使用Review Manerger 5.3对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4个随机临床试验,共242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伴慢性疼痛患者。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亚组进行分析。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个亚组中,疼痛VAS评分及腰椎骨密度在3个月、6个月时,补肾中药联合西药疗法在缓解骨质疏松慢性疼痛和提高骨密度方面都优于单用西药,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中药在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症状的同时,可以提高患者骨密度。

李焱,窦群立,杨锋[4](2021)在《“肾为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药在临床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对本病的中医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增多。现代研究中发现一些人体基础物质的功能和特性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功能、作用相似,这些人体基础物质的缺乏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精亏髓减,骨失所养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封藏功能作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对脏腑精气的贮藏与调控,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产生、发展多与肾的封藏功能失司相关。本文就《内经》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现代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王雨荷,刘红,李艳,史婧儒,付小卫,王少君,潘静华,刘梅洁[5](2021)在《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及延缓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与手工检索结合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以来有关骨质疏松症及其危险因素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应用RevMan 5.4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临床研究,共提取13个相关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茶两种危险因素的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年龄、运动、服用钙剂、摄入乳制品、孕产次、哺乳时长等11种影响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服用钙剂、摄入乳制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吸烟、摄入谷氨酸钠、绝经年限、哺乳时长、孕产次、收缩压、空腹血糖则是危险因素,BMI和饮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吴迎春,许泽川,甘俊,刘漫[6](2021)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型-2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型-2(TIPE2)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39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TIPE2水平及骨代谢指标[(N-端骨钙素(N-MID)、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分析TIPE2水平及骨代谢指标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根据TIPE2表达水平将观察组分为TIPE2高表达组及TIPE2低表达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资料的差异性及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TIPE2表达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IPE2 mRNA表达水平降低,血清N-MID、β-CTX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PE2 mRNA表达水平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大于N-MID、β-CTX(P<0.05);原发性骨质疏松症TIPE2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N-MID水平呈负相关(P<0.05);TIPE2 mRNA低表达组钙摄入量≤400 mg/d、有骨折史及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高于TIPE2 mRNA高表达组(P<0.05);钙摄入量≤400 mg/d、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TIPE2 mRNA表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存在TIPE2 mRNA表达异常现象,且其表达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存在相关性;钙摄入量≤400 mg/d、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TIPE2 mRNA表达的危险因素。

孙继高[7](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质疏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但其可防可治并且预防重于治疗,因此要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判别。目前的筛查工具主要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评估和筛查,多依靠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计算,而且各种工具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辨识出“未病”但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就是将判别筛检的关口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前移至骨量减少阶段。中医辨识骨质疏松独具特色,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的变化可在骨密度改变之前出现,但尚未有专门判别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根据骨质疏松领域专家经验探索实用性更强并具有中医特色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条目优化,旨在更好的判别骨量异常人群从而进行及早的防治,为临床使用和筛检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运用德尔菲法对骨质疏松领域专家进行调研,建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2对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优化,验证其判别效果。3分析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生活质量,为该工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首先,系统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中医辨识的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指标选项采用GRADE工作组推荐的9分Likert评分系统。其次,根据遴选标准选择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参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的一般信息、专家积极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和、变异系数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明确本课题研究所用的其他监测指标、评估工具并形成完整的筛检问卷。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根据纳排标准,对40岁以上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检问卷调查,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分析等检测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信度系数α、折半系数法考核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信度。