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黑米低酒精饮料酒的研制

女士黑米低酒精饮料酒的研制

一、女士黑米低醇饮料酒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邱昊旻[1](2018)在《甘草、藿香、栀子的活性物分析与复合饮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口腔异味已成为一种现代都市常见病,治疗的方式很多,许多中药材对其有较好的去除作用,且不易反复。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下卷》,组成为: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泻黄散主治脾胃伏火,对于长期去除口腔异味有良好的功效。本文以北京同仁堂市售的泻黄散药材为实验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确定HPLC条件,通过LC-MS确定泻黄散及其各味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选取泻黄散药食同源的成分与绿茶复配,通过响应面曲面设计试验而确定其最佳配方,并对复合饮料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为后期复合饮料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为前提,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确定复方泻黄散中所含成分。复方泻黄散中含有:升麻素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异甘草苷、广藿香酮等。并对比了其中单味药材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发现复方中所含物质主要来源于单味药材甘草、藿香、防风。选取泻黄散药食同源的药材甘草、藿香、栀子作为原材料,将其与绿茶复配,通过响应曲面设计试验,确定了该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所得最佳配方为:水茶比88.9:1、冰糖添加量2.4%、绿茶与泻黄散浓度比1.9:1、β-环状糊精添加量0.1%。复合饮料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绿茶后,复合饮料的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证明了绿茶的加入,提高了复合饮料的应用价值。且绿茶加入前后,减味泻黄散中有效成分的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避光、低温的生产保存条件更有利复合饮料中有效成分的保留。本实验通过对泻黄散的LC-MS成分分析、复合饮料的研制及其性能评价,为该复合饮料日后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实验基础。

苏伟,齐琦,赵旭,母应春,邱树毅[2](2017)在《电子舌结合GC/MS分析黑糯米酒中风味物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静态顶空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结合GC/MS)对黑糯米酒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糯米酒共检测到50种香气成分,醇类8种,酯类11种,酸类2种,醛类4种,烷烃类20种,烯烃类1种,酚类3种,酮类1种。主要风味物质为2-甲基丙醇、2,3-丁二醇、1,3-丁二醇、丙三醇、苯乙醇,相对百分比含量分别为1.229%、1.19%、1.665%、1.326%、4.411%。

鲁明,付欣,王小鹤,于淼,罗欣月[3](2016)在《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发芽黑米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的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和米的比例为10∶1(m L/g),乳酸菌接种量(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为2∶3)3%,发酵时间11 h,蔗糖添加量8%,按此工艺条件制得的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呈均匀一致的红色,澄清透明,流动性好,无分层和沉淀现象,酸甜适中,柔和爽口,有黑米特有香味,无异味,感官品质评分达86.68分,说明该工艺适合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的制作。

