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性病综合治理

谈性病综合治理

一、谈性传播疾病的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唯萌[1](2020)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避孕涉及的生育问题与性病传播防止既涉及个人隐私,也是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公平意识的觉醒,避孕中的风险与责任的两性平等问题也在不断演化。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避孕广告的风险与责任诉求呈现。避孕广告主要采用什么框架呈现避孕与性的风险责任?有何特征?透过风险与责任呈现,避孕广告中的社会性别媒介再现是否存在偏差?这种失衡是如何造成的?本研究研究对象为2009年-2019年的中国大陆地区的避孕套广告视频,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或网络媒体渠道发布的杜蕾斯、杰士邦、冈本避孕套视频广告,总共178篇避孕产品视频广告;利用SPSS软件进行编码统计,从风险、责任角度进行媒介内容分析,结合相关书籍文献,讨论研究问题,得出最终结论:避孕套广告主要使用享乐收益框架与个人责任归因框架。在风险与责任呈现中,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形象与叙事结构的偏差,倾向于男性视角。这种社会性别偏差是由男性权力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由男性视角的媒介再现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中的不平等被创造、强化与隐藏。

孙放[2](2020)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恶意报复社会、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产生较大阻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出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重塑。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状态,因此,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形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实地访谈及对N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来掌握N市艾滋病防治的整体状况,同时研究其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高校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关注和检测不够、治疗关怀公共服务有限、教育宣传缺位、疏于现状的了解)及产生的原因(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意识较差、协同治理机制缺位),通过借鉴美国、泰国、乌干达三个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综合得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和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做好价值引导,提升和加大协同治理运行效率。

吴晓艳[3](2020)在《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困境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12地市公益服务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意外妊娠、性病感染、性侵害等社会事件层出不穷,性/别教育的缺失,被认为是导致以上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职能部门、社会民众相继发声,认为普及性/别教育刻不容缓。由此,各地性/别教育的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大中小学校、社区家长等群体通过课堂讲座、集训营会系列形式,在多种教学场景中积极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活动。笔者长期关注并参与儿童青少年性/别教育议题的研究实践,在服务推进过程中发现,受到社会环境和技术开发的有效推力,全国范围内性/别教育的专业性得以提升,标准化分类愈加精细,社会已经能够认可性/别教育的关键作用。但纯粹的发声和倡导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仅对特定现象和人群的教育也不会弥补资材的短缺和师资的供不应求。而事实上,顶层的资源,尤其是在产品、人才等方面,目前无法下沉惠及到更大范围的受众,导致真正推动本土性/别教育服务的个人、甚至社会组织都寥寥无几。从整体视角来看,这是性/别教育无法对大量社会问题带来的风险挑战进行回应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以山东省内12地市参与性/别教育工作的17家一线公益组织的服务项目为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收集资料,以社会工作理论价值为指导,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分析,呈现在地服务型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真实生态;并从开展性/别教育的内容、路径、主体三个维度出发,梳理机构在探索性/别教育规模化实验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结构化、可持续的问题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公益组织落地推广性/别教育议题时,在内容上面临着专业化的内容和支持极度缺乏的现象,且对性/别教育的价值理念存在片面理解,进而增加了服务的实施难度;此外,由于渠道拓展受限、介入的路径单一,短频的授课方式也使得服务在常规运作方面受到影响;而公益组织作为开展性/别教育服务的主体力量,模糊不清的战略定位对机构的业务发展具有极大的干扰作用,加上志愿者师资人才短缺,也因此出现了授课质量参差不一的问题。上述困境的成因包括社会政策环境的影响、区域公益生态发展,以及机构战略管理规划等等。在对发展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此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性/别教育不仅要构建起独立的保障政策,还应拥有相对完善而标准的课程体系;在服务实际落地的过程中,推广机构要因势利导,打通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市场服务等多元渠道,借助外部资源流动和效益置换的运转实现自我造血,而内部协作网络的搭建则为机构之间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平台;对公益组织自身而言,不仅要提升专业水准,强化机构的综合能力,组建一支可持续输出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也是确保人才培育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希望能够推动性/别教育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多元蜕变,实现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转换,进而提升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在性与性别教育方面的成长空间,促进性/教育走进每一个群体的日常服务之中。