根据测试结果对中医证候条目和选项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优化后确定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工具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能力。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前期建立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以及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228例4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舌脉特征、VAS疼痛评分、SF-36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在不同骨量人群出现的频次频率并做方差分析和发生率检验,以了解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明确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1.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及参与专家信息第一轮专家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93.33%。参与调查的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10个省市的20余家医院或科研院所。参与第二轮调查调查的28名专家中男性23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53.07±8.66岁,平均工作年限28.55±10.97年,其中执业中医师14名、西医师9名、中西医结合医师5名,研究方向包括骨科、内分泌科等,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良好权威性。1.2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辅助检查、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专家对IOF测试题、OSTA与中医评估工具的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作为初筛工具。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骨转换指标、血钙血磷三项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最高,均满足x>7、R=0、CV<20%,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检查内容。专家对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血钙血磷、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骨转换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跌倒次数、骨折发生次数7项的选择均满足x>8、K>90%、CV<20%,可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主要评价指标。1.3专家对中医证候辨识条目的选择第二轮调查问卷共纳入32个中医症状、体征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指标。专家对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7个指标的选择满足x>7、K>70%、R=0、CV<20%;专家对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3个指标选择满足K≥50%,且x>6.5、CV<25%,这10个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较好,可尝试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形成的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资料、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躯体症状、临床体征4部分内容。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2.1调查问卷的可行性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式,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达90%,完成课题组筛检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2.2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信度评价本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较高为0.882,其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8.891,表明本问卷的中医证候领域的条目一致性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2.3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手足烦热(条目16)、健忘(条目25)2个条目的负荷值在所有因子上均较低,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删除。对其他30个条目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显示其Kaiser-Mayer-Olkin检验值为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087.76,df=435,p<0.01,提取采用主成分法、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按照特征值>1.0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为61.215%,表明结构效度较好。提取的9个因子包含头目症状、下肢症状、躯体症状、疼痛症状、头目体征、躯体体征等维度,经过专家讨论和中医证候判别,9个因子体现的中医证候体现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病机特点,也基本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所符合。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前10个中医证候条目进行检验,KMO值为0.831,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623.069(P<0.001),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61.2%,3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躯体症状、疼痛和躯体体征。运用AMOS 2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3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适配度指标,显示 CMIN/DF=2.052,GFI=0.949,NFI=0.897,IFI=0.944,CFI=0.943,RMSEA=0.068,表明各拟合指数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提示模型拟合较好。将骨密度作为校标来检验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校标效度,显示基于专家意见确定的10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及整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与BMD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272~-0.144,P<0.01或P<0.05),表示中医证候条目出现越多,骨密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骨密度值越低。2.4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得分分布中医证候按照“有”“无”2级分类计分,中医证候得分在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三类人群中逐渐增加,经方差分析,前10个证候得分F=5.389,P=0.005,30个证候得分F=6.856,P=0.001;按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组分类,前 10 个证候得分 F=10.817,P=0.001,30 个证候得分分 F=13.29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量不同人群的中医证候得分有差异。2.5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按照骨量的多少分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将前1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3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骨密度两类定性拟合ROC曲线,前10个中医证候AUC=0.636(95%CI:0.564~0.709),30 个中医证候 AUC=0.650(95%CI:0.579~0.721),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10个中医证候得分当以2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45.69%,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9%、59.35%。