赵旭[4](2016)在《酶协同微生物发酵黑糯米酒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黑糯米为原料,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添加一定量的糖化酶协同微生物酿造黑糯米酒,通过电子舌和GC/MS对改进工艺和传统工艺酿造的黑糯米酒进行品质分析。以盐酸化乙醇(V乙醇:V盐酸:V水=635:225:140)为提取剂,超声辅助提取黑糯米酒酿造过程中各阶段的花青素,以6种植物中常见的花青素标准品飞燕草色素(Pg)、锦葵色素(Mv)、矮牵牛色素(Dp)、矢车菊色素(Cy)、芍药色素(Pt)、天竺葵色素(Pn)为对照,HPLC探究花青素在酿造过程中含量变化;并采用pH试差法测定黑糯米酒中花色苷的含量。75%酸化乙醇提取黑糯米酒中的花色苷,浓缩、离心、冷冻干燥后得到花色苷提取物,使用微弱发光仪测定花色苷提取物清除·O2-、?OH的能力和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清除DPPH?的能力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优化后酿造黑糯米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糖化酶添加量0.4%,Q303根霉曲添加量0.15%,发酵时间4天,温度30℃。最优工艺酿造的黑米酒酒精度由传统工艺酿造的黑糯米酒酒精度的7.3%上升至15.7%;可溶性固形物是黑糯米酒发酵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传统工艺相比,其含量由36.08 g/L降低为13.52 g/L。感官评分分析结果可知,改进工艺酿造的黑糯米酒品质有所改善。(2)利用模拟人体味觉系统(电子舌)对改进工艺与传统工艺酿造的黑糯米酒对比分析,较传统工艺而言,改进工艺的鲜味、咸味、酸味等基本相接近,苦味、涩味均有所降低;回味测定的二维图分析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改进工艺酿造的黑糯米酒涩味和苦味交互作用显着降低。GC/MS检测分析黑糯米酒中风味物质成分,两种工艺发酵黑糯米酒香气成分共有55种,醇类含量最高。改进工艺的香气成分有52种,相比较传统工艺的50种而言,香气组成总类多、成分复杂多样,其中改进工艺酿造黑糯米酒特有的香气成分有丁内酯、愈创木酚、4-氯羟基丁酸乙酯、乙酸龙脑酯、十八酸;同时基本检测不出传统工艺酿造的黑糯米酒中部分杂味物质,如2,4,5-三甲基-1,3-二氧戊烷、2-甲基-1-丁醇、5-羟甲基-2-呋喃甲醛。(3)通过超声波方法提取黑糯米酒酿造过程的花青素,从原料、润粮、蒸粮、淋冷、糖化醪(发酵醪)五个阶段提取花青素,HPLC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黑糯米酒酿造过程中主要检测到三种花青素,分别为飞燕草色素(Dp)、矢车菊色素(Cy)、芍药色素(Pn);它们在黑糯米原料中含量最高,即原料中Dp、Cy、Pn含量分别高达161.16±2.44 mg/Kg、1525.11±3.23 mg/Kg、53.95±2.18 mg/Kg。随着酿造过程进行花青素含量逐渐降低,检测到洗米、润粮和淋冷过程中Dp、Cy、Pn三种花青素损失量分别为13.44±0.40 mg/Kg、32.81±1.20 mg/Kg、2.15±0.20mg/Kg;在糖化和发酵后期,花青素含量减少变化极其显着,在成品黑糯米酒中的花青素检出率极低,Dp、Cy、Pn分别为0.15±0.07 mg/Kg、1.51±0.16 mg/Kg、0.33±0.12 mg/Kg。(4)pH试差法测定黑糯米酒中花色苷含量,测得传统工艺酿造黑糯米酒花色苷含量为1.50 mg/L;而改进工艺酿造黑糯米酒花色苷含量为4.51 mg/L。微弱发光仪化学发光法测定不同浓度花色苷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花色苷浓度的逐步升高,清除率随之增大,两者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清除超氧阴离子试验中,花色苷浓度为50 mg/mL时,对?O2-抑制率为63.60%,IC50为39.63mg/mL;清除羟基自由基试验中,花色苷浓度为20μg/mL时,对?OH的清除率为55.01%,IC50为19.72μg/mL,花色苷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作用效果最为显着;在DNA损伤保护试验中,花色苷浓度为20 mg/mL时,对DNA损伤抑制率为55.80%,IC50为19.43 mg/mL。吸光度法测定花色苷对DPPH?的清除率,花色苷浓度为200 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高达64.51%。

程晨[5](2014)在《发酵果蔬低醇饮料专用酵母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蔬发酵低醇饮料既保持了水果和蔬菜原有的芳香感受,又赋予了醇类饮品特有的发酵风味,拥有美好的风味和口感。同时,果蔬低醇饮料富含多种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又具备较为优越的保健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衰老引起的脑机能退化等有着卓越的预防和改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发酵果蔬低醇饮料专用酵母菌的选育和鉴定。从自然发酵产生酒香的果浆中有目的性、针对性地筛选出适合果蔬低醇饮料发酵的酵母菌株,筛选到的酵母菌进行形态学、产气性能和发酵风味的研究,筛选出一株发酵速度快且风味好的酵母菌种C7,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学鉴定,鉴定结果C7为酵母属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发酵南瓜低醇饮料的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进行发酵饮料配料、处理条件及发酵条件的研究,并以酸度、pH、可溶性固形物、感官评分这四项指标作为评判标准,确定发酵南瓜低醇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南瓜浓度3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8h、蔗糖添加量12%、接种量10%、灭菌条件108℃20min。(3)发酵南瓜低醇饮料的风味物质研究。通过HPLC法分析了酵母菌发酵南瓜低醇饮料在发酵过程中乙酸、柠檬酸、丙酮酸、葡萄糖、蔗糖、果糖及酒精的变化情况。在发酵过程中,蔗糖、葡萄糖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果糖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柠檬酸和丙酮酸含量在发酵12h后呈明显上升趋势,乙酸含量在发酵0h到16h之间呈上升趋势,之后维持在一个平稳的范围中几乎不再变化;酒精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用SPME-GC-MS的方法测定南瓜低醇饮料中的可挥发性风味物质,在本实验条件下的C7酵母菌发酵南瓜低醇饮料共鉴定出26种风味成分,包括酯类化合物10种、酸类化合物9种、醇类化合物1种、烃类化合物1种。其中香气成分含量在前十位的是:苯甲酸、肉豆蔻酸乙酯、癸酸、十六烷酸、2-异丙基-2-苯基乙酸、月桂酸、辛酸-2-苯乙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9-十六碳烯酸乙酯和正十五酸。