王晨[4](2020)在《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为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健康教育的要求,提升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本研究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奠定基础,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研究方法:选用VOSviewer对主题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期刊论文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密度视图和聚类网络视图探讨该领域研究热点。通过文献研究法、文献计量法拟定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各级条目;采用德尔菲法对条目进行筛选与调整;选用层次分析法设置权重。研究结果:1.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的数量从1987-2008年整体呈增长趋势,2009年后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热点演变表现为在1987-1997,除大学生、健康教育、高校这些主题词以外,具有实质健康教育内容的关键词很少,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1998-2008年,大学生健康教育关键词数量迅速扩增,体育教学、精神卫生、性与生殖健康、学生保健服务、饮食、营养等关键词开始显现。2009-2019年,茶文化、积极心理学为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高校体育等研究减少已无法单独聚为一类,精神卫生研究领域扩大且内容更加丰富,健康素养、避孕、男性同性恋等关键词逐渐凸显。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主题分为7类,主题1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2为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知信行研究,主题3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主题4为大学生精神卫问题相关研究,主题5为学生的健康素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相关研究,主题6为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主题7为青少年常见有害健康行为。2.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64.1%和100%,收集专家修改意见70余条;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329和0.335;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学术水平0.936、专家判断依据0.936、专家熟悉程度0.808)综合得分0.89,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包括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生命与安全教育行动、科学知识普及行动一级条目4个,二级条目11个,三级条目40个。3.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条目的权重值,一级条目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生命与安全教育行动、科学知识普及行动的权重值为分别26.68%、25.60%、24.30%、23.43%,最后利用概率乘法原理计算出各级条目的组合权重。4.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可靠性,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α)表示,内容体系总体Cronbach α为0.946,一级条目的Cronbachα系数为0.581,其余各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在0.613-0.845之间,说明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可靠性高。研究结论:1.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发展近三十余年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有所转变,研究主题可分为七类。2.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充分合理,可信可用。建议:1.完善高校健康教育的政策与法律,建立高校健康教育治理体系。2.高校需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队伍。3.围绕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4.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病疫情健康教育。5.倡导将中医养生项目纳入高校健康教育,注重提升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创新点:本研究将大学生健康教育所需全部内容作为研究整体,在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内容充分、权重分配合理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经文献检索,尚未发现相同成果。

周惠新[5](2020)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进新时代,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鲜活个案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助力国家形象建构贡献应有力量等,是太极拳理应思考的时代命题。研究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文化事项”加以命题和界定。在文化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身体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法、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NVivo)辅助质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节点统计、概念提炼、话语分析、动态编码展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历史进路、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实质是太极拳从技艺传播到跨文化对话的深度国际化传播,其主旨在于服务全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存。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全球混融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相互交织阶段,稳步上升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力。3.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模式: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以国家外派各孔子学院、高校各文化交流中心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太极拳拳师为主;传播内容以各式太极拳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赛事传播、融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主体为海外中老年人、青少年学生、文化学者等;传播效果在体育健身服务、休闲健康生活引导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认可。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有:第一,以柔传播为发展理念,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第二,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传播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推进中华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5.制约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和小众化、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等五个维度。6.根据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及其现实困境,其理论发展对策在于:(1)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2)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3)凸显身体参与,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4)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5)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