当30个中医证候得分截断值取5时,灵敏度为79.46%、特异度为43.97%,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92%、57.79%。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IOF1分钟测试题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灵敏度98.21%、特异度仅为10.34%,AUC=0.543(95%CI:0.468~0.618);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 6.44%,AUC=0.513(95%CI:0.397~0.629)。OSTA 指数判别女性骨量异常的灵敏度是 49.46%、特异度是 81.67%,AUC=0.669(95%CI:0.585~0.754);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是38.10%、特异度95.45%,AUC=0.668(95%CI:0.524~0.812)。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3.1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228例被调查者包括75例男性、15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对骨量不同的三组人群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7.224,P=0.001,表明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值逐渐呈下降趋势。调查人群的身高平均数为163.62cm,标准差为7.143cm,经方差分析,F=13.248,P<0.001,表明随着骨密度的减少,身高呈降低趋势。调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7.88kg±11.786kg,显示随着骨密度的降低,体重逐渐下降,经方差分析,F=26.44,P<0.001。调查人群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 25.2545kg/m2、标准差为 3.42576kg/m2,经方差分析,F=18.441,P<0.001,提示调查人群随着骨量的减少,BMI也随着下降。3.2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调查人群中舌体正常者最多为161例,占比为70.6%,经卡方检验,χ2=8.989,P=0.174;调查人群中的舌苔以正常薄白苔最多为91例,占39.9%,其次为黄腻苔、薄黄苔分别占15.4%、14.9%,卡方检验示χ2=13.36,P=0.498;脉象以沉脉和弦脉最多分别为67例和66例,卡方检验示χ2=20.204,P=0.124,表明舌体、舌苔、脉象分布,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生活质量和VAS疼痛评分SF-36按照8个维度对三组人群得分进行统计,显示随着骨量减少,SF-36各维度得分逐渐下降,提示其生活质量越低。被调查人群VAS疼痛平均为3.63分±2.447分,说明有轻度疼痛,对三组人群的VAS评分统计发现随着骨量降低,疼痛增加。3.4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本研究显示多数中医证候如腰痛、背痛、腰膝酸软、下肢拘挛等的发生率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即骨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最低,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按照α=0.05的标准,可以得出背痛、膝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发脱齿摇、遇寒痛甚、畏寒、体重减轻、多梦易惊、气短、失眠、耳鸣、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20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人群的分布方差不同(P<0.05),表明这些中医证候的分布比例在两类人群是不同的。根据发生率检验的结果,腰痛、腰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畏寒、多梦易惊、气短、失眠、健忘、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14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的两类人群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4个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在骨量异常人群中高于骨量正常人群。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总结了骨质疏松领域专家临床经验,条目包括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等指标,可为临床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2经过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和优化,表明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满意,且与BMD定性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校标效度较好。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具有较好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能力,当出现前10个条目中两个及以上或者全部条目中5个及以上,则可判别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示骨量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筛查。3研究显示出中医证候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不同,在低骨量等骨量异常人群中出现较多的这些症状体征可用来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中医证候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该工具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乔文婧[8](2021)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它是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所以需要更为精准的评估疾病风险,选出相关影响因素尽早采取措施提前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吉林省某些地区的人群数据,获得该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当地居民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吉林省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选取吉林省四个地区人群开展调查,城区人群来自于长春市南关区和辽源市龙山区,农村人群来自于长春市榆树市和白城市通榆县。纳入人群为年龄≥40岁、有完整的骨质密度检测数据且该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自愿参加的居民,排除使用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及各种影响骨代谢疾病和药物。采用国家慢病中心统一制作的电子问卷,通过平板电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研究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有骨折史、妇科史等。通过身体测量获得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实验室检测数据包括血糖和血脂四项,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获得研究对象的骨质密度。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t检验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探讨各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结果:1.本研究人群总人数1517人,平均年龄是55.92岁。男性702人,占研究人群的46.28%,女性815人,占研究人群的53.72%。2.本研究中有31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病率为20.96%;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显着(P<0.00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男性人群的患病率为9.40%,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28倍,达到30.92%;增龄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正相关(P<0.001),其中40-49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0.49%,50-64岁人群患病率为21.49%,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4.88%;城区患病率高于郊县(P<0.001),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退休和无业人员特别是女性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低于体重正常人群,而体重过轻人群OP患病率较高(52.00%)。