曹泽辉[6](2013)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逐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稻米产业也逐步由“解决温饱”向优质大米和深加工两端迈进,一些深加工的投资在湖南、江西、湖北、辽宁等地集体涌现。事实经验证明稻谷产业的高附加值时代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点阶段之后才能出现,那么当这个经济发展水平带动稻谷产业向高附加值阶段迈进的机遇来临的时候,在中国稻米产业链逐步成型,并向两端分化(日韩模式和泰国模式为两端各自的代表)的过程中,对于某个具体的区域而言,如何进行产业的细分选择,就成为一个大的战略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样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尽管全球稻谷供给量近年来呈小幅增加之势,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饲料加工工业的发展,对稻谷的需求也不断上涨,世界稻谷的供求正由“供求宽松”到“供求趋紧”方向发展。深加工产品与优质稻米的市场空间稳步提升。中国稻谷产业与世界稻谷产业的趋势相一致,除此之外,自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1)资本约束与技术瓶颈成为稻谷产业深加工的主要障碍,(2)产业集中度低引发恶性竞争,且无法达到规模经济;(3)稻谷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较低。第二,通过数据查询、访谈等手段,本文获取了稻谷产业链各个环节价值产出、以及各环节要素需求的系统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对比国内稻谷产业尤其是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的稻谷产业,提取了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在价值产出与要素需求上的缺失环节。第三,在模拟消费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均衡后,得到了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具体运用到稻谷产业链中,为其产业链构建提供理论指导。第四,在三江平原稻谷产业链的竞争力分析中,利用SWOT框架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自然地理、经济基础、要素禀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按照前述研究工作的结论,依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本文认为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的定位应该是打造成具有区域主导能力、具备全国影响力的粳稻种植、加工、贸易、研发“四个中心”。在产品定位上:以“绿色”、“有机”大米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寒地水稻品质,同时按照投资回报率比较,围绕稻米产业链精深加工全面展开。即根据自身条件,在细分产业选择模型下,两端都要有,两端都要硬。总体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十二五”末期建三江水稻加工量要实现400万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同时,测算了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循环经济概念下的效益。第六,通过访谈调研、理论提炼等提出了稻谷产业发展在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品牌、招商等方面的路径选择。

葛有辉[7](2011)在《一种发酵增香型低醇苹果饮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醇及低醇果汁发酵饮料具有极低的酒精度、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格等优点,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绿色的理念。目前,在国内市场,此类饮料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必将成为未来饮料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苹果资源丰富,苹果资源的深加工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利用苹果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增香型的低醇饮料,将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对产香菌株的筛选、鉴定和低醇苹果饮料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从河南、北京等地的苹果、废酒液等原料及实验室现有的产香菌株中,通过四个批次的筛选,最终筛选出两株产香能力突出、连续发酵性能稳定的菌株——C8和白地霉。对C8进行26SrDNA D1/D2区序列分析,鉴定为德克酵母属中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并命名为布鲁塞尔德克酵母C8。经发酵产香验证实验和多次传代实验,感官品评发酵液香气,最终确定这两株菌作为发酵增香型苹果饮料的出发菌株。通过测OD值和菌体干重两种方法,分别得到了菌株C8和白地霉在苹果汁中的生长曲线。对两种微生物发酵苹果汁的发酵温度、初始pH值、发酵液初始糖度、摇床转速、接种量等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得到各因素的最佳条件,进而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分别得到两种微生物的最佳发酵工艺组合。菌株C8的最佳发酵工艺为:以7%的接种量接入苹果汁培养基中,初始pH值为5,在25℃下以120r/min转速摇床发酵苹果汁;白地霉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8℃,接种量6%,摇床转速120r/min,以糖度为76g/L苹果汁作为发酵基质。实验还采用气相色谱分别对C8和白地霉发酵苹果汁中的16种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8发酵液中的香气成分更为协调,含有更多的酯和醇,如乙酸正丁酯、2-甲基-1-丁醇、乙酸苯乙酯、棕榈酸乙酯等;白地霉发酵过程中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的含量逐渐升高,到第四天时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这一趋势同白地霉菌体干重在苹果汁中的变化趋势相同,据此推断当菌体生物量达到最高值后,随着菌体自溶以及次级或三级代谢产物的生成,醇类物质逐渐转化为其他物质,导致含量逐渐降低。