陈岩英[6](2020)在《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旅游安全传播是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等主体基于媒体渠道,面向旅游者、从业人员和公众等开展的旅游安全信息传递活动。在传统的研究中,以危机处置和应对为目标的危机传播备受重视。随着旅游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化,旅游行政机构和旅游企业的安全任务越来越复杂。旅游安全传播的任务体系逐渐从传统的危机传播转变为多阶段进程中的多任务结构。但是,旅游安全传播的这种任务需求既未在实践中得到重视,也未在理论研究中得到重视。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背景、基于我国旅游产业安全发展的需求结构,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既有利于丰富旅游安全传播的理论范畴,也有利于丰富旅游者行为响应的理论机制,对于推动旅游安全传播理论的建构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旨在丰富和发展旅游安全传播理论,并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和验证,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综合研究等三个阶段,各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1)在理论研究阶段,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考察对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旅游者安全行为等关键概念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辨析了旅游安全传播的信号机制和任务属性,提出了旅游安全传播与行为响应分析框架;(2)在实证研究阶段,研究分别对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线下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建模检验。首先,研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信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2017年中国政府举办的厦门金砖峰会作为背景事件,基于SEM结构方程建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非危机情境下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旅游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研究以2018年7月泰国沉船事件作为背景事件,以436个中文媒体平台的11万余条声量信号作为大数据基础,并引入VAR模型对危机情境下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分析;(3)在综合研究阶段,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对基于传播主体、传播情境、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干预策略进行了建构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安全传播是一种面向多任务结构的综合性旅游安全传播活动,建构旅游安全传播机制应该以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分析作为起点,并以旅游者的安全行为响应作为结果导向,这是推动旅游安全传播治理成效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立足于这一基本立论和对传统传播模型的改进,本研究提出了由“传播主体(who)--传播情境(situation)--传播性质(nature)--传播任务(task)--传播内容(content)--传播渠道(channel)--感知(perception)--响应(response)”等构成的旅游安全传播分析框架;(2)在非危机情境下,旅游者的安全行为一般包括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等两类基础行为体系。媒体是传播安全保障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体传播的信号在游客行为影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地启用强化型安保的非危机情境下,强化型安保的媒体信号对旅游者的个人体验、安全感知、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等具有显着的驱动作用,旅游者的个人安保体验在媒体信号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参照性作用,它对媒体信号的行为影响力具有差异化的中介影响过程,安全感知也是重要的中介变量。研究还表明,政府对强化型安保的多渠道宣传和安保实践所展示的行为活动均具有显着的信号意义。(3)在旅游危机情景下,线上潜在旅游者的安全沟通行为是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行为的重要拓展维度,它包括了旅游安全信息生产和旅游安全信息分享等安全传播行为。泰国沉船事件的实证分析表明,线上媒体的总体声量信号对潜在旅游者的安全信息生产行为和安全信息分享行为具有显着的动态影响,但线上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等分类媒体的声量信号呈现差异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潜在旅游者安全信息生产声量对其安全信息分享声量具有显着的动态影响,其中维度内的方差贡献率大于维度外的方差贡献率;(4)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应该区分传播主体、传播情境、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从传播主体来看,面向政府、企业和旅游者的传播导向分别是有序的舆情引导、精准的信息把控和理性的信息生产。从传播情境来看,在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重点是安全知识的传播和安全体验的提升;在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的重点是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调控和风险感知的干预。从传播内容来看,应基于任务性质导向细化优化传播内容要素。从传播渠道来看,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和自媒体都是旅游安全传播的有效渠道,基于影响力的配置策略是提升传播成效的关键。本研究区分危机情境和非危机情境,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和线上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整合分析和区别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1)研究通过区分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结构探索多分类情境下的旅游安全传播机制,提出了旅游安全传播与行为响应分析框架,为理解和阐述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过程机制提供了认知基础;(2)研究对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旅游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旅游安全传播中媒体信号与环境体验信号的差异化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现场旅游活动中旅游安全传播的作用机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究识别了旅游危机情境下潜在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维度结构,对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行为的表现情境和维度类型进行了拓展,由此形成了包括线下旅游安全行为(旅游安全遵守和旅游安全参与)和线上旅游安全行为(旅游安全信息生产和旅游安全信息分享)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分析架构;(4)研究构建了线上参与者安全情感词库,并首次将舆情声量数据作为变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同时采用了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法,实现了对旅游危机线上媒体声量信号对潜在旅游者安全沟通行为的动态影响关系的拟合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为旅游危机舆情分析引入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本研究对于旅游产业开展危机和非危机情境下的旅游安全传播工作,科学调控旅游者的安全行为提供了实证案例和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体系,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重要研究议题。