3.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腰围、吸烟史、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猪肉、牛羊肉、鸡鸭鹅肉、豆制品、牛奶和茶的摄入、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统计学关联(P<0.05)。在男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父母骨质疏松症诊断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患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血压、空腹血糖、猪肉、鸡鸭鹅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的绝经状况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增龄、女性(OR=3.688,95%CI:2.599-5.231)、退休(OR=5.301,95%CI:1.588-17.702)和无业人员(OR=4.280,95%CI:1.255-14.602)、体重过轻(OR=3.948,95%CI:2.003-7.77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OR=1.702,95%CI:1.148-2.521)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50-64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1.991倍,≥65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3.764倍。超重(OR=0.682,95%CI:0.496-0.937)和肥胖(OR=0.523,95%CI:0.307-0.892)、经常食用猪肉(OR=0.609,95%CI:0.393-0.944)和偶尔食用豆制品(OR=0.364,95%CI:0.178-0.745)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呈负关联;男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女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摄入、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1517人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0.96%,其中男性人群中患病率为9.40%,女性30.92%,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2)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3)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空腹血糖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赖明星[9](2020)在《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PINP和β-CTX的影响,探索整体调节针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协同作用和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阿伦磷酸钠(70 mg/片),1片/次/周,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整体调节针法治疗,治疗每周2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候评分、生存质量量表评分、骨密度、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的变化,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则以《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主。此外,需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本研究所得数据整理归纳之后,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性别(P=0.567)、年龄比较(P=0.977)、病程(P=0.382)、身体质量指数(P=0.314)、中医证型(P=0.86)、疼痛评分(P=0.938)、中医证候评分(P=0.629)、生存质量量表评分(P=0.79)、骨密度(P=0.717)、PINP(P=0.537)、β-CTX(P=0.702)。经比较,各组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脱落分析治疗组因长期出差未能坚持治疗1例,因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退出临床试验1例,共完成34例,共脱落2例,脱落率5.5%;对照组因无法忍受针刺疼痛退出1例,因有急事需外出处理自动退出1例,共完成34例,共脱落2例,脱落率5.5%。在研究过程中,两组共脱落4例,脱落率为5.6%(4/72)。(3)综合临床疗效评价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8%(20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8.82%(9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临床症状类(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疼痛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53±1.67)、(2.91±0.90),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50±0.42)、(3.94±1.27);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97±2.50)、(5.29±1.73),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18±2.22)、(6.79±2.09);生存质量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1.09±6.92)、(44.24±6.47),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0.62±7.59)、(52.24±7.22);经检验,各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改善POP患者临床症状,暨缓解POP患者的疼痛、降低POP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POP的患者生存质量。组间比较:疼痛评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1±0.90)、(3.94±1.27);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9±1.73)、(6.79±2.09);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4.24±6.47)、(52.24±7.22);经检验,各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POP患者临床症状,暨有效缓解疼痛、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提高生存质量。(5)骨密度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698±0.042)、(0.755±0.074),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702±0.037)、(0.709±0.032),经检验,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能够提高患者骨密度,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55±0.074)、(0.709±0.032),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提高POP患者骨密度。(6)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组内及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在骨形成标志物PINP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2.62±7.71)、(49.50±3.27),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3.87±8.90)、(44.43±7.89),经检验,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提高POP患者骨代谢中骨形成标志物PINP方面,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具有明显效果。