邱保方[8](2004)在《低醇啤酒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低醇啤酒是一种酒精度只有0.5-2.0%(m/m),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啤酒饮料,其风味、外观与普通啤酒基本相似。本文对低醇啤酒酿造中使用的投料水,原料、辅料、添加剂的选择,糖化、发酵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论文对石梁酒业公司酿造用水离子进行跟踪分析,得出酿造用水适合低度淡爽型啤酒。对国产麦芽和进口麦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低醇啤酒的原料是经过高温焙焦的加麦麦特卡夫和澳麦斯库纳,(-淀粉酶活力相对较高,蛋白质适中。辅料为粳米和少量的低聚糖粉。辅料大米比例是25%,低聚糖粉的添加量为糖化麦汁的0.67%。对低醇啤酒的糖化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低醇麦汁的碘值控制要小于0.45。其最佳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为:糊化锅添加耐高温(-淀粉酶8(/g大米,进料温度设定60℃,升温至95℃保温10min,再升温到100℃保温 30min。糖化工艺为蛋休45-46℃60min,加转苷酶0.05TGU/g麦芽,采用潜入式糖化至糊化醪中,其糖化温度为72℃,保温60min,再升温到75-76℃,保温10min送过滤。对一株啤酒酵母进行了低发酵度的筛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酿造出的酒体口味纯正,柔和。通过品评,发酵度为50%左右低醇啤酒口感较好。发酵控制的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8.5-9℃,麦汁溶氧为8mg/l,酵母添加量为11-12(106个/ml。大生产制出的成品低醇啤酒酒精度一般在1.7-1.85%(m/m)。市场反映较好。

蔡志宁,董华强,上官国莲,谢味[9](2000)在《客家黑糯米酒发酵条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客家黑糯米酒发酵条件进行研究 ,发现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 ,主发酵速度加快。成品品质却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通过对发酵温度、加药酒量和加水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 ,发现最佳发酵温度为 2 0℃ ,加药酒量为 5% ,加水量为 1 .5倍。

刘颖,陈丽红,袁松梅[10](2000)在《女士黑米低醇饮料酒的研制》文中认为以黑米、大米为原料,采用液态法进行发酵,对糖化酶与麦芽比、啤酒酵母与酒药比、发酵温度三方面进行正交试验。其最佳条件为:糖化酶与麦芽比为1∶2,啤酒酵母与酒药比为15∶1,发酵温度为30℃。该产品为玫瑰红色,氨基酸含量较高(0042g/100ml)、酒精含量较低(254%)。

二、女士黑米低醇饮料酒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士黑米低醇饮料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草、藿香、栀子的活性物分析与复合饮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口臭产生的原因
    1.2 去除口臭的方法
        1.2.1 饮食控制
        1.2.2 良好的生活习惯
        1.2.3 选用口腔清洁产品
    1.3 饮料发展现状
        1.3.1 国外饮料发展现状
        1.3.2 国内饮料发展现状
    1.4 泻黄散
        1.4.1 概述
        1.4.2 泻黄散的功效
        1.4.3 分析检测
    1.5 绿茶
        1.5.1 概述
        1.5.2 绿茶的功效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主要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甘草、蕾香、栀子的活性物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2 结构鉴定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分析
        2.3.2 液相色谱-质谱测定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饮料的研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单因素实验水平表
        3.2.3 原料最佳配比的确定
        3.2.4 感官评定标准
        3.2.5 稳定剂的选择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3.2 响应曲面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3.3.3 稳定剂的选择结果分析
        3.3.4 饮料配方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饮料的性能评价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复合饮料的紫外光谱分析方法
        4.2.2 加入绿茶前后减味泻黄散有效成分变化的研究方法
        4.2.3 温度对复合饮料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2.4 光照对复合饮料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2.5 复合饮料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4.2.6 复合饮料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4.2.7 复合饮料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复合饮料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3.2 加入绿茶前后减味泻黄散有效成分变化分析
        4.3.3 温度对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3.4 光照对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3.5 复合饮料总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
        4.3.6 复合饮料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结果
        4.3.7 复合饮料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电子舌结合GC/MS分析黑糯米酒中风味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电子舌的测定方法
        1.2.2 GC/MS检测方法
        1.2.3 样品制备
        1.2.4 色谱和检测条件
        1.2.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舌分析结果
        2.1.1 5种味觉对比分析 (见表1、图1)
        2.1.2 回味结果分析 (表2)
        2.1.3 GC/MS分析结果
        2.1.4 电子舌结合GC/MS分析
3 结论