王楠[7](2020)在《云南省部分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淋病流行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特征、安全套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8-10月,选择云南省2015年至2017年淋病发病率和报告病例数连续三年增幅均位于前7位的州(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和昭通市)进行横断面调查;在确定的每个州(市)中选择2017年报告淋病患者例数最多的1个县(市、区),在每个县(市、区)选择2017年淋病报告例数最多的2个医院,共14家医院,每个医院选择性病诊疗门诊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连续方便抽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淋病患者开展一对一问卷调查。此外,采用目的抽样对淋病患者进行定性调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在独立空间内对淋病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访谈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和分析总结。[结果]共计调查180名淋病患者,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为99.4%。定性研究完成对18名淋病患者的深入访谈。1.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9.01±8.93)岁,其中20~2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50.2%(90/179);性别以男性居多,占88.3%(158/179);民族以汉族居多,占82.7%(148/17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8.1%(86/179);未婚者占48.0%(86/179);职业以服务业居多,占34.6%(62/179);居住地以本省为主,占 96.1%(172/179)。2.性伴类型: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性行为主要为异性性接触占98.3%(176/179),最近一次性行为对象为临时性伴的居多,占53.1%(95/179),配偶/固定性伴,占38.0%(68/179),商业性伴占8.9%(16/179)。最近一个月性伴数≥2人的占27.9%(50/179)。临时性伴的接触方式以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为主,占66.3%(63/95),其次为娱乐场所,占17.9%(17/95),朋友介绍或聚会等活动占15.8%(15/95)。3.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对象最近一次临时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1 7.9%(17/95),未使用安全套原因以“喝醉无意识使用”居多,占29.5%(23/78);配偶/固定性伴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19.1%(13/68),未使用安全套原因以“没有必要使用”为主,占30.9%(17/55);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18.8%(3/16),未使用安全套的原因以“本人不愿意使用”为主,占38.5%(5/13)。4.发生临时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765,95%CI=1.259~11.253,P=0.018)、单身者(OR=3.141,95%CI=1.589~6.208,P=0.001)、最近一个月有多性伴(≥2 人)(OR=4.119,95%CI=1.829~9.278,P=0.001)是发生临时性行为的危险因素。5.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3.922,95%CI=1.474~10.436,P=0.006)安全套使用的可能性较男性高。6.求医行为:调查对象中,91.6%(164/179)的患者出现过一种及以上的性病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有59.1%(97/164)的人选择到综合医院就诊,16.5%(27/164)的人到私人诊所就诊,13.4%(22/164)的人选择自己买药,11.0%(18/164)的人选择到性病专科门诊就诊。有17.9%(32/179)的调查对象存在延迟就医现象。7.健康服务情况:调查对象中,有40.8%(73/179)的调查对象在最近一年至少接受过一种及以上的性病健康服务,17.3%(31/179)的人接受过性病知识宣传,13.4%(24/179)的人接受过性病咨询和检测,2.2%(4/179)的人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服务,3.4%(6/179)的人接受过妇科检查或治疗,12.3%(22/179)的接受过同伴教育,6.7%(12/179)的人自主从网络上了解过性病相关知识。8.定性访谈主要结果:性伴接触方式多样或“线上化”,年轻人易受同伴影响进入当地“夜总会”、“酒吧”或“宾馆”,发生临时性行为或商业性性行为;配偶/固定性伴间存在婚外性行为或多性伴现象。被访者防病意识薄弱,“花钱买享受”和对性伴的“信任”是未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被访者出现症状后首先倾向于网络查询或网络“问诊”,其次是咨询身边的朋友。被访谈者大部分人表示既往未听说过淋病,也不清楚其传播途径,需加大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结论]1.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以临时性行为为主,其次为配偶和固定性伴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的占比较少。几种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均不到20%。调查结果提示云南省淋病患者感染淋球菌主要与无保护临时性行为、无保护配偶/固定性伴间性行为有关,.此外,配偶和固定性伴间存在高危婚外性行为和多性伴现象,下一步云南省的防治工作重点除了继续加强对暗娼、男同等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外,还应开展针对临时性行为(特别是男性单身多性伴人群)和配偶间性行为的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进一步强化大众群体,特别是女性100%安全套使用的意识,推广使用安全套。2.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居多,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和学校的性健康教育。此外,男女性别差异还与女性感染淋球菌后临床症状不明显、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导致女性主动就医者少有关。提示社会层面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淋病患者和传染源,给淋病传染源发现和治疗带来较大挑战,建议倡导医疗机构将性病筛查纳入常规妇科检查中,及时发现和治疗女性隐匿性的性病患者。3.被调查对象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规范性求医和延迟求医现象,对自身感染性病的风险缺乏认识,防病意识较低。提示目前针对大众的性病危害、安全性行为和正确求医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性病防治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尚有待提高。4.淋病患者临时性伴接触方式以网络“APP”为主,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交软件的监管,同时可利用社交软件平台开展“线上”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服务信息的提供,进行“线上”行为干预。

刘大双[8](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研究 ——以深圳市X社区9-11岁儿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人们对流动人口的多种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学者们也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上学难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和对策的探讨,尤其是对流动儿童性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居住在城中村的流动儿童,面临复杂的居住环境,在青春期又面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的缺位或欠缺,使得儿童缺乏充分辨别和预防性侵害能力,面临性安全风险。流动儿童若不能接受正确的性安全教育,则可能会给他们来生理和心理困惑,使流动儿童产生错误的性观念,或带来未来两性交往困难。因此对流动儿童进行性安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助人自助为价值观的专业,可以在帮助流动儿童提高性安全意识、能力等方面发挥出独一无二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第三方,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工作技巧,区别于儿童父母、老师身份,以大哥哥、大姐姐的朋友身份出现,容易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利于开展性安全教育。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通过联络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福利机构以及志愿者组织等广大社会群体,向他们争取帮助流动儿童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将物资传递到流动儿童手中。社会工作介入丰富了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的实践。笔者以X社区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问卷、文献收集、观察法收集资料,准备方案。为社区内儿童建立一个性安全教育小组,在小组活动中,开展了“‘共建欢乐天地’、‘认识我们的身体’、‘我从哪里来’、‘快乐的青春期’、‘与人交往有距离’、‘我能保护我自己’、‘健康成长我和你’”,七次小组活动。在小组结束后对小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组员的性安全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技能明显提升,对生理卫生也更加重视,树立了健康的两性交往观念。