在骨吸收标志物β-CTX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59±0.11)、(0.46±0.10),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58±0.12)、(0.52±0.11);经检验,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降低骨吸收标志物β-CTX。组间比较:骨形成标志物PINP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50±3.27)、(44.43±7.89),骨吸收标志物β-CTX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46±0.10)、(0.52±0.11);经检验,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骨吸收标志物β-CTX和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7)安全性观察本研究在给POP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由于本研究用药、治疗方法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1.整体调节针法能够降低骨代谢中骨吸收标志物β-CTX,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2.整体调节针法结合阿伦磷酸钠,可以明显缓解POP患者的疼痛、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骨密度值、降低吸收标志物β-CTX、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表明整体调节针法配合阿伦磷酸钠对PO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比单纯使用阿伦磷酸钠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整体调节针法能够明显降低骨吸收指标β-CTX,提高骨形成指标PINP,从而起到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作用有关。3.整体调节针法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相关科室中推广。

朱庭辰[10](2020)在《基于阴/阳虚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的生物学标志物特征,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的微观辨证及其证效评价提供研究证据。同时研究代谢标志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方法:1.根据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证候标准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筛选患者,从课题组中征集30例肾阳虚证证候最典型的女性患者并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以及30例肝肾阴虚证证候最典型女性患者,同时对照60例患者基线征集30例健康绝经后女性受试者。2.收集受试者的一般情况项目(包括年龄、体重、身高、血压、脉搏等)。记录受试者双能X线腰椎骨密度(BMD)数据。抽取受试者空腹血液,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3.抽取受试者的空腹血液,采用LC-MS检测。使用UNIFI1.8.1.软件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原始数据经代谢组学处理软件Progenesis QI(v2.3)软件进行基线过滤、峰识别、积分、保留时间校正、峰对齐和归一化,使用The 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HMDB)和Lipidmaps(v2.3)以及METLIN数据库进行定性,再将数据导入代谢组学数据分析软件SIMCA-P进行分析。运用单变量分析与多变量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筛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的潜在代谢标志物。4.结合代谢标志物数据,将代谢标志物、受试者基本信息、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1.所有数据均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P>0.05)。2.一般资料结果:经F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间年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F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健康对照组三组间BMI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指标结果:经F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健康对照组三组在BMD方面比较存在差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两组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F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健康对照组三组25OHD、TP1NP、PTH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F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健康对照组三组OC、β-CTX指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OC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CTX指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代谢组学结果:血清全谱代谢组学检测发现,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的9种代谢标志物为4-三甲铵基-丁酸-2烯醇、肌苷、DG(15:0/18:3(9Z,12Z,15Z)/0:0)、DG(15:0/18:4(6Z,9Z,12Z,15Z)/0:0)、PS(18:0/18:1(9Z))、苯丙氨酸-异亮氨酸、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TG(8:0/10:0/a-13:0)[rac]、10-甲基-棕榈酸。这些分子中4-三甲铵基-丁酸-2烯醇、DG(15:0/18:3(9Z,12Z,15Z)/0:0)、DG(15:0/18:4(6Z,9Z,12Z,15Z)/0:0)、苯丙氨酸-异亮氨酸、TG(8:0/10:0/a-13:0)[rac]在原发性骨质疏松者体内呈下调趋势,差异倍数均在0.5倍以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苷、PS(18:0/18:1(9Z))、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10-甲基-棕榈酸呈上调趋势,差异倍数均在2倍以上,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发现,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相关的2种代谢标志物为L-苯丙氨酸、s-乳糖谷胱甘肽。L-苯丙氨酸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体内呈上调趋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L-苯丙氨酸在肾阳虚证患者体内呈上调趋势,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乳糖谷胱甘肽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患者体内呈上调趋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患者体内呈下调趋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倍数在0.5倍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s-乳糖谷胱甘肽在肾阳虚证患者体内呈上调趋势,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结果:经Pearson分析,受试者BMD与年龄、TP1NP、OC、β-CTX有负相关性。(r=-0.49、-0.21、-0.40、-0.36);与 BMI、250HD、PTH 不存在相关性(r=0.19、-0.10、-0.01)。经Pearson分析,受试者BMD与4-三甲铵基-丁酸-2烯醇、DG(15:0/18:3(9Z,12Z,15Z)/0:0)、DG(15:0/18:4(6Z,9Z,12Z,15Z)/0:0)、苯丙氨酸-异亮氨酸、TG(8:0/10:0/a-13:0)[rac]有正相关性(r=0.35、0.34、0.29、0.5、0.26);与肌苷、PS(18:0/18:1(9Z))、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10-甲基-棕榈酸、L-苯丙氨酸、s-乳糖谷胱甘肽有负相关性(r=-0.25、-0.37、-0.32、-0.39、-0.44、-0.26)。经 Pearson 分析,受试者年龄与 4-三甲铵基-丁酸-2 烯醇、DG(15:0/18:3(9Z,12Z,15Z)/0:0)、DG(15:0/18:4(6Z,9Z,12Z,15Z)/0:0)、苯丙氨酸-异亮氨酸、TG(8:0/10:0/a-13:0)[rac]有负相关性(r=-0.3、-0.39、-0.31、-0.42、-0.32);与肌苷、PS(18:0/18:1(9Z))、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10-甲基-棕榈酸、L-苯丙氨酸、s-乳糖谷胱甘肽有正相关性(r=0.28、0.34、0.25、0.36、0.39、0.25)。