(3)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工艺流程
        1.2.1. 1 黑米发芽工艺流程
        1.2.1. 2 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工艺流程
        1.2.2 操作要点
        1.2.2. 1 黑米发芽
        1.2.2. 2 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
        1.2.3 培养基及发酵剂的制备
        1.2.3. 1 MRS液体培养基(二、三级培养基)制备
        1.2.3. 2 生产种培养基制备
        1.2.3. 3 发酵剂制备
        1.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1.2.4. 1 水和米比例的筛选
        1.2.4. 2 乳酸菌菌种比例的筛选
        1.2.4. 3 乳酸菌接种量的筛选
        1.2.4. 4 发酵时间的筛选
        1.2.4. 5 蔗糖添加量的筛选
        1.2.5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1.2.6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和米的比例对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菌种比例对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2.3 乳酸菌接种量对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发酵时间对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2.5 蔗糖添加量对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2.6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2.6.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2.6.2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2.6.3 最佳工艺参数及验证试验
    2.7 产品质量指标
        2.7.1 感官品质指标
        2.7.2 理化指标
        2.7.3 微生物指标
3 结论

(4)酶协同微生物发酵黑糯米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糯米酒简介
        1.1.1 黑糯米
        1.1.2 黑糯米酒
        1.1.3 我国黑糯米酒产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酿造过程中根霉和糖化酶的作用
    1.3 电子舌和GC/MS测定酒类风味
        1.3.1 电子舌简介及应用
        1.3.2 GC/MS分析技术
    1.4 多酚类物质
        1.4.1 花青素
        1.4.2 花色苷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1 课题的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酶协同微生物酿造黑糯米酒工艺探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Q303根霉曲微生物总量计数及其活力测定
        2.2.2 酶协同微生物发酵黑糯米酒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舌和GC/MS分析黑糯米酒的风味物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分析结果
        3.2.1 电子舌分析结果
        3.2.2 GC/MS分析结果
        3.2.4 电子舌结合GC/MS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糯米酒中多酚类物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青素在黑糯米酒酿造过程含量变化
        4.2.2 黑糯米酒花色苷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发酵果蔬低醇饮料专用酵母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酵母菌
        1.1.1 酵母菌的概述
        1.1.2 酵母菌的应用研究现状
    1.2 酵母菌发酵果蔬低醇饮料
        1.2.1 酵母菌发酵果蔬低醇饮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酵母菌发酵果蔬低醇饮料的营养特点
        1.2.3 酵母菌发酵果蔬低醇饮料的保健功能
    1.3 研究价值和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发酵果蔬低醇饮料专用酵母菌的选育和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酵母菌的筛选
        2.2.2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3 酵母菌的分子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酵母菌的筛选
        2.3.2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3.3 酵母菌的分子学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酵南瓜低醇饮料工艺条件的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菌种
        3.1.2 材料与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测定方法
        3.2.2 工艺流程
        3.2.3 单因素实验
        3.2.4 正交设计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正交设计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南瓜低醇饮料的风味物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糖类物质、有机酸及乙醇的萃取
        4.2.2 风味物质的分离
        4.2.3 HPLC 条件
        4.2.4 GC-MS 条件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糖类物质、有机酸及乙醇的测定
        4.3.2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3.1 稻谷产业链要素需求与价值产出分析
        1.3.2 稻谷产业链产业演进与细分产业选择模型
        1.3.3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要素禀赋、地理区位等竞争力判别分析
        1.3.4 稻谷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1.3.5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要素供给与政策创新路径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系统分析方法
        1.4.2 模型推理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产业链研究综述
    2.2 国内产业链与稻谷产业链研究综述
        2.2.1 国内产业链研究综述
        2.2.2 国内稻谷产业链研究综述
    2.3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3.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3.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3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要素禀赋与竞争力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1.2 自然环境条件
    3.2 经济现状
        3.2.1 经济总量
        3.2.2 现代农业与稻谷产业现状
        3.2.3 工业化建设
    3.3 社会发展现状
        3.3.1 稻谷生产科技实力较强
        3.3.2 人力资源亟待大力开发
        3.3.3 公共服务满足基本需求
        3.3.4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3.4 竞争力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S)