向辉,肖梦,刘嘉欣,蒲川,张政,郝模,唐晓君,陈菲[9](2020)在《广西主要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把握风险能力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以政策文本分析视角,通过量化表达把握主要性传播疾病风险的程度,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从政府、卫计委网站和其他数据库检索涉及主要性传播疾病(乙肝、艾滋、淋病、梅毒)问题的公开信息与文献,从中统计有关识别、预警、干预与效果评估资料,用综合量化法把握广西性传播疾病风险程度,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主要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与把握风险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广西识别风险的能力由2005年的10.45%逐渐上升到2016年70.99%,预警风险的能力在2.01%以下;干预风险的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提出风险干预措施的能力由2005年的0%,到2016年的2.67%,信息系统把握风险的能力与乙肝发病率呈正相关(r=0.523),与艾滋、淋病、梅毒发病率呈负相关(r=-0.348、-0.764、-0.423),提出性传播疾病问题干预措施的程度,开展性传播疾病问题干预效果评估的程度与主要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r=0.456、0.306)。结论适宜的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应能识别、预警和防控健康风险因素并产生显着的效果,广西性传播疾病信息体系把握风险的能力亟待提升,量化表达把握风险的程度是可行的。

李洁[10](2019)在《基于微信公众号的HPV及疫苗信息内容研究》文中提出HPV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以通过预防HPV感染,进而预防宫颈癌。据SOGO微信热度指数,自2018年4月中国内地宣布批准引进九价HPV疫苗起,“HPV”这一关键词的微信热度较前两年增幅巨大。随着各大城市陆续开放九价HPV疫苗接种服务,HPV及其疫苗相关议题频频出现阅读量超10万+的微信热文,2018年阅读量10000+的相关微信文章多达476篇。微信已成为官方及民间进行HPV及其疫苗信息传播的重要战场,微信公众号文章则是实施HPV及其疫苗信息传播的有力形式。本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框架理论和健康信念模型(HBM)这三种理论框架和学术模型,旨在通过对2018年阅读量10000+的HPV及其疫苗相关微信文章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在九价HPV疫苗进入中国内地前后引发广泛传播的信息特征和传播规律,为今后中国内地的HPV疫苗健康科普提供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政策是推动HPV相关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作为信源得到传者青睐。HPV及其疫苗信息的标题类型实用性强,九成文章使用HBM,在易感性、严重性、有效性、障碍性等原始要素中,新引入的自我效能成为热门文章强调最多的信息内容。然而,这类文章的信息设计忽视了HPV疫苗的最佳接种人群即青少年。强调自我效能、相对轻视HPV易感性、严重性和HPV疫苗效益性的文本内容,未能有效提升当前公众对于HPV及其疫苗较低的认知水平。基于微信公众号的HPV风险及疫苗信息传播策略亟需优化。

二、谈性传播疾病的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性传播疾病的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与研究选题
    1.2 文献综述与学理基础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2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量化内容分析
    2.1 避孕套广告整体资料分析
    2.2 生殖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3 享乐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4 健康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5 小结
3 避孕套广告的框架分析
    3.1 提供问题定义
    3.2 阐释事件原因
    3.3 提供道德评价
    3.4 示意解决方案
4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质化内容分析
    4.1 框架高层次分析:享乐至上,尽情尽兴
    4.2 框架中层次分析:男性中心视角为主
    4.3 框架低层次分析:充满性暗示符号
5 阐释与结论
    5.1 风险的媒介化
    5.2 责任归因的个人化
    5.3 社会性别偏差与性别权力
    5.4 总结与反思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2.1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契合
第3章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现状
    3.1 N市大学生艾滋病的状况
    3.2 N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及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调查
        3.2.1 样本特征
        3.2.2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
        3.2.3 高校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状况
        3.2.4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3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成效
    3.4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3.4.2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间协同意识较差
        3.4.3 高校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缺位
第4章 海外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1 海外艾滋病防治实践和探索
        4.1.1 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2 乌干达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3 泰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2 海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2.1 健全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4.2.2 搭建协同治理各类保障体系
        4.2.3 营造协同治理良好社会氛围
第5章 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搭建治理平台,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
        5.1.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5.1.2 搭建各种教育平台
        5.1.3 建立各类保障体系
    5.2 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
        5.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5.2.2 构建联动体系,提高课堂讲授成效
        5.2.3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5.2.4 利用多类群体,形成协同教育合力
        5.2.5 开展多类活动,提升学生内省自觉
    5.3 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
        5.3.1 建立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方式
        5.3.2 促进家校与学生协同成长
        5.3.3 加强对男男性行为的干预
    5.4 做好价值引领导向,净化协同治理社会氛围
        5.4.1 做好价值引导,加强防艾宣传
        5.4.2 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5.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大学生)
附录B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高校管理干部)