经 Pearson 分析,受试者 TP1NP与肌苷有正相关性(r=0.26)。经Pearson分析,受试者PTH 与 DG(15:0/18:3(9Z,12Z,15Z)/0:0)、TG(8:0/10:0/a-13:0)[rac]存在正相关性(r=0.21、0.26)。经 Pearson 分析,受试者 OC 与 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有正相关性(r=0.22)。经Pearson分析,受试者β-CTX与L-苯丙氨酸、s-乳糖谷胱甘肽有正相关性(r=0.39、0.25)。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几率增加。2.在骨代谢生化指标中,TP1NP、OC、β-CTX这三种骨转换标志物对评估骨质疏松症均有较好效果,同时β-CTX可能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分型有关。3.发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血清代谢标志物为4-三甲铵基-丁酸-2烯醇、肌苷、DG(15:0/18:3(9Z,12Z,15Z)/0:0)、DG(15:0/18:4(6Z,9Z,12Z,15Z)/0:0)、PS(18:0/18:1(9Z))、苯丙氨酸-异亮氨酸、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TG(8:0/10:0/a-13:0)[rac]、10-甲基-棕榈酸。4.发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的潜在血清代谢标志物主要为氨基酸及其类似物,包括L-苯丙氨酸、s-乳糖谷胱甘肽。5.猜测 4-三甲铵基-丁酸-2 烯醇、DG(15:0/18:3(9Z,12Z,15Z)/0:0)、DG(15:0/18:4(6Z,9Z,12Z,15Z)/0:0)、苯丙氨酸-异亮氨酸、TG(8:0/10:0/a-13:0)[rac]可能与骨代谢正性相关;肌苷、PS(18:0/18:1(9Z))、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10-甲基-棕榈酸、L-苯丙氨酸、s-乳糖谷胱甘肽可能与骨代谢负性相关。6.猜测 TP1NP 与肌苷;PTH 与 DG(15:0/18:3(9Z,12Z,15Z)/0:0)、TG(8:0/10:0/a-13:0)[rac];OC与1,2-脱水白色向日葵素;β-CTX与L-苯丙氨酸、s-乳糖谷胱甘肽可能存在代谢通路相关性。

二、钙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论文提纲范文)

(3)补肾中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结果分析
        2.4.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2.3.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3讨论

(4)“肾为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肾主封藏”的理论认识
2“肾主封藏”与“骨痿”病机
3“肾主封藏”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
4中药补肾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临床研究
5小结

(5)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文献纳入标准:
        1.1.2 文献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1.3.1 资料提取:
        1.3.2 文献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人口学因素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3.2 生活习惯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3.3 女性相关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3.4 血压、血糖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4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6)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型-2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TIPE2 mRNA表达测定:
        1.2.2 骨代谢指标: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TIPE2 mRNA表达及骨代谢指标比较
    2.2 TIPE2 mRNA表达水平、骨代谢指标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2.3 TIPE2 mRNA表达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
    2.4 TIPE2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临床资料比较
    2.5 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7)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T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防治及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质疏松的诊断技术、筛检工具及中医辨识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
        1.2 德尔菲法实施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2.2 专家基本信息
        2.3 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的选择情况
        2.4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辅助检查的选择情况
        2.5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
        2.6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辨识问卷的选择和设计
    3 讨论
        3.1 OP高风险人群的筛检与辨识
        3.2 OP高风险人群的监测与评价
        3.3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证候辨识研究
        3.4 中医证候表达的合理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OP高风险人群筛检问卷的实施
        1.2 诊断标准
        1.3 数据管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的可行性
        2.2 筛检问卷的信度评价
        2.3 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
        2.4 中医证候得分情况
        2.5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
        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
    3 讨论
        3.1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用强
        3.2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判别效果较好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
        2.2 身高、体重与体重指数
        2.3 舌象特征
        2.4 脉象特征
        2.5 SF-36得分
        2.6 VAS疼痛得分
        2.7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实践应用
    3 讨论
        3.1 OP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
        3.2 中医证候特征可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3.3 OP高风险人群的舌脉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示范研宄调查问卷
附录2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千预技术示范研究筛查问卷
附录3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测试题
科技查新报告

(8)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1.2 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负担
    1.3 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1.3.1 年龄与性别
        1.3.2 种族与遗传因素
        1.3.3 体质指数
        1.3.4 生活方式
        1.3.5 营养状况
        1.3.6 其他因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身体测量
        2.3.3 骨密度检测