        3.4.2 劣势分析(W)
        3.4.3 机遇分析(O)
        3.4.4 挑战分析(T)
4 稻谷产业基本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4.1 稻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4.2 稻谷产业特征及产品体系
        4.2.1 稻谷产业特征
        4.2.2 稻谷加工层次
        4.2.3 加工产品体系
        4.2.4 国内外稻谷产业关联产品表
    4.3 世界稻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4.3.1 世界稻谷分布
        4.3.2 世界稻谷生产分析
        4.3.4 世界稻谷消费分析
    4.4 中国稻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4.4.1 稻米生产与消费
        4.4.2 我国稻米产业发展趋势
    4.5 中国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
        4.5.1 以初级加工为主导的加工体系面临挑战
        4.5.2 资本约束与技术瓶颈成为稻谷产业深加工的主要障碍
        4.5.3 产业集中度低引发恶性竞争,且无法达到规模经济
        4.5.4 稻谷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较低
    4.6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4.6.1 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保证了粮食产业的长期发展前景
        4.6.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是建三江农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4.6.3 针对农垦地区的改革创新将极大地释放农垦系统发展活力
        4.6.4 黑龙江“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推动建三江再上台阶
5 稻谷产业价值产出与要素需求系统结构
    5.1 稻谷产业价值产出分解
    5.2 稻谷产业资本要素需求链分解
    5.3 稻谷产业技术要素需求链分解
    5.4 稻谷产业人力资源要素需求链分解
    5.5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价值要素需求链中缺失环节
        5.5.1 价值产出缺失环节
        5.5.2 资本要素紧缺环节
        5.5.3 技术要素紧缺环节
6 稻谷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与演进的一般模式
    6.1 稻谷产业细分产业选择模型
        6.1.1 模型背景阐述
        6.1.2 模型假设
        6.1.3 消费系统描述
        6.1.4 生产系统描述
        6.1.5 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均衡及均衡结果分析
        6.1.6 产业均衡组织模式的决定——各种外生因素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6.1.7 报酬递增的匹配技术
        6.1.8 模型结论与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细分产业选择的启示
    6.2 稻谷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与演进的模式选取
        6.2.1 泰国模式
        6.2.2 日韩模式
7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定位、方向与细分产业选择
    7.1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链产业战略定位
        7.1.1 产业地位定位
        7.1.2 稻谷产业链产品定位
        7.1.3 稻谷产业对建三江经济发展的贡献定位
    7.2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目标
        7.2.1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总体目标
        7.2.2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具体目标
    7.3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总体思路
        7.3.1 抓整合、上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7.3.2 将“技术创新”作为精深加工的突破口
        7.3.3 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构建高效管理团队
        7.3.4 完善稻谷产业配套服务和质检体系
    7.4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发展模式
        7.4.1 以传统加工为基础,做好“提质”与“品牌”两大文章
        7.4.2 传统加工与精深加工两条腿走路
    7.5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细分产业选择
        7.5.1 稻壳的综合利用
        7.5.2 糙米的深加工
    7.6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循环经济”效应分析
8 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链发展目标的实现方案
    8.1 政策保障方案
        8.1.1 完善经开区管委会行政职能
        8.1.2 采用政企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8.1.3 统筹经开区与各农场、地方政府的关系
        8.1.4 成立经开区专家顾问委员会
        8.1.5 贴心营造保姆式服务环境
        8.1.6 优化项目建设服务与管理
    8.2 资本累积方案
        8.2.1 投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8.2.2 资本供需与资本缺口预测
        8.2.3 系统解决方案
    8.3 人力资源方案
        8.3.1 制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
        8.3.2 完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
        8.3.3 实行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8.3.4 建立人才开发服务体系
    8.4 技术进步方案
        8.4.1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水稻品种改良工作
        8.4.2 强化水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8.4.3 加强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横向联合
    8.5 招商创新方案
        8.5.1 招商领域与招商对象
        8.5.2 招商措施
    8.6 品牌建设方案
        8.6.1 制作鲜明的形象广而告之
        8.6.2 建设好稻谷园区官方网站
        8.6.3 多渠道建立品牌营销体系
9 结论
    9.1 结论简述
    9.2 本文创新点
    9.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件:粮食主产区调研部分记录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一种发酵增香型低醇苹果饮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醇及低醇饮料
        1.1.1 无醇及低醇饮料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1.1.2 我国果汁发酵饮料的状况和市场分析
        1.1.3 我国的苹果产量与苹果资源的加工利用
        1.1.4 增香型无醇及低醇苹果饮料的发展
    1.2 关于β-葡萄糖苷酶增加香气的研究
        1.2.1 β-葡萄糖苷酶增香的机制
        1.2.2 β-葡萄糖苷酶在酿酒中的增香应用研究
        1.2.3 β-葡萄糖苷酶在果汁及果汁饮料中的增香应用研究