(3)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困境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12地市公益服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 行动研究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五、概念界定
        (一) 公益组织
        (二) 性/别教育
    六、理论基础
        (一) 社会性别理论
        (二) 嵌入性理论
        (三) 增强权能理论
    七、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性/别教育的研究
        (一) 对性/别教育理念的研究
        (二) 对性/别教育工作模式的研究
        (三) 对性/别教育主体的研究
        (四) 对性/别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 对性/别教育改善策略的研究
    二、非营利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研究
        (一) 非营利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现状研究
        (二) 非营利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困境研究
        (三) 非营利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 非营利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改善策略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议题的现状
    一、山东省12地市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基本情况
    二、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现状
        (一) 对性/别教育主要内容的理解
        (二) 探索性/别教育的多种推广路径
        (三) 发挥性/别教育的主体能动性
        (四) 定位性/别教育的对象开展服务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议题的困境分析
    一、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在内容方面的困境
        (一) 片面理解价值理念,服务难度增大
        (二) 机构缺乏专业化的内容和技术支持
    二、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在路径方面的困境
        (一) 渠道拓展受限
        (二) 常规运作乏力
    三、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在主体方面的困境
        (一) 机构定位模糊,面临治理难题
        (二) 师资流失严重,授课水平不一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议题的困境成因分析
    一、社会政策环境影响,资源技术保障不足
    二、区域公益生态发展,渠道拓展能力受限
    三、机构忽视战略管理,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议题的改善策略分析
    一、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在内容方面的改善策略
        (一) 构建独立的性/别教育保障政策
        (二) 完善通识性的性/别教育标准课程体系
    二、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在路径方面的改善策略
        (一) 因势利导,打通多元路径
        (二) 自我造血,搭建互助网络
    三、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在主体方面的改善策略
        (一) 加强专业建设,强化机构能力
        (二) 重视人才培育,组建师资团队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附录: 山东性/别教育议题服务合作实践机构招募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工具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3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条目选择
    3.1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2 条目的选择原则
    3.3 专家咨询
    3.4 条目的筛选、调整与确定
    3.5 讨论与小结
4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权重设置
    4.1 计算权重方法的选择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4.3 权重设置
    4.4 组合权重值
    4.5 讨论与小结
5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构建与检验
    5.1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构建
    5.2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检验
    5.3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介