        2.3.4 实验室检测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3.1.1 研究人群人口学特征
        3.1.2 研究人群体质指数、腰围的分布情况
        3.1.3 研究人群行为生活方式
        3.1.4 研究人群骨折史及家族史
        3.1.5 研究人群饮食营养状况
        3.1.6 研究人群检测指标情况
    3.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1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比较
        3.2.2 不同体质指数、腰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3 不同行为生活方式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4 不同骨折史及家族史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5 不同营养状况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6 检测指标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关系
        3.2.7 女性不同绝经情况和初潮年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现状分析
    4.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患者一般情况
    1.1 病例来源
    1.2 两组POP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情况
    1.3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1.6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情况
    1.7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情况
    1.8 治疗前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情况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标准
6.中止试验标准
7.剔除、脱落和中止病例的处理办法
8.分组
9.治疗方案
    9.1 基础治疗
    9.2 执行标准
    9.3 对照组治疗:口服阿仑膦酸钠片
    9.4 治疗组治疗: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整体调节针法
    9.5 不良反应及处理
10.观察指标
    10.1 安全性评估指标
    10.2 观察方法及观察指标
11.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2.数据统计分析
13.研究结果
    13.1 疼痛评分
    13.2 中医证候评分
    13.3 生存质量量表评分
    13.4 骨密度
    13.5 骨代谢指标
    13.6 综合临床疗效评价
14.两组安全指标、不良反应、病例脱落情况
讨论
    1.西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整体调节针法的提出
    4.整体调节针法处方分析
    5.整体调节针法前期研究概况
    6.观察指标选择
    7.药物选择依据
    8.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和展望
    1.不足之处
    2.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表2:疼痛评分表
    附表3: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表4:生存质量量表
    附表5:骨代谢指标观察记录表
    附表6: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
    附表7:患者就诊病例表格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10)基于阴/阳虚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概述
        1.2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2. 骨质疏松症中医方向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2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2.3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
        2.4 中医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 代谢组学研究现状
        3.1 代谢组学的概念
        3.2 代谢组学研究进程
        3.3 代谢组学中的统计分析
        3.4 代谢组学和中医证型的联系
    4. 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进展
        4.1 代谢组学在诊断骨质疏松症方向的研究进展
        4.2 代谢组学技术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判别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骨质疏松症研究标准
        1.3 健康受试者筛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伦理审查
        2.2 实验分组及样本量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代谢组学检测
        2.8 数据的处理
        2.9 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筛选
        2.10 研究流程
    3 研究结果
        3.1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3.2 临床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代谢组学部分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代谢标志物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的潜在代谢标志物
    2 临床部分
        2.1 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2.2 人体一般情况及骨代谢生化指标对BMD的影响
        2.3 代谢组学代谢标志物与各临床指标的联系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四、钙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论文参考文献)

  • [1]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10)
  •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层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J]. 张琦,刘静.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10)
  • [3]补肾中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有效性的Meta分析[J]. 汤辰明,庞坚,石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8)
  • [4]“肾为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J]. 李焱,窦群立,杨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09)
  • [5]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王雨荷,刘红,李艳,史婧儒,付小卫,王少君,潘静华,刘梅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12)
  • [6]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型-2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吴迎春,许泽川,甘俊,刘漫.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06)
  • [7]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继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8]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乔文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9]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D]. 赖明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阴/阳虚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代谢组学研究[D]. 朱庭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钙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