        1.2.4 β-葡萄糖苷酶对茶叶中香气形成的研究
        1.2.5 β-葡萄糖苷酶在花朵中形成香气物质的研究
    1.3 产香微生物的增香应用研究
        1.3.1 白地霉产香增香的应用研究
        1.3.2 黑曲霉产香增香的研究
        1.3.3 假丝酵母、汉逊氏酵母、拟内胞霉等微生物产香增香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及生化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从苹果中分离筛选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
        2.2.2 从实验室现有菌株中筛选产香微生物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
        3.1.1 菌株的初筛
        3.1.2 菌株的复筛
        3.1.3 产香平板实验和发酵实验
        3.1.4 菌株 C8 的形态学鉴定
        3.1.5 菌株 C8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C8 菌株苹果汁发酵条件研究
        3.2.1 C8 菌株基本生理生长特征
        3.2.2 菌株 C8 单因素优化实验
        3.2.3 菌株 C8 酿造低醇苹果饮料最佳工艺研究
        3.2.4 C8 发酵苹果汁香气物质含量分析
    3.3 从实验室保藏菌株中筛选产香微生物
        3.3.1 产香菌株的筛选
        3.3.2 白地霉在苹果汁中的生长曲线特征
    3.4 白地霉发酵苹果汁条件优化
        3.4.1 单因素实验
        3.4.2 白地霉发酵苹果饮料最佳条件确定
        3.4.3 最佳发酵条件下白地霉发酵性能实验
        3.4.4 白地霉发酵低醇苹果饮料香气成分含量测定
第四章 讨论
    4.1 产香酵母菌的分离筛选
    4.2 产香酵母菌 C8 的鉴定
    4.3 从实验室现有菌株中筛选产香微生物
    4.4 产香微生物发酵苹果汁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
        4.4.1 发酵温度的影响
        4.4.2 接种量的影响
        4.4.3 初始糖度的影响
        4.4.4 摇床转速的影响
        4.4.5 初始 pH 值的影响
    4.5 增香型苹果饮料的感官分析
    4.6 增香型苹果饮料的香气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以布鲁塞尔德克酵母 C8 作为出发菌株发酵生产增香型低醇苹果饮料
    5.2 以白地霉作为出发菌株发酵生产增香型低醇苹果饮料
    5.3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低醇啤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醇啤酒的概述
    1.2 有关低醇啤酒的术语
    1.3 研究及生产低醇啤酒的原因
    1.4 低醇啤酒的国内外进展
    1.5 石梁低醇啤酒的可行性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酿造用水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酿造用水的离子浓度
        2.3.2 对酿造用水的改良措施
        2.3.2.1 投料水中Ca2+浓度的调整
        2.3.2.2 糖化投料水酸度的调节
        2.3.2.3 水的活性炭处理
    2.4 小结
第三章 低醇啤酒的原料选择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1.1 麦芽品种:
        3.2.1.2 酶制剂: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分析方法
    3.3 研究思路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麦芽品种及焙焦工艺的选择
        3.4.1.1 麦芽的选择依据与原则
        3.4.1.2 加拿大大麦麦芽品种的指标比较
        3.4.1.3 澳大利亚麦大麦麦芽品种的指标比较
        3.4.1.4 国产麦芽
        3.4.1.5 麦芽焙焦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3.4.2 辅料的选择与使用
        3.4.2.1 低聚糖的种类及选择
        3.4.2.2 低聚糖的使用
        3.4.2.3 大米
        3.4.3 酒花
        3.4.4 转苷酶(Transglucosidase L-500)的使用
    3.5 小结
第四章 低醇啤酒酵母的筛选及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主要试剂
        4.2.1.2 出发菌种
        4.2.1.3 培养基
        4.2.2 实验方法
        4.2.2.1 低双乙酰峰值菌株的分离
        4.2.2.2 初筛菌株的在低醇麦汁中的低温发酵试验
        4.2.2.3 复筛菌株的在低醇啤酒麦汁中的低温发酵试验:
        4.2.2.4 优选菌株的E.B.C.管发酵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种选育路线
        4.3.2 低双乙酰峰值菌株的筛选
        4.3.3 低醇麦汁低温发酵试验
        4.3.4 死灭温度的测定
        4.3.5 极限发酵度的测定
        4.3.6 氨基氮同化率
        4.3.7 不同低醇麦汁浓度的低温发酵试验
        4.3.8 E.B.C管放大试验
        4.3.9 大生产试验
        4.3.10 低醇酵母SL22形态特性
    4.4 小结
第五章 低醇啤酒生产工艺的选择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分析方法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低醇啤酒指标体系确定
        5.4.1.1 麦汁碘值
        5.4.1.2 发酵度
        5.4.2 糖化工艺条件的确定
        5.4.2.1 蛋白质休止温度的确定
        5.4.2.2 蛋白质休止时间的确定
        5.4.2.3 糖化温度的确定
        5.4.2.4 糖化升温方式的选择
        5.4.2.5 糖化终了温度
        5.4.2.6 糖化辅料比的确定
        5.4.2.7 辅料大米的糊化工艺
        5.4.2.8 糖化的料液比
        5.4.2.9 转苷酶添加量的确定
        5.4.3 低聚糖粉用量的确定
        5.4.4 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
        5.4.4.1 过程曲线跟踪
        5.4.4.2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5.4.4.3 葆酿丹R的添加量确定
        5.4.5 过滤工艺条件控制
        5.4.5.1 PVPP添加量的确定
        5.4.5.2 硅胶的添加量确定
    5.5 低醇啤酒指标一览表
    5.6 低醇啤酒的经济效益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客家黑糯米酒发酵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检测方法
2 工艺流程
    2.1 浸米
    2.2 蒸饭
    2.3 淋冷
    2.4 发酵
    2.5 澄清
    2.6 调配
    2.7 陈酿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温度对主发酵速度的影响
    3.2 发酵温度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发酵条件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10)女士黑米低醇饮料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干麦芽、啤酒湿酵母泥:
        1.1.2 黑米、大米、柠檬酸:
        1.1.3 糖化酶:
        1.1.4 酒药:
    1.2 检验方法
        1.2.1 还原糖:
        1.2.2 酸度:
        1.2.3 氨基氮:
        1.2.4 酒精度: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操作要点
        1.3.2. 1 原料处理:
        1.3.2. 2 冷却:
        1.3.2. 3 糖化:
        1.3.2. 4 发酵:
        1.3.2. 5 过滤、杀菌:
2 试验结果及成品检验
    2.1 试验结果
    2.2 成品检验
3 小结与讨论