(5)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抽样
        1.3.4 信度效度检验
    1.4 研究设计思路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文献资料来源
    2.2 国外关于太极拳的研究
        2.2.1 域外太极拳文献分布情况
        2.2.2 域外太极拳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2.3 国外太极拳研究的作者和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2.2.4 国外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 国内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作者分布分析
        2.3.2 国内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3 国内太极拳前沿动态分析
        2.3.4 国内太极拳研究主题分析
    2.4 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4.1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高产机构/高被引机构分布
        2.4.2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4.3 作者分布
        2.4.4 国外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2.5 国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5.1 国内跨文化传播文献分布情况
        2.5.2 国内跨文化传播期刊分布
        2.5.3 国内跨文化传播高产机构与高被引机构分析
        2.5.4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2.5.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主题分析
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
    3.1 跨文化的阐释
        3.1.1 文化的阐释
        3.1.2 跨文化的阐释
    3.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阐释
4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
    4.1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
    4.2 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4.3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5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
    5.1 阐释太极拳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
        5.1.1 太极思想源于道家哲学
        5.1.2 太极拳礼蕴涵儒家美德
        5.1.3 太极拳技阐述释家智慧
    5.2 传播太极拳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5.2.1 太极拳“治已病”
        5.2.2 太极拳“治未病”
        5.2.3 传递“大健康”理念
    5.3 推动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
        5.3.1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5.3.2 促进“一带一路”发展
        5.3.3 加快武术入奥进程
6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6.1 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
        6.1.1 在宏观层面,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冲突
        6.1.2 在中观层面,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
        6.1.3 在微观层面,自我文化优先意识导致文化冲突
    6.2 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
        6.2.1 精神符号误读
        6.2.2 器物符号误读
        6.2.3 制度符号误读
    6.3 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小众化
        6.3.1 “离身性”认知思维的局限
        6.3.2 “重心抑身”等传播理念的缺陷
        6.3.3 “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弊端
        6.3.4 “意识语言”对传播话语权的制约
    6.4 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6.4.1 传播内容的失序
        6.4.2 传播语境的失序
        6.4.3 传播主体的不足
        6.4.4 文化他者的镜面映射
    6.5 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
        6.5.1 缺少责任与担当
        6.5.2 缺少顶层设计
7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7.1 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
        7.1.1 身体模式上的健康之道
        7.1.2 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
        7.1.3 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
        7.1.4 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
    7.2 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
        7.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器物符号
        7.2.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制度符号
        7.2.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
    7.3 凸显身体参与:对话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
        7.3.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具身性意蕴
        7.3.2 构建具身性传播思维: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7.3.3 培养具身性传播理念:从“重心抑身”到“身心合一”
        7.3.4 挖掘具身性教学方法:从“身体教育”到“身体对话”
        7.3.5 把握具身性传播话语权:从“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
    7.4 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7.4.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意涵
        7.4.2 认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7.4.3 认同“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7.4.4 认同“意境神韵”的审美观
        7.4.5 认同“和合为本”的伦理观
    7.5 弘扬中华文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
        7.5.1 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7.5.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意蕴
        7.5.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动态编码示范图
附录2 信度检验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一致性比较查询
附录3 多元话语分析原始材料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运动成绩
致谢

(6)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与预期创新
        1.4.1 研究重点
        1.4.2 预期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体系
        2.1.1 旅游安全
        2.1.2 旅游安全传播
        2.1.3 媒体
        2.1.4 旅游者安全行为
    2.2 文献综述
        2.2.1 旅游安全研究述评
        2.2.2 旅游安全传播研究述评
        2.2.3 媒体研究述评
        2.2.4 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行为理论
        2.3.2 信号理论
        2.3.3 媒体议程设置理论
        2.3.4 媒体框架理论
    2.4 总体研究述评与拟研究方向
        2.4.1 总体研究述评
        2.4.2 拟研究方向
第3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
    3.1 旅游安全传播的信号建构体系
        3.1.1 旅游安全传播的主体结构
        3.1.2 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结构
        3.1.3 旅游安全传播的行为性质
        3.1.4 旅游安全传播的任务结构
        3.1.5 旅游安全传播的内容要素
    3.2 旅游安全传播的媒体渠道
        3.2.1 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渠道的结构分类
        3.2.2 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渠道的信号传输
    3.3 旅游者安全行为体系
        3.3.1 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
        3.3.2 旅游者线上安全行为
        3.3.3 旅游者线下与线上安全行为的关系
    3.4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响应关系
        3.4.1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行为导向
        3.4.2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生产过程
        3.4.3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安全行为响应方式
    3.5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分析框架的建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假设
        4.2.1 旅游安全传播中的媒体信号
        4.2.2 旅游者对安保强化的个人体验
        4.2.3 个人体验和旅游者安全感知的中介效应
    4.3 研究设计
        4.3.1 案例背景
        4.3.2 观测量表设计
        4.3.3 数据搜集与样本结构
        4.3.4 数据分析
    4.4 假设论证
        4.4.1 信效度检验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3 相关分析与区别效度
        4.4.4 假设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假设
        5.2.1 信号理论
        5.2.2 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
        5.2.3 旅游危机线上媒体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5.2.4 风险感知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5.2.5 线上安全沟通行为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案例背景
        5.3.2 模型设定
        5.3.3 研究数据
        5.3.4 变量测量
        5.3.5 变量描述性统计
    5.4 假设论证
        5.4.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策略建构
    6.1 基于传播主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1.1 基于旅游地政府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6.1.2 基于旅游企业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6.1.3 基于旅游者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6.2 基于传播情境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2.1 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2.2 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3 基于传播内容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 基于传播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1 基于主流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2 基于商业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3 基于自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理论建构: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
        7.1.2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
        7.1.3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安全保障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国内开放性中文网站平台的信息采集示例
附录 C 分类情绪新增词汇的强度赋值过程及平均值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云南省部分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现场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内容及工具
    3.5 伦理学
    3.6 质量控制
    3.7 资料整理分析
    3.8 技术路线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建议
8 研究创新性
9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健康问卷调查表
    附录3: 个人深入访谈提纲(新发淋病患者)
综述 云南省淋病患者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现况研究
    办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研究 ——以深圳市X社区9-11岁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的研究
        2.其他学科介入儿童性安全教育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
        2.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二、X社区流动儿童性安全现状
    (一)社区简介
        1.X社区简介
        2.L机构简介
    (二)流动儿童的性安全现状调查
        1.基本生理安全和青春期知识缺乏
        2.青春期恐惧和困惑情绪困扰
        3.青春期两性交往困惑
        4.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5.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匮乏
    (三)X社区流动儿童性安全现状的原因分析
        1.儿童自身获取性安全教育渠道窄
        2.家庭对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不足
        3.社区对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缺位
三、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服务方案
    (一)小组工作可行性分析与工作准备
    (二)小组名称、性质与小组目标设定
        1.小组名称与性质
        2.小组目标
    (三)组员招募与小组工作方案规划
        1.组员招募
        2.小组工作方案
四、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的过程
    (一)小组工作方案的实施过程及分析
        1.共建欢乐天地
        2.认识我们的身体
        3.我从哪里来?
        4.快乐的青春期
        5.与人交往有“距离”
        6.我能保护我自己
        7.健康成长我和你
    (二)小组现场展示
    (三)小组介入评估
    (四)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实务过程中的运用
        1.环境层面的注意过程
        2.认知层面的保持过程
        3.行为层面的运动再现过程
        4.强化层面的动机过程
五、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成效与问题反思
    (一)小组工作介入性安全教育成效
        1.儿童掌握了基础生理知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儿童提高了性安全防范意识,获得防身技巧
        3.社区构建了支持网络,打造儿童安全乐园
    (二)小组工作介入性安全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受益儿童面窄,儿童服务的持续性未保障
        2.家长参与度低
        3.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
        4.社区服务范围小,主动性低
    (三)改善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让儿童多参与,敢于发问
        2.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育主体作用
        3.运用专业优势,发挥社工性安全教育特长
        4.构建社区儿童性安全保护屏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附表、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广西主要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把握风险能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方法
        1.2.2 政策文本分析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005—2016年广西主要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
    2.2 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把握风险的能力情况
    2.3 广西主要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与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把握风险的能力典型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适宜的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能识别、预警和防控健康因素并产生良好结果
    3.2 广西地区性传播疾病风险把握能力仍有不足
    3.3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性传播疾病风险程度的方式创新可行

(10)基于微信公众号的HPV及疫苗信息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价值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4 研究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设计
    2.1 研究理论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设计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文章中HPV及疫苗信息的传播情况
    3.1 HPV及疫苗信息的基本情况
    3.2 HPV及疫苗信息的标题类型分析
第四章 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HPV及疫苗信息内容分析
    4.1 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HPV及疫苗信息传播情况
    4.2 理性看待风险——HPV的易感性和严重性
    4.3 全面了解效益——HPV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4.4 强调效能与心理——获取HPV疫苗的可能性与价值观
    4.5 提示障碍——触及HPV疫苗的现实阻碍与伦理担忧
第五章 微信10 万+HPV及疫苗信息传播案例内容分析
    5.1 微信10 万+HPV及疫苗文章的基本情况
    5.2 微信10 万+HPV及疫苗文章的传者特征分析
    5.3 微信10 万+HPV及疫苗文章的传播内容分析
第六章 微信公众号文章中HPV及疫苗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6.1 微信公众号文章中HPV及疫苗信息传播的特征
    6.2 微信公众号文章中HPV及疫苗信息传播的不足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基于微信公众号的HPV风险及疫苗信息传播研究内容分析编码表
致谢

四、谈性传播疾病的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D]. 徐唯萌. 暨南大学, 2020(04)
  • [2]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D]. 孙放. 南昌大学, 2020(01)
  • [3]公益组织开展性/别教育的困境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12地市公益服务项目为例[D]. 吴晓艳. 山东大学, 2020(11)
  • [4]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研究[D]. 王晨.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5]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D]. 周惠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岩英. 华侨大学, 2020(12)
  • [7]云南省部分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楠.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研究 ——以深圳市X社区9-11岁儿童为例[D]. 刘大双. 安徽大学, 2020(07)
  • [9]广西主要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把握风险能力的分析[J]. 向辉,肖梦,刘嘉欣,蒲川,张政,郝模,唐晓君,陈菲. 中国热带医学, 2020(02)
  • [10]基于微信公众号的HPV及疫苗信息内容研究[D]. 李洁.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谈性病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