四、女士黑米低醇饮料酒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草、藿香、栀子的活性物分析与复合饮料的研究[D]. 邱昊旻.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2]电子舌结合GC/MS分析黑糯米酒中风味物质[J]. 苏伟,齐琦,赵旭,母应春,邱树毅. 酿酒科技, 2017(09)
  • [3]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发酵黑米饮料工艺研究[J]. 鲁明,付欣,王小鹤,于淼,罗欣月. 保鲜与加工, 2016(06)
  • [4]酶协同微生物发酵黑糯米酒工艺研究[D]. 赵旭. 贵州大学, 2016(03)
  • [5]发酵果蔬低醇饮料专用酵母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技术研究[D]. 程晨. 南昌大学, 2014(02)
  • [6]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D]. 曹泽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5)
  • [7]一种发酵增香型低醇苹果饮料的研究[D]. 葛有辉. 河南工业大学, 2011(01)
  • [8]低醇啤酒的研制[D]. 邱保方. 江南大学, 2004(01)
  • [9]客家黑糯米酒发酵条件的研究[J]. 蔡志宁,董华强,上官国莲,谢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10]女士黑米低醇饮料酒的研制[J]. 刘颖,陈丽红,袁松梅. 酿酒, 2000(01)

标签:;  ;  ;  

女士黑米低酒精